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证候规范化 香港

合集下载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是中国卫生部颁布的中医临床术语国家标准。

其主要目的是规范中医临床用语,促进中医临床研究、发展和实践的科学化。

证候部分是中医临床用语中的核心部分,是中医诊疗术语的基础和核心概念之一,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为中医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证是指人体内在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及其综合表现的总体,即所谓的疾病或疾病状态。

而候则是指人体外在的特定状态和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等。

综合起来,证候就是指疾病或疾病状态内外的表现和综合判断。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主要包括:病证、病机、病因、证型、证候和病理变化等六个方面。

其中病证是指疾病的基本表现和特点,病机是指疾病的生理、病理机制,病因是指疾病的起因和发展因素,证型是指相同或相似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规律,证候是指诊断疾病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取的病人的客观表现和自觉症状,包括人体外貌、精神状态、脏腑器官功能等方面的表现和判断,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对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和变化。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具有科学的规范性、系统的内涵和外延、客观的准确性和通用性等特点。

它使得中医临床用语更加严谨、规范和统一,便于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社会。

同时,它也为中医的科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不仅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同时也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和知识,并促进中医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医临床用语更加规范、科学和通用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医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运用中医临床用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进一步推动中医医学的发展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教案教案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叫做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1)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与症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2)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与方药,以及采用其她相应的治疗手段。

3、证、病、症: (1)证:即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

(2)症:即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与体征,就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

(3)病:即疾病,就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与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4、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5、五行生克制化:就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着事物之间平衡协调的变化与发展。

6、肝主疏泄:就是指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与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7、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与滋润作用。

8、脾主运化:就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将其吸收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9、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具有向上升宣与向外周布散的运动特性; 肃降,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运动特性。

10、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11、水火既济:又称“心肾相交”根据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资助心阴,使心阳不亢,从而维持着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

12、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化,故称“肝肾同源”。

13、体质:就是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与生理机能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

14、痰饮:痰饮就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篇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基础》一、中医学基础问答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如何理解整体观念?中医学整体观念包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问,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是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3.如何理解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过程。

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4.何谓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如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有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

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均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5.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4)防治上整体调节
形神共养以防治疾病
养形——“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养神——恬淡虚无,怡畅情志。 躯体病变所致精神情志病变,当以治疗躯体疾病。 精神情志伤害所致躯体疾病,当先调理精神情志
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要条件。《灵枢·本神》:“天之在我 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联系性 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是的整体联系 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1) 五脏一体观(以心为主导)
心、小肠、脉、舌——心系统
经 络
肺、大肠、皮、鼻——肺系统
《黄帝内经》
作者:诸多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 组成:《素问》、《灵枢》两部分,各81篇 特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难 经》
作者:秦越人(扁鹊) 成书年代:汉代以前 特点:藏象、脉学和针灸等方面
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机(张仲景)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组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特点:创立了辨证论治理论,
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
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
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 辨证论治及其临床应用 (1)含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明确病变的 本质,拟定治则治法。

脾、胃、肉、口——脾系统
统 联
肝、胆、筋、目——肝系统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的国际标准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的国际标准

目录CONTENTS第一部分中医药编辑与出版Section Ⅰ TCM Editing and Publishing面向海外的中医药出版战略与编辑出版对策(夏泽民、刘水)Essential Considerations in TCM Translation and Editing (Mei Li)试论汉英对照版中医药图书对中医药“走出去”的作用和意义(单宝枝)在华外国友人阅读中医出版物情况的调查(王淑丽)我国当前对外中医图书出版的几个条件(孙连民)PMPH Book Distribution in North America (NA) (Greg Jones)坚持个性与顺应潮流结合下的中医药发展(陈辉)中医药类图书输出版权的若干思考(寿亚荷)从市场的角度浅谈外版中医图书出版(郑俏游)努力提高中医药外文出版物的翻译和编辑水平(张晶晶)繁体中文版市场的中医药图书出版(何志韶)中国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特点与双语教材的出版(孙勇)中药方剂类出版物的海外市场分析现状(周玲)中医海外推广的Globalization 及Localization(李云宁)The TCM Book Market in North America—Q & A with John O’Connor of Eastland Press (Harry F. Lardner)面向西方市场的英文版中医科普图书出版初探(张乃戈)Chinese Medicine Publishing in Austral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Patient Education through Publishing (Lara Deasy, Mark Mondot)Global Trend of Chinese Medical Publication (Suzanne Robidoux )面向海外的中医药出版战略与编辑出版对策夏泽民刘水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针灸与中药是中国的国粹,因其毒副作用小、疗效好而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接受。

中医基础理论关键名词术语

中医基础理论关键名词术语

中医基础理论关键名词术语绪论intro duction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中医学理论体系theory system of TCM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CM整体观念holism concept五脏一体观holism of five organs形神一体观holism of body and spirit天人一体观holism of human beings and universe医学模式medical pattern辨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论治treatment vari ation疾病disease证候syndrome症状symptom体征physical sign辨病disease diagnosing同病异治different treatment for the same disease异病同治the same treatment for the different disease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ancient philosophic basis of TCM 精jing (as the world origin in ancient philosophy)气qi (as the world origin in the ancient philosophy)精气学说theory of jingqi生命life中介me dium气机qi activity气化qi trans form ation感应in duction水地说hypothesis of jing originating from water and earth云气说hypothesis of qi originating from cloud and air气一元论monism of qi元气一元论monism of qi阴阳yinyang; yin and yang阴阳学说theory of yinyang阴阳对立inter-opposi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互根inter-dependence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消长wane and wax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交感inter-induc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互藏inter-containing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转化inter-transform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自和reestablishment to yin-yang equilibrium阴阳平衡both yin and yang in equili brium五行five elements五行学说theory of five elements五行相生inter-promotion of five elements五行相克inter-in hibition of five elements五行制化relationship of promotion and restriction of five elements 五行相乘inter-invasion of five elements五行相侮reverse restriction in five elements五行胜复resistance of oppressed elements母病及子mother-organ disorder involving its child-organ子病及母child-organ disorder involving its mother-organ滋水涵木replenishing water to nourish wood培土生金reinforcing earth to generate metal益火补土tonifying fire to supplement earth金水相生mutual generation between metal and water抑木扶土inhibiting wood and strengthening earth培土治水cultivating earth to control water佐金平木assisting metal and calming wood泻南补北purging the south (fire) and nourishing the north (water)宏观观察observation on macroscopic level中和golden mean类比analogy第二章藏象viscera state藏象viscera state藏象学说doctrine of viscera state脏腑viscera; zangfu organs五脏five zang organs心heart肺lung脾spleen肝liver肾kidney六腑six fu organs胆gall bladder胃stomach小肠small intestine大肠large intestine三焦tri-jiao; sanjiao膀胱urinary blader奇恒之腑extraordinary fu organs脑brain髓marrow骨bone脉vessel女子胞uterus满而不实full of essence without foodstuff实而不满full of foodstuff without essence心主神明heart controlling mental activities心主血脉heart controlling blood circulation心藏神heart storing spirit肺主气lung governing qi肺主呼吸之气lung governing respiratory qi肺主一身之气lung governing physical qi肺朝百脉convergence of vessels in the lung肺主行水lung governing water metabolism肺主治节lung governing coordinative activities of viscera肺为华盖lung being the canopy肺为娇脏lung being the delicate organ肺主宣发肃降lung controlling dispersing outward and inwards 气门pore后天之本source of acquired constitution脾主运化spleen governing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脾气主升spleen governing ascending脾主统血spleen governing blood脾喜燥恶湿spleen preferring dryness to dampness肝主疏泄liver governing regulating肝主藏血liver storing blood肝体因而用阳liver of yin nature with yang functioning肝为刚脏liver being the resolute viscera罢极之本source of endurance先天之本congenital foundation肾藏精kidney storing essence肾阴kidney yin肾阳kidney yang肾精kidney essence肾气kidney qi天癸tiangui肾主水液kidney governing water肾主纳气kidney receiving respiratory qi命门vital gate七冲门seven important portals胆主决断gallbladder governing deciding胃主通降stomach managing downward transportation of food喜润恶燥preferring moisture to dryness受盛化物containing and digesting泌别清浊separating the clear from the turbid上焦如雾upper-jiao resembling mist中焦如沤middle-jiao resembling fermenter下焦如渎lower-jiao resembling drainage元神之府mentality house脑为髓海brain being the marrow sea心肾相交coordination between heart and kidney水火相济regulation between water and fire肺为气之主lung being the governor of qi肾为气之根kidney being the root of qi肝肾同源liver and kidney sharing the same origin乙癸同源Yi and Gui sharing the same origin (liver and kidney sharing the same origin)精血同源essence and blood sharing the same origin藏泄互用interdependence between storing and discharging纳运相得inter-promotion between containing and digestion升降相因interdependence between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燥湿相济interdependence between drying and moistening胃润喜恶燥stomach preferring moisture to dryness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essence, qi, blood, body fluid and spirit 气qi元气primordial qi元阴primordial yin元阳primordial yang气机qi activity气化qi transformation气海qi sea卫气defensive qi宗气thoracic qi营气nutrient qi原气primordial qi气能生血qi promoting blood production气为血之帅qi being the governor of blood气主升之qi promoting气能生津qi promoting body fluid production气能行血qi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血为气之母blood being the mother of qi血主濡之blood nourishing气能行津qi promoting body fluid circulation气能摄血qi governing blood津能载气body fluid conveying qi血能载气blood conveying qi气能摄津qi governing body fluid津停气滞body fluid retention causing qi stagnation血blood精essence神spirit精能化气essence transforming into qi先天之精congenital essence后天之精acquired essence水谷之精foodstuff essence气能生精qi promoting essence production津血同源body fluid and blood sharing the same source血汗同源blood and sweat sharing the same source膻中danzhong虚里heart apex津液body fluid第四章经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经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经络学说theory of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meridian doctrine 经气meridian qi经脉meridian; channel络脉collateral十二经脉twelve meridians十二正经twelve regular channels手太阴肺经lung channel of hand taiyin(L)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LI)足阳明胃经stomach channel of foot yangming(St)足太阴脾经spleen channel of foot tayin(Sp)手少阴心经heart channel of hand shaoyin(H)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taiyang(SI)足太阳膀胱经urinary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U足少阴肾经kidney channel of foot shaoyin(K)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channel of hand jueyin(P)手少阳三焦经tri-jiao channel of hand shaoyang(TJ)足少阳胆经gall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shaoyang(G足厥阴肝经liver channel of foot jueyin(Liv)奇经八脉eight extra channels督脉governor vessel; Du meridian任脉conception vessel; Ren meridian冲脉flush vessel; Chong meridian带脉belt vessel; Dai meridian阴跷脉yinqiao meridian阳跷脉yangqiao meridian阴维脉yinwei meridian阳维脉yangwei meridian十二经别twelve divergent channels十五别络fifteen large collaterals孙络minute collateral浮络superficial collateral十二经筋twelve meridian musculatures十二皮部twelve coetaneous areas阳脉之海sea of yang meridian (governor vessel)阴脉之海sea of yin meridian (conception vessel)任主胞胎conception vessel governing uterus and gestation 十二经脉之海sea of the twelve meridians (flush vessel)血海blood sea (flush vessel)第五章体质body constitution体质body constitution形神合一harmonizatio顶端••回复••引用••分享友情提示: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威望?——新手必看test级别: 俊才••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UID: 302精华: 0发帖: 34威望: 6 点金钱: 92 元贡献: 0 点在线时间: 3(小时)注册时间: 2005-10-15最后登录: 2008-02-011楼发表于: 2007-05-19 20:36只看该作者| 小中大绪论introduction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中医学理论体系theory system of TCM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CM整体观念holism concept五脏一体观holism of five organs形神一体观holism of body and spirit天人一体观holism of human beings and universe医学模式medical pattern辨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论治treatment variation疾病disease证候syndrome症状symptom体征physical sign辨病disease diagnosing同病异治different treatment for the same disease异病同治the same treatment for the different disease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ancient philosophic basis of TC M精jing (as the world origin in ancient philosophy)气qi (as the world origin in the ancient philosophy)精气学说theory of jingqi生命life中介medium气机qi activity气化qi transformation. Word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绪论一、填空题1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科学。

2 .中医学是以()知识为主体的科学知识体系。

3 .中医学在()等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下构建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4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时期。

5 .古人探求人体生命奥秘,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 ) 和() 两种。

6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等医学典籍的问世.7 .标志着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体系形成的医学典籍是() 。

8 .创立了辨证论治理论的医学典籍是( )9 .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理论的著作是().10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 .11 .倡导火热论的金元医家是( ) ,后世称其为() 派的代表。

12 .金元四大家中,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是( ) .13 .创立“疠气"说的明代医学家是() ,其代表著作是( ).14 .叶桂著《温热论》,创建了温热病的() 辨证体系;吴瑭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 )辨证体系。

15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 ) ,二是()。

16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 ) 和() 两个方面。

17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

18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生命的(),气为生命的() ,神为生命的()。

19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有一定影响:“夫百病者,多以旦慧、() 、( ) 、()。

20 .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 或( )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21 .证是疾病过程中()或( )的病理概括。

22. 证候与病机的关系是:证候是病机的( ) ,病机是证候的( ).23 .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是( ) ,() 。

24. 中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强调( ) 与( ) 相结合。

二、选择题(一)A1 型题( 答题说明:从每题的A 、B 、C 、D 、E5 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 个最佳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主观题

中医基础理论主观题

中医基础理论主观题名词解释1.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2.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4.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5.五行相生:是指五行相生关系。

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6.五行相乘:乘,是指以强凌弱。

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制另一行克制太过。

7.相晦:侮,在这里是指“反侮”。

五行中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即反克。

8.藏相: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9.天葵:是人体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故作“天癸”。

10.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

精血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所以称“精血同源”。

1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12.孙络:人体脉络的分支,即脉络中细小部分。

13.经别:是十二经别的简称,是十二经脉别出的,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里表两经并加强与脏腑联系的另一经脉系统。

它是包括在十二经脉范围以内的经脉,故称其为“别行的正经”14.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特点概述

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特点概述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特 点概述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特点概述
绪论
重点: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内容提要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中医学 ●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
防治及其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 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特点概述
●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作者:是相当长的时期内,古代医 家经验的汇集。
成就: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 积累阶段,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 (感性上升至理性)。△建立了中医学 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 理论指导和依据。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特点概述
2、《难经》
“难”,有质难之意,即问答。全书共有 81个问答,称“八十一难”。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特点概述
特点
上品:补身养命
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中品: 养性补虚
下品:专用去病 《本草经》 药物主治功效系统——记载药之性味、功
能、别名、产地等
疗效显著可靠——内含植物、动物、矿物
等药品,疗效显著者
甚多。
《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为中医
学术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
识。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特点概述
形成的历史背景: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特点概述
形成的标志
●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1、《黄帝内经》的成书——第一部医学典 籍,誉为“医家之宗”
素问 9卷 81篇
《内经》
162篇,14万余字
灵枢 9卷 81篇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特点概述
成书年代:有争议,成书年代历经战 国至西汉。可以认为是汉以前医学成就 的汇编。

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

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其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阴阳、五行、气、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它一方面用当代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从而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把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黄帝内经》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两者非常接近。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的。

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

以上这些认识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 1628年(明崇祯元年)发现血液循环早一千多年。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三)原创医路风尘2021-04-08 07:28:01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基本概念(1)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2)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3)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确定统一的名称,证名规范是中医 辨证规范化和信息化的前提。
• 三、证的诊断标准

病证结合的方法,即为不同疾 病的证制定不同的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理论的病证诊断标准; 解决标准与个体诊疗的适配关系。
• 四、症状的量化
• 症状的量化主要涉及的问题: • * 症状量化的分级:
• 轻重程度。
•*
• • • •
四版教材《中医学基础》 • “‘证’是‘证候’,它是机体在疾病发 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 由于它辩证地分析了病变的部位、原因和 性质,因而它比症状就更全面、更深刻、 更正确地反映着疾病的本质” 。 • “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对疾病处 于—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 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 括”。
第二节 证的知识内涵与研究动态
一、知识内涵
(一)、标志着人体对于致病因素的一些最基本的 反映状态或类型. (二)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揭示病理变化的范围、 部位和机能异常. (三)反映中医病因学发病论的基本观点或某些特 有观念. (四)概括了某些外感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固有的阶 段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可能出现的定向演 进或动态变化.
症状量化的方法:
症状出现的频率;症状持续时间; 症状的性质程度;症状与外界刺激的关系; 发生部位的多少;体征的直径; 面积和体积的大小;结合西医症状标准。
• 五、证的计量诊断方法
• 半定量方法

将中医临床症状分级记分,采用相加计 数法、累积记数法、分类记数法等进行指 征积分的记数,然后根据指征的出现率和指 征积分数的高低,并适当考虑临床实际,进行 辨证、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

二、 研究动态 * 拓宽和加深传统“四诊”视野研 究
• 从科学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只有 兼顾整体与局部统一、综合与分化 统一、宏观和微观统一,才是自然 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 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以寻 • 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
• * 深化证候与体质的关系研究
体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心 身素质,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 (内因),在后天各种因素影响(外因)下形 成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 • 在某种程度上,体质因素决定着疾 病的发生与证型,决定着证的转归和疾 病的预后,体质和证共同反映着人的生 理病理状态。体质分析和辨证论治关 系密切。
• 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DME)
DME是将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 卫生经济学、社会学、运筹学等学科的原 理和方法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 一门边缘学科。它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对群 体进行描述、分析、实践、理论,是用动态 的、定量的、群体的思维方法考虑问题。 • 中医证的规范化研究可遵循DME的原 则,采取病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中心、大 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同时注意交叉学 科的渗透,进一步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和电 子计算机,对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 一、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 研究思路: • 主要是在中医药标准化的基础上、应用 计算机技术构筑中医临床数据采集平台; 建立中医临床数据库系统(电子病历系 统);以中医证候为核心进行数据整理和 加工形成临床证候知识库; • 通过采用相应数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知 识加工和利用,并通过现代科学所提供的 丰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手段,实现中医 证候知识体系的深化、最终实现中医证候 学研究目标。

证的特征
• (一)、证具有特异性,特异性即可辨性 • 不同的证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特有的病 理生理特点。

如肝郁脾虚证、肝血瘀阻证、肝阴不足 证,病位都在肝,但肝郁脾虚、血瘀、阴虚决 定了截然不同的证候特征。
• (二)、证具有多元性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阶段出现的 一组在病机上有着共同基础的症状 和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在本质上 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反映疾病在某 阶段的病因、病位、机体状态的病 变机理,及其相应的临床表现在内 的一个综合的多元结构概念。
• 基本方法:
• 1、标准化技术方法
• 2、数据采集技术方法 • 3、数据库技术方法 • 4、数据分析与利用方法
• 二、 研究内容与基本步骤
• 1、证候信息规范研究

确立信息的定名、定义原则和方法,在 概念层次的统一; 确定信息的属性分类和编码,即根据不 同的需要,制定不同的属性(如医学属性 和语义属性)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完成 对“证候信息”的分类与代码编制,实现 信息传输和共享层次的统一; “信息流程”的标准化主要是分别对各 个“证候信息流”的流程的规范,以此实 现信息动态过程控制层次的统一。
華夏書院
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可「提供進修項目機構」CME-PP0022
中醫病「證」的規範化及 其趨向研究探討
毛樹松教授主講
毛樹松教授
• • • • • 湖北中醫學院中醫工程研究所所長 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評審專家 湖北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中華醫院管理學會 醫院信息管理專 業委員會委員 • 國家教委、國家科委授予「全國高等 院校先進科技工作者」
辨证规范化主要包括: • 证的定义,证的定名,证的 诊断标准、症状的量化、证的计 量诊断,证的动物模型
• 一、证的定义 • 宏观层面: • ‘证’是对证候所进行的本质的病 理抽象,‘证候’则是证在患者机 体的具体体现。 • 微观层面: • ‘证’的具体定义,包括概念和临 床意义的界定。
• 二、证的定名
•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研究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病证结合 • 以病统证的一种于医学理论体系的差异,以西 医病名诊断和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理 论依据不充分,不利于中医学术发展, 强调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完 善和健全中医病名体系,坚持中医病 证诊断,即中医辩病与辩证相结合的 必要性。致使这一问题成为当前中医 辨证规范研究的一个热点。



* 探讨证候与基因的关系研究

基因组学认为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 的DNA序列, 这种DNA序列的多 态性决定了个体的差异,这正好与中 医证的理论不谋而合。这种多态性与 中医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证是否存 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 • 从基因组学的角度出发,找出证的 相关基因,通过测序,然后与基因库 中的顺序作同源性匹配,找出基因 的定位,而且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基 因所表达的蛋白质的功能,完善证 的研究。
本工作坊獲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工商科技局 資助
「在此活動內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
府及專業服務發展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的觀點。」
中医辩证规范化及其发展趋势
• 毛树松
• 湖北中医学院


第一讲 中医辩证规范化
• 第一节 证的概念 • 第二节 证的知识内涵与研究动态 • 第三节 中医辨证规范化
第二节 中医证候信息学

中医证候信息学是中医信息学 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医临床病证 规范和疗效评价体系研究的一种新 的思路和方法。

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中医 临床实践为基础,应用信息科学理论 和技术方法,研究如何构建中医证侯 信息学体系?科学的阐述证侯的信息 学特征及建立其内涵联系;探索信息 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途径; 建立中医证候数据库和证候信息(数 据)处理的共有关键技术方法,为构 建中医辨证论治临床和科研一体化信 息平台提供依据和基础。

• 证的动物模型


中医的动物模型包括病模型、证模型和 病证结合模型。陈小野主编《实用中医证 候动物模型学》详细记载了每一种中医证 候模型的造模型方法。
日本学者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方面,则不是 采取过去用过量给药或毒物造成的病态模型。其 基本思路是培育出遗传上对药物有高应答性的动 物,对这种动物给予病因所得到的病态模型,即为 某种证候的模型动物。模型制造方法是通过遗传 性疾病和自然发病两种选择方式,其遗传背景均 与健康动物不同。


* 探索证的循证化研究
循证医学是指将病人自身的临床 征象和通过系统研究所得到的外部临 床证据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当前能够 获得的最好证据明智地、精确地用于 个体病人的照顾和临床决策。其精髓 在于寻找可信的临床证据并将其及时 运用于临床。 • 循证医学通过引入统计分析方法并 在其指导下周密地设计研究方案,中 医研究者可以用较少的代价获得更具 说服力的结论。循证医学的出现为中 医辨证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 (三)、证具有可变性
• 可变性也称转移性。证既然是疾病 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时间)或某一 侧面(空间)的质与量的反映,故当病 情发展时,其内在的病变因素在质 与量方面均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证 也会发生变化。
• (四)、证的反常性和隐匿性
• 疾病的外在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疾病的潜伏期、初期或恢复期, 或药物的作用),都会导致临床表现 与病理不尽一致,甚至出现某种假 象,使辨证结果难以反映疾病的本 质,或出现“无证可辨”的情况。
• 2、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证候分布”是中医临床流行病学 概念,指在一个相对的时段内,临床 上中医病证诊断中的证候按照出现频 度编排的序列,即证候的临床分布情 况。 “分布规律”的研究则是通过对临 床实际存在的证候分布资料的分类处 理和成因分析,归纳总结其规律性分

第二讲 中医辨证规范化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中医学与信息科学
• 一、中医的信息学属性与特征


中医临床的核心是“辨证论 治”,从信息学角度审视这一过程, 中医学是一门以信息提取、信息处 理和信息调控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医 学:

“辨证”是依据人体受到病邪 侵害后表现出的“象信息”对人体 疾病状态的分类过程,即证类别的 辩识过程,“证”是一种对人体疾 病状态类别的标识信息。

“论治”则是调控人体状态的一个
过程,采用的主要手段是信息调控, “经络” 是其信息传输通道,其中 “针灸治疗”是公认的信息调控疗法, 而中药学的性味归经理论揭示了中药 的信息学特征,并决定了“中药治疗” 也是一种信息疗法。 • 相对于西医是物质医学,对抗医学, 中医则是信息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