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兴亡史

合集下载

全国初三初中历史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全国初三初中历史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全国初三初中历史同步测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 )A.十月革命后B.国内战争结束后C.列宁逝世后D.苏联成立后2.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②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3.苏联正式成立于()A.1921年B.1922年C.1925年D.1927年4.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不包括( )A.俄罗斯联邦B.外高加索联邦C.乌克兰D.爱沙尼亚5.列宁说,“我们原来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6.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布哈林D.戈尔巴乔夫7.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A.农业B.轻工业C.能源和交通运输业D.重工业8.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事件是( )A.苏联建立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D.1936年通过新宪法9.1936年苏联通过的新宪法宣布苏联是()A.工农社会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C.人民民主专政国家D.民主社会主义国家10.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兴亡史读书笔记

苏联兴亡史读书笔记

苏联兴亡史读书笔记我,高考完的暑假,人在太原,想读一些书,做些读书笔记,请问有这样的图书馆或书店可以去吗在太原可以选择太原市图书馆或山西省图书馆。

前者位于滨河西路,省博附近,后者位于文渊巷内。

另外,太原大部分书店都不会拒绝读者在店内阅读,如太原书城,山西省图书大厦等。

另外说一句,以上书单只是泛泛而谈,其中书目并不一定要读。

读书之道贵专贵恒,先有兴趣,然后才能有所得。

所以最好请你写出你感兴趣的方面,让我能够有针对性的解答。

最后祝你有个有所得的假期另附大学生必读书目如下:一、文学部分(37种)中外语言文学经典选介《诗经》《楚辞》《左传》《乐府诗选》《史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红楼梦》《人间词话》《四书集注》《鲁迅选集》《女神》《子夜》《骆驼祥子》《雷雨》《徐志摩选集》《生死场》《沈从文小说选》(一、二) 《创业史》《平凡的世界》《光的赞歌》《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莎土比亚戏剧集》《欧也妮?葛朗台》《安娜?卡列妮娜》《老人与海》《外国现代派作品选》(1—4卷) 《尔雅》《普通语言学教程》《文艺心理学》《美学》《白鹿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二、哲学部分(34种)中国哲学名著选介《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公孙龙子》《正蒙》西方哲学名著选介《理想国》《哲学原理》《人类理解研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纯粹理性批判》《历史哲学》《实用主义》《猜想和反驳》《科学研究纲领方法》《存在与时间》《真理与方法》(上卷)马克思主义主要哲学著作选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笔记》《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实践论》《矛盾论》伦理学名著选介《反杜林论》《大学》《焚书》《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三、历史学部分(31种)中国古代史名著选介《十三经概论》《史记》《中国史纲要》《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历史科学概论》《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中国近现代史名著选介《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蒋介石传》《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名著选介《古代社会》《罗马帝国衰亡史》《君主论》《风俗论》世界近现代史名著选介《简明日本近代史》《英语国家史略》(上、下)《法国通史》《世界科学技术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现代世界风云纪实》(1900—1990)《苏联兴亡史》《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美国史新编》四、艺术类部分(10种)《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民族音乐大系》《音乐欣赏手册》《中国艺术精神》《论艺术的精神》《美学散步》《美学史》《中国美学史》(五卷本)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读书笔记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美籍犹太人,儿童时代离开故土俄罗斯去了美国.青年时代攻读生物化学,此后他投身写作,并成为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 -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早在本世纪50年代就以创作撰写科幻小说和科普读物而蜚声文坛.他那非凡的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不断对虚构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新探索,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名望,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著作题材广泛,涉及科学、历史、语言学理论和科幻小说.他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同时赢得了成年人和儿童的尊敬和佩服.阿西莫夫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欢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书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在他的书中,科学不再是深奥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只有你静下心来,认真读下去,就能一步一步地进入科学的殿堂,领略科学的迷人魅力.《基地》、《机器人》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故事,相互贯串起来,竟是一部俯仰两万年的长篇史诗!阿西莫夫特意将科幻场景巨幅拉大,在全银河的背景下架构他独有的科幻世界、由银河帝国的兴亡史来讨论人性与政冶、经济、军事等文明要素产生的互动影响.这种宏观视野使他的作品处处闪动着关怀人类未来的笔触,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在他刚开始写机器人小说时,机器人学尚未发展出来;等到这门科技发展得相当有成果时,几乎每一本有关机器人学发展史的书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说与他发明的“机器人三定律”.这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阿西莫夫不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更是世界闻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达百七十余本,内容广及科学类的数理化、天文、生物、医学,还涉及文学、宗教、史地等.如此渊博的学识使他的笔下世界具备了奇幻的想像与高度的预言性,阿西莫夫以真确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杂进侦探与推理的小说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是一部全面介绍人类以科学的方法为工具,努力探索宇宙奥秘的科普著作.其内容涵盖了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及各个分支的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阐述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特别是科普作品,都已有了中译本,在中国拥有大量读者,甚至还有许多阿西莫夫迷.附:科学时代的伟大“讲解员”1992年4月6日清晨,一颗不平凡的大脑,在大洋彼岸永远地停止了思考.全世界失去了有史以来著述最丰的作家之一—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深情.”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时这样写道,“我并不为他而担忧,是为我们其余的人担心—我们身旁再也没有阿西莫夫激励年轻人奋发学习和投身科学了.”阿西莫夫创造了奇迹,他的一生也是一个传奇.告别实验室,恋上打字机1920年1月2日,阿西莫夫出生在原苏联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维奇,双亲是犹太人.3岁时,他随家庭迁居美国纽约州的布鲁克林,1928年加入美籍.生性聪明的阿西莫夫年方5岁就在当过会计师的父亲辅导下开始自学.7岁时,他居然已能教5岁的妹妹念书了.9岁那年,他在父亲开的杂货店里首次接触到科幻杂志.这些流行刊物为阿西莫夫开启了阅读之门,使他对知识产生了一种渴求,后来还将他引入了写作生涯.中学时代的阿西莫夫喜欢独来独往,常给人以傲慢的印象.但阿西莫夫也完全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且毫不挑剔,什么都想学.他15岁便念完高中,迈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课堂.课余时间,他一边大量阅读科普和科幻作品,一边积极思考问题,同时内心也涌起了一种创作的冲动.18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被放逐的维斯塔》.21岁时,他在著名科幻编辑约翰·W·坎贝尔点拨下,写出了科幻短篇经典《黄昏》并一举成名.1939年,阿西莫夫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毕业,其后又相继取得了该校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55年起,他开始担任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从事酶学、光化学的研究.这期间,除了在部队服役的短暂岁月,他一直没有中断科普和科幻创作,并且已经写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说-地位的几部重要作品:《我,机器人》和《基地》系列.而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早期的科普创作实践使阿西莫夫认识到,他不仅喜欢而且也非常擅长撰写科学类题材的作品(而不只是将它们作为科幻小说的情节与对话的陪衬).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深深地触动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国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落后于由卫星上天所标志的当代科技水平.作为一名科学作家,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尽力而为,使这种差距尽快地缩小,于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应手的科幻创作,而潜心于撰写普及科学知识的书籍和文章了(直至15年后他才“重出江湖”,再度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然而,创作需要充裕的时间,教学工作显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创作活动.另外,极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虽然自己的头脑和专业功底并不差,但自己的前途并不是在显微镜下,而是在打字机上:“我明白,我决不会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是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第一流的作家.我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顾他那时尚未离婚的前妻的反对,告别了讲台和实验室,成为一名专业专家.这是阿西莫夫事业和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那时候,他已经出版了24本书.岂止“著作等身”渊博的学识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数量迅速上升,并使他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和褒奖.他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每天至少写作8小时,有时甚至整个星期都坐在打字机旁.一年之内,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当每年修订一次的美国《名人录》征集有关他的条目时,他自述已出版过467部著作.他本人还作过这样一个统计:从1950年出版第一本书《天上的小石子》(长篇科幻小说)算起,他花了237个月、近20年的时间,于1969年写完他的头100本书;往后至1979年3月,他用113个月、近9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他的第二个100本书;而当他在1984年12月写完他的第三个100本书时,只花了69个月的时间;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以后8年左右的岁月里,他以更惊人的速度写了近200本书.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垒起来会有多高?目前尚没有人做过计算.不过按照阿西莫夫著作中文本的第一个译者林自新先生的说法,阿西莫夫岂止“著作等身”,肯定是“著作超身”了,而且极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纪录.在其自传《我,阿西莫夫》中附录的作品分类就有:科学总论24种,数学7种,天文学68种,地球科学11种,化学和生物化学16种,物理学22种,生物学17种,科学小品40集,历史19种,文学10种,谈圣经的7种,幽默与讽刺9种,自传3卷,科幻随笔2集,长篇科幻小说38部,科学探案2部,科幻小小说与短篇科幻故事33集,趣味短篇故事1集,短篇科学探案故事2集,以及由他主编的科幻故事118集.科学世界的出色“导游”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卡尔·萨根在谈到阿西莫夫时指出:“在这个科技的世纪,我们需要一位在科学和公众之间起联系作用的人物,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样出色,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讲解员.”是的,阿西莫夫对科学有着精深的理解,对科学的本质有着深遂的洞察力.他不仅通晓现代科学的许多前沿课题,而且也非常熟悉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再深奥的科学知识,一经他的妙笔点缀,读来便毫无生硬之感.请看《台球》中他对于极其抽象的物理学上的所谓”两场论”的描述:“请把宇宙想象为一块又平又薄、柔韧性极强、不会碎裂的橡胶板.如果我们把质量这个概念同地球表面上的重量概念联系起来,就可以想到质量会使橡胶板形成凹陷.质量越大,凹陷越深”.再请看他在《无穷之路》一书中对“黑洞”的精彩描绘:“阿西莫夫的体重是74.8公斤,假如阿西莫夫被压缩成一个黑洞,那么他的直径就只有2.22×10-25米”.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内容的广泛性与叙述的逻辑性有着完美的统一.他能在极其广阔的知识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写作的主线,从而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学性与通俗性也有着高度的统一.他经常在书的开头,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种种引人入胜的问题,从而能在一开始就从心理上抓住读者;紧接着的展开部分叙述之生动更不待言,结尾部分则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韵无穷.阿西莫夫的许多作品又是现代性与历史感高度统一的典范,血肉饱满的科学过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读物兼具普及功能与学术价值.更令人惊叹的是,阿西莫夫似乎从未有过写不下去的时候,他常常能够迅速地从一个主题转到另外一个主题,而且乐此不疲.这也是他创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种“施教能力”,总能直截了当地说明事物,准确无误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从而创立了自己友好、坦诚地直接诉诸读者的风格.对于中国的科普作家来说,阿西莫夫是大有值得研究与借鉴之处的.我跟国内翻译阿西莫夫作品数量最多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探讨过这个问题.例如,阿西莫夫乃生物化学家出身,何以能涉足自然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又何以能写出数以百计的优秀科普书籍和数以千计的科普文章?再如,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几乎不必借助于插图,单凭文字的力量就能把科学上许多相当抽象、复杂的概念和问题讲得清清楚楚.这在科普书林中,堪称独树一帜;而从我国国情、尤其是当前出版、印刷事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来看,科普书籍以文字为本、而不过分倚重大批精美彩照或豪华插图乃是非常可取的.他山之石可攻玉,我们倘能从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得到某种启示,则不亦美乎?富有远见的幻想家阿西莫夫拥有科学家、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3种头衔,但以科幻作家最负盛名.他的科幻小说大致可分成“机器人”、“未来史系列”和“科幻侦探小说”3大类,其中以“机器人为题材的科幻小说最为出色.早在20世纪40年代,在科学界远未研制成机器人之时,阿西莫夫就在他的机器人系列小说中,富有远见地预言了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以及机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在人遭受伤害时袖手旁观;第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第三,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保护行为与上述两定律相抵触.这3条定律明确规定了人与机器人的主从关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几十年来已成为公认的研制和使用机器人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们被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人的“大脑”中.阿西莫夫自称是科幻小说中“属于比较认真的那一派”,他强调作品的科学性,反对粗制滥造和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他的科幻作品不仅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预测基础之上,而且还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真正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帮助人们扩大视野,创造性地思索未来,向未知的领域延伸、拓展.阿西莫夫无疑也是一位卓越的人文学者,他把科学看作是地球上伟大而统一的原则.他利用科幻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促使人们去考虑人类与科技、历史等各方面的联系,考虑人类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阿西莫夫还是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位先行者,是“理性、科学和怀疑论的卫士”,也就是反对伪科学、超自然现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锋斗士.他以自己的著作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解惑释疑的工作.“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会死去”阿西莫夫对写作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他的职业是写作,“业余爱好”还是写作,写作就是他的生命,“…我不为别的,只为写作而活着.”1985年,法国《解放》杂志出版了一部题为《您为什么写作?的专集,收有各国名作家400人的笔答.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我写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样;因为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会死去.”对于阿西莫夫成为“写作狂”或“写作机器”的根源,有种种猜测和说法.除了兴趣的因素外,阿西莫夫自己认为,只有以如此有序的方式从事写作才能向自己证明,自己是在做一项“正当的工作”.从本质上说,这是他表明自己像父亲多年辛勤工作经营的杂货店那样努力地工作的唯一方式.也正是这强大的工作信念,使他如此在乎著书数量,并时刻被一种危机感所驱使.而阿西莫夫的传记作者米歇尔·怀特指出:家庭背景和儿时经历对阿西莫夫写作生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寻常,打小又受到严格的管教,再加上从小就承担起家中的一些责任,使得阿西莫夫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即便他已经...热爱学习的名人(要举例)1、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

苏联兴亡史纲

苏联兴亡史纲

苏联兴亡史纲
要:
1、1985年苏共第三届上党夏令会:在改革政策的推进下,确定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改善经济管理和实行改革的立法体制上。

2、1991年苏联解体:在Gorbachev的改革政策推动下,12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以“联盟共和国”形式被建立,最后以乌克兰脱离联盟而正式分裂苏联。

3、1992年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民主与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所有企业被改组,货币改革完成,货币改革创造了新的货币单位—卢布,以及经济改革完成。

4、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1993年,俄罗斯联邦成为继苏联解体后新的法律根基,由俄罗斯总统签署的宪法确立了俄罗斯联邦的政治体制。

5、1996年俄罗斯经济转型:俄罗斯经济体制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和政治时期。

6、2001年俄罗斯新政府成立:新政府成立后,俄罗斯经济发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加强了对内改革,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苏联兴亡史

苏联兴亡史
——丘吉尔
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 “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 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 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 “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 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 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时间
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加速、再加速……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 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我们要么做 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
——斯大林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 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加速、再加速……
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特点
1、实行单一的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 4、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 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 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 的道路。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 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 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 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 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 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 作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征集制; 普遍实行国有化; 取消商品贸易; 强制劳动。 军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否认商品经济的作用
●前进、再前进……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苏联兴亡史》读后感篇一:《苏联兴亡史》读后感读《苏联兴亡史》就像是在看一场波澜壮阔却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大戏。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在我脑海里,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钢铁巨人,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散发着令人敬畏的光芒。

这个国家,有着广袤无垠的土地,从寒冷的西伯利亚到温暖的黑海之滨,仿佛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兽。

苏联的兴起,那可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社会主义的理想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吸引着无数的人为之奋斗。

在那个时候,人们心中充满了希望,就像清晨初升的太阳,觉得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大家都干劲十足,想着一起建设一个公平、美好的社会。

像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那可真是了不起。

一座座工厂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感觉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是建设的热潮。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工人在高炉前挥汗如雨,脸上却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为了国家的崛起而努力。

可是,好景不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这架庞大的机器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官僚主义就像一种慢性疾病,慢慢地侵蚀着这个国家的机体。

官员们变得臃肿而低效,就像一群吃饱了却不想干活的大鹅。

经济体制也开始僵化,就像一辆老旧的汽车,虽然还能开,但是到处都是毛病,跑起来磕磕绊绊的。

我记得书里提到,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活力,生产的东西有时候根本不符合市场需求。

就好比生产了一堆没人要的大帽子,却没有足够的鞋子。

老百姓的生活也开始受到影响,商店里的商品变得越来越匮乏。

我就想啊,这时候的苏联就像一个生病的巨人,外表看起来还是很强大,但内里已经是千疮百孔了。

再到后来,苏联的解体,那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

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说没就没了,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突然崩塌。

民族矛盾、政治斗争、经济危机这些因素就像一群恶魔,把苏联撕扯得粉碎。

那些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就像一群孩子离开了大家庭,各奔东西。

我觉得苏联的兴亡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教训。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引言: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

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

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

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

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

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

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

2021-2022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

2021-2022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

2021-2021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1.1923年,美国国务卿休斯曾写道:“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苏维埃制度下,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必然是空架子。

”因此,“苏俄不能输入和输出大量商品。

”随着1923年后美苏贸易的明显增长,1927年,美国国务院不得不承认“俄国这个市场有容纳美国商品,并给美国工业家带来利益的潜力。

”造成美国对苏贸易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急于开展对苏贸易转嫁经济危机B.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影响C.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国家资本主义D.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逐渐淡化2.下表是某国经济增长速度表,以下分析符合的是A.该表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的巨大成效B.该表反映了里根践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取得成效C.该表反映出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D.该表反映出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3.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为70多个,1931年增至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A.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B.抓住契机推进工业化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4.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A.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C.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5.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B.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D.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6.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将降价幅度分别调整为55.7%和8.3%。

2020年春季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题: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

2020年春季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题: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提出了“权力—实力—利益”理论,强调美国外交目标应该是“增强权力、维护权力、炫耀权力”。

该理论旨在( )A.建立美苏均势的两极格局B.强调国家利益是外交出发点C.为即将开始的“冷战”服务D.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辩护2.《苏联兴亡史》中讲道:“1955年5月,巴黎协定批准生效,苏联等8国在华沙举行第二次会议,缔结了条约,以与北约相抗衡。

”苏联等国“条约”的缔结说明( )A.欧洲不再有矛盾冲突B.苏联力图称霸全球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美苏“冷战”开始3.冷战期间,美国和西欧国家在共同反苏的基础上建立并保持了大西洋联盟式的“特殊关系”;冷战结束后,美欧趋向平等的“正常关系”转变。

这一变化反映出( )A.美国实力日趋衰落B.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C.西欧力量不断增强D.多极化格局的显现4.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东方政策,希望改善苏法关系。

1964年1月,法国与中国建交,并呼吁西方各国也承认新中国。

1966年7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

之后,戴高乐还访问了苏联和许多东欧国家。

这表明( )A.法国努力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B.西欧经济复兴直接促使两极格局瓦解C.军备竞赛加剧导致美法关系急剧恶化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出多极化态势5.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

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

这意味着日本( ) 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6.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规定国家不再补贴,并放弃了战后历届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甚至提出福利只限于给老人与病人,特别不能给罢工工人。

高考复习(历史)专项练习:十月革命及其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复习(历史)专项练习:十月革命及其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含答案及解析】

专题突破练十四十月革命及其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选择题1.(2021·辽宁沈阳联考)《苏联兴亡史》指出:“应该看到,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不是充分具备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然而,十月革命却取得了胜利。

这说明()A.十月革命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B.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脱离实际的C.十月革命是无组织无准备的成功冒险D.应将革命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2.(2021·广东佛山二模)列宁指出,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的目标。

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

据此可知,列宁()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B.重在建立工农业联系C.主张加速工业化的进程D.反对农业集体化政策3.(2021·全国课时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反英情绪强烈,由此爆发了华夫脱运动。

该运动()A.使埃及获得有条件的独立B.使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被废除C.使英国给埃及以彻底独立D.遭到殖民当局的残暴镇压4.(2021·湖南娄底期中)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民主改革。

符合以上运动和改革的共同主题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B.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C.列宁主义影响下的无产阶级运动D.亚非拉联合反帝反殖民斗争5.(2021·北京西城期末)甘地说:“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

”这些言论()A.引发了阿姆利则惨案B.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C.对工业文明认识全面D.有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6.(2021·全国课时练)1926年,尼加拉瓜自由党成立了立宪政府,但是美国支持臭名昭著的保守党首领迪亚斯为总统,引起了许多地方的起义,从中可以看出()A.尼加拉瓜建立了民主制度B.民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C.尼加拉瓜成为美国的殖民地D.资产阶级掌握了革命领导权7.苏联1926—1927年秋季粮食收购情况表(单位:普特)上表中的数据说明当时苏联()A.农业生产力的水平低下B.农村集体经济占主导C.农村经济政策尚待调整D.农民拥护工业化建设8.有学者认为,卡德纳斯改革部分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促进了墨西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墨西哥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拉丁美洲最民主的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2.1929年斯大林在《大转变的一年》中这样写道:“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地区地加入。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的推动和压力B.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C.农民资源,主动性增强D.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推动3.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被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①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①忽视轻工业生产①长期僵硬地执行计划指令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5.率先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人是()A.勃列日涅夫B.斯大林C.戈尔巴乔夫D.赫鲁晓夫6.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的是()A.新经济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7.下图为反映苏联某个时期改革的漫画,对图片信息的理解最精确的是()A.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B.改革存在弊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C.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D.改革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创造条件8.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

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

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史上的定位_陆南泉

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史上的定位_陆南泉

北京日报/2010年/12月/6日/第018版理论周刊・世界视野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停滞不前,从1971年起不准用“改革”一词,只准用“完善”一词,悄悄地重新斯大林化——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史上的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南泉勃列日涅夫是苏联历史上一位重要政治人物。

自1991年底苏联发生剧变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与苏联兴亡关系的研究,远不如像研究斯大林、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时期那么重视和深入。

事实上,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兴亡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应重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勃列日涅夫时期为何在苏联史研究中被忽略了?长期以来,勃列日涅夫时期给人们的表象是稳定,有的论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

但是,持这样观点的人没有看到,这种稳定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相当一个时期里是意味着停滞。

勃列日涅夫提出“稳定”的口号,实际上是静止不动。

勃列日涅夫给人以稳定的表象,也由于他执政期间在苏联国内并没有发生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有关,这个时期不像斯大林时期那样,重大事件一个接一个。

1991年底苏联剧变后,学界研究的重点自然放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什么亡了,要着力探索亡的深层原因,但勃列日涅夫时期给一些人却是兴盛的标志,这主要指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下半期苏联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到了70年代初苏联战略核武器达到与美国持平的水平,苏联已成为一个能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

所以,在有些人看来,勃列日涅夫执政年代是“苏联综合国力最强大的鼎盛时期”,既然认为是“最强大的鼎盛时期”,那么在研究苏联衰亡问题时就容易忽略这个时期。

●勃列日涅夫上台初期做了些什么?赫鲁晓夫下台时,苏联社会经济处于混乱状态,因此,勃列日涅夫一上台,不得不对其前任的一些重要政策进行调整与修改。

首先决定重新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统一的党组织与领导机关,取消赫鲁晓夫时期以生产原则为基础分别成立的工业党组织与农业党组织;其次是强调恢复集体领导原则,形成由他(苏共总书记),波德戈尔纳(最高苏维埃主席)与柯西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三驾马车;三是改变党的作风与强调民主法制,批判唯意志论;四是取消地区管理原则,恢复部门管理原则;五是继续进行赫鲁晓夫后期酝酿的经济改革试验。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苏联兴亡史》是一部关于苏联历史的著作,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全面地揭示了苏联的兴起、发展和最终的崩溃。

在阅读这部著作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苏联这一伟大国家的兴亡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教训。

苏联的兴起是在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苏联在二战中对德国法西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然而,苏联的兴起也伴随着许多问题和矛盾,比如政治镇压、集体化运动中的人为灾难等,这些问题最终成为了苏联崩溃的隐患。

苏联的崩溃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苏联,但是改革的过程中却引发了更大的混乱和动荡。

最终,苏联在1991年解体,成为了15个独立的国家。

苏联的崩溃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让人们深刻地反思社会主义制度的缺陷和问题。

阅读《苏联兴亡史》让我对苏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苏联的兴起和崩溃都是历史的必然,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问题的体现。

苏联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并不取决于其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制度,而是取决于其内在的制度和机制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苏联的兴亡历程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问题,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视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制度和国家。

总的来说,《苏联兴亡史》是一部极具震撼力和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让人们对苏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这部著作通过对苏联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苏联兴亡的历史规律和深刻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这部著作对于我们认识历史、认识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国家兴衰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意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巨著。

《苏联兴亡史》读书笔记

《苏联兴亡史》读书笔记

我讀《蘇聯興亡史》青島新聞網 2003-01-22 10:40:26 青島日報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91年蘇聯解體的42年,中蘇關系經歷了一個由“蜜月”到降溫、破裂以至于對立的過程,恰像詩人艾青在《關于愛情》里所說的,“牢不可破的友誼∕變成勢不兩立的敵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而這一時期的蘇聯正處于輝煌的頂峰,成為和美國抗衡爭霸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為什么會不攻自破地突然崩解?所有這一切,在《蘇聯興亡史》里都可以找到答案,或者不如說思考題,因為蘇聯的消亡不僅是十多年來中國以及世界史學界的熱門話題,也是整個文化界的焦點之一,誰也不能說已經找到了“黑匣子”。

因此本書末尾一章是“蘇聯興亡的歷史思考”,而不是結論。

《蘇聯興亡史》修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作者周尚文、葉書德和王斯德三位教授都是出生于上世紀30年代、研究和講授蘇聯歷史的專家,目睹身經了中蘇關系的演變,深感過去人們據以了解蘇聯的由斯大林親自審定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對史實的歪曲和立論的謬誤,給人們造成認識上的嚴重混亂,萌發了重新編寫一本蘇聯史的強烈意願。

”這是一部970多頁71萬多字的大書,不可能哪怕是極其粗略地介紹一下它的內容,因而我在這里只能談一點“讀后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蘇聯的崩解是從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這兩個當政最久的領導人統治時期積累和掩蓋起來的多種內部矛盾的總爆發。

照嚴秀先生的說法,“政酷民貧”一直是蘇聯的痼疾。

蘇聯時期糧食產量和牲畜頭數始終沒有達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沙俄時代的水平,說起來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15個加盟共和國里的烏克蘭號稱蘇聯的糧倉,幅員僅次于俄羅斯的哈薩克一直是棉花供給地,但兩國的農民并未得到真正的溫飽。

二戰期間,斯大林怕歐俄的少數民族不可靠,把日爾曼、韃靼、卡爾梅克、車臣———印古什等自治共和國和卡拉恰耶夫自治州一概撤銷,把那里上百萬的居民全都流放到中亞、烏拉爾和西伯利亞,難怪時機一到,他們都要求重返家園。

一次重写苏联史的实践探索_读沈志华主编_一_省略_大国的崛起与崩溃_关于苏联历史

一次重写苏联史的实践探索_读沈志华主编_一_省略_大国的崛起与崩溃_关于苏联历史

主义”之一斑。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 偏向。一种是以苏联官方编撰的文献为依
所以说陌生,也正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最初 据,以先入为主的理论和公式解释历史,
对苏联的了解仅主要来自于《联共(布)党 将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简单化,将应该指
史简明教程》这样一本严重歪曲史实、立论 导实践的结论教条化。另一种则是惟西方
乏科学性,加之苏联解体仅过去短短不到 次原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二十年,国内学界将苏联兴亡的全过程作 年版)、李慎明主编的《历史的风:中国学者
为对象进行研究也才处于肇始阶段,但在 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人民出
一些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之下,近年来仍 版社 2007 年版)等对苏联剧变原因进行探


苏 要指的是俄罗斯最新解密档案。对此沈志 时期)以及在专著基础上浓缩而成的综合性

史 的
华先生在《专题研究》绪论中谈到,苏联解
专题(如《苏联文化政策:从列宁到戈尔巴乔

践 体之后,俄罗斯发生了一件无论对历史学 夫》)之外,都是以档案文献为主来支撑整篇


还 是 对 档 案 学 来 说 都 堪 称 “ 革 命 ” 的 事 文章的。直接利用的俄国档案馆,有人们常
解决的问题。首先,研究所涉及的课题还是 者看到问题的各个侧面,从而让苏联总之,毫不夸张地说,《专题
的原因等方面,对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研究》这部著作的出现,一方面对近年来国
着墨不多;其次,在对问题的探讨过程中, 内的苏联史研究进行了一番总结,另一方
不 乏关 于 苏 联 历 史 的 高 质 量 学 术 成 果 频 讨的论文集;再如李宗禹的《斯大林模式研
繁 出 现 。其 中 除 了 沈 志 华 先 生 在 《专 题 研 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版)、邢广程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苏联,这个曾经在世界舞台上无比耀眼的超级大国,它的兴起和衰落就像一场波澜壮阔又令人唏嘘的大戏,读完苏联兴亡史,真的是感慨万千。

苏联兴起的时候那可真是热血沸腾啊。

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革命者,他们就像是一群超级英雄,要打破旧世界的枷锁。

列宁带着大家闹革命,那决心和勇气,简直可以冲破天际。

在革命成功后,苏联开始搞建设,计划经济搞得热火朝天。

大家齐心协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强国。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大工厂一个个拔地而起,工人们热情高涨地在生产线上忙碌着,这种速度简直像开了挂一样。

然后就是苏联在二战中的英勇表现。

苏联人民那可真是硬骨头,面对纳粹德国的疯狂进攻,他们顽强抵抗。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像一部超级悲壮又超级燃的大片,每一个苏联士兵都像是无畏的勇士。

他们在冰天雪地里战斗,用生命捍卫自己的祖国。

苏联红军最后一路打到柏林,那可是狠狠出了一口恶气,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时候的苏联,在世界上的威望那是杠杠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巨人,谁见了都得敬三分。

可是啊,苏联后来就慢慢走下坡路了。

这就像是一个人到了中年,开始发福、生病一样。

我觉得苏联的问题就出在它太僵化了。

计划经济搞到后来,就像是一潭死水,缺乏活力。

企业生产啥、生产多少,都得听上面的安排,工人干活也没什么积极性,反正干多干少一个样。

而且苏联的官僚体系越来越臃肿,那些当官的就知道层层传达命令,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时候却不多。

还有啊,苏联在民族政策上也出了问题。

表面上看,各个民族都在苏联这个大家庭里,但是实际上矛盾重重。

就像是住在一起的室友,表面和气,心里却各有各的小九九。

等到苏联快不行的时候,这些民族矛盾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各个加盟共和国都想单飞,这可就给苏联的解体来了个雪上加霜。

再说说苏联的对外政策。

和美国搞军备竞赛,这可真是个无底洞啊。

你造一艘航母,我就得造两艘,大家都在比谁的武器更厉害。

这把苏联的经济拖得疲惫不堪,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读完苏联兴亡史,那感觉就像看了一场超级大片,只不过这是真实发生在历史舞台上的大戏。

苏联刚成立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个热血青年啊。

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芒,要搞社会主义,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这种理念在当时就像一道崭新的曙光,照亮了很多被压迫民众的心。

我能想象到当时那些工人、农民们眼睛里闪烁着希望的光,就像我们现在发现了一个超棒的新机会一样。

他们觉得,哇塞,以后大家都平等了,再也没有那些可恶的剥削者了。

苏联在早期的发展那叫一个猛啊。

工业像火箭一样蹿升,从一个农业大国迅速变成工业强国。

那些大工厂一座座地盖起来,火车呜呜地跑,感觉就像开了挂似的。

这得归功于他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一声令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这种力量可不得了。

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人那股子坚韧劲儿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冰天雪地里,缺衣少食,但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心中的理想,大家死战不退。

这就像打游戏的时候,队友们都紧紧抱团,不放弃任何一个据点,哪怕对面敌人看起来超级强大。

可是啊,慢慢地,苏联开始出问题了。

就好比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长歪了。

这个官僚体系变得越来越臃肿,就像一个不断长胖的人,行动越来越迟缓。

官员们开始脱离群众,高高在上,不了解老百姓真正的需求了。

而且计划经济虽然一开始很厉害,但是时间长了,就有点死板。

就像每天都吃同样的菜,再好吃也会腻味的。

企业没有什么创新的动力,反正都是按照计划来,做好做坏一个样。

再后来呢,苏联在对外政策上也有点迷失。

和美国搞军备竞赛,这就像是两个小孩子在比谁的玩具更多更大。

但是这种竞赛是很烧钱的啊,把大量的资源都投入到军事上,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就受到影响了。

国内的东西越来越少,商店里货架空空的,老百姓的不满情绪就像气球一样慢慢膨胀起来。

苏联解体的时候,就像是一座大厦突然崩塌。

曾经那么强大的一个国家,说没就没了。

这让我深深意识到,一个国家不管有多强大的军事力量,多辉煌的过去,如果内部出了问题,不能与时俱进,不能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那迟早会出大问题的。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苏联兴亡史》是一部关于苏联历史的著作,作者是俄罗斯历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这部书详细地描述了苏联从建国到解体的整个历程,以及其中的种种原因和影响。

读完这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苏联兴亡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首先,苏联兴亡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

苏联在建国初期采取了共产主义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带来了种种弊端和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逐渐变得僵化和腐败,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最终的解体。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和开放,不能僵化守旧,更不能因循守旧,否则必然走向衰亡。

其次,苏联兴亡史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领导人和政治精英的智慧和能力密不可分。

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的政治决策和改革措施对国家的发展和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的领导人英明果断,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有的领导人固步自封,导致国家陷入困境。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一个国家的兴衰离不开领导人的作用,一个好的领导人能够振兴国家,一个差的领导人则可能导致国家的覆灭。

最后,苏联兴亡史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国民的素质和精神面貌息息相关。

苏联的兴起和崩溃离不开广大苏联人民的支持和奋斗,也离不开他们的智慧和勇气。

但同时,苏联的衰落也与国民的惰性和腐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一个国家的兴衰离不开国民的奋斗和智慧,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国民的努力和拼搏。

综上所述,苏联兴亡史是一部深刻的历史著作,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离不开政治体制、领导人和国民的努力和奋斗。

这部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也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苏联兴亡史论文

苏联兴亡史论文

中苏改革比较苏联是中国的前车之鉴,中国完全具有苏联的条件走同样的道路,当然同样的结果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斯大林逝世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经历了赫鲁晓夫、柯西金、勃列日涅夫几个阶段的改革,而新中国在相应的时期也同样进行了改革。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两国改革的背景和前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基本相同,比如都需要解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问题等。

比较中苏两国的改革之路,不仅能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面镜子,也可以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做一些参考。

改革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高度集权的体制不仅造成个人专权,使决策出现重大失误,而且严重挫伤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经济上忽视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生产结构严重失调,人力、物力严重消耗,落后于世界科技革命潮流。

改革这种体制是中苏两国的必由之路。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斯大林逝世后,马林科夫等人向斯大林模式发起了首次冲击,提出要加快轻工业的发展、反对个人崇拜、缓和紧张的国家关系等主张。

但是在僵化的思想体制下,改革的道路十分艰难,对旧体制的稍许触动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应。

相比之下中国在这方面的改革也不容易,但毕竟中国有个参考,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不能再走苏联走过的弯路,提出要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发展重点的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

中苏两国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农民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大部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好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就解决了,这是进一步经济建设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的源泉。

加快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苏联50年代中期的改革尽管也提出了要加快轻工业发展的主张,但奉行的经济战略基本上承袭了斯大林时期的“赶超”战略,仍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965年改革制定了“集约化战略”的新方向,虽然提出要增加对农业、轻工业的投资,试图改变畸形的国民经济结构,但还是没有改变重工业优先的原则。

2020年春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历史一课一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2020年春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历史一课一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主要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渡过难关,苏俄( )A.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恢复了资本主义D.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3.20世纪20年代初期,俄国农村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人们想拿鸡蛋等实物换些盐、面包等物品,却不愿意要卢布。

这是因为( )A.农民交纳粮食税后的余粮归个人所有B.自由贸易被取消C.很多人感受到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已经改变D.废除实物分配制的影响扩大到各个地区和行业4.有人认为苏俄发生的“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

引发这场暴动的是( )A.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强化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5.苏俄曾采取的重视市场和商品交换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D.农业集体化运动6.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他(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政策7.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的工业企业的经营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

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权C.国家政权和国内外私人资本合作D.重要工业企业归国家所有和由国家经营8.下列表格是某国经济发展的数据,它反映了( )工业生产1913年1920年1925年1926年总产值(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础100) 100 12.8 70.2 100.3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显著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D.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9.[2019·辽宁大连八中月考]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苏联解体的一些看法
当我怀着好奇的心开始学习《苏联兴亡史》这门课的时候,我发现这段对于我而言比较陌生的历史十分有趣,它见证了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开花结果真正地掌握了政权,并且发扬光大,让世界的各个角落都飘起红色旗帜。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看到了各种卑鄙的暗杀、可笑的现象、无奈的结果。

最终,课程随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而结束。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不能结束,我们要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能让悲剧发生在我们伟大的祖国。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有各种解释和学说。

作为一个只学习了一个短学期的学生,我只能就我所学习查阅到的知识资料对苏联解体说一说我的看法。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手上解体的。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被选举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他一上台就努力推行经济体系的改革,他指出:“改革社会关系的体系,首先是经济体系,指的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面貌。

”可见当时的苏联由于经济体系种种弊端,经济状况已经很差了,百姓生活水平不行,国家危机重重。

戈尔巴乔夫在这个非常困难的形式下上台执政,他没有选择,必须改革。

在4月23日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发言,确定了要加强改革必须先强化管理,从党和国家的干部、体系等管理上下功夫。

我认为这种做法、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功”。

如果党和政
府的管理体系一片混乱,上令下不行,那么领导人不论作出多么正确的决策,对于国家都是枉然,因为根本就执行不了。

而当时的苏联我想就是这样的,长期的思想上的镇压、特权主义、腐败的官僚体系等等。

最后,这次会议总结是要“言行一致,高度的主动精神和责任心,对自己、对同志要严格要求”。

随后,改革一步步开始。

在那时的苏联,酗酒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严重到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产生了危害,所以必须管理治理!于是,在5月16日,戈尔巴乔夫开始了对酗酒现象的治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了关于加强同酗酒作斗争的命令。

“命令”对酗酒并影响工作者进行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处罚,还加强了酒来源的管理。

我看到了一份关于莫斯科居民酗酒的统计资料,统计结果是相当惊人的,在所考察的人口中,因酗酒进过防治所的有14.1%,进过醒酒所的有66.6%,因酗酒叫过救护车的有19.8%,在1964~1982年期间,苏联酗酒人口比例增加,每人每年消耗酒精量居然达到了10升,简直就是触目惊心啊。

然而,由于改革方法不对,过于激进,导致了禁酒的失败。

从禁酒的失败上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缺乏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的能力。

俄罗斯民族酗酒是千百年的传统,怎能说禁就禁,更不能如此激烈,戈尔巴乔夫一开始就关闭伏特加酒厂、取缔酒类商店、摧毁葡萄园,给予酗酒毁灭性的打击,可是却不管这样做的后果。

他没有从根本的思想教育入手,又一开始就过激地禁酒,这样导致人民异常激烈地反抗。

一方面私酒开始泛滥,质量和制作过程不合格的私酒导致不少人工业酒精中毒伤亡,另一方面,本来就不振的经济雪
上加霜,酒业是支柱产业,酒税是国家收入的一大来源之一,从事酒业的人失业,国家税收大幅减少,人民怨声载道,以禁酒方面就可以看出改革陷入困境。

这时,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面对着种种压力和困难,手脚失措,仓促地应对国内国际局势,使改革进一步出现错误,甚至出现了方向的错误,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

从科诺托普就民主化公开性的问题致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信中可以看出苏联已经开始一步步走向灭亡,他在信中写道:我同意,我们的社会进程正不可逆转地前进着。

他认为国家正在走向分裂,社会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说人们正在被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即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是一部肮脏的历史,没有人性、任何英雄和卓越人物。

他还说:我认为,我们不可饶恕地、过早地在计划体系尚未完善的时候就将其摒弃,过早地抛弃了党的领导作用。

从这一些事实可以看出,经济衰败是造成苏联解体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解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和不断自我反思革新,进一步加快党和国家的民主建设,发展生产力建设祖国,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参考资料:《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