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学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学案
一.课前预习
1. 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
蓊.蓊()踱.步()袅娜
..()()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独处.()参差
..玲()()
..()()梵婀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
娜拉()颤栗()悄然()血脉()
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ò( )学
二、整体感知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6):
第三部分(7-10):
2. 以作者游踪为明线,情感变化为暗线,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明线:
暗线:
三、合作探究
1. 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文眼:
作用:
2. 朗读品评第三自然段:
“踱”若换成“走”字可否?
3. 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好处?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
用了“”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4. 朗读品评第五自然段
(1)本段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5. 朗读品评第六自然段:
(1)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2)“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6.朗读品评第七自然段
(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
(2)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
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戏”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为什么?
7.朗读品评第八自然段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四、课后要求
熟读成诵,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荷塘月色》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
蓊.蓊()踱.步()袅娜
..()()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独处.()参差
..玲()()
..()()梵婀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
娜拉()颤栗()悄然()血脉()
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ò( )学
二、整体感知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情)点明主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情)尾声
2. 以作者游踪为明线,情感变化为暗线,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明线:家里——煤屑路——荷塘月色——家里(游踪)
暗线: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不宁静(情感变化)
三、合作探究
1. 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理解。
作用:这句是本文的文眼,直接抒怀,“颇”字含有“非常”“很”之意,表明“不宁静”的程度。以“颇不不宁静”的心境开篇,交代了独游荷塘的原因,奠定了全文抒情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示了下文出去的目的是寻求解脱
2. 朗读品评第三自然段:
“踱”指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悠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3. 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好处?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