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课时)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教材解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文章结构清晰,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结合教材确定本文教学重点为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感受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域、惯”等12个字,在文本中理解“真理、领域、司空见惯”等20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詹天佑》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作者及詹天佑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有崇拜的人吗?科学家呢?最让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大家分享一下。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

3.师: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齐读课题。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你有什么疑问吗?

5.作者介绍。

6.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引导学生说几个揭示真理的名言警句。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出示、学习生字。

出示词语:真理领域建树司空见惯疑问敏感提取明显无独有偶无聊不可思议吻合偶然文献证据系统整理见微知著灵感机遇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作家叶永烈先生列举了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三件事情:

波义耳从“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的现象中,发明了石蕊试纸。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从而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从而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3.这几件事情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

作用:过渡和递进。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

2.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第 3~5 自然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 6、7 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并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2.搜集类似课文中的科学事例,准备下节课和同学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听写字词。

2.课文回顾。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几位科学家,与他们共同体验探求知识与真理的快乐!

二、以点带面,自主研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

成“!”,找到真理。

(1)齐读这段话。

点拨: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引导理解问号和感叹号的含义。

①在这一段话中,“?”和“!”有什么含义呢?它们各指什么呢?(“?”的含义是:发现问题,不断追问;“!”的含义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②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形象、直观、易懂)

(3)举例拓展。

(1)列举事例: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2)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补充,课件出示事例。

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改良了蒸汽机。

鲁班的手被植物叶子划伤,后来他发明了锯子。

牛顿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头,后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4)小结: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就可以找到真理。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 3 自然段,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品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也可以在感受深的句子后面加上批注。读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向全班汇报。一定要有自己的读书见解。

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全班交流,相机导学:

(1)学生汇报后相机出示:

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2)学生汇报并读句子“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