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预浸料加工技术在国内首次取得重大突破

合集下载

C919——航空新材料如何放飞“制造强国梦”!

C919——航空新材料如何放飞“制造强国梦”!

C919——航空新材料如何放飞“制造强国梦”!11月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在中国商飞公司新建成的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正式下线。

这意味着我国在航空制造领域迈出重要步伐、取得重要成果,正式跻身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大型客机研制能力国家的先进行列。

大型客机的研发和生产制造,是一个国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标志。

几十年来,我们因种种原因错失研制自己的大飞机的机遇,一直处在“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时代。

“10亿双袜子换一架飞机”的说法,反映的正是我国在航空制造等高技术方面技不如人的尴尬,让多少中华儿女难以释怀。

从C919中所用的航空新材料可以看出,航空新材料的重点领域包括航空铝材、航空钛材、航空钢材和航空碳纤维复合材料等。

由于中国航空装备早期以引进机种为主,因此材料的选用主要沿用国外材料体系,对外依赖性较强。

近几年来,在自主创新思想的指引下,国内新型机种不断推出,对新材料的自主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了中国航空新材料的发展。

但是目前航空新材料产业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应用基础薄弱、品种规格不全、性能不够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新材料在航空装备上的推广和应用。

航空新材料——航空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强度大、模量高、比重小、质量轻,具有耐高温、耐疲劳、耐腐蚀、耐高导和耐稳定性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可以减轻航空器的质量,节省油耗,提高航速,因此在航空飞行器领域的应用非常迅捷,甚至出现取代一部分铝合金材料的趋势。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天中主要被用作结构材料,如主翼、尾翼和机体、方向舵、起落架、副翼、扰流板、发动机舱、整流罩及座板等,此外还有C/C刹车片等。

中国航空用高性能碳纤维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日美等国对碳纤维原丝技术实施技术禁运和封锁,目前中国碳纤维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合成材料与终端应用环节,生产技术和设备规模与国外相比均有较大差距,成本差异很大,导致中国碳纤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中国碳纤维研究的过去与现在

中国碳纤维研究的过去与现在

中国碳纤维研究的过去与现在2010-9-21 11:17:48 来源: 资源网久攻难克的碳纤维技术1959年,日本人发明了用聚丙烯腈为原丝加张力牵伸制造碳纤维的方法,成为当前的主流产品,制造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及美国的少数公司手中。

中国用聚丙烯腈为原料生产碳纤维的研究始于1962年,起步可谓不晚,但长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由于碳纤维在航天航空等国防工业中有重要用途,西方国家将其视为军用物资,对中国“禁运”,更不转让生产技术。

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战略导弹和作战飞机中开始使用碳纤维增强树脂材料,使得武器性能大幅提高。

我国国防科技系统认定,我国战略武器和军用飞机采用树脂基复合材料代替金属也势在必行。

1975年由当时的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亲自主持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部署国内碳纤维研究工作,由国家计委安排500万元资金做启动费,制定了10年发展规划,组织了原丝、碳化、结构材料、防热材料、测试检验技术5个“攻关组”,安排20多家研究和企业单位参加,如由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吉林辽源石油化工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化纤厂、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采用不同溶剂路线研发聚丙烯睛(PAN)原丝,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吉林、上海、兰州、抚顺4家碳素厂、山西燃化所、中科院化学所等负责碳化技术研究,另外还安排了织物和材料应用研究。

这次会议对促进中国碳纤维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调动了研究人员和企业为国防建设做贡献的热情。

各单位陆续生产出不同质量的原丝和碳纤维,虽然其力学性能较差、稳定性不好,但毕竟解决了有无问题,并成功用于某些型号的非结构件。

1978年5月,国家科委恢复,碳纤维转由科委为主管理,我由当时的石化部调国家科委二局新材料处,主管碳纤维项目。

新材料处把碳纤维视为重中之重,花了很大精力和经费,力图把碳纤维质量抓上去,先后会同国防科工委等召开了多次会议。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5至1981年底,中央各部委共投入到承担碳纤维原丝、碳纤维制品等的民用研制长所的资金约2600多万元,共建设厂房、试验室20000多平方米。

碳纤维行业发展历程

碳纤维行业发展历程

碳纤维行业发展历程
碳纤维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研发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碳纤维最初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作为
高温环境下的结构材料。

由于其出色的力学性能和低密度,碳纤维逐渐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然而,由于生产成本高、性能不稳定等问题,碳纤维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相对缓慢。

2. 发展壮大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成本降低,碳
纤维在航空航天、体育用品、压力容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碳纤维复合材料也开始在一些高端汽车、风力发电等领域得到应用。

3. 广泛应用阶段(21世纪初至今):碳纤维行业在21世纪初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除了传统的航空航天、体育用品、压力容器等领域,碳纤维还开始应用于建筑补强、新能源、轨道交通、医疗等领域。

此外,碳纤维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从原材料、生产设备到应用技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4. 创新突破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在碳纤维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如高模量碳纤维、碳纤维低成本生产技术等。

同时,碳纤维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总体来说,碳纤维行业经历了从研发到应用,再到创新突破的发展历程。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碳纤维行业将继续朝着更高性能、更低成本、更多应用领域的方向发展。

国产碳纤维 发展历史

国产碳纤维 发展历史

国产碳纤维发展历史
国产碳纤维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

当时,我国开始关注碳纤维这一领域,并于1987年在上海成立碳纤维研究所,专门从事碳纤维的研究开发工作。

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崛起,碳纤维逐渐成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在19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启动碳纤维产业化的计划,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加快了碳纤维的研究和生产。

1994年,我国首次成功生产出了复合材料预浸料,标志着我国碳纤维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000年以后,我国碳纤维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碳纤维生产技术、产品品质、应用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国之一,碳纤维产品广泛用于汽车、航空航天、体育器材、建筑、医疗等领域。

近年来,我国政府将碳纤维列为新材料战略性发展重点,加大了对碳纤维产业的支持力度。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国产碳纤维有望成为我国制造业升级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张国良:一个企业家的家国梦、江山情、赤子心

张国良:一个企业家的家国梦、江山情、赤子心

张国良:一个企业家的家国梦、江山情、赤子心■ 本刊记者_郭春花如果说任正非将华为带到了全球通讯技术产业强者之列、曹德旺将福耀玻璃推上全球制造业王座堪称伟大,那么在国际长期严密封锁情况下,从零起步解决了国产碳纤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张国良,同样值得赞赏。

提起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良,人们了解更多的是他如何将国产碳纤维推上世界舞台的事迹以及收获的无数荣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工程师奖……然而,在张国良身上,还有很多传奇色彩: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临危受命接手濒临倒闭企业、顺利安置1800多名下岗职工、捐资捐物近亿元扶贫济困……4月的一天,《纺织服装周刊》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北苑路的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见到了这位传奇人物。

约定9点采访,8点半记者到达时,张国良已经在那里等候了。

他身着夹克衫,深蓝色的主体色调显得格外沉稳,而边缘处点缀的暗红色线条则为整件夹克增添了一抹活力。

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映照出他眼神中深藏的智慧和岁月的沉淀,让人心生敬意。

“只要能学技术就行!”1956年,张国良出生在江西九江庐山脚下一个绿水环抱的小村庄。

小时候,他就像一个永不知疲倦的探险家,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浓厚兴趣。

在村里看到柴油机就走不动了,在旁边盯着研究,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抛向老司机。

那个时候,他就知道柴油机有四冲程,是柴油的燃烧推动了曲轴的旋转。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研究技术也成为他最大的爱好。

上高中的时候,张国良喜欢下象棋,天天背棋谱,后来居然能下盲棋。

高中毕业后,在乡里当通信员,工作之余,他学会了修装无线电收音机和电视机。

“我能把当时的上百种晶体管、电子管收音机、扩大机的线路图记得滚瓜烂熟,随手就能画出来,后来收看毛主席追悼会的转播,就是用我自己装的小九吋电视机。

”当时,张国良还发明了电话会议机,拿到了企业改制了,我们都成了股东,但千万别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自上世纪60年代碳纤维首次商业化以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质不断提高,2014年全球碳纤维产能(365天连续生产12K/24K 碳纤维丝束计算)已达到12.6万吨。

尽管碳纤维与传统的玻璃纤维在价格上仍不能相比,但高性能碳纤维以其高比强度、高模量、可设计、防腐蚀和抗疲劳等突出特点,具有玻璃纤维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已成为发展先进武器装备的关键材料,并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风能产业、土木工程、体育休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当前,国际复合材料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据估计,未来5年,先进复合材料将以每年5%的增速发展,而随着民用航空、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全球高性能碳纤维需求量的年增幅可达10%,亚太地区将会有更高的增长率,即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因此,在目前碳纤维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认清国际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形势、对照国外先进企业找差距找问题,通过理性思考寻求解决途径,适时把握发展机遇,落实行动、注重实效,努力推进国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国外碳纤维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产业方面根据前躯体原料的不同,碳纤维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和粘胶基碳纤维等。

由于粘胶基碳纤维在制备过程中会释放出毒性物质二硫化碳,且工艺流程长、生产成本高、整体性能不高,因此目前,国际碳纤维产业领域,前两种碳纤维获得了更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

其中,PAN基碳纤维又占据绝对优势,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90%。

PAN基碳纤维的九大生产商包括:日本东丽、东邦、三菱丽阳、美国赫氏(Hexcel)、氰特(Cytec)、卓尔泰克(Zoltek,已被东丽收购)、台塑、土耳其阿克萨(AKSA)和德国西格里(SGL)。

沥青基碳纤维的生产和应用居其次,主要生产企业三家,分别是Cytec、三菱塑料和日本碳素纤维。

PAN基碳纤维分为小丝束(1-24K)和大丝束(36K及以上)两类。

中国碳纤维发展史

中国碳纤维发展史

中国碳纤维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在那个时期,中国开始研究碳纤维,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由于技术限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国碳纤维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碳纤维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得到了重视。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加大投入,推动碳纤维的自主研发和生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碳纤维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推动下,中国碳纤维的产量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国之一,并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碳纤维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步研究到自主研发,再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过程。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中国碳纤维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低碳节能的新材料碳纤维使汽车进入轻量化新时代

低碳节能的新材料碳纤维使汽车进入轻量化新时代


级方 程式 赛车 和某 些 超 豪华 品牌 车辆 上 才 能见
到 。到 目前 为止 ,宝 马车 是 “ 第一 个 吃螃蟹 ”的 。
即将 投产 的宝 马 “ 大 城市 ”电动 汽车 基 本确 定 超 采用 碳 纤维 车 身 。它是 专 为城 市交 通设 计 的 电动 汽 车 ,体现 该 公司对 电动汽 车 的前 瞻研 究成 果 。 为 了保证 该 车 的竞 争优 势 ,宝 马下 了很 大 力气 。 采用 碳纤 维整 体车 身是其 主要 亮 点之一 。 了解 , 据 “ 大 城市 ”使 用 的碳 纤维 由欧洲 最大 碳 纤维 制 超 造 商 S L集 团提 供 ,宝 马与该集 团建 立 了合 资公 G
白汽 车诞 生 以来 ,人 们就 一 直持 续追 求减 轻
科学历 ,广东省江 门材料公司,从事材料技术工程师
《 塑资源利用》 橡
2 1. . 0 NO6 1
车 重 ,这 既 出于 节 能 的需要 ,也 为提 高 车辆 稳 定 性 的要 求 。在没 有 找到 合适 的材 料 替代 汽车 用钢 时,人 们更 多 时候 是在优 化 汽车 结 构或 提高 钢材 的性 能 。 自铝车 身 出现 了,它 明显 轻于钢 车 身 ,
勒公司, 们的短期 发展战略都包括 了轻质创新 他
材料 的研发和 降低废气排放 而长期发展战略则 包 括混合动力火 车 以及 电动汽车 的发展规划 。 2 0 年 1 月份, 09 1 宝马宣布与德国领先碳纤维制造
商 S GL ( 西格 里 )集 团成立合 资公 司 宝 马公司 为其首 欢 实现 量 产 的 电动 汽 车 Meai ei e gcy V hc t l
是新一代的增强纤维 ,也是发展 国防军工与国民经 济的重要战略物资 。由于具有优 异性能 ,碳 纤 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 景。文章论 述了碳 纤维是汽 车轻量化的新选择 ,介绍 了车用碳 纤维复合 材料

青岛固德复材:打造全球“顶配”特种防护头盔,开创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先河

青岛固德复材:打造全球“顶配”特种防护头盔,开创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先河

2023 中国纺织073青岛固德复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青岛市胶州,占地3万余平方米,专注于先进复合材料头盔的研发与应用,并成为国内首家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特种防护头盔的企业。

目前青岛固德复材的特种防护头盔已经实现了森林消防局(现:国家消防救援局机动队伍)100%的配发,并被新疆,江西,深圳,北京等省列入森林救援等领域的采购标准。

目前,青岛固德复材不断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果。

比如针对山岳、水域、抗灾等综合抢险救援场景,已形成抢险救灾系列防护产品;公司还与中国煤炭、电力等央企合作,研发生产特种专用头盔。

除此之外,公司也一直与世界排名前十的头盔品牌合作,共同研发生产碳纤维赛车、摩托车、自行车头盔。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已经开始从OEM 路线向自主品牌战略的转型升级发展,推出了“海岩”牌系列头盔品牌。

青岛固德复材当下全力依托科技创新打造新需求,在特种防护头盔领域不断做精做大,正处于迅速壮大崛起的发展快车道。

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是激发创新、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是制造业走向创新引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专精特新”企业在“缝隙市场”所建立的竞争优势对于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具有重要作用。

而对于以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领域来说,更加需要一批优质的“专精特新”应用型企业做支撑,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开始讲起。

2018年6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继发生突发森林大火,灭火过程中一名17岁的消防员小战士不幸被大树砸倒,击中后脑,极强的冲击力致使他的帽带挣断、锁骨骨折。

但奇迹的是,经过CT 扫描他的头部只是轻微脑震蕩,短期修养就已出院。

在关键时刻保护了消防战士的正是青岛固德复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专用特种防护头盔。

当大树从天而降的一瞬间,是科技的力量保护了人类的生命,是科技创造了奇迹;这一瞬间,科技成为了照亮人间温暖的一束光,这才是科技应有的温度与价值。

陈秋飞:深耕细作碳纤维,为国为民解难题

陈秋飞:深耕细作碳纤维,为国为民解难题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第五届“杰出工程师奖”
国资委“高端碳纤维及航空预浸料攻关任务”突出贡献团队负责人、科技部“干喷湿纺高性能碳
纤维产业化及应用技术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
公司副总经理陈秋飞,谈及创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认为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不断自我超越、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对
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中,
038中国纺织20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才培养机制等举措,吸引了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加入到国产碳
纤维的攻关中。

陈秋飞还构建出完整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
关到工程化、产业化的碳纤维及其重点应用体系,实现了国家
基础战略物资的国产化,极大保障了国家重点新材料的战略需
求,为国内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维产品,带来新一轮的产业提升。

的信心有底气,更充满期待。

国内首条自主的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碳化生产线
2023 中国纺织 039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生物基的自增强PLA复合材料

生物基的自增强PLA复合材料

信息资讯News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19年第2期Hi-Tech Fiber and Application“高强型碳纤维高效制备产业化技术项目”顺利通过验收3月29日,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和北京化工大学共同承担的“高强型碳纤维高效制备产业化技术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干喷湿纺工艺生产GQ4522级(TZ700S、CCF700S)碳纤维,实现了500m/min 级原丝纺丝速度的稳定运行,产品经碳化后各性能指标及其稳定性与国际T700S级碳纤维相当。

鉴定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等7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考察了生产现场,听取了公司项目成果汇报,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该项目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的立项课题,由威海拓展和北京化工大学借鉴国家863计划“湿法纺丝制备CCF-3型碳纤维产业化技术开发”的关键技术,针对现有国产T700S碳纤维存在的纺速、稳定性的问题开展项目研究。

经专家鉴定,项目开发成功的500m/min级纺速生产高性能碳纤维的纺丝技术为国内率先突破,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威海拓展碳纤维产品也已应用于某型号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以及航空、兵器等领域。

此次验收具有重要意义,威海拓展突破的500m/min级的纺丝关键技术,促进了国产碳纤维干湿法纺丝技术的提升,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干湿法碳纤维的生产成本,有利于国产碳纤维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在本行业将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本项目产品在军民融合领域的示范应用,不仅支撑了关键武器型号的研制需要,也将不断满足高端工业装备领域的应用需求,为威海拓展进一步开发市场提供有利条件,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官微)精功科技JCTX300型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项目通过鉴定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委托,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于2019年4月9日在浙江省绍兴市主持召开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指导性项目“JCTX300型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项目编号2017134)科技成果鉴定会。

中复神鹰T800碳纤维生产线投产的背后:攻关干喷湿纺其实是逆道而行

中复神鹰T800碳纤维生产线投产的背后:攻关干喷湿纺其实是逆道而行

中复神鹰T800碳纤维生产线投产的背后:攻关干喷湿纺其实是逆道而行展开全文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中国江苏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致力于为全世界提供包括碳纤维原丝研发、碳纤维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研发一体化解决方案。

步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以中复神鹰为轴心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一片繁忙的景象。

其中,碳纤维自行车制造厂、碳芯电缆制造厂、风电叶片制造厂尤为突出。

显然,这片国家级经开区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布局规划上已成一定气候。

但如果回溯到10年前,景象则完全不同。

10年前,中复神鹰第二条100吨碳化生产线正式投产。

而为了走到这一步,中复神鹰足足花了近3年时间。

“从一片蚊虫遍野、蟑螂满地爬的芦苇荡、盐渍滩,到整齐明亮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建成,从不知碳纤维为何物到百吨线量产,这期间发生了太多故事,现在回想起来只能说'不知者无畏’,大家吃得苦不少,闹得笑话也不少。

”席玉松每每谈起这段历史,中复神鹰创业之初的艰辛场景便仿佛浮现在他眼前。

席玉松于2005年9月开始参加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的筹建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车间副主任、生产科科长、车间主任等职,现任中复神鹰副总经理,长期负责调试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是公司碳纤维技术研发的核心骨干力量。

从公司筹建到公司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席玉松见证了中复神鹰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

他回忆道,2006年公司第一次投产时,3.6升的聚合物反应釜在半夜突然失控,温度持续上升,公司所有人都吓得夜不敢寐。

正式投产后,产线每天投入十几万却产出一堆废料,即便如此却又不得不保持24小时不停线,这一困境让所有人都备感煎熬。

“一天烧掉一辆桑塔纳,一走就陷泥坑,完全找不到方向。

”席玉松至今都清晰地记得,董事长那时压力巨大,经常在深夜给各技术员打电话,一打便是半小时,而他每次接到董事长电话也都不轻易说话,只是耐心地听着。

在原丝研发生产过程中,他们做出过一进入炭化炉就烧成灰的“面糊糊”,也历经过每天灰头土脸、头发烤焦一大片的日常,甚至因为“无知”直接徒手伸进化学溶剂(DMSO)里清理聚丙烯腈原丝而导致双手严重脱水,白骨显露。

吉林市在碳纤维原丝技术攻关上获重要成果

吉林市在碳纤维原丝技术攻关上获重要成果
据在短 期 内 的变化趋 势 。将 PD控 制 回路 的 P I V、 S P和 O P值 加 入实 时 曲线 的笔 组 ,参 考三 者 的变 化 趋 势对调 整 PD控制 参数 很有 帮助 。 同时监 控 I 设备 的运行 情 况 , 电流 、转 速等 。 如
5 2 数 据 记 录 功 能 .
了人 力物力 的浪费 。
5 3 报 表 功 能 .
友 好 的 图形 界 面 ,功能 齐 全 ,技 术 先 进 ,质 量 可
靠 ,操作 简 便 ,很 好 地 实 现 了对 纺 丝 系 统 的 监
控。 参考 文献
[ ] 张 晓 东 , 旺生 .基 于 Maa 组 态 王 6 0简易 训 1 姚 t b和 l . 练模 拟器 设 计 [] J .微 计算 机 信 息 , 0 3 2 : 1 20 ( ) 2 —
22.
通过 开 物 2 0 0 0提 供 的 自定 义 报 表 编 辑 器 , 完成 了 温度 、压力 等 实 时数 据 报表 ,方便 技 术人 员对 数据进行 集 中分 析 和对 比 ,以便更 好 地 跟 踪
工艺 参数 。
[ ] 王 容 .航 海 模 拟 器 教 练 台 功 能 设 置 探 讨 [ ] 2 J .浙 江
公 司T一30的水 平。与会专家认为 ,该项 目采 用水相 悬浮 聚合 ,引发体 系采用 氧化还原 体系 的技 术路线 ,属 国内首 0 创, 吉林奇峰化纤 股份有限公 司具有多年腈纶生产 的实践 经验 , 具有 发展 P N基碳纤维原 丝的基 础 , 目前 取得 的成 A 其
果 及 进 一 步加 以 完 善 后 ,将 对 吉 林 市 工 业 结 构 调 整 和 我 国碳 纤 维 工 业 的 发 展 起 到 积极 的推 动作 用 。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平台考试试题及答案(工程类)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平台考试试题及答案(工程类)

【单选题】 年对《安全生产法》的修改中,提出要保证监管的( )。

【 分】严格性实效性强制性宽容性年 月 日【单选题】 下列有关我国工业基础能力滞后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 分】基础研究薄弱,很多环节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产业发展中,长期“轻主机、重配套”缺少全行业的协同,政府投入不够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单选题】 “十三五”规划提出引导区域高端制造业相对集中发展,促进( )特色化发展,建设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链。

【 分】珠三角长三角东北地区中西部【单选题】 以下哪一地区的“十三五”规划提出在半导体装备材料、工业机器人、深远海洋装备等领域填补国内空白( )。

【 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单选题】 ( )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 分】高登·摩尔罗伯特·诺伊斯冯·诺依曼阿伦·凯【单选题】 建设智能化的工厂涉及到实现三个互联与三个集成,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三个互联”的是( )。

【 分】信息互联虚实互联端到端互联内外互联【单选题】由于“四基”是我国当前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此,我们要推动建设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下列有关创新中心运作机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分】是一个盈利性的创新实体类似于产业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合组织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实行非会员制【单选题】 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提出了( )。

【 分】“再工业化”“工业 ”“新工业”“新增长战略”【单选题】 根据《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下列不属于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地区的是( )。

【 分】四川陕西沈阳杭州【单选题】 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在高性能金属零件( )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 分】激光近净成形电子束熔丝沉积光固化成形三维立体打印【单选题】 下列哪一类不是法国重点围绕的优先项目( )。

【 分】环保和新能源医疗和健康教育和民生前沿技术【单选题】 我国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大背景下,在安全生产方面强调的口号是( )。

预浸料相关知识09.11.10

预浸料相关知识09.11.10

09.11.10预浸料预浸料(Prepreg)是Preimpregnated Materials的缩写,是把基体(Matrix)浸渍在强化纤维(Reinforced Fiber)中制成的预浸料片材产品,是复合材料的中间材料。

强化材料主要有碳纤维、玻璃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等。

基体材料主要有环氧树脂、聚酯树脂、热可塑性树脂等。

使用Prepreg生产的复合材料相比于其他材料来说,能改善强度(strength),硬度(stiffness),耐蚀性(corrosion resistance),疲劳寿命(fatigue),耐磨耗性(wear resistance),耐冲击性(impact resistance),轻量化(weigh treduction)等多种特性,在最近经常使用于宇宙航空产业,一般产业,运动,休闲用品等的生产上。

[] 沃西源, 预浸料的类型、特性与制造技术. 航天返回与遥感. 1998,19(3): 36-40(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1 预浸料的类型从物理形状来看预浸料可分为单向预浸料和织物预浸料两种类型。

就力学性能来说单向预浸料是没有纬纱,靠树脂基体材料将纤维粘结成片状的中间材料,承载纤维可按结构设计受力分析情况铺层,因此它的力学性能是最好的而织物预浸料中织物由于编织过程经、纬纱的跨格效应,不可避免地要损伤纤维,从而降低其力学性能。

但从易于手工铺层操作和遇有拐角的复合材料结构件来看,织物预浸料又有其独特的优点2 预浸料主要的特性预浸料主要的特性是增强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以g/m2表示。

这项指标规定了预浸料的基本特性,它可使结构设计师和应力分析人员明确确定固化后单层的性能。

固化后预浸料的单层厚度是另一个普遍使用的变量,或者随同单位面积重量一起使用,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如下:因为增强纤维是复合材料的承载者,高的纤维含量对获得高性能复合材料是有利的。

然而树脂系统是基体材料,它能使增强纤维胶结在一起并传递载荷,这就存在一个树脂基体材料与纤维增强材料的最佳比例,而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增强纤维的横截面积,通常增强纤维含量超过70%时,增强纤维相互接触会导致性能下降。

连云港打造世界级碳纤维高新材料产业

连云港打造世界级碳纤维高新材料产业

连云港打造世界级碳纤维高新材料产业口朱其太黄新冠碳纤维因为有特殊的性能,重量只有金属材料的五分之一,强度印是钢材的两倍,是国际公认的战略材料。

但由于发达国家的严密封锁,使我国生产碳纤维全靠自力更生。

我国碳纤维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从品种到质量基本上能替代进口,而且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2010年国产碳纤维总量已达到1500吨,而连云港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就生产了1006吨。

同时,在高档碳纤维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上也走出了坚实的步伐。

2012年3月7日,连云港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良在卜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接受境内外媒体记者专题采访,他介绍了中复神鹰如何仅仅用了10余年的时间,从一个资不抵债的小厂成长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行业排尖兵企业,让“中国造”碳纤维世界顶先梦想成真,并打破了国际垄断,止中国碳纤维产品成功打人国际市场,成为东方桥头堡一颗灿烂的碳纤维明珠。

开创我国碳纤维高新材料产业之先河碳纤维复合材料因具有极高的慢度,良好的导电、导热和耐腐蚀性等其他复合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良性能,被广泛用于军事及民用工业f医疗、纺织、体育休闲)的各个领域,尤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业绩尤为瞩目。

我国的碳纤维研发工作虽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但产业化进展缓慢,至今尚无国际公认的经济规模达到400吨碳纤维且原丝能够自给的工业生产线。

由于碳纤维的质量、技术和生产能力问题,我国的碳纤维主要还是依赖从国外进口。

然而,日、美等发达国家限制碳纤维对我国的出口,直接影响到我国国防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加快碳纤维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攻关工程,已是我国国防和经济快速发展迫在眉睫的需求,也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研发和发展的重点新领域,以及实施科技产业化的重点攻关项目。

从2001年开始,张国良就一直关注着我国碳纤维的研究和发展。

他多次走访国家碳纤维专业研究机构的专家,努力寻求有关政策支持,经过认真充分地研究考虑,2005年9月,张国良决心利用自身多年从事腈纶化纤成套设备生产的优势,自行研发和制造碳纤维原丝和碳化生产设备,建设国产化碳纤维生产线。

碳纤维国内技术和生产现状简介

碳纤维国内技术和生产现状简介

碳纤维国内技术和生产现状简介(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国内碳纤维技术及生产现状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碳纤维,历经近40年的漫长历程。

在此期间,由于国外把碳纤维生产技术列入禁运之列,严格控制封锁,制约了我国碳纤维工业的发展。

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从无到有,逐步建成了碳纤维的工业雏型。

20世纪70年代初突破连续化工艺,1976年在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建成我国第一条PAN基碳纤维扩大试验生产线,当时生产能力为2t/a。

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高强型碳纤维的研究,于1998年建成一条新的中试生产线,规模为40t/a。

我国主要研究单位有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上海合纤所、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

我国目前使用碳纤维量约占世界用量的1/5。

巨大的市场潜力,供不应求的局面,必然促进我国碳纤维工业的发展。

但是,要想进入竞争的市场,一是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二是要求价位相当。

针对我国碳纤维工业的现状,需首先解决高性能PAN原丝的质量,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产业化,这是进市场的前提;同时,还需进行预氧化,碳化,石墨化设备及表面处理装置的工程化开发,使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

目前,内内研究开发以及生产碳纤维的呼声很高,发展趋势令人鼓舞。

但由于对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建议目前我国高性能碳纤维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为此,尽快研究和发展我国自己的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已迫在眉睫。

碳纤维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质量的提升涉及到方方面面。

以下几个方面应优先考虑。

1、提高PAN原丝质量PAN原丝不仅影响碳纤维的质量,而且影响其产量和生产成本。

换言之,只有高质量的原丝才能生产出高性能碳纤维,才能稳定生产,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深度解读,中复神鹰干喷湿法碳纤维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重要意义

深度解读,中复神鹰干喷湿法碳纤维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重要意义

深度解读,中复神鹰干喷湿法碳纤维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重要意义在人民大会堂的中复神鹰董事长张国良干喷湿法碳纤维生产技术属于重大突破2018年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和东华大学合作完成的“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董事长张国良作为项目获奖代表,参加了颁奖大会。

干喷湿法碳纤维生产技术对于我国碳纤维工业生产来说意义重大,有利于我国碳纤维民用领域的产业延伸。

缅怀已经去世的中国碳纤维先驱贺福老师(贺福老师网上的资料很少)中国艰辛的碳纤维研发之路我国碳纤维研究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研究,但是由于碳纤维生产周期长,对碳纤维生产工艺涉及高分子聚合,高分子聚合物凝固成形,高温氧化碳化等多种物理和化学形态的变化,当时国家在碳纤维领域的投资的人力和资金有限,中国国产碳纤维一直处于实验室小规模生产测试,而且碳纤维生产质量和性能的稳定性也较差。

由于碳纤维的优秀不可替代的性能被用于军事航空领域,但是随着国际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敏感商品禁运政策的实施,中国在宇航和军事领域的发展响应的受到影响。

看似简单的碳纤维生产其实背后是多学科和工程设计实力的表现中国碳纤维快速发展期2003年算是中国碳纤维起步重要的一年,由于碳纤维作为重要的军事航天材料,发展国产碳纤维技术上升到国家层面,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联合国内北京化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共同攻坚碳纤维技术。

通过国内各个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2005年我国国产碳纤维基本完成小规模实验生产,国产碳纤维品质基本达到日本东丽T300的水准,接着就是国产碳纤维技术扩大化工业生产的转化,2005年以后先后有威海光威、中复神鹰、吉林吉碳等国内企业上马碳纤维工业化生产,但是由于实验线放大生产遇到各类的问题,2007年左右中国国产碳纤维工业化生产才初步可以稳定生产,随着国家投资和碳纤维生产企业的努力,随后的几年中国国产碳纤进入飞速发展期,高性能碳纤维T700、T800、T1000的新闻不断爆出,似乎中国国产碳纤维已经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 滑光亮 、 无缝 隙 、 无斑 马纹 , 而且碳 纤 维及树 脂分 散均 匀 , 因而使 下游 的碳纤 维复合 材料 制 品的综合 质量 有
了很 大提 高 , 其整 体质 量水 平可 以与进 口产 品相媲美 。不久 前 中 国台湾 及 日本 的有 关 客 户来 厂 参 观后 对 该 技术 的重 大突破 产生 了浓厚 兴趣 , 表示 愿意就 该技 术进 行深 入合作 。 目前 , 技术 已经 国家 专利局 受理 了专 该 利 申请 , 采用 该技 术生产 的 碳 纤 维 预浸 料 幅宽 可 达 10 .m一14 碳 纤 维 含 量从 3gm 到 50/ 2厚 度 从 .m、 O/ 2 0gm ,
数 年前 , 片市 场 上主要 有 中航 惠腾 、 叶 上玻 院 、 中复连 众 、 玻 院 、 北 东方 汽轮 等包揽 天下 , 随着 国内外 风能
市场扩 大 , 国际风 电企业 进入 中国及 我 国民用 风 电企业 的后 起 , 会打 乱前 几 年 的市 场 格 局 。据 了解 , 麦 将 丹 L M公 司在 2兆瓦 F P叶 片制造 上 自主设计 , R 先后 采用 D M、 S 亚什 兰的 U R和 V R, P E 国内 中航 惠腾 数年 前 , 在
迅公 司客车 F P大包 围 内外 饰部 件不仅 被 国 内汽 配市 场首选 青 睐 , 出 口澳 大利 亚 、 拿 大 、 国及 欧美 国 R 并 加 韩
家等 地 区。据 该公 司销售 部石 兆 明经 理介 绍 , 内客 车 目前 仅 限于前 后 包 围 , 该 公 司 与 国外 公 司 的合 作 , 国 而
创新 典范 。据 了解 , 该公 司在 客车 的前后 围 、 车顶 、 围 、 侧 轮壳 罩 内饰 、 调 机外 壳 、 风 道 等 , 部 实 现 了玻 空 冷 全
璃钢 复合材 料 大包 围。该公 司模具 开发 采用 了五 轴加工 中心 , 使产 品造 型设计 和制 作提 高到 一个新 台 阶 , 确


碳 纤 维 预 浸 料 加 工 技 术 在 国 内首 次 取 得 重 大 突 破
碳纤 维 预浸料 是航 空 、 天 、 航 工业 、 车 、 工 、 育休 闲用 品等领域 广 泛应用 的高新 材料 , 汽 化 体 随着 碳纤维 应 用的不 断扩 大 , 碳纤 维预浸 料加 工厂 家 目前 在 国内 已达二 十 多家 , 由于各 厂 家 的装备 水 平 和工 品有很大 差距 , 主要 是产 品外 观质量 差 和碳 纤维 及树脂 分散 不均 匀 , 因而直
1 瓦 叶片设 计 完成后 , 兆 也采 用 U R和 V R P E 。这 两家企 业 与环 氧制 造 叶 片企 业相 比 , 大 降低 了制 造成 本 。 大 再加 上 D M、 S 亚什 兰 、 纬 、 兴 、 可德 等公 司频频 在 向叶 片制造 业 提供 采 用 U R和 V R制造 叶 片 的可能 上 长 雷 P E
接影 响 了下 游制 品的强度 以及 外观 质量 , 也是 国产 碳纤 维 预浸 料 不能进 入 高端 碳 纤 维复 合材 料 领 域 的主 这
要原 因 。
为 了解 决 以上 问题 , 无锡 市宏维 科技 有限公 司的工程 技术 人员在 国内同行 的大力 协助 下 , 经过 多年 的刻
苦攻关 , 入研究 碳纤 维的 预浸原理 和环 氧树 脂 的受 热 加压 后 的分 布规 律 , 深 从设 备 和 工艺 人 手 , 经过 上 百次 的反 复试验 , 于突破 了预浸 料 的加 工技 术 , 其加 工得 心 应手 。利 用该 技 术加 工 的 预浸 料产 品 , 但 表面 终 使 不
00 5 m到 0 5r .2 m .0 m。 a ( 天书 王 供稿 )
2兆 瓦 级 以 下 F P叶 片 制 造 有 望 采 用 U R和 V R R P E
20 2 1 两 年 间 , 国 09— 0 0 我 叶片市 场将 面 临激 烈 的 价格 竞 争 , 别是 在 2兆 瓦 以下 F P叶 片 的制造 特 R 材 料上 , 片树脂选 用高性 能 的 U R和 V R的 可能性 愈来 愈大 。 叶 P E
客车 全部用 上 了 砰 大包 围 。 ( 鸿汉 供稿 ) 赵
性、 成本 的对 比性 和 可靠性 的资讯 , 一些采 用环 氧制造 叶片 的企 业开 始尝试 。 使 ( 鸿汉 供稿 ) 赵
客 车 F P大 包 围指 看 上 海 茂 迅公 司 R
成 功 的精 品出击 欧美 、 大利 亚 客车 配套 市 场 澳
坐落在 上海奉 贤 区的上海 茂迅 汽车 装饰材 料制 品有 限公 司 , 国 内客车 实施 H 大包 围 的开路 先锋 和 是
保了模具的尺寸精确和表面光泽。为满足客车 F P内外饰部件精确尺寸和强度要求 , R 茂迅公司开发了抽真
空 闭模连 续化 生产工 艺 和 S , MC 严格 的企业 管理 和技 术创 新浮 出 了“ 品” 精 。
茂迅公 司先 后获 得 了 T 199 车行业 质 量 体 系 认证 、 S7 、l s& S64 汽 B 46 Ca 1 2阻燃 标 准 和 u s L认 证 。 目前 , 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