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论述题及其答案
环境法第六版练习题答案
环境法第六版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项?A. 经济优先原则B. 预防为主原则C. 污染者付费原则D. 自然资源无限原则答案:B、C2. 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降低项目成本B. 确保项目符合环境标准C. 提高项目知名度D. 增加就业机会答案:B二、简答题1. 简述环境法中“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答案:污染者付费原则是指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的个人或企业应当承担相应的治理费用和赔偿责任。
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在于促使污染者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同时为受害者提供经济补偿,确保环境正义。
2. 阐述环境法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环境立法中的体现。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环境立法中,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案例分析题案例:某化工厂未经批准擅自排放废水,导致附近河流水质严重污染。
请分析该化工厂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答案:根据环境法,该化工厂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包括:- 行政责任:可能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治理,并处以罚款。
- 民事责任:需要对受污染河流的损害进行赔偿,包括治理费用和对受影响居民的补偿。
- 刑事责任:如果污染行为构成犯罪,相关负责人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四、论述题论述环境法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答案:环境法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环境法通过确立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环境法通过规范人类活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再次,环境法推动了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
最后,环境法通过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了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和支持。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的练习题答案应根据实际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来制定。
环境保护法简答、论述题
1.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是指什么?答: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它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体现了“大环境“的概念2.环境保护法有什么意义?答:环境保护啊关系到国家建设、名族复兴、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子孙后代幸福的大事,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位置和意义:①环境保护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②环境保护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③环境保护法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
④环境保护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有力保证。
⑤加强环境保护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
3.环境保护法有哪些作用?答:①是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据。
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的好教材。
③是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武器。
④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
4.环境保护法学是如何分科的?答:大体上可以分为:①本国环境保护法;②外国环境保护法;③国际环境保护法;④比较环境保护法;⑤环境保护法史学。
5.什么是环境问题?答: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保护法的作用?答:1、是实施环境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据。
2、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度观念的号教材3、是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武器4、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7.环境保护法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①必须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
②要进行比较研究;③要努力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其中的环境科学技术。
8.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有哪些特点?答:⑴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都是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执法机关。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项?- A. 预防原则- B. 污染者付费原则- C. 公平原则- D. 经济优先原则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环境法调整的对象?- A. 个人- B. 企业- C. 政府- D. 非政府组织答案:D二、判断题1. 环境法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
(对/错)2. 环境法的实施完全依赖于公民的自觉遵守。
(对/错)答案:1. 对 2. 错三、简答题1. 简述环境法的立法目的。
答案: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阐述环境法中“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含义及其意义。
答案:“污染者付费”原则是指造成环境污染的个人或单位应承担相应的治理费用和赔偿责任。
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促使污染者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同时为环境治理提供经济保障,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四、案例分析题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严重超标,导致附近河流水质恶化,居民健康受到威胁。
请根据环境法相关规定,分析该化工厂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答案:根据环境法相关规定,该化工厂首先需要立即停止排放超标废水,并对已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
同时,可能需要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可能面临罚款、责令停产整顿等行政处罚。
- 民事责任:需要对因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包括对受影响居民的健康损害赔偿以及对环境损害的修复费用。
- 刑事责任:如果污染行为构成犯罪,相关负责人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五、论述题试论环境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环境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通过立法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准则和目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环境法通过规范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行为,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此外,环境法还通过经济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促进了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了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
2020年电大法学专业《环境法学》考试论述题资料汇编附答案
2020年电大法学专业《环境法学》考试论述题资料汇编附答案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国际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1.尊重国家主权原则即各国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的原则。
2.“新的全球伙伴精神”原则即环境保护国家合作原则。
其目标应既推动国际社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又推动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努力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应当同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相联系。
3.公平承担责任原则即在保护全球环境的国家责任问题上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在对保护国际环境应负的责任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责任是有区别的:发达国家应负主要责任;发展中国家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平衡原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保护本国及国际环境的责任。
4.合理承担污染损害责任原则,即造成他国环境污染损害者应负赔偿责任5.和平解决环境争端原则国家间的环境污染纠纷引起的争端和冲突时有发生。
在出现环境争端时,应有意识地防止冲突扩大。
2.联系实际谈谈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撰写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书面表现形式,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最终成果,也是履行环境保护法律程序的法律文件。
因此,对报告书的内容要求论据充分、观点明确、结论可信。
其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1.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3.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和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4.环境保护措施及经济、技术论证5.环境影响评价经济效益分析6.对建设项目及实施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3.联系实际,谈谈环境保护法与经济法、民法、和劳动法的关系。
1.环境保护法与经济法的关系环境保护法是从保护环境因素着眼,以减少或者减免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浪费、破坏以及物种的灭绝,维护生态平衡,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生态效益;经济法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是将其作为“资源”,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
2.环境保护法与民法的关系环境保护法目的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因素中的森林、草原、土地、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是着眼于各国环境因素之间乃至每个环境因素内部的相互关联性。
环保论述题题库及答案
环保论述题题库及答案1. 论述题一: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答案: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方面,气候变化导致作物生长周期改变,影响粮食安全;健康方面,极端天气可能引发疾病流行;经济方面,气候变化增加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给经济带来损失。
应对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 论述题二:论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环境保护中,可持续发展的应用体现在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等方面。
例如,通过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浪费,通过生态农业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通过绿色技术减少污染排放。
3. 论述题三:论述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策略。
答案: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
解决策略包括: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和居住区;推广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实施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建设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4. 论述题四:论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措施。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它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保障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退化生态系统;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制定和执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
5. 论述题五:论述塑料污染的危害及其减少塑料使用的策略。
答案:塑料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包括污染土壤和水源、危害野生动物、导致微塑料污染等。
减少塑料使用的策略包括: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或生物基塑料;鼓励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容器和包装;实施塑料回收和再利用计划;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对塑料污染危害的认识;通过立法限制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
论述题 答案
论述题答案 1.联系实际谈谈国际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1 尊重国家主权原则即各国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的原则。
2 “新的全球伙伴精神”原则即环境保护国家合作原则。
其目标应既推动国际社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又推动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 努力改善国际经济环境 应当同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相联系。
3 公平承担责任原则即在保护全球环境的国家责任问题上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在对保护国际环境应负的责任上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责任是有区别的 发达国家应负主要责任 发展中国家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平衡原则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保护本国及国际环境的责任。
4 合理承担污染损害责任原则 即造成他国环境污染损害者应负赔偿责任 5 和平解决环境争端原则国家间的环境污染纠纷引起的争端和冲突时有发生。
在出现环境争端时 应有意识地防止冲突扩大。
2.联系实际谈谈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撰写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书面表现形式 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最终成果 也是履行环境保护法律程序的法律文件。
因此 对报告书的内容要求论据充分、观点明确、结论可信。
其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建设项目概况 2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 3 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和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 4 环境保护措施及经济、技术论证5 环境影响评价经济效益分析 6 对建设项目及实施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 7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联系实际 谈谈环境保护法与经济法、民法、和劳动法的关系。
1 环境保护法与经济法的关系环境保护法是从保护环境因素着眼 以减少或者减免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浪费、破坏以及物种的灭绝 维护生态平衡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类健康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即生态效益 经济法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是将其作为“资源” 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
2 环境保护法与民法的关系环境保护法目的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 保障人体健康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环境因素中的森林、草原、土地、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是着眼于各国环境因素之间乃至每个环境因素内部的相互关联性。
环境法复习题(论述题和名词解释)
论述题1.试述环境法产生的法律原因。
(一)传统基本法的不足1、传统宪法未确认环境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2、传统宪法未明确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职权(二)传统民法的问题和缺陷1、传统民法的所有权理论无法保护环境2、契约自由原则不利于环境保护3、过失责任原则不足以保护环境(三)传统行政法的问题和缺陷传统行政法束权有余,赋权不足。
(四)传统刑法的问题和缺陷刑事制裁是建立在经济性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刑罚的滞后性不利于环境保护。
2、试述环境法产生的法律原因。
(一)传统基本法的不足1、传统宪法未确认环境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2、传统宪法未明确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职权(二)传统民法的问题和缺陷1、传统民法的所有权理论无法保护环境2、契约自由原则不利于环境保护3、过失责任原则不足以保护环境(三)传统行政法的问题和缺陷传统行政法束权有余,赋权不足。
(四)传统刑法的问题和缺陷刑事制裁是建立在经济性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刑罚的滞后性不利于环境保护。
3.试述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联系与区别。
因为自然资源是环境要素这一特性,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有着基本相同的客体,但它们却不能归属于同一法律部门。
1、自然资源法以自然资源的权属为核心而展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制度无一不与确定自然资源的权属紧密相关,而环境法则是以公民环境权及其保护为核心2、自然资源法以自然资源的物质利益或经济效益为立法基础,其基本宗旨在于保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环境法则注重环境要素的整体性或生态效益,利用是为更好地保护。
3、自然资源法的调整方法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行政法、民法、刑法手段的特性。
而环境法则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法律规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和调整方法。
4、自然资源法的客体范围窄于环境法。
自然资源是环境要素的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法的客体主要是作为物质财富的那一部分环境要素;而环境法的客体则是整个环境要素和环境效应。
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痕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环境法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法律关系的学科,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法学的研究内容?A. 动物保护法的立法过程B. 水污染控制的技术手段C.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程序D. 城市垃圾处理的管理模式答案:C2.下列法律法规中,被认为是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律是:A. 国家环境保护条例B. 大气污染防治法C.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法D. 水污染防治法答案:A3.环境公益诉讼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公益诉讼的典型案件?A. 个人因雾霾天气而导致的健康问题向法院提起诉讼B. 社会团体状告某公司违法排污行为C. 居民就某小区环境污染问题起诉物业管理方D. 某企业就环境罚款问题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答案:B4.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常见的环境管理工具,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A. 征地补偿方案B. 环境风险评估C. 固体废物处理方案D. 自然保护区划定标准答案:B5.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标准的主要类型?A. 污染物排放标准B. 自然保护区划定标准C. 生态系统评价指标D. 环境影响评价指南答案:A二、简答题1.请简要解释环境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答:环境法学是研究环境与法律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问题。
它涉及到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环境规划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法律制度和管理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2.请简要介绍环境公益诉讼的特点和作用。
答: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由社会团体或者特定的权益人代表公益进行的环境保护诉讼。
它的特点是诉讼主体为公益性组织或特定权益人,目的是保护环境资源和公众利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环境公益诉讼通过司法手段解决环境争议,推动环境立法和政策的完善,促进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提升公众对环境权益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请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试题和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试题姓名:一、名词解释(40分)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环境退化:生态:环境规划:环境许可:环境监测:环境民事诉讼:二、简答题(30分)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环境法包含哪些基本制度?3.生态保护法的制度有哪些?4.环境监测法的主要制度有哪些?5环境刑事诉讼的特点是什么?三论述题(30分)1.简述环境损害的种类和特点2.简述生态保护中的许可制度3.简述环境信息法的基本原则一、名词解释(40分)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保护:为了解决现实和潜在的环境损害,处理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的固有秩序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实施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可持续发展:寻求满足现代人的需要与欲望,而又不损坏后代人满足其需要和欲望的能力。
自然资源:存在与自然界中并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用于生产和生活或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
环境退化:自然环境发生的那些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不利于人类的缓慢的持续的变化。
生态: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在其生化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
规划:人们通过思考事先安排其行为的过程,是一个以最优方式达到目标而制定未来行为的决策过程。
环境许可:国家为保护环境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施加必要干预的制度。
环境监测:特定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要求,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间接或连续监测环境质量状况与污染物变化趋势、规律及其对环境应的全部过程。
环境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对平等主体之间有关环境权利义务的争议,按照门市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活动。
二、简答题(30分)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2.环境法包含哪些基本制度?答:环境规划制度、环境预防制度、环境规制制度、环境经济制度、环境引导制度、环境救治制度。
环境法论述题
环境法论述题(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五、论述(15分)1、试述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
答: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各国公认的,在国际环境法领域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体现国际环境法特点并构成国际环境法的基础的基本准则。
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
它要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相互协调。
它包含了两个重要的观念:代内公平,即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不能以剥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权为代价;代际公平,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权为代价。
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贫穷人民的基本需要;“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的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国家环境主权及不损害国外环境责任原则;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国际环境法作为国际法的一个分支,自然也必须遵循国家主权的原则。
此原则意味着在国际环境关系领域内,各国对其国内环境事务享有独立的最高权利,对国际环境事务享有平等的参与权;然而,在国际环境法领域,传统的绝对排他性的国家主权原则显然不利于国际环境保护,因此,国家主权原则需要发展,在充分强调各国的环境主权的同时,亦要强调其应承担的环境保护义务,各国有按自己的环境政策开发自己资源的主权,同时也有责任保证在他们管辖或控制之内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的或在国家管辖以外地区的环境。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的是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包括两个互相关联的内容,即共同的责任和有区别的责任。
共同责任指的是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责任。
有区别的责任是指就导致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而言,各国在环境保护义务的承担上应当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或者是主要的责任。
2024年司法考试《环境法》试题及答案一
2024年司法考试《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一
一、选择题
1. 环境法是指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
- [ ] A. 对
- [ ] B. 错
- [x] C. 无法确定
2. 以下哪个行为不属于环境污染?
- [ ] A. 工业废水排放
- [ ] B. 垃圾焚烧
- [ ] C. 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 [x] D. 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
3. 环境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自然要素。
- [x] A. 对
- [ ] B. 错
4.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污染者应当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责任。
- [x] A. 对
- [ ] B. 错
5. 以下哪个法律文件是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
- [x] A. 环境保护法
- [ ] B. 基本法
- [ ] C. 刑法
- [ ] D. 劳动法
二、简答题
1. 请简要介绍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和原则。
2. 解释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是什么?举例说明。
3. 简述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4. 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请简要阐述其意义和目标。
5.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哪些环境权益?请列举其中的几项。
三、论述题
请论述我国环境保护法对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责任要求。
自考环保法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煤、石油、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藏属于()。
A.潜在资源B.可更新资源C.不可更新资源D.无限资源2.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量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
A.资源和潜在资源B. 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C.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D. 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3.在生态系统中,包括了所有的动物的是()。
A.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无生命物质4.我国宪法采用了哪种分类方法对环境进行了分类?()A.按照环境的形成B. 按照环境的功能C.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D.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 5. 在生态环境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是()。
A.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无生命物质6.在环境科学中,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A.生物富集B.生物系统的物质环境C.生物量金字塔D.生物放大7.在生态系统中,低位营养级的生物所提供的能量,上一位营养级生物通常只能利用其()。
A.1/20B.1/10C.1/5D.1/28.在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被称为()。
A.食物网B. 位C. 营养级D. 系统9.可以纳入环境法律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包括()A.大气B.太阳C. 马戏团里的驯兽D. 人工培育的良种二、多项选择题1.按照环境的形成,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两大类。
A.自然环境B.人工环境C.生活环境D. 生态环境E. 区域环境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 生态系统的洁净功能C.生态系统的过滤功能D.生态系统的食物流动E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第二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A.次生环境问题B.原生环境问题C.公害D. 自然环境的破坏E. 环境污染4.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A.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无生命物质E. 转化者5.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可以把环境分为()。
A.室内环境B.村镇环境C.城市环境D. 区域环境E. 全球环境三、简答题1.简述第二环境问题的分类及其关系。
环境法学 论述题1
环境法学论述11.论环境法的性质?答:不否认环境法具有阶级性,但认为阶级性不是环境法的唯一本质属性.首先,一般政治职能较强的立法,如宪法,刑法,诉讼法等,从其发源来说同国家一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其主要任务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次,环境法的保护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环境法的任务是保护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健康.第三,环境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并体现执政阶级的政策和利益,因而也使环境法具有法的一般属性.*2.什么是环境法律关系,它的特征是什么?答:环境法律关系是指环境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特征:1.环境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的,任何法律关系都直接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这是一切法律关系共同具有的特征,环境法律关系也不例外.2.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关系的除了社会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原因.任何法律关系都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关系,即思想社会关系,因为法律关系的形成和实现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当事人的意志,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3.环境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前面谈到调整对象的广泛性和调整方法的综合性是环境法的重要特征.*3.论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变更原因?答:(1)因征用而变更,法律授予国家有依法征用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的权力.(2)因所有权主体的分立或合并而变更,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分立或合并的情况,从而发生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变更.(3)因依法转让而变更,在进行这种转让时,部分资源的所有权主体就发生了变更.(4)因对换或调换而变更,国家出于公益的需要,可以采用以国家所有的一种资源对换或调换集体所有的一种资源的方式达到目的.*4.环境法的特征?答:1.综合性:环境保护的范围和对象,从空间和地域上说,是比任何法律部门都更加广泛的,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十分复杂.2.技术性:从客观上说,环境法不是单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是通过调整一定领域的社会关系来协调人同自然的关系.这是决定了环境法必须体现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规律的要求.因而具有很强的自然科学性的特征.3.社会性:环境保护的利益同全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从这个角度说,环境法是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最明显的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的一面.4.共同性: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当代的环境问题已不是局部地区的问题,有的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球性问题.*5.论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答:根据我国有关法律.发规的规定:(1)是确认取得.即自然资源的现实使用人依法向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申请登记,由其登记造册并核发使用权证的情况.(2)授予取得.即单位和个人向法定的国家机关提出申请,国家机关依法将被申请的自然资源的使用权授予申请人的情况.(3)是转让取得.即单位和个人通过自然资源使用权的买卖.出租.承包等形式取得自然资源使用权的情况.(4)是开发利用取得.即单位和个人依法通过开发利用活动取得相应自然资源的使用权.*6.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具有意义和作用?答:它有利于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当一种东西,包括自然资源,若被是为视为无任何价值,并在消耗和使用时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人们是决不会珍惜它的,更不会千方百计地节约使用.其次,它有利于为开发新的资源筹集资金,并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随着地球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却不会相应地增加,有的自然资源甚至会越来越少,以至于最后枯竭,例如矿产资源.那么,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就需要进行资金投入,研究和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一些可再生资源在开发和利用后也需要投入资金进行维护和恢复.最后,它有利于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利用是一种使资源既能满足当前发展需要又不损及人类未来发展需要。
环境法学试题和答案
环境资源法学试题(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1 环境:《环境保护法》所称“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矿藏、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 无过错责任: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3排污收费制度: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按标准交纳费用的制度。
4清洁生产: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通过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在科学而严格的管理措施下进行清洁产品的生产。
5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异议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体术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理解错误是(C )A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
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人们(包括组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C 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定义。
D环境与自然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C )A 物B 精神财富C 物和行为D 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3.我国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的宪法是(C )A 1945年宪法规定B 1975年宪法C 1978宪法D 1982年宪法。
4.为了贯彻“防治结合”的原则,我国确立了(B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三同时”制度C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D 排污许可制度。
5.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许可证是(D )A 规划许可证B开发许可证C 建设许可证D排污许可证。
环境法 选择题 论述汇总
1.请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正确答案:市场失灵的表现主要包括:第一,环境的成本外部化。
即产品消耗的环境成本由他人承担而他人并未通过市场得到补偿。
由于很难区分和履行对环境(如大气)的所有权及其使用权,所以不存在环境(质量)的市场,产品的价格就不能体现污染物的有害影响,结果导致大量的污染。
第二,对生态系统估值不当。
在环境的总体经济价值中,环境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最容易量化,它等于由资源提供的实际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一种资源的某些用途(如热带雨林)能够出售,而其他用途(如它对流域的保护)却不能。
因此导致资源存在的不能出售的那部分用途被忽视,从而导致资源被过度利用。
第三,产权界定不清。
对资源的开放式管理会促使它们可为任何人开发利用(如对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等),而资源的环境效应并不能被使用者所认识,结果导致资源的破坏。
在一国范围内因环境资产缺少产权而造成的环境退化,可能破坏相邻国的生态系统;一个国家在作出资源使用决策时,更容易忽视它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522.请简述政策失误。
正确答案:政策失误是指政府在经济决策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经济活动可能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使得经济活动实施后产生环境污染或自然破坏结果的现象。
以中国为例,当经济高速发展策略占据政府经济政策的主导地位、经济指标被作为干部短期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时,各级政府官员就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顾一切地牺牲环境和资源以换取经济的发展。
据世界银行统计,“七五”到“九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的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
在许多场合,政府看似合理的行动(例如低水价政策等)有时也在鼓励低效能和资源浪费,而这些低效能反过来又会引起环境的破坏。
此外,地方对本地产品的保护措施、国际贸易中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也会导致政策干预失灵,并加剧已有的市场失灵和环境政策干预失灵。
(52 3.请简述科学不确定性。
正确答案:科学不确定性是指依靠现有科学技术不能就某一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得出明确和确定结论的现象。
环境资源保护法 最全的论述题和简答题
环境资源保护法最全的论述题和简答题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答:(1)环境科学是一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宏观上研究整个人类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特别是污染物,在机体和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及污染防治的工程与技术。
(2)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包括:探索全球环境的演化规律;研究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研究区域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综合防治措施。
2什么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答:(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这一新兴部门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2)其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和特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等。
(3)作为一门边缘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应当注意研究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
应以法学为源本,为基础,运用法学的原理,吸收相关学科如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的科学成果和环境科学的某此原理,深入研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特点和基本理论,以加强国家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机制在国家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3请举例说明生物和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答:(1)地表大气中氧的形成。
一切动物离开氧气便不能生存。
(2)臭氧层的形成。
臭氧层有一种奇特的功能,它可以阻挡和吸收对生物有强大杀伤力的太阳紫外线。
它是生物和人类的“保护伞”和“宇宙服”(3)对人体血液成分做的科学测定表明:人体血液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而且其平均含量同地壳各种元素的含量在此比例上惊人的相似。
这说明人是环境的产物。
以上例上都充分说明,人类本身就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4环境问题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答:环境问题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人类社会早期的环境问题(2)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3)产业革命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4)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
环境法论述题及其答案
答案:26. 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1、行为的违法性。
即行为人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或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
2、行为人的过错。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也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3、行为的危害后果4、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28. 试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体制。
《环境保护法》中将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做了3个层次的规定,包括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地方环保部门的职责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现行环境管理体制中的问题和不足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了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功能和效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统管与分管部门关系不明确,地方环保部门难以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首先,我国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受国家环保总局与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而由于其财权和人事任免权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往往受制于地方政府。
其次,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环保、水利、交通、国土、公安等多个部门,分管部门间关系不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
监督管理体系不完整,缺乏社会参与。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监督体制中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公民、媒体及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规定非常有限,没有形成一种全社会参与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29. 列举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重要环境管理制度。
1.环境规划制度2.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制度3.环境标准制度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5.环境保护责任制度6.“三同时”制度7.排污收费制度8.限期治理制度9.排污申报登记制度10.公众参与制度31. 试论“谁开发谁保护”原则的意义和贯彻途径。
33. 试分析公民环境权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概念:公民环境权与法人环境权、国家环境权相对应而存在。
它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全球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及人类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而提出的。
特征:公民环境权是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型公民权利,它独立于公民财产权,人身权而自成体系,应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同人身权、物权、债权和继承权并行写入民法作用:其一,它顺应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其二,它有利于提高公民环境权利意识。
环保法期末论述题
(1)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评价一.公众参与原则的内涵公众参与原则是指任何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环境保护, 同时也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公众参与原则是民主理念在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延伸, 是走群众路线的体现。
公民作为人类的一份子, 当然有权参加到环境保护中来二.我国关于公众参与原则的规定主要体现在5宪法6第2条第3款、第41条第1款, 5环境保护法6第6条与第8条, 5水污染防治法6第13 条, 5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6第13条等之中。
其中, 2002 年的5环境影响评价法6首次明确确立了/ 公众参与条款"。
2006年2月,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又专门颁布了5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6,使公众参与能真正落到实处三.确立公众参与原则的必要性1环境发展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环境保护与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公民是国家的主人翁, 有权参与到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中, 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治理活动, 公民理所当然参与其中来。
我国是民主集中制的国家, 公众参与原则不仅是人民意愿的体现, 也是民主的表现。
3在环境保护中, 公众不仅仅起到监督作用, 还可以充当主角, 做主人翁, 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4公众参与原则已经被世界所认可, 中国处在法治建设过程中, 更需要与国际潮流接轨, 从而使环境法与时俱进, 更好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
5行政机关和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 环境的保护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的力量参与, 而公众参与原则此时起到了号召的作用。
4 贯彻落实公众参与原则需要采取的对策4. 1 立法。
通过制定环境基本法, 在此法中明确规定公众参与原则是环境法基本原则之一, 这就为贯彻公众参与原则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4. 2 建立并完善环境诉讼机制。
比如,美国的公民诉讼"条款。
当公民发现政府出现环境管理不作为或企业违反环境保护法时, 有权提起诉讼。
4. 3 召开各种环境听证会、论证会。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太阳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有密切关系,但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还不能把它作为保护对象,这是因为()A.它是人类共同财产B.人类不能对它产生影响C.它可以作为民法的保护对象D.它的价值无法计量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在开发、利用、保护环境与资源活动中产生的()A.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B.人类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C.既包括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又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关系的除了社会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
3.我国首次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宪法是()A.1954年宪法B.1972年宪法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4.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A.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占有核心的最高地位B.是在我国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健全的基础上制定的C.是其他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的制定依据D.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完善的重要标志5.我国《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等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的时限是()A.半小时内B.1小时内C.2小时内D.3小时内6.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是()A.自然保护区制度B.自然资源权属制度C.土地资源管理制度D.自然资源规划制度7.体现环境目标的要求、据以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依据的环境标准是()A.环境质量标准B.环境标准样品标准C.环境保护方法标准D.环境基础标准8.国家为加强环境保护管理而采取的最主要手段是()A.建立和强化环境行政管理机构B.应用环境经济调节措施C.强化环境刑事制裁D.与企业订立环境协议9.与其他行政决策相比,环境行政决策往往具有()A.范围广泛性B.科学不确定性C.事后反应性D.手段多样性10.依照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的,必须经()A.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B.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C.国务院备案D.国务院批准11.依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经我国管辖的内水和领海以外的其他海域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事先取得()A.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B.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C.国务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D.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12.依照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在重点水污染总量控制区域内的企业排污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应当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发给()A.排污许可证B.特殊排污许可证C.普通排污许可证D.临时排污许可证13.根据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的噪声数值为()A.昼间50dB,夜间40dB 0类B.昼间55dB,夜间45dB 1类C.昼间20dB,夜间50dB D.昼间65dB,夜间55dB 3类14.依照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决定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的机关是()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B.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C.省级人民政府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15.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立法所要控制的对象是()A.人工放射性辐射源及其物质B.天然放射源及其物质C.人工放射性辐射源及其物质以及从事放射性活动的人为活动D.从事放射性等人为活动16.依照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已经办理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A.由原来耕种该地的集体或个人恢复耕种B.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C.经过原审批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D.按照时间长短处以罚款17.依照我国《水法》规定,我国的水资源所有权属于()A.国家所有B.个人所有C.水资源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所有D.水资源所在地的村集体所有18.依照我国《森林法》规定,依法转让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使用权的限制条件是()A.不得将其作价入股B.不得将其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的出资、合作条件C.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D.不得将其作为合资、合作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19.依照我国《草原法》的规定,因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应当交纳()A.草原建设使用费B.草原植被恢复费C.草原占用补偿费D.草原开垦改善费20.依照我国《渔业法》规定,因科学研究等特殊需要,在禁渔区、禁渔期捕捞,或者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或者捕捞重点保护的渔业资源品种,必须经()A.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D.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21.对违反矿产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开采矿产资源给予的罚款,我国采用()A.比例罚款制B.定额罚款制C.惩罚性罚款制D.比例加惩罚性罚款制22.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发放狩猎证许可猎捕的野生动物特指()A.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B.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C.《濒危物种贸易公约》禁止贸易的野生动物D.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3.国际环境法基本框架形成的阶段是()A.19世纪中叶到1945年联合国的建立时期B.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时期C.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里约会议时期D.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24.国际社会为贯彻执行《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制定的议定书是()A.京都议定书B.卡塔赫纳议定书C.蒙特利尔议定书D.赫尔辛基议定书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25.在外国环境法发展阶段,其主要的特征有()A.在宪法中增加了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完备阶段B.环境立法的数量迅速增多C.环境法调整对象和范围更加广泛D.制定了大量环境法典E.强调了风险预防原则26.将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主要法律手段包括()A.直接对污染物排放量作出限制性规定B.对开发、利用资源及其排污行为实行全程管制C.实行排污收费制度D.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E.采用税收、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环境标志等经济刺激措施27.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主要有()A.授予取得B.转让取得C.开发利用取得D.法定取得E.确认取得28.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的防止陆源污染物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主要措施是防止()A.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直接向海域排放B.在海岸滩涂设置废弃物堆放场或处理场污染海洋C.沿海农田施用化肥农药污染海洋D.陆源污染物通过江河进入海洋环境E.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29.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固体废物实行的“三化”原则是()A.再生化B.无害化C.减量化D.资源化E.有效化30.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缴纳()A.资源税B.资源使用税C.资源补偿费D.资源利用费E.资源管理费31.我国有关风景名胜区管理法规规定的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措施包括()A.明确管理体制,设立管理机构B.禁止侵占风景名胜区的土地和进行破坏景观的建设C.保护风景名胜区的动植物D.在风景名胜区开展旅游活动,不得对风景名胜区造成破坏E.将风景名胜区划分为省级和国家级两大类32.1945年以前对国际环境法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国际环境纠纷案例有(DE )A.美国加工鲱鱼案B.加拿大金枪鱼案C.墨西哥金枪鱼案D.太平洋海豹仲裁案E.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3.简述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26. 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1、行为的违法性。
即行为人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或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
2、行为人的过错。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也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3、行为的危害后果4、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28. 试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体制。
《环境保护法》中将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做了3个层次的规定,包括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地方环保部门的职责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现行环境管理体制中的问题和不足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了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功能和效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统管与分管部门关系不明确,地方环保部门难以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首先,我国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受国家环保总局与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而由于其财权和人事任免权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往往受制于地方政府。
其次,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环保、水利、交通、国土、公安等多个部门,分管部门间关系不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
监督管理体系不完整,缺乏社会参与。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监督体制中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公民、媒体及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规定非常有限,没有形成一种全社会参与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29. 列举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重要环境管理制度。
1.环境规划制度2.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制度3.环境标准制度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5.环境保护责任制度6.“三同时”制度7.排污收费制度8.限期治理制度9.排污申报登记制度10.公众参与制度31. 试论“谁开发谁保护”原则的意义和贯彻途径。
33. 试分析公民环境权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概念:公民环境权与法人环境权、国家环境权相对应而存在。
它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全球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及人类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而提出的。
特征:公民环境权是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型公民权利,它独立于公民财产权,人身权而自成体系,应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同人身权、物权、债权和继承权并行写入民法作用:其一,它顺应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其二,它有利于提高公民环境权利意识。
其三,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保证公民享有和追求高质量的生存空间。
其四,有利于预防、遏制、惩罚侵犯公民环境权的行为。
其五,有利于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促进法治建设。
34.试述环境责任原则的内容、意义和贯彻(要求包括污染环境者、破坏环境者、开发者和政府行政领导者的责任)。
内容:该原则最充分地体现了环境保护所必须遵循的市场经济法则,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污染者负担,开发者养护,利用者补偿,破坏者恢复意义:环境责任是改善环境、控制污染,保护国家、法人、公民合法环境权益的有效手段。
该原则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防治环境污染,体现环境正义和责任公平精神的原则。
可以加强开发者、利用者、污染者、破坏者在进行某一项经济行为时充分考虑对于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权衡经济利益和环境价值之间的利弊得失,从而使人类的行为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减少的最低限度。
贯彻:贯彻环境责任原则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制定、实施体现该项原则的有关法律措施和法律制度,也就是说通过有关环境立法、执法、守法活动来贯彻。
首先,为了有效贯彻环境责任原则,我国有关法律对此作了各种强制性规定。
其次,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最后,制定和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环境资源的监督管理,加强环境监测和制度改革、创新。
35.试述环境许可证制度(要求包括环境许可证制度的概念、种类、意义、程序和保障措施)。
概念: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对于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的制度。
是对环境行政许可的简称,是有关环境行政许可的原则、条件、内容、程序、保证措施的法律规定的总和,是环境行政许可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
意义:1、便于主管机关及时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制止不当规划、开发及各种损害环境的活动,及时发现违法者,加强国家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职能的行使。
2、便于把影响环境的各种开发、建设、排污活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轨道,把各种影响环境和排污活动严格限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使国家能够有效地进行环境管理。
3、便于主管机关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管理办法,规定具体的限制条件和特殊要求,促使企业加强环境管理,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造,尽量避免和减少污染和破坏,从而使各种法规、标准和措施的执行更加具体化、合理化。
许可证的种类主要有:排污许可证(如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和排放水污染许可证)、海洋倾倒(废物)许可证、放射工作许可证、核设施安全许可证、化学危险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等。
管理程序大致包括:(1)申请。
提出书面申请,附为审查所必需的各种材料。
(2)审查。
一般要在报刊上公布该项申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征求公众和各方面的意见。
(3)决定。
作出颁发或拒绝颁发许可证的决定。
同意颁发许可证时,主管机关依法规定持证人应尽的义务和各种限制条件;拒绝颁发许可证应说明拒绝颁发的理由。
(4)监督处理。
主管机关须对持证人执行许可证的情况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可修改许可证中原来规定的条件。
可中止、吊销许可证,违法者要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6 分析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律规范体系和法规体系。
环境资源法律规范体系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因开发、利用、改善环境所产生的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系统。
它包括:1.指导性的环境法律规范,综合性的环境法律规范和部门性的环境法律规范;2. 实体性和程序性的环境法律规范;3.有关环境资源的民事法律规范、刑事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和国家法律规范。
也可以将环境法律规范分为制裁性、奖励性、命令性、禁止性、授权性、义务性、任意性、解释性等各种不同功能的法律规范环境法规体系:指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因开发、利用、改善环境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系统。
我国的环境法规体系,可以从立法体制和法规的内容这两个方面来认识其组成和结构1.从立法体制看环境法规体系我国环境法规有体系有宪法、环境法律、环境行政法规、地方环境法规、环境行政规章、地方环境行政规章、其他环境规划性文件等七个层次2.从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功能看环境法规体系其基本组成有:综合性环境法律、单行性专门环境法规、各种依法制定并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资源标准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各种依法制定并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环境资源方面的计划和有关这类计划的法律规定、我国缔结或参与的国际环境条约、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的法律规定。
37试述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示: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适用范围、内容和实施程序)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属于预断性评价,有不同于一般的预断性评价,是一项决定有关规划和建设项目能实施开工建设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1、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持续、协调发展具有直接意义。
可使决策的研究不仅从建设项目的外部条件分析对经济发展是否有利,还要考虑建设项目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反馈作用,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2、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重要法律制度。
3、从法理上说,把环境影响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是民事侵权法律原则在环境保护法中的运用。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范围是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和建设项目。
具体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即(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过程和内容: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综合性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说明。
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与规划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说明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专项规划及其中的指导性规划,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做出决策前,先由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提出书面意见。
由省级以上政府负责审批的专项规划,报告书审查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编制机关应当组织跟踪评价,将评价结果报告审批机关;发现有明显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39试述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的意义并结合改革开放谈贯彻这一原则的方式。
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的意义:环境质量好坏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健康;第二,保护环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每个公民都自觉地保护环境,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
因此保护环境必须紧紧依靠群众。
公众参与原则在我国环境法中的体现: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中虽然没有出现公众参与的字眼,但是却有关于公众参与原则的体现。
早在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的“三十二字方针”中就有“依靠群众,大家动手”的要求。
1989年12月26日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从对环境污染破坏者的检举和控告方面赋予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同时还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应尽的义务加以规定。
该法第8条关于“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的规定,可以说是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措施之一。
该法第ll条第2款规定的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制度,则是公众参与原则中知情权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