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合集下载

朔州地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的研究

朔州地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的研究
对朔州地区农 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 的研究采用遥感 分析和
像解译数据和有关各地类面积相互转化的面积表格 。
33 进 行 朔 州 地 区 景观 格 局 特 征 分 析 .
实地调查 等相结合的方法 。遥感分析选取 E D SI A I E和 R A GN M
Ac I rG S软件系统完成对朔州地区景观解译及数量化分析 ,探讨 朔州地区景观演变 的规律。实地调查采用统计报表法 , 利用政府
个矿 田规模均 为 1 x O 。矿区是 以一年一熟农 田种植业为主 . l t 5
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总会存在一定 偏差 ,采用实地观 察、 测量的方法可 以纠正误差 , 有助于了解真实情况。
3 研 究步 骤
31 选 取信 息 源 .
的农业结构 , 处于一个农 、 、 林 牧结合 的农业生态体系之 中。由于 林业 所 占比重小 , 、 农 林业之 间物质能量转化关 系极不协调 , 导
软件制图 , 形成朔州地 区 3 个时段 的土地利用 、 覆盖遥感 影像 解
释图。根据遥感解译结果 , 对各种专题图件进行校正 , 同时查 阅相
关统计资料和文献 , 对数据进行对 比验证。利用 A c I rGS软件对各 地类属性数据进行提取分析 , 最终 获得 了 3个时段的卫星遥感影
2 研究 方法
计好 的调查表格 ,通过居 民自己填写的方式来 了解居 民对 目前
求景 观指数不但要有较强 的纵 向比较能力 ,即相同景观不 同时 期的景观 指数 的比较 , 同时还要求它有较强 的横 向比较 能力 , 即
相同时期不 同景观之间的比较。
朔州地 区建设 的意见 、 想法 以及 当前地 区改造 中存在 的困难 、 急
形图 、 政区划图 、 行 土地利用 图 、 地貌分 区图 、 土壤类型 图 、 系 水

江苏沿海农村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分析

江苏沿海农村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分析

江苏沿海农村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分析——以赣榆宋口村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联合团队2010年8月31日江苏沿海农村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分析——以赣榆宋口村为例金鑫,黄家柱,刘忠华,徐祎凡,殷成敏摘要: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当中,通过对原有方法的整合改进以及新研究方法的引入,以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县宋口村为研究对象,对该村新农村建设以来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模拟。

本文以宋口村2006年ALOS 数据、2008年QuickBird数据以及2009年SPOT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图像融合、波段组合等遥感影像的预处理过程,根据人机结合的影像解译方式得到2006、2008以及2009年度宋口村土地利用类型图,并根据该村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资料得到该村土地利用类型规划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宋口村2006-2009年新农村建设以来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数量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整体上对宋口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强度进行了数量变化研究,同时利用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分维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等五个指标的景观指数对宋口村的土地利用总体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宏观分析,并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以及新农村建设意见的指导下,从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四个微观方面对该村的发展规划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大力推进江苏沿海新农村建设。

结果表明,2006-2009年度,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的拉开,该村对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整合,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以及产业生产结构,水域面积不断减小,耕地面积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工矿仓储用地先增大后来趋于稳定,住宅用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的面积则变化较小,且该村此时不存在商业服务用地,其他用地的面积也不断增加;而根据规划图显示,水域将呈现很大幅度减小的趋势,而耕地面积、工矿仓储用地则出现大幅度上升,住宅用地的面积也上升较快,添加了休闲娱乐广场后,公共基础设施的面积也上升,商业服务用地更是实现了零的突破,由于规划图中其他用地的设计为零值。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包括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工业化等方面的改变。

城市化是当代社会中最为明显的土地资源利用变化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持续增加。

为了满足城市扩张的需要,大量农田被城市用地取代,这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以及农村人口减少。

城市化带来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城市建设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为了建设高楼大厦、路网和大型基础设施,大量自然景观被毁坏,原本绿树成荫的村庄和田园风光逐渐消失。

这些变化导致了景观格局的转变,城市的景观由传统的农村风貌转变为高楼大厦和钢筋水泥的景象。

农业现代化是另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形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农业现代化迅速推进。

传统的农耕方式被机械化取代,大规模农田的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引入了大型农机设备和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然而,这种变化也对景观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传统的农田景观逐渐被大规模农机设备所代替,大片农田整齐而规模化的种植模式导致了景观一致性的增加。

原本错落有致的田园风光被机械农业的魅力所替代,人们时常会感叹农田的单调和丧失了原有的自然美。

工业化是对土地资源利用产生深远影响的另一种形式。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规模的工业区建设成为常态。

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工厂和工业园区。

这些工业区通常布局封闭,围墙高大,建筑单一。

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不仅导致了工业区范围内景观的破碎化和单一化,也对周边的自然景观产生了一定的破坏。

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和化工厂的污染成为威胁周围环境的重要因素,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对景观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等形式的变化,都使得传统的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机械农业和工业园区的景象。

绵阳市涪城区耕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绵阳市涪城区耕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s e a r c h o f t h e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l a c h ng a e , i n w h i c h t h e t e mp o r l a e v o l u t i o n f o c u l i t v a t e d l nd a h s a d r a w n s p e c i l a a t -
m e c h a n i s m( d r i v i g n f o r c e ) b y u s i n g t h e l nd a u s e d a t a b s a e( 1 9 9 6 , 2 1 3 O O , 2 O 0 5 nd a 2 O O 9 )a nd o h t e r r e l a t e d g e o - r g a p i h c d a t a . T h e r e s l u t i n d i c a t e s ha t t :( 1 )D u r i n g t h e p st a 1 3 y e a r s , t h e e r i s a s h a r p d e c l i n e i n a r a b l e l nd a i n
水平 、 G D P、 起伏度等负向驱动力和灌溉 条件 、 等级公路水平 、 土地整理程度等正 向驱动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 关键词 : 耕地 R S与 G I S 空间格局 文献标志码 : A 时空演变 川西北丘 陵区 中图分类号 : ¥ 2 9 文章编号 : 1 6 7 1 —8 7 5 5 ( 2 0 1 3 ) 0 2— 0 0 1 6— 0 8
第2 8卷
第 3期
西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目的和强度,而景观格局则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类景观元素的分布、形态和相互关系。

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面貌。

首先,土地利用对景观格局产生了直接影响。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各类景观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

例如,在城市中,由于工商业用地的集中分布,建筑和道路成为了主要的景观元素,大片的绿地和农田被压缩成为小片或者稀疏的存在。

而在农村地区,农田和自然景观则占据了主要位置。

因此,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对景观格局进行调控和优化,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景观格局也反过来影响了土地利用的选择和布局。

景观格局的形态和特征直接影响到土地的生产力和资源价值。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的景观格局呈现出破碎化和不连贯的特点,而且土地利用方式没有很好的适应这种特点,将会出现土地浪费和资源损失的情况。

因此,必须根据具体地区的景观格局特点,合理选择和布局土地利用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此外,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调整还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采,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

因此,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合理选择和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可以优化景观格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良好的景观格局也能推动土地利用的选择和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因此,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仍然需要不断深入探讨和改进。

我们要致力于寻求一种能够符合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

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

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

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

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

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

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1.1 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Forman在系统总结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中指出,景观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解释地球表面动态变化的一种途径,可以从景观的穿孔、分割、破碎化、收缩、消失等方面描述景观的动态变化类型。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是相互关联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地球表面的占用和利用,包括城市建设、农田、森林和草原等。

而景观格局则是研究这些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成关系。

通过对景观格局的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大片连续的自然景观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如水源保护、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护等。

相比之下,过度城市化和农草地面积的减少,导致了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甚至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风险。

其次,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重要影响。

景观格局的变化可能导致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和分隔,进而造成物种灭绝或迁徙。

例如,连片的森林和湿地是许多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但如果被大规模砍伐或填埋,将直接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

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考虑保护和恢复连片自然景观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此外,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也会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土壤侵蚀等问题产生影响。

大规模城市化和林地开垦导致了土地表面的覆盖与原始状态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将导致水的渗透能力下降,水源涵养不足,容易引发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

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土壤侵蚀、农草地退化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因此,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科学的景观格局规划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实践中,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护自然景观,限制过度城市化和土地开发。

同时,还需要积极推动生态修复和生态景观建设,建立生态连续性,维护生物多样性。

此外,还应注重开展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生产条件下农田景观格局分析与评价

不同生产条件下农田景观格局分析与评价
恢 复 , 为 代田制一 改原来 的
漫 撤制 , 在农 田 中起 垄 作 圳 。庄 稼 种 在 垄 下 的 沟 即圳
果也不 同… 。在一定的 自然 条件下 , 田景观格局演 农
变 的驱 动 力主 要 来 自社 会 经 济 因素 , 中最 重 要 的 是 其
中, 第二年垄圳互易 , 地力得到局部 的休整 , j形成新 的种植方式 , 将其他 自然斑块改造成为人工景 观的农 田。在新 中国成立前 , 该农 田景观在我 国耕地后备 资
在 内 的一 切 生 态 过 程 作 用 于 农 田景 观 的 结 果 。 在 不
相等的小方块 田地。

《 尔雅 ・ 地 》 “田 , 岁 日蕾 , 岁 日新 田 , 释 有 一 二 三 岁 日畲 ”, 示 了 新 垦 农 田景 观 演 变 和 熟 化 的 过 程 。 揭
同时 间和 空 间尺 度 上 , 同农 田生 态 学 过 程 的作 用 结 不
以设 想这 样 一 幅 井 田规 划 的 蓝 图 , 块 方 整 的 田地 , 大 四周 有 矮墙 ( 即在 开 沟启 土 堆成 的小 垣 ) 围绕 着 , 与小 垣平 行 , 有 纵 横 交 错 的 阡 陌 , 田地 划 为 若 干 大 小 又 把
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改造 , 从而获得的 适合 农 作 物 生 长 的 耕 地 。农 田景 观 格 局 是 包 括 干 扰
图 1 15 96年中捷 友谊农场建场前农 田景观格局
F g 1 L n sa ep t m f h n j gfr a d i 9 6 i. a d cp a e o o gi ml 1 5 t Z e a n n
基金项 目:“ 十一五 ” 国家科技支撑项 目(0 6 A 1 B 6 20B B 50 ) 作者简介 :付梅臣( 96一)男 , 16 , 黑龙江东 宁人 , 教授 , 士 , E— a ) 博 ( m i l

北京市顺义区农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北京市顺义区农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1 2 资料 来源 .
本研究采用北京市顺义 区 18 ,9 5 20 90 19 ,06年 中巴 卫星 C E S1获取 的 T R B. M遥 感影像 数 据 ( 90—1 18 0— 1 ,95—1 0 19 0—3 ,0 6—1 2 ) 用波段 4 2 根 据最 020 0— 8 , 3, 大似然法 , 以最小成 图面 3 0 m×3 进行 景观数据 分 0 m, 类 。根据顺义 区实 际 , 得到农 田、 林地 、 域 、 水 高密度 建 设用地 、 低密度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六类景观 。其中农 田包括各种作物种植土地 、 蔬菜和花卉大棚及分布于耕
(. 1 中国农 业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系 , 北京 10 9 ; 0 13 2 中国科学院 遥感应用研究所 , . 北京 100 ;. 0 1 13 北京师范大学 资 源学 院 , 北京 10 7 ) 0 85 摘要 :通过对 1 8 ,9 5 20 9 0 19 ,0 6年顺 义区农 田景观规模和 空间格 局演 变的分析 , 总结 出其作 为典 型的大城 市近 郊 区域农 田景观 变化 的显著特征 : 第一 , 田景观规模 呈加速 缩减趋 势 , 农 农村居 民点等低 密度 建设 用地是侵 占农 田
1 1 研 究 区域概 况 .
北京市顺义 区土地面积 1 1 .7 m , l 9 3 辖 9个建制 0 k 镇 ,0 40余个行政村 。位于北京市东北部 , 地处燕山山脉
南 麓 , 北 平 原 北 端 , 于 潮 白河 冲 洪 积 扇 平 原 的 中下 华 属 段 。地势 平 坦 开 阔 , 平 原 和 低 山 丘 陵 等 地 貌 类 型 构 由 成 , 原面 积 占 9 .7 。境 内水 资源 相 对 丰 富 , 平 50% 土层 深

农业景观演变与农业发展策略

农业景观演变与农业发展策略

农业景观演变与农业发展策略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景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田的规模不断扩大,耕地利用率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以及生态农业的兴起等,都对农业景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田的规模不断扩大是农业景观演变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过去,尽管农田较为分散,但面积通常较小。

而随着城市的扩张,农田被规划成大规模、连片的农业区域,大型农田取代了小块农地,这种景观演变使得农业生产更为高效和集约。

另外,耕地利用率的提高也对农业景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民能够更好地调控耕地,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和模式,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在农业景观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高效的耕地利用方式,如休耕轮作、标准地块划分和精确施肥等。

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也是农业景观变化的标志。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原本靠人力劳动完成的农活被机器取代,如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

这一景观演变使得农田更加整洁、有序,农民的劳动强度也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除了农田的规模、耕地利用率和机械化程度的改变,生态农业的兴起也给农业景观带来了新的面貌。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生态农业强调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农业景观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生态农业的符号,如植物保护区、水资源管理和有机农业的应用等。

针对农业景观演变带来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制定合理的农业发展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农户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现代农业生产。

小农户面临的现实问题包括土地集约利用、技术培训和农业资金支持等。

其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生产力。

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如精准农业、远程监测和智能农机等,能够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推动农业景观的进一步演变。

此外,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合理利用农田资源、推广绿色种植方式、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进农村垃圾处理等,都有助于创建更加生态友好的农业景观。

银川城郊农业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银川城郊农业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银川城郊农业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摘要:以地处银川市郊区的掌政镇为研究对象,2008-2012年QuickBird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目视判读解译掌政镇景观数据,在Fragstats景观格局软件中,计算相应的景观指数,通过研究期内掌政镇农业景观转移矩阵,分析掌政镇景观格局的变化与空间分布,并对其农业景观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掌政镇土地利用/覆盖中耕地占有绝对优势,形成了耕地、草地、建设用地交织的城乡交错带景观;2008-2012年间,掌政镇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最大。

景观变化总面积308.49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共计转入192.83 hm2,增长率18.04%,主要由耕地、草地转入127.65 hm2和25.50 hm2。

同时,道路面积增长了9.81%,面积达14.38 hm2;数据显示2008-2012年间,掌政镇的景观中耕地、水域、园地、草地面积减少,景观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以及景观聚合度等景观指数都有所增加。

说明研究区景观中斑块趋向复杂,景观类型更加丰富,增加区域景观多样性以及景观结构的复杂性。

从驱动力角度出发,银川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滨河新区的规划建设是掌政镇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掌政镇;城郊;农业景观;景观指数;滨河新区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2-5588-05Abstract:Taking the Zhangzheng town in suburb of Yinchuan as a study object. Taking QuickBird remote sensing image in 2008 and 2012 as basic data,to obtain the landscape data in Zhangzheng by building-up visual interpretation,computing the corresponding landscape index in the Fragstats landscape pattern software. Analysing the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and distribution and driving force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change,through studying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transition matrix in Zhangzheng tow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cultivated land had absolute superiority of land use/cover in Zhangzheng town,and formed the cultivated land,grass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of urban-rural ecotone landscape.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were the largest from 2008 to 2012 in Zhangzheng town. The total areaof landscape change was 308.49 hm2 in Zhangzheng town,the construction land area increased rapidly,in all 192.83 hm2,the growth rate was 18.04%,the mainly composed of cultivated land and grassland,were 127.65 hm2 and 25.50 hm2. At the same time,the road area increased by 9.81%,the area up to14.38 hm2. According to the data from 2008 to 2012,the landscape area reduced,such as cultivated land,water,garden,and grassland. the landscape patch number,patch density,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d landscape isolation and contagion index are increased,etc. It showed that landscape plaques tend to be complex in the study area,landscape type was more rich,the complexity of the regional landscape diversity and landscape structure increased. From the Angle of the driving force,the main driving force that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in Zhangzheng town was the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in Yinchuan and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Binhe new district.Key words:Zhangzheng town;suburb;agricultural landscape;landscape index;Binhe new district 城郊农业用地是城市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景观类型,起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改善和调控城市生态、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格局变迁与优化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格局变迁与优化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格局变迁与优化研究第一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格局变迁与优化研究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格局变迁与优化研究乡村景观是一种景观综合体,它包含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文化,并将两者高度融合在一起,具有生产、社会、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

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少乡村景观丧失了原有功能,从而对整个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不少特色景观遭到了人为破坏,使原本乡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不利于乡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乡村景观逐渐消失。

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做好乡村景观规划的格局变迁和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景观现状1.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是对社会进行的一种人为的划分,这种划分最终会制约国家的发展,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结构性的划分会阻碍城乡之间的关系朝着利益统一的方向发展,这也是阻碍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推行城乡一体化是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手段,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文化等等条件,对城乡的空间利用、人口分布、交通情况、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等等进行统一规划,使城镇和乡村能够协调发展并保留原有的乡村景观。

2.乡村景观的结构乡村景观的结构主要包括了自然基底、硬质要素和软质要素。

自然基底也就是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天然要素,而硬质要素则是人类在自然基底的基础上所建设和创造的一些人文景观。

而软质要素则是指人类在长期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观念,例如乡村环境观、生活观、道德观等等。

3.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1)乡村景观千村一面很多乡村景观的规划并没有和当地具体的发展情况和人文环境结合起来,对景观的整体格局和规模没有一个明确思路,也没有充分利用乡村已有的资源,拆旧建新的现象频繁,而且一味模仿城市景观,使得乡村景观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使得乡村景观失去特色,千村一面。

土地利用结构的景观特征分析——以耕地为例

土地利用结构的景观特征分析——以耕地为例

收 稿 日期 :0 8— 3—1 20 0 7
责任 编 辑 : 忠 民 杨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0 6 A 0 B 2 ; 2 0 B J6 0 ) 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资助项 目(2 0 0 50 7 1 5 0 4 1 20 0 )
作者简介 : 鲍
艳( 9 6 , , 17 一) 女 山东烟 台人 , 讲师 , 在读博 士后 , 主要从事地下空 间规划 、 土地利用规 划与地 理信 息系统应 用的研 究
为 因素 以及 采取 的措 施 的程度 提供 了依 据 。
关键 词 : 景观 ;分形 理论 ;分 维数 ;土地 利 用 结构
中 图分 类号 : 1 . l F l9 9 文 献标 识码 : A
0 引 言
景观是 指 由地 貌 过程 和各 种干 扰作 用形 成 的 , 有 特定 结 构 、 能和 动 态特 征 的 一种 宏 观 系统 , 具 具 功 是
文 章 编 号 : 6 2— 3 5 2 0 ) 3— 5 8— 4 1 7 9 1 ( 0 8 0 0 1 0
土 地 利 用 结构 的 景 观 特 征 分 析— — 以耕 地 为 例
鲍 艳 黄朝 华 , , 陶连金 黄 斌 ,
(. 1 北京工业 大学 城 市与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 2 2 北京煜邦 电力技术 0 14;. 有 限公 司 , 北京 10 4 湖北省孝感供 电公 司 , 0 0 53 湖北 孝感 4 20 ) 3 0 0
态 状 况及 空 间变异 特 征 的有效 手段 。
景 观生 态 学起 源 于土地 研 究 , 究对 象是 土 地 镶 嵌 体 , 土地 利 用 中 的各 个 土 地 利 用单 元 可理 解 为 研 而

农用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分析

农用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分析
摘要 以镇赉 县为例 , 19 、 0 、06年 3期遥 感 图像 为主要 数 据 源 , GS 术 支持 下 , 用 转移 矩 阵分析 土地利 用数 量格 局 变 以 902 020 0 在 I技 应 化 , 用景观指数 分析 土地 利 用空间格局 变化 。结果表 明 , 9 20 年 间镇 赉县 农 业用地 增加 , 态用 地减 少 , 地 增加是 以草地 减 应 1 0— 0 6 9 生 耕 少为代 价 ; 湿地退 化、 盐碱 地扩展 、 水资源环境 与 变化 直接影 响盐碱 化发展 ; 土地利 用景 观格 局 简单 , 观 异质 性 降低 , 景 向结 构 简单 的人 工生 态 系统发展 。结合统 计数据 分析 , 镇赉 县土地利 用格局 演化 受 自然 因素胁迫 , 人为 因素直接 导致生 态环境 恶化 , 土地 利用 方向应 该
安 徽 农 业 科 学 ,ora o A h i gi c.0 9,7 1 )5 3 Ju l f n u r n A .S i 0 3 ( 1 :2 9—54 2 22
责任编辑
庆珞
责任校对
卢 瑶
农 用 土 地 利 用 格 局 演 化 与 分 析
臧 长 10) (林 学 球 测 学 技 学 ,林 春 32 06
是增加 生态用地 , 建立农 、 、 林 牧复合 生态 系统 。 关键词 土地利 用 ; 格局 演化 ; 转移矩 阵 ; 景观 指数 ; 赉县 镇 中图分类 号 F 0 . 3 1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0 1 6 1 ( 0 9 1 — 53 0 5 7— 6 1 20 ) 1 02 9— 4
Ev l i n a al ss o r c lur lLan e Pate n o uto nd An y i f Ag i u t a d Us tr

土地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

土地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

土地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生态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土地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安全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原因1.1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是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量农村土地被用来建设工厂、办公楼和住宅区,导致农田面积减少,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1.2 工业化发展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大量工业用地的建设,使得原本的自然景观被破坏。

工厂的建设和运营会排放大量污染物,对土地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

1.3 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量土地被割裂和破坏,原本连续的自然景观遭到了破坏。

例如,修建高速公路会对山地造成破坏,使山体易于滑坡,给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二、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2.1 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减少,使得许多物种失去了居住地。

同时,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砍伐和破坏,破坏了植被的连续性,使得物种迁移和扩散受阻。

2.2 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景观格局变化使得原本稳定的土壤被打破,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原本连续的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土地表面裸露,雨水冲刷土壤,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3 土地污染增加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导致了大量的工业用地建设,这些地区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水,使得土地受到污染。

废弃物和污水的排放会对周边的土地和水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威胁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三、如何保障土地景观格局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3.1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土地规划的管理力度,合理划定各类用地区域,避免农田和自然景观的过度开发,确保其永续利用。

此外,应加强对各类用地的监管,防止违规建设的发生。

3.2 推动生态修复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被破坏的土地景观,提升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能力。

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质量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质量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质量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是指人类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等方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会对景观质量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下面将以不同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农业的变化对景观质量造成了重要影响。

随着农业的发展,传统的耕地逐渐减少,而大规模的农田团块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改变导致了景观的单一化,原本多样性的农田景观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统一的农作物种植。

这种景观单一化不仅影响了生态平衡,还影响了人们对农村地区的美好想象。

其次,城市化对景观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建筑、道路和人工景观。

这些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原本自然的景观受到破坏,绿化率下降,空气质量下降。

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工业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城市景观的质量。

此外,土地利用变化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压力。

大片农田的建设和城市化的扩张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裂,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大量物种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这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直接的影响,还对生态平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变化所带来的生态退化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风险。

最后,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对水资源造成影响。

农田固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表面的水渗透能力下降,导致了地表径流增加,水资源浪费,造成洪涝灾害。

与此同时,生态景观的破坏也威胁着水资源的供应和水质的保护。

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之,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质量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景观多样性的丧失,还涉及到生态、水资源等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土地利用规划,注重保护自然景观,保持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资源管理等,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
【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5(21)6
【摘要】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归纳出一般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有其历史、自然、人文等原因,比较复杂.农田景观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地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该过程中,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配套集约化农田和精准农业的发展历程,而农田景观格局的变化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发展和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
【总页数】5页(P54-58)
【作者】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系,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系,北
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系,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0;Q149
【相关文献】
1.朔州地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的研究 [J], 贾薇
2.兖州矿区复垦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研究 [J], 曾磊;付梅臣
3.兖州矿区复垦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研究 [J], 曾磊;付梅臣
4.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J], 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
5.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J], 林金煌;吴思佳;陈文惠;王智蕊;程瑞彤;陈增文;余锦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景观格局演变开题报告

景观格局演变开题报告

景观格局演变开题报告景观格局演变开题报告一、引言景观格局是指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塑造的地表特征的总体组合。

它是地理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景观格局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探讨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二、景观格局演变的原因1.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是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建设活动导致了景观格局的改变。

城市的扩张使得农田、森林和湿地等自然景观逐渐被人工建筑和道路所取代,导致了景观的碎片化和破碎化。

2. 自然因素的作用自然因素也对景观格局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气候变化、地质活动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都会对景观造成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进而改变了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影响了沿海地区的景观格局。

三、景观格局演变的过程1. 碎片化和破碎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片的自然景观被分割成小块,形成了碎片化的景观格局。

道路和建筑的扩张使得原本连续的自然景观被切割成孤立的小片,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城市化和乡村化城市化和乡村化是景观格局演变的重要过程。

城市的建设和扩张导致了农田和森林的减少,而乡村地区的农田和村庄则逐渐向城市化发展。

这种转变改变了农村地区的景观格局,使得农田和自然景观的比例发生了变化。

3. 生态修复和保护随着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成为了景观格局演变的重要环节。

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和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可以减缓景观格局的破碎化和碎片化。

生态修复和保护不仅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还可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四、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1. 生态影响景观格局的改变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碎片化和破碎化的景观格局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导致物种迁移和基因流动受到限制。

这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2. 社会影响景观格局的演变也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城市化和乡村化使得城乡差距加大,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而城市地区的人口增加。

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的衍变——对城市边缘区农田、水面衍变的解读

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的衍变——对城市边缘区农田、水面衍变的解读

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的衍变——对城市边缘区农田、水面衍变的解读简介:近年来,随着城市郊区化发展,土地开发转向地价低廉的城市边缘区,因此,城市建设在城市边缘区大刀阔斧的展开,但由此也带来了城市边缘原有耕地的减少,村民的农田被侵占,人们自古赖以生存的“土地”,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里消亡。

武汉市南湖花园城及周边地块,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居住新区快速建设,城市边缘水面、农田逐渐被填埋做开发建设用地,整个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

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保护城市地域扩散而造成的农田水面的消失,唤起公民的环境意识,对于维护整个城市的自然景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城市地域扩散自然生态环境环境意识相引言武汉素有“千湖之城”的美誉,好的自然景观又是一个城市特色的最大体现,但如今水域面积正逐渐减少,湖泊逐渐消亡,整个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作为现阶段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武汉市南湖花园城——城市边缘区——的建设大刀阔斧的展开,城市面貌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在此立起,一座座居住新区在这里建立,还有日以继夜施工机器的轰鸣声……但由此也带来了城市边缘原有耕地的减少,村民的农田被侵占,人们自古赖以生存的“土地”,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里消亡。

五千年的中国土地,曾经、还将养育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成功之后,“田”,积淀下了处理人与土地关系的最精华的智慧。

连同那充满诗意的景观,“田”告诉我们如何尊重土地和自然这一过程。

重新发现和认识“田”----撷拾起智慧的果实,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1.调研基本情况说明1.1调研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心区的饱和,城市建设逐渐转向地价相对低廉的城市边缘区,越来越多的自然生态型土地被划入城市,城市边缘区的农田逐渐被侵占,农田景观逐渐消失,这也会对城市环境的规划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给这种无限制的城市地域扩散敲响警钟。

现阶段对武汉市南湖花园城的开发状况进行调研,对未来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对规划工作者今后的工作都将提供有益的参考。

土地整治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土地整治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土地整治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摘要:本文利用施工前、后实测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GIS分析技术及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土地整治前后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通过对水田、旱地、道路、田土坎、裸岩石砾地、荒草地等的综合整治,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新增水田2.1255hm2,新增水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8%,与整治前相比,增加了3.40%;旱地增加了0.9344hm2,占研究区总面积0.9584%,与整治前相比,增加了10.72%;农村道路增加1.1114hm2,面积增量占研究区总面积1.14%。

经过土地整治,土壤质量有明显改善;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景观优势度,增加景观稳定性;水利系统和道路系统的重新设计,促进了生物之间的交流、物质能量的流动和传递,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土地整治;景观格局;景观指数引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1],也是导致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和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城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成为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紧张程度的重要指标。

优化土地结构,规划道路系统、水利系统,为农业耕作提供方便,是土地整治的目的。

在土地整治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即对研究区整治中的各项要素进行优化,充分地考虑规划设计中土地整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土地的最大生态效益,促进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因此,分析景观格局的目的又可以理解为是了解产生和控制景观空间结构的因子和机制,比较不同的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效应,最终为景观的合理利用与规划提供依据。

本文以旁海镇为例,分析其景观格局的变化,有利于土地结构优化利用,土地集约化的形成,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 研究区概况旁海镇地处凯里市东北部,地理坐标位于E108°02′57″~108°03′40″,N26°43′55″~26°44′50″,全镇总面积96.54km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发表日期:2006-05-24 浏览人数:651 作者: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来源:评论0条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

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

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

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

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

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

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1.1 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Forman在系统总结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中指出,景观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解释地球表面动态变化的一种途径,可以从景观的穿孔、分割、破碎化、收缩、消失等方面描述景观的动态变化类型。

农田景观的形成过程中原始本底的消失正是与Forman的描述相同。

反之农田景观的形成过程则表现为楔入、扩大、连片、本底化等动态变化类型。

农田是农作物生长的立足之本,不同的种植方式必然造成不一样的农田景观,于是农田景观格局与作物种植制度自然地连在一起。

《尔雅·释地》有―田,一岁曰灾,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揭示了新垦农田景观演变和熟化的过程,即―灾‖是生满杂草的―不耕地‖;―新‖是已经撂荒二年,正在复壮的土地;―畲‖是经过撂荒、复壮,准备耕垦的土地。

西汉中期为了便于地力的恢复,代田制一改原来的漫撤制,在农田中起垄作圳。

庄稼种在垄下的沟即圳中,第二年垄圳互易,地力得到局部的休整[1],形成新的种植方式和农田景观。

在实际垦荒过程中规律是相同的,经过除草及杂物—翻土压草—晒土—新田—部分种植—熟田—全部种植过程,将其他自然斑块改造成为人工景观的农田,出现撂荒也是人口稀少的关系。

1855年以前的黄河在北到海河、南抵淮河之间的广大华北平原上迁徙、漫流,而华北大平原又是由黄河、海河和淮河合力冲积而成的。

大量资料表明,第四纪以来,华北平原的沉积速度愈来愈快。

根据张天曾的资料推算[2],华北平原的沉积速率在更新世时为0.15m m/a,全新世时3.03mm/a,近代大致为3.70mm/a,经过长期的沉积,经历滩涂—湿地—苇地—草甸沼泽,形成早期的华北沿海平原。

随着人口的迁移、定居和围垦,则出现了较早的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没有配套的田间设施,完全靠天吃饭,农作物产量非常低,而且不稳定。

1.2 长期集中连片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对自然景观农田化的改造进一步扩大,零散的农田不利于抵御动植物的侵袭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也不利于农田设施配套和管理,需要对农田进行集中连片,由星点式或斑块式开发转为大规模连片开发,构造更大尺度的农田斑块或本底。

从我国农业发展史看,开荒垦殖,扩大耕地面积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特别是1 949年以后更进一步促进农田的集中连片。

1955年开展蓬勃迅速的合作化运动,并出台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把―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作为重要目标之一[3]。

开垦荒地主要是通过移民和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新的国营农场和扩大现有农业社的耕地面积来实现,消除农田的插入、过远、楔入、插花等现象,尽量做到农田集中连片和外形整齐,这对于促进农田集中化和规模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开展农业合作社前,农民的私有农田一般面积较小,并且常由一些分布零散的若干小田块和窄条地组成,为了适应生产的要求,必须将农田合并起来。

因此,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了―方田‖、―条田‖规划和工程实施,对农田进行集中化和规则化,改良土壤,配套建设田间道路、防护林、沟渠等,为集约化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1.3 配套集约化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21世纪上半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为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开展了农田整理以及中低产田改造工作。

农田整理是指归并畸零不整的农田、沟渠和田间道路。

根据土地资源详查,全国田坎面积0.12×109hm2,沟渠0.05×1 09hm2,分别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的1-2倍。

据典型调查,通过对地块、沟渠的平整、归并,可增加耕地面积5%-10%左右。

各地实践表明,农田整理不仅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能提高耕地质量,降低生产成本[4]。

整理后的农田全部成为地块平整、沟渠配套的配套集约化农田景观。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灌渠已由土质结构改为PVC管材或防渗渠、地下暗管、喷灌、微灌等节水设施,农田景观更加集约化,农田设施高标准配套,农田景观的生产功能得到有效保障。

1.4 未来“天地人和”的绿色休闲农田景观格局发展趋势农业中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天、地、稼的关系,天人关系为中心的可持续农业,使中华文明古国长达数千年而不衰。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田生产力将有更高的上升空间,而且农田的替代基质也会不断增多,扩大新的食品来源,农田的历史任务有所改变,保护环境和提供休闲服务的功能将相对提高。

因此,未来农田景观的格局将随之变化,农田斑块的基质得到进一步改良,并以增施有机肥料和农作物品种改良作为增产的主要保障,以多样化的种植方式和廊道结构生物防治病虫害,秀丽的农田风光给人陶醉,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田园的―天地合一‖。

当前出现的观光农业的景观,可谓是未来农田景观之早期雏形的体现。

2 现代农田景观演变的过程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

目前,我国农业吸取―石油农业‖的教训,正向知识高度密集型现代农业发展,相继出现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持续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替代型现代农业。

同时,与之发展相配套的农田景观也悄然向现代农田景观方向演变。

2.1 现代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虽是初见端倪,但已展示其鲜明特征和绚丽前景。

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科技型产业;是面向全球经济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现代企业;是正在拓展中的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是以生物为中心的一种优化的生物—技术—经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5]。

农田是农业耕作的场所,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是―精准‖生产,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6]。

―精准农业‖按照田间每一个操作田块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种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效果,农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7]。

精准农业表现出良种选育精准化、模式栽培精准化、平衡施肥精准化、农业灌溉精准化、病虫害防治精准化和作物收获精准化等特点。

农田景观则属于经营景观中的人工经营景观,景观构图的几何化与物种的单纯化是其显著特征。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演进,原有分散和形状不规则的耕作斑块向着线形和规则多边形的方向演变,斑块的大小、密度和均匀性都会发生变化[8],特别是精准农业的发展,要求农田进一步集约化、田面平整化、田块规则化和设施配套化与智能化。

2.2 现代农田景观格局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精准农业要求农业集约化,可能导致原动植物生境破碎化、田块扩大、植被类型减少和农田景观中动植物多样性亟剧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能通过削弱生态系统天敌与害虫间自调节功能,降低农业可持续性[9]。

在现代农业景观中,农田景观格局仍然是控制农作物和其他物种时空分布和生态学过程重要的因素,其景观格局变化受自然环境、农作系统、农业耕作活动、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景观格局的变化又能反映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农业景观格局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1)农田斑块内部均质性增强,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田面平坦,形状规则精准农业的实施重要条件是作业对象的标准化,在作物品种选择、品种布局、栽培方式、栽植密度等环节上,要求同一作业农田斑块的农作物的一致性和田面平整,清除田块内残留的其他斑块和障碍物,田块规则化,利于机具的生产作业。

这些要求已经在机械化作业实施中得到体现和证明,机械化使农业景观趋于一致或相似[10]。

在育种环节上,要求农作物品质适合精准农业的管理要求,进行工厂化精准育种,标准化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等,使农作物田间生长形态均质和分布密度一致。

另外,在田间管理环节上,为实现平衡施肥精准化、灌溉精准化、病虫害防治精准化和作物收获精准化等作业的高精度要求,需要对现有农田基质条件不断改造,使农田斑块基质达到均质。

(2)农田廊道结构简单化,各种生态流稳定、畅通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田中小的或零星的斑块(如林地、防护林、沟渠、草地等)大量地从现代农业景观中消失。

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增加,田块边缘带急剧减少,如防护林和沟渠密度在减少(如图1)[11]。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促进农田景观格局的演变,其中变化最大的算是廊道结构。

按照精准农业生产要求,仅灌溉精准化一方面就需要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对原有灌溉系统提出挑战,固定的明渠将消失,被地下暗管、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设施取代。

从适合精准农业作业角度出发,部分为小农具和人畜服务的田间道路会被整理为农田,部分田间道路将拓宽改造适宜大型农机具作业,由较宽廊道围成的农田斑块规模扩大,各种生态流更加稳定和畅通。

3 农田景观演变影响驱动力分析农田景观演变的驱动力是指导致农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驱动力对农田景观演变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也有逆向的阻碍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