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新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美课件

部编新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美课件

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 这篇文章的?
提出观点 论证观点 总结观点
课堂演练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
司( 空 )( 见 )惯 无独( 有 )( 偶 )
见( 微 )知( 著 )
( 锲 )而不( 舍 )
不可( 思 )( 议 )
二、以下四个选项中,与“见微知著”词语
意思最接近的是物 魏格纳
“?”
从“?”到 “!”的过程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
蚓,欧洲西海岸同纬 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 引起了注意
为什么美国西海岸却
没有这种蚯蚓?
“!”
蚯蚓的这种分布情况正说 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 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 开了,分为两个洲。
阿瑟林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
斯基
梦有关呢?会是什么 关系呢?
以儿子、二十名 成年人为实验对 象,进行了反复 的观察实验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互动课堂
事例1:紫罗兰的变色
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 “?”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 么?这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 这是为什么呢?
真理 他认为,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
酸会变红。
先写了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 花瓣变红了,再写他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 之后写他进行了许多实验,最后写他发现 了大部分花草受到酸或碱的影响都会改变 颜色,并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石蕊试纸。
反复实验
请你思考下面的问题,然后梳理出波义耳发明 石蕊试纸的过程。
◇ 实验室里那么多人,为什么只有波义耳 发现了这个现象?
◇ 波义耳的这一连串问题之间有关联吗? ◇ 从发现现象到最后成功发明石蕊试纸是 一蹴而就的吗?这中间波义耳是怎么做的?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方案教材解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文章结构清晰,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结合教材确定本文教学重点为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感受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域、惯”等12个字,在文本中理解“真理、领域、司空见惯”等20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詹天佑》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作者及詹天佑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有崇拜的人吗?科学家呢?最让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大家分享一下。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3.师: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齐读课题。

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你有什么疑问吗?5.作者介绍。

部编新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品课件

部编新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品课件
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 “玩也能玩出名堂”。
参考答案: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强调的是立 志的重要性。人有了志向,就有了生活的目 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反之,人如果没有 志向,生活就会很随便,做任何事情都会三 天打渔,两天晒网,终其一生都不会取得任 何成就。
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知道他是一 个著名的诗人。其实,苏轼在诗词、散文、 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 名副其实的“全才”“通才”。他从小就立 下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的心愿,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目标 明确,持之以恒地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可以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观点,如《学弈》这篇短文, 就是通过两个人跟着弈秋学下 棋,最后学习结果却不同,说 明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 三心二意”的观点。
提出观点 真理诞生 于一百个 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
证明观点 洗澡水的旋涡 蚯蚓的分布 睡觉时眼珠转动
总结观点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众所周知,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在这一志向
的引领下,面对家庭的变故、生活的艰辛, 他都挺过来了;参加革命后,面对敌人的追 捕,历经千辛万苦,他仍坦然面对;革命胜 利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鞠躬尽瘁、 任劳任怨,终于使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志向,有毅 力,梦想终究会实现。
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 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作者运用_排__比_的句式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自己的观点,有_很__强__的__说__服__力_。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只要善于__观__察__,不断__发__问__,不断解 决__疑__问__,锲而不舍地__追__根__求__源__,就能在 现实生活中发现__真__理__。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2

字词解释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 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初读感知
指名读课文, 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品读答疑
开门见山: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 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品读答疑
写作思路:
提出观点 ---- 论证观点 ---- 总结观点
写作方法:
用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品读答疑 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 万有引力定律。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 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 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品读答疑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
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 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 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品读答疑
学完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 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 神。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 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品读答疑
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来写的呢?
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先提出中 心论点,用三个事例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 文,重申论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并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2.结合三个事例与“阅读链接”,体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启示。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体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听写词语,引导:上节课学习的词语你都会写了吗?真理领域建树司空见惯疑问敏感提取明显无聊不可思议吻合偶然文献证据系统整理见微知著灵感机遇2.引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呢?(板书:提出观点)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过渡:作者说“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还列举了三个事例来论证观点,他说的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品读文章。

(板书:论证观点)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通过简要回顾,关联上节课讲的主要内容;通过提问导向,再次进入文本学习情境。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作者是怎么利用这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你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想一想这三个事例有何相同之处。

2.探究过程(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这三个事例的相同之处。

(2)小组讨论事例写作的特点,交流梳理共同点。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1)学生默读第3—5自然段,小组交流探究任务。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探索真理的过程相同。

引导:聚焦第一个事例,默读第3自然段后思考:这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预设:先写了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再写他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之后写他进行了许多实验,最后写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到酸或碱的影响都会改变颜色,并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石蕊试纸。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案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学情分析本文属于议论文,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中心观点的,是学生学习本课最大的难点。

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文本后,用对比阅读、启发式阅读等更为浅显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事例选择与观点印证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一)结合具体语句,感悟科学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发现的热情。

(二)通过品词析句,了解作者用词准确、简洁凝练、逻辑严谨的语言表达;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四、工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学生准备:课前习五、在线教学过程(附在线教学实录)2.观察词语,回顾结构3.引出事例,证明观点。

精神品质的词句,根据教师引导,特点:用词准确、活动目标:通过品读三个科学家的事例,体会科学家们“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通过对比阅读、启发式提问体会文章用词准确、逻辑严密、简洁凝练的表达特点。

1.品表达,悟精神七、在线教学实录 板块一:温旧知,启新知。

师:同学们好,我是龙老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们先通过一轮小挑战,一起温习和检测昨天的学习情况吧!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通过用词准确、逻辑严谨、简洁凝练的表达,使事例与观点紧密关联,有理有据地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教案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1.会写11个生字,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懂得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道理。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2.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学生自由举手朗读课文,教师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小组讨论)(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作者是按什么结构写的?三、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2.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优质教案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说教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

课文的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一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到,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目标1. 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的含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1. 能从具体实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重点)2.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练习写话。

(难点)四、说教法学法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如自由读、齐读、默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在比较阅读中领悟文章用具体确凿的事例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读、思、划、议等方法,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1. 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

①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华罗庚②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③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

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

——萧伯纳2. 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件

结构梳理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 诞生 于一 百个 问号 之后
发现问题 运用事例 提出问题 证明观点 实验探究
取得成果 总结观点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锲而不舍 不断探索
主题概括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接下来主要用科学发展史上的_三__个__有 代表性的事例,证明了只要_善__于__观__察__、_不__断__发__问__、 _不__断__解__决__疑__问___,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 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论 证 事例1 观 点 事例2
事例3
得出的结论:
现象
“问号” 探究的过程 “真理”
事例1
(紫罗兰 的变色)
溅上盐 酸的紫 罗兰花 瓣变红
紫罗兰中的什么 物质遇到盐酸会 变红?别的植物 中会不会有同样 的物质?别的酸 对这种物质会有 什么样的反应?
进行了 许多实 验
大部分花 草受酸或 碱的作用 都会改变 颜色,其 中石蕊最 明显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你认为什么是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话说得对吗?真理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篇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提出观点—— 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行文思路。 3.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的含义。


“甫”几个短横之间 要匀称。


三个“心”组合要紧凑, 上面稍大,下面两个略小。
ruǐ

整体感知 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带 着问题默读课文,借助表格把你的思 考结果呈现出来。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课时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课时课件

写法探究 本文为了论证中心论点,采用了哪些论据?
发明石蕊试纸
事实论据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道理论据
科学的灵感,绝不是
坐等可以等来的。
除了文中的三个事例,你还想到哪些事例?
鲁班发明锯子
瓦特发明蒸汽机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真百 理个 诞问 生号 于之 一后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以“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为依据
具有说服力
有 所 建 树
细微的、 司空见惯 的现象
发现 问题
不断 发问
解决 疑问
追根 求源


发现真理的过程
真理
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理解“?”和“!”的含义。 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真理诞生的过程
发现的问题 不断地追问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文章题目
中心论点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第1自然段 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观点。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阐述了几个具体事例?
相关段落 主要人物
具体事例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第5自然段
英国化学家
从紫罗兰变色受启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脑 电波发生较大变化。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科学并不神秘,并不遥远。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解答了若干个问号

发现真理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2篇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2篇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前解析】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而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司空见惯的或不为人注意的想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研究,进而“找到真理”的。

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

同时,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全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具有代表性。

可引导学生学习写法,并进行仿写,这样可以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关注文本特征:本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来写的,很有代表性。

关注主旨:这篇课文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观点。

关注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是一种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最后总结观点的写作方法。

关注作者:叶永烈生于1940年,浙江温州人。

著名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

1957年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出版第一步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

代表作品有《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飞向冥王星的人》《丢了鼻子以后》等。

他还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

关注人文主题词语:描写人有恒心的词语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水滴石穿坚持不懈始终如一铁杵磨针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精卫填海始终不渝描写科学精神的词语勇往直前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努力奋斗奋斗到底热爱学习热爱祖国不怕失败坚持到底精益求精【教学目标】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20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能概况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么用事例在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1.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独立思考、不断求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提炼观点,并学会用事例论证观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勾画重点词句,做好批注。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强化重点、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板书设计1. 板书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2. 板书内容:课文结构图、重点词句、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六、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做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科学家的故事进行阅读,了解科学家追求真理的过程,撰写读后感。

七、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最新部编版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案教材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题材是议论文。

课文开头提出了中心论点,接着用三个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这一科学规律,议论文阅读是一种理解性阅读,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对文中的事例、表述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有别于散文记叙文等感受性阅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初步体会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表格来进行复习)师:发现者是怎样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的?”我们一起来回顾文中的三个故事。

(二)细读课文,交流感悟1.除了题目中的语句,还有哪些语句也向我们描述了问号和真理间的关系?(1)学生根据老师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2)指名让学生来回答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展示语句①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品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品课件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 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 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 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这 句话和课文开头首尾照应,说理深刻。 这句话 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 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 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 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 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作者介绍
叶永烈(1940—)著 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 家,是《十万个为什么》 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 事《小灵通漫游未来》, 影响较大。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诞生 纵观 敏感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花圃 推理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Hale Waihona Puke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 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47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 己做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 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烟雾中。人 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 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 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为了纪 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为“万户”。"
发明了酸 碱试纸。
发现了大 陆和海洋 的形成。
凡睡者眼珠 转动时都表 示在做梦。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
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 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 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 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精品教学课件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 个什么观点?
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Part 02
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 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
Part 03
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 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 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Part 04
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
团结就是力量。
请学生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 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
课后作业
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 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 变成“!”,找到了真理。
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 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 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 “?”“!”各指的是什么?
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化学家波义尔 敏锐意识到的意外现象,说说这个现象 意外在哪,敏锐在哪?
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2)说说波义尔做了哪些实验,发现了 什么问题? (3)交流波义尔的研究结果。
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学习第二、第三个事例。
(1)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2)按步骤自主学习。 (3)读悟结合,制作表格。 (4)加深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品课件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品课件

(2)锲· ( A
)而不舍(
·
D
)
(3)追根求源· ( C )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2.课后生字写两遍并组词。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 个问号之后
第2课时
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文章的内容, 请大家说一说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提出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结构:全包围结构 部首:囗


组词: 苗圃 花圃 园圃


造句:我们走进花圃,看见五
颜六色的花朵。
书写指导:外面的 “口”写大,里面是“甫”, “甫”最后一点要记得写哦!
yán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皿


组词: 盐巴 盐分 精盐


造句:柴米油盐是我们日常生
活中所必需的物品。
书写指导:第三笔是提,下面的“皿”写得扁 一些,末笔横要长。
那么作者又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 证明这一观点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 课文,深入走进课文。
品读鉴赏
读第3-5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简要概括这些事例的主要内容,并说说 这些事例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的。
事例一:波义耳发现石蕊地衣中提取的 紫色浸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并据此 制成了酸碱试纸。 事例二: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 陆漂移学说”。 事例三: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 与做梦有关。
课文列举了三个事例来证明“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根据你 的理解,填写下表。
人物
现象
事例一 化学家波义耳 紫罗兰遇酸变红
事例二
气象学家魏格纳
南美洲东海岸的 凸出部分与非洲 西海岸的凹陷部 分互相吻合

部编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件

部编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件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圃”字是全包围结构,书写时要 注意外面的“口”大小适中,里面 的“甫”字几个短横之间要匀称。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三个“心”组合要紧凑,特别要注意 点的位置。其中,上面一个“心”字 稍大,下面两个“心”字略小。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左右等宽,左下方的“女”字注意 避让,右边的“鬼”字,不要漏写 了里面的“厶”。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 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 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 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品读课文
发现 不断 不断解决疑问,
问题 发问
追根求源
? ! 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
生动、形象,避免重复
复习导入
第2课时
司空见惯 花圃 盐酸 溅到 石蕊 魏格纳 搜集 蚯蚓 阶段 领域 诞生 酸碱 凸出 凹陷 纬度 俄裔 华罗庚 锲而不舍 出版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注意布局要匀称,左窄右宽,“叟” 这个部件要注意笔顺,上部分要匀称。
初读课文
词语解释
【不可思议】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吻合】
完全符合。
【锲而不舍】 【司空见惯】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 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课文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 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微” “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 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相关 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理”。
品读课文
课文的主要观点正是从常见的现象出发,见微 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 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形成了 一致,也就产生了证明的关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经典课件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2课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经典课件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2课时)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在无数个问号被发现、被解决之后才有可 能会找到真理,那么每个人都能发现问题吗? 显然不是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求一下如何 才能找到真理吧!
请你仔细读课文,把下表填写完整。

波义耳
紫罗兰花瓣遇 到盐酸变红
为什么会 出现这种 现象?
进行了许多 实验
南美洲东海岸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 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列举了“石蕊试纸的发明”“大陆漂 移学说”“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三个事例。 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进行实验→得 出结论”的顺序来介绍的。
本文主要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 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 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
真理诞 生于一 百个问 号之后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 个问号之后
石蕊试纸的发明 证明观点 大陆漂移说
睡觉时眼珠转动
总结观点: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追锲 根而 求不 源舍 悟得 真真 理知
写法上: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内容上:
1.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2.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3.三个故事都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
得到真理是个漫长的过程,那真理的发现 需要哪些条件呢?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 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 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 理。
成功的前提
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且 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最终才会成功发现真理。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讲 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 以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教材解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文章结构清晰,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结合教材确定本文教学重点为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感受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域、惯”等12个字,在文本中理解“真理、领域、司空见惯”等20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詹天佑》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作者及詹天佑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有崇拜的人吗?科学家呢?最让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大家分享一下。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3.师: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齐读课题。

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你有什么疑问吗?5.作者介绍。

6.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引导学生说几个揭示真理的名言警句。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出示、学习生字。

出示词语:真理领域建树司空见惯疑问敏感提取明显无独有偶无聊不可思议吻合偶然文献证据系统整理见微知著灵感机遇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作家叶永烈先生列举了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三件事情:波义耳从“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的现象中,发明了石蕊试纸。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从而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从而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3.这几件事情是怎么连接起来的?“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作用:过渡和递进。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

2.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第 3~5 自然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 6、7 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词,并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2.搜集类似课文中的科学事例,准备下节课和同学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听写字词。

2.课文回顾。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几位科学家,与他们共同体验探求知识与真理的快乐!二、以点带面,自主研读1.学习第二自然段。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1)齐读这段话。

点拨: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这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引导理解问号和感叹号的含义。

①在这一段话中,“?”和“!”有什么含义呢?它们各指什么呢?(“?”的含义是:发现问题,不断追问;“!”的含义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②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形象、直观、易懂)(3)举例拓展。

(1)列举事例: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2)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补充,课件出示事例。

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改良了蒸汽机。

鲁班的手被植物叶子划伤,后来他发明了锯子。

牛顿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头,后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4)小结: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只要你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就可以找到真理。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 3 自然段,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品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也可以在感受深的句子后面加上批注。

读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向全班汇报。

一定要有自己的读书见解。

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全班交流,相机导学:(1)学生汇报后相机出示: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2)学生汇报并读句子“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然后谈感受。

(3)导读:化学家波义耳的科学发现,谱写了科学史上的又一个新篇章!作者运用这个事例,向我们证明了——学生齐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3.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方法,在小组内探究性地阅读第二、三个事例。

(1)学生独立阅读第 4~5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填写下面的表格。

教师细心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导。

(2)小组内共同交流探究。

(3)全班交流第4自然段的学习情况。

①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②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其他学生补充。

③导思:同学们,如果你们也发现了类似这样奇怪的现象,你们会想到哪些问题呢?学生汇报。

(4)交流第 5 自然段的学习情况。

①学生汇报后相机出示:他(阿瑟林斯基)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②其他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

③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5)导读:同学们,从这三个生动鲜活的科学事例中,我们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学生齐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6.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它们和开头有什么联系?(1)学生自主阅读第 6、7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三、领悟写法,仿写练习1.总结写法。

(1)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先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最后总结观点,这样的文章叫作议论文。

2.仿写练习。

(1)题目要求:“失败乃成功之母”“团结就是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志者事竟成”这些格言也是真理,现在就请你们仿照本文的写法来写一篇短文,论证某句格言。

(2)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思考应该怎样选材。

提示:围绕自己的观点选择具体的事例。

(3)编写简要的提纲。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1.读读“阅读链接”中的《詹天佑》,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1)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文章。

(2)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2.布置作业:你还读过哪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呢?请讲给同学听听;阅读课外读物,了解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