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2)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四川省资阳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四川省资阳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资阳中学高2017级第二学期3月月考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②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③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

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④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

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

最新-2018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答案及评分标

最新-2018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答案及评分标

2018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C2、B3、B4、D5、A6、D7、B8、D9、C 10、B11、A 12、C 13、D 14、A 15、C 16、B二、文言文阅读:1、①侥幸;②同“戮”,罪;③没有用来;④文饰;(每小题1分)2、①所要求做孝子的是,如果用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

②自己实在没有料到我终于能返回宋朝,又见到皇帝,即使早晚死在故国的土地上。

(每句3分,要抓住关键词得分,语句通顺)3、A4、表明自己有像诸葛亮那样为复兴国家而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

三、诗歌鉴赏:(4分,每小题2分)1、“就是祸”和“点得着火”都是针对黑暗现实来说的,说出这句真话对统治者来说“就是祸”,而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就能点得着他们心中的“火”。

2、是指那些统治者。

表达了统治者面对火山爆发时的无比声威不知所措的惶恐。

四、现代文阅读:(12分)1 、案:写热爱阳光是表现作者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写酷爱阴雨是表达作者对专制统治和黑暗社会的不满,二者是有因果关系的(说是为后者作铺垫也可),对专制统治和黑暗社会的不满是因为作者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

(“热爱阳光”1分,“酷爱阴雨”1分,二者关系1。

)2 、答案:含意:雨模糊了作者的眼睛,使作者看不清眼前的现实之景,可是作者的心里明亮了,于是脚下的路走得更坚定了。

(“看不清眼前的现实之景”1分“心里明亮”“脚下的路走得更坚定”2分)3、答案:①作者痛恨专制统治和黑暗社会,内心十分痛苦;②在雨中可减轻心中的痛苦;③在雨中可洗净心灵,看清前方的路。

(每小点1分)4、答案:①在文章中,“雨”是作为帮助处于心灵的黑暗中的作者见到“阳光”的外界力量出现的,代表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2分)②文章所描写的雨中的世界,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反动专制统治的象征。

(1分)五、填空题:1、臣心一片磁针石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路曼曼其修远兮4、惟草木之零落兮5、生长明妃尚有村6、激昂大义,蹈死不顾7、杨绛《围城》8、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9、波兰高尔斯华绥10、惠特曼六、语言表达:1、③⑤①②④(3分,对才给分)2、例句:佳音传神州,世界震惊;梦想越环宇,神州沸腾;功德圆天外,人间欢舞。

最新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最新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成都航天中学2017-2018学年下期半期测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5月将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

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

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

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

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

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试题数:13,满分:1501.(单选题,3分)在下面语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要达到文理通顺,必须_________:一是多读,二是多写。

读书多了,自然能掌握语文的一般规律,自己下笔为文的时候便能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非诳语。

过去强调背诵若干重要文章,是有道理的。

A.齐头并进笔走龙蛇挥洒自如B.双管齐下信手拈来挥洒自如C.双管齐下挥洒自如熟能生巧D.齐头并进熟能生巧信手拈来2.(单选题,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C.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D.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3.(单选题,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通常的小说不允许离题,除非你是要另写一本小说。

_____.作者便于把哲学、政治和道德融于小说之中,把一切用一条神秘的链条联接起来。

① 小说中夹杂议论,有悖于作品的意图和性质。

② 因为所有人物都不是为了发表议论而集合在小说里的。

③ 通常的小说也不能夹杂议论。

④ 但是,在书信这种形式中,登场的人物都不是预先挑选的。

⑤ 所谈论的话题不受任何预先拟定的计划或提纲约束。

A. ⑤ ① ② ③ ④B. ⑤ ④ ① ③ ②C. ③ ② ① ④ ⑤D. ③ ① ② ⑤ ④4.(单选题,3分)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A.宋代的行政区划制度改唐代的“道--州--县”为“路--州--县”三级,《<指南录>后序》中“都督诸路军马”中就是。

B.《五人墓碑记》中“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蓼洲”是周顺昌的字,“公”表示尊称。

文末“太史文起文公”,“太史”是官职名,“文”是姓,“起文”是名,“公”表示尊称。

C.“书院”是起于宋代的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其创办的目的在于自由研究学问,是培养高层次学者和进行学术研究的机构。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测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测试卷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0分)在中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居“家”之“训”的全面而系统的家训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才出现的。

而对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家训是在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以后,并且后世所有有影响的家训著作中无不贯穿着占“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观念。

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实际上是儒家的家训文化。

家训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伦理纲常注入了家庭这一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在家训的约束规范和长期熏陶之下,形成了符合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家风、门风,这种家风再经过统治者的倡导,又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

比如曾被明建文帝赐以御书“孝义家”的浦江郑氏家族,自宋建炎初开始累世同居,同灶而食,维持了十五世,历经宋元明三代。

该家族的家训《郑氏规范》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像这些举家和睦相处、恪守封建伦理的大家族,不能说不依赖于长期形成的良好家风。

封建统治者正是通过树立这些典型样板,来达到正风敦俗的目的。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是在农业宗法社会的沃土中生长出来的伦理型的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些方面又是交织、渗透在一起的。

积极的一面主要在于:它以自己别具特色的教化功能和教化方式促进了家国整合机制的形成和巩固,保证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卓有成效地在家庭、宗族乃至全社会倡导和推行了进德修身、睦亲齐家、治家兴业、待人处世等各个方面的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和养育出了品德高尚、为国为民、清正廉洁、坚持操守、宽厚谦恭的一代代名臣贤士、谦谦君子。

消极的一面主要在于:它以封建地主阶级的纲常礼教轨物范世,稳固了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秩序,某种程度上延缓、滞阻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塑造出了一批批唯封建伦常是从,甚至“愚忠”“愚孝”之辈和“贞女”“烈妇”等牺牲品;它宣扬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和守分安命的宿命论思想禁锢了人们的进取精神,麻醉了人民的革命意识;它的长期濡染所积淀下来的重农轻商、家族认同、盲目顺从、固守忍让等民族心理至今仍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着消极的作用。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2.请将答案填写到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语言基础题(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渚.清(chǔ)霜鬓. ( bìn g ) 惘.然 ( wǎnɡ ) 贻.笑大方(yí)B.饿殍.(piǎo)逡.巡(qūn)曳.兵(yè)丢三落.四(luò)C.跬.步(kuǐ)针砭.(biān)经传.(zhuàn)度长絜大duò)D.锦瑟.(sè ) 猿啸. ( xiào ) 咨嗟.(jiē ) 良将劲.弩 ( jì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颓圮修葺脍炙人口礼上往来B. 寒喧饿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C. 孝悌犒赏迫不急待走头无路D. 赝品挑衅锲而不舍破釜沉舟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B.即使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表示愿意出资,对于印尼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保护热带雨林,这点资金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C.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描绘了一幅巧夺天工....的自然图景,瞿塘峡的雄,巫峡的秀,西陵峡的险,充分展现了造化的神奇。

D.超级女声周笔畅唱功很好,专家评价说,她在歌唱事业上会很有前途,一定会成为明日..黄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位高能机械工程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国内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专家的赞赏。

B.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

C.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西校区)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西校区)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选择题的答案按题号顺序涂到答题卡上;将非选择题的答案按题号顺序写在指定的位置上。

第I卷(阅读题,共72分)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

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

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

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

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

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

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

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

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

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

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

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

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

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

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

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

侠,是一种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

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

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

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

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

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

青海省西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AKAHHH

青海省西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AKAHHH

西宁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考试高一语文三月月考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

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

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

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

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学科&网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

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

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

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

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

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

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

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

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长春市二中高一年级2018届第三次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长春市二中高一年级2018届第三次月考试卷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高一年级2018届第三次月考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刘巽达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

最先“发难”的对象,是“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按摩”“点餐”)”之类的冗词赘句。

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

最先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开去,不分场合,全都“拉长”。

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及平面媒体里,甚至渗透到文字语法中,这就令人担忧了。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久之弊。

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

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

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

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

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

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邢台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命题人李爱芬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等等。

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是从“天”开始的。

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观念。

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

《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

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

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

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

“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

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

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

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

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

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

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B. “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大团圆”结局则需要借助梦境呈现。

C. 受“大团圆”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 “大团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对传统规范的崇尚、迎合和屈从、妥协,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小说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B.文章3-5段主要从“易、道、禅”三个哲学角度阐述了“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C.文章先指出“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审美心理现象,接着进行相关阐释,之后又揭示了“大团圆”的美学内涵。

D. 最后一段主要从两方面论证:“大团圆”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同时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

B. “圆”为佛家所推崇,主要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

C. 华复初民之所以把天作为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

D. 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圆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船歌蒙福森张德贵是抚河镇的把船老大,水性甚好,人称“浪里白条张顺”。

他胆色一流,技术更是一流。

在整个抚河镇的船工中,无人能及。

他从十三岁开始,就跟着他的老爹在抚河上行船,不到三十岁就开始掌舵。

几十年虽风雨坎坷,却一直都顺顺当当,从来没有失过手。

抚河镇因河而得名,站在抚河镇最高处的望江楼上远眺抚河,它就像一条银色的巨龙,流过抚河镇。

抚河从西向东,一泻千里,波涛滚滚,直至苍梧。

抚河发源于猫儿山山脉,水流一路平缓,江面宽阔。

然而至抚河镇时,水道突然变得弯曲,怪石嶙峋,两岸悬崖峭壁,杂树丛生,飞鸟鸣叫,猿猴嬉戏。

过了抚河镇不远,就是一个险滩,叫乱石滩。

乱石滩水情复杂,滩险浪急,江水轰鸣,漩流咆哮声似鬼哭神号,此时要攻上险滩谈何容易!非要请抚河镇的船工不可,否则,外地人不知水情,十有八九翻船,葬身此地。

张德贵和他的伙伴们,接了工,在望江楼要了一坛白酒,几盘猪头肉,吃饱喝足,一抹嘴,一甩上衣,奔江边去了。

张德贵把舵,指挥他的兄弟们,下船的、拉缆的,把船缆挂上肩头、把竹篙顶在肩上,扎紧脚步,开始过滩了。

张德贵一声令下,大伙齐心协力把船向着滩面攻上去,这时,船工们的号声如轰雷声般吼出来——“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低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低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那声音,悠扬动听,铿锵有力,在山崖间回荡着;那声音,充满了男人的阳刚之气,富有韵味……喊着一个号子,可过险滩几丈。

过了乱石滩,前面江面宽阔,一马平川,水流骤然变得平缓,老板递过钱给张德贵,道一声“辛苦啦!”张德贵回一声“一路平安”,回去兄弟们分了钱,这档攻滩就算完美结束了。

张德贵的老婆在镇上开了个裁缝店,两口子还有一个五岁的儿子和一个三岁的女儿。

空闲时,张德贵在望江楼和兄弟们喝喝茶,聊聊天,或者在家逗逗孩子,教孩子念几个字。

过几年,他们就可以入学念书了。

日子就像抚河里的水,昼夜不停地奔流着。

转眼,就到了1943年。

这年春天,日本人的枪炮声打破了抚河镇的几百年来的宁静。

一队队日本兵杀气腾腾地开进了抚河镇。

抚河镇的望江楼成了鬼子的司令部。

鬼子以抚河镇为据点,四出烧杀淫掠,抢劫了大量的粮食,然后装到船上,准备运往前线。

鬼子占用了老百姓的帆船来运粮,可他们不敢过乱石滩。

一天,在汉奸的带领下,鬼子来到张德贵家——他们要张德贵和他的兄弟们帮他们运粮过乱石滩。

张德贵断然拒绝。

鬼子军官嗖地一声拔出军刀,架在张德贵的脖子上。

张德贵冷冷地坐着,面不改色。

鬼子军官恼羞成怒,嘴里叽里咕噜地骂着,眼珠一转,放下刀,带人走了。

他们抓走了张德贵的老婆孩子,撂下话来:“哪天答应为皇军效力,哪天就放人!”张德贵像困兽般焦躁不已,想了很久,终于,他到望江楼,跟鬼子说:“愿意替皇军效力。

”鬼子放了人。

当天晚上,张德贵把老婆孩子交给他的徒弟赵小雷,让他连夜送他们去乡下避风头。

第二天,晨曦初露,江水苍茫,张德贵和他的十几个兄弟,像每次过乱石滩一样,有序分工,把运粮船带过乱石滩。

张德贵的几个徒弟像往常一样,要一起上船,张德贵不让,他一个人跟着鬼子上了船。

这一次,张德贵没有能够把运粮船带过险滩,在最危险的地方,运粮船撞到了一块大石头,船沉没了。

满满一大船大米和押运的十几名鬼子,连同张德贵一起,瞬间,就沉没在波涛汹涌的抚河中,再也不见踪影……船沉下去的那一刻,张德贵的兄弟们的号子声猛然如雷声般吼出来——“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低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两岸围观的老百姓缓缓地流下泪水,那抚河上的船歌,铿锵有力,在山崖间久久地回荡着……(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6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船老大张德贵从小随父行船,几十年来都没有任何闪失,文章叙写张德贵的这一经历,交代了他闯滩本领高超。

B.张德贵指挥兄弟们过乱石滩采用了细节描写,“挂”“顶”“扎紧”这一系列动作干脆利落,众人过滩有条不紊。

C.军刀架在张德贵脖子上,他面不改色,可鬼子抓走了他的妻儿,张德贵却妥协了,说明张德贵性格也有软弱的一面。

D.张德贵带领鬼子闯滩失败,并不是他技术不佳,而是他早有预谋,此处照应了上文他“想了很久”才答应鬼子的要求。

5.文章第三段介绍乱石滩的情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6.小说在“船歌”声中收尾,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

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材料二: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

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

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材料三: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