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微出血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及意义

合集下载

脑微出血MRI表现,诊断识别及磁共振影像学表现

脑微出血MRI表现,诊断识别及磁共振影像学表现

脑微出血MRI表现,诊断和识别及磁共振影像学表现脑微出血(CMBs)是脑小血管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之一,常见于高血压性动脉病和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患者。

CMBs还可以出现在一些脑小血管病的少见病因及其他疾病中。

脑淀粉样血管病脑淀粉样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脑小血管病,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皮层和软脑膜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壁内进行性沉积。

磁共振T2WI或SWI显示广泛的皮质微出血或实质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CAA-ri)通常认为是软脑膜及脑血管β-淀粉样蛋白引起的炎症反应。

典型的CAA-ri MRI表现为单灶或多灶不对称白质高信号(WMH)病变(皮质下或深部)延伸至皮质下白质,并伴有CAA相关出血并发症。

通常在相关WMH附近观察到大量的CMBs。

高血压脑动脉病高血压可导致皮质和皮质下小动脉硬化。

通常与深部脑出血和CMBs、基底节EPVS、梗死(尤其是腔隙,易发生在基底节和脑干)和WMH有关。

CMBs倾烟雾病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特发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其特征是颈内动脉远端或其近端分支的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以及大脑底部广泛的侧支血管网。

MMD与脑梗死、脑出血和CMBs有关。

CMB可作为预测moyamoya病患者出血风险的标志物。

亚洲MMD 患者,CMBs主要表现在深灰色核团和脑室周围区域,而欧洲MMD患者以皮质和灰质为主。

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它是由NOTCH3突变引起的,CMBs以丘脑为主(常呈团状),也可见于其他深灰色核团、皮质下白质、脑干、小脑和灰质。

法布里病法布里病是一种由α-半乳糖苷酶的A基因突变引起的X连锁溶酶体储存障碍性疾病,其CMBs无特定的MRI表现,可在幕下(脑干或小脑)和/或幕上(基底节、丘脑、脑室周围白质、皮质下区)观察到。

Ⅳ型胶原α1和α2突变(COL4A1 and COL4A2 mutations) COL4α1突变携带者有着各种各样的MRI表现包括脑空洞、WMH (主要发生在后脑区)、ICH(通常在围产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尤其是腔隙性)梗死、EPV、CMBs、颈动脉窦瘤和脑动脉瘤(通常累及颈动脉虹吸段)。

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MRI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MRI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MR ( I包括 s l 和 F E r )扩散加权成像 ( WI 、 ETwI S : 、 wI D ) 梯度 回波 T 加权 成像( R : ) 2 G E一rwI和平面 回波 成像 ( P ) E I检查 , 分别统计
各组 C s腔 隙 性 梗 死 、 白质 稀 疏 情 况 , 时 记 录 卒 中患 者 的高 血 压 、 尿病 、 中 病 史 , MB 、 脑 同 糖 卒 比较 不 同 扫 描 序 列 检 出 C s 差 异 。 MB 的
(.天津医科大学研究 生院, 1 天津 3 0 7 ;.天津市人 民医院影像学部 ) 0002
【 摘 方法
要 】 目的
探讨 卒中患者脑微 出血 ( MB ) MR 特 点及其临床意 义, 比较 MR 不 同扫描 序列检 出 C s C s的 I 并 I MB 的能力 。
卒中患者 6 O例 , 分为脑缺血组(4例) 3 和脑出血组( 6例) 以同期查体的 6 2 , 0岁 以上健康老年人 为对照组 (0例 )采用 常规 3 。
维普资讯

7 ・ 2
实 用 医 学 影像 杂 志 2 0 0 8年 第 9卷第 2 期 J M ,0 8 V 19 N . P I2 0 , o , o 2 .
卒 中患 者脑 微 出血 的 MR 特点 及 其 临床 意义 I
王金 月 ‘杨 筠 , , 刘振 兴 , 王荣仁
结果 C s MB 在缺血组 、 出血组和对照组 的发生率分别为 2 . % ,6 . %和 6 7 。C s最常见于基底节 / 94 15 .% MB 丘脑 区。 MB C s与高
血压 、 中病史相关( 卒 P<0 0 )而 与糖 尿病 无 关 ( >0 0 )C s的数 目 与腔 隙性 脑 梗 死 的 数 目和 脑 白质 的 改 变 程 度 成 正 相 关 . 1, P . 5 。 MB ( P<0 0 )常 规 MR 和 D 均 不 能 显 示 C s P 与 G E—TwI 出 C s的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1。 I Wl MB ,E I R 2 检 MB P>0 0 ) 结 论 .5 。 脑 卒 中 患 者 多 发 性 C s的 存 在 提 示 微 血 管 病 变 的 严 重 程 度 和 出 血 倾 向 , 于 临 床 治 疗 决 策 具 有 重 要 的 指 导 意 义 。 E—TWI 检 测 MB 对 GR 2 是 C s的首 选 方 法 ,P 可 作 为 GR MB EI E—TWI 2 的补 充 手段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脑微出血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梯度回波加权成像特点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脑微出血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梯度回波加权成像特点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脑微 出血 的临床表现 与磁 共 振梯 度 回波 加权 成 像 特 点
李春 霞 , 王翠艳 , 怡峰 , 兆孔 杜 刘
摘 要 : 探 讨 急性 缺 血性 脑 血 管 病 中 脑 微 出血 的 临床 及 与磁 共 振 梯 度 回 波 加 权 成 像 ( RET wI 的 特 点 。 目的 G _z )
d s a e 】 t o s Ei t — i a e t c e c r b a n a c i n, 0 c s s wih t a int ic — ie s .Ⅵe h d gh y n ne c s s wih a ut e e r 1i f r to 3 a e t r nse s he
m i a t c ( A)a d 3 o m a o t o s we e e r l d Ac t e e r li f r t n g o p wa u — c ta k TI n 1 n r 1c n r 1 r n o l . u e c r b a n a c i r u s s b e o ca sfe n o a h r t r m b tcc r b a n a t n( 8 c s s ,c r b a mb I m ( 9 c s s n a 1s i d it t e o h o o i ee r l fri 2 a e ) e e r 1 i i o e oi s 2 a e )a d l — c n r i f r t n 3 a e ) Al D t n s a d c n r 1 r t d e t o v n i n 1T u a n a c i ( 2 c s s . o l a i t n o t o s we e s u id wih c n e t a RI a d e o n

脑微出血的磁共振诊断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脑微出血的磁共振诊断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J n s , hn ) i gu C i a a
【 bt c] Cr r iol d ( M s , ioil a e ome ag pt ,r kon s a s li a i A s at e bamc b es C B ) a o g a m r r f i o i a y a w s lv s s s wta r e l r e b l c k r n o h e n a a m le ed e e h
[ e od ] Cr r i ol d; ucpbi e h d m g g Cic gi ac K y rs e bamc b es Ssetitw i t ai ; li s n cne w el r e il y gei n na i f l i
O 引

具 有 重要 意义 。
CMBs a e co ey rl td t n o r l s l ea e o ma y c mmo e e r v s u a i a e ,a d r c ii g ic e sn t ni n o e s e i it a o n — n c r b o a c l d s s s n e evn r a i g at t f h p c a ss t me a d a r e n e o t l h
p c al o n t ed su c in h sp p r r s n sa v r iw o e ic d n e o e i I c g i v y f n t .T i a e e e t n o e ve n t i e c f y i o p h n CMB , h i c ii a in f a c h e eo me t s t er l c s i c n e i t e d v lp n n l g i n

脑出血量分级标准

脑出血量分级标准

脑出血量分级标准
脑出血量分级标准是根据出血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来评估患者的病情。

目前常用的分级标准有以下几种:
1. Fisher分级标准:根据颅内出血的CT影像特征,将蛛网膜
下腔出血分为四个级别。

Fisher分级标准可帮助预测脑出血后
发展成血栓性脑梗死的风险。

2. Hunt和Hess分级标准:主要用于评估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
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五个级别,从而指导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

3. WFNS分级标准:也是用于评估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神经系统检查和患者自觉症状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五个级别。

4. ICH分级标准:适用于评估脑室内出血(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

根据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体力活动程度和血液学指标等因素,将患者分为五个级别。

这些分级标准能够帮助医生评估脑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

脑微出血的磁共振诊断准确吗

脑微出血的磁共振诊断准确吗

脑微出血的磁共振诊断准确吗脑微出血,英文名称为cerebral microbleeds,简称为CMBs。

脑微出血(CMBs)属于一种脑小血管病,主要是由于个体微小血管出现终末期病变,导致微小血管中的寒铁血黄素沉淀而引起的。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患者发生脑微出血(CMBs)的位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大脑皮层下(2)丘脑(3)大脑白质(4)大脑脑干(5)小脑结构。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一旦患有脑微出血(CMBs),就意味着患者可能会发生认知障碍或者是痴呆等症状。

除此之外脑微出血(CMBs)的发生还会加大患者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几率。

脑微出血(CMBs)多发于老年人,主要引发病因为个体脑内微小血管病变,但同时可能也与个体年龄、血压以及个体自身所患心脏病等有关联,且据2010年相关报道显示,脑微出血(CMBs)的发生可能与人体尿蛋白的产生有关。

在以往脑微出血的诊断非常困难,因脑微出血症状具有细小的特点,所以传统的影像技术根本无法诊断。

近年来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可谓是得到了“质”的飞跃。

当前临床上对于脑微出血的诊断主要采用的是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简称为MR),磁共振不仅可以准确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脑微出血,还可以清晰的展现患者脑部血管的实际情况。

但由于大多数人对磁共振诊断脑微出血缺乏了解,则怀疑其准确性。

那么到底磁共振诊断脑微出血准确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脑微出血的磁共振诊断准确吗?当前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影像学技术也是越来越完善,从以往传统的序列梯度回波T2*磁共振成像技术逐渐发展为当前全新GPE-T2*WI 磁共振成像技术,检验精准性可谓是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刚刚已经向大家说到过了脑微出血症状具有细小的特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检验难度,而再加上传统序列梯度回波T2*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敏感度较低,所以根本无法形成具体的成像。

而如果采用GPE-T2*WI磁共振成像技术则可以直观的显示出患者病灶实际情况。

脑微出血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脑微出血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脑微出血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梯度回波T2* 加权成像(gradient-echo T2*-weighted imaging,GRE-T2*WI)技术的临床应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已成为目前脑血管病的研究热点之一[1~3]。

研究证实,CMBs的出现与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高血压、小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具有出血倾向的微血管病变的标志[4]。

本文就CMBs的概念、病理学特征、发生率与分布特点、相关因素分析、不同MRI检查序列检出CMBs的能力、影像学鉴别诊断以及CMBs与卒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CMBs概念CMBs是在GRE-T2*WI应用于临床后由Offenbacher 等[5]首次提出,为脑实质内直径2~5 mm的局灶性无信号区。

以后的诸多研究大多支持这一观点,但有些学者认为CMBs的部分病灶直径可大于5 mm。

值得注意的是,CMBs的概念尚存在一些争议:首先,GRE-T2*WI 上低信号区不仅可以是出血,而且也可以是其他病理、生理改变甚至是伪影所致。

其次,即使病因学是正确的,CMBs也并不代表急性或慢性脑出血,而是代表血退化产物如含铁血黄素的沉积或是一种具有出血倾向的状态[6,7]。

2 CMBs的病理学特征病理学研究证实,造成GRE-T2*WI上信号缺失的主要病变是微小血管周围的含铁血黄素沉积或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单核细胞,可能还包括少数Charcot-Bouc-hart微动脉瘤,同时还有细小动脉透明变性或淀粉样物质沉积。

Fazekas等[8]对11例因ICH死亡的脑组织标本进行MRI及相关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7例共34处MRI信号缺失区,其中21处可见局灶性含铁血黄素的沉积,仅2例含铁血黄素沉积患者无MRI信号改变。

学者推断在GRE-T2*WI上出现的小的信号缺失提示陈旧性血液外渗并与不同起因的、具有出血倾向的小血管病变有关。

脑微出血的磁共振检查与临床意义

脑微出血的磁共振检查与临床意义

脑微出血的磁共振检查与临床意义任爱军【摘要】脑微出血是重要的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磁共振技术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脑微出血被检出,微出血的发现对潜在的小血管病诊断、抗血栓药物的使用、症状性脑内出血、认知障碍和痴呆都有重要意义.作者根据最新文献就在不同疾病条件下微出血的磁共振检测和临床意义作一综述.【期刊名称】《转化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07)005【总页数】5页(P317-321)【关键词】脑微出血;脑小血管病;磁共振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作者】任爱军【作者单位】100048 北京,海军总医院医学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是指在T2∗加权梯度回波(T2∗-weighed gradient-recalled echo,T2∗-GRE)或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上表现为微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均匀低信号灶,是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的重要标志。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CMBs的检出率大幅提高,其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

CMBs的病因复杂,多种相关危险因素参与其形成,如高龄、男性、遗传、糖尿病、脑动脉硬化、脑出血史以及高血压等。

微小动脉血管内皮的损伤,造成血脑屏障的破坏、渗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如IgG在内皮下沉积,红细胞在内皮下瘀滞聚集,进一步发展造成血管壁的破坏,红细胞外渗,逐渐演变成沉积的含铁血黄素,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是一种顺磁性物质,从而在磁敏感序列上表现为低信号[1-2]。

小血管损伤往往伴有小血管内的微栓子,这种微栓子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

脑内微栓子可进一步被血管内皮细胞吞噬并最终进入血管周围间隙,虽然不是直接的CMBs 形成原因,但是含有大量红细胞成分的血栓栓子可产生CMBs的信号特点,称为假性CMBs[1,3]。

脑内微出血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

脑内微出血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
YH Fan, V Mok, WWM Lam, KS Wong. Stroke, 2003, (in press)
研究背景
MRI-GRE-T2*加权相发现 的MBs被认为是严重微小 动脉病变的证据,有进 一步发生出血的可能
• •
脑微出血MRI特征
• 在临床上使用GE MRI后,大脑微出血第一次得
以描述. 脑微出血MRI GRE-T2*特征: • 表现为性质均一、斑点状低信号或信号缺失 • 大小:直径2mm-5mm 圆形病灶 • 由于MR在所谓的损伤区边界信号的”开花效 应”,微出血在GE序列上要比组织实际的损伤 更大一些
GRE-T2*示左侧基底节区症 状性脑出血和其它部位多 发的MBs
Infarct
Hemorrhage
Cerebral microbleeds as a risk factor for subsequent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4 (18.2)
4 (18.2) 9 (40.9) 2 (9.1) 7 (31.8) 5 (22.7) 3.1350.8911 1.57330.7340 1.73321.1171
24 (40.0
7 (11.7) 10 (16.7) 1 (1.7) 21 (35) 14 (23.3 ) 3.40940.9554 1.30700.3378 2.03421.3378
高血压 细小动脉硬化
管壁透明样变性
管壁向心性肥厚
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微动脉瘤
管腔狭窄
管壁破裂
腔隙性脑梗死
弥漫的脑 白质改变
脑内微出血
颅内症状 性出血

脑微出血诊断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脑微出血诊断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志作用 , 对 其 的研 究 已逐 渐 成 为 神 经 影 像 学 领 域 的热 点 。 现
对其诊 断、 危险因素等方面作相关综述如下 。 1 C MB在 不 同人 群 中的 发 病 率
率 C AD AS I L是发病于成年 的遗传性 脑卒 中疾 病 , 病 因是
位于 1 9号 染 色 体 上 n o t c h 3基 因 突 变 。 L i e m 等[ 8 : 经 过 长 达 7年 的随 访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腔 隙性 脑 梗 死 、 C MB、 脑 室 体 积 的
增 加与 C AD AS I I 的 认 知 功 能 减 退 相 关 。 该 研 究 采 用 剑 桥
1 . 1 健 康人群的发病率
据文献报道 , C MB在 健 康 老 年 群
体 中 的 患病 率 为 5 ~6 [ 1 _ 。P o e l s等 研 究 显 示 , 正 常社 区人 群 C MB 的发 生 率 约 为 1 0 F 0 , 而且间 隔 3 年 后 对 此 人 群 进行 复查 , 很 少有 C MB数 量 减 少 , 开始 检查 时 , 存在 C MB 者 较未 有 者 3 年 后数 量增 加 的 风 险 高 达 5 倍 多。
老年认 知 量 表 , 对 2 5例 n o t c h 3基 因 携 带 者 和 1 3例 无
n o t c h 3基 因 携 带 者 进 行 认 知 功 能 测 试 , 结 果显示 , 总 认 知 功 能 的下 降 与 C MB 、 腔 隙性 脑 梗 死 、 脑 室 体 积 的增 加 相 关 。 1 . 5 脑 淀 粉 样 血 管病 ( c e r e b r a l a my l o i d a n g i o p a t h y 。 C AA) 患

脑微出血解剖评分方法

脑微出血解剖评分方法

脑微出血解剖评分方法引言脑微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由于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导致。

它可能会引起脑组织受损、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脑微出血的评估和分类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脑微出血解剖评分方法。

脑微出血解剖评分方法脑微出血解剖评分方法是一种用于对脑微出血进行分类和评估的系统。

该方法通过对影像学图像进行解读,根据特定的标准来判断脑微出血的严重程度和部位。

这种评分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评分标准脑微出血解剖评分方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出血数量:根据影像学图像中可见的出血灶数量,将其分为0、1-4、5-10以及超过10个等级。

2.出血体积:根据每个出血灶的直径和深度,计算出血体积,并将其分为小(<10mm³)、中等(10-100mm³)和大(>100mm³)等级。

3.出血部位:根据出血灶的位置,将其分为脑干、脑室、白质和皮质等等不同部位。

4.出血形态:根据出血灶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点状、斑片状、条索状等不同形态。

评分方法根据以上评分标准,可以得到一个综合的脑微出血解剖评分。

一种常用的评分方法是使用0-4分进行打分,其中0表示无出血,4表示严重出血。

具体的评分方法如下:1.根据出血数量进行打分:–0个出血灶:得0分–1-4个出血灶:得1分–5-10个出血灶:得2分–超过10个出血灶:得3分2.根据出血体积进行打分:–小于10mm³:得0分–10-100mm³:得1分–大于100mm³:得2分3.根据出血部位进行打分:–脑干、脑室:得2分–白质、皮质:得1分4.根据出血形态进行打分:–点状:得0分–斑片状:得1分–条索状:得2分将以上各项打分相加,即可得到最终的脑微出血解剖评分。

评分越高,表示脑微出血越严重。

应用与意义脑微出血解剖评分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1.诊断和分类:通过评估脑微出血的严重程度和部位,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分类该疾病。

磁共振常规序列、T2WI、SWI对脑微出血的诊断效果及检出率临床观察

磁共振常规序列、T2WI、SWI对脑微出血的诊断效果及检出率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序列、T2WI、SWI对脑微出血的诊断效果及检出率。

方法:从我院众多治疗患者中,选取2021年01月-2021年06月100例符合要求的脑微出血患者,按照扫描方式分为A、B、C三组,分别采用常规序列、T2*WI、SWI扫描,将三组的诊断结果和检出率进行比较,得出有效结果。

结果:BC两组的脑微出血病例阳性检出率、脑微出血灶阳性检出率,显著优于A组;C组高于B组,数据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SWI对于脑微出血的阳性检测率极高,诊断效果极佳,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磁共振常规序列;T2*WI;SWI;检出率;诊断效果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种利用组织间磁敏感性差异的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1]。

SWI对以下方面较为敏感:缓慢流动的静脉血、血液代谢物和铁钙沉积物等,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于脑血管畸形、脑内微出血(CMBs)等的诊断[2]。

虽然SWI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效果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但为了减少扫描时间,SWI并不属于头部MRI的常规序列[3]。

SWI比起CT、磁共振常规序列等,具有高度敏感性[4]。

为此,从我院众多治疗患者中,选取2021年01月-2021年06月100例符合要求的脑微出血患者,按照扫描方式分为A、B、C三组,分别采用常规序列、T2*WI、SWI扫描,将三组的诊断结果和检出率进行比较,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我院众多治疗患者中,选取2021年01月-2021年06月100例符合要求的脑微出血患者,按照扫描方式分为A、B、C三组,分别采用常规序列、T2*WI、SWI扫描。

共有60例男性,40例女性,55岁至85岁,平均年龄(69.95±4.25)岁。

上述所有患者一般信息进行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上述患者和患者家属都签名认同本次试验,并且本次实验经我院相关科室批准并同意。

纳入标准:确诊为脑微出血患者;排除标准:安有心脏起搏器、人工金属心脏瓣膜患者;1.2方法A、B两组:机器,西门子3.0T磁共振扫描机,检查时,把患者头部放于8通道神经血管线圈里面,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当的头部解剖体位,然后将头部固定好。

脑微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脑微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90・39:769-771.[27]MoreauP,AlbatB,ThevenetA.Surgicaltreatmentofextracranialintemalcarotidarteryaneurysm[J].AnnVaseSurg,1994,8:409-416.[28]HertzerNR.Extracranialcarotidaneurysms:anewlookatalloldproblem[J].JVascSurg,2000,31:823-825.[29]BraunIF,BatteyPM,FulenwiderJT,eta1.Transcathetercarotidocclusion:allalternativetothesur95icaltreatmentofcervicalcarotidaneurysms[J].JVaseSurg,1986,4:299.302.[30]MarottaTR,BullerC,TaylorD,eta1.Autologousvein—coveredstentrepairofacervicalintemalcarotidarterypseudoaneurysm:technicalcasereport[J].Neurosurgery,1998,42:408-412.[31]ColdwellDM,NovakZ,RyuRK,eta1.Treatmentofpostt-raumaticintemalcarotidarterialpseudoaneurysmswithendovascularstents[J].JTrauma,2000,48:470-472.[32]BushRL,LinPH,Dodsou"IF,eta1.Endoluminalstent脑微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杨吩陈光辉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自发性脑出血经常导致局灶性神经缺陷,很容易经头部cT诊断。

脑内微出血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中的临床意义

脑内微出血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中的临床意义
维普资讯
< 海南 医学 )0s年第 l 20 9卷第 3期
文 章 编 号 :0 3. 3 0 2 0 ) 3 0 9 0 10 - 6 5 ( 0 8 o — 5 — 2


脑 内微 出血在 急性脑梗 死后 出血 中的临床 意义
杨继党. 林清 原 ( 州 医学院第二 附属 医院神 经 内科 , 东 广 州 5 0 6 ) 广 广 1 2 0
摘 要 目的 义 。方 法 研 究脑 内微 出 血 ( rba e l d,MB) 急 性脑 梗 死 患 者 急 性期 发 生 出血 转 换 中 的临 床 意 e c e rlmi mbe C e 在
连 续 收 集 急性 脑 梗 死住 院患 者 2 0例 . 过磁 共 振梯 度 回波 T }加 权成 像 (rde tehT * Wegt 6 通 2 gain-c o 2 - ihe d 2 0例脑 梗 死 患 者 中 , C 6 伴 MB的 占 2 . ; C 81 伴 MB的脑 梗 死 患 %
( < . 1 . MB a d a e w r e dn n u n e r k fcos fr te CB R s t C y ice s e p si P OO ) C n g ee la ig if e c i atr o . eu MB ma n ra e t s l s h l h a ・
脑 内微 出血
(ee r co le . 研 究 探 索 脑 内微 出血 在 脑 梗 死 患 者 急 性 等 造 成 者 )共 2 o例 , 中 男 18例 , c rba mi bed l r , 6 其 4 女 1 2例 . 1 年龄 3 9 4岁 , 均 6 . 岁 。 平 93
关键词
脑 内微 出 血 ; 梗 死 ; 脑 梯度 回 波 T 加 权 成 像 2

脑干出血的诊断标准

脑干出血的诊断标准

脑干出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临床表现:脑干出血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较严重,包括突然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瞳孔不等大、眼球运动障碍、面部和肢体瘫痪等。

2. 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MRI扫描可显示脑干出血的病变区域,表现为高密度或异常信号区域。

3. 伴随症状:脑干出血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疾病。

4. 体征:患者可能出现脑膜刺激征、巴氏征等阳性体征。

5.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发现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综上所述,脑干出血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伴随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重症脑出血 诊断标准

重症脑出血 诊断标准

重症脑出血诊断标准
重症脑出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生部位:脑基底节部位或鞘核地方的出血量大于30ml,丘脑出血量大于15ml,小脑出血直径超过3cm,出血量在10-15ml以上。

2. 脑疝:脑部出血后压力特别大,组织卡在脑部出颅枕骨大孔部位,若发生脑疝,呼吸循环可能会突然消失,从而导致病人死亡。

3. 严重程度:出血量较大、中重度出血患者,可能需要到外科进行评估,看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清除血管血肿。

4. 意识障碍:出现昏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的症状。

5. 肢体刺激反应:肢体刺激不能动,病理征是阴性。

6. 其他症状:瞳孔散大等。

重症脑出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SWI微出血灶的临床意义

SWI微出血灶的临床意义

MBs对ICH和CI都有预测作用。 MBs预测ICH的能力比预测CI的能力更强。
荷兰研究证明 CMB>1处的患者卒中相关死亡率是无CMB者的6倍
1.0
累 0.9
பைடு நூலகம்
计 生
0.8

率 0.7
0.6
0.5
0.4
无无CCMMBB 11 CCMMBB >>11CCMMBB
0 2 4 6 8 10
随访(年)
(HR, 5.97; 95% CI, 1.60 –22.26; P0.01). CMB:脑微出血
MBs位置的不同与抗栓药物使用的关系
相比于卡巴匹林钙,严格的脑叶 MBs更常见于阿司匹林使用者*。
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与MBs相关,与严格脑 叶MBs关联性更高
使用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的患者和未使用抗栓药患者MBs、脑梗塞、脑白质病变情况的比 较
MBs在使用抗血小板人群的发现显著高于未抗栓治疗人群( [OR], 1.71; 95% CI, 1.21-2.41) MBs在抗凝治疗人群脑微出血与未抗栓治疗人群相比无显著差异*
CMBs与抗栓药物的关系
鹿特丹研究
Departments of Epidemiology(Drs Vernooij, Haag, Hofman, Stricker, and Breteler) and Radiology (Drs Vernooij, vander Lugt, and Krestin), Erasmus MC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人群:435例 方法:磁共振成像
Stroke. 2011;42:638-644.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微出血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及意义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07-21发表评论分享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现象,CMB正在成为脑小血管病的重要表现及诊断标志,可能引起急性神经功能障碍,并可能成为脑卒中发生或复发、抗栓治疗后出血转化、血管性认知障碍和痴呆的预测因素。

CMB的诊断标准CMB的发现,得益于磁共振新技术的应用。

目前,广泛采用的有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及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两者对出血或血液中的脱氧成分极为敏感,极大地提高了CMB的检出率。

目前,较为公认的CMB诊断标准为:(1)T2*WI 上低密度信号缺失灶。

(2)圆形或卵圆形。

(3)边界清晰。

(4)体积小(2~5 mm或2~10 mm)。

(5)病灶至少有1/2被脑实质环绕。

(6)常规T1、T2序列较难显示。

(7)临床病史可除外脑外伤所致弥漫性轴索损伤。

(8)除外其他具有相似影像学表现的情况(如钙化、海绵状血管瘤、小血管流空影等)。

CMB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研究显示,CMB周围存在脑组织损害,除了直接引起周围组织的结构损害,CMB还可能干扰邻近神经元的功能或影响皮质电活动,为其所致临床表现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绝大多数报道认为,CMB缺乏急性临床表现,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尝试用CMB解释某些急性发作性或持续性症状。

Watanabe和Kobashi报道了1例因中脑CMB形成导致核上性眼肌麻痹的患者,认为即使单个CMB在脑功能区急性形成也可能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Roeh等报道6例出现发作性神经功能障碍的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其中4例对抗癫痫药物反应良好,2例在抗血小板治疗后好转。

Simonsen 和Nielsen发现1例高血压患者的CMB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样表现之间的联系。

Charidimou 等对172例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的研究显示,约14%的患者出现短暂性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刻板性阳性(先兆偏头痛样)或阴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样)症状反复发作,具有高风险向症状性脑叶出血转化的特点,但经研究未发现上述发作性症状与CMB存在相关性。

对于具有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表现的老年患者,行CMB检测可能有助于鉴别诊断,但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故通常对此种患者的合理治疗方法(抗栓、抗癫痫或降压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CMB在健康老年人群中,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加。

Poels等对健康老年人群的随访发现,CMB的发生率由基线水平的24.4%增加至随访结束(平均3年)时的28.0%,基线CMB的存在预示着新发CMB 的出现。

Goos等73对记忆障碍患者的随访观察(平均2年)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相对于急性神经功能缺损,CMB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主要在于其累积效应及预示小血管病的进展。

CMB随时间推移其数目不断累积,与其后的神经功能障碍、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

CMB的临床意义CMB与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CMB在复发性脑卒中患者中,较初次脑卒中患者更为常见,提示其可能反映了脑血管病的进展。

作为脑小血管病出血倾向的生物学标志,CMB是原发性脑出血(ICH)的危险因素。

Greenberg等对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进行的前瞻性观察发现,基线CMB或出血灶的数目,是脑叶ICH风险增加的预测因素。

多项针对亚洲人群的前瞻性研究中,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患者的CMB与脑卒中风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的结论相似:伴有CMB(尤其是多发CMB)的腔隙性脑梗死或其他类型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复发的风险增加,再发脑卒中事件主要是ICH。

但也有学者发现,CMB患者的复发性血管事件主要是脑梗死而非ICH。

上述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人种有关。

Bokura等对2102例健康老年人追踪随访发现,即使在健康老年群体中,CMB的存在亦预示着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倍和50倍。

提示存在CMB的老年人,应严格控制危险因素以预防脑卒中发生。

CMB与抗栓治疗CMB与抗凝药物相关性ICH 随着华法林被广泛地应用于心源性栓塞的预防,抗凝药物相关性ICH发生率在10年间增加了近5倍,在所有ICH中约占15%。

由于为血液病理性脆性小血管外渗提供了直接证据,故CMB可能是抗凝药物相关性ICH的预测因素。

一项对768例抗栓治疗者的调查显示,存在基线CMB可能预示将来发生ICH的风险增加近12倍。

Naka等研究认为,CMB的存在增加抗凝药物相关性ICH的风险,87%的华法林相关性ICH患者可检测到CMB。

Lee等指出,与应用华法林而未出现ICH 者比较,华法林相关性ICH患者存在更多的CMB。

研究显示,华法林相关性ICH患者与自发性ICH患者比较,CMB在前者中更为常见。

目前的研究均认为,CMB与抗凝药物相关出血风险增加有关。

但对有明确抗凝治疗适应证的CMB患者,应动态监测CMB变化,可能有助于评估出血风险。

CMB与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ICH 目前,对于CMB与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ICH之间的关系争议颇多。

Soo等对908例脑梗死患者研究发现,阿司匹林相关性ICH的风险随CMB病灶数目增加而明显增加,认为>5个CMB病灶的脑梗死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时风险大于获益。

Vernooij等研究发现,脑叶CMB是阿司匹林相关性ICH的危险因素,提示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应慎用抗血小板药物。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应用者与非应用者相比较,CMB 与ICH具有相关性(OR=1.7)。

对于多发CMB者,抗血小板药物用于一级预防相对于二级预防,风险可能要大而获益相对较小。

但Kim等对1452例亚洲健康老年人群的调查显示,应用阿司匹林并不增加CMB的发生率,即使长期应用(≥5年)也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Soo等对133例行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在围术期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短期(12周)ICH风险进行了评估,发现症状性ICH的发生率在CMB者(4.3%)与无CMB者(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指出CMB并非血管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禁忌证。

总之,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ICH与CMB的关系仍不明确。

对于多发CMB者进行影像学随访,可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

CMB与溶栓后ICH Kidwell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或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后,CMB与出血转化风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但与此相反,Fiehler等对570例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析发现,症状性出血转化在CMB者和无CMB者中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认为存在CMB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的出血风险并不超过获益。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症状性ICH的发生率,在CMB者和无CMB者分别为7.4%和4.4%,提示CMB并未明显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

上述各研究的CMB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对溶栓后ICH风险的评估产生影响。

对于存在多发CMB(尤其是脑叶CMB)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否获益,有待进一步证实。

CMB与他汀类药物相关性 ICH Amerenco等研究显示,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脑卒中患者,ICH的发生率轻度增加。

鹿特丹研究中,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被发现与脑叶CMB 关系密切。

由此推测,CMB可能是他汀类药物相关性ICH的预测因素。

Haussen等对163例ICH患者的研究发现,他汀类应用者中脑叶CMB的发生率约为非他汀类应用者的2倍,而其他部位的CMB在2组无显著差异,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增加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的出血风险。

Karam等指出,与其调脂作用比较,ICH 风险的增加可能与他汀类的其他效用有关。

但也有研究对此提出了质疑。

Day等对34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患者的调查显示,他汀类应用史与CMB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无相关性。

进一步的鹿特丹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以上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的选择及CMB分布的差异有关。

对于CMB是否为他汀类药物应用的禁忌仍存争议,有待进一步探究。

CMB与神经功能和临床结局CMB与认知障碍脑小血管病是血管性认知障碍亚型中最常见的一类,CMB作为小血管病严重程度的标志之一,可能与认知功能的预后有关。

Gregoire等对3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患者的调查发现,脑叶CMB及其数目与执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而其他部位的CMB与认知功能损害无明显关联。

对健康老年人群的研究也发现,CMB的数目与信息处理速度、执行功能障碍呈正相关,多发CMB是除记忆障碍外的各种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但对于不同部位CMB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各研究结果存在分歧。

Poels等认为,脑叶CMB与认知障碍关系更明显。

Qiu等发现,深部CMB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更显著。

vail Norden等则指出,脑叶与深部CMB对认知损害均有促进作用。

此外,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评估,也发现CMB与认知功能之间确实存在联系。

在脑小血管病和神经变性疾病中,均发现CMB的存在,并可能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有助于解释这两类疾病在病理学及发病机制方面的共性。

CMB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可能:(1)直接占位效应,影响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相互联系。

(2)干扰周围神经元功能,引起脑组织功能障碍。

(3)间接通过小动脉狭窄,引起脑组织低灌注或缺血性损害。

(4)仅仅是小血管病的生物学标志,对认知功能无独立影响。

现有的报道未能排除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等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明确CMB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及机制。

CMB与步态障碍 DeLaat等报道,CMB可能与步态障碍有关,以额颞叶、基底节和丘脑的CMB为著,独立于小血管病的其他影像学标志。

CMB与临床结局 Ahmann—Schneider等对435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研究发现,与无CMB患者相比较,CMB患者的脑卒中相关死亡风险高出6倍,脑叶CMB患者的脑卒中相关病死率则高出7倍。

CMB增加脑卒中相关病死率,可能与其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促进作用有关。

Tang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中CMB与自杀倾向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发现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中CMB的比例较高,CMB的存在和脑叶CMB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语CMB多被认为是无症状性,缺乏急性临床表现。

但目前的研究已发现,部分CMB可能与急性临床事件关系密切,包括发作性和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

有研究表明,关于CMB的临床意义仍存在较多分歧。

目前,仍不明确CMB是否是治疗靶点。

综上所述,CMB反映了脑小血管病的出血倾向和严重程度,对CMB临床意义的探讨,有助于深入理解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并可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给予个体化干预。

作者:青岛大学医院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孙亚楠,杨阳,宫恒恒,滕继军来源: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5月第16卷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