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巴金文学的作用
巴金,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才华上,更在于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精神内涵。
巴金的文学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巴金的作品蕴含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正义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对封建社会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主张新文化,弘扬了爱国精神。
他的作品《家》、《春》、《秋》等,以家庭为背景,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呼唤着新的文化和思想的诞生。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对社会不公和邪恶势力的反抗。
其次,巴金的文学贡献表现在他通过作品传达出的真挚情感和爱。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生活的热烈情感。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复杂性。
他的作品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也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此外,巴金的文学贡献还体现在他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推动上。
他的作品对于塑造人的灵魂、启迪思想、传播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巴金的文学作用是深远的。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和文化价值。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巴金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现代文学史12第十二章 巴金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三部曲》的文学史地位: 一、《激流三部曲》是反映五四运动的 长篇小说。 二、《激流三部曲》是我国现代文学作 品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集中抨 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小说。 三、《激流三部曲》对中国现代长篇小 说这一体裁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总序》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三部曲》所反映内容的 时间跨度是1919年至1924年,主要 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 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 抗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 的罪恶。宣告了封建家族制度的死 刑。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小说多侧面地暴露封建家庭统 治者的顽固和专制,以及“长子继 承制”的内在矛盾,揭示封建家庭 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 歌颂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 的叛逆行动,表现青年女性的悲惨 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 的一位中国作家。1999年,国 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 “巴金星”。2003年11月25日, 国务院授予了他“人民作家” 的荣誉称号。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二节
小说创作概况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前期小说主要写两类题材,即 通过恋爱婚姻的纠葛描写知识青年 的社会革命和家庭革命。《灭亡》 等属于前者。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家》写成于1931年,同年 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 名为《激流》,后以单行本发行 时改名为《家》。1938年和1940 年,又先后写成了《春》《秋》, 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写作意图: “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 是描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 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 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 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动荡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巴金早期革命小说的特点
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道路的代表作品有《灭亡》 《新生》《爱情三部曲》等,这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是: 1、无政府主义者的深刻印痕,如《灭亡》中的杜大心、《电》中 的敏都走上暗杀的恐怖主义道路。表现出个人“革命”行动绝对自 由,无纪律约束的特点。 2、人物性格理想化、类型化。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 内心苦恼而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 3、艺术上主观倾诉、激情宣泄、激愤、绝望、哭诉的抒情风格。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地位
艺术成就: 一、受中外文学艺术的影响。《红 楼梦》式的家族小说。外国作家 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克鲁泡特 金与廖抗夫。 二、“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 三、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 塑造方法。 四、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连 故事的结构特点。 地位: 一、是反映五四运动的长篇小说。 不直接描写五四却表达了五四 精神。是现代文学中描绘五四 时代的一个杰出的作品。 二、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庭 兴衰史并集中抨击封建专制制 度的小说。一座丰碑。 三、对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重 大的作用,是现代长篇小说创 作的一个蓝本。
巴金的创作风格
1、善于长篇小说创作,写了大量的三部曲。三部曲数量最多。 2、前后的风格不完全相同。30年代作品充满激情,是激情写作, 是青春写作:单纯、热烈,躁动、焦虑。主要以青年恋爱、婚姻、 革命为主要表现对象。40年代作品趋向写实,趋于冷静,甚至呈 现出冷竣的色彩。即使抒情,也是那种婉约式的情感 。 3、巴金最擅长的是写家庭,一是写封建大家庭,一是写小家庭。
思考:结合故事内容,谈谈《家》
和《寒夜》—— 在现实主义风格上 有何不同。
1、由“热”到“冷”,由热情的抒写到冷静 的写实。 2、作品的主题和题材发生变化。 3、刻画的重点由外部事件转向内心世界。 4、在心理刻画上,改变了《家》中直抒胸臆 的写法,而是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展示其 内心矛盾为主。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读书笔记800字
我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读书笔记【导言】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一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裙体。
自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前后,这一代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展现出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和理想,他们追求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对理想、信仰的追求。
其中既有其时代背景的烙印,也有他们个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以我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为主题,进行读书笔记,透过对其重要作品的分析,探讨其对我国文学的影响及意义。
【一、鲁迅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视角,展现了他对社会的愤懑和无法自拔的精神困境。
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深刻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对封建传统和伪君子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展示了浓烈的狂人情结。
这种情结既是对枷锁的反叛,也是浪漫主义的倾向,尤其是对于个体的超越和自由的追求。
作品在揭示社会黑暗的表现了浓烈的个人情感,充分展现了浪漫主义对现实的关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茅盾的《子夜》】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之一是长篇小说《子夜》。
作品以二十世纪初我国社会动荡变迁的时代背景为蓝本,深刻描绘了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邢子夜的刻画,展现了一种对现实的不甘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
主人公对困苦生活的现实痛楚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好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作品中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勾画出了一幅独具浪漫主义情怀的画卷,展现了浪漫一代作家对理想和人性的关怀。
【三、郁达夫的《孤独者》】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散文集《孤独者》。
作品以个体的孤独和心灵的探索为主题,通过散文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在作品中,郁达夫对孤独这一人生命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对孤独者心灵世界的描绘,表现了一种对现实的沉思和对理想的追求。
作品批判了社会的冷漠和对人性的践踏,呼吁人们关注人文关怀,表现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
从巴金名言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从巴金名言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瞩目。
巴金的名言既有他对文学创作和写作的理念,也涉及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巴金名言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文学的变革与发展。
巴金曾说:“文学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与社会关系的产物。
”这句名言表明了巴金对文学的理解和对作家的定位。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文学作品应当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命运和生活。
这种社会责任感使巴金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思考。
巴金的另一句名言是:“文学是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和创造的个人力量的结合。
”这句名言揭示了巴金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个人的创造力表现,更是民族传统的延续。
巴金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将这些传统元素与个人的创造力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巴金还说过:“作家的历史性责任,在于把人民英雄主义风貌描绘和表现得充分而正确。
”这句名言体现了巴金对作家的历史使命的思考。
在巴金看来,作家不仅要关注社会现实,还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描绘和表现人民的英雄主义风貌。
作家应当用笔墨记录和赞美那些为民族进步和社会正义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们,激励更多的人追求真理和正义。
通过对这几句巴金名言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在巴金的影响下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巴金将文学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使作家的创作目标更加高尚,更加关注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命运。
他强调作家应当保持历史的责任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描绘和表现英雄主义风貌。
这些观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巴金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的创作,他的名言和思想也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借鉴了巴金的观点,将文学与社会关系紧密结合起来。
他们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并对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巴金作品家读后感
巴金作品家读后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
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
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
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
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
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
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
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
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
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
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
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
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
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巴金
• 1923年5月,巴金与7年1月留学法国巴黎,大量阅读了卢 梭、伏尔泰、左拉等人的作品,对平等、 博爱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1929年回国,大部分留在上海,作翻译工作。 并创作第一部小说《灭亡》 • 接受俄国无政府主义,是其文革期间 (1965)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 。
倩儿
喜儿
• 高老太爷: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 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 觉新:清醒而懦弱、顺从以及人格分裂的悲剧命 运,是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 觉慧: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幼稚而单纯的 “叛徒”的时代特征。 鸣凤 钱梅芬 瑞珏
四、《家》的艺术特色
热情酣畅的抒情 特色和沉郁哀婉的悲 剧风格。
二、创作简介
巴金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 一千万字的著作和四百多万字的译著。 作品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 广为流传。有《巴金全集》(26卷本) 和《巴金译文集》(10卷本)。
前期小说创作特点
巴金前期的小说数量多,12部中长篇,60多 篇短篇小说。主要写青年反抗者和革命者 可用 “青春的赞歌”来概括巴金的前期创作,其特色是: 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寻求 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倾向单纯、热情、坦率,情 感汪洋恣肆,特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这正是“青 春型”的创作。
巴金还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 多的一位中国作家。 1981年获得意大利但丁学会颁给的 国际荣誉奖。 1983年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奖章。 1999年国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 名为“巴金星”。 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授予了他 “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2003年,九十九岁的巴金获选《感动中国》 人物。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为: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 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 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 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 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 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摘要;从巴金《随想录》的写作目的出发,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随想录》部分作品,从作品中浅析作者的思想变化及深化过程,从其思想层面论述《随想录》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主题艺术特点思想深化过程文学意义正文;“作为一个非常有地位的人,巴老每一步都站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思想解放运动本身也不是知识分子发动的,也不是五四文学的传统,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国策,是党在反思“文革”教训以后重新带入的一条党的路线,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就自觉地选择了这条开明的路线,他们支持这样的路线,自觉地参与战斗,参与这样一个把中国推向进步文明的未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想录》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在今天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在我们重新研究思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永远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书,所以巴老永远不会过时。
”------【1】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随想录》塑造了忏悔的“我”《随想录》每一篇都以真话感动着读者,以对十年“文革”的强烈控诉震撼人们的心灵,又以虔诚而深刻的自我解剖与忏悔深深地感染着读者的思绪,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
一.《随想录》的思想主题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章 巴金——从《家春秋》到《寒夜》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章巴金——从《家春秋》到《寒夜》第十章巴金第一节早期无政府主义和作家的“纠缠”无政府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废除一切政权和国家,实现个人意志的绝对自由。
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是巴金社会思想的启蒙教材。
他自称是“安那其主义者”。
处女作《灭亡》,初刊于《小说月报》,第一次署名“巴金”,是巴金真正走上文学道路的开始。
早期的巴金文本中存在着不同于常人的一对矛盾:“无政府主义者”与“作家”的纠缠。
《灭亡》主人公杜大新,于绝望中抗争的献身精神。
《新生》中的李冷第二节:激烈三部曲《家》,1931年在上海《时报》连载,原名《激流》,1933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改名为《家》,《春》(1938),《秋》(1940)三部曲主要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历史。
贯穿三部曲的两大主题:封建大家庭的腐朽与罪恶+青年反抗专制的斗争。
三部曲的独特性意义在于: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通过历数封建大家庭活生生的罪证,从而“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
首先,三部曲揭示了大家族统治者的真实面目。
其次,还通过大家庭的矛盾与堕落子弟的命运见证了专制制度的不合理。
大家庭最震撼人心的罪恶还在于剥夺青年的幸福乃至生命,这是《激流三部曲》猛烈攻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触发点。
高觉新,首当其冲的牺牲者,被弟弟们指责为“作揖主义者”“懦夫”,社会悲剧+性格悲剧。
鸣凤等美好少女的苦难和死亡,对封建专制进行了最严厉的控诉、最无情的诅咒。
在控诉罪恶的基础上,三部曲也发布了愤激的叛逆宣言,颂扬了反抗专制的热血青春。
“大胆的叛徒”觉慧,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并走出了家庭,但也暴露了“新思想”的简单和幼稚,没有认识到封建堡垒的顽固性,未免显得狂躁、盲目乐观;他的斗争史个人主义的,参与的社会活动带有较明显的无政府主义色彩,未找到真正的出路。
他的历史局限性,封建思想的残余是其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是其二。
《三部曲》达成了对五四爱情小说和同时代“革命+恋爱”小说的双重超越。
巴金简介文档
巴金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巴依奇吉帕尔,字金巴。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化活动家,是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作家之一。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平巴金出生在中国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原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他的家族是回族,父亲是著名的伊犁回部司法官员。
巴金从小聪明好学,热爱阅读,很早就展现出写作的才华。
1922年,巴金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开始了他的文学之路。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组织活动,对社会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一些知名作家的关注,为他日后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7年,巴金离开国内,前往法国巴黎留学。
在巴黎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他的一些作品也受到了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呈现出新的创作风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回到北京,并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和写作创作。
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在他的影响下,更多的年轻作家开始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并开展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文学成就巴金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剧本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其风格独特而深入。
以下是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家》这是巴金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开,通过主人公吴家的变迁展现了旧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物质追求的无休止。
这一作品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深受读者喜爱,也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激流三部曲》这是巴金创作的一组长篇小说,分别是《家》、《春》和《秋》。
这一系列作品以吴怀中一家三代人的命运变迁为背景,深入剖析了国家、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变革对人心的冲击。
这一系列作品被誉为巴金创作的巅峰之作。
《难忘的岁月》这是巴金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他少年时期的经历和思考。
他通过回忆和追忆,勾勒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风貌,并思考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
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巴金(1904年7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秦少游,福建闽侯人,著名作家、思想家。
闽南籍文学先驱,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巴金文学创作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共有40多部文学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近现代史论、传记等多个领域。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开创了3个先例:一个是小说的现代性;二是具有强烈人道主义色彩的小说艺术;三是通过小说的形式,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现实。
巴金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为他开创了中国作家借用西方小说艺术形式创作文学作品的先例,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并使中国文学成为全球文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在巴金将就业机会寄希望于小说创作的时候,他的第一部小说《家》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部小说在阔别了1800年的封建社会,场面简单、人物刻画透彻而深刻,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之一,也让巴金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
凭借《家》的成功,巴金渐渐成为文坛巨匠,1940年发表的代表作《家春秋》更是凭借其深刻的思想性、广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良好的文学写作成为了巴金作品中最成功的之一。
巴金作品中的另一个代表作品则是《春》。
这部作品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变化。
巴金在《春》中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更加细致入微,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独立成篇之作。
以萧红为例,她曾说过“《春》在《家春秋》后傍架一大块食盒,是巴金小说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作为社会改革和文化振兴的积极分子,巴金的人生一直立足于中国文学创作事业,同时也特别关注国家民族文化,他一生创作了一系列史论,涉及范围很广,从宜春起义到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形成,从全人民的抗日到中国文化的正统,他均致力于“向那些精神文化的忠诚的人们表达一种社会正义的声音”。
总的来说,巴金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作家,不仅自己致力于文学创作,也积极探讨和发展中国文学创作事业,以及文化想象力的创造和维护。
论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论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本文概述1、巴金小说的概述巴金,原名李尧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
他的作品,尤其是小说,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塑造了一系列鲜活而饱满的人物形象。
巴金的小说大多以家族三部曲等作品为代表,这些作品描绘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通过家族命运和人物命运的变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巴金的小说往往以第一人称叙述,让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巴金的小说中,人物形象是其文学创作的核心。
他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
巴金笔下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他们在社会的大潮中挣扎、奋斗,成为了巴金小说中最具魅力的元素之一。
巴金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承载着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或是封建家族的受害者,或是新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命运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巴金不仅展现了他对社会的敏锐观察,也表达了他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因此,研究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作品,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和人性。
2、人物形象在巴金小说中的重要性在巴金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无可置疑。
这些人物不仅是故事的载体,更是巴金用以表达他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深入理解和思考的媒介。
巴金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小说中的命运变迁、心灵挣扎和人性展现,都成为了巴金小说的核心吸引力。
人物形象是巴金小说的核心构成部分。
巴金的小说往往以人物为中心,围绕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纠葛和命运变迁展开故事。
这些人物或许是普通的市民,或许是封建家庭的成员,又或许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但他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巴金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洞察。
通过他们,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巴金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巴金
巴金(1904—2005 )献给巴金的诗大写的真人赵丽宏仿佛看到他,高举着一颗燃烧的心,在苦难中奔跑,在泥沼中挣扎,在寒冷的岁月映照探索真理的路。
他把自己化成泥土哺养春天的木,在激流中探求幸福,在寒夜里追寻光明,他告诉历史,敢说真话,才是大写的真人。
李国文:巴金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全身心地热爱生息在这块土地上,那些茹苦含辛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他的全部文学生涯,就抱定这个宗旨,要为他们呐喊鼓呼,在他全部的文学作品里,始终贯穿着这位伟大作家的悲悯感情,觉醒心声,自省意识,纯净精神。
”一、巴金创作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1现代文学史上最富有激情的小说大家。
他的小说始终呈现出的艺术个性是:酣畅,奔放,浩瀚。
杨义先生称巴金为:“书写感情的巨匠。
”。
巴金的作品是青年人历史情绪的结晶。
被视为“青年人情绪的百科全书。
”其中有政治愤慨,人生忏悔、执着信仰、两性吸引、民族爱憎、家庭怨怼、政治的、文化的、伦理的、民族的、人类的共同感情等层次和角落都涉及。
(《中国现代小说史》)2、反专制反封建的总主题。
特别是从反映新旧两种家庭的解体入手来实现对封建专制政治、伦理的批判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
3现代文学史上书写三步曲形式的专家。
链条式(《爱情三步曲》)和大树式(《激流三部曲》)是其结构特点.艺术构思上主要受左拉的连续二十部的巨著<<卢贡—马加尔家族>>的影响.。
二、巴金早期的政治信仰:安那其(Anarchy)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
1、安那其主义是一种人类的乌托帮理想,幻想人类社会不要国家、不需要政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2、巴金善良、悲悯的性格是其接受无政府主义的基础。
早年对巴金影响最大的两本着:《告少年》(俄克鲁泡特金亲王)和《夜未央》(波兰戏剧家廖亢夫的剧本)3、安那其主义的两个传统:A俄国革命家巴枯宁为代表的阴谋暴动和民粹派传统;B普鲁东的合作经济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传统,又叫安那其共产主义。
巴金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巴金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巴金,原名李尧棠,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如《家》、《春》、《秋》等,深受读者喜爱,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巴金的语言风格是其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巴金的语言风格独特,富有表现力。
他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他的文字简练明快,不事雕琢,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这种语言风格使巴金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让读者深入地理解人物和情节。
其次,巴金的语言风格也具有时代意义。
巴金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的现代转型期,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
他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直抒胸臆,符合那个时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巴金的文学作品为后来的现代文学树立了典范,其语言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巴金的语言风格还具有人文精神。
巴金的文学作品关注人性的复杂性,他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同时,他也通过作品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究,这种人文精神是巴金作品的重要特色。
总的来说,巴金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语言风格独特、富有表现力,具有时代意义和人文精神,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当今文学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巴金的文学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其语言风格仍然值得我们
深入研究和欣赏。
上外考研中国现代史矛盾、老舍、巴金风格对比
上外考研中国现代史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一、巴金:(一)创作道路三阶段:(简单了解)1、初期创作,显示了他的文学基本追求,代表作长篇小说《灭亡》(二十年代末),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基本追求是:(1)关心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命运;(2)关注年轻知识分子与家庭的关系;(3)显示一种高度的热情。
2、中期创作(三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末),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显示出其创作日趋成熟。
(1)对家庭题材的运用达到非常圆熟的境界,成为他创作作品的一个标志;(2)对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成为其作品的中心主题;(3)热情进一步燃烧,达到新的高度。
3、后期创作(1944-1949),《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是作品风格转换和深入阶段,“深入”体现在继续以家庭为题材,更加成熟,给家庭赋予更加丰富、深刻的意蕴:“转换”体现在巴金以往热情的风格转向冷静和深沉,对家庭描写由轰轰烈烈的大家庭转向小家庭,艺术视野开始浓缩(与茅盾相似),《寒夜》是巴金炉火纯青的一部作品。
(绿皮书P.13)(二)巴金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1、以家庭为主要题材,把家庭的意义在文学史上突出出来,显示了独特的典型意义:(1)描写的对象是家庭,实际远远超过家庭本身,是把家庭当做社会的缩影来描写,通过家庭的兴盛衰亡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家庭的种种矛盾,看到社会的错综复杂。
(2)以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充分联系着作家个人的人生经验,不仅看到对家、对社会的客观描写,而且看到作家充满主观激情的评判、议论、抒情。
巴金经常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形象写在作品中,这是其作品始终充满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典型形象的塑造,分两类,一类泛泛而谈,如家庭、社会的抗争者——汪文宣、曾树生,叛逆者——觉慧,写出封建家庭和社会重压下年轻知识分子对人生的艰难选择。
觉慧是五四时期反封建的典型,在种种选择下最终冲出家庭,这是封建家族日趋崩溃的重要原因。
巴金:中国文学的伟大先驱
巴金:中国文学的伟大先驱巴金,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被誉为中国文学的伟大先驱。
他以自己丰富多样的作品、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为中国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他的文学影响不仅局限于他所创作的作品,还深远地影响了几代作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启示。
巴金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反思。
他深入剖析了中国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与人物的内心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更加丰富。
例如,他的《家》系列作品将家庭纷争、道德艰难选择等现实问题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人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的复杂心理。
巴金的作品也广泛涉及社会现实的多个层面。
他对于社会的关注和观察使得他的作品在内容上更具深度和广度。
他的小说《秧歌》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动态变迁和人民的奋斗精神。
他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则以描写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社会为背景,展现了社会上各种矛盾和人民的抗争精神。
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人民的关注和呼唤,表达了对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美好憧憬。
巴金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关注弱者,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并通过作品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他的小说《春》将目光聚焦在城市的贫民窟,通过对那些边缘人物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艰辛和无助,并带给读者对人类伦理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他的作品鲜明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并以此引发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巴金还是一个敏锐的文化批评家。
他对文化的关注和解读使得他的作品在审美和理论上都具有独特的高度。
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追求和对写作技巧的探求,不断推动着他的文学创作走向新境界。
他的《围城》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通过对知识分子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境界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精英人群的困境和思想迷茫。
论巴金长篇小说《家》的文学史意义
论巴金长篇小说《家》的文学史意义《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
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巴金《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
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
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支。
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经,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
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
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精神的接力与传承——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主要 的职业 。他 自称是个“ 业余 ” 作家 , 希
望 自己能在文学以外对社会多作贡献 。那 么, 巴金在文学史上究竟有没有意义 呢? 我 们应 该从哪些方 面来认识 巴金在 2 世纪 0
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与贡献?关于这个 问 题学术界是有所争论 的。我注意到 , 随着 巴金先生 以百岁高龄辞世 , 很多媒体对此
问题 的进 一步 探讨 。
篇《 巴金 的意义》试 图从中国知识分 子的 ,
角度来探讨 巴金先生 留给我们 的精神遗
产; 本文将换 一个角度 , 从文学史 的范 围
来继续探讨这一问题 。但这是一个 比较难 以把握 的问题 , 因为巴金先生从未 以一个
我曾经在《 人格 的发展—— 巴金传》 里 说过 , 巴金先生从 12年发表《 99 灭亡》 起走
上文坛 , 很快就成为一个深 受读者喜爱 的
作家 的标准来要求 自己 , 相反 , 他从青 年 时代 开始就 以社会 革命家 的事迹作 为 自
己努力 的目标 , 直到耄耋之年 , 依然认为 自 己的所有文学创作 只是一种与读者 、 与世 界进行交流的特殊方法 , 文学并不是他的
畅销作家, 但是他并没有以此为幸 , 反而深
左联关 门主义的错误路线排挤在外 , 更有 像萧红那样没有参加左联 , 自觉追随鲁 但 迅 的青年 , 他们几乎都是从各地流浪到上 海, 聚集在一起 , 从事喜欢的文学事业 。他
的一生是寻找结盟 的一生 : 早年投身于辛 亥革命 , 中年加盟于《 新青年》后来又南下 ,
们身上并没有一般流浪知识分子常见 的毛
以为痛苦,时时有生命浪费之感 。从 12 99
年起 的五六 年时间 ,既是 他 的创 作高潮 期, 同时又是他 的精神危机期。这期 间他
巴金与家国情怀:文学与国家
巴金与家国情怀:文学与国家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对家国情怀的真实描写而闻名于世。
他不仅对个体命运的关切,更关注社会的变迁和国家的未来。
他的文学作品透射出了对家国的忧虑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展现了他对家国情怀的坚定。
巴金的《家》是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描述,揭示了家国情怀。
小说中,他以平铺直叙的笔法,深入刻画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面貌。
小说的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这个时期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狂潮中。
巴金通过对故事中大量细节和生活片段的描写,展示了人民的辛酸和艰辛。
这些细节中蕴含的是对人民生活状况的关心,对社会变革中人民遭受的痛苦的揭示。
此外,巴金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展示了对国家的忧虑和思考。
他的《激流三部曲》涵盖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到国共内战,再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
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经历和命运,巴金让读者们深入了解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人民所经历的艰辛。
这部三部曲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学习价值,让我们对中国历史变迁中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巴金的文学创作中融入了对个体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思考,他对家国情怀的表达深入人心。
他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作家的责任感。
他的笔触鲜活而真实,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写进了历史中。
他对社会风气以及国家现状的深入观察和思考,让人们反思和走出一条新的路。
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巴金的作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启示。
他的文学作品中揭示出的社会问题和人民命运的关怀,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启发作用。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加深对国家的关心和家国情怀。
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国的一分子,我们的心中都应该有一颗关怀国家发展的心。
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我们都应该思考如何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巴金用他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我们心中埋下了一颗关心家国的种子。
从巴金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他对家国情怀的真挚关怀,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他对文学与国家的深思。
巴金与革命文学
巴金与革命文学巴金,原名李家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风,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将从巴金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以及对革命文学的贡献等方面,探讨巴金与革命文学之间的关系。
巴金出生于四川一个贫苦农村家庭,从小就饱受贫困和苦难的煎熬。
然而,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经历,使得巴金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有着特殊的感受力。
他深知贫困和压迫的可怕,决心要为人民争取解放。
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利益的关注,成为了他后来创作革命文学的重要动力。
巴金的作品风格独特,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将社会现实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结合,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他的小说《家》以家庭为背景,通过对家庭成员的生活细节和心理变化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这种以个体命运为切入点的写作方式,使巴金的作品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巴金的作品不仅关注个体的命运,更关注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解放。
他的小说《家》中,通过对家庭成员在革命运动中的参与和变化的描写,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解放的渴望。
巴金通过描写人物的思想转变和行动的变化,展示了革命精神的力量和人民解放的希望。
他的作品激励了无数人投身革命事业,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巴金对革命文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创作,还在于他对文学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他提出了“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强调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利益。
他反对文学的纯艺术化,主张文学要与社会相联系,要为社会进步和人民解放做出贡献。
他的这种文学观念和创作理念,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巴金的作品和思想并非没有争议。
有人认为他的作品过于悲观和压抑,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
也有人批评他的文学观念过于功利化,忽视了文学本身的独立性和艺术性。
然而,无论如何评价巴金的作品和思想,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巴金的影响下,中国革命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的《家》奠定了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意味着中国的新文学作家开始学会把先锋意识与“五四”精神,通过通俗的方式传播到大众当中去。
换言之,是巴金为新文学培养了第一批市民读者,巴金的小说开始使新文学走向社会,也就是使“五四”新文学得到了普及和张扬。
这才是巴金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今天讲的是把一个作家放到中国这一百年的现代文学史中,考察他为这一百年的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经验。
这样一个考察范畴,不仅涉及巴金本人的创作,还涉及他的文学活动、人格、写作以及他的人生道路跟我们这一百年来的文学有什么关系。
我写过一篇探讨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论文——《巴金与无政府主义思想》,还有一篇论文叫《巴金与西欧恐怖主义》。
巴金早年见过恐怖主义,他也写过很多恐怖主义的人物。
所以,巴金给我印象是,他不是一个整天在书斋里编故事的作家,他是一个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希望改变中国命运的人。
他很早就受到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然后又积极投身到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当中去。
1927年,巴金23岁,家里送他去法国学经济,结果他去了以后只在语言学校学习了半年法语,他家里知道后就停止给他寄钱。
那个时候巴金非常失望,他又要养病,只好从巴黎搬到了一个小镇上,在那儿一面补习法语,一面研究无政府主义。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发生了一件事,美国政府抓了两个意大利的移民,这两个人都是无政府主义者,在美国搞工人运动。
当时大家觉得,大概这两个人是不至于被判死刑的。
没想到两个月后,美国政府还是把这两个人杀掉了,并且用的是残忍的电刑。
这件事情对巴金的刺激非常大,他在书里写到,他知道这件事的那天,一整天坐在家里写信倾吐自己内心世界的痛苦,他脑子里还出现了那两个工人被电死的场面。
于是他把他想到的都写下来,慢慢就写成了一部中篇小说,这本小说就是巴金的处女作——《灭亡》。
这本小说是一个典型的鲁迅式的启蒙小说,写于1927年,写完之后巴金就把小说印出来寄回国。
这本书在偶然的机会下恰好被上海开明书店的编辑叶圣陶先生看到。
当时叶先生正在编《小说月报》,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没有征求巴金的意见就在《小说月报》上连载了,连载是从1929年的1月到4月。
1929年的中国是什么时代?正是白色恐怖的时代。
巴金在书里写出的痛苦、绝望,他对社会的诅咒,完全契合了当时中国屠杀革命者的环境,所以这部小说一下子就流行起来了。
巴金在1928年年底回国,回国后才知道“巴金”已经很有名了,但是他对此一点也不感到高兴。
因为他本来追求的是实践无政府主义,可是当他回国以后发现他所信仰的理想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
无政府主义组织在那个时代本来影响很大,到了1927年国民党镇压革命以后无政府主义组织就瓦解了。
巴金回国以后发现他的理想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一个满腔热情希望改变社会的社会活动家、一个青年民主战士,回到中国这么一个沉默的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里,他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
这个时候他非常绝望,巴金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这种政治欲望、这种强烈的激情实现不了的时候,慢慢就转化为一种艺术想象力,促使他写出一篇又一篇的小说。
结果在短短三四年里他在文坛上的影响就非常大,就像我们现在的畅销作家。
可是,这种畅销对巴金来说又非常痛苦,因为他本来希望自己能够从事社会运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个矛盾的悖论。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当中他处于什么地位?“五四”新文学运动本来是知识分子的精英运动,一个大学——北京大学,一份杂志——《新青年》。
鲁迅当时是新文学运动的主帅,可是当年鲁迅自己也感觉到,新文学运动的改革基本上只限于精英层次,他的小说都发表在《语丝》《创造》《文学研究》等杂志上,这些杂志基本上都是他们几个朋友自己办的,读者大多数也是大学生,而社会上看的东西还是鸳鸯蝴蝶派。
到了二十年代的时候,新文学作家发现如果作品写出来只给自己看,终归是普及不到大众的,对群众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觉得一定要走向通俗、走向大众。
在这个过程中,巴金取得了成功,他的小说内容全是先锋意识的东西,可是他获得了大众读者。
特别
是巴金的《家》,《家》最早发表在上海的《时报》上,这个报纸原来主要发表鸳鸯蝴蝶派的作品,《时报》的一个编辑看到巴金那么有名就向他约稿,巴金从来没写过连载小说,但那个时候巴金觉得他应该写一部言情小说。
为什么呢?因为巴金早期的小说都是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结果那些书出来以后都被国民党禁了,所以《家》其实是影射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一个压制年轻人、压制人民的政府。
因此《家》有着巨大的典型意义,就是说,巴金根本不是在写自己的家庭,他写的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抗议。
巴金的《家》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意味着中国的新文学作家开始学会把先锋意识、“五四”精神,通过通俗的方式传播到大众当中去。
换句话说,是巴金为新文学培养了第一批市民读者,巴金的小说开始使“五四”新文学得到普及和张扬。
我觉得,这才是巴金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四”时期那种充满先锋意识的、知识分子精神的书,就这样通过巴金的努力普及开来了。
举一个例子,《狂人日记》。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面的一个主要意象就是“吃人”,鲁迅说得很清楚,这个“吃人”是人吃人,什么人没有吃过人呢?孩子,孩子还小,他们还没有参与到这个吃人的行列中。
所以小说最后一句是“救救孩子”,作者是要把人内心深处的黑暗揭露出来,让大家警觉,这样才可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再吃人,这是鲁迅的思想。
但鲁迅太精英了,每个人都不愿承认自己吃人,所以大家都不能接受他的思想。
就在《狂人日记》发表的第二年,四川的一个学者吴虞写了一篇文章评论《狂人日记》,叫《吃人与礼教》。
他在文章中把鲁迅写的“人吃人”的主题变成了“封建礼教吃人”,并列举了历史上很多的故事说明封建礼教是如何吃人的。
经过这样一改,《狂人日记》的意思就变了,人吃人是能引发人忏悔的故事,现在故事则变成了社会吃人,这样人就变得纯洁无辜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把鲁迅的精英的思想完全改成了一种能够被大众接受的流行思想。
那么我们再看巴金,巴金在《家》的最后写到瑞珏难产,瑞珏在房间里痛苦地喊她丈夫觉新进来。
觉新已经来了,但他在门口就是不敢进去,因为礼教规定男人不能进产房。
最后,觉新始终没有跨进那道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去世了。
那两扇薄薄的门就是几千年礼教的一个象征,巴金用两扇门象征封建礼教就是要表达,这几千年的礼教已经沉重得让觉新再也冲不破了。
巴金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出封建礼教的沉重,礼教吃人的可怕性。
我们可以看到,从鲁迅的“人吃人”,到巴金《家》里的“礼教吃人”,这不正是精英思想一步一步演变成大众能接受的流行思想的过程吗?这种流行思想,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失去了精英思想里面一些宝贵的东西,但反过来它使精英思想得到了普及。
这样就使新文学的主题变成了反帝反封建,从鲁迅的“人的忏悔”,变成了“忏悔的人”。
觉新就是个总是忏悔的人,他不是对人自身的本性进行忏悔,而总是对别人忏悔。
这是新文学的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一方面使新文学本身的内容不断地流失,另一方面新文学在丧失一部分精英思想的过程当中获得了大众的认可、获得了成功、走向了普及。
所以,我认为巴金在这种转变当中起到了一种桥梁作用。
这是我要向大家说的从鲁迅到巴金的一个方面的问题。
从鲁迅到巴金这个话题中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巴金是怎么继承鲁迅的精神而成为一面代表知识分子良知的旗帜的?巴金是怎么从一个流浪型的知识分子转变成一个有岗位意识的知识分子的?这些也都是“五四”新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