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5.2《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5.2《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说课稿
4.成果展示:鼓励学生以口头报告、海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增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向学生展示他们熟悉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等,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产品是如何从设计到生产再到我们手中的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产业转移的好奇心。
2.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3.灵活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完成。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课后作业和测验,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学生反馈,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同行听课评价,获取外部意见和建议。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根据学生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课堂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产业转移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各方利益相关者,提高学生的同理心和分析能力。
2.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企业、政府、员工等不同角色,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3.习题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产业转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相互评价,鼓励他们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高中地理必修3《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3《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文昌中学地理组邢增明【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分类,2.分析归纳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 能从书本图表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达出来,4.通过对实例材料的思考、探究、讨论与合作分析,使学生确实感受和构建知识规律,分析产业转移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教学方法】1、生成教学法。

提供分层次的问题与材料,并进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自行分析发现知识、构建知识。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发展。

这是本节设计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

提供材料,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并提出方案与设想。

在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多有采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复习旧课】(提问)1、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自然因素:土地、水源、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政策、动力、交通、市场等)◆分析工业区位选择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工业区位选择为了达到经济目的,企业会寻求最优发展区位。

区位选择因素是不断变化的)2、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得以迅速提高有哪些特定的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内容:工业结构看↗↘,工业内部↘↗)【引入新课】(展图)有关产业转移图片:爱立信、摩托罗拉、西门子、外资品牌汽车、海尔美国园、我省企业投资海外实例等(探究)以上这些国外品牌的企业“走进来”或我国企业“走出去”,这都是产业转移现象的体现。

那么什么是产业转移?企业为什么要实施产业转移?(导入)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师述)近半个世纪来,东亚是世界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本节以东亚为例,探讨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展示课标)课标要求、课标分解、重难点(师生互动)1、让学生参照课本完成学案(一、二)部分,练习题。

2、教师巡查学生填写情况。

3、教师个别抽检,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补充。

高中地理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分类,2.分析归纳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能从书本图表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达出来,4.通过对实例材料的思考、探究、讨论与合作分析,使学生确实感受和构建知识规律,分析产业转移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难点: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1、生成教学法。

提供分层次的问题与材料,并进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自行分析发现知识、构建知识。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发展。

这是本节设计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

提供材料,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并提出方案与设想。

在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多有采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1、图片展示――汽车标志(按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是大众、奥迪、宝马、奔驰、雪佛兰、本田、劳斯莱斯、现代、雷克萨斯、三菱、丰田和法拉利)[问题探究]这些品牌都是国外的,但工厂都建在中国,到中国来干嘛?2、微笑的背后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微笑曲线”理论是台湾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再造宏基”提出的,现在已成为经济学的一条著名定律。

所谓“微笑曲线”就是在产业链中,研发、生产、流通诸环节的附加值曲线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形态,类似于微笑嘴型。

在这条曲线上,产品的高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两端。

在“微笑曲线”中,一端是研发、设计、专利,另一端是品牌、销售、服务,中间是组装、加工、生产。

处在两端的研发、流通环节利润率较高,一般在20%至25%之间;处在中间的生产环节利润率较低,一般只有5%左右,甚至更少,而且生产环节容易被同行以更低的成本优势所取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五章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五章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师板书:空间:50 60-70 80 90时间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1.什么叫产业转移?2.产业转移按空间地域,可分为几类?我门海口有没有产业转移的现象呢?能不能举些例子呢?给出海口综合保税区的网站图片,找一找有哪些产业转移类型?学生感悟总结:1.概念:企业将产品的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

这种现象称为产业转移。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学生思考:回答有韩国三星光电子——国际产业转移。

海马汽车——国际产业转移还有一些医药公司属于区域产业转移。

己画出劳动力密集产业的空间分布。

建立产业专业的一个时间轴概念,理解产业转移的规律。

既可以加深对东亚地区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乡土地理深刻体会劳动力密集产业专业的规律。

二、寻求产业转移原因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家,你会在哪里选择建厂,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剖析为什么进行产业转移?如果你是纺织厂的老板!如果你是啤酒厂的老板![温故知新] 工业主要区位因素图影响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有哪些?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哪种变化速度快?当生产要素发生变化时,工业区位因素也要发生改变,最初的工业区位选择就不是最优的,往往引起产业转移的现象,学生回答: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技术等工业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投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

因此企业家门要寻最佳的工厂最佳的位置,这个地方一定的某些因素会使得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高。

最终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直观图片,设置问题情景,组织讨论,学生自主建构出产业转移的原因。

日本港台韩国中国沿海我国中西部产业在经济上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呢?扩大销售市场;获得更多利润。

转承PPT展示海南经济园区空间分布图以洋浦开发区为首的海南产业园区经济将日益勃发,成为海南绿色崛起的重要产业支撑和对外开放高地。

让学生了解到“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全省经济增速。

”较之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海南园区起步晚、基础差、总量小、竞争力弱,无论从园区对全省经济大局的辐射带动作用来看,抑或从在全国同类园区中所处的地位、承载能力、产业集聚度来看,海南的产业园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教案1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教案1

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一、教学内容分析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经济现象,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无论是对产业转入国还是转出国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节内容主要通过对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进而阐述了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中有不少实例,并结合思考题、活动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产业转移的规律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对知识的迁移。

二、教学思想设计1.理论联系实际:产业转移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应密切结合学生身边实例(如深圳市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的繁荣)来分析,验证这些抽象性的理论。

2.注重案例的探究:通过实例(主要是课本大量图文并荗的活动题与思考题)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迁移知识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利用教材提供的思考题、活动题或根据相关图幅设计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赋有启发式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培养其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德育教育: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教学法等六、教学课时:三课时一、产业转移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

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结合课本P94图5.7并分小组分析讨论相应的思考题。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吸引三家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由学生分析,教师归纳:1、三地的加工地均在我国境内,但原料地、市场各有不同。

2、左图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为了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中图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右图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产业转移案例的分析和总结。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5.反思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案例中的反思与评价环节,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相互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国家发展战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理现象的欲望。
2.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使他们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战略,理解我国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产业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接着,提出引导性问题:“为什么产业会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产业转移对转入地和转出地有哪些影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明确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使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
2.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如劳动力成本、市场、政策等因素,并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在东亚地区的具体表现。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方面,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产业会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产业转移对我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疑惑,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地理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

地理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
(3)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建立经济特区。在图中B处建立经济特区有哪些优越的地理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图中A为日本,B为中国。
【答案】(1)资源能源不足(缺乏资源能源)(2)劳动技术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利用本国本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1.手机芯片生产的区位选择属于
A.原料指向型B.市场指向型C.廉价劳动力指向型D.技术指向型
2.该公司在中国北京和广东投资手机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①丰富的原材料②庞大的市场③廉价的劳动力④先进的技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该公司第一次从芬兰转移到德国生产,德国手机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
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
知识清单
项目
内容
产业转移的类型
1.区域产业转移: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转移;企业先轻工业,进而重工业。
2.国际产业转移: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企业先轻工业,进而重工业。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①劳动力因素;②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④国家政策影响;⑤原材料和土地价格;⑥环境因素等
【答案】1.D2.D3.A
考点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列表比较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
见234页左栏第一个表。
【例3】读东亚《工业区域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的分布及污染工业迁移方向示意图》,回答有关向题。
(1)从自然条件考虑,A国发展工业的不利因素是。
(2)20世纪70年代以来,A国工业由密集型转向密集型。图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怎样利用这种变化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
【答案】1.D 2.B 3.C
考点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教案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富士康内迁郑州为例【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运用实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区和转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认识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区和转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产业转移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意识,认识区域协调,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能运用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学会运用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入区和产业迁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又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思考,敢探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式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力求把引导学生如何学贯穿始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图文材料,怎样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从哪些方面归纳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这样设计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运用图文材料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一段视频材料“2011年河南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热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结合与家乡发展建设密切相关的乡土地理,能够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让学生掌握以下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和背景;2.理解为什么东亚地区成为了产业转移的热点;3.学会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利用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经济发展。

二、教学内容2.1 产业转移的定义和背景1.产业转移的定义: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竞争等因素导致产业在某一区域完全或部分退出,转移到另一区域的过程。

2.产业转移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制造业向低成本、高效率、高品质的地区逐渐转移,这些地区大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2.2 为什么东亚成为产业转移的热点1.东亚地区人口集中、市场大、劳动力成本较低;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高技术、先进设备以及制造业转移,建立了积累的工业体系;3.东亚其他国家(韩国、台湾、新加坡)也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等手段吸引了产业转移。

2.3 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促进经济发展1.机遇:争取吸引外资,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自身制造业水平;2.挑战: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市场不稳定、劳动力脱贫等问题;3.解决方案:加强环境保护、压缩产能、推进产业升级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由教师进行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进行介绍;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对产业转移的过程和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3.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以解决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可能面临的问题。

四、教材选编本课程主要选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的以下章节:1.第二章经济新常态的下的资源与环境问题2.第四章全球化与地球3.第五章产业变迁与新兴产业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学生对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和其中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入的学习和认识。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交流等方式,学生对产业转移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对应的课标要求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活动建议:开展一次模拟活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2.课程标准解读对上述课标的阐述1)这条标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对产业迁出区和迁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

2)发生产业转移有多种原因。

第一种情况:因为当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将当地的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

如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这样的产业转移对迁出区来说,可能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他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

第二种情况:因为要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产业转移。

如台湾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这种转移可以增加迁入区的就业机会。

第三种情况: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如广东省政府提出将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的战略;并期望通过这次产业转移,在山区建立若干专业性强的地区性工业园,逐步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3)本条标准的重点不是讲产业如何转移的,必须抓住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4)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按课标建议,组织、指导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一次模拟对话活动。

3.教学内容评解人教版教材是以东亚地区为例讲述产业转移的有关内容,按教材编排体例,共涉及四方面内容,一是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二是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三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最后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内容的重点并不是讲产业是如何转移及为什么要转移等,其核心内容是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要从好的和不良的两个方面来阐述。

人教版教材借助大量的“思考”、“活动”、“阅读”等形式来阐述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必须要很好的利用这些内容,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利用这些案例、思考题或活动内容加以补充,从而突破重点。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5.2《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5.2《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
2.利用地理图表、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谈判、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产业转移的过程,加深对产业转移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的关注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背景等方面,设计一些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分析题:给出一个具体的产业转移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其特点、影响等,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论述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阐述产业层次、转移方向、转移速度等方面的特点。
5.产业转移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就业等方面,分析产业转移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产业转移的概念:介绍产业转移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基本含义。
2.产业转移的类型:列举产业转移的主要类型,如垂直产业转移、水平产业转移等,并举例说明。
3.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分析经济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等背景下,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动因。
3.背景分析:介绍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如经济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等,让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
4.特点讲解:分析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如产业层次、转移方向、转移速度等。

人教版必修3地理: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3地理: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3.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产业转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设置了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互补优势的机会。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提问、补充,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3.设计课后反思任务,如撰写学习心得、总结报告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人教版必修3地理: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亚地区作为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其产业转移的现象和影响成为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案例以人教版必修3地理教材中的“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为依据,通过分析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地理现象,培养其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促使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问题或案例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话题,如“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合理利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

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04(人教版必修3)

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04(人教版必修3)

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说课稿一、教学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节紧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思想,在内容上,产业转移上承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等相关知识点,下接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是区域联系影响区域发展的例证之一。

2、教学设计意图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由之路。

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的一些发达区域,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悄然进行中。

以东亚为例分析产业转移教学过程中,采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二、课标解读1.本节教材对应的课标要求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标准解读●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对产业迁出区和移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

●发生产业转移,有多种原因。

可以通过分析产业转移的因素来说明产业发生转移的原因。

●本条“课标”的重点不是讲产业是如何转移或为什么要转移问题。

当然,在讲到产业转移是很自然的要涉及上述问题,但必须抓住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

这种影响,包括好的和不良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2中学习了工业区位相关知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大势有所了解,在必修3的学习中对区域联系有一定认识,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形成本章节学习的基础。

.四、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依据(1).产业转移是个新概念,讲清概念很重要。

在理解后,根据实际事例再进行分析讨论。

(2).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为此打下认识基础。

教学中,必须抓住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述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分类;2、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3、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 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学案(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高中地理 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学案(人教版必修3)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结合材料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转移概况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①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 ②区域产业转移③国际产业转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产业转移的目的:追求④更高的利润。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1)主要因素Ⅰ.劳动力:具有⑤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Ⅱ.内部交易成本a .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高,内部交易成本⑥高,推动企业家向⑦国外转移产业。

b .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⑧投资环境,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吸引产业转移。

Ⅲ.市场a .国内市场趋于⑨饱和或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开辟⑩国际市场。

b .为了避开多种限制,直接到⑪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c .⑫市场不断变化,产业转移方向随之变化。

(2)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⑬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⑭用地紧张、地价昂贵、⑮环境污染严重等。

思维活动1.为什么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日、韩开始向我国转移?答案 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主要要求是劳动力充足、价格低廉。

东亚国家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工业化之初,经济不够发达,劳动力价格便宜,因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提供了可能,而此时日本、韩国等经济已经开始转型,劳动力价格优势逐渐丧失,同时中国又有着前景广阔的市场,因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中国转移。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⑯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⑰分工与合作。

3.改变区域⑱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⑲就业的空间分布。

思维活动2.如何看待产业转移中伴随的污染转移问题?答案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改善本国环境,实现产业升级,将一些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承接这些产业,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会牺牲本国的环境。

人教版必修3地理: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地理: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东亚地区产业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
2.通过引导学Biblioteka 对产业转移案例的剖析,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解决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1)阐述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及原因。
(2)分析我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及经济效应。
(3)探讨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字数要求:800-1000字。
2.请学生针对日本企业向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的现象,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内容包括:
(1)产业转移的类型及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1)产业转移的深层原因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具体表现。
(2)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产业转移的规律和趋势。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开展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图片和数据,如我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产业转移、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这些图片和数据反映了什么现象?
(1)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类型: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的产业转移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的产业转移为例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原因及影响。
2.梳理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总结我国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3.强调学生要关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讨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4.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制定适当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例如:为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研究产业转移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为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辅导和支持,确保他们掌握基本概念。
5.加强团队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产业转移的认识,提高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片展示:展示一系列反映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图片,如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东南亚国家产业升级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产业转移的现象。
3.案例引入:以苹果公司为例,介绍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引导学生思考产业转移对企业、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6.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产业转移相关的书籍、论文和新闻报道,拓展知识面。要求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收获。
7.课堂展示:每组选择一个产业转移的案例,制作PPT并进行课堂展示。要求展示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时间为10-15分钟。
作业要求:
1.作业提交时间:按照课程进度,合理安排作业提交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高中地理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分类、目的、形式。

2.运用案例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利用图表分析说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能从书本图表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区一、基础知识梳理完成《课前预习案》。

(见优佳学案P50课前预习)二、知识回顾,完成下列问题:1. 联系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完成下列问题:(1)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选址的一般原则(经济利益方面)是什么?点拨①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劳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经济政策、科研能力、信息通达性、环境因素等;②选址一般原则(经济利益方面):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2)请解释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现象及原因。

点拨:工业集聚: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发生近距离的聚集现象称之为工业集聚。

目的是一方面为了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应。

另一方面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工业分散的两种情况①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使新企业分散迁出。

②有相互协作的工厂之间的分散形成跨国公司。

目的是为了利用廉价土地、原材料、占领市场,寻求最优区位,利于环境保护。

(3)工业技术的进步,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

点拨:①原料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②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③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2.读“东亚政区图”,回答东亚有哪些国家?按经济水平给这些国家排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备课组:地理备课组时间:2010年5月17日课题: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产业转移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

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

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试解释其原因。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⑴概念: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⑵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①总原则: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②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⑶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3.市场因素企业发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发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资、建厂等形式向具有市场优势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重难点: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读图思考:读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点拨:三例的加工地都在我国,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b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点拨: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点拨: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一、产业转移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

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分类: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

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图5.8给出了这类产业随时间推移而在东亚转移的轨迹。

思考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试解释其原因。

点拨:工业化之初,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劳动力价格较低。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点拨: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点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点拨: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其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庞大的打工族(包括农民工);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⑴概念: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⑵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①总原则: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②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⑶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思考1.出口加工区一般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或良好的工业基础。

这样的区位对于降低企业生产内部交易成本有什么作用?点拨:优越的区位条件方便交通,良好的工业基础便于工业联系,都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从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来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吸引国际产业转移,除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外,还应做哪些工作?点拨:从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

3.市场因素企业发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发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资、建厂等形式向具有市场优势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

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而变化。

思考1.目前,汽车的全球化生产已经形成,为什么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点拨:汽车的生产虽然已经实行了全球化,但是由于整车运输不便,并且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

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

2.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对吸引国际产业转移有何作用?点拨: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有利于推动汽车销售,使我国的汽车市场具有广阔的潜力,对跨国汽车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阅读通过本材料的阅读需要理解以下观点: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能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甚至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说明该地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活动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热潮,并持续至今。

在日本国内,由于传统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使国内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

日本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1.自1955~1969年,日本用了15年的时间建立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

重化工工业对原料、燃料的消耗量大。

20世纪7 0年代,国际能源市场出现了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涨。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日本产品的竞争力有什么影响?点拨:国家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从而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1985年,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升值了1倍多)。

日元大幅度升值对日本产业向海外转移有什么推动作用?点拨: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提高。

例如,同样的日本产品,如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

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

3.至80年代,日本传统工业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际市场面临着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竞争。

这种市场形势对日本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点拨: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国际市场上亚洲发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所以,日本企业在其国内发展的空间很小。

4.日本劳动力一方面价格很高,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劳动力的数量下降。

日本劳动力特点对国内企业生产有何影响?点拨:劳动力价格高反映为产品的价格高,而劳动力数量又满足不了企业进一步扩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所以,日本从事传统产业的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价格和数量的双重制约。

5.日本工业高度密集于太干洋沿岸地带。

这一地带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

这种状况对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有什么影响?点拨:促进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向国土的南、北部和海外扩展。

6.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工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

这种政策对日本传统工业企业在国内生产有什么影响?点拨:“技术立国”的政策明显对传统产业在国内生产不利,即企业生产要么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这需要大量的投资),要么转向海外。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原因: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创新和新产业往往在一个或少数国家最先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增长往往率先从某个区域发生。

产业转移则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典例:由日本向其他国家或地区逐级、分阶段的产业转移,推动东亚地区保持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

3.影响: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对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历了两次工业结构调整,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工业结构调整(图5.12)。

每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的转换,同时伴随着原来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例如,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发展重化工业,至80年代初,已基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①无论是产业的发展阶段还是产品的生产环节,产业转移都促进了区域或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一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有些产业处于开发和增长期,如信息产业;有些产业处于成熟或衰退期,如纺织工业。

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图5.13),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图5.14)。

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处于哪些发展阶段的产业和产品的哪些生产环节。

思考1.按照图5.13所示规律,如果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成第一级至第四级,从国际分工角度看,处于不同级别的国家应重点发展哪一发展阶段的产业?联系东亚,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点拨: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国家或地区,依次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

从东亚来看,按此规律,依次是日本—韩国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我国大陆、朝鲜、蒙古。

2.按照图5.14,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产品的一般加工环节,为什么?点拨: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较大。

3.按照图5.13和图5.14所示的规律,发展中国家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985年韩国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对此你作何评价?点拨:因此,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要注意将研究、开发一起引进。

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说明图5.13和图5.14的阅读及思考,应使学生明确产业转移所形成的产业国际分工和合作,在促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往往是不利的。

发达国家总是把处于成熟期、衰退期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外转移,而把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以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