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特课程作业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练习与解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练习与解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练习与解析一、基础掌握1.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③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④以培育“四有”公民为根本目标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此题考查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记忆与把握。

①②③④从指导思想、特点和根本目标分析社会主义文化,都是正确的,所以应选A。

答案:A2.我国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要保持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A.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多样性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大力发展经济D.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解析:此题考查保持文化先进方向的关键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A、B、C是从不同侧面说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很明显应该选D.。

答案:D.3.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因为…()A.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B.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C.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D.中国共产党树立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立党立国之本,所以应选B。

答案:B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B.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C.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解析:此题考查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的确认。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

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A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B项)和“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C项)是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

这样将A、B、C三项排除,只有D.项的内容才是符合题意的。

中特问题答案整理

中特问题答案整理

1、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任务,这是推进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

但是,在向社会大众的宣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依靠意识形态灌输,而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3.中国发展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却走得扎实、获得成功,在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总结中国的发展经验,深入思考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中国模式。

这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西方学者提出中国模式,主要想知道应该与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打交道。

一方面中国模式有其合理意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在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化建设等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提法也有其局限,因为模式意味着僵化和定型,而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重大而棘手的现实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未定型。

不少学者认为,要慎用中国模式,还是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宜,因为中国道路比中国模式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适应性。

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通过走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百年来的富民强国梦想,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一个实际问题。

因此,有必要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品质,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外部空间,让国际社会广泛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特各专题答案完整版

中特各专题答案完整版

前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一些问题?(2).向什么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由投资,消费,出口拉动。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比重。

3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自主创新。

4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5调整分配结构。

1农村经济改革专题1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发展制度的要求答:(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制度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即土地资源置配、要素投入、人力资源实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问题。

所以(一)现代农业要求具有进一步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二)现代农业要求有灵活有效的农业金融供给制度;(三)现代农业要求有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四)现在农业要求有不断提升农业人力资本的制度。

2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何答: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

其特点是,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社、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是当时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

3承包的推行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答:承包的推行所经历的变迁:第一阶段,土地承包权的萌芽阶段(1979 年~ 1980 年)。

这一阶段是包产到组向包产到户初步发展阶段, 土地使用权由队集中使用变为由较小的生产小组分散使用, 但是土地产权还是统一集中在集体手中, 生产小组拥有一定的生产组织权, 因此从本质上看, 还是原体制的缩影,大锅饭仍然存在。

高中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例题解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例题解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例题解析
典例解析
【例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
①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
解析:此题考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方向、政策、方针的确认和理解。

①②③④分别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方针政策,所以都是正确的。

此题应该选A
答案:A
思维点拨
组合型选择题具有小型综合题的特点,既能考查不同板块的知识,又能对同一板块知识进行综合性、
典例解析
【例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
①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特征③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相辅相成的
A.
B.
C.
D.
解析:此题考查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理解。

社会主义的特征,不仅仅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以②表述明显错误。

答案应为C
答案:C
思维点拨
本题属关系型组合式选择题。

这类题的一般答题规律是从二者关系中找出正确或错误的部分,用排除。

毛中特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毛中特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特第⼗章中国特⾊社会主义⽂化2008年复习资料第⼗章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将答案字母写在答题纸上。

)1.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化的⽬标是(C)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柱B.引导⼈们树⽴正确的世界观、⼈⽣观和价值观C.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公民D.形成⾯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众的社会主义⽂化2.社会主义物质⽂明和精神⽂明的关系表现在(C)A.两者互为⽬的,互为⼿段B.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C.⼆者互为条件,互相依赖D.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标3.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总的⽬标和⽅向是(B)A.提⾼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化⽔平B.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柱,培育“四有”新⼈C.帮助⼈们树⽴正确的世界观、⼈⽣观和价值观D.为物质⽂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和智⼒⽀持4.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着⼒点,即我们常说的“三德”建设是指(C)A.政治品德、经营道德、思想品德B.社会公德、思想品德、职业道德C.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D.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5.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核⼼是(D)A.理想建设B.道德建设C.教育科学⽂化建设D.思想道德建设6.建设和谐⽂化的根本是(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荣⼋耻”C.共产主义理想D.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7.党的⼗七⼤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化前进⽅向,兴起社会主义⽂化建设新⾼潮,激发全民族⽂化创造活⼒,提⾼国家(D)”。

A. 综合国⼒B.经济实⼒C.⽂化竞争⼒D.⽂化软实⼒8.⼀个民族赖以⽣存和发展的精神⽀撑是(A)A.民族精神B.爱国主义C.勤劳勇敢D.诚实守信9.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化,就是(D)A.向西⽅资本主义学习B.要扔掉传统⽂化C.要与世界接轨D.发展⾯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众的社会主义⽂化1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B)A.发扬艰苦奋⽃的精神B.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C.发扬顾全⼤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D.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1.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B)A.是完全⼀致的B.本质上是统⼀的C.内容⼀致,形式不同D.两者各⾃独⽴,毫不相关12.我国在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化成果时,要(C)A.全盘肯定B.全盘否定C.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的原则D.坚持社会主义原则13.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以(B)A.毫不利⼰、专门利⼈为核⼼B.为⼈民服务为核⼼C.⼤公⽆私为核⼼D.爱国主义为核⼼14.⽂化建设的基础⼯程是(A)A.发展教育和科学B.繁荣⽂学和艺术C.加强新闻出版和⼴播影视D.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15.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化要解决的是(B)A.贯彻落实“⼆为”⽅向和“双百”⽅针问题B.整个民族的科学⽂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持问题C.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盲问题D.正确对待祖国⽂化遗产和外国优秀⽂化成果问题16.繁荣社会主义⽂学艺术必须坚持的“⼆为”⽅向是(C)A.为物质⽂明建设服务和为精神⽂明建设服务B.为全党⼯作⼤局服务和为全国⼯作⼤局服务C.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D.为政治服务和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17.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A)A.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B.实现国家统⼀C.加强民族团结D.增强⼈民凝聚⼒18.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的精髓是(C)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19.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化建设要解决的是(B)A.整个民族的精神⽀柱和精神动⼒问题B.整个民族的科学⽂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持问题C.科教兴国战略问题D.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2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B)A.为物质⽂明建设提供智⼒⽀持问题B.整个民族的精神⽀柱和精神动⼒问题C.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向问题D.为教育科学⽂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问题⼆、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

思考题答案导论1思考题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为我们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

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进行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根本目的,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物质基础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它又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踏上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

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阔步前进。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最终版)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最终版)

3思考题三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4思考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高考政治易错点1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版)

高考政治易错点1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版)

易错点1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易错题【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某地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设立学习讲堂,有利促进了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障了农民的文化权益。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矫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设立学习讲堂说明某地政府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而非文化产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易错题【0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坚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思想道德建设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和话语权[矫正]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而非领导权01(2021·北京·高考真题)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

2021年“五四”青年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国博有约五四党课”直播节目,从“复兴之路”展厅“出发”,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走近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壮丽青春,612万网友进入直播间,纷纷点赞、留言。

给这则新闻加个标题,最合适的是()A.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C.拉近革命文物与公众的距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D.创新传播方式,让革命精神“活”在当代中国人血脉中【答案】D【详解】A:材料强调的是革命文物、革命精神,这与“面向世界”无直接关系,A排除。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第六讲19思考题一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健身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

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因此,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既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第三、各级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

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实实地解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0思考题二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规模发生的原因: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动因: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2.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是“先污染后治理”存在的又一原因。

只有破坏环境的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 其实际影响才显现出来, 这导致了认识上的滞后性。

中特作业

中特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

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而转变发展方式处于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风险和新的发展机遇的情况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文化是指人类在面对自然而从事的一切活动中所凝结成的较为稳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包括生产消费形式、交往形式和思维形式等。

它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建党9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我国文化的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民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日益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文化越来越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支撑力量,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一是文化与经济空前融合。

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文化的经济功能就越强,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强大的经济引擎。

二是文化与科技日益交融。

世界新技术革命兴起,不仅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使世界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使世界文化发展出现新格局,推动者文化业态和传播方式的创新。

三是文化与政治相互渗透。

在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文化市场争夺不仅仅是票房价值和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对意识形态和舆论影响的控制。

高三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B.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C.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D.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答案】D【解析】该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熟练、准确掌握能力,对“关键、基础”等字眼的知识点一定要熟练掌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道路关键在于①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④更好的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2013年新版教材相关知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道路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依据教材知识,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②③入选,其他选项与题意无关。

新增加的内容为今年高考的重点,正确答案为B。

【考点】本题考查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相关知识3.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参与到公益事业中,这种平民公益被称为“微公益”。

微公益行动虽小,但倡导的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却释放出无穷大的正能量。

这一活动有利于 ( )①杜绝落后文化对人侵蚀②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③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④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D【解析】平民百姓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倡导和传承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有利于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④正确;①“杜绝”文化对人的侵蚀,说法过于绝对,要排除;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提高的是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是科学文化修养,③与题意不符。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二政治过关习题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1及解析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二政治过关习题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1及解析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选择题1.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使格调不高、内容低俗的文化产品和信息传播开来。

低俗文化造成的文化污染,将比环境污染更可怕。

这反映了( )①文化产品的消费性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③文化市场的多样性④大众传媒的商业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低俗文化的产生,是由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造成的,②④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低俗文化的产生及危害,①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D2.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①满足了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②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人们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③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④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现代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题干要求说明积极的影响,①②④符合题意。

③是消极的影响,应舍弃。

答案:B3.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图书、报纸、电子出版物在品种和总量上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我国创作的动画片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 )①文化产品的丰富充实了人民大众的精神家园②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强大的设备、载体和传播工具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④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自然会带来文化产业的繁荣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设问指向我国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应从市场经济发展和文化自身的因素两方面去分析,②③正确。

优秀文化产品的丰富能起到充实人民群众精神家园的作用,①观点错误。

④中“自然”说法错误。

答案:C4.一段时间以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些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胡编乱造、粗制滥造、暴力色情的东西充斥文化市场。

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详解

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详解

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目录◆如何实现公平正义? (2)◆当前中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2)◆简述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2)◆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3)◆马恩社会主义观是空想的还是科学的?为什么? (4)◆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有何差异?如何解释二者之间的差异? (5)◆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6)◆简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6)◆简述中国新型大国外交? (7)◆如何科学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8)◆如何理解“两种本质不同的人本观”? (9)◆怎样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0)◆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明确提出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切实维护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实现路径:第一,始终坚持发展首位。

在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在新世纪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

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公平一方面受社会主义制度规定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中国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制约,现阶段得到的分配公平是相对的公平。

为此,初次分配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分配中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

第三,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

制度上的公正是政治上的保证。

应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利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保障公民参与有关切身利益的各种决策。

塑造信息对称的政治环境,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实行信息公开化,推动决策民主化,是当前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姓名:学号:专业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这一学年我们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

在课程中学到了许多,不仅有知识的充实而且还有智慧的启蒙,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我听课的一些心得:这次的中特课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自由自主,最大限度的激发同学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洗脑式”的授课方式,积极的调动了我们的听课兴趣和互动积极性。

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使得本应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生动而充实。

其中以下几部分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第一,我国法制体制方面对于课堂上讨论的辛普森案件我印象十分深刻,我认为这一案件是一次西方法制与我国法制上的一次碰撞。

辛普森刑事上判无罪,其最主要因素不是他到底有没有真的杀人,而是警方人员在取证过程中出现严重错误最终导致强有力的证据失效,而剩下的有效证据又不足以指证其有罪。

在辛普森案的审理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司法制度对程序公正和确凿证据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寻求案情真相和把罪犯绳之于法。

美国法律的这种重视制度规范性的原因是尽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的权益,为了防止拥有巨大权利的政府滥用手中的权力任意陷害公民而陪审团制度是防止司法腐败分散法官本身的权益使每一场裁决尽可能的公正公平取缔独裁分散权利。

大家都知道,没有完美的法律,有时抄家、刑讯逼供或许更有助于及时破案,伸张正义,但这样的做法只是饮鸠止渴,虽然可能得益一时,却助长政府和警察滥用权力和胡作非为,最终受害的却是每一个普通公民。

美国的制度更具生命力在于,它在不断反省、学习,并修正。

比如辛普森案后,美国检方、警方对于收集证据过程尤其小心,严格遵循法律。

就是为了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而如果辛普森案件发生在中国,相信法庭会作出截然相反的判决。

在辛普森一案中,美国警方已经掌握了足以证明辛普森杀害前妻及其男友的证据,但他们为使案件更加“铁证如山”,愚蠢地伪造了一双沾有辛普森和他前妻血迹的袜子,最终致使警方掌握的最有力的证据的基础瓦解了。

中特答案

中特答案

三、简答题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

第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供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第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理论成果真理性的有力证明。

2、为什么说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答: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衰亡。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不是最终目的,必须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方两方面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

它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中特作业题‎目录: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实践依据、时代依据分‎别是什么?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主要‎贡献?4、为什么要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基‎本国情?5、当社会主义‎初级理论提‎出后,有人认为:“现在还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无法解释才‎提出来的”;还有人说:“初级是一个‎框,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理论‎是落后的理‎论、倒退的理论‎。

”用你所学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6、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哪‎些新的内涵‎?8、分别阐述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体一位”的总体布局‎的具体内容‎。

9、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处理好哪‎些关系?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什‎么?11、推进文化改‎革的重大意‎义?12、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奋斗目标、重要方针分‎别是什么?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层次‎分析?14、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5、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17、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原则?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哪些新思想‎、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特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特课后思考题答案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这一问题,须首先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展现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中特思考题 (仅供参考)

中特思考题 (仅供参考)

(一)上课的思考题1.怎样理解中特的科学社会主义基础(1)“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特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实际和时代特色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2)“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方法:彻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彻底解放和发展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

(3)“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凡是有利于两个解放和发展的思想、制度、实践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凡是不利于两个解放和发展的思想、制度、实践都是我们要改革和突破之处。

(4)四个“中国特色”:1)实践特色: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生命依据,价值支撑2)理论特色: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理论自觉3)民族特色:优良传统,民族复兴4)时代特色:工作重心,改革开放;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科教兴国,依法治国;两个文明,总体布局。

2.怎样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中国当代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1)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前者是前提,后者是目的。

(2)三大事件: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3)进行了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梦:是两大历史任务和三件大事的总结和展望。

1)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新中国成立10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1)应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2)应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3)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1、文化入侵
• 第一次文化入侵 汉唐时期的佛学入侵 虽然期间也经历过冲突和斗争,中华文化采取以我为 主、积极兼容的策略。 最终形成儒、道并存发展、互为补充, 儒、佛、道三 教最终合流, 佛教文化也终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了一 席之地。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19 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 1915 年陈独秀、李 已不再是单一的宗教文化渗透 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的资 , 第二次文化入侵 大钊等人发起新文化运 产阶级发起维新运动变革。最终失败。 而是包括自然科学 ( 西艺) 、社会 动 , 进一步提出学习和 鸦片战争之后的“西学东渐” 2 0 世纪初,中国兴起了资产阶级民 科学以及政治制度 (“ 西政 ) 在内的 洋 务 派 的 中 体 西 主革命的潮流。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手 引进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西方列强用炮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 西方文化在不平 多元文化渗透,是与资本主义生产 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亚洲 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 的思想 , 在中国近代史 等条约的庇护下大举侵入中国。 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先进文化。 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11 年 术,摒弃西方的思想和政 上开启了思想领域的深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统
四、中国华文化如何走出去
三、发展优势文化产业
美食文化 中国菜肴素有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说。四大风 味是:鲁、川、粤、淮扬。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东 菜(糖醋鱼、锅烧肘子)、四川菜(鱼香肉丝,麻婆豆 腐,宫保鸡丁)、湖南菜麻(辣子鸡)、江苏菜(叫花鸡 )、浙江菜(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安徽菜(红烧果子 狸、火腿炖甲鱼)、广东菜(龙虎斗、文昌鸡)和福建 菜(佛跳墙)。 更多详情可以参考《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节目!
三、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先进经济和经济的附 属物(外来经济文化,主要是管理思想、贸易模 式等)也随之而来,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变革对 社会生活的巨大冲击,以及外来文化的大规模涌 入(“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 风俗、节日和传统、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 具等等异族文化”),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 相当大的转变。在接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的同时, 仍要传承好我们自己的先进文化!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6、文化入侵对中国的影响——饮食
国外快餐式的生活也带来了西式快餐,同时也带来了西式的刀叉酒 宴。当大家沉浸在烛光牛扒、红酒佳人的氛围中时,是否有想过,中国 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一个省的菜式就能远超一个西方国家。远足祖国的 大好河山,除了能收获美景名胜,还能尽享饕餮,何乐而不为? 故宫里的星巴克
四、中国华文化如何走出去
改革纪实
⑤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计划——《文化产业振 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⑥ 据统计,“十一五”时期前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900 亿元,年均增幅25.28%。仅200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各项文 化工程投入总量就达30多亿元。 ⑦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有1444座向社 会免费开放;全国已有2850个公共图书馆、3223个文化馆、 38740个文化站;农家书屋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已建成农 家书屋24万个,每个书屋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 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 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全国形成……
三、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的皇家 宫殿是最能体现 中国优秀的传统 文化,它是集结 了千万万的中国 优秀人才的智慧, 凝聚了中国最优 秀的文化。
三、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
中国优秀的书法文化的传承。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大范围普及, 无纸化办公大力推广,书法日益被当代的年轻人忽略。在古代,字就代表 着一个人的精、气、神,即字如其人。而在当代学生里,硬笔书法写的好 的都不到一半人,更别提在座各位有多少人还会软笔书法?现在的教育模 式必须要进行反思,有些好的东西不能就这么因为应试教育而束之高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演讲内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
• 外来文化的影响 • 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 • 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
四、中国华文化如何走出去
二、文化体制改革
•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 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因此,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 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重任。而改革文化 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
1、文化的定义
•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 •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各种制度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3、文化入侵对中国的影响——医疗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3、文化入侵对中国的影响——医疗
• 西学东渐,西医日盛而中医渐弱。各大学纷纷开设临床 医学专业,可是中医学较少有学校问津。 • 政府行为,中医非不能医。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曾一度 废除中医;直至解放后,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得 到政府的大力扶持。 • 西医中医相互渗透,中医求变以共存。中西医结合成为 了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的新的出路,中医的关注度持续升 温。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4、文化入侵对中国的影响——交通
中国人的出行工具也从人力畜力的低级车辆、小 舟、小船变成了各种先进的汽车火车轮船飞机。 高速公路的修建,地铁的开凿,高铁的开通,各 种航空公司的兴起,朝行夕至不再是梦想。 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在生活中逐渐普及,校园内可 见的电、气混动的校园巴士;马路上奔跑的油、电混 动轿车:掀起了新能源的研发热潮。
指导思想: Add your title
Add your title 根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四有”公民;

基本特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本质和核心 要求:
社会主义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时俱进之处
面向现代化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 神的重要体现;
四、中国华文化如何走出去
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汉语热 • 首先,经济的力量。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世界范围 内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 看上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一些工商界人士也随着资 本来到中国。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汉语热 最重要的催化剂。 • 其次,政治的力量。中国社会政治稳定,除了经济 上的奇迹以外,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与世界上许多国 家都不同,这对于一些汉语学习者来说也是一种吸引 力。好奇是人类的天性。一些人出于希望了解中国社 会的目的开始萌生学习汉语的愿望。

四、中国华文化如何走出去
一、自身文化建设
•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 • ②坚持“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 化创新。 • 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立足本国又充 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 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4、文化入侵对中国的影响——交通
上海市交通线路图: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5、文化入侵对中国的影响——着装
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进口休闲运动名牌!
……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5、文化入侵对中国的影响——着装
现在,更多的人是因为生活质量 提高,追求名牌、追求时尚而去购买 那些价格不菲的奢侈品。进口的商品 因为高额的关税都拥有着令人瞠目的 价格,难道大家不知道现在很多品牌 的后面都写着MADE IN CHINA吗? 其实大家更应该去支持国货,国货的 风格换了流水线改了造型,一些好的 工厂依然有一流的信誉。
三、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
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 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 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 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 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 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 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 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面向世界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 精神的重要体现; 面向未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 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
第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代表先进的经济、 政治力量,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 第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 也是先进的文化形态。 第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个阶段: 1.西方器物文化的输入 2.西方制度文化的输入 3 西方精神文化的输入
治体制。 刻革命; 治。
十月革命之后 新文化运动逐渐演化为 引进、传播和学习马克 思主义新文化的思想潮 流。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2、文化入侵对中国的影响——建筑
• 当中国还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时,各开放城市的租界里, 各国的建筑大师也开始施展他们的能力,当时的确出现了 不少好的建筑作品和城市规划。只可惜很多都因文化大革 命或者一个人的意念成为了永久的遗憾。 • 但是西方的石头的建筑却是给中国人民耳目一新的感觉, 于是也出现了民国时期的优秀建筑。 • 进而推动了现代建筑的进程,但是比较遗憾的目前中国很 多的建筑都只有功能的用途,缺乏设计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