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合集下载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39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39张ppt)
注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按生产力 水平原始社会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按生产关系中国原始社 会组织可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良渚古城
(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目 录
内单以城填面充积莫约角3山0平0万台平的工方程米为,例外,城30约万平63方0米万的平平 方台,米估。计古需城用和20水0万利立系方统米的总土量方超。过按1照0历00史万学立家 方许倬米云。的通分过析庞,大一般的农工业程社量会,,可劳动以力看如出果当投时入社到 会正常怎生样产的工发作展以程外,度每?年超过了3个月,就会严重
影响社会运行。那么假设100天完成这个工程,就 需要动员6000人连续工作,这6000人的组织、管理
和万给人公养计共又算权需,要 人力大口的量动出的员现社占会可资用源劳支动持力。的如1/果10以,使那用么1莫 角山—工—程即统需治有者10的万强人大为劳的动调力动储、备组基织础能。 力
-李伟:《寻找中国之始》,《三联生活周刊》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以时空观念为指导,了解中国境内石器时代不同阶段的代 表性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通过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其史料,认识从传说时代到国 家产生的发展趋势,体会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历史必然性。 3.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基本史实,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影响,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产生之间的 关系及早期国家的特征。
目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4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4张ppt)
(1)代表性遗存:有数百处;如:距今约170万年的 元谋人 和距今70万至20万年的 北京人 。 (2)社会特征:他们从事 渔猎 和 采集;过着 群居 生活。 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 火。
思考点:
中国早期人类遗址 从南到北,从东到 西,分布广泛。
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的分布:
2、新石器时代(以 打磨结合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华丽
司 母


3、西周
西 周
建立 地Hale Waihona Puke 制度衰亡 衰落结束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今陕西西安西)
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由繁荣转向衰落的时期
经济:井田制 政治:分封制
宗法制
标志: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原因: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 结果:周厉王出逃,诸侯推举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史 称共和行政。西周从此走向衰落 公元前771年,犬知戎识族链攻接破:东镐周京公,元杀前770年,周平王 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姬。宜臼)迁都洛邑(河南洛阳),东周
(1)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时期时代。 (2)社会特征: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 陶器 ,开始从 事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提醒:制陶、农业、家畜饲养和磨制石 器的出现,构成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的四要素,成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
2、新石器时代(以 打磨结合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元一体的特点与风格,炎 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 华夏始祖。
3.尧、舜、禹“禅让”传说
“禅让”传说尧、舜、禹时期由各 部落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 制度。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 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 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 “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 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 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 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 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 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3张ppt)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妇女主导 集体劳动,成果共享、 财产公有,平均分配
男子主导 私有制产生、贫富差距, 阶级分化、部落联盟形成
早期国家 夏商西周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三皇五帝
神话传说是古人对世界起源、 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简单
1、三皇: (1)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
(2)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厚
的历史事实。
2、五帝:
(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炎黄部落联盟:炎帝与黄帝被后世
共尊为华夏始祖
(3)禅让制:
概念: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他人
标准:才能
性质:公天下
(二)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3、政治: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标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实质:家天下 (2)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 机构与职官 (3)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间接统治 4、文化:历法—《夏小统治
1、建立: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文字: 甲骨文
3、政治制度: (1)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中央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 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3)地方制度: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 ji)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特点:
①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 ②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影响: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礼乐制
含义
“礼”: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3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31张ppt)

✎P2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典型代表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P3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生活状态
打磨石器,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修建村落,逐渐稳定 不同地区各具特色
思考:通过庞大的工程量,可以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统
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程度? 治者的强大的调动、组织能力。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思考:剩余从何而
在中国北方,至今最早的农业遗 来?剩余如何分配?
迹……房屋内部,往往留有石磨盘、
石磨棒、石斧、石铲,都是农业生产 从游走寻觅到村寨定居,
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
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
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
良渚申遗成功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
学系教授、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当事
人高蒙河对澎湃新闻表示,“国际学术界曾长
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
时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 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 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 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 “野蛮”相对而言。……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 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 阶级社会的阶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6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6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 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3.知道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向食物的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中国古代食物的生产及 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
生产力水 平低; 共同劳动 成果共享
距今约5000— 4000年
距今约五六千年
距今约5000年— 4000年
黄河流域 黑陶(蛋壳陶)
辽河流域 精美玉器
长江下游 大规模祭坛神庙
父系氏族 社会
贫富分化 私有制; 阶级分化; 部落联盟 向国家过 渡
思思考考132::观请请察概比两括较幅中两地华种图文观,明点分起,析源你早的认期特为人点哪类?一分种布更的合特理点??为什么?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新石器 时代 晚期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时间
地域
文明表现 社会形态 社会特征
距今约7000— 5000年
黄河中上 游
①彩绘陶器 ②以粟为主要栽 培作物
距今6500—4500 年
黄河下游
养猪较普遍
距今7000-5000 年
长江流 域
种植水稻;修建 村落 掌握养蚕缫 丝技术
母系氏族 社会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原始农耕、驯养牲畜、南稻北粟
仰韶文化代表——姜寨聚落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社会特征: 以血缘为纽带聚居、尚未贫富分化 、母系社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口规模增加、定居成为可能、村社体系诞生 (生产力有所提高,但水平仍然较低)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9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9张ppt)
——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载《文物》1985年第8期
文明判断标准有四:文字;冶炼金属;城市;国家
文明如何起源
劳动分工是私有制产生的社会前提,剩余产品的增加是私有制产生的 物质前提。私有制的发展使得社会分裂为阶级。国家是在私有制和阶级发 生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课时间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原始社会
约5000年
奴隶社会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原始人群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母系氏族公社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的分工和分化
何以知道文明起源
关于史前,特别是新石器时代,也不是光靠考古,还会有一些文字上的 记载。这些文字记载基本属于传说,目前我们还不能把它完全当做百分之百 的历史来看待,只能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说法。故事也好,传说 也罢,它一定会有真实的基础在里面,但它还会有一些虚构的东西,而且传 说越往前推就越离谱,稍微往后一点的就比较像真的。考古和文字这两个系 统的材料逐渐接近,但还不能完全合一,这就是史前时期。
根据考古发现,目前在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 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他们从 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他们已经学会用火。他们是目前已知的生 活在中华大地上最早的人类。
分期
考古中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2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2张ppt)
的最早的古人类。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
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初中知识点: 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
特征。 4.生产状况:①采集狩猎 ②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二、从部落到国家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 成。太古以来,诸族 错居,接触交通,各 去小异而大同,渐化 合以成一族之形,后 世所谓诸夏是。
——梁启超《饮冰室 合集》
二、从部落到国家
4.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 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2)统治:夏王是 最高统治者,夏朝社会仍是聚族而居。①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 构与职官。②部族: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 族进行间接统治。(3)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历法《夏小正》。
人面鱼纹彩陶盆类和文化遗存
玉蟾岩出土的稻谷
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刻符龟甲和骨笛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 化粟和黍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河姆渡遗址出 土的猪纹陶钵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山东龙山文化遗 大汶口遗址出 址出土的高柄杯 土的白陶鬶
良渚遗址出 土的玉琮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时空定位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按生产力水平(劳动工具材质)分期
(1)旧石器时代1)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 时代。2)代表:元谋人(约公元前170万年)、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3张ppt)

黄河流域: 红山文化
头遗 骨文;
共和行政;
仰韶文化、 (辽河上

青铜器
犬戎破京
大汶口文化;游);
长江流域: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使 用火(元谋人、 北京人)
从生产方 从生产 式划分 关系划分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男性社会地位高于女性, 婚姻关系由"从妻居"变为"从夫居",子女 成为父系氏族的成员和父亲财产的继承者。 贫富现象出现,私有财产萌芽。父系氏族 社会后期,氏族社会走向瓦解,阶级社会 开始出现。
探究: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的 墓葬有哪些区别?反映什么现象? 区别:墓葬随葬品的多少 现象: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 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 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良渚墓葬中有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财富的玉器和象征
神权、军权的玉琮、玉钺,为研究阶级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余杭县反山氏族墓地是良渚文化中期的遗存,时代在公元前3000年,墓
葬中各种玉器占全部随葬品总数的90%以上,11座墓中计出土3200余件,其
上古穴居而野处——《周易》
采集渔猎
单位面积 内果兽数 量有限, 人口分布 不能密集。
采集渔猎 受时节影 响大,食 物供给不 稳定。
人口有限
旧石器之光
2.新石器时代
(1)概念: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早期: 时间 距今约1万年前 生产生活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遗存 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中期: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7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7张ppt)
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难点:早期国家的特征
子目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 从部落到国家 三 商和西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石器时代: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 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依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 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 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国家形成的标志 为:一是阶级的存在, 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 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 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 立的社会基础,凌驾 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 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 的社会职能,是国家 机器的本质特征。“
一定社会政治组 织及其代表者所 具有的影响和支 配他人的一种强 制力量.
陶寺遗址玉制礼器
从事原始农业
3
使用陶器 2 使用磨制石器 1
4
从事养畜业
修建村落
5
6
开始定居生活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3.原始社会组织(生产关系/社会组织) 第一阶段---原始人群: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旧石器早期和中期) 第二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子孙归母亲所有。 (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晚期) 第三阶段:父系氏族公社: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 (距今5000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 发展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叫 做新石器时代 ,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 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1
云南元谋,170 万年前,打制石 器,渔猎采集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1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1张ppt)
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 体的发展基础
壹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按生产力水平分期(石器制作技地点
特征
仰韶文化
早期
(距今约7000至 大汶口文化
新 石
5000年前) 河姆渡文化(浙)


龙山文化(鲁)

晚期
红山文化(辽)
(距今约5000年)
良渚文化(浙)

图中神话人物是谁?你知道与他们相

关的神话故事吗?


女娲造人是远古时期最为经典的神话

之一,女娲创造了人类。伏羲也是古
代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之一。在西方
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
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
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
怎样生活的?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
贰 从部落到国家
(二)早期国家形成 1.夏朝的建立
思考一:阅读p5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 说法?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非风平浪静,而可能存在斗争,甚至激烈斗 争的可能性更大。
思考二: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能否印证夏朝的存在?
1.夏朝历史没有明确的纪年 2.碳14测年法只能测定夏文化文物的大致年代,误差可达一二百 年。 3.后世史书中关于夏王朝的记载过于简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 4.迄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黄河流域 北方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彩绘陶器、粟作农业
养蚕缫丝、稻作农业 蛋壳黑陶 精美玉器
壹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按生产关系阶段特征分期(社会组织)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摘编自詹子庆《夏史与夏代文明》
相较于万邦古国的分散林立,夏朝的领导地位得到承认, 这是权力趋于集中的一种体现。也体现了文明的融合趋 势。
三、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 3.1 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
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商代文字 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近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 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必占 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 肩胛骨上。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所及甲骨文 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左右,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字。是我 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成熟文字。
一、考古遗迹溯文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万年——7千年) 问题探究: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类遗址有哪些?其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水稻 遗存
动物 骨骼 碎片
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 落,生活逐渐稳定
一、考古遗迹溯文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3.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千年——5千年)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特 征。
2.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 中的不同作用。
一、考古遗迹溯文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0万年——1万年 (打制方法)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4千年
(打磨结合)
早期:距今约1万——7千年 中期:距今约7千——5千年 晚期:距今约5千——4千年
材料1:据文献记载,夏朝王畿内外分布着许多 封国。首先是姒姓封国。史称:“禹为姒姓,其 后分封,用国为姓”,如:有扈氏、有男氏、斟 寻氏、形城氏、衰氏、费氏、杞氏、増氏、辛氏、 冥氏、斟戈氏等。此外,还有承认夏朝为“天下 共主”地位的众多异姓族邦,其中明确称之“夏 伯”“夏方伯”的族邦就有融氏之后己姓昆吾… 夏与这些族邦或长期结盟,或短暂结盟,随着夏 王朝势力的消长,它们与夏王朝的关系或即或离, 有的邦甚至后来演化成为夏的敌对势力。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8张ppt)

3000万年前 类人猿诞生
元谋人
贵州观音洞
蓝田人
300万年前
1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1977年河南新郑裴李岗 出土石磨盘、石磨棒, 距今7700年以上
一、新旧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
旧石器时代 ①使用打制石器 ②过着群居的生活 ③从事渔猎和采?
资料袋
国家产生的两大条件 阶级分化的出现
公共权力的设立
中国原始社会三阶段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比较两张图,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墓葬有哪些区别, 这反映了什么现象的出现? 区别:墓葬规格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少 现象: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5000~2000年)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新石器时代 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种植作物与 饲养家畜 ③大量使用陶器 ④养蚕缫丝 ⑤使用玉器 ⑥城墙、祭坛和 神庙
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
时期
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 大汶口文化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对象:以同姓诸侯为主 先王之后 异姓功臣
消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
义务:朝觐述职 缴纳贡赋
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随从作战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作用:积极:①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变大,
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②周王确立了天下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西周分封示意图
北京人·头骨复原图
红山文化·玉龙
殷商·甲骨卜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存
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2.中期
时间
距今约7 000~5 000年
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下游的_大__汶__口__文化和长江 代表
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仰韶 生产 文化 生活 河姆渡
文化
典型器物是彩___绘__陶__器__,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居民种植_水___稻__,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知识梳理(四) 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 汤 灭夏后建立商朝。
(2)统治:
迁都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_殷__,所以商朝 也称殷朝
甲骨文
殷墟遗址出土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是 商人刻写的__占__卜__记录,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 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国家机构
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 内__外__服__制
3.经济 (1)农业: ①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青铜 农 具极少。 ② 井田制 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2)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主题一 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 [析史料实证]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遗址名称 巫山人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人
3.晚期 (1)时间:距今约5 000年。 (2)代表:黄河流域的 龙山 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的 良渚 文化。 (3)生产生活:会制造精美的 玉器 ,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 和神庙。
(4)社会发展: ①父权制取代母权制。 ②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 私有制 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 阶层。 ④氏族贵族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 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图知史实
一语评历史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 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 源。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新 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产 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 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知识梳理(一) 旧石器时代 1.典型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万至20 万年的 北京人 。 2.生产生活 (1)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已经学会用 火 。 (2)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 母系 氏族社会。
知识梳理(二) 新石器时代 1.早期
时间
距今约1万年
生产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__始__农__业__,饲养家畜,生 生活 活逐渐稳定
知识梳理(三) 国家的产生 1.三皇五帝的传说 (1)三皇时代:较早, 神话 色彩浓重。 (2)五帝事迹: ① 黄帝 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 始祖。 ②尧根据推举和考察,确定继承部落联盟首领的人选,称 为“ 禅让 ”。
2.夏朝的建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建立夏朝。 (2)统治: ①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世袭制 代替了禅让制。 ②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 后 ”。 ③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④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对其他 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 部族 实行间接统治。
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材料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新石器早中期遗址大多分布在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 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普遍进入到渭河平原、华北平原 和黄淮平原。
——摘编自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 [探究] 与材料一相比,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址在分布 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从多元走向一体,逐渐集中于平原。
金牛山人 长阳人
距今年代 约200万年 约170万年 约115万~70万年 约70万~20万年 约28万年 约19万年
发现地点 重庆巫山 云南元谋 陕西蓝田 北京周口店 辽宁营口 湖北长阳
所属流域 长江 长江 黄河 海河 辽河 长江
遗址名称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所属流域
和县人
约19万~15万年
安徽和县
影响范围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商,推翻商朝,建 立周朝,定都于镐京,史称西周。 (2)统治: ①实行分封制与 宗法制 ,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 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②“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 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 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 周幽王,西周灭亡。
——摘编自《世界遗产》 [探究] 材料三体现了二里头文化怎样的特点? [提示] 在广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又向周边地区 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响。
[明历史解释] 中华文明的特点 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2.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百花齐放、 多元并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域,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 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3.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 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明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 展的动力因素。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二里头遗址贵族墓出土的玉鸟形饰, 颇类于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系统的鹰纹玉笄。青铜战斧与环首 刀,应属于早期北方系青铜器。而海贝则属暖水种,分布在印度 洋和中国南海的热带海域。
作为二里头文化重要礼器的陶酒器盉、爵,向北见于燕山南 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南及由浙江到四川的长江流域一带,西达 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一带。
长江
马坝人
约13万年
广东韶关
珠江
丁村人
约10万~ 5万年
山西襄汾
黄河
左镇人
约3万~ 2万年
台湾台南Biblioteka -山顶洞人 约3.4万~1.6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探究] 材料一中人类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体现
了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提示] 本土化:我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
远流长。
多元化:不仅黄河、长江流域,而且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