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练习题综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练习题综述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10.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
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
A “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11.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练习题
编辑、制作: 开原高中高三历史组
2016年1月
1.《说苑?立节篇》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
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
申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
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
D 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材料实质上
9.《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
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
B 王”。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
等级制度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
D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
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

A 15.《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
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
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
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一)分封制分封制创立于西周时期,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周王分封土地给诸侯,其中大多数为同姓亲族。

诸侯要承担义务,如纳贡、随周王出征等。

主要封国有:齐国、鲁国——今山东;晋国——今山西。

补充: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了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周王室逐渐甩尾,分封制遭到破坏。

(二)宗法制宗法制创立于西周时期,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至今仍在中国人中有重要影响,如祭祖、扫墓、制作家谱等与家族有关的活动;中国特别重视血缘关系、亲戚关系等也与此有关。

(三)礼乐制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一)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特点:①皇权至上(核心)②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③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2)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物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由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二)西汉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造成严重的王国问题;2、汉武帝: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同时在地方上设立十三州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二)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1、内容:【三省】①中书省:起草诏令②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③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从属尚书省)2、作用:①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

选官制度: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三)宋朝:1、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相权)内容:二府:一为枢密院,掌管军政;一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长官为宰相,掌管行政。

三司:指度支、盐铁、户部,掌管财政。

山东省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3)单元测试 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3)单元测试 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201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1)(岳麓版)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2.《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3.《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

”这里所说的“诸侯”①臣服于商王朝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④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 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5.《礼记》记载周人饮食生活状况:“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豆,古人盛食器具)上述材料反映周朝①饮食礼俗体现贵贱有序②饮食之礼加强宗族团结③开始形成一定饮食礼俗④“豆”是当时王位的象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

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

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利工具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7.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A.权力高度集中 B.王权与神权结合 C.严格的等级差别 D.君主专制独裁8.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诸城繁华中学高一历史学案(0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1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4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3、封建社会: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前2070—前1600)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

二、商朝(前1600—前1046)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商朝还是一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770)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服从政令、朝觐述职、纳贡、随王作战等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③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二)、宗法制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王位传子制度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1、内服外服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c、商王不同程度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自主权.3、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三、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1、分封制封邦建国: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同姓姬: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关系:诸侯在封国内有相对独立权,也要承担义务——服从周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3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D、局限性:诸侯有相对独立性,容易形成诸侯割据、国家分裂局面4特点: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分封对象多样性;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血缘为纽带,家国同构2、宗法制1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2 性质——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3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系: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4影响: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贵族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将“国”“家”结合起来,强化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3、礼乐制: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为里,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5、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1、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2、内容: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体现君主专制的本质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各自职责: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和太尉军务;九卿分管皇家和国家的各种事务;作用: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郡县制;与分封制对比见三维设计第5页作用:打破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4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5秦律: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但给人民带来苦难;三、影响:见郡县制作用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西汉1、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强大,出现七国之乱2、解决——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设刺史监察地方,酎金夺爵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长官节度使,并进一步演化成五代十国局面;陈桥兵变北宋建立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A收精兵:禁军由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B削实权: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3、影响:A积极性: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局限: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三、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第 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官制或中枢权力体系变化,针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二、西汉:中外朝制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三、隋唐:三省六部制1、运行机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2、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C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D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决策失误4、与西方三权分立的对比:同——分工明确;相互制衡异——唐朝三省受制于皇权,体现君主专制的特点;西方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二、宋朝:分相权:“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长官叫计相“度支、盐铁、户部”—--财政三、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宰相权势过重四、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2、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3、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二内阁的演变1、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2、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内阁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是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五、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2直接原因: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2、职权: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事务3、特点:品级不高,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简、速、密3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B完全听命皇帝,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六、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压制;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1、城邦含义: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社构成;2、城邦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3、古希腊地理环境:山多,适宜农耕土地少,三面环水,多港湾,多岛屿;影响:政治——小国寡民有利于实行直接民主制;经济——有利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思想——有助于民主政治建立和形成平等的观念民族精神——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注意:城邦政体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但地理环境不是决定因素4、城邦政体——划分依据:根据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最流行,除此之外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5城邦公民含义: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未成年人没有公民权;6、公民政治: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的属于各邦公民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一、民主制确立过程1、政体演变: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2、民主制确立背景:1贵族制的原则为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条件2公元前7世纪末,贵族与平民尖锐对立,平民准备以武力推翻贵族政权3、民主制确立过程1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内容:见课本25页第一段小字意义:将雅典引上民主的轨道;奠定民主政体的制度与社会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制内容:陶片放逐法,实质是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但容易被人利用,成为人们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工具3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达到繁荣时期二、雅典民主政治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2、表现: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2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3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终审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重要的原则是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4也体现在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上三、意义和局限1、积极:1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宝贵经验2有利于正确决策、修正错误、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2、消极:1民主范围的狭隘性:与现代民主不同,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人等都没有民主权利2实质是奴隶主的民主3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4运作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4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古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君主制——贵族制元老院是决策机构——元首制前27年,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公开君主统治戴克里先二、罗马法1、开端:十二铜表法1、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2、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3、评价:A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B、但是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古罗马的基本法;2、发展:前286年阿奎里亚法,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3、完备:查士丁尼法典1 形成:前3世纪后,东罗马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2、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3影响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成为巩固东罗马帝国有效工具4、罗马法的影响:1历史地位: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法律2在维系罗马帝国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起来重要作用3长期被东罗马帝国和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采用4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是现代许多国家法律体系大陆法系的基础5、罗马法遗产:陪审制度、律师制、不告不理审判原则、一审终审和一事不再理的原则6、罗马法的基本内涵1核心内容是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3自然法思想4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7、罗马法的划分1从形式上看:分为习惯法与成文法,演变的原因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2从范围上,分为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与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现代政治制度的起源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1、背景:1历史传统:限制王权的大宪章;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新贵族3政治前提:完成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不流血,基本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2、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力,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3、确立意义: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时期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2、运行原则1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2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首相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3、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三、君主立宪制的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政治权力由贵族民主到工业资产阶级再进一步下移到公民民主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内容: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更多席位影响:确保了资产计价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1、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2、英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3、内阁与议会关系: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4、首相是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5、权力中心:议会,掌握立法权6、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融合的产物五、英国政治制度特点: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1、背景:1美国建国初形成松散的邦联,邦联政府软弱无力2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3面临的问题:既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要确保共和制4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2、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3、原则:1联邦制原则国家结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内容: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 ,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其余未列明的权利归各州或人民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为州权主义埋下隐患2分权制衡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行使,又相互制约课本40页分权制衡图要背过3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实行任期制注意:23条作用——防止专制独裁,保障民主共和制度易考选择题: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参议员,每州两名;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总统对选民或宪法负责;总统任命内阁,内阁对总统负责;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相互制约4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是美国权力中心4、1787年宪法的评价:1地位:是关于美国政治体制的根本大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法2积极:美国成为联邦制总统共和国,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3局限:未充分保证人民权力;承认奴隶制,留下种族歧视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奴选举权被剥夺;违背了独立宣言中天赋人权的原则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1、战争方式:1861—1865年南北内战,林肯政府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2、法律方式:通过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统一;之后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三、两党政治驴象之争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2、地位:分权制衡重要组成部分;3、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4、本质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一、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各种政体的试验场1、政体演变:一共1792,共和制——第一帝国1804,帝制--二共1848,共和制--二帝1852,帝制--三共1870年,共和制共和制确立艰难的原因见三维设计30页2、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1立法权归国民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产生--由国民议会依据多数票选举产生;任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地位—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权力: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受限制:总统命令需经各部部长副署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3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总统和内阁共同对国民议会负责,总统可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4权力中心:国民议会5政体:议会制共和制3、巩固共和制:修正宪法,将马赛曲定位国歌,7月14日为国庆日,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堵塞了所以君主派的复辟之路二、德国1、背景:1864到1870年,在首相俾斯麦的策划下,进行三次自上而下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但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2、德意志帝国: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确立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1国家结构:联邦制2普鲁士国王,是国家元首,世袭;权力: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行政权,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有立法权,统率军队,任命军官有军事权3首相是政府首脑,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4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不完整的立法权,对政府无任何监督权,仅有预算审查权;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帝国国会有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选举产生据此看出有一定民主性5权力中心:皇帝 6行政权控制立法权3、德意志帝国特点:1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2帝国国会有民选基础,但对帝国政府无任何监督权3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4、评价:1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2局限性:专制主义浓厚,专制为实,立宪为虚;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埋下了战争的隐患,成为一战策源地注意:第三单元印过一张纸,拿出来背过;。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岳麓版1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岳麓版1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约前2070--前1600)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商(前1600--前1046)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王权+神权西周(前1046--前771)分封制实质:授民授疆土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秦(1)统一的基础:A.群雄割据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3)确立:A. “皇帝”: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4)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度,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明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优秀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优秀

(四)、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生活用器:王——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 卿、大夫——五鼎、四簋 士——三鼎、二簋 庶民——不得拥有
乐器:王——编钟四架 诸侯——编钟三架 卿、大夫——编钟两架 士——编钟一架 庶民——不得拥有
葬礼:
周王——去世曰“崩”(bēng); 葬制七槨一棺; 墓曰“陵”
者民 剥违 夺者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内外服联盟的夏商和实行分封制、宗法 制的西周。知道了商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基 本的政治思想是神权。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以嫡长子继承 为核心的宗法制,并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宗法 制是分封制的保障,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 具。
哪位同学里给我们说说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 么呢?
后稷
古公亶父
2、西周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季历
周文王
周武王
(二)、封邦建国
制定者: 目的: 内容:
王畿 周公
亲族
诸侯权力
诸侯国 分封对象
姻亲
诸侯国
卿、大夫 士
作用: 演变:
功臣
诸侯义务
先代贵族 诸侯有定期觐见天子的义务,史书记载
诸侯:“一不朝,则削其地,再不朝则
形成后来的地方政治制度削其爵,三不朝,则六师(周天子的军 队)移之(指讨伐灭国)”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周公……封建亲戚,以番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三:
大 宗 小 宗 示 意 图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说明西周建立后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在这种情况 下,哪一部分人成为主要的受益者?请运用材料予以说明.
(2)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请 解释“大宗”和“小宗”的含义。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线索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线索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出现“公共权力 ” ——国家机构出现。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内外服制度:1、含义;2、特点: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目的:巩固周王的统治;对象:亲族(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功臣、先代贵族、姻亲;内容:土地、人口;被分封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世袭统治权、对内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分封制 义务——服从周王室政令、定期朝觐、承担军事义务、交纳贡赋;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扩大了周朝的通知范围;影响 2、统治效果得到加强,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3、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瓦解:西周末年发生动摇,春秋时遭到破坏,战国时各诸侯国变法部分废除分封制,秦朝统一后, 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秦以后,时有王朝推行分封制,但内容上发生了 很大变化,仍以郡县制为主。

目的: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含义:是一种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的制度,大小宗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 关系。

——家国同构、家国同治。

宗法制 内容:1、确立了严格的大小宗关系:大宗——嫡长子;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异母兄弟。

2、以嫡长子继承者为核心(嫡长子是土地、财产、人口的主要继承者); 影响:1、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含义:表示等级名分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

礼乐制度 作用:是各级贵族政治和生活的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秦的统一(原因):1、民心所向(长期纷争,人民渴望统一);2、秦朝历代君王的努力及嬴政的雄才大略;3、秦国实力雄厚(商鞅变法);4、制定的正确的战略计划(远交近攻)。

原因:(略)皇帝独尊(称号)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三公: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互不相属、相互配合内容三公九卿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相互牵制(皇权至上)(中央)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略)1、郡、县、乡、里四级机构;郡县制2、特点:(1)起源于春秋;(2)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地方)(3)不可世袭、没有封地、只有俸禄;(4)绝对服从中央。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第2课时(岳麓版必修1)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第2课时(岳麓版必修1)

必修1 第1单元第2讲第2课时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4·顺义)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

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

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答案】A【解析】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相权,A项正确;B项错在“取代相权”;C项“掌控决策”不符合史实;D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2014·衢州)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A.秦代B.汉代C.唐代D.元代【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期,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与继承的“三公”体制制衡,题中图片体现了汉代这一史实,B项正确。

3.(2014·乐山)《贞观政要》载:“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

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

’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材料表明()A.太宗坚持法家思想治国B.唐朝君主权力明显加强C.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D.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分析可知,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C项正确。

4.(2014·湖州)《晋书·段灼传》记载:“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注:兄)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B.选官任人唯亲C.选官局限在士族、庶族范围内D.容易埋没人才【答案】D【解析】“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注:兄)弟也”体现了在九品中正制下,选拔人才重视家世门第,这容易埋没人才,D项正确;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 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①。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 父于营丘,曰齐②。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所于 管,弟叔度于蔡③。余各以次受封④。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 目标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限制性条件 西周分封制
怎样认识把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呢?
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全国新课标卷) ——文科综合 •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概况
公元前 2070年 夏朝建立
思维拓展
宗法制在整个中国古代都存在,但教材只简要介绍了它在奴 隶社会的影响,显得不足。对此,下述材料是一个补充。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 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 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 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 ,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 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 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 , 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三字经》:“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说明什么? 作用: 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周成为强国;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得周政治文化有长期的稳定性 和延续性。
1、分封制
发展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 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 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逐 渐破坏。
D
【解析】浙江郑氏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孝义 家风浓厚,体现的是郑氏家族的团结,重视血缘亲情,这 是宗法观念的反映,其根源是宗法制的影响。故选D。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宗法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 治结构。(浓厚的部族色彩)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3、有专制色彩,但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 中。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分封制与宗法制
2、宗法制 (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周)
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建立在 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 ”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 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 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诸侯是 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的关系。
③殷墟的考古发掘
公元前1046年 武王灭商 西周建立 建立西周
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分封制与宗法制
1、分封制
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 经济基础。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也随之崩溃
目的: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巩固西周统治) 辨析: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封 内容:周王对同姓亲族、功臣、姻亲、附属国(古代帝王 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和马克思主 后代)“授土”“授民”,立诸侯国;规定诸侯必须服从 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 政令、戍守王畿、定期朝觐、缴纳贡赋 。 特点:以血缘为纽带,较大独立性,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分封制与宗法制
2、宗法制 (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周)
含义: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父系血缘关系分配和继承权力、 财产、土地,维系政治等级,巩固政治统治的制度。 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嫡长子传宗继统的系统为大 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是相对 的,二者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 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强化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 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形成了中国几千年宗法关系的基础。
•考察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如果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 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如果从政治 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如郡县制); 如果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 统治。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王位世袭 B.等级森严 C.有浓厚血缘色彩 D.中央高度集权
材料: 根据礼书记载,西周时凡使用鼎,天子和诸侯用九鼎,卿七 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凡使用乐器,天子用编钟四套,诸侯三 套,大夫二套,士一套。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一些卿大夫在 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 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yì )”(“佾”是“乐舞行列”的意思, 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 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与分封制的区别: 分封制以政权为中心,以土地为纽带。 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分封制与宗法制
礼乐制:即周礼。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 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 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 一的“郡县制”。 •后朝仍有残留。 思考: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 1)受封诸侯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增长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量增强;为了支配其 他诸侯国,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3)王室衰微,血缘关系的疏远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周是我国古代民族和国家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后世影响巨大,备考 复习时应关注这两个重要的隐性概念。 【民族】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国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 阶级“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根据国家三要素理论,在一个领土范围内居住着一个人民(同一民族或有共 同的认同感),在这个人民中行使一个合法的政治权力,国家便产生了。 恩格斯指出: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 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
历代皇族称宗室。宗室的最大问题是在嫡长子继承大统后,余子要不 要分封。 这曾引起长期的争论,主要看法有:第一,认为封国建藩有利于国家。第 二,认为封国建藩不利于国家。第三,认为宗室不可能不封,关键是如何进行 管理
点评:所有论点都涉及宗室制度与皇权制度之间的矛盾和统一,而任何一种 看法和措施,都不可能妥善处理和解决好宗室与皇权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在受宗法制度影响极为深刻的中国封建社会,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宗室问 题好似一把双刃剑。
──《史记· 周本纪》
途径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概括指出西周分 封制的特点。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 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①。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 营丘,曰齐②。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所于管,弟叔 度于蔡③。余各以次受封④。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国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各王府的 岁禄开支就达853万石,约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成为国家经费中的最大 开支。日益膨胀的皇族宗室人口和负担,成为明朝中晚期最严重的问题。 可以说,与明太祖屏藩愿望相反,宗室问题,正是导致明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概括指出西周 分封制的特点。
考与学相关问题
学生高考失分的原因 ①基础知识欠缺。“三基”不扎实,教材不熟、运用不活、理解不透是 普遍问题。 ②学习习惯欠缺。浮光掠影,马虎跳读,没有刻划,没有淘汰。 ③文史常识欠缺。不喜欢记忆,积累不够。 ④阅读能力欠缺。读不懂材料。 ⑤读图识图欠缺。史图脱节,空间概念模糊。 ⑥解题技巧欠缺。技巧不熟练,应变能力差。 ⑦逻辑分析欠缺。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⑧文字表述欠缺。归纳概括能力欠缺,学术语言表述能力弱。 ⑨答题规范欠缺。书写不工整,书写不规范。 ⑩心理性格欠缺。 记忆是根本(基础知识是根本;理解记忆显能力;活学活用才升华) ①高考试题考查准确的史实记忆。试题虽不直接知识,但“变着法子” 依然大量考查了记忆性史实——把知识融入新情景,在准确记忆基础上的判 断性考查; ②记忆过程伴随着概括、理解、迁移等历史思维能力。 ③熟练基础上的灵活运用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 王权世袭,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 中国历史上第 政治关系。 这是禹太自私了呢,还是社会的进步? 权力 一个国家政权 原因何在? 出现王位继承传子的制度 原因:生产力水平进步导致贫富分化出现
公元前1600年 要了解商朝的状况可以通过哪些历史材料获得? 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成汤灭夏建 ①青铜器; 商朝建立 立商朝 ②甲骨文材料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大趋势:君权不断加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监察和选官制度不断革新。
何为专制主义?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 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 其主要特征是君王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 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
中华文明的延续与政治制度的外在保障有着密切的 五千年文明,两千年一统 相关性。因为只有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作为一个国 ——是什么力量导致这一奇迹呢? 家才能延续下来。 ——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