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标题的“搬套”。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题目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妙。然而学生作文往往忽略这一点,或是顺手牵羊,把作文“话题”直接套现成作文题目;或是投机取巧,稍把题目改头换面了事;或是编出个连自己也不太明白的标题,引起读者的“悬念”。如果要批评后者的故弄玄虚、标新立异的话,那么前者就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了,这样的牵强改动,即使不能说是原装“翻版”,也逃不了企图“翻版”的嫌疑。我曾经出过一道话题为“风”的话题作文题让学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还特别强调:自拟题目,题目要有特色,不能与话题雷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只在“风”之前加上“社会”、“自然”等字眼。有的更是省事,直接把话题作为作文题。究其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考虑什么特色或者雷同问题,只是习惯地把以往学来的拟新题目的“技巧”搬出来而已。
2.内容材料的“搬套”。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缺乏材料,即使技巧再高,也难写出好文章。正如清代文学家刘大櫆所说:“如
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尽有威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翻开学生的作文本,你会发现总有那么几个例子(或素材)在几篇文章中重复出现。若出一道关于“理论联系实际”之类的作文题目,你会发现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举出几个相同的
例子,那就是改革开放的例子,我国建设“四化”的例子,江泽民“三个代表”的理论,等等。当然,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问题,但每篇文章都采用相同的例子那未免太单调乏味了。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大量的素材,但他们却选择了一些距离他们生活很远而且一点都不理解的例子,有的还说得头头是道,原因是历史书、政治书中有现成的。
3.开头结尾的“搬套”。
“万事开头难”,文章的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能为全篇奠定鲜明的基调,表达强烈的情感,蕴含深邃的意味。然而学生写作中常常出现“举笔难下手”的现象,肚子里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编筐织篓,重在收口”,结尾好就会使文章通篇生辉,但学生却常常写好正文后为一个结尾而搔耳挠腮。怎么办呢?有的滥用某些模式,形式套用,显得平淡俗气。如写上课、考
试一类作文,总是“嘀铃铃,上课铃响了”开头;写《校园晨曦》一类作文,则常常是“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管它有用没用,套上去再说。更有甚者,用他们的话说,翻开作文选观摩去。说是观摩,其实常常是一字不漏地抄下来。虽然有的还抄得跟正文配合得天衣无缝,但更多的是生搬硬套,使得文章非常别扭。有的学生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写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喜欢在结尾抄几句政治书上的东西,喊几声口号,装点门面。
这种“搬套”文章在过去的命题作文中屡见不鲜。再看看近几年来盛行的话题作文,随着审题难度的降低和文体、题材要求的逐步宽泛,应该说学生有了更为开阔的立意视野和充分展示
才能的机会。但从这几年的中考作文和我的教学体会来看,局面并没有多大改观,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言之有物、文采横溢的好作文还是很少。而这种“搬套”现象似乎没有任何的改变,例子仍然是“张海迪、爱迪生”,写天气仍然是“风和日丽、阳光普照”。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知识太缺乏,又不能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因而提起笔来根本没什么词可
用,也想不到有什么特别的例子可举,更没想到什么技巧问题。二是作文教学还没能打破以往的旧有模式,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三)语言单调
文章的思想、情感要靠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文章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教多年,批阅的学生作文也很多,但有不少的学生习作“缺乏文采”,甚至语言单调、呆板;经常是说几句空话或是胡乱堆砌几个华丽的辞藻,以致词不达意,表达不出真情实感。究其原因,现代科技发达,大多数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放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很少有学生拿起名著、名篇阅读。课外阅读量少,导致语言材料积累有限,自然就写不出好词佳句。
(四)对写作文不感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老师布置作文时,都有不少学生喊苦喊难。有人对中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在问及“你对写作有何看法”时,有4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38%是为了完成作业,表示喜欢的仅有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都无兴趣,写的是“奉命作文”,
缺少动力,写作文水平低。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多数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学生只喜欢现成的高科技、多媒体游戏之类的刺激活动,甚至入迷。与亲戚朋友的联系,则一个电话了事,对于写作这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活动,就缺乏兴趣了;二是大多数老师的作文课都只局限于课堂(课室)的狭窄空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甚少,,因而甚为单调乏味,激发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兴趣。
三、作文教学要讲究对策
按照目前学生作文情况与作文教学状况,在作文教学中有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让学生作文融入生活
学生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怎样把自己的生活融入作文中,这是写作的一个关键,比如2006年的中考作文题:“创意的快乐(或创意的启示)”,生活中许多事例都可以进入考生的联想空间。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具体事件,如一次手工制作比赛,一次手抄报活动,一次生日会,一个送别场面,一次举手发言,有的发生在别人身上,有的是自己经历过的,等等,这些都
可以进入该年中考作文的话题,许多生活片段都可以成为这次作文的血肉。具体到作文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把作文回归到生活的起点。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教师进行写作指导往往是从“审题”开始。其实,一个高明的教师应该懂得“审题”的实质就是“审视生活”。给题目、给材料,都是从生活中来,有的是生活的提炼,有的就是生活本身。如果能透过题目或材料回到生活中去,在广阔的背景中去审视、分析其渊源、内涵、症结所在,作文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限制”,还写作以自由、完整之躯。
2.教会学生“剪碎生活”。
“剪碎”一词源于清人李渔。他对写作有一个精当的比喻:“作剧如载衣。其初,以完全者剪碎;其后,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这段话生动地展示了写作从生活到文章的制作
过程,看起来只有八个字,即“剪碎生活”和“凑成文章”,但做起来却包含一系列的活动。生活本身的任何一件事或一个理,都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