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12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样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择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按照“大五”人格理论的观点,与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交往相关的人格维度是b

A.神经质情绪稳定性B.外向型

C.开放性D.愉悦性宜人性

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映时所显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典型心理品质。

大五人格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

1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2宜人性:随和,信任,直率,利他,谦虚,移情

3尽责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4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5开放性:想象,审美,修养,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2.对科学研究的假设的三个要求不包括

...c.

A.必须是可证伪的 B.必须是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达的

C.必须简单D.必须区别于常识

3.按照Abramson艾布拉姆森的归因风格理论,乐观型的人经常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b

A.外部、稳定、整体的因素B.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

C.外部、稳定、局部的因素D.内部、稳定、局部的因素

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人的内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或推论

共变原则:在许多情况下,一个结果总是与一个原因相联系,没有这个原因时,这个结果不发生,我们就将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

排除原则:如果情景原因足以引起行为,就排除个人归因,反之亦然。

归因的非期望性(非顺从性):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期待,或不为社会所公认,就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归因风格:是个体根据过去经验与现在期望,以一种习惯的方式对不同事件和行为的原因进行推理的倾向。Abraamson提出了抑郁型归因和乐观型归因

抑郁型归因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整体的因素,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外部,局部的,不稳定的,偶然的因素。

归因的偏差

1基本归因偏差:在个人行为的归因上,人们倾向于低估情景的作用,高估个人或内因的作用。

原因:我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人对自己的活动行为负责,所以倾向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的影响。

另外,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更加突出。

2琼斯与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

行动者倾向于做情景的归因,强调情景的归因。

观察者则倾向于内部归因。

自我服务倾向:就是在归因时,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于自己,把消极的结果归于情景。

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公认,既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个行

为是自由选择的,并非受到外在强大压力才做的,我们也会认为这个行为与其内部品质相对应。

3

4.Plomin指出,不论遗传影响的大小如何变化,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c

A.随年龄增大而减小B.与年龄没有关系C.随年龄增大而增加D.随年龄有时增加,有时减少

5.关于Festinger和Carlsmith 1959年所作的经典实验,正确的说法是c?

A.1美元是充分理由B.20美元不是充分理由

C.1美元组被试态度改变大D.20美元组被试态度改变大

认知失调: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

费斯丁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及减少失调的方法?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由festinger提出,并成了以后许多理论的基础,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

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

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说做了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情,或没做想做的事情,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里紧张,个体会力图缓解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平衡状态。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之与另一个认知相一致。

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样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可以增加新的协调认知来减少失调。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加权。

4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6.根据 Parlee的调查结果,寂寞感最强的群体是a A.18岁以下的人79% B.45-54岁的人53%

C.55-64岁的人D.65-74岁的人 37% 寂寞:当我们的社会关系缺少某些重要的特色时,所引起的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寂寞是一种主观感受,无法通过外部表现加以判断。

情绪性寂寞: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附所引起的寂寞。

社会性寂寞: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团体归属感时所引起的寂寞。

影响寂寞的因素:婚姻状况年龄和人格特点

从人格特点上看,寂寞的人比较内向,害羞,通常自尊心比较低,而且社交技巧差。寂寞常常和焦虑联系在一起,这些人格特点都影响着对寂寞的体验。

7.与一定地位相联系的权力,如校长拥有的处理事务的权力是d

A.专家的权力B.参照的权力

C.奖赏的权力D.法定的权力

社会影响:是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社会力量:指影响者用以引起他们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各种力量,来源非常广泛,包括与社会地位相联系的各种权利以及被爱和受尊敬的权利。

1奖赏的权利:人们对他人提供奖励的能力,如老板对下级,父母对孩子。

2压制的权利:指拥有权力的人提供惩罚的能力,如老师对学生。

3参照的权利:让他人参考的权利,如团体是一种重要参照原的写照。

4法定的权力:与一定地位相联系的权利,如部长,校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