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研究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合集下载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是指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正在不断扩展。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幼儿向老师和家长告状的情况。

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是出于各种原因,并且需要我们去解读和处理。

本文将围绕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展开讨论。

一、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1.表达需求幼儿的告状行为有时候是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他们可能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重视和支持,因此会选择向老师和家长告状。

比如幼儿告状说其他小朋友抢他的玩具,可能是因为他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够关注到他的情况,并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2.寻求帮助有时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因为他们遇到困难或者遭遇了不愉快的事情,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和解决问题。

比如幼儿告状说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可能是因为他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并且希望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3.培养正义感通过告状行为,幼儿可能也在培养自己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他们会认为某个行为是不对的,因此选择向老师和家长告状,希望能够让不公正的事情得到纠正。

4.模仿他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幼儿可能会模仿其他小朋友或者家长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告状可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会选择告状。

1. 倾听并理解当幼儿向老师和家长告状时,首先应该倾听他们的诉求,并理解他们的心情和需求。

不要轻易忽略幼儿的告状行为,而应该认真对待,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2. 调解处理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应该以调解的方式进行处理,让幼儿在冲突解决中学会妥善处理问题。

可以帮助幼儿明白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会以理性和公正的方式解决问题。

3.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 鼓励积极表达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表达需求和愿望。

并且应该及时给予积极的回馈和支持,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和关心,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应对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应对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中,幼儿向教师寻求帮助、表达不满、展示冲突等行为的总称。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中十分常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

本文将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出发,探讨其成因和应对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表明,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与幼儿的社交技能有关。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而告状行为则是他们表达不满、寻求帮助的一种方式。

其次,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与教师的处理方式有关。

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可能会加剧幼儿的焦虑和不安,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此外,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以及同伴关系等因素也会对幼儿告状行为产生影响。

二、应对策略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 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幼儿体验不同的社交情境,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2. 转变教师的处理方式在处理幼儿告状问题时,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幼儿的表述,了解具体情况,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处理。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劝解、调解、鼓励自我调节等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自行处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3. 优化家庭和幼儿园环境家庭和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行为和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和幼儿园氛围,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

同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4. 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分享、尊重等积极的社会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幼儿经历着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阶段,他们通常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倾向于向成人寻求帮助。

本文将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指导策略,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应对这类行为。

一、幼儿告状的原因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主要与以下几个原因相关:1. 寻求支持与保护:幼儿告状可能是他们试图获得成人的支持和保护。

对于一些害怕或不知如何应对问题的幼儿来说,告状是他们唯一的途径,希望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帮助。

2. 渴望公平:幼儿天性好奇,对公正和公平有强烈的渴望。

当他们在游戏或互动中感觉到不公平待遇时,会向教育者告状,以期望得到公正的处理。

3. 寻求关注:幼儿有时候告状是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希望从中获得关注和赞赏。

二、指导策略为了更好地应对幼儿告状行为,以下是一些指导策略:1. 倾听与理解:当幼儿告状时,教育者首先应当倾听并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的重要性。

2. 激发幼儿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融入幼儿团队中。

通过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学会更好地应对困难。

3. 培养公平意识: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强调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性。

通过示范和教育,培养幼儿的公平意识,让他们学会以公正的态度面对各种冲突和不公平情况。

4. 提供正向引导: 对于那些频繁告状的幼儿,教育者可以提供正向引导。

例如,鼓励他们寻找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5. 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教育者与家长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共同为幼儿提供有益的教育环境。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和日常经历,更好地理解幼儿的行为,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结语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达自己需求和寻求支持的一种方式。

对于教育者来说,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倾听幼儿的声音,并通过有效的指导策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告状”行为是幼儿时期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行为。

幼儿在家庭、幼儿园、托儿所等环境中经常表现出告诉老师或者家长同伴不遵守规则,欺负他人等行为的行为。

对于这种表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实际上需要关注和引导。

幼儿“告状”的表现与原因幼儿时期,自我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并没有完全发展,情绪容易失控。

在幼儿时期,主要依靠学习经验来掌握情感和社会技能,因此孩子们在遭受同伴欺负,或者自己有所不满,往往会选择向周围的老师或者家长进行“告状”。

除此之外,年幼的幼儿缺少解决冲突的技巧,告状也往往是他们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寻求帮助的方式。

在很多情况下,幼儿越是紧张,越容易出现告状行为。

有时幼儿会使用“告状”来强化自己在社交关系中的地位,因为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的关注和赞扬。

这样,学习“告状”也变成了获取关注和获得好处的手段。

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表达愿望幼儿告状的行为对于成长和发展而言,是属于正常的情况。

但是对于老师和家长而言,需要判断何时需要对幼儿进行引导。

这里我们列举几种引导方式!1. 了解事实老师和家长需要耐心倾听幼儿做“告状”行为背后的原因,明确各方的事实,以免误解或加深幼儿的不满和抱怨。

在帮助幼儿寻找更恰当的表达方式时,还要尽量保持客观中立、公正合理。

2. 鼓励幼儿自我表达老师和家长还应该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尝试帮助幼儿寻找其他有效的解决方案,避免使用“告状”解决问题。

引导幼儿从自己角度出发,尝试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例如,“如果有孩子做那种事,你觉得你可以做些什么?你有什么想和他谈谈的话?”3. 建立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建立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是减少“告状”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

老师和家长可以利用模拟环境和游戏等情景,让幼儿在模拟场景下体验冲突解决过程,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幼儿可以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总结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将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节,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引导和背后的场景模拟,让孩子能够掌握解决冲突的技能、表达的技能,从而更好的掌握人际交往的关键技能。

幼儿告状行为教研活动(3篇)

幼儿告状行为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请求帮助或寻求公平,而向教师或其他幼儿告发其他幼儿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表现。

告状行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是常见的现象,但过度告状行为会影响到幼儿的社交能力、情绪发展和同伴关系。

为了提高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认识,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特开展本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 掌握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3. 培养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4. 提高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关注和引导能力。

三、活动内容1. 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让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探讨(1)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如自我中心、竞争意识、归属感等。

(2)家庭教育环境:如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

(3)幼儿园教育环境:如教师的教育方法、同伴关系等。

3. 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1)关注幼儿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引导。

(2)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3)培养幼儿的换位思考能力,引导幼儿理解他人。

(4)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4. 教师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的案例分享通过分享优秀教师的案例,让教师学习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

5. 小组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识别幼儿的告状行为?(2)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3)如何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四、活动过程1. 教师介绍活动背景和目标,引导教师关注幼儿告状行为。

2.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让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3. 原因探讨:教师引导教师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园教育环境等方面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4. 策略与方法:教师分享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和方法,引导教师掌握相关技能。

5. 案例分享:教师分享优秀教师的案例,让教师学习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表现,这种行为可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弊端。

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探讨,并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幼儿告状行为主要表现为幼儿在发现一些不良行为后,听凭好奇心驱使,主动到老师或家长面前,较真地反映或揭示同伴或亲属的过错,试图通过告状的方式争取公正。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 表示关注:幼儿告状行为可能是因为关注度高而表现出来的。

他们可能只是想表明自己关注到了一些不良行为,希望父母或老师能够处理。

2. 找到公平:幼儿告状行为主要出发点是寻求公平和公正,报告不公和偏见现象。

3. 保护自己:幼儿告状行为有时并不是无私的,他们可能因为受到同伴或亲友的伤害,所以采取告状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三、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1. 给予热情的回应:尽可能回答幼儿所有的问题,即使幼儿的问题不太切实际,我们也应该先给予鼓励和支持。

2. 不过度介入:老师或家长不应该在幼儿的告状行为前就下定结论,否则会让告状的幼儿无法接受和信任自己所求的公正。

3. 教育与引导:老师或家长应该引导幼儿始终保持客观的态度,让幼儿了解到并不是每个行为都需要告状或者向他人报告。

4. 增加自我解决能力:通过幼儿间的互助与沟通,促进幼儿发展自我解决能力,提高社交技能,降低幼儿告状行为的频繁性。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应该以鼓励的态度来引导幼儿,让他们成为更独立、更负责的小生命。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其带来的弊端,通过教育与指导,帮助幼儿逐渐摆脱过多依赖和被动的控告行为。

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1、了解幼儿告状的意图。

绝大多数孩子的告状都是为了讨个“公道”。

我们要仔细的询问清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让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

面对“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说话了”教师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2、面对幼儿的告状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同时也要宽容我们的孩子。

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要给孩子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是来自天堂。

3、要培养幼儿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

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仅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还影响教师的工作。

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会有不耐烦,也会有失去控制,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不仅不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使他们面临新的问题。

幼儿到了幼儿园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能力,认识社会,与同伴交往,学习交往技能。

学会解决身边的矛盾。

所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4、要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

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

教育孩子不管别人做得如何,自己应该按照要求去做,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5、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可组织幼儿观看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也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

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

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

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不仅可以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而且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面对不公平或者受到伤害时,向成人求助或告知其他幼儿,分享自己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普遍存在,其背后蕴含着幼儿的个体差异、社会化需求以及发展阶段的特点。

本文将围绕幼儿告状行为展开研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幼儿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所导致的。

首先,幼儿对于公平与正义的概念正在发展阶段,他们天生对不公平情况产生敏感,并且倾向于寻求帮助。

其次,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地处理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于是选择告状来传达自己的需求。

最后,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关注自我利益,因此会告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规律1. 告状行为的起步期:幼儿在两岁左右逐渐意识到不公平的现象,开始表达自己的不满。

2. 告状行为的高峰期:三至五岁是幼儿告状行为的高发期,这一时期幼儿在社交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3. 告状行为的衰退期:随着幼儿心理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学会了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告状行为逐渐减少。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1. 倾听与理解:当幼儿告状时,成人要倾听和理解他们的诉求,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回应,让幼儿感受到被关注和理解。

2. 引导解决问题:与其仅仅解决幼儿所告状的问题,成人应该引导幼儿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调节、互相沟通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冲突。

3. 咨询与教育:通过咨询和教育方式向幼儿传授公平、正义的概念,引导他们学会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理解他人的感受。

4. 规则与秩序:建立公平的规则和秩序,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到公平待遇,减少告状的发生。

5. 观察与指导:成人应该积极观察幼儿的告状行为,帮助他们正确识别何种情况需要告状,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结语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表现,但过度依赖告状也会影响幼儿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对幼儿园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对幼儿园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对幼儿园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与思考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纯真与冲突,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交互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作为多年工作经验的幼儿工作者,我常常思考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下面,就让我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幼儿告状行为的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权益。

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为了保护自己,幼儿会选择告状来寻求成人的支持和帮助。

2.社交技能的不足幼儿在社交互动中,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往往无法独立解决冲突。

面对矛盾,他们可能会选择告状,希望借助成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3.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那么在幼儿园里,孩子遇到问题时,很容易产生告状行为。

4.集体环境的影响幼儿园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孩子们在这个环境中相互学习、模仿。

如果集体中存在告状现象,其他孩子可能会受到影响,认为告状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1.积极影响(1)增强幼儿的维权意识告状行为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权益,有助于培养他们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

(2)促进幼儿社交技能的发展在告状过程中,幼儿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增进师幼关系幼儿告状时,教师可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从而增进师幼关系。

2.负面影响(1)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过度依赖告状,会让幼儿在面对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导致集体氛围紧张告状行为可能导致其他孩子对告状者产生排斥心理,影响集体氛围。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1.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幼儿在遇到问题时,先尝试自己解决。

当他们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2.引导幼儿正确表达需求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如“请”、“谢谢”等礼貌用语,避免使用攻击性语言。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告状”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向教师报告同伴的不良行为,反映同伴的不良行为表现,要求教师解决的一种行为。

研究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普遍存在于幼儿园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予以忽视、抑制和压制;第二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简单地训斥、惩罚或进行说教;第三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给予一定的重视,并积极地解决问题。

本文在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帮助幼儿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等相应的指导策略。

“告状”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

在幼儿园里,“告状”是孩子与老师、同伴交往时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因为教师和同伴在一起时,幼儿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向教师表达,幼儿往往会把教师或者同伴当作解决自己问题的对象。

他们可能会有不合理的要求或不正确的行为,也可能会向老师和同伴提出一些问题。

在幼儿园中,幼儿向教师报告同伴的不良行为,希望教师解决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告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儿“告状”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告状”行为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在幼儿园中,教师应正确看待幼儿的这种行为。

如果教师一味地制止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但不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

因此,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从而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如果“告状”行为得不到教师或同伴的正确引导和理解,就会给幼儿带来负面影响。

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幼儿告状行为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对同伴的不良行为进行告状。

例如,一个幼儿看到另一个幼儿玩积木时,没有按照规定把积木放在相应的位置上,于是就向教师告状说:“老师,某某把积木放错了,我来帮他放”;第二种类型是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当幼儿的行为或情绪出现问题时,他们会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第三种类型是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幼儿会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与心理辅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与心理辅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与心理辅导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童真与幻想,告状行为是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和心理辅导,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及原因1.表现幼儿告状行为通常表现为:向老师或其他小朋友诉说某小朋友的错误行为,如抢玩具、推人、说脏话等;或者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向老师诉说自己的委屈。

2.原因(1)年龄特点:幼儿时期,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尚未形成完整的道德观念,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告状行为。

(2)家庭教育:家长过于溺爱或严厉,导致幼儿在家庭中形成依赖心理,习惯于向家长告状。

(3)同伴关系: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由于沟通能力有限,容易产生误解,进而引发告状行为。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1.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幼儿出现告状行为时,我们先要倾听他们的诉求,然后引导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问他们:“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解决?”或者“你有没有想过和小朋友好好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幼儿的道德观念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的行为,及时纠正错误,强化正确行为。

3.营造和谐的氛围在幼儿园中,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关爱。

当幼儿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更愿意与老师、同伴沟通,而不是选择告状。

4.加强家园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关注幼儿的成长,避免溺爱或严厉的教育方式。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辅导1.倾听和理解当幼儿告状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理解他们的感受。

通过倾听,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心理支持。

2.情感共鸣与幼儿产生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出现不愉快或不满的情况下向成人求助或向其他孩子告发对方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会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

研究表明,幼儿“告状”行为具有一定的正面和负面作用,因此需要更好的指导策略来管理。

正面作用:1. 促进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在发生不愉快或不满时,通过“告状”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或需要,得到成年人的解决帮助,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通过“告状”行为表达自己受到的伤害或侵犯,得到教师等成年人的保护和关爱,从而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负面作用:1. 影响幼儿之间的关系。

幼儿在发生争吵或矛盾时,如果过多地进行“告状”行为,会导致幼儿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受到影响,进一步加剧了矛盾。

2. 发展埋怨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如果幼儿经常通过“告状”行为来解决问题,可能会出现依赖性,不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出埋怨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因此,适当地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1. 建立友好的关系建立和睦友善的教育师生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和相互信任,让幼儿能够肯定自己和他人,并且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2. 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幼儿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沟通、妥协、忍让等方法。

同时,鼓励幼儿表达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3. 规范“告状”行为的表达引导幼儿了解何时和如何表达不满和投诉,让他们懂得公平公正地处理纠纷,同时要避免过于依赖成年人的帮助,避免滥用“告状”行为。

4. 调整教育管理的策略教育者可以采用多种管理策略,包括谈判、引导、示范等,让幼儿发现和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法,从而有序地解决问题,避免“告状”成为唯一的解决途径。

总之,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挫折与困难,幼儿通过“告状”行为来表达不满是非常正常的,但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采用相应的指导策略来帮助幼儿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式行为可能由于缺乏沟通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而产生。

针对这种行为,幼儿教师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 建立和谐的班级环境。

幼儿喜欢呆在友好、互相支持的环境中,教师应该注重平等、公正的待人处事,建立相互关爱、尊重的班级文化。

2. 引导幼儿学会说话。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话语是被尊重和听取的。

教师应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3. 分享解决问题的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游戏、storybook 等方式向幼儿分享处理问题的技巧,如寻求帮助,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妥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等。

4. 相关行为不予理睬。

当幼儿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教师应该坚决拒绝获得不健康的回应。

教师可以告诉幼儿这样的行为不符合班级规则。

通过以上策略,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沟通机制,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防范幼儿告状行为的效果。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一、在幼儿园,我们常常会遇到孩子们之间的“告状行为”。

这种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反映了幼儿在社交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冲突处理能力。

那么,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呢?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1.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当他们在与同伴互动中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便会产生告状行为。

2.社交技巧的不足幼儿在社交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产生冲突。

为了寻求成人的帮助,他们会选择告状。

3.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不会自己解决,而是依赖成人。

这种依赖心理使得孩子在幼儿园产生告状行为。

4.教师引导不当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如果过于偏袒一方,可能会导致另一方产生告状行为。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1.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权益和地位,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提高幼儿的社交技巧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团队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沟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通过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交技巧。

4.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要公平公正,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避免过度干预。

四、具体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抢了小红的玩具指导策略:教师可以让小明和小红分别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对方的权益。

同时,让小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主动道歉。

案例二:小华在排队时插队指导策略:教师可以让小华认识到插队是不公平的行为,引导他学会遵守规则。

同时,鼓励其他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共同维护公平。

案例三:小丽被同学欺负指导策略: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幼儿讨论如何面对欺负行为。

中班教研内容《如何对待个别幼儿爱告状的行为》

中班教研内容《如何对待个别幼儿爱告状的行为》

中班教研内容《如何对待个别幼儿爱告状的行为》中班教研内容:如何对待个别幼儿爱告状的行为在中班阶段,幼儿已经开始发展出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但有时候他们可能会出现爱告状的行为,这让老师们感到非常困扰。

那么,如何处理个别幼儿爱告状的行为呢?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

1. 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

有时候,幼儿告状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不公平对待或者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这可能是因为老师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注或者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安排。

因此,老师们需要认真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在中班阶段,幼儿们已经开始逐渐熟悉集体生活,因此,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们可以通过亲切的语气、耐心的态度和幼儿们进行互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尊重。

同时,老师们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幼儿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听到。

3. 给予幼儿们充分的信任。

在集体生活中,幼儿们需要互相信任和尊重,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因此,老师们需要给予幼儿们充分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值得信任的。

同时,老师们也需要及时纠正幼儿们的错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4. 采用积极的惩罚方式。

在处理幼儿告状的行为时,可以采用积极的惩罚方式。

这种惩罚方式不仅能够让幼儿们感受到自己的错误受到惩罚,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例如,可以让幼儿们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或者进行适当的处罚,以此来教育他们。

5. 与家长保持沟通。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果幼儿们出现爱告状的行为,老师们需要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反馈,并针对幼儿们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总之,处理幼儿爱告状的行为需要耐心和细心。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因受到欺凌、伤害或其他不公正待遇而向老师、家长或其他成人告发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教育中时有发生,对教师和家长来说,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指导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研究表明,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一是幼儿天性好奇,可能会将一些误解或小纠纷当成大事进行告发;二是幼儿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念,对不公正的行为会感到不满并选择告发;三是幼儿可能面临欺凌或其他问题,为了得到帮助和保护而选择告状。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干预和指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方面,对于被告发的幼儿,可能会感到委屈和不公,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另一方面,对于告发者本身,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因此,老师和家长需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处理问题,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首先,建立一个开放平等的沟通氛围,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及时倾听和理解幼儿的诉求。

其次,教育幼儿正确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再者,加强对幼儿道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帮助他们建立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

最后,老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和处理。

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制定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致力于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对告状行为的观念态度很重要:看起来很在意,事实上要忽略。

要善于观察,点评要讲究艺术性。

幼儿来“告状”时,不管他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此时你在幼儿的心目中就是志高威望的大法官,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幼儿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

教师这时候所要做的只是认真地倾听,让他们把话说完。

通过倾听,找出他们“告状”的原因,了解“告状”是否属实,进一步明确是非对错,任何教育都和平时一致,不因幼儿告状而发生改变。

如果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明白用这种方式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失去朋友的尊重。

第一、怎样对待能坚持正义的幼儿。

有一天早餐后,幼儿们和每天一样进入盥洗室漱口,这时候司婧琪跑过来说:“杨老师,不好了,刘宇航被刘伟给推到了。

”我过去一看,刘宇航正在默默地擦着眼泪不出声。

我问:“怎么回事啊?”刘宇航只是边哭边摇头,司婧琪赶紧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是刘伟漱口不排队使劲挤刘宇航,刘宇航才摔倒的。

”我问刘宇航“对吗?”刘宇航这才点点头说:“是”。

司婧琪平时就爱打抱不平,班里有点什么事情总是跑来帮别的小朋友告状。

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着给予安慰和保护。

而对司婧琪这样的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司婧琪的面批评另一个幼儿。

可以这样对司婧琪讲:“你知道他打人不对,这很好,那么你看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呢?”教师对正义感类的告状行为可先帮助幼儿查明事情的真相,再有条理地进行分析,讨论处理方法。

应该告诉“告状”的幼儿,最好的方法是先自己处理,或求助同伴找到最正确的做法。

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再告诉老师。

第二、怎样对待爱表现的幼儿。

对于爱表现自己而经常告状的幼儿,他们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幼儿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有的是幼儿太过于自我表现。

这时候教师应该教会幼儿不能太自我,但是他们的告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教师对那些不守规则的幼儿如何处理。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本文研究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原因及其对幼儿成长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首先,幼儿告状行为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在3-6岁之间较为普遍。

其次,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求得公正、寻求支持、表现自己、获取注意和惩罚他人等。

然而,幼儿告状行为也可能导致孩子们之间的不信任和矛盾,对幼儿社交发展和情感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我们提出以下指导策略:一是教育幼儿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比如通过沟通、分享和合作;二是指导幼儿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比如通过谈判、协商和妥协;三是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和活动,增强其自我肯定感和自信心;四是加强家园合作,与家长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总之,通过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和情感表达方式。

- 1 -。

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

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

案例分析案例:班上的幼儿很喜欢打小报告,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来跟老师告状。

你作为老师会怎么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淡化幼儿的“告状意识”。

从事幼教工作已有十年,常遇到孩子“告状”。

“告状”内容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受到欺负,寻求大人的保护;一是检举他人,希望老师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

如何对待幼儿的这种“告状”行为,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

假如你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老师知道了。

”或者甚至不做调查分析就批评告状的孩子,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即时的解决,以至酿成大错,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点,挫伤孩子们的正义感,助长歪风邪气。

假如你一味支持鼓励孩子“告状”,则其他孩子会争相模仿,时时刻刻都会有人来告状,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告到老师那里,孩子独立处理一些相互之间的小纠纷的水平得不到发展,更严重的是会使一些孩子形成时时窥视他人秘密,监视他人行为的极不正常的心态。

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老师不适当地鼓励引导孩子检举他人,会导致孩子日后人格上、心理上的畸形发展。

如何准确处理孩子的“告状”呢?我认为首先要树立准确的教育意识,观察、分析孩子喜欢“告状”的原因。

“告状”的情况有多种。

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应该的时候,老师当然应该主持正义,批评被“告发”的孩子,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点。

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孩子的“告状”,都并不关乎大是大非,在这种情况下,一味由老师出面,支持“告状”者,效果并不好,不利于培养发展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水平,不能从根本上协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一些胆小、依赖性强的孩子,往往误认为我已经告诉过老师,问题解决了。

根据这种心理,我们要用心理学上“强化原理”实行教育,强化孩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在实践中对这种行为实行充分肯定,以此来淡化孩子的“告状意识”。

例如孩子间发生了争执,我们一般不应采取那种老师直接参予,只顾保护弱者,使事物简单化的处理方法,而是要鼓励孩子动脑筋,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作者:郑艳琼
[摘要]: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

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关键词]:幼儿教育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

”[1]在幼儿园里, 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有的教师担心孩子思想品德会出问题,认为小小的孩子就如此打小报告,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习气;有的则认为孩子无聊,对鸡毛蒜皮的小事小题大做。

上述对幼儿告状现象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再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

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
快要吃午饭了,小朋友们有序地进入卫生间洗手准备就餐。

当大部分孩子坐到位子上时,老师开始分饭菜,这时兜兜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菲儿在卫生间玩水。

”当时,我很随便地说了声:“喔,我知道了。

”继续忙着给孩子们分饭菜。

我分完后才想起菲儿在卫生间玩水这件事。

当我走进卫生间一看,只见兜兜和菲儿一起玩水,玩得很开心。

分析:兜兜向老师告状,说明他了解洗手时不可以玩水的规则,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告状是想向老师再次确认规则,他希望老师能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解释,结果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他也加入“不守规则”的行列。

这件小事使我明白了:类似的告状行为是孩子用来试探成人处事的反应的。

我想,当时我若马上处理此事,兜兜就不会跟着玩水了。

从此以后,当我再次碰到类似情况时,我总是按照幼儿常规要求尽快做出处理,避免来告状的幼儿学样。

案例二:
韩瑞是班里最爱告状的孩子。

平时总是向老师告状:“XX小朋友打人。

”“XX把美工区的纸带回家了。

”……常常能听到韩瑞告状的声音。

一次,韩瑞奶奶来接时,韩瑞正向老师告状:“XX小朋友把玩具藏起来不给别人玩。

”奶奶见了就劝说韩瑞少管闲事,并告诉韩瑞:“你要是老向老师告小朋友的状,小朋友就不和你玩了。


分析:奶奶担心韩瑞告状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敌视,从而制止韩瑞告状。

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

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孩子失去那刚刚萌芽的道德责任感,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变成一个自私的人。

这种带有检举心理的告状,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

这正反映了幼儿在把别的孩子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的
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作比较,并且产生了某种道德体验。

这实际上已是幼儿道德评价发展的一种标志。

因此,当教师听到此类告状时,应认真予以引导,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这样,不但能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帮助孩子明辨是非,使孩子逐步形成一种初步的道德评价意识。

二、告状行为的具体表现与对策
1、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表现
已有研究者按幼儿的告状动机把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试探性”、“表现型”、“检举型”、“关爱型”
[2]等。

在此依据幼儿的表现将幼儿告状行为分类进行陈述。

(1)“求助”型告状。

“老师,甜甜抢我的玩具!”“老师,朵朵不和我一起玩。

”对于幼儿来说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向教师求助,通过教师的干涉,哪怕是一个微笑,一次点头就能迎刃而解。

可见,教师的权威对幼儿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2)“试探”型告状。

如案例一中兜兜并没有和菲儿发生冲突,却告菲儿的状,其目的是想试探一下教师对这一行为的态度。

假如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来。

(3)“求赏”型告状。

求赏心理是幼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尤其是当同伴出现“违规行为”时,大多数幼儿一旦发现就会迫不及待地向教师告状。

如:优优边打扫着美工区的碎纸边告诉老师:“锐锐每次剪纸都不收拾,都是我来收。

”优优的这种告状行为并不是为了要制止同伴的行为或者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为了向教师表功,获得教师的赞赏。

(4)“求罚”型告状。

求罚告状行为中,幼儿告状的动机是报复或嫉妒,告状的目的是希望借教师的力量达到报复的目的。

如:喜喜不同意朵朵加入他的游戏,并说朵朵笨。

朵朵气愤地告诉老师:“老师,喜喜说我不好的话。

”老师批评了喜喜。

过了一会,喜喜告诉老师:“朵朵今天表现一点也不好,早上来还哭了。

”喜喜是出于报复心理而产生告状行为的。

因为告状的内容与他们游戏的事情没有关系,他的“告状”既不是寻求保护,也不是表现自己,更不是关心他人,而是在“告发”。

(5)“检举“型告状。

如案例二中韩瑞为打抱不平或维护规则而告状,说明他已经对正义有了认知,懂得明确正误,并努力维护规则,韩瑞想通过告状来求得老师的帮助,从而矫正他人的不好行为,也说明这是他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

(7)“嫉妒”型告状。

当幼儿看到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产生了不安、烦恼、痛苦、怨恨等负性情绪,并企图破坏他人的优越状况,这会激发幼儿告状行为。

如月月看到豆豆经常和教师在一起,她很嫉妒,于是向教师告状“老师,豆豆最烦人了,每次她都是和你一起玩,你看看她老是跑来跑去,她一点也不好,你不要在她这儿了!”说完就上前要拉教师走开。

2、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
(1)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区别对待。

教师必须了解幼儿之间发生纠纷的原因。

像意见不和,争夺玩具等纠纷,可以通过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来解决纠纷;但对于以强凌弱的纠纷必须对责任者进行严厉地批评,明确指出其错误并要求改正,对于受欺负者则应该给予安慰和保护。

对这类告状行为,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或置之不理,会导致幼儿之间的纠纷升级,从而影响幼儿间的友好关系,助长幼儿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并导致幼儿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而疏远。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教师对幼儿试探的问题要给予明确的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的态度。

使幼儿知
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增强幼儿的是非观念。

在处理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要区别对待。

对于有必要查清的问题,必须查清并进行处理,对汇报情况与积极维护纪律的幼儿要给予表扬。

对于没有必要查清的问题,要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说明。

对于为了逃避责任或惧怕批评的告状行为进行处理时,教师应该对犯错误的幼儿讲清楚,能够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孩子还是好孩子,不能迁就他的错误,必须给予严厉的批评,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处罚,引导其认识错误、承认错误。

如果教师做出让步,让幼儿尝到“甜头”,下次他们就会变本加厉,欺负别人,欺骗教师,并给其他幼儿带来消极的影响。

在处理由于妒忌他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首先应该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的成绩,并帮助他(她)建立自信心,使这类幼儿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缩小与别人的差距,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积极引导幼儿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通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

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老师可组织幼儿观看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对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

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

同时还要教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

引导幼儿主动对各种行为进行评价。

加强幼儿关于是非问题评价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减少幼儿的违纪行为,各种告状行为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三、总结
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或自然行为,而是与幼儿普遍的心理发展不完善有关。

告状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3]作为幼儿启蒙者的我们,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

事实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

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角度,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过程,分析幼儿告状的动机,采取合适的解决策略。

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常表现为多种告状动机叠加,告状行为十分复杂,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本着慎重对待的态度,坚持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科学地引导与教育,不袒护不偏爱任何一个幼儿,也不以权威压服幼儿,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自己解决矛盾。

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