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设计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单元第一章第4节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和方法。
①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②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难点准确计时,体会实验课的整体环节。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视察图片中几种物体的运动情况思考:①根据前边所学知识,怎样知道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②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计算和比较它们的平均速度?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小艇下滑时做什么运动?仔细观察,回想体会。
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引起学生兴趣。
②怎样表示运动小艇的快慢?③小艇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整个路程和上半段路程的速度相同吗?④怎样测量小艇的平均速度呢?引入新课,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讲授新课1、测量平均速度(1)提出问题由此图片过渡到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怎样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呢?(2)猜想与假设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3)设计实验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方法:刻度值测出SAC的长,同时测出小车从A滑到C所经历的时间t,用算出速度③实验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块。
④怎样测小车运动的时间?1、学生设计实验,交流设计方案。
2、组长明确操作、记时、记录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开拓学生思维。
A、秒表的使用方法:针对实物讲解机械秒表(或电子秒表)的使用方法。
B、上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直接用秒表测出小车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AB段的时间是:t2 =t B,AC段的时间是:t1 =t CC、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思考:能让小车从B点开始运动吗?能让小车运动到B点时开始计时吗?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新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描述一辆汽车从学校出发到家的行驶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
2.提问学生:“我们如何知道这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快慢呢?”引发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回忆和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计算这辆汽车从学校到家的平均速度,应该如何进行呢?”激发学生对平均速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课堂总结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一节“测量平均速度”,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对物体运动快慢有一定的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的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匀速直线运动)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3.通过学生回答问题,了解他们对匀速直线运动的认识,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强调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如加速运动、减速运动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匀速直线运动)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是不变的。
2.学会使用基本物理工具,如刻度尺、秒表等,进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
3.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6.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对于优秀生,可以适当拓展课程内容,提高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匀速直线运动现象,如火车在铁轨上匀速行驶、学生在操场上匀速跑步等,引发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思考。
4.知识巩固与应用:通过典型例题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计算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5.情境创设与情感教育: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匀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行驶、电梯的运行等。
2.实践探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实验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场景下的速度现象,如运动员百米冲刺、汽车行驶等,让学生感受速度的存在。
2.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如赛车手、运动员等,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了解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创设生活情境,如学校到家的往返路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自己的平均速度。
(二)问题导向
2.分配实验任务,明确各组成员的责任,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3.开展小组间的交流与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与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鼓励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4.反思与评价的环节:本节课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与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进的良好品质。
5.作业小结的环节:本节课的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并撰写实验报告。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总结实验技能。此外,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有效反馈。
1.引导学生提出与速度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平均速度?如何测量平均速度?”等。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如“影响物体平均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等。
3.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小组合作
1.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实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2.教师点评学生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速度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与速度相关的应用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计算题:给出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路程,让学生计算平均速度。
2.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3.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设计一个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我会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他们改正。
3.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学生需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出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4.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测量平均速度的科普海报。海报内容需包括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实验操作步骤等,要求图文并茂,简洁明了,便于他人理解。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速度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如《从一到无穷大》(乔治·伽莫夫著),了解速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拓宽知识视野。
6.观察生活中的速度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思考、积极参与,提高作业质量。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六、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答: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距”,了解测距的原理.活动二:运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 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 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cm+5 cm=45 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活动二:运用举例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BC段的路程是4.80 cm.(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0.02 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地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填“大”或“小”).【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2)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太快,所测时间很短,难以准确计时,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C、B两点车头的位置分别是1.20 cm和6.00 cm,所以BC段的路程是6.00 cm-1.20 cm=4.80 cm.(4)AB段的路程是10.00 cm-6.00 cm=4.00 cm,时间是 2 s,所以平均速度是v=st=4.00 cm2 s=2 cm/s=0.02 m/s.(因为时间测量误差较大,这里速度值不必写成 2.00 cm/s)(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而路程的测量值准确,由v=st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当堂小练”P5,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停表测量时间.2.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同一性.通过实验可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2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家庭作业】《》P12-P13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点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速度测量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利用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追求真理。
4.通过对速度测量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交通安全,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速度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然而,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巧,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但同时,他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c.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在计算平均速度时,需要考虑总路程和总时间?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诚实守信,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作业完成过程中,要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均速度的定义,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2.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等工具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3.能够分析并解决与平均速度相关的问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了解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如路程、时间等,并能够对这些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
5.知识巩固:通过解答问题、练习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的掌握。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及时反馈。
7.课后作业:布置与平均速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速度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他们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方法上,他们更倾向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究物理现象。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速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影响平均速度的因素。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课型: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实验探究教学活动:表达交流、实验设计、实验测量、记录数据、数据分析、解释、体验、评价、讨论、反馈教学用具:秒表(每组一只)、课本、笔记、笔、直尺、卷尺、演示小黑板、红色发令旗、口哨等.(二)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与体育老师联系,准备10只左右的秒表及红色发令旗、口哨等;2、与体育老师一起设定10个跑道的范围,以免影响体育课;3、邀请体育老师一起帮助组织教学,并将全班按每四人一组分成若干组;4、课前一天,要求学生自带计时器,可以是电子手表、机械表等等.同时,要求学生预习测平均速度一节的内容,思考自己从到学校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注,平均速度的基础知识已经讲过,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也已经学习过)附录:一、课堂评价手册:二、板书设计:三、课后反思:(一)优点:1、本节课采用室外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例如:学生自己分工合作;自行设计实验表格;各组独立探讨使用的实验器材;有的小组使用手表测时间等等,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2、与以往的实验室实验课相比,这样的实验更接近生活实际,学生上这样的实验课感觉会更轻松.3、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这样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二)不足:1、组织教学相对更困难一些,而且,会影响其它课程的安排,需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如常规教学扎实.尤其对书面知识的落实,不好掌控.3、本次教学,由于在室外进行的原因,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速度概念,并能够清楚区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
2.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并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计算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
2.教具:速度计、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器材。
3.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主题(5分钟)在开始本节课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即什么是速度,了解速度的概念。
然后,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速度的注意。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1.通过板书或PPT,引领学生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进行理解和区分。
–瞬时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即速度的瞬时变化率。
–平均速度:物体在总时间内运动的位移除以总时间。
2.以示例和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速度公式。
步骤三:实验操作(1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要求:用速度计测量相同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
3.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得到平均速度。
步骤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并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影响因素,例如距离、时间、速度计的精确度等。
步骤五:概念巩固(10分钟)利用课堂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概念巩固和运算能力的训练。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出相应的速度,并加以分析解释。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实时评估。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通过身边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推进新课一、实验准备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平均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2.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理科学的魅力;(2)培养学生尊重知识、珍视实验、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1.平均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学方法】1.概念梳理法;2.课堂讲解法;3.实验探究法;4.小组讨论法;5.板书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5分钟)1. 开学时进行热身训练,让学生调整好心态。
2. 出示一张奥运选手照片,引导学生谈谈运动员速度的感性理解。
二、知识讲授(20分钟)1. 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 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强调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3. 讲解速度的变化描述法。
将物体的运动情况图形化,利用速度-时间图形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并编制速度-时间图来说明问题。
4. 通过举例介绍科学家使用物理学知识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科学的价值和重要性有一定了解。
三、实验操作(35分钟)1. 通过实验媒体宣传、学生自我招募等方式抽取数名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流程,开展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操作。
3.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并掌握实际中如何进行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4. 教师讲解实验结果分析。
四、综合归纳(5分钟)1. 教师与学生进行实验效果分析,并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 通过综合归纳,提升学生对“科学决定命运,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自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并通过测量计算该物体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让学生掌握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熟练使用相关器材,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涉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掌握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的技巧,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误差的控制。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平均速度的内涵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重要性。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强调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各个小组的共性问题并进行讲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点评,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2.教学过程:
-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设计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人教版八年级第1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分析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的一个分组实验课。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题的预设目标,对今后的其他实验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是以小组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
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在本节课中所采用的课堂派软件,课堂效率高,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并上交课前任务单,提前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在课堂中,该软件可实时同步,不仅教师可以看到,学生也可以实时互动。
并且,“助教”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课后练习的结果分析准确详细,效果好。
本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对光电门传感器比较陌生,操作中失误较多。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探究的不够,有些细节教学没注意,有些学生,先直接用单位为厘米的长度填入其中,这个就体现了学生的单位换算还有待加强,在课后的练习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同时提出问题:①粉笔头的自由下落;②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你能判断这些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变化?速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时,在上半程、下半程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探究速度的变化特点。
学习新课一、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设计实验【提出问题】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仪器?【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 t(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和时间t。
(4)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挡板等。
(5)实验装置:将长木板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很小的斜面,如下图所示。
【提问】你能说出各个器材的作用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进行补充。
【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6)实验器材的作用①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能够自由下滑。
②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会放”、“会读”、“会记”。
③停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会读停表的示数:示数=小表盘示数(min)+大表盘示数(s)停表根据小表盘分针是否过半加30s。
④金属片的作用:让小车停止运动,便于测量时间。
(7)实验注意事项:【提问】搭建斜面时,对斜面的坡度有什么要求?①搭建斜面时,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太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太大,小车运动的速度大,时间短,导致测量难度大、实验误差大。
②实验过程中,斜面的倾斜程度不能变。
③测量小车下滑路程时,起点从车头算起,终点也应该是车头。
(8)测量方法①测量全程平均速度: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1,同时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把数据记入表格中。
《测量平均速度》精品教案
第一章课题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测量斜面小车在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的图片等。
【提问】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 (m/s)=公里/小时。
刘翔每秒都能跑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二、新课学习(一)实验原理【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为v=s t ,那么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实验当中,我们所依据的也就是这个速度公式。
【总结】实验原理:v=s t【分组交流】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并结合课本图—1来讨论一下在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
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实验器材【总结】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三)设计实验【过渡】下面我们通过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解释平均速度的定义,强调它表示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2.实践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并记录一个物体的运动过程,测量其平均速度,并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数据及结论。
3.提高作业:以下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平均速度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辆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以1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过程中遇到一段上坡,速度降为8km/h,之后又回到平直道路,速度恢复到10km/h。求自行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给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3.实验测量平均速度:介绍如何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进行实验操作,测量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如何处理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以及如何分析实验结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难点:如何将平均速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速度的概念。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由浅入深地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计算方法的掌握。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将平均速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整体设计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新《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
实验教学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以外,物理实验还应该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测量平均速度”的学生实验。
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练习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材选用了较易找到的斜面和较易操作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实验器材、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推进新课一、实验准备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s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活动带领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
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跟踪例题如图是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的实物照片,照片中机械停表短针刻度所标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长针刻度所标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_;另外,照片中电子停表所显示的数字为“0:00.02.01”,左起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第2、3个数字所表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第4、5个数字所表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照片中电子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_。
答案:mins10shmins2.01s 二、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强调要求按图组装器材,注意斜坡坡度较小,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较长,越易计时。
分组实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s 1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 1= t 1= v 1= s 2=t 2=v 2=三、实验结果讨论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四、实验报告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
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跟踪例题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 AB=________cm;t BC=________s;v AB=________m/s;v BC=________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___,是在做______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解析:(1)速度的计算公式t=s v ;(2)斜坡坡度越大,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3)需要回答的四个问题涉及三个不同的物理量,且研究的对象也不同,应注意公式中物理量的意义;s AB=100.0cm-60.0cm=40.0cm,s BC=60.0cm-10.0cm=50.0cm,t AB=2s,t BC=1s。
AB段的速度v AB=s ABt AB=40cm2s=20cm/s=0.2m/s,BC段的平均速度v BC=s BCt BC=50cm1s=50cm/s=0.5m/s。
(4)v BC>v AB,小车速度越来越大,是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5)当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相当于缩短了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使速度值偏大。
答案:(1)t=sv(2)小(3)40.010.20.5(4)大变速直线(5)大同步训练1.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快慢的C.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解析:平均速度是用来大致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但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根本不是一回事;因此A选项说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肯定是不对的;B选项说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说法也是不对的;C选项说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这就是平均速度的定义,是对的;D选项说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也是不对的。
答案:C2.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所示。
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则小钢球在通过AB、BC和AC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v AB=________;v BC=________;v AC=________。
答案:0.03m/s0.02m/s0.024m/s3.教室的长度为10m ,开班会时坐在后排的小刚走到讲台上去做演讲,他走到讲台大约需要________s 。
答案:7~10都可以4.小高参加学校田径队进行短跑训练,王老师为了帮他进一步提高成绩,对他的百米成绩进行了分析测试。
在每隔20m 处安排了一个计时员,各计时员在发令员鸣枪时起动秒表,跑经指定位置时按停秒表,他们的读数分别是2.9s 、5.5s 、7.9s 、10.7s 、12.8s 。
通过这些数据可知道:(1)小高跑100m 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2)小高在第________个20m 速度最快,平均速度是________;(3)小高在哪几个阶段的速度低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了提高成绩,你对他有什么建议?答案:(1)7.8m/s(2)59.5m/s(3)第一、第二、第四个20m 建议:加强起跑和增强耐力的训练。
5.运动会进行100m 决赛时,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到达距离起点20m 、80m 、100m 时各自所用的时间。
其中三名同学的时间如表格所示。
将计算结果填入其中(不要求有计算过程)。
答案:王小兵8.79.1 6.1刘磊8.310.2 5.7周伟810.2 6.76.小刚是班上有名的短跑运动员。
有一天,大家为小刚跑步的速度是否比小玲骑自行车速度更快的事争论起来,大家吵着要在操场上进行比赛。
正在这时,小玲说,如果比赛时间足够长,我的速度肯定比小刚快;如果比赛的距离太短,我的速度可能比他的慢。
(1)小玲所指的速度是什么速度?(2)请你设计一个比赛方案,来证明小玲判断的对错;(3)如果小刚与小玲因故不能同时到达比赛场地进行比赛,这场速度的比较还能进行吗?(4)以下两表是体育老师为小刚、小玲测试的成绩表,请你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表1:小刚跑步的成绩表路程/m10205080120160200240300400 时间/s 2.8 5.18.611.518.830.345.258.582.5122.5路程/m10205080120160200240300400 时间/s 5.07.510.015.026.034.242.050.062.082.0②从表中可以看出,至少在多少路程内,小刚的平均速度比小玲的平均速度大?③从表中可以看出,至少在多少秒以后,小玲的平均速度比小刚的平均速度大?④我们把表格中两个相邻的数据之间的路程称为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