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顿分享:“分离焦虑”适应期的三个阶段
分离焦虑不可怕
分离焦虑不可怕作者:郭真礼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21年第08期分离焦虑是指儿童与他所依附的人(通常是母亲)或最初照顾他的人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恼情绪和不安行为。
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造成的,最常见的就是从熟悉的家来到陌生的幼儿园,从爸爸妈妈身边来到谁也不认识的集体当中。
分离焦虑一般是在孩子8个月~12个月时出现,18 个月时达到最高峰。
主要是由于婴儿与母亲或照顾他的人离开时,面对着不熟悉、不能理解的事件,失去了使他舒适和满意的主要源泉。
不必把分离焦虑情绪看成是洪水猛兽,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之一。
幼儿园分离焦虑谈到分离焦虑,大家首先想到的就会是幼儿园,这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来到集体生活。
就在过去的几个月,我家宝宝经历了这个漫长的过程。
如何让孩子更好地缓解这一时期的分离焦虑情绪,不只是对孩子很重要,对于家长、老师来说也很重要。
以下的场景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小朋友抱着妈妈的脖子不肯松手,怎么劝都不让走;小朋友在门口哭成一团,家长在门口一步三回头,满脸担忧和舍不得。
从我家宝宝上托班的经历来看,他们大概会经历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号啕大哭,又踢又闹,不管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适应阶段:仍然会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一般会在送他去的时候哭泣,妈妈走后可以很快参与集体活动。
融入阶段:完全不哭,愿意上幼儿园,提到幼儿园会主动说自己的朋友、喜欢的老师。
分离焦虑的表现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人类的本能。
爸爸妈妈要了解分离焦虑的表现,帮助宝宝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表现在生理上:没有熟悉的成年人陪伴,可能会拒绝上床睡觉;晚上可能会做噩梦;抵抗力可能会下降,常常表现为发烧、感冒、肚子痛等等。
表现在情绪上:对集体活动和游戏不感兴趣,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会恐惧和胆怯,表现为怕黑暗、怕空旷、怕见陌生人、不敢独处一室的情况;表现为对抗的态度,稍有不如意就哭闹、打滚,或者用拒食来表示反抗,坚持自己无理的要求;容易暴怒,孩子脾气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闹、叫喊、扔东西、踢人、咬人、以头碰墙等。
(幼儿学前教育)分离焦虑
别离焦虑边玉芳别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家人别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响,又称离别焦虑。
幼儿园是儿童表现出别离焦虑最常见的场合。
成长规律规律1 初入幼儿园,出现别离焦虑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说明,6-24个月是婴幼儿建立社会性情感联结的阶段,他们大多已对最亲近的人产生了依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和离去都差不多专门敏感。
假设要较长时刻与亲人分开就会产生别离焦虑。
幼儿通常在2-3岁入园,现在社会性情感联结差不多建立,但儿童的认识还属于“自我中心化思维〞,他们还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和推断,再加上自控和自理能力比较差,入园初期自然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全然适应的过程。
这一时期出现别离焦虑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
规律2 儿童的别离焦虑的开展一般有四个阶段幼儿实现从家庭向幼儿园过渡所经历的阶段规律3 父母假设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精神、主动精神,那么有利于儿童度过别离焦虑采纳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他们把儿童当做独立的主体,注意培养儿童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与儿童交流,尊重儿童的要求、意见,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采纳说理的方式引导儿童。
这使得儿童感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
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对周围环境有平安感,当他们在幼儿园那个陌生的环境中,也会逐渐对幼儿园、教师及其他的小朋友产生信赖感,因而情绪相比照拟稳定。
儿童有专门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专门可能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老师和同伴,因此,民主性程度较高的儿童更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接纳。
规律4 父母假设过分满足小孩的需要,过分迁就小孩,那么会造成他们入园适应困难父母过分满足小孩的需要,过分迁就小孩,同时还包办小孩的一切生活琐事,造成小孩自理能力差,遇事不知所措,不能有效处理自己要面对的情况。
因此,如此的儿童在刚入园时,面对幼儿园那个新环境,没有了父母的照顾就会手足无措,产生别离焦虑,不容易融入新的人际关系中,不被同伴支持和接纳,造成对幼儿园的适应困难。
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什么是分离焦虑定义分离焦虑指婴幼儿在与最亲近的人分开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以此来抗拒分离。
实际上,这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常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
阶段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通过观察、研究,将婴幼儿的分离焦虑划分成3个阶段:1.反抗阶段:哭闹不止,踢打他人;2.失望阶段:哭泣吵闹减少,表情冷淡,不愿意搭理他人;3.超脱阶段:对外界的排斥感减少,愿意进食、玩耍等。
一旦看见父母又表现得很伤心。
分离焦虑的表现当孩子与熟悉的亲人尤其是妈妈分离的时候,感到害怕、忧郁,情绪和心理上会出现焦虑,学龄前儿童常有此种表现。
其实这是正常现象,爸妈无需过于担心,而要尽快帮助宝宝度过这个时期。
体现在生理变化上,会有如下的症状:1.在没有亲近的人的陪伴下,拒绝上床睡觉。
2.晚上睡眠不好,做噩梦的次数明显增加。
3.反复出现不适,如头痛、恶心、呕吐、胃疼等症状,尤其在亲人离开时特别严重。
4.抵抗力明显下降,经常会发烧、感冒、肚子痛等等。
体现在情绪变化上,会有如下的症状:1.孤独与迟钝:宝宝主要表现为不合群,集体活动和游戏不愿意参加,封闭自己,对陌生人表现出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的特点。
2.恐惧和胆怯:表现为怕黑、怕见人、不敢独处等。
此类小朋友易变得懦弱,缺乏自信。
3.固执与韧性:此类孩子一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哭闹、打滚,或者用拒不吃饭来表示反抗,一定要大人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
4.暴怒:一旦违拗宝宝的意见,宝宝便大哭大闹,甚至出现扔东西、咬人等激烈反应。
更有甚者哭叫后还会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四肢僵直等症状,俗称大憋气的现象(医学上称为屏气发作),过一会儿才恢复正常。
5.顽固性习惯:宝宝因为精神紧张,下意识会吮吸手指、啃指甲等,这些行为如果任其发展,久而久之会形成顽固性习惯。
经常吮吸手指还会使婴幼儿感染疾病、牙齿闭合不良等,对孩子的心理、性格发展十分不利。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1.环境的巨大变化幼儿离开亲人进入幼儿园,环境上的巨大落差,使其焦躁不安。
分离焦虑行为表现有哪些 伊顿幼儿园老师分享7个主要类型
分离焦虑行为表现有哪些伊顿幼儿园老师分享7个主要类型新入园的儿童在心理的转变上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障碍,而同样是“分离焦虑”,孩子们的表现方式也各有不同。
“家长一定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分离焦虑’属于哪种类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孩子顺利度过。
”在这里,伊顿幼儿园总结了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的七种表现形式并分享给大家,希望帮助各位家长更好的去了解。
1、严重哭闹型孩子呈现的这种症状在入园初期最为常见,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需要大约一至三周的时间才能逐渐缓解。
这类型的孩子在家中是“小皇帝”,来到幼儿园人人平等的集体环境中,身心会严重的不适应,内心的失落与不安就通过过激的行为发泄出来。
2、跟随哭闹型这类孩子在家都比较听话,即使不愿意到幼儿园,但还是会挺家长的话。
而当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中见到或听到别的孩子哭闹,会马上将其内心的不安激发出来,这时,孩子会更加害怕,便跟着哭闹起来。
这类孩子通常能比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只要旁边没有哭闹的孩子,并且有新奇的玩具,就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3、不断唠叨型这类孩子的性格都比较内向,表面上不反抗,很听话,但对幼儿园没有过多的感觉,在园时总盼着早点回家,内心充满急切地盼望回家,离开幼儿园的焦虑心理。
针对这类孩子,只要家园配合得当,一周时间基本上都能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4、后发作型这类孩子在刚来幼儿园的几天中,觉得一切都很新鲜,新环境、新朋友等等。
而当新鲜劲儿一过,便开始想家,产生不愿来园的情绪。
这类孩子由于最初表现比较正常,因而容易被老师忽视,家长还高兴地认为孩子的适应能力不错,从而忽略了与孩子交流他在幼儿园的情况。
几天后,孩子便产生失落感,觉得来幼儿园后很不愉快,造成心理上的排斥,随后才通过哭闹发泄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5、身体不适型这类孩子由于在家的生活习惯与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差别很大,同时,这类孩子的家长在入园前也没有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导致孩子入园后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非常不适应,心理上的焦虑与不安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生理反应。
育儿知识:分离焦虑的表现
分离焦虑的表现
当孩子们入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真正见识到什么是“分离焦虑”婴幼儿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孩子们分离焦虑的表现把。
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
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一阶段:反抗阶段
当孩子们处于分离焦虑的一阶段的时候,孩子们主要是将内心中的恐惧、担忧、失望情绪,通过自己的嚎陶大哭,又踢又闹等行动,向大家展示出来,主要的目的就是反抗这个他们不能接受的现实。
第二阶段:失望阶段
当孩子们的反抗没有什么效果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进入到分离焦虑的第二个阶段,这个时候,他们的主要表现就是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从孩子的这些行动上,我们就能看出孩子的失望之心。
第三阶段:超脱阶段
当上面的一切举动,都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孩子们反而就进入到超脱的状态,这个时候的他们,在无奈之下,就变得无所谓了,他们开始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
以上就是孩子们分离焦虑三个阶段的表现,根据上面的这些表现,家长们可以及时在生活中,帮助孩子们慢慢摆脱这些状态,带给孩子们独立自主的生活。
幼儿园新生入园分离焦虑观察笔记
《幼儿园新生入园分离焦虑观察笔记》一、概述幼儿园新生入园分离焦虑是指孩子由家庭环境转入幼儿园这一新的环境,面对离开父母和独自面对陌生环境时产生的不安和焦虑情绪。
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面对的一个挑战,也是家长和老师需要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共享我对幼儿园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观察笔记,探讨孩子在面对这一挑战时的表现和应对方法。
二、孩子的表现1. 分离焦虑的表现- 在早晨入园时,孩子可能表现出哭闹、挽留等行为,表达不愿离开父母的情绪。
- 在幼儿园内,孩子可能会出现退缩、不愿参与活动、失落等情绪。
- 在个别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有体验所谓的分离性焦虑,出现身体不适等症状。
2. 表现的原因- 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感和对与父母分离的焦虑感共同作用,导致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
- 对于某些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更加敏感和依赖,对分离情绪的表达更为强烈。
三、家长和老师的应对方法1. 家长的角色和作用- 在孩子入园初期,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怀,以减轻孩子的焦虑感。
- 在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家长要保持镇定和耐心,给予孩子理解和安慰。
-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独立自信的意识,让孩子逐步适应新的环境。
2. 老师的角色和作用- 幼儿园老师需要对孩子进行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 在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老师要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引导他们逐渐融入园所生活。
- 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老师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自主性,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四、总结与展望幼儿园新生入园分离焦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道难关,家长和老师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爱。
通过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孩子在入园一段时间后,会逐渐适应新环境,焦虑感也会逐渐减轻。
我们要在关心孩子的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勇敢面对新的挑战,茁壮成长。
个人观点: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面对分离焦虑时的真实情感和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分离焦虑的发展阶段和特征
分离焦虑的发展阶段和特征分离焦虑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指的是对离开主要照顾者或离开熟悉环境时产生的焦虑和不安情绪。
分离焦虑通常在儿童2-3岁时开始出现,并在6-7岁时逐渐减轻。
本文将对分离焦虑的发展阶段和特征进行探讨。
一、早期发展阶段在儿童2-3岁期间,分离焦虑呈现出以下特征:1. 对称性依附:儿童呈现出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强烈依赖,几乎无法离开他们身边,即使是短时间的分离也会引发极度的焦虑。
2. 夜间焦虑:儿童容易在夜间发生焦虑反应,表现为夜惊、恶梦等症状,常常需要家长陪伴才能入睡。
3. 社交困难:儿童与其他人的交流能力较差,经常感到害羞、不安全,不愿意与陌生人交往。
二、中期发展阶段儿童4-5岁时,分离焦虑呈现出以下特征:1. 分离担忧:儿童开始担心失去亲人或被人抛弃。
他们对离家、离开父母的场合感到极度不安,产生强烈的分离担忧。
2. 身体症状:儿童可能出现头痛、腹痛等身体不适症状。
这些症状常常是因为焦虑情绪导致的,身体上并无实际问题。
3. 分离适应困难:儿童难以适应新环境、新人际关系,对于新事物持怀疑和拒绝态度,对分离产生抵触情绪。
三、晚期发展阶段儿童6-7岁后,分离焦虑开始逐渐减轻,呈现出以下特征:1. 自主性增强:儿童逐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对离开主要照顾者产生的焦虑情绪减少,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2. 分离行为改善:儿童开始能够独立完成日常活动,如上学、上课等,对与主要照顾者的分离适应能力增强。
3. 情绪稳定: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逐渐增强,对于分离所带来的不安情绪能够有所调节。
分离焦虑的发展阶段在不同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出现与儿童个体差异、生活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分离焦虑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和引导,通过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适应能力,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阶段。
同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支持也是缓解分离焦虑的重要途径。
总结起来,分离焦虑的发展阶段主要包括早期发展阶段、中期发展阶段和晚期发展阶段。
浅谈幼儿分离焦虑期
浅谈幼儿分离焦虑期开学初期,孩子准备上幼儿园,这时候父母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孩子是否能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是否能顺利适应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过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幼儿分离焦虑期1、进入幼儿园就像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一样,对将要去的地方由于不熟悉而产生不安的心理,不安的心理由许多方面产生出来这种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是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情绪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如: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而产生不安心理、对失去家长的依靠而产生不安的心理、对在幼儿园中要开展的活动的内容的不熟悉不知所措而产生的不安心理等等.幼儿的这些表现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幼儿的分离焦虑不仅会影响幼儿适应环境的时间长短,同时还会因为分离焦虑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对幼儿步入社会、形成良好的性格、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等多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帮助幼儿顺利地度过新生的分离焦虑期,成为开展幼儿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的课题.2、一般情况下“分离焦虑”要持续一至两周,甚至可延长到一两个月之久。
但也有老练的孩子,她的身上根本不会表露出"分离焦虑"。
这下,"分离焦虑"表现严重的孩子的家长,心里会担心得不得了,我的孩子怎么回事,是不是有点不对啊?事实上,家长完全不必过于担忧,孩子这种在面对陌生环境时产生的不安的感觉是一种适应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幼儿的作用,它可以唤起幼儿对危险的警觉,提醒照顾者注意保护孩子。
其实许多妈妈在送孩子入园之初,也同样出现"分离焦虑",举例:"爸爸妈妈一起哭"。
为解决"分离焦虑"问题,3、消除入园焦虑的方法:入园前的准备:(1)、熟悉环境诱发宝宝入园的欲望一旦决定入园,年轻的父母就应该提前一段时间给孩子打打"预防针"。
孩子分离焦虑期分几个阶段
孩子分离焦虑期分几个阶段
孩子分离焦虑其实是大多数家长会面对的,通常会表现出嚎啕大哭,又踢又闹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等等这些症状表现,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
★1、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
★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4、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
美国
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焦虑程度严重的幼儿数量在增加。
经过家长的陪同孩子们在幼儿园刻意安排的适应活动后,有的孩子已基本度过焦虑期,但有的孩子的焦虑表现仍很严重,为什么孩子之间会有如此判别呢?看看新生入园时幼儿园门外那些同样焦
虑不安甚至泪洒衣襟的年轻父母,你就明白了答案--正是他们的过度呵护造成了孩子的过分焦虑。
★5、专家指出,生活上的过分娇惯会影响孩子自理能力的
发展;活动上的过多限制会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填
鸭式”的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上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焦虑。
前几年媒体曾报道有位智商很高、考试成绩很好的大学生当听说将被派往国外学习时,竟浑身发抖不知所措,如今看来,那也许就是“分离焦虑”的严重表现。
幼儿分离焦虑有效应对三部曲
幼儿分离焦虑有效应对三部曲作者:戴迎庆来源:《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年第04期【摘要】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
文章重点围绕幼儿入园时产生分离心理焦虑问题,阐述利用档案搜集、倾注关爱、家园合力三部曲策略有效帮助新生从分离焦虑中抽离,更快更好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关键词】焦虑;交往;幼儿心理健康;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
”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幼儿心理培养方面,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携手家庭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阶段,特别是小班新生入园开学季,最常见的就是看到幼儿因为离开家庭,到了幼儿园这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又没有父母的在旁陪伴,出现哭闹、烦躁、偷偷往外跑等等现象,有的孩子只是短时间哭闹,一周后就能基本适应集体生活,但也有个别孩子一两个月长期处于这种分离焦虑状态。
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教师,我找到相应路径,实施应对三部曲,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和策略,有效帮助新入园幼儿从分离焦虑中抽离出来,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下面主要通过对一个叫源源的小班新生的典型案例采集,谈谈分离焦虑应对的三部曲策略。
一、第一部曲:档案搜集,深入了解我担任小班教学的学期开学初,有一个大眼睛的叫源源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總是一个人坐在靠门口的位置,每天早上爷爷送完他离开后,他就开始频繁地上厕所,趁老师安抚别的幼儿的时候,就偷偷往幼儿园门口跑。
分离焦虑期
每个幼儿都可能会产生分离焦虑,如果焦虑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则会对幼儿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分析新生入园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分离焦虑”的主要表现忧郁,独自哭泣,不愿接近老师和小朋友;拒绝玩幼儿园的玩具、不参加老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往外跑;以“绝食”示威;大哭大闹,满地打滚;发脾气,攻击他人;特别依恋某一位教师等等。
二、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当宝宝开始进入幼儿园时,要离开家长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
接触新环境、新老师、新伙伴,就会感到紧张,产生失落、惧怕、不安全的感觉。
这时对亲人的依恋感特别强,就会产生“分离焦虑”。
原因之一:与亲人的较长时间分离婴幼儿对亲人(尤其是母亲)有着强烈的依恋感。
当他们第一次较长时间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生活,担心妈妈不来接(孩子问得最多的是一句“妈妈来吗?”),就会哭闹,进而产生分离焦虑。
这既是他们对自己亲人与家庭生活的依恋,也是自我保护的心理体现。
原因之二: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幼儿生活的内容、形式、要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幼儿入园后交往对象变成了陌生的老师和同伴,这就使得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很大的冲击,而他们没有经验应付这种变化,继而产生焦虑情绪。
原因之三:日常行为规则的改变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的一个显著改变就是行为规则的改变。
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内容、方式、范围、时间等都相对自由,行为规则比较灵活、随意,而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内容有一定的常规和固定的要求,这对孩子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幼儿对新环境、新规则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出现焦虑情绪。
原因之四:家长的焦虑孩子的焦虑,除了来自于陌生的人和环境,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同样焦虑的家长!三、幼儿“分离焦虑”的干预对策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需要教师、家长、幼儿园的密切配合。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
宝宝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宝宝分离焦虑症的表现宝宝分离焦虑症一般是指婴儿在7到9个月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宝宝和父母,或者主要照顾人出现分开的情况,这时候宝宝会出现哭闹不安,出现分离焦虑的现象,因为这个时候婴儿处于情感比较薄弱阶段,这个时候如果出现分离的现象,可能就会导致比较严重的焦虑,一般宝宝到一岁以后,这种焦虑的强度会逐渐的减弱。
★临床表现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1.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
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
★如何应对1.培养自理、适应能力在培养孩子自理、适应能力的关键期应注意自理训练,比如1岁左右练习用勺吃饭;2岁左右独立吃饭(用勺或筷子);2岁左右排尿、便时自己找便盆,并开始脱、穿裤子的训练和指导;2.5~3岁尽量自己完成排尿便,如脱裤子并用手纸擦屁股、提裤子。
学会以上各项的孩子能较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多与同龄小伙伴接触从1岁起就经常带孩子到小朋友多的地方玩耍,多与同龄孩子接触;到2岁左右鼓励他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在孩子非常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可让他尝试与亲人短暂分离。
3.和孩子分享育儿园的一切让孩子愉快度过在幼儿园的第一天,并在最初一个月,不断强调幼儿园的好处,与孩子一起讨论去幼儿园的收获,了解孩子的想法,对不满意的地方要有合理的解释。
★影响因素1.朋友多的孩子,分离焦虑较轻在大家庭长大的宝宝,日常接触的人多,依恋的对象广泛,分离焦虑较轻。
反之,在小家庭长大的孩子,每天只和爸爸妈妈或主要照顾者在一起,和外界接触少,依恋对象少,与照顾者分离后难以找到其他依恋对象。
2.个性开朗的孩子,分离焦虑较轻平时活泼开朗、乐呵呵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分手时,也难免大哭几声,但很快就会适应没有爸妈的时间;而性格内向、独立性较差的孩子,一般焦虑较严重,且焦虑持续时间较长。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及应对措施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及应对措施一、问题的提出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幼儿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他们接受正规教育的起跑点..然而迎接他们的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的开心、舒畅;几乎半数以上的幼儿;在刚入园的第一周或更长的时间里;会产生压抑、恐慌、焦躁、不安等心理不适;这种因与新环境不相适应而产生的情绪问题;在心理学上称之谓“幼儿分离性焦虑”;即“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随着社会的前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幼儿个性的发展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六加一式家庭;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亲的过分保护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目中无人;稍有不随意;就大发脾气;大哭大闹;的不良习惯;这些“小王子”“小公主”遇到不如意之事都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这种不良个性的形成严重影响幼儿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情绪是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许多心理不适应问题可归结或表现为情绪问题;早期的情绪损伤会导致怪异性格和异常行为..幼儿情绪体验;情绪行为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情绪品质的形成是塑造完美个性的重要机制..高兴、乐观、愉快、欢乐等正性情绪不仅能使人体内的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能使人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焦虑、恐惧、沮丧、悲哀等负性情绪都是健康的大敌;也是致病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这表明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同样是人们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时代需要的接班人是既有健康的体魄;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幼教工作者;肩负着的重任是“实行保育、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我们既是幼儿生理的保育员也是幼儿心理的保健员..二、幼儿“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幼儿“分离性焦虑”的表现是因人而异的;这是因为幼儿先天素质、家庭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各有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心理特点..因而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焦虑程度也各有不同..按情绪反应的程度可分为:轻度焦虑、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1、轻度焦虑..幼儿表现出胆怯、怕生、有的不哭不闹;上课游戏都能正常进行但是只要一有闲暇时间就会表现出怯懦的表情..于子航小朋友刚来园的时候对教室里的玩具特别感性趣;妈妈领到教室的门口说“那有什么玩具啊;快去看看“孩子就直奔玩具对妈妈的离去毫不在乎..妈妈走之后以至于一小段时间都没有一点情绪反应..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又被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吸引过去了..就抓住了孩子的这个特点我在最初的三天里不断的用新玩具新活动吸引他就这样这个孩子因为喜欢幼儿园的玩具很快就度过了分离焦虑期..2、中度焦虑..幼儿表现出恐慌、焦躁、忧虑、担心;怕爸爸妈妈不来接他;有的大哭大闹;有的不肯吃饭;不肯午睡;甚至教师稍不留意他就往教室外面跑..佐佐和佑佑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哥俩活泼好动来幼儿园时只要说再见就开始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喊着找妈妈找妈妈..为了安抚他们就带他们到走廊里到处走找妈妈;只要不是在教室里哥俩的情绪就马上好转起来;一会看看这儿一会看看那儿的;弟弟是奶奶带大的没有哥哥开朗;有的时候弟弟要找奶奶的时候哥哥还会劝慰弟弟说“奶奶一会吃完饭就来了“..到处走可以只要开门进教室哥俩就开始了“找奶奶”“找妈妈”..后来就带着全班的小朋友和他们一起到活动室玩;大概有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哥俩和小朋友熟悉了也愿意和小朋友玩了在教室里就不怎么哭了;当想起找妈妈的时候就分散他们的注意力..3、中度焦虑..幼儿表现出恐惧;极度不安;焦躁;乱发脾气;朵朵小朋友来园时表现特别焦躁从进入幼儿园就开始哭;无论怎么安抚都无济于事;谁抱都不行甚至怎么抱都不行;一边哭一边还跺脚..不睡觉即使是哄睡着了也一激灵就醒;醒了就哭..月月小朋友开始来幼儿园的时候就大哭大闹;过一会还能哄好;但是不能注意她如果你和她说话或是多看看她;她就会发脾气不是哭着找奶奶就是让人抱抱走..哭还得自己哭够了才能哄好;一句话没说对就接着哭..三、幼儿产生“分离性焦虑”的原因我认为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主要是与环境的变化、保教人员的教养态度、家长的教育行为和幼儿自身的因素有关..1、环境的变化..幼儿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相对陌生幼儿园;在吃、住、行等方面都出现了困难..例如:饮食不合口味;大小便的便器与家里的不一致;睡觉的小床发生了变化;活动的自由度受到了限制等;所有这些物理环境的变化;让幼儿深感离开家庭的迷茫和痛苦;思念家人的情感油然而生..而心理环境的变化使幼儿与亲人的依恋出现了距离;依恋对象的改变;造成幼儿的不适应..所有这些变化;都会使幼儿出现哭闹、厌食、悲伤等焦虑情绪..2、保教人员的教养态度..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这样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保教人员“对孩子的哭闹、沉默寡言、坐立不安”能理解的占35%;不能理解的占47%;无所谓的占18%..可见;教师对孩子因分离焦虑所表现出的行为的理解是不统一的;因而对幼儿因分离所表现出的不安、烦躁、哭闹、甚至是拳打脚踢;有的不予理解;有的会采取训斥、恐吓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强制幼儿终止其发泄心中不满与紧张不安的种种行为..而在对教师角色权威性问题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认为教师应具有权威性的占45%;不需要的占17%;看情况的占38%;这说明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认识也是偏激的..保教人员在教育过程中;常以长者自居;力求“师尊”的刻板形象;随意批评、惩罚幼儿..不管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教师教养态度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引发了幼儿分离焦虑这一负性复合情绪的发生;加深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隔阂..3、家长的因素..第一是家长的溺爱..在幼儿入园前期;我对家长进行了访谈;从中得知:孩子在家吃饭、整理衣服;父母、祖辈完全帮忙的占五成;成人偶尔帮忙的占二成;独立完成的仅占三成..可见;这些“小皇帝”、“小祖宗”倍受祖辈和父母的宠爱;也直接导致幼儿自理能力欠佳;时时事事依赖家人;情绪发展迟缓;独立性差;难以忍受集体生活..其二是家长的过度严厉..表现为干涉过多;不允许孩子和其他幼儿交往、接触;使孩子失去了社会活动机会;导致孩子社会性发展缓慢;入托后人际关系紧张不安;或存在集团适应障碍..所有这些;势必会使幼儿产生社会性焦虑..第三是家长不恰当行为的影响..孩子入托也会造成家长的焦虑;这些家长常常是送孩子入园后;迟迟不愿离去;亲亲、抱抱、搂搂;可谓难分难舍;更有甚者;在送孩子入园时;与孩子一起痛哭流涕..还有一些家长;当他无法制服孩子时;会不假思索地用“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来教训你”的话来制服孩子;无形之中使孩子对幼儿园蒙上了阴影..其实家长不经意的语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感染幼儿;诱发孩子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与发展..4、幼儿自身的因素..幼儿自身独立自理能力的欠缺是导致分离焦虑的又一个原因;例如:午睡时不能自己穿、脱外套;不能独立用餐;盥洗时不能自己整理衣裤等;所有这些;使幼儿难以面对当前的许多行为..此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无奈和焦虑..而幼儿自身内向的性格也是造成焦虑的另一个方面..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太愿意亲近教师和同伴;不愿参与各类活动;这样;依恋的情绪情感就更强烈;孩子会变得沉默寡言、偶尔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其社会性焦虑表现得更为剧烈..在实践过程中;婴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婴幼儿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因此;为婴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外部环境;是改善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先决条件..四、“分离性焦虑”的预防与应对措施1、以预防为主是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如何预防幼儿分离性焦虑呢.1新生入园前班内教师对幼儿作全面了解;向家长了解孩子的饮食、起居、脾气、爱好、是否挑食;有否生过大的疾病等等;并请家长填好新入园幼儿情况调查表备档;以便今后在教育中起参考作用;因人施教 ..同时与幼儿见个面;交谈几句;使幼儿入园时见着的教师是自己认识的;从而使幼儿有一种安全感..2召开新生家长会..①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幼儿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等;使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孩子的入园准备.. ②向家长介绍幼儿新入园时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及采取的准确措施;不至于使家长在孩子大哭大闹时束手无策;或采取不当的教育手段..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哭闹;心疼孩子;就不坚持天天上幼儿园;而是二天“打鱼”三天“晒网”;结果使孩子焦虑情绪持续时间更长..再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早上哭闹不肯上幼儿园;就骗他说“好吧;就不上幼儿园;上公园去玩吧”..结果自行车绕了一圈后又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孩于情绪闹得更凶..通过家长会;家长可以避免用这种不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③在家长会上;教师和家长一起商量;把全班幼儿分三批入园;第一批安排上过托儿所的;保姆带大的;不太闹情绪的幼儿;或家中无人照看的幼儿;三天左右再收托第二批;然后再收第三批;分批收托;有利于教师对幼儿园全面照顾;并避免了幼儿情绪互相影响、干扰..3幼儿入园的第一天;教师要亲切、热情地接待孩子;对哭闹的要抱一抱;使孩子觉得教师可亲可爱;从而对教师产生一种信赖感、亲切感、安全感..4在孩子情绪还没有稳定时;先不忙着组织各科教学活动;而是采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孩子一起玩玩电动玩具;大型运动器具;参观、熟悉幼儿园的环境..5教师要细心照顾每一位幼儿;允许孩子保留一些原有的生活习惯;不能用呵斥、恫吓的方式对待幼儿..6收托新生时;除了班内教师要全力以赴外;还要安排班外行政;后勤的教师有计划的进班帮忙..2、如何做好幼儿“分离性焦虑”的教育工作呢采用的方法是:1环境吸引法..即为幼儿创设愉快、轻松、优美的教学环境;开学的第一天;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并放置丰富的玩具;使幼儿入园的第一天;就被这轻松、愉快、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玩具所吸引;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消除幼儿因离开亲人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的敏感情绪..2环境熟悉法..即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及班级的环境;到院子里看看哪里是游戏设施;哪里是小朋友种的小菜园;哪里是小动物饲养区..在幼儿园的走廊里都贴的什么小动物啊;每个班级的墙上都有什么内容等等..3“示范”学习法..带幼儿观看大、中班哥哥姐姐玩滑梯、攀登架、蹦蹦床等大型玩具时的欢乐情景;欣赏大、中班唱歌跳舞;看他们做操做游戏;让幼儿通过别人的示范行为;体会玩的乐趣;向往着自己也能玩玩;;从而减轻“焦虑”的程度..4正面鼓励法..当幼儿情绪有些好转时;教师要采用“奖赏”来予以强化;这种“奖赏”有两种:一种是实物奖赏;如为幼儿准备一些糖果食品;但这类奖赏易使幼儿厌腻;因为现在的幼儿吃的东西多;这些“奖赏”不一定吸引幼儿;且用多了有一定副作用..二是精神鼓励;如教师的微笑、表扬;贴红旗、红五星、小红花等;这类奖赏更能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情绪;知道不哭才是好孩子..5游戏治疗法..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最独特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有些心理学家把游戏称为幼儿的“主导活动”..我国着名的学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是因为游戏在幼儿生活中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与机能的快感相联系;可缓解紧张状态;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快乐..因此;开学初;教师可设计一些新颖的、有趣的游戏活动..这不仅能消除幼儿相互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的陌生感和恐惧感;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而且还可以使幼儿对新环境产生新鲜感..游戏是幼儿喜爱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游戏;使幼儿紧张、焦虑的负性情绪得以释放;缓冲了心理应激;愉快和健康的情绪得到发展..另外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针对幼儿的表现设计制定最适合孩子的入园计划..新生入园后;除了孩子有分离焦虑;家长同样也会存在分离焦虑..只是家长的表现方式我们可以接受;所以往往会忽视家长的心情..他们每次在接送时都会向老师询问孩子在园的情况;这个时段又是老师特别忙碌的时候..因此;作为老师;对于这种情况;应该适时地适当地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表现;让家长对幼儿园放心;并配合幼儿园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其间;要鼓励家长提出意见和问题..这样;在家长接送孩子时;就可避免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幼儿园还要为托班、小班配备适宜的教师..尽管当前的教师都受过专业训练;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胜任托班、小斑的工作..根据鲍尔贝的理论;在母子分离期间;如果幼儿能幸运地得到一位“替代母亲”的照看;分离痛苦就会大大减轻..托班、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选择的教师仅仅业务能力强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像母亲一样关心爱护孩子;特别是要有亲切、和蔼的态度;耐心、细心以及敏锐的观察力..特别是一旦配备了教师;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要经常调换;否则将会使孩子再次产生分离焦虑情绪..总之;新生入园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情绪;愉快地来上幼儿园;这还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用爱心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关心、爱护幼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张张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笑脸..。
婴幼儿分离焦虑
婴幼儿分离焦虑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主要表现为患儿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反应。
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仍然哭泣,继继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不同年龄段宝贝分类焦虑有所不同:0-3个月的宝贝处于没有差异的依恋发展阶段,只要身体舒服,就不会产生分离焦虑。
3-6个月的宝贝处于有差别的依恋发展阶段,他可以区分熟人和生人,并对不熟悉的面孔有所拒绝,但对那些似曾相识的熟人他都接受,只要与幼儿园老师熟习几天,他就会很快就把她纳入熟人圈内,爸妈走了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分离焦虑。
6-24个月的宝贝处于依恋关系单一化阶段,并在24个月到达高峰,即宝贝在熟人圈里开始寻找跟自己关系最近的人,并对他产生强烈的依恋,此年龄段的宝贝对陌生的幼儿园老师非常排斥,他的分离焦虑最厉害。
24——36个月宝贝开始有能力把依恋对象伙伴化,能够容忍与妈咪暂时的分离,如果告诉他,他能明白妈咪走了还会回来。
但焦虑情绪仍比较严重。
36个月以后宝贝对分离现象的正确判断和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他们上幼儿园的分离之"痛"要轻一些。
宝宝为什么会出现分离焦虑1.环境的巨大变化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盗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
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较随意,一切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有的幼儿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等;有的幼儿则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
伊顿分享:分离焦虑适应期的三个阶段
伊顿分享:“分离焦虑”适应期的三个阶段“分离焦虑”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儿童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反应,“虽然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多发生于学龄前期,大多数父母也都是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前才所了解;但其实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的;”伊顿幼儿园负责新生入园的老师介绍到;著名教育专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也曾对儿童“分离焦虑”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通过长期的观察,他发现了儿童“分离焦虑”情绪的表现和规律,并把儿童的“分离焦虑”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反抗阶段应该是儿童分离焦虑产生的初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极度的反叛,在意识到即将与父母分离的时候,会嚎啕大哭,甚至又踢又闹,连父母的话都听不进去;伊顿幼儿园建议:如果孩子正处于反抗阶段,那么这个时候和他硬碰硬显然不是正确的方式,面对这类孩子,家长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坚持每天接送孩子入园,并向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并且,在孩子大声哭闹的同时,父母也要冷静处理,必要的时候需要狠心离开,因为你的一再不舍可能会加剧孩子的依赖心理;失望阶段——仍然哭泣,吵闹减少经历了反抗阶段,婴儿的“分离焦虑”症状将会有明显的减轻,孩子们会进入“失望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仍然哭泣,但是已经不像之前表现的那么夸张,并且吵闹的动作和频率都明显降低,往往会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伊顿幼儿园建议:如果意识到孩子的分离情绪焦虑情绪有所缓解,那么还要给孩子一个可以继续适应的过程,这时父母可以在旁边静静的观察,记录一些孩子表现好的地方,在日后的交流中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真正引起父母的注意;超脱阶段——正常活动,偶有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分离焦虑就进入到超脱阶段,他们将会逐渐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等,对于亲人或者是父母的离开也能够慢慢地接受,但是即便是这样,当重新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伊顿幼儿园建议:到了超脱阶段,孩子对于“分离焦虑”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好的适应阶段,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果断的让孩子独处,让孩子待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中;如果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好奇的话,家长可以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沟通;伊顿幼儿园认为家长了解孩子分离焦虑情绪的阶段发展过程非常重要,既可以很好的了解产生分离焦虑情绪的孩子此时正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孩子此刻的想法,与幼儿园老师一起更具针对性的引导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成长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顿分享:“分离焦虑”适应期的三个阶段
“分离焦虑”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儿童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反应,“虽然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多发生于学龄前期,大多数父母也都是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前才所了解。
但其实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的。
”伊顿幼儿园负责新生入园的老师介绍到。
著名教育专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也曾对儿童“分离焦虑”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通过长期的观察,他发现了儿童“分离焦虑”情绪的表现和规律,并把儿童的“分离焦虑”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反抗阶段应该是儿童分离焦虑产生的初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极度的反叛,在意识到即将与父母分离的时候,会嚎啕大哭,甚至又踢又闹,连父母的话都听不进去。
伊顿幼儿园建议:如果孩子正处于反抗阶段,那么这个时候和他硬碰硬显然不是正确的方式,面对这类孩子,家长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坚持每天接送孩子入园,并向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并且,在孩子大声哭闹的同时,父母也要冷静处理,必要的时候需要狠心离开,因为你的一再不舍可能会加剧孩子的依赖心理。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吵闹减少
经历了反抗阶段,婴儿的“分离焦虑”症状将会有明显的减轻,孩子们会进入“失望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仍然哭泣,但是已经不像之前表现的那么夸张,并且吵闹的动作和频率都明显降低,往往会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伊顿幼儿园建议:如果意识到孩子的分离情绪焦虑情绪有所缓解,那么还要给孩子一个可以继续适应的过程,这时父母可以在旁边静静的观察,记录一些孩子表现好的地方,在日后的交流中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真正引起父母的注意。
超脱阶段——正常活动,偶有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分离焦虑就进入到超脱阶段,他们将会逐渐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等,对于亲人或者是父母的离开也能够慢慢地接受,但是即便是这样,当重新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伊顿幼儿园建议:到了超脱阶段,孩子对于“分离焦虑”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好的适应阶段,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果断的让孩子独处,让孩子待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中。
如果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好奇的话,家长可以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沟通。
伊顿幼儿园认为家长了解孩子分离焦虑情绪的阶段发展过程非常重要,既可以很好的了解产生分离焦虑情绪的孩子此时正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孩子此刻的想法,与幼儿园老师一起更具针对性的引导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成长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