23《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案含答案

23《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案含答案
23《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案含答案

第3讲力的合成与分解

考纲下载:1.矢量和标量(Ⅰ) 2.力的合成与分解(Ⅱ)

主干知识·练中回扣——忆教材夯基提能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合力与分力

(1)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2)相互关系:等效替代关系。

3.力的合成

(1)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②三角形定则。

4.力的分解

(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2)分解法则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②三角形定则。

(3)分解方法

①效果分解法;②正交分解法。

5.矢量和标量

(1)矢量

①特点: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②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

①特点: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②运算法则:算术法则。

巩固小练

1.判断正误

(1)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任一个分力。(×)

(2)合力及其分力可以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3)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4)在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时,都要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5)按效果分解是力分解的一种方法。(√)

(6)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间一定构成封闭的三角形。(√)

(7)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

[合力与分力]

2.[多选]关于合力与分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

B.合力与分力的性质相同

C.合力与分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D.合力与分力的性质不影响作用效果

解析:选AD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合力产生的效果与分力共同作用时的效果是相同的,因而合力与分力不是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也不涉及力的性质的问题,故A 、D 正确,B 、C 错误。

[力的合成]

3.[多选]作用在同一点上的两个力,大小分别是5 N 和4 N ,则它们的合力大小可能是( )

A .0

B .5 N

C .3 N

D .10 N

解析:选BC 根据|F 1-F 2|≤F ≤F 1+F 2得,合力的大小范围为1 N ≤F ≤9 N ,B 、C 正确。

[力的分解]

4.[多选]将物体所受重力按力的效果进行分解,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

解析:选ABD A 项中物体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G 1和沿斜面向下使物体向下滑的分力G 2;B 项中物体的重力分解为沿两条细绳使细绳张紧的分力G 1和G 2,A 、B 图均正确;C 项中物体的重力应分解为垂直于两接触面使物体压紧两接触面的分力G 1和G 2,故C 图错;D 中物体的重力分解为水平向左压紧墙的分力G 1和沿绳向下使绳张紧的分力G 2,故D

图正确。

核心考点·分类突破——析考点 讲透练足考点一

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合成的常用方法(1)作图法:从力的作用点起,按同一标度作出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图示,再以F 1和F 2的图示为邻边作平行

四边形,画出过作用点的对角线,量出对角线的长度,计算出合力的大小,量出对角线与某一力的夹角确定合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2)计算法:几种特殊情况的共点力的合成。类型作图合力的计算

①互相垂直

F =F +F

tan θ=F 1

F 2

②两力等大,夹角为θF =2F 1cos

θ2F 与F 1夹角为θ2

③两力等大且夹角为120°合力与分力等大

(3)力的三角形定则:将表示两个力的图示(或示意图)保持原来的方向依次首尾相接,从第一个力的作用点到第二个力的箭头的有向线段为合力。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三角形定则的关系如图甲、乙所示。

2.合力的大小范围

(1)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F 1-F 2|≤F 合≤F 1+F 2

(2)三个共点力的合成

①三个力共线且同向时,其合力最大,为F 1+F 2+F 3;②任取两个力,求出其合力的范围,如果第三个力在这个范围之内,则三个力的合力最小值为零;如果第三个力不在这个范围内,则合力最小值等于最大的力减去另外两个力。

3.合力与分力大小关系的3个重要结论

(1)两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

(2)合力一定,两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两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1.(2016·湛江模拟)小娟、小明两人共提一桶水匀速前行,如图所示,已知两人手臂上的拉力大小相等且为F ,两人手臂间的夹角为θ,水和水桶的总重力为G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当θ为120°时,F =

G 2

B .不管θ为何值,F =G

2C .当θ=0°时,F =G 2

D .θ越大时F 越小

解析:选C 设小娟、小明的手臂对水桶的拉力大小为F ,由题意知小娟、小明的手臂

夹角成θ角,根据对称性可知,两人对水桶的拉力大小相等,则根据平衡条件得:2F cos θ2

=G ,解得F =,当θ=0°时,cos 值最大,此时F =G ,即为最小,当θ为60°G 2cos θ2

θ212时,F =G ,当θ为120°时,F =G ,即θ越大,

F 越大,故C 正确,A 、B 、D 错误。33

2.[多选](2015·广东高考)如图所示,三条绳子的一端都系在细直杆顶端,另一端都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将杆竖直紧压在地面上,若三条绳长度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三条绳中的张力都相等

B .杆对地面的压力大于自身重力

C .绳子对杆的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合力为零

D .绳子拉力的合力与杆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解析:选BC 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则杆受到重力、三条绳子的拉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根据平衡条件,则三条绳的拉力的合力竖直向下,故绳子对杆的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合力为零。杆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杆的重力与三条绳的拉力的合力之和,选项B 、C 正确。由于三条绳长度不同,即三条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同,所以三条绳上的张力不相等,选项A 错误。绳子拉力的合力与杆的重力方向相同,因此两者不是一对平衡力,选项D 错误。

 [尝试解答]

考点二力的分解

类型一 按力的效果分解

(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根据两个实际分力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3)由三角形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典题1] (2016·洛阳模拟

)如图所示为缓慢关门时(图中箭头方向)门锁的示意图,锁舌尖角为37°,此时弹簧弹力为24 N ,锁舌表面较光滑,摩擦不计(sin 37

°=0.6,cos 37°=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为40 N

B .此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为30 N

C .关门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逐渐减小

D .关门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保持不变

[解析] 

锁壳碰锁舌的弹力分解如图所示,其中F1=F N sin 37°,且F1大小等于弹簧的弹力24 N,解得锁壳碰锁舌的弹力为40 N,选项A正确,B错误;关门时,弹簧的压缩量增大,弹簧的弹力增大,故锁壳碰锁舌的弹力逐渐增大,选项C、D错误。

[答案] A

1.[多选]生活中拉链在很多衣服上得到应用,图中是衣服上拉链的一部分,当我们把拉链拉开的时候,拉头与拉链接触处呈三角形,使很难直接分开的拉链很容易地拉开,关于其中的物理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拉开拉链的时候,三角形的物体增大了拉拉链的拉力

B.拉开拉链的时候,三角形的物体将拉力分解为两个较大的分力

C.拉开拉链的时候,三角形的物体将拉力分解为方向不同的两个分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解析:选BC 拉头与拉链的接触处呈三角形,拉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如图所示分力的大小大于拉力,且力的方向为横向,所以选项B、C正确,A、D错误。

2.[多选](2016·宣城模拟)如图所示,在夜光风筝比赛现场,某段时间内某小赛手和风筝均保持静止状态,此时风筝平面与水平面夹角为30°,风筝的质量为m=1 kg,轻质细线中的张力为F T=10 N,该同学的质量为M=29 kg,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风对风筝的作用力认为与风筝垂直,g取10 m/s2)( )

3

A.风对风筝的作用力为10N

B.细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

C.人对地面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D.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人和风筝整体的重力,即300 N

解析:选AB 对风筝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将所有的力沿风筝和垂直于风筝进行正

3

交分解,则F T cosθ=mg cos 60°,F T sinθ+mg sin 60°=F,解得θ=60°,F=10N,绳与风筝成60°,也就是与水平成30°角,A、B正确;将风筝和人视为一个整体,由于受风力向右上方,因此地面对人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人对地面的摩擦力水平向右,C错误;由于绳子对人向上拉,因此人对地面的压力小于人的重量290 N,D错误。

类型二 正交分解法

(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

(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在坐标轴上有尽量多的力);在动力学中,习惯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

(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F 2、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

x 轴上的合力:F x =F x1+F x2+F x3+…

y 轴上的合力:F y =F y1+F y2+F y3+…

合力大小:F =F +F

合力方向:与x 轴夹角设为θ,则tan θ=。F y

F

x [典题2] [多选](2016·衢州质检)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在推力F 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

A .μmg

B .μ(mg +F sin θ)

C .μ(mg -F sin θ)

D .F cos θ

[解析] 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将F 进行正交分解,由于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x 轴和y 轴均受力平衡,即F cos θ =F f ,F N =mg +F sin θ,又由于F f =μF N ,故F f =μ(mg +F sin θ),B 、D 正确。

[答案] BD

3.如图所示,两轻弹簧a 、b 悬挂一小铁球处于平衡状态,a 弹簧与竖直方向成30°角,b 弹簧水平,a 、b 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k 2,则a 、b 两弹簧的伸长量x 1与x 2之比为( )

A .

B .

C .

D .2k 2k 1k 2k 1k 1k 2k 2

2k

1解析:选A 如图所示,将弹簧a 的弹力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分解,则F T a cos 30°=mg ,

F T a sin 30°=F T b ,结合胡克定律可求得a 、b 两弹簧的伸长量之比为,A 正确。2k 2

k

1

4.水平地面上有一木箱,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μ<1)。现对木箱施加一拉力F ,使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设F 的方向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如图所示,在θ从零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木箱的速度保持不变,则( )

A .F 先减小后增大

B .F 一直增大

C .F 一直减小

D .F 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选A 将拉力F 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正交分解,由平衡条件可得:F cos θ=

F f 、F sin θ+F N =mg 、F f =μF N ,解得:F ==,其中tan μmg cos θ+μsin θμmg 1+μ2·sin (α+θ)

α=

,在θ由零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sin (α+θ)先增大后减小,所以拉力F 先减小1μ

后增大,A 正确。考点三绳上的“死结”和“活结”模型

1.“死结”模型的4个特点

(1)“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

(2)“死结”是不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

(3)“死结”两侧的绳因结住而变成了两根独立的绳;

(4)“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的弹力不一定相等。

2.“活结”模型的4个特点

(1)“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

(2)“活结”是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

(3)“活结”一般是由绳跨过滑轮或者绳上挂一光滑挂钩而形成的。绳子虽然因“活结”而弯曲,但实际上是同一根绳;

(4)“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弹力的大小一定相等,两段绳子合力的方向一定沿这两段绳子夹角的平分线。

[典题3] 如图甲所示,细绳AD 跨过固定的水平轻杆BC 右端的定滑轮挂住一个质量为M 1的物体,∠ACB =30°;图乙中轻杆HG 一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G 通过细绳EG 拉住,EG 与水平方向也成30°,轻杆的G 点用细绳GF 拉住一个质量为M 2的物体,求:

(1)细绳AC 段的张力F T AC 与细绳EG 的张力F T EG 之比;

(2)轻杆BC 对C 端的支持力;

(3)轻杆HG 对G 端的支持力。

[解析] 题图甲和乙中的两个物体M 1、M 2都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平衡的条件,首先判

断与物体相连的细绳,其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分别取C 点和G 点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a 和b 所示,根据平衡规律可求解。

(1)图a 中细绳AD 跨过定滑轮拉住质量为M 1的物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细绳AC 段的拉力

F T AC =F T CD =M 1g

图b 中由F T EG sin 30°=M 2g ,得F T EG =2M 2g

所以=F T AC F T EG M 1

2M 2(2)图b 中,三个力之间的夹角都为120°,根据平衡规律有

F N C =F T AC =M 1g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指向右上方。

(3)图b 中,根据平衡方程有

F T E

G sin 30°=M 2g ,F T EG cos 30°=F N G

所以F N G =M 2g cot 30°=M 2g

3方向水平向右。

[答案] (1) (2)M 1g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指向右上方 (3)M 2g ,方向水平向M 1

2M

23右

1.[多选](2016·汉中模拟)如图所示,电灯的重力G =10 N ,AO 绳与顶板间的夹角为45°,BO 绳水平,AO 绳的拉力为F A ,BO 绳的拉力为F B ,则( )

A .F A =10 N

2B .F A =10 N

C .F B =10 N

2D .F B =10 N

解析:选AD 结点O 和灯的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沿OA 向下的拉紧AO 的分力F 1,二是沿BO 向左的拉紧BO 绳的分力F 2,画出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得F 1=

=10 N ,F 2==10 N ,故F A =F 1=10 N ,F B =G sin 45°2G tan 45°

2

F 2=10 N ,故A 、D 正确。

2.(2016·宝鸡质检)如图所示,某同学通过滑轮组将一重物吊起,该同学对绳的竖直拉力为F 1,对地面的压力为F 2,不计滑轮与绳的重力及摩擦,则在重物缓慢上升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 1逐渐变小

B .F 1逐渐变大

C .F 2先变小后变大

D .F 2先变大后变小

解析:选B 由题图可知,滑轮两边绳的拉力均为F 1,设动滑轮两边绳的夹角为θ,对

动滑轮有2F 1cos =mg ,当重物上升时,变大,cos 变小,F 1变大;对该同学,有F′2θ2θ2θ2

+F 1=Mg ,而F 1变大,Mg 不变,则F′2变小,即对地面的压力F 2变小。综上可知,B 正确。

专题突破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物体受共点力F 1、F 2、F 3作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若F 1、F 2、F 3三个力不共线,则这三个力可能选取的数值为( )

A .15 N 、5 N 、6 N

B .3 N 、6 N 、4 N

C .1 N 、2 N 、10 N

D .1 N 、6 N 、7 N

解析:选B 物体在F 1、F 2、F 3作用下而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三个力的合力必定为零,只有B 选项中的三个力的合力可以为零且三个力不共线,B 正确。

2.(2016·安庆模拟)如图所示,一个重为G 的吊椅用轻绳AO 、BO 固定,绳AO 、BO 相互垂直,α>β,且两绳中的拉力分别为F A 、F B ,物体受到的重力为G ,则( )

A .F A 一定大于G

B .F A 一定大于F B

C .F A 一定小于F B

D .F A 与F B 大小之和一定等于G

解析:选B 以结点O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得,拉力F A 和F B 的合力与重力G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a >β,根据几何知识得,F A >F B ,故选项B 正确,A 、C 错误;F A >F B ,但F A 与F B 之和不一定等于G ,故选项D 错误。

力的合成与分解归纳总结

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要点归纳 一、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如果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与某一个力单独作用时的效果相同,则这一个力为那几个力的,那几个力为这一个力的. 2.共点力: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的过程. 4.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的过程,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 2.矢量运算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的首尾顺次连结起来,第一个矢量的首到第二个矢量的尾的为合矢量. 3.力的分解的两种方法 1)力的效果分解法 ①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②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③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相似等

)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 ①正交分解方法:把一个力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分力,特别是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把物体受到的各力都分解到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去,然后分别求出每个方向上力的代数和. ②利用正交分解法解题的步骤 首先:正确选择直角坐标系,通常选择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其次:正交分解各力,即分别将各力投影在坐标轴上,然后求各力在 x 轴和y 轴上的分力的合力F x 和F y :F x =F 1x +F 2x +F 3x +…,F y =F 1y +F 2y +F 3y +… 再次:求合力的大小F =F x 2+F y 2 ,确定合力的方向与x 轴夹角为 θ=arctan F y F x . 4.将一个力分解的几种情况: ①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与方向:有唯一解 ②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有唯一解 ③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大小(两分力不平行):当F1+F2F 时有两组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经典知识总结

北京四中编稿老师:肖伟华审稿老师:肖伟华责编: 郭金娟 力的合成与分解 本节课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概念: 1、合力与分力; 2、力的合成、分解; 3、矢量与标量; 4、熟练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5、理解一种物理学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并能用这种方法解决有关力学问题。 一、合力与分力: 在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力的分解。 合力与分力有等效性与可替代性。求力的合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一个与几个力等效的力的过程;求力的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找几个与这个力等效的力的过程。 三、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中学阶段,我们主要处理平面力学中的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1、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方法: 选定一定正方向,我们用“+”、“-”号代表力的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前面加“+”号,与正方向相反的力前面加“-”号。有了这种规定以后,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就可以转化为代数加减了: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数值相加,方向与分力的方向相同;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反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数值上相减,方向与大的那个分力相同。 2、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成、分解: 实验表明,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即以表示合力的有向线段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与合力作用点共点的两个邻边就表示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1)合力与分力在效果上是相同的,可以互相替代。在求力的合成时,合力只是分力的效果,实际并不存在;同样,在求力的分解时,分力只是合力产生的效果,实际并不存在。因此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不能同时把合力与分力都当作物体所受的力。

带刺的朋友(优质教案)

《带刺的朋友》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根据情境、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归纳文中刺猬的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从刺猬偷枣中朗读体会刺猬的高明、本事大,体会“我”对刺猬的喜爱与钦佩,并能细心感悟文字中流露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2、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教学难点: 感悟文字中流露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创设情景。 1、师:今天,我们随作者一起来认识一位朋友,它浑身长满刺,是一位带刺的朋友。 2、板书课题:15 带刺的朋友,轻声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在课题中写刺猬呢?我们从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刺猬的什么感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过渡:到底刺猬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让作者这么喜欢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1、请大家听读课文,认真思考并完成填空。(板书:喜爱) 出示:作者通过讲述刺猬________事件写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提示: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地说一说。) 2、课文写了什么事?请找出对应的小节。 3、交流。(板书:偷枣:2-9) 三、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一节 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两段文字,想一想哪一段中枣子更诱人? 1、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高中物理知识讲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典型例题】 类型一、求合力的取值范围 例1、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列几组力的合力不可能为零的是( ) A.5 N,7 N,8 N B.5 N,2 N,3 N C.1 N,5 N,10 N D.10 N,10 N,10 N 【答案】C 【解析】分析A?B?C?D各组力中,前两力合力范围分别是:2 N≤F合≤12 N,第三力在其范围之内:3 N≤F合≤7 N,第三力在其合力范围之内;4 N≤F合≤6 N,第三力不在其合力范围之内;0≤F合≤20 N,第三力在其合力范围之内,故只有C中第三力不在前两力合力范围之内,C中的三力合力不可能为零. 【点评】共点的三个力的合力大小范围分析方法是:这三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最大,最大值等于这三个力大小之和;若这三个力中某一个力处在另外两个力的合力范围中,则这三个力的合力最小值是零. 举一反三 【变式】一个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它们的大小分别为F1=7 N、F2=8 N、F3=9 N.求它们的合力的取值范围?【答案】0≤F≤24 N 类型二、求合力的大小与方向 例2、如图所示,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两个拉力作用,每个拉力都是20 N,夹角是60°,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解析】本题给出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夹角为60°,所以可以通过作图和计算两种方法计算合力的大小. 解法1(作图法):取5 mm长线段表示5 N,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甲所示,量得对角线长为35 mm.合力F大小为35 N,合力的方向沿F1、F2夹角的平分线. 解法2(计算法):由于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作出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可用计算法求得合力F,如图乙所示,【点评】力的合成方法有“作图法”和“计算法”,两种解法各有千秋.“作图法”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但不够精确,误差大;“计算法”是先作图,再解三角形,似乎比较麻烦,但计算结果更准确. 【高清课程:力的合成与分解例2】 例3、如左图在正六边形顶点A分别施以F1~F55个共点力,其中F3=10N,A点所受合力为;如图,在A 点依次施以1N~6N,共6个共点力.且相邻两力之间夹角为600,则A点所合力为。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及分解

F 1 F 2 F O 力的合成和分解 【学习目标】 1、理解合分力与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2、掌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和分力的方法。 3、理解多个力求合力时,常常先分解再合成。 4、知道常见的两种分解力的方法。 【自主学习】 1.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常常跟几个力______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_______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说明:①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 ②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际上是一种等效替代. ③由三角形定则还可以得到一个有用的推论:如果n 个力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则这n 个力的合力为零. ④在分析同一个问题时,合矢量和分矢量不能同时使用.也就是说,在分析问题时,考虑了合矢量就不能再考虑分矢量;考虑了分矢量就不能再考虑合矢量. ⑤矢量的合成分解,一定要认真作图.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时,分矢量和合矢量要画成带箭头的实线,平行四边形的另外两个边必须画成虚线.各个矢量的大小和方向一定要画得合理. 3.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 ①共点的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与它们的夹角(θ)有关;θ越大,合力越小;θ越小,合力越大.F 1与F 2 同向时合力最大;F 1与F 2反向时合力最小,合力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F ≤________________. ②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分力. ③共点的三个力,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个力,那么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 4.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从_________定则.一个已知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分力,在力的分解过程中,常常要考虑到力实际产生的效果,这样才能使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要使分力有唯一解,必须满足: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注意:已知一个分力(F 2)大小和另一个分力(F 1)的方向 (F 1与F 2的夹角为θ),则有三种可能: ①F 2

23.《带刺的朋友》教案

23.《带刺的朋友》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眼馋(chán cán)缓慢(hǎn huǎn)刺猬(cì chì)恍然(huǎng guāng)聪明(cōng chōng)偷枣(tōu toū)

二、比一比,组词语。 枣()棵()匆()缓() 束()颗()沟()暖() 三、照样子写词语。 1.晃来晃去: 2.一举一动: 3.一颗颗: 参考答案: chán√ huǎn√ cì√ huǎng√ cōng√ tōu√ 二、甜枣一棵匆忙缓慢 结束颗粒山沟暖和 三、1.爬来爬去想来想去走来走去 2.一言一行一心一意一草一木 3. 一个个一片片一只只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通讯,背景广阔,人物众多,充满战斗气息,既是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的真实写照,也是沿江全线整个抗洪战斗的缩影。课文浓墨重彩地描述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都没有经历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因此并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因此,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造一个声、色、形有机融合的教学情境,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关键词、品词析句,感受洪水的破坏力,以及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英勇无畏的壮举,学习人民子弟兵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3、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和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新闻节目吗?播放四川雅安抗震救灾视频,学生谈感受。 2、师小结:对,无论何时,只要是在最危险的地方,我们总能看到这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他们是谁? 3、播放1998年抗洪救灾视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感人画面? 板书: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灾民 二、精读第2——5自然段。 (一)学习画面一:大堤抢险 1.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灾情就是命令,灾情就是战场,战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2.学生快速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象画面,用“——“画出文中表现战士争分夺秒保护大堤的句子,在空白处写出你的感受。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话。 3、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1)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

力的合成和分解完美版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掌握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力三角形定则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3.进一步熟悉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受力分析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标量和矢量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实质上是一种等效替换的方法。一个矢量(合矢量)的作用效果和另外几个矢量(分矢量)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就可以用这一个矢量代替那几个矢量,也可以用那几个矢量代替这一个矢量,而不改变原来的作用效果。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入.相反的用负号代入,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人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 1.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的本质就在于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个力的作用代替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合力)。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运用“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求这种“等效代换”所遵循的规律。

部编三年级上语文《23带刺的朋友》优质课教学设计

23 带刺的朋友 【教材分析】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记述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全文的语言生动、明快,用词准确,条理清楚。特别是把刺猬偷枣的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眼馋.(chán cán)缓.慢(hǎn huǎn)刺.猬(cì chì)恍.然(huǎng guāng)聪.明(cōng chōng)偷.枣(tōu toū)二、比一比,组词语。 枣()棵()匆()缓() 束()颗()沟()暖() 三、照样子写词语。 1.晃来晃去: 2.一举一动: 3.一颗颗: 参考答案: 一、chán√ huǎn√ cì√ huǎng√ cōng√ tōu√ 二、甜枣一棵匆忙缓慢 结束颗粒山沟暖和 三、1.爬来爬去想来想去走来走去 2.一言一行一心一意一草一木 3. 一个个一片片一只只

6力的合成与分解课后练习

6力的合成与分解课后练习 1.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世界第二斜拉索桥——上海南浦大桥,桥面高46 m ,主桥全长845 m ,引桥全长7 500 m ,引桥建得这样长的目的是( ) A .增大汽车上桥时的牵引力 B .减小汽车上桥时的牵引力 C .增大汽车的重力平行于引桥桥面向下的分力 D .减小汽车的重力平行于引桥桥面向下的分力 2.(多选)如图所示是李强同学设计的一个小实验,他将细绳的一端系在手指上,细绳的另一端系在直杆的A 端,杆的左端顶在掌心上,组成一个“三角支架”.在杆的A 端悬挂不同的重物,并保持静止.通过实验会感受到( ) A .细绳是被拉伸的,杆是被压缩的 B .杆对手掌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沿杆由 C 指向A C .细绳对手指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沿细绳由B 指向A D .所挂重物质量越大,细绳和杆对手的作用力也越大 3.(2020吉林市第二次调研考)如图所示,小球被轻绳系住静止在光滑斜面上。若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小球受到的重力G ,则G 的两个分力方向分别是图中的 A .1和4 B .3和4 C .2和4 D .3和2 4. (2019·济南外国语学校月考)舰载机保持牵引力F 大小不变在匀速航行的航母上降落时受到阻拦而静止,此时阻拦索夹角θ=120°,空气阻力和甲板阻力不计,则阻拦索承受的张力大小为( ) A .F 2 B .F C .3F D .2F 5. 小明想推动家里的衣橱,但使出了很大的力气也推不动,他便想了个妙招,如图所示,用A 、B 两块木板,搭成一个底角较小的人字形架,然后往中央一站,衣橱居然被推动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小明根本没有用力去推衣橱 B.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如何小明的力气也没那么大 C.这有可能,A板对衣橱的推力有可能大于小明的重力 D.这有可能,但A板对衣橱的推力不可能大于小明的重力 6.(2018?全国名校大联考)图示为春节悬挂灯笼的一种方 式,AB点等高,0为结点,轻绳AO,BO长度相等.绳子对O点的拉力分別为FA、FB.灯笼受到的重力为G,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F A与F B相等 B.F A与F B是一对平衡力 C. .F A与F B的合力大小与轻绳AO、BO间的夹角有关 D. F A与F B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 7.(多选)两个共点力F1、F2大小不同,它们的合力大小为F,则() A.F1、F2同时增大一倍,F也增大一倍 B.F1、F2同时增加10 N,F也增加10 N C.F1增加10 N,F2减少10 N,F一定不变 D.若F1、F2中的一个增大,F不一定增大 8.(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拉力F作用下加速往前运动.已知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F cos θ 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μmg C.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mg D.物体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为mg-F sin θ

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及答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及答 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选择题 1. 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B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C .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D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2.一物体受绳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加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 B.减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 C.只有匀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才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相等 D.不管物体如何运动,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总相等 4.在机场和海港,常用输送带运送旅客和行李、货物。如图2所示,a 为水平输送带,b 为倾斜输送带。当行李箱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下列几种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 a 、b 两种情形中的行李箱都受到两个力作用 B . a 、b 两种情形中的行李箱都受到三个力作用 C .情形a 中的行李箱受到两个力作用,情形 b 中的行李箱受到三个力作用 D .情形a 中的行李箱受到三个力作用,情形 b 中的行李箱受到四个力作用 5.如图3所示,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20N ,在向右运动的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方向向左的大小为15N 的拉力作用,则物体受到的合力为( ) A. 5N ,向右 B.5N ,向左 C.35N ,向右 D.35N ,向左 a b 图2 F v

图5 θ 6. 如图4所示,在竖直光滑墙上用细线悬挂一重为G的小球,悬线与竖直方向 成角,将重力G沿细线方向和垂直于墙的方向分解为和,则它们的大小应为:() A. B. C. D. 7.用如图5所示的四种方法悬挂一个镜框,绳中所受拉力最小的是() 8.如图6所示,小明要在客厅里挂一幅质量为的画(含画框),画框背面有两个相距、位置固定的挂钩,他将轻质细绳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挂钩上,把画对称地挂在竖直墙壁的光滑钉子上,挂好后整条细绳呈绷紧状态。设细绳能够承受最大拉力为10N,g=10m/s2,则细绳至少需要多长才不至于断掉( ) A. B. C. D. 11.如图7所示,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和斜坡及 图6 O 图5

小学语文_23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三年级上册 23 带刺的朋友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其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情趣盎然。课文以“带刺的朋友”为题,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点出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整篇文章都洋溢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课文共12个自然段。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开头:秋天,事树上挂满了红枣。第二部分(第二至十自然段)详细讲述了刺猬偷枣的过程。第三部分(第十ー、十二自然段)写了刺猬溜走后作者对刺猬的赞叹与好奇。 本文语言很生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诡秘”“匆匆”“爬来爬去”“打了一个滚儿”“扎”等词语,将刺猬聪明伶俐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有很强的画面感;二是“朦胧”“斑斑驳驳”等环境描写,渲染了秋夜的气氛,突出了刺猬“偷枣的趣味;三是作者对刺猬的称呼,由“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到“小东西”,喜爱之情逐步加深,体现了对这位“朋友”的特殊情感;四是“哗晔”“噼里啪啦”“噗”等拟声词的运用,让课文有声有色。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认读“红枣、眼馋”等11个词语及“枣、馋”等11个生字。读准“扎、急火火”的字音;正确书写“刺、枣”两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诡秘”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关键词句,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体会刺猬偷枣的高明之处。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简单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通过作者对刺猬称呼的不同,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体会刺猬偷枣的高明之处。 2.难点:通过作者对刺猬称呼的不同,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评价方案】 1.通过完成自主学习单“我会读”并在课堂中的汇报,评价目标1。(见评价单第一、二题) 2.通过课堂交流思考,借助字典的注释,正确辨析“扎”的读音。评价目标1 。(见评价单第三题) 3.通过同桌互查,检查书写情况,评价目标1 。(见评价单第四题) 4.通过课堂中的朗读学生检验目标2的达成度。(见评价单第五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23、大江保卫战 苏教版【精品】

【精品】23、大江保卫战 一、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长江()的巨龙()的洪水 ()的激流()的堤坝()的战士 二、按要求写成语 1、含有“然”字的成语: 2、描写人民子弟兵高尚品质的成语: 三、重点解释: 奔腾不息: 告急: 日夜兼程: 嶙峋: 鏖战: 伤痕累累: 肆虐: 铮铮铁汉: 摇摇欲坠: 铭记:。 四、填空。 1.“风声雨声涛声,();雨水汗水血水,()。”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这里的诗句是仿照“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原句作者是()代的()。 2.“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这里的“红五星”“迷彩服”是指(),这是()的手法。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高度信任)以及军民之间()。人们还常用()来代指(少先队员),用(大盖帽)来代指(),用(白大褂)来代指()。 3、本文是一篇(通讯),表现了解放军官兵()。“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请你仿写一句:

(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担架;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白衣天使。) 4、我想对抗洪第一线的人民子弟兵说:“。” 5、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飘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就出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看到了,就像。 6、课文通过描述,表现了。 7、点面结合的好处:。 8、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词语的作用,仿照句式写一句话。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漂动的树梢,灭顶的房屋, 摇摇欲坠的电杆。”“飞向”一词说明了(。)仿写一句:(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像小鸟一样,飞向篮球架,飞向足球场,飞向乒乓球台。)(“5·12”地震后,全国人民的爱心捐款飞向四川,飞向汶川,飞向灾区人民的心田。) 9、成语练习 (1)反映英勇的成语: (2)反映团结的成语: 【补充习题】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堤(dītí)坝肆虐(lüènüè)鏖(lùáo)战 塌(tàtā)陷脚趾(zhǐzhī)劳累(lěi lèi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兼()崩()魄() 嫌()蹦()魂() 三、摘抄词语。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 知识要点: 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间夹角关系,知道矢量概念。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能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会计算分力大小。 三. 学习中注意点: (一)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 1. 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另外几个力同时作用于这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原来的一个力就是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分力。 合力是几个力的等效力,是互换的,不是共存的。 2. 共点力:几个力的作用点相同,或几个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个点,这样的力叫共点力。 3. 力的合成: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就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进行力的替代,也就是对力进行化简,使力的作用效果明朗化。 现阶段只对共点(共面)力进行合成。

4. 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与分力满足关系是:以分力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以共点顶向另一顶点做对角线,即为合力。这种关系叫平行四边形定则。 5. 力的合成方法:几何作图法,计算法。 6. 多个力的合成先取两个力求合力,再与第三个力求合力,依次进行下去直到与最后一个分力求得的合力就是多个力的合力。 7. 力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凡矢量有大小有方向还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力的分解 1. 力的分解:由一个已知力求分力的过程叫力的分解。 2. 力的分解中分力与合力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 分解一个力时,对分力没有限制,可有无数组分力。 4. 分解力的步骤 (1)根据力作用效果确定分力作用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完整的平行四边形。 (3)根据数学知识计算分力 5. 一个力分解为二个分力的几种情况 (1)已知合力及两分力方向,求分力大小,有唯一定解。 (2)已知合力及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求另一分力大小方向,有唯一定解。 (3)已知合力及一个分力方向,求另一分力,有无数组解,其中

23.带刺的朋友(优质教案)

23带刺的朋友(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枣、馋”等10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 个生字,会写“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事情,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抓住动词,感受刺猬偷枣的高明,感受刺猬的聪明、伶俐;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刺猬偷枣的过程。 4.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动词,感受刺猬偷枣的高明,能够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刺猬偷枣的过程。 (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刺猬) 简介刺猬:刺猬是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猬形目。最普遍的刺猬种类是学名为"欧洲刺猬"的普通刺猬,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北部,在中国的北方和长江流域也分布很广,这种刺猬冬天冬眠,在苏南民间又被叫做"偷瓜獾"。刺猬体肥矮,爪锐利,眼小,毛短,浑身有短而密的刺,刺猬在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遇敌害时能将身体卷曲成球状,将刺朝外,保护自己,刚出生两周内刺软眼盲。 刺猬在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消灭害虫因此有利于农业。和豪猪不同,刺猬的刺不能脱落。刺猬一般能抵抗许多种毒物,但无法抵抗杀虫剂,有时因误食被杀虫剂杀死的虫子而中毒身亡,也因为行动缓慢,有时会被高速行驶的车辗死。刺猬的主要天敌是貂、猫头鹰和狐狸等食肉动物。 导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和这位“带刺的小动物”交个朋友吧。(板书课题:23带刺的朋友)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交流动物,欣赏图片,使学生深深地喜爱小动物、喜爱小刺猬,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走近作者 宗介华:北京人。1948年生。中共党员。中国儿童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太阳花》、《金银花》《山猴子》,中短篇小说集《宗介华含谜小说选》,《爸爸您姓什么》、《魔笛声声》,中短篇科学童话集《马戏团里的不速之客》,主编《中国儿童学50年精选》、《小学生作文全能大全》等书,发表、出版作品共32部。部分作品译有外文版本。创作了《沐浴在和谐的春风里》等儿童歌曲。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学习生字 ①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②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课件出示) a.回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b.回忆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3.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23.带刺的朋友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4~96内容。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根据情境、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归纳文中刺猬的两件事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从刺猬偷枣这件事中体会刺猬的高明、本事大,体会“我”对刺猬的喜爱与钦佩,并能细心感悟文字中流露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感悟文字中流露出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创设情景 1.师:今天,我们随作者一起来认识一位浑身长满刺的朋友。 2.板书课题:带刺的朋友,学生轻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刺猬的喜爱。请大家默读课文,认真思考并完成填空。 出示:作者通过讲述刺猬事件,写出了对它们的喜爱之倩。 (提示:用“以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地说一说。) 2.默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小节。 3.交流。 三、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学习2~11节,“刺猬偷枣”。 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红枣,哪些更诱人? 1.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1)1、2组3、4组读,哪一句的描写更诱人?小组交流。男女生读,学生想象。齐读。(2)小结:第一句简明扼要,第二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把红枣的诱人写得生动具体。结合课文的内容选用第二句更合适,既写出了红枣的数量多、色彩艳,又写出了红枣香气诱人,同时引出刺猬偷枣的情节。 过渡:这么诱人的枣子,论谁看了都要垂涎欲滴,别说是小刺猬了。 2.请大家浏览课文2~11段,找找哪一句话对刺猬偷枣做出了评价,并用直线画出来。 (1)交流,出示:“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谁来解释“高明”?(技艺、见解,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文中指什么? (刺猬偷枣高明,所以作者暗暗佩服。)在句子中,找找近义词。(钦佩)。读句子。 过渡:作者暗暗钦佩刺猬偷枣儿的本领好得超过了一般小动物偷枣的水平,那么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先看一段视频,师生合作读课文2~11段,用波浪线画出刺猬偷枣的过程。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随机出示相应句子。 说说刺猬偷枣的动作是哪些? 学生交流。(爬、停、摇、掉、归拢、打滚、扎、驮、跑。) (3)我们没有亲眼见过,现在根据作者提供的动作,我们也能把刺猬偷枣的大致过程讲个八九不离十,作者是亲眼目睹了刺猬的偷枣过程,他是怎么写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是如何描述刺猬偷枣过程的,师生合作读。随机交流其中哪个动作最能体现出高明。 生交流: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为什么作者不能肯定地表示刺猬是在用力摇晃?(天黑,看不清。作者表达前后呼应。) 那作者是根据什么做的推测?(听到,看到,所以用兴许“用力摇晃”。)(用词严谨) “摇晃”(想象刺猬用力摇晃的情景);说说这小刺猬给你的印象。(有趣、聪明)它在想什么呢?(我摇我摇我摇摇摇!多摇几个枣,给我小宝宝;多摇几个枣,好好吃个饱)。师生合作读。 (4)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为什么要直接掉下来?(节约时间(动作快),这的确是一只聪明的刺猬。) (5)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散落:示读音sǎn,没有约束;松开。 sàn分散地往下落,分散,不集中。 选读sàn;那就意味着刺猬身边全是枣,左一个(右一个)、前一个(后一个)、东一个(西一个),很凌乱,很分散。高明在哪儿?(打滚),想象读:“扑噜”一下,打了一个滚,发现前面还有一个枣,再“扑噜”一下,打了一个滚,又发现左面有一个

23大江保卫战

23 大江保卫战(常云主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5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学习借鉴文中“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三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叙议结合,以情动人,从三个不同侧面体会解放军的英雄本色。 教学准备:歌曲《为了谁》,有关长江洪水影像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尽量读得有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长江遇特大洪水时万分危急的形势。 板块一: 教学内容:歌曲导入,引导质疑。 完成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为了谁》 有这样一首歌十几年来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动容落泪。歌声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1998年,那年的夏天,暴雨来得比往年都更猛烈些,一场接着一场长江发生了特大洪水,连续出现八次洪峰,洞庭湖、鄱阳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同心同德,团结奋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洪水展开艰苦卓绝的搏斗,打了一场抗洪抢险的“人民战争”。 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质疑:围绕课题,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保卫什么?谁保卫?怎样保卫?) 教学意图:歌曲创设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让孩子们发问,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组织教学,长此以往,就能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他们对问题的独立见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及答案汇编

θ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选择题 1. 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B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C .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D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2.一物体受绳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再 做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加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 B. 减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 C. 只有匀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才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相等 D. 不管物体如何运动,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总相等 4.在机场和海港,常用输送带运送旅客和行李、货物。如图2所示,a 为水平输送带,b 为倾斜输送带。当行李箱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下列几种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 a 、b 两种情形中的行李箱都受到两个力作用 B . a 、b 两种情形中的行李箱都受到三个力作用 C .情形a 中的行李箱受到两个力作用,情形 b 中的行李箱受到三个力作用 D .情形a 中的行李箱受到三个力作用,情形 b 中的行李箱受到四个力作用 5. 如图3所示,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20N ,在向右运动的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方向向左的大小为15N 的拉力作用,则物体受到的合力为( ) A. 5 N ,向右 B. 5N ,向左 C. 35 N ,向右 D. 35 N ,向左 6. 如图4所示,在竖直光滑墙上用细线悬挂一重为G 的小球,悬线与竖直方向成角,将重力G 沿细线方向和垂直于墙的方向分解为和,则它们的大 小应为: ( ) A. B. a b 图2 F v

新整理《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其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情趣盎然。课文以带刺的朋友为题,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点出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整篇文章都洋溢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课文共12个自然段。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开头: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第二部分(第二至十自然段)详细讲述了刺猬偷枣的过程。第三部分(第一、十二自然段)写了刺猬溜走后作者对刺猬的赞叹与好奇。 本文语言很生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诡秘匆匆爬来爬去打了一个滚儿扎等词语,将刺猬聪明伶俐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有很强的画面感:二是朦胧斑斑驳驳等环境描写,渲染了秋夜的气氛,突出了刺猬偷枣的趣味;三是作者对刺猬的称呼,由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到小东西,喜爱之情逐步加深,体现了对这位朋友的特殊情感;四是哗哗哪里啪啦噗等拟声词的运用,让课文有声有色。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描绘了刺猬摇枣后的情景,新月斜挂,树影斑驳,刺猬摔下枣树,地上枣子撒了一地。第二幅插图描绘了刺猬背上扎满了枣子走的情形。插图有助学生体会刺猬的可爱,理解刺猬偷枣的过程。 学情分析:

《带刺的朋友》是第七单元我与自然为主题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为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很符合三年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小刺猬写得灵敏可爱更是贴近生活充满生活趣味,符合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在教学时,巧妙引导孩子去发现刺猬偷枣的高明,感受生动地语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很多生字,但本篇课文的易错字较多,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另外,有些学生对课文中提到的刺猬不太了解,可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刺猬的资料。 教学目标: 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会写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 2.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重点: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难点: 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