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八年级语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师:“唐代是诗的时代。
”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去感受唐诗独有的魅力。
(板书:唐诗五首)二、出示目标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齐读三、教读《野望》1.了解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课件出示:律诗:近体诗的一种。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课件出示: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教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1.资料助读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2022-202

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唐诗流传至今仍备受推崇。
本教学设计将选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送别》《钱塘湖春行》这五首不同的唐诗,通过诗歌的韵律、构思、意境、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欣赏、感悟文学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优秀文化遗产。
一、教学目标1.掌握五首唐诗的诗名、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2.理解五首唐诗的诗歌韵律、构思、意境和情感;3.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唐诗的感受、理解和思考;4.培养学生欣赏文学、感悟人生的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诗歌韵律、构思、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和理解;2.教学难点:五首唐诗中“野望”和“使至塞上”的个别内容理解。
三、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播放关于唐诗和唐代的视频,引导学生快速了解唐代的历史和唐诗的文化价值,构建对唐诗的舒适感和好奇心。
2. 导入(10分钟)介绍五首唐诗的内容简介和背景资料,呈现其独特的诗歌韵律和文学价值。
1.《野望》:作者王之涣,描绘了人们不顾现实,追求虚无、超越的一种情感,表达了作者的说服和警告;2.《黄鹤楼》:作者崔颢,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怀恋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展现了作者的志向和追求;3.《使至塞上》:作者王昌龄,通过描述大漠孤烟的景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4.《渡送别》:作者王之涣,描绘了临别时的悲痛和眷恋,表达了作者对故友的思念和希望;5.《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通过描绘春天的湖光山色和民间生活风情,生动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激赏和对美的赞美。
3. 集中讲解(35分钟)通过PPT和白板等教学工具,详细解读每首唐诗的韵律、构思、意境和情感,并引导学生逐字解读,深入理解。
在讲解每首唐诗时,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套路:•第一步:点明要解读的细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第二步:分析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第三步:着重解读文本中的诗歌韵律和构思,引导学生理解唐诗的诗歌特色和文学价值。
第13课《野望》《黄鹤楼》教案

举例:《野望》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两句,通过“独坐”与“长啸”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豪放,是情感理解的重点。
2.教学难点
-情感的细腻把握: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往往流于表面,难以体会其细腻之处。如《黄鹤楼》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离别之情,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诗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深度。
1.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去体会诗歌的情感;
2.注重修辞手法的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在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探讨诗歌的内涵;
4.在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自信心。
第13课《野望》《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3课《野望》《黄鹤楼》教案,本节课我们将围绕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两首唐代诗歌《野望》和《黄鹤楼》展开教学。具体内容包括:
1.《野望》:通过学习王维的《野望》,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并背诵全诗,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野望》和《黄鹤楼》所蕴含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诗歌的深入分析,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见解。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在阅读中准确识别或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如《野望》中的“相望时中天,连山若波涛”中的比喻手法,学生需理解其比喻的内涵和效果。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教案 新人教版

12 唐诗五首1.知识与技能目标: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诗文的默写与理解。
朗读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多媒体。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一、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介绍《使至塞上》: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诗中指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二学习《野望》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新人教版

12. 《唐诗五首》导学案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五首唐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第一课时学习《野望》和《黄鹤楼》。
1.读准字音。
属.国 塞.上 征蓬. 候骑. 都.护 燕.然 荆.门 贾.亭西 没.马蹄 白沙堤. 2.了解诗歌背景。
(1)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在秋日傍晚十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时写下的。
(2)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之巅,自古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
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
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10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这首诗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
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作。
3.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关于黄鹤楼的诗文吗?请写下一、两首。
4.熟读这两首诗,初步感知内容及主题。
课时要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一、品读赏析《野望》1.概述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2.赏析诗句(1)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答案:(1)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野望》《黄鹤楼》群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下《野望》《黄鹤楼》群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两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野望》《黄鹤楼》一、新课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王绩的《野望》和崔颢的《黄鹤楼》。
二、朗读诗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1.朗读诗歌,学会课文生字词。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采薇(wēi) 崔颢(hào) 萋萋(qī)2.作者链接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3.背景链接《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三、学习《野望》(一)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预设: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1)皋:水边低。
(2)薄暮:傍晚。
薄,接近。
(3)徙倚:徘徊。
(4)犊:小牛。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野望》相关的自然景象,并尝试用现代语言描述。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简短的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比喻、对仗等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2.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分析诗歌意境和表现手法。
3.语言能力:加强学生对古诗文词汇、句式的理解,提高古诗文阅读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
4.文化意识:通过学习唐诗,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认识诗歌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研究诗中的意象:秋天的原野、傍晚的景象、归来的牧人和猎户。
4.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慨。
5.鉴赏诗歌的韵律美,体会唐诗的音韵、节奏和意境。
6.仿写练习:以《野望》为蓝本,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短诗。
直接输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野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古诗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运用已学的阅读策略来分析诗歌,如捕捉关键词、理解上下文等。
-举例:通过分析“野望”这个标题,学生能够预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4)仿写练习中的创作能力。学生需要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短诗。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唐诗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们尝试仿写诗句,体验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诗句解析:重点解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诗歌意境:分析诗中所表现的壮阔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2.《黄鹤楼》:学习这首诗,使学生掌握唐代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诗句解析:解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
-诗歌意境:探讨诗中描绘的山水美景和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认识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感受传统文化在诗歌中的传承与发扬。
3.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诗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
-尝试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作品,展现个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野望》诗句的理解与赏析:重点讲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学生理解其描绘的壮阔景象,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13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唐诗五首》里的《野望》和《黄鹤楼》这两首诗歌。
也是本课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高古诗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写作诗歌时的心情,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反复诵读,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理解每首诗歌的内容以及蕴含的感情。
难点:古诗文化的积淀,提高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1、教师范读(正音,感受诗歌的音律美,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PPT、投影仪、课件(展示相关的学习内容和资料)教学过程:1、律诗的知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
还讲究平仄。
2、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一)《野望》(1)教师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文意。
(2)学生朗读诗歌,并给预习时圈画的难疑字词正音释义。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黄鹤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黄鹤楼》教学设计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学生查阅“欲何依”,“采薇”,“昔人”,“鹦鹉洲”相关的典故。
2.自主查找王绩,崔颢生平经历的阅读资料。
教学目标:1.通过通“望”字,梳理两首诗内容。
2.通过“暮”字品读暮中景的妙处。
3.通过“何”字领悟诗歌隐含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诗歌隐含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环节一:比读导入1.初读全诗,比较这两首诗,说说隐含的相似点?参考:1.都是律诗;2.都压平声韵;3.都借景抒情;4.都登高远望;5.都有“暮”“何”字;6.都用了叠词;7.都用了典故。
2.比读,读出叠词韵味,读出总体情思。
补充: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普通话里入声消失,平声是指阴平、阳平,仄声是指上声、去声。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参考:《野望》押微韵,“树树”“山山”叠出了秋色浓重,表达了思念之深,传递着一种明朗、坚定、憧憬的情感。
《黄鹤楼》押欧韵,三次“黄鹤”堆叠,一气呵成,时间之久,空间之广,与“空悠悠”形成共鸣,体现了人生短暂的迷茫与忧伤。
链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环节二:“望”出结构疑问“望”。
围绕着“望”字,我组合出了这些问句:1.望的时间与地点?2.望到的景物?3.为何望?4.望背后的情感?参考:1.望的时间都是傍晚,地点一个是东皋,一个是黄鹤楼;2.望到的景物分别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以及“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野望》中望的原因是:徙倚欲何依。
无法找到归去的方向。
《黄鹤楼》可能作者游览到此。
4.《野望》从“长歌怀采薇”看到了作者的归隐之情;《黄鹤楼》从“日暮乡关何处是”看到了思乡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野望》《黄鹤楼》教案

教读引领课【学习内容】教材:《野望》《黄鹤楼》图书:《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登金陵凤凰台》【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诗歌不同的风格和意境,积累优美语句。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诗分古体和近体。
所谓近体诗就是格律诗。
格律诗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盛行于唐代。
律诗的特点是结构整饬,构思精妙,语句流转,富有韵味。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首唐代律诗。
二、读古诗,说画面1.指导学生读准古诗节奏。
学生先自己读,再小组内讨论,最后小组展示。
野望东皋/ 薄暮/ 望,徙倚/ 欲/ 何依。
树树/ 皆/ 秋色,山山/ 唯/ 落晖。
牧人/ 驱犊/ 返,猎马/ 带禽/ 归。
相顾/ 无/ 相识,长歌/ 怀/ 采薇。
黄鹤楼昔人/ 已乘/ 黄鹤去,此地/ 空余/ 黄鹤楼。
黄鹤/ 一去/ 不复返,白云/ 千载/ 空悠悠。
晴川/ 历历/ 汉阳树,芳草/ 萋萋/ 鹦鹉洲。
日暮/ 乡关/ 何处是?烟波/ 江上/ 使人愁。
2.组织学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野望》和《黄鹤楼》两首古诗并做朗诵展示。
3.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从两首诗歌中读到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示例:《野望》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诗人写出了山和树在余晖照耀、秋意渲染下的景象,同时描绘了牧人赶着牛犊归来,猎人骑马带着猎物返家的情景。
《黄鹤楼》一诗从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写起,写诗人登楼所望景象:白云悠悠,晴川历历,芳草萋萋。
在日暮时分,诗人想起家乡。
在登高远眺故乡时,诗人只能看到长江烟波浩渺,因而愁绪难遣。
三、入诗境,说情感(一)《野望》1.引导学生再读《野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写景佳句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颔联对仗工整,写树木染上了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的景象,画面宁静而开阔。
笔墨线条虽然粗放,但是光影与色调如在眼前。
2.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关键语句,结合王绩的生平简介,说说诗中蕴蓄的情感。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唐代诗人。
《唐诗五首》师教案(3课时)

《唐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知识,学会划分律诗的节奏,能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3)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妙处。
(4)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妙处。
4.教学方法⑴诵读法。
⑵启发式法。
⑶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律诗知识,学会划分律诗的节奏,能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学习:《野望》《黄鹤楼》(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了解王绩、崔颢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
B.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C.领略两首的不同风格。
D.给下列加线字注音①崔颢()②东皋()③驱犊()④薄暮()⑤采薇()⑥萋萋()E.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东皋薄暮望( ) ②牧人驱犊返( ) ③徙倚欲何依( ) ④山山唯落晖( ) ⑤相顾无相识( )⑥长歌怀采薇( )⑦白云千载空悠悠( ) ⑧晴川历历汉阳树( )⑨芳草萋萋鹦鹉洲( ) ⑩日暮乡关何处是( )⑪烟波江上使人愁( )(2)角色扮演,进入诗境。
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抽4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目的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1名扮王绩,1名扮牧人,1名扮猎人,1名旁白。
主要情节为:王绩称病辞官回到老家,心情比较郁闷,秋日傍晚,登上东皋,纵目眺望,满山秋色,落晖染霞。
这时牧人赶着牛群下山、猎人扛着猎物回家,他们从王绩身边走过,看了看王绩,王绩也看了看他们,相互都不认识。
王绩摇了摇头,不禁感慨万千,面对茫茫群山,高声吟诵起《诗经•采薇》里的诗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反复这几句)教师提问“王绩”:你为什么要唱这几句诗呢?你当时是想到了哪些人呢?(面向全体同学):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王绩为什么要唱这几句诗呢?下面,让我们来一次“穿越”,跟王绩一起“野望野望”,看看他当时究竟是怎样想的呢?(3)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八年语文上册教案:2唐诗五首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最后,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我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包括韵律、对仗、意境等,例如《黄鹤楼》的平仄韵律,对仗工整,以及描绘的壮阔景象。
-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诗人的笔触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其情感,如《使至塞上》中王维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唐诗题材和主题的把握:区分不同题材的唐诗,理解每首诗的主题思想,如《野望》的田园风光与隐逸情怀。
2.教学难点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八年语文上册教案:2唐诗五首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八年语文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唐诗五首”,主要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三首诗。教学内容包括:
1.熟读并背诵《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三首诗。
2.分析三首诗的作者、背景、题材和主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对仗和意境。对于难点部分,如《黄鹤楼》中的平仄韵律和《使至塞上》的边塞意境,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诗人情感。
2.诗词朗读: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通过朗读,让学生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读表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学习《野望》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东皋(gāo) 薄(bó)暮徙(xǐ)倚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2.了解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
还讲究平仄。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四)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五)再读诗歌,学习写法
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提问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1)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颔联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描绘出一幅山家秋晚图。
(2)借景抒情。
用美丽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三、学习《黄鹤楼》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走近作者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2.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提问2: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
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四)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五)再读诗歌,学习写法
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提问6: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
明确:(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诗的开头从黄鹤楼美丽的传说写起,仙人、黄鹤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
写到“黄鹤一去”,写到“白云千载”,意境开阔,引人遐思。
(2)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诗的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处所见到的空明悠远的画面,融情于景,眼前景虽美,何处是乡关?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野望》《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