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也鲁(19242012),江西奉新人, 香港传播学开山鼻祖、 浸大传理学院创办人。 被誉为浸大“传理系之 父”,他的著作《门内 门外—与现代青年谈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传播》(1980年)、 译著《传学概论》 (1983年),更是不少 传媒人的启蒙之作。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要构建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首先必须明确教育传播 系统的构成要素。前面指出,教育传播系统是由传播者 (教师)、受传者(学生)、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四个要 素构成,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同时,传播是在一定的环 境中进行的,环境对传播的效果有重要影响。此外,要使 传播能有效进行,还 必须对传播的效果进 行考察,即需要 一个 反馈环节, 由此,我 们可以构建如下图所 示的 教育传播基本模 式或教育传播模式的 总体框架。
这一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中,教师根据某种需要(如社 会发展、年轻一代身心发展需要等)选择教育信息和教育媒 体,并通过媒体(这里的媒体包括教师的语言符号和体态等 非语言符号)将教育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主动地接受通过 教育媒体传来的信息并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 调整教育信息与媒体,达到优化传播过程,提高传播效果的 目的。传播环境对传播系统的各个要素都有一定的影响。反 馈和传播环境虽然对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但它们不是传播 过程的构成要素,故在模式图中用虚线框表示。另外,环境 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不是人为控制的主要信息流向,所以也 用虚线表示,下同。 当代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宣韦伯)和余也鲁根据现代 教育新秩序理论,勾勒出的教育传播模式,比较全面、具体 地反映了教育传播的基本规律,可以看作是上述基本模式的 具体化。
(1)该模式全面系统概括了教育传播系统构成的要素和传 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反映了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间的关 系,总结了面对面传播和远程传播的共同特点,直观清 晰,可操作性强。 (2)该模式指出教育传播必须全面关注传者、信息(软 件)、工具(硬件)、受众、效果等五个方面的理论研 究,这对深入研究传播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3)该模式指出,要提高传播效果,传播者必须更新教育 观念,注重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新技能的培养,以利于科 技与媒体在教育的应用;作为一个传播组织来说,还应 该注重人才的训练以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传播者不是 单个个人,更是集体,要发挥集体的合作精神,搞好分 工协作。
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
威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科的集大 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 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 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 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 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 学教授头衔的人。曾任衣阿华大学新闻 学院院长,并先后创办了四个传播学研 究机构:衣阿华大学舆论调查中心 (1934)、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 (1948)、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1955) 和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1955)。 他著述宏富,一生撰写、主编了近30部 著作及大量学术论文,是美国传播学的 主要奠基人和集大成者,被人誉为“传 播学之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