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自画像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的理解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的理解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真的是很有味道呢。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几句诗啊,就像是苏轼在跟我们唠家常一样。
你看他说自己的心像烧过的木头,就是那种对啥都有点看淡了的感觉。
就像咱们有时候经历了好多事儿,累得不行,就觉得啥都无所谓了。
苏轼这辈子起起落落的,经历了那么多官场的不如意,心可能真的就像那死灰一样,有点凉飕飕的。
再说“身如不系之舟”,这多形象啊。
就好比是一艘小船,没有绳子拴着,只能随波逐流。
苏轼被朝廷这儿贬那儿贬的,自己都不能决定自己去哪儿,就像那艘没根的小船一样。
他在黄州的时候,生活条件多差呀,可他还能苦中作乐,写了好多流传千古的诗词文章。
在惠州的时候,也是吃尽了苦头,但他还是乐观得很,还研究怎么吃荔枝吃得美美的。
到了儋州,那简直就是偏远得不能再偏远的地方了,可他依然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他问自己平生的功业,答案是黄州、惠州、儋州。
这可太有趣了,一般人觉得功业得是建立了多大的功勋,或者是在朝廷里当了多大的官。
可苏轼不这么想,他在那些被贬的地方,和老百姓打交道,在艰苦的环境里修炼自己的内心。
在黄州,他学会了耕种,真正地贴近大地。
在惠州,他融入当地的生活,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
儋州就更不用说了,他在那儿传播文化知识,教当地的人读书写字。
我就觉得苏轼这个人啊,真的是太可爱了。
他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老大哥,经历了无数的磨难,还能笑嘻嘻地跟我们讲他的故事。
他这诗里虽然有点自嘲的意思,但更多的是一种豁达。
他不会因为被贬就整天哭哭啼啼的,而是在每个地方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他看自己的一生,不是看那些在朝堂上的风光时刻,而是看在那些偏远之地的经历。
这就像告诉我们,人生啊,不管在啥境遇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四处碰壁,只要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就像苏轼那样,那这一辈子就没白活。
苏轼诗词《自题金山画像》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自题金山画像》原文译文赏析《自题金山画像》宋代: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
《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赏析】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昕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
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
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
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
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
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赏析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与坎坷,但是面对这些人生必经之坎坷时,不同年龄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面对方式与处理态度。
如果正值当年,20多岁,青春正盛,遇到些许的不如意,可能会怨天尤人,感叹自己在年轻时就早遇到同龄不曾有的打击与磨难,可能会发牢骚向别人吐槽一番,说正常也正常,但是发牢骚的成分多一些,就会让人有些厌烦这样的不能很好地面对挫折与困难的人。
但如果是一个久经沧桑,在经过岁月历练之后,在人生大起大落面前从容不迫的人回忆自己的一生而发出的些许感叹,则会更加的感人,哪怕言谈话语之间没有什么感人的话语,但是他的往事与故事都会随着这些简单的文字而走进倾听者的内心,这就是真实的人生,这才能够打动人心。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动,都曾经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时,在沁人心扉的文字面前驻足思考过,因为这些作品、这些文字往往都是作者一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其中最为经典的要属今天小赫赫要与大家分享的这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作于是公元1101年五月一日,这一天苏东坡66岁,此时他步好友王安石的后尘以老迈衰病之身,蒙皇恩离开了流放七年的岭南儋州,叶落归根回到家乡。
经历过两次大起大落的沉浮,苏轼已然有了非同一般的豁达态度,但是此次回家途中路过金陵,见到往昔的朋友们,颇有隔世之感。
加之拖着年迈的腿脚登祭金山,看到了十几年前来到这里时,画家李公麟为他当场画的一幅肖像,还挂在大堂正中,想起人生路上的种种遭遇情难自已,挥笔在画像之侧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幅画中,苏轼安坐于山石之上,披巾当风,手握藤杖,神仙气十足。
虽然整幅画属于简单的白描,而画中苏轼的衣着与神情宛然非常,真不愧了是出自当朝第一人物画手李公麟。
在这四句诗中,包含着他一生所被贬的三个地点,可见他的一生中所经历的困顿,也是苏东坡的绝命之作。
写完这首诗后,苏轼走下金山,便觉体力愈益不支,他本以疲惫的身体已经无力返回,但是他仍旧坚持着赶回久违了的故乡去,因为这样他才会感到无比的轻松,也只有这样可以把自己这漂泊疲惫的身子安置在家乡亲人们中间,从此不再分离。
中国古代自画像的史料研究综述
中国古代自画像的史料研究综述作者:秦少璇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1期摘要:中国古代画家的自画像作品较少,本文综述了中国古代自画像的早期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期为研究中国古代画家的绘画风格、个性特点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国古代画家;自画像;综述自画像在中国古代的画界似乎是一个不受重视的题材,中国古代画家从未像西方画家那样热衷于描绘自己的形象,因此中国古代画家的自画像作品比较罕见。
据粗略统计,目前已知有自画像作品存世至今的中国古代画家仅十几人。
自画像在中国古代还被称作“自写真”“自写小照”等。
关于自画像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5世纪中叶(南朝)的《后汉书》,由此可知,这种绘画形式出现得很早。
虽然不乏文字记载,但遗留下来的画迹极少,宋元以后才有传世作品。
许多自画像原作湮没无存,只能试着从摹本或文献记载中窥见较早时期自画像的面貌特征和发展概况。
中國古代有关自画像的历史文献种类主要包括古代画论及史书中的记载、个人诗文集中的自画像题赞。
不同种类的文献之间经常出现相互转录的现象,有时也会相互抵牾。
从南朝到明清,画论及史书中对自画像的记载呈现出一种由少到多、渐次丰满的过程。
1 古代画论及史书中的记载古代画论及史书中所记载的自画像的绘制者身份多样,包括王公贵族、道释仙佛、文人雅士、职业艺术家、非艺术从业者的普通百姓。
据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所言,汉献帝时期的太常赵岐“多才艺”,享年90余岁,在世时曾“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人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
唐代的张彦远将这则佚事转录在《历代名画记》中,并据此将赵岐列入汉代“善画”的六人之列。
然而,当代的美术史家对赵岐是否能画存疑,如阮璞在《中国画史论辩》中认为《历代名画记》所载此事为“曲解弄虚”。
根据描述,我们可以判断这幅早期自画像是作为墓室壁画使用的,但我们从这几句简短的话中无法肯定这幅画像是否真实存在或其完成过程是否假借了他人之手,因为史籍上并无其他关于赵岐从事绘画活动的记载,也没有相关图像传世,因此这是否可看作早期的自画像,有待进一步考证。
赛课逐字稿《记承天寺夜游》
赛课逐字稿《记承天寺夜游》说课部分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带来的课程是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来对这堂课进行一个介绍。
首先“说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是新版语文版八年级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记叙文。
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语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复杂感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感情。
学情上,八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学了一部分文言文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有助于孩子们自学文本。
但是,由于文言文本身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学生和作者的经历及所处的时代大背景的不同,在理解文意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学生情况及本文特点,我讲教学目标定为一下三点:1、在自学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并翻译文本;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本课是个游记,结构清晰易懂,所以我将重点定位为: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难点是: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教法上,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就必须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所以先让学生带着老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再有老师点拨。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安排如下:先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导入,对苏轼的生平稍作介绍,突出黄州在苏轼文学创作上的重大意义;然后交代文本的创作背景,简单复习“记”体文;再由学生自学文言字词,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学生反馈教师点拨,进行文本解析,重点分析“闲人”二字的含义;然后小结文章结构及主体;最后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及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授课部分同学们好,今天咱们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首先看副标题:时代龃龉者的自适与悲凉。
古诗自题金山画像翻译赏析
古诗自题金山画像翻译赏析《自题金山画像》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前言】《自题金山画像》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
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
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注释】(1)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
《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2)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3)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翻译】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赏析】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昕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
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
自嘲与自豪——从《自题金山画像》看苏轼的“功业”
率并不 大 ( 历史 资料记 载神 宗皇帝 曾多次有起 用 有
苏轼 的意愿 ,如王 巩 《 闻见 近 录 》 、朱 弁 《 曲洧 旧
闻》 、何远 《 春渚 纪 闻 》等 ,量移 汝州 时有 “ 才实 人
难 ,不忍终 弃 ”的制 词 ,但 量移 汝州也 仅仅是 改变
5 O岁 ; 神宗 皇帝生 于庆 历八 年 ( 0 8 , 1 4 ) 苏轼 贬谪
黄州 阶段 时年 3 —3 ) 2 7岁 ,在 正常情况 下 ,如果 不
是神宗 皇帝过早 去世 ,苏轼 在 政治上东 山再起 的几
断 ,黄州 、惠州 、儋 州的政 治流放 ,苏轼 政治上 完 全 陷于绝境 ,几 乎看不 到任 何改善 的可 能 。
料峭春 风 吹酒 醒 ,微 冷 ,山 头斜 照却 相迎 。回首 向 来 潇洒处 ,归 去 ,也 无风 雨也 无 晴 。 I ” 】 “” 正足 “ 也 无 风雨 也无 晴 ” 的顽 强 的意 志和 达观 的人生态 度 . 使
苏轼 曾在 《 自题金 山画像 》对 自己一生 有过 总
结 : 心如 已灰 之木 , 如不 系之舟 , “ 身 问汝平 生功业 , 黄州 、惠州 、儋 州 。 [2 平静 的叙述 中蕴 含着对一 ”】 ]
高决 策者神宗 皇帝 有关 。这 一点 ,王水照 、朱刚先
生说 得最到位 。由于王 安石被 迫离 开宰相 岗位 ,神
宗 皇帝 “ 不得 不 亲 自主持政务 。可是 ,在 中国古代 的政 治格局 中 , 帝亲 自主持 政务是 及其危 险的 。 皇 当
权力 在宰相手 上 时 ,这 权力是 可 以批 评 的 ,批 评者
生波澜壮 阔的生命 历程 的 回顾 , 有感伤 , 矛盾 , 有 有 自嘲 , 有更多 了然与超脱 。短短 2 8字 , 以看成苏 可
《苏轼词两首》解析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神 游”一词与前面那个词相呼应?“笑”字有何意 味? “人生如梦”两句包含诗人那些的情感?这些 情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人生如梦”两句,是这种怀才不遇的悲愤, 也是一种人生短暂的悲凉,更是一种寄托情感 于江月的旷达。苏轼与英雄对比,感到自己的 渺小与惭愧,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可见,他并不甘于消沉,故以酒祭月,豪情尽 显。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樯橹”有版本写作 “强虏”,哪个词更好? 一、“樯橹”用了借代手法,比“强虏” 更生动形象; 二、“樯橹”借指曹操的水军,用“樯撸 ”更能突出水军在这场战争中所起的关键 性作用; 三、“樯橹”与“灰飞烟灭”在前后意 思上也更贯通一致。
1、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谈谈 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从词的题目来看这首词是一首什么词? 怀古词 写景 怀古 抒情 借古抒怀 如画江山 风流豪杰 人生如梦
思考:如画江山有何特点?
雄浑壮美
(北宋)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北宋)蘇軾〈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澹州。
心裡就像一棵已經燒成灰的樹木,
身體像一艘沒有纜繩隨波逐流的船。
如果有人問:你一生中有什麼功勛與事業,
我會回答說:我的成就就是在黃州、惠州、澹州這幾個地方。
宋徽宗靖國元年,蘇東坡終於從儋州獲赦北歸。
返京途中,經過潤州的金山寺,寺裡面還收藏著李公麟為他畫的畫像。
六十六歲的蘇東坡在畫像上,為自己的人生寫下結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平生功業,都在黃州、惠州、儋州這種窮鄉僻壤接受磨難,是不是求仁得仁,只有蘇東坡心裡明白。
兩個月
後,蘇東坡病死常州。
中国文学经典课程论文——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浅谈苏轼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中国古代,苏轼是经历磨难最多、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
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也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之一,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学作品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
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
也许正是因为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
苏轼的文风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豁达豪放是苏轼的诗词文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苏轼在22岁的时候便考取了进士,但当时正值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
不久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而当时的苏轼在新法施行上与王安石的意见不合,因而被迫离京,调任杭州通判。
而此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是朝野旧雨飘零。
随后苏轼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十几年,苏轼遭到生平第一祸事,“文字毁谤君王”的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的103天,几次面临被砍头的境地。
出狱之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没有实权。
于是苏轼变得心灰意懒,带领全家人在城东一块坡地进行开垦,种田补助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在这时起的。
而后,神宗驾崩,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很快便升为翰林学士。
但随后,苏轼便发现了旧党和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进谏皇帝。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次自求外调。
他也再次回到了阔别16年的杭州做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他也为我们今天能看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苏轼在杭州过的很惬意,自比唐朝的白居易。
但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随后又因政见不合被贬颍州。
元佑八年新党再次执政,再次被贬至惠州。
而后,苏轼再度被贬至更远的儋州。
二十四字论平生——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赏析
二十四字论平生——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赏析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一诗极富抒情色彩,充满着美好的愿望,也充满深刻的思想。
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苏轼在描写金山画像的过程中,无论是细节描写,还是节奏和宏大的背景,都呈现出其对人生深刻思考的印象。
《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作为苏轼诗作的一部分,带有独特的思维和洞察力,反映了苏轼清晰的人生态度。
从语言的选择、风格的变化,甚至到诗句的运用,都能看出苏轼深刻的思考。
诗中首先画出,金山上有“清洁的白云,凉爽的夏日”,这是苏轼给人一种清新而和谐的意境,与苏轼看到的现实社会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苏轼又写到,“独自立一个石柱,几支拔在根,稳稳金山脉,宛如枝叶苍”,此时此刻,苏轼折射出坚实的信念,他执著的以静制动,为自己筑起一个信念的静止而静止的金山,让金山成为他最深的憧憬之地。
此外,诗中又刻画出“神圣的根,无论走何处,脚步坚定不移,勇气日强”。
这段描写苏轼又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他坚强而有信心的态度,脚步坚定、勇气坚定,这正是他一贯追求的,也正是他在人生路上与众不同之处。
最后,诗中还有“梦想清风长,不让烦恼扰,抛却后庭顾”。
这句诗会让我们想起,作为一个人,总是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憧憬,哪怕是有挫折,依旧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面对。
从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中了解到,苏轼作为一个诗人带有独特的思维和洞察力,并且他有一种清新而和谐的感受,与众不同而仍然保持坚定的信念。
苏轼让我们看到宇宙之外的深刻思想,这也正是他撰写《自题金山画像》诗时正在追求的东西。
正是这种坚定的追求和勇敢的行动,才让苏轼最终实现了他的梦想,将其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苏轼的诗歌不仅反映出他敏锐的观察力,更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的经典作品,反映出苏轼对人生的坚定信念,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勇敢、追求梦想的精神。
《潇湘竹石图》——苏轼
《潇湘竹石图》——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皆有成就。
苏轼绘画形象简练,寓意丰富,是“文人画”的倡导者。
苏轼作画用笔颇具书法意味,为后世文人画“书写化”用笔提供了经验。
苏轼十分喜爱竹子,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
苏轼画竹“大抵写意,不求形似”,是典型的文人画风格。
1085年,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为报答好友孙觉(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岳父)的款待之恩,画了一幅《潇湘竹石图》送给孙觉。
此画是其存世的三幅绘画真迹之一,另外两幅分别为《枯木怪石图》《雨竹》。
《潇湘竹石图》为北宋苏轼创作的绢本中国画纵28厘米,横105.6厘米现藏于中国美术馆《潇湘竹石图》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
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潇湘竹石图》为苏轼传世之作两幅中的其中一幅,另一幅《枯木怪石图》已于抗战时期流入日本。
《潇湘竹石图》采用长卷式构图,以湖南零陵以西的潇湘二水合流处为背景,画面上景物不多,只土坡一片、石头两块、疏竹几丛;“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会,遥接洞庭,景色苍茫”,画卷之末,题有“轼为莘老作”字样。
《潇湘竹石图》是苏轼利用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强烈的对比作为画面的焦点展开描绘,画面自远至近而又及远,繁简、大小、疏密、动静等布局合理,段落分明,层次丰富,结构严谨。
同时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从而使画面出现惊涛拍岸般的高潮。
围绕这个高潮,画面演变出此起彼伏的烟水云山:那宽敞延绵的潇湘二水使人心境开阔;宁静深寂的远野令人心旷神怡;烟树掩映下的对岸让观者赏心悦目,山川物态,应有尽有,意境盎然。
苏轼在创作中始终把握以写潇湘二水上下万物寓“水”之意境的立意。
《潇湘竹石图》中亦可看到浓淡不一的竹叶,从竹子长势分析,有些以淡墨画出者殊无解释成叶背的可能。
关于苏轼的诗配画简单
关于苏轼的诗配画简单第一篇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关于苏轼的诗配画,超级简单又有趣哦!你们知道苏轼吧?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诗呀,有的豪迈奔放,有的细腻柔情。
比如说那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想象一下,要是给这首诗配画,那得多有意思!我们可以画一座大大的庐山,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现它的样子。
这边画个横的山峰,那边画个侧的山峰,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再画一个小小的人儿站在山里面,一脸迷茫的样子,就好像在说:“哎呀,我怎么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还有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配画的时候,一定要画上一轮大大的明月,洒下柔和的光芒。
地上呢,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抬头望着月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感觉他们虽然相隔千里,但都能通过这同一轮明月感受到彼此的思念和祝福。
苏轼的诗就像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等着我们用画笔去展现它们的魅力。
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很有趣?咱们一起动手试试吧!第二篇嘿,朋友们!今天来和大家聊聊苏轼的诗配画,简单又好玩哟!苏轼这个人呀,太有才啦!他的诗充满了各种奇妙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
就像《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要是给它配画,那西湖肯定是主角。
咱们可以先画一个波光粼粼的湖面,湖水清澈见底。
然后在湖边画上一些柳树,柳枝随风飘舞。
再画一座小桥横跨在湖上,桥上有人在欣赏风景。
重点是要画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就代表着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美得让人陶醉。
还有那首《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画里要有翠绿的竹子,竹子外开着几朵娇艳的桃花。
江面上一群鸭子欢快地游着,它们似乎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江水变暖啦。
自提金山画像背后的故事
自提金山画像背后的故事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代著名词人文学家,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位大文豪临终前曾留下一首绝命诗,这首诗可以说是苏轼对于自己一生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他晚年心境的概括。
这首诗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没有自我吹嘘,甚至没有对未来的期许,有的只是悲伤凄凉。
这首诗叫《自题金山画像》,今天我们就聊聊这首诗以及苏轼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五月,在真州(今天江苏仪征)金山寺时所写。
当时苏轼已经65岁,这位年迈的老人拖着病躯,本打算北上回到北方首都开封复职,却最终未能如愿。
两个多月后,苏轼病逝于常州。
所以说,《自题金山画像》其实可以算作苏轼的绝笔诗,是这位名动千年的大文豪最后的作品,同时也是他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
苏轼如此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作者说自己当时“心如死灰”,在论及自己一生功业的时候,说了三个地名“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为什么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自题金山画像》。
原来,当时金山寺曾有苏轼画像,苏轼是面对自己的像,感念自己一生,于是留下了这首诗。
所以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苏轼对于自己一生的总结。
苏轼题自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诚然,其中不免有自嘲的意思,但给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超脱,释怀的情结。
政治上的失意,小人的陷害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是成就了他伟大的思想。
李煜的亡国之耻成就了他词的创作和发挥,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王阳明被宦官刘瑾陷害终获龙场悟道,“知行合一”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汴京城下的金榜题名、智斗藩使;杭州的疏修苏堤、造福一方;包括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太守、知州均是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但对于一个刚刚从流放地海南北归的子瞻而言,这些成就都成了浮云一片,成了他想要忘却的“营营”琐事。
黄州——也无风雨也无晴宋神宗元佑二年(1079)莫须有的“乌台诗案”(幸好苏轼不是清人,不然“明月几时有”也将成为反动言论,康乾时期的文字狱估计也不可能放过这么明显反清复明的言论吧。
),几乎摧毁了他所有的致君尧舜,心系江山,一腔报国之心。
历经九死一生的苏轼踉跄的来到了黄州——在这里他只有一个犯官的身份。
然而,在这里没有了朝堂的牵绊,没有了尔虞我诈;在这里劫后余生的他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孤独悲哀,却超然物外,清新洒脱,怡然自乐;在这里他找到了他的东坡,建造了自己的雪堂;在这里他三咏赤壁;他以“夜饮东坡醒复醉”来麻痹自己的失意,但仍不失“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自若。
惠州——此心安处是吾乡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因朝廷党争苏轼再贬惠州,不禁也会想起自己为柔奴所作的《卜算子》,如今成了自己贬谪栖息之地。
如果说初贬黄州的子瞻还会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有“索漠齐安郡,从来著放臣”“尘埃我亦失收身,此行蹭蹬尤可鄙”的孤愤的话。
来到瘴疠横流的惠州,东坡心态却变得更为平和,已然没有了逐客悲歌的伤感。
取而代之的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成为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归去来兮,请终老于斯游”“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加彰显了他的随遇而安、乐天知命、超然旷达。
李公麟画的苏轼——黄庭坚说最像!
李公麟画的苏轼——黄庭坚说最像!苏轼丨(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画像丨李公麟(传)关于苏轼长相北宋李公麟版应该是最接近的。
因为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述,他说:“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
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
”据考苏轼本人很认同这幅画。
李公麟画作10年之后,也就是苏公去世前不久,苏轼在镇江金山寺看到了这幅画像,无尽感慨涌上心头,写下了那首含泪带悲的、有苏轼第二首“绝命诗”之称的【自题金山画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画像丨赵孟頫绘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诚然,其中不免有自嘲的意思,但给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超脱,释怀的情结。
政治上的失意,小人的陷害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是成就了他伟大的思想。
李煜的亡国之耻成就了他词的创作和发挥,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王阳明被宦官刘瑾陷害终获龙场悟道,“知行合一”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汴京城下的金榜题名、智斗藩使;杭州的疏修苏堤、造福一方;包括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太守、知州均是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但对于一个刚刚从流放地海南北归的子瞻而言,这些成就都成了浮云一片,成了他想要忘却的“营营”琐事。
黄州——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佑二年(1079)莫须有的“乌台诗案”(幸好苏轼不是清人,不然“明月几时有”也将成为反动言论,康乾时期的文字狱估计也不可能放过这么明显反清复明的言论吧。
),几乎摧毁了他所有的致君尧舜,心系江山,一腔报国之心。
历经九死一生的苏轼踉跄的来到了黄州——在这里他只有一个犯官的身份。
然而,在这里没有了朝堂的牵绊,没有了尔虞我诈;在这里劫后余生的他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孤独悲哀,却超然物外,清新洒脱,怡然自乐;在这里他找到了他的东坡,建造了自己的雪堂;在这里他三咏赤壁;他以“夜饮东坡醒复醉”来麻痹自己的失意,但仍不失“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自若。
惠州——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因朝廷党争苏轼再贬惠州,不禁也会想起自己为柔奴所作的《卜算子》,如今成了自己贬谪栖息之地。
如果说初贬黄州的子瞻还会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有“索漠齐安郡,从来著放臣”“尘埃我亦失收身,此行蹭蹬尤可鄙”的孤愤的话。
来到瘴疠横流的惠州,东坡心态却变得更为平和,已然没有了逐客悲歌的伤感。
取而代之的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成为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归去来兮,请终老于斯游”“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加彰显了他的随遇而安、乐天知命、超然旷达。
儋州——莫作天涯万里意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政敌们和“元佑党人”玩起了文字游戏,由于苏轼字子瞻,便找了谐形的儋州作为他第三次的贬谪地。
儋州,即今海南岛,在有宋一朝不杀士大夫的政策下,谪居蛮荒之地的儋州恐怕是仅次于死刑的刑法了。
“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这样的生活条件自然是及其恶劣的。
他依然洒脱不减,“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上帝在为你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政治上的失意,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升华。
黄州、惠州、儋州的崇山峻岭、险滩急浪、巉崖削石历练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超然脱俗的品格;生活的艰辛、条件的恶劣、朝云的离世等一系列的困难使他变得更为坚强。
研究儒家的入世、佛家的济世、道家的出世使他的诗文关注于内心世界的描写,更多的是对人生真谛的感悟——“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浮华过后,昔日的汴京已不复存在,许多历史的古迹也都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然而,千年前的一个文人,之所以能让今天的我们还津津乐道,真是这些诗文所折射出他高洁的品格。
自题金山画像
——惠州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惠州——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哲宗绍圣元年因朝廷党争苏轼再贬惠州,不禁也会想起自己为柔奴所作的《卜算子》,如今成了自己贬谪栖息之地。
《卜算子》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
闻坡至,甚喜。
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
坡从而物色之曰:吾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
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於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惊魂未定,心境孤寂,过着“闭门却扫”的幽居生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言及此词,说它道尽了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并说:“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尼采谓“一切文学,予独爱以血书者”,这首词清冷、凄绝,却不作一句悲语,细品时方知“字字看来
皆是血”。
如果说初贬黄州的子瞻还会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有“索漠齐安郡,从来著放臣”“尘埃我亦失收身,此行蹭蹬尤可鄙”的孤愤的话。
来到瘴疠横流的惠州,东坡心态却变得更为平和,已然没有了逐客悲歌的伤感。
取而代之的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加彰显了他的随遇而安、乐天知命、超然旷达。
黄州——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佑二年历经九死一生的苏轼踉跄的来到了黄州。
在东坡开荒种地,建雪堂遮风避雨;在这里他三咏赤壁;他以“夜饮东坡醒复醉”来麻痹自己的失意,但仍不失“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自若。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竹林穿叶声,何妨徐行且沉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来时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正是苏轼情景交融的人生感悟,雨停了,山头夕阳斜照,回去的路上,既无风雨也不是晴天。
走过的这么多的路,回首过往,曾经的人,曾经的事,都已经成为了过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无论如何,走到今天的苏
轼都已经不再介怀,对待大自然的变化,正如他对人生的心态一样的,既无风雨也无晴。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在人的一生中,很多的人并不能通达而济天下的,不少的人要面对的是失意和挫折,能够理解苏轼的这首词,就应该懂得如何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眼光去看天下了。
《浣溪沙》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回眸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黄州——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佑二年历经九死一生的苏轼踉跄的来到了黄州。
在东坡开荒种地,建雪堂遮风避雨;在这里他三咏赤壁;他以“夜饮东坡醒复醉”来麻痹自己的失意,但仍不失“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自若。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竹林穿叶声,何妨徐行且沉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来时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正是苏轼情景交融的人生感悟,雨停了,山头夕阳斜照,
回去的路上,既无风雨也不是晴天。
走过的这么多的路,回首过往,曾经的人,曾经的事,都已经成为了过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无论如何,走到今天的苏轼都已经不再介怀,对待大自然的变化,正如他对人生的心态一样的,既无风雨也无晴。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在人的一生中,很多的人并不能通达而济天下的,不少的人要面对的是失意和挫折,能够理解苏轼的这首词,就应该懂得如何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眼光去看天下了。
《浣溪沙》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回眸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