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临床医技课使用教材临床医技学

讲授内容神经系统的放射诊断第五篇第二章(页码180-221)

教学时数 2学时授课时间 2007年1月3日3-4节授课人龙玉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教学方法讲授法班种年级2003级中医专业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颅脑的影像检查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熟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

二、教学分级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的X线及CT检查方法

2.掌握颅脑CT的正常表现

3.熟悉颅脑常见病的CT表现:颅脑外伤与脑血管疾病

4.了解神经系影像常见英语词汇及征象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颅脑外伤之颅内出血的分类及CT表现。

2.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

(二)教学难点

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教案续页

一、检查方法(15分钟)

(一)头颅平片:外伤

(二)DSA脑血管造影:肿瘤,血管病变

(三)CT扫描:应用广泛

平扫,增强,CTA,MPR,3D

CT脑灌注成像

(四)MRI扫描

SE,水抑制,弥散,灌注为目前常用。

MRS能够提供肿瘤或正常脑组织的代谢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目前在临床应用方面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五)脊髓造影

常规脊髓造影

CTM

MRM

二、正常影像解剖(30分钟,CT/MR图片逐层讲解)

(一)颅骨X线正侧位片解剖:颅缝,血管压迹

(二)脑CT/MR解剖:以图片讲解CT/MR常规扫描各层面中大脑、小脑、脑干及脊髓的影像解剖,打好阅片基础。

三、脑血管疾病(以CT/MR病例讲解,30分钟)

(一)脑梗塞(5分钟)

1.CT表现

超急性期(最初4~6小时):CT检查脑实质密度多无明显异常。当梗塞面积较大时,可见脑皮质密度稍降低,正常脑灰白质分界模糊、消失,脑沟变浅。

急性期:(2~5天):表现为低密度灶,周围脑沟变浅、消失。

亚急性期(1~2周):组织坏死和水肿逐步达到高峰(发病后3~5天),仍表现占位效应;7~10天水肿逐渐消退,一般于2~3周完全吸收,占位效应消失。

慢性期:脑软化灶,其周围脑沟、脑池和脑室扩大,皮质萎缩。

增强扫描:病灶强化多出现在脑皮质和基底节,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表现为脑回状、线状、片状或环状,可出现在病灶边缘和中心。

2.MRI表现

强调早期诊断:弥散成像

腔隙性脑梗塞概念:小于1.5CM

(二)脑出血(5分钟)

1.CT表现

血肿演化:CT图片展示高密度过度到低密度

2.MRI表现

超急性期(出血后24小时内):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含氧血红蛋白)

急性期(出血后24小时至7天):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低信号。(脱氧血红蛋白)

亚急性期(出血后1周至1月):T1WI、T2WI均为周边环形高信号、病灶中心低信号。随着时间进展,脑血肿在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游离的正铁血红蛋白)

慢性期(出血后1月至2月末):T1WI可见高信号血肿周围包绕一圈低信号带,T2WI可见高信号血肿周围包绕一层极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2分钟)

CT对早期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应在72h内行CT扫描。CT特征性表现为脑池、脑裂和脑沟内高密度影。有时蛛网膜下腔出血沿大脑镰分布,表现为大脑镰增宽、密度增高。

(四)脑血管畸形(2分钟)

1.CT表现

(1)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混杂密度灶,可见等或高密度的点状影、线状影,可有钙化,有时周围可见低密度的软化灶。

(2)增强扫描可见点状、线状或团状血管强化影,还可见与之相连的引流血管。多无占位效应及脑水肿。

2.MRI表现

T1WI和T2WI典型表现为具有较大供血的动脉及引流静脉呈团状的蜂窝状无或低信号区,为流空效应所致。如破裂发生出血,则血肿表现见脑出血。四、颅脑外伤(8分钟)

(一)外伤性脑内血肿

1. CT表现:

局限性高密度区(70~90HU),占位效应造成中线结构移位和邻近结构受压。

2.MRI表现

外伤性颅内血肿演变规律与非外伤性颅内出血形成的血肿基本相同,血肿不同阶段的MR表现与后者相同。

(二)硬膜下血肿

1.CT表现

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影,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

慢性硬膜下血肿以低密度为主,后期(2月后)血肿呈过渡形低密影,直至吸收。

2.MRI表现

急性期:由于去氧血红蛋白的存在,T1WI为新月形低或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

亚急性期:早期因细胞内高铁血红蛋白的存在T1WI为高信号,多首先出现在血肿周边,T2WI仍为低信号;后期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

慢性期:T1WI呈现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三)硬膜外血肿

1.CT表现

CT表现为颅内板和脑组织之间的双凸形或梭形的高密影,密度较均匀,边缘锐利清楚,CT值多介于40~80HU之间。血肿多不跨越颅缝。骨窗可见骨折征象.

2. MRI表现

MRI血肿信号强度随血肿的演变而不同。急性期,T1WI上血肿信号强度与

脑实质相仿,T2WI为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

(四)脑挫裂伤

1.CT表现

典型表现为低密度脑水肿区中出现多发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也可融合。病变范围较大时占位效应明显。

2. MRI表现

非出血性挫伤由于病灶中水量增加,仅表现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性挫裂伤则随血肿内成分的变化,信号强度亦不同。急性期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为高信号,T2WI为等、低信号,以后逐渐变成高信号;慢性期,可见出血灶周边一圈T2WI为低信号带。

(五)硬膜下积液

1.CT表现

CT为诊断硬膜下积液的首选方法。表现为颅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位于受压的脑组织与颅骨之间。近于脑脊液密度,CT值为0~20HU,无或只有轻微占位表现。

2.MRI表现

表现为颅内板下T1WI 为新月形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信号均匀。

五.颅内肿瘤(图片展示、讲解6分钟)

(一)星形细胞瘤

1.CT表现

(1)肿瘤形态:多数不规则,与正常脑实质分界不清。

(2)肿瘤密度:呈高、低或混杂密度,可见囊变、坏死、出血和钙化。

(3)水肿及占位效应:低度星形细胞瘤水肿及占位效应无或轻微,而高度星形细胞瘤则明显。

(4)增强扫描后,低度星形细胞瘤可无或轻度弥漫性强化,而高度星形细胞瘤呈明显不规则环状强化,与周围水肿分界清楚。

2.MRI表现

(1)肿瘤形态:同CT。

(2)肿瘤信号:呈长T1与长T2信号,部分呈混杂信号。

(3)水肿及占位效应:显示水肿和占位效应较CT敏感。

(4)注射造影剂后,低度星形细胞瘤可无或轻度弥漫性强化,而高度星形细胞瘤呈明显不规则环状强化。

(二)脑膜瘤

1.CT表现

(1)肿瘤形态:圆形、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广基底与颅内板、大脑镰或小脑幕相连。

(2)肿瘤密度:呈略高密度或等密度,瘤内可见斑点状钙化,坏死少见。

(3)水肿及占位效应:脑实质受压,轻至中度脑水肿。临近颅骨受压可增厚、变薄或破坏。

(4)增强CT表现:多数呈明显均匀强化。少数钙化明显者可无强化。

2.MRI表现

(1)肿瘤形态: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楚。

(2)肿瘤信号:多数脑膜瘤呈等T1与等T2信号肿块,与灰质信号相似。少数在T2上呈高信号。钙化为无信号斑,小的点状钙化MRI难以显示。

(3)水肿及占位效应:脑膜瘤压迫脑实质,使之皮质凹陷称为皮质扣压征,为特征性MR表现。脑实质水肿显示优于CT。但颅骨改变不如CT。

(4)增强MRI表现

脑膜瘤呈明显均匀强化。如果与瘤体相连的脑膜强化,呈鼠尾状或线状,称脑膜尾征,具有一定特征性。

(三)垂体瘤

1.CT表现

(1)肿瘤形态:垂体微腺瘤表现为垂体高度增加(通常>9mm),向上膨隆或局部上凸,多数表现为圆形低密度灶,垂体漏斗部或垂体柄向一侧偏移。垂体大腺瘤表现为鞍内和鞍上圆形或分叶状肿块。

(2)肿瘤密度:垂体微腺瘤呈局灶性低密度区,边界欠清。垂体大腺瘤呈略高密度或等密度,合并囊变坏死者呈混杂密度。瘤内出血(称为卒中)呈高密度。

(3)临近结构压迫与侵犯:垂体大腺瘤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向上生

长者推压视交叉及视神经上抬移位,突入第三脑室可致梗阻性脑积水;向两侧生长则侵入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向下生长可凸向蝶窦。

(4)增强CT表现:垂体微腺瘤早期强化低于正常垂体,呈低密度。垂体大腺瘤强化均匀或不均匀,或呈环状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2.MRI表现

(1)肿瘤形态:同CT。

(2)肿瘤信号:多数垂体微腺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垂体大腺瘤信号多混杂不均。

(3)邻近结构压迫与侵犯:同CT。

(4)增强MRI表现

垂体微腺瘤早期强化低于正常垂体。垂体大腺瘤强化均匀或不均匀,或呈环状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四)转移瘤

1.CT表现

(1)肿瘤形态:圆形、类圆形病灶,以皮层下分布为主。

(2)肿瘤密度:密度不一,呈低、等或高密度灶。

(3)水肿及占位效应:病灶周围常有明显水肿,占位效应明显。

(4)增强CT表现: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大小不一。

2.MRI表现

转移瘤T1WI多呈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瘤内出血呈高信号。形态、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表现同CT所见。

六.椎管内肿瘤(图片展示、讲解2分钟)

(一)髓内肿瘤

1.CT:

平扫可表现为脊髓不规则膨大,密度低且不均匀,可发生囊变。肿瘤边缘模糊,与正常脊髓分界不清;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轻度强化或不强化。CTM 见蛛网膜下腔均匀性变窄、闭塞、移位。

2.MRI:

MRI的矢状断面可清晰地显示脊髓局限性扩大。信号强度在T1WI上低于或

等于正常脊髓,在T2WI上信号明显增高。较大的肿瘤易继发囊变、坏死、出血

而导致肿瘤信号强度不均匀。

注射Gd-DTPA后,肿瘤实体部分多有明显的强化。

(二)髓外硬膜下肿瘤

这类肿瘤需靠MRI或脊髓造影诊断,表现为硬膜囊内局部充盈缺损或脊髓

被推向对侧移位;肿瘤上方或下方同侧蛛网膜下腔增宽;椎间孔和椎管可变大。最多见的是神经鞘瘤,其次是脊膜瘤。少数肿瘤可以穿过硬膜同时生长与硬膜内外,为哑铃形肿瘤。

七、小结与讨论(15分钟)

总结本节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理解。(3分钟)

本班为研究生,针对性展开讨论问题

1.哪些影像学方法可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6分钟)

脑缺氧超出6小时导致不可逆损伤,如何在这段时间内诊断早期脑缺氧及脑梗塞?

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如何发现动脉瘤?

2.哪些影像学技术可用于神经系统课题研究?(6分钟)

影像学如何观察疗效反应在脑部的表现(针灸,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题库

第十五章镇静催眠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地西泮的作用机制是: A.不通过受体,直接抑制中枢 B.作用于苯二氮卓受体,增加GABA与GABA受体的亲和力 C.作用于GABA受体,增加体内抑制性递质的作用 D.诱导生成一种新蛋白质而起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地西泮抗焦虑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中脑网状结构 B.下丘脑 C.边缘系统 D.大脑皮层 E.纹状体 3、苯巴比妥钠连续应用产生耐受性的主要原因是: A.再分布于脂肪组织 B.排泄加快 C.被假性胆碱酯酶破坏 D.被单胺氧化酶破坏 E.诱导肝药酶使自身代谢加快 4、下列药物中t1/2最长的是: A.地西泮 B.氯氮卓 C.氟西泮 D.奥可西泮 E.三唑仑 5、有关地西泮的叙述,错误的为: A.口服的肌注吸收迅速 B.口服治疗量对呼吸及循环影响小 C.能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D.较大量可引起全身麻醉 E.其代谢产物也有作用 ×6、治疗新生儿黄疸并发惊厥宜选用: A.水合氯醛 B.异戊巴比妥 C.地西泮 D.苯巴比妥 E.甲丙氨酶 ×7、巴比妥类禁用于下列哪种病人: A.高血压患者精神紧张 B.甲亢病人兴奋失眠 C.肺功能不全病人烦躁不安 D.手术前病人恐惧心理 E.神经官能症性失眠 8、地西泮不用于: A.焦虑症和焦虑性失眠 B.麻醉前给药 C.高热惊厥 D.癫痫持续状态 E.诱导麻醉 9、苯二氮卓类中毒的特异解毒药是: A.尼可刹米 B.纳络酮 C.氟马西尼 D.钙剂 E.美解眠 10、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促使其快速排泄: A.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B.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小,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C.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D.酸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E.以上均不对 11、下列巴比妥类药物中,起效最快、维持最短的经物是: A.苯巴比妥 B.司可巴比妥 C.硫喷妥 D.巴比妥 E.戊巴比妥 12、镇静催眠药中有抗癫痫作用的药物是: A.苯巴比妥 B.司可巴比妥 C.巴比妥 D.硫喷妥 E.以是都不是 ×13、对各型癫痫均有一定作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是: A.地西泮 B.氯氮卓 C.三唑仑 D.氯硝西泮 E.奥沙西泮 ×14、苯二氮卓类受体的分布与何种中枢性抑制递质的分布一致? A.多巴胺 B.脑啡肽 C.咪唑啉 D.?-氨基丁酸 E.以上都不是 15、引起病人对巴比妥类药物成瘾的主要原因是: A.使病人产生欣快感 B.能诱导肝药酶 C.抑制肝药酶 D.停药后快动眼睡眠时间延长,梦魇增多 E.以是都不是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以下那一点 不是“苯二氮卓类”药的共同作用 E A、抗焦虑 B、镇静催眠 C、抗惊厥 D、中枢性肌松作用 E、 麻醉2、剂量加大一般仍无麻醉作用的药是 C A、硫喷妥钠 B、巴比妥类 C、苯二氮卓类 D、 A+B E、B+C 3、起效快、安全范围大、静脉注射常用于癫痫持续状 态的药是 A A、地西泮 B、三唑仑 C、氟西泮 D、 艾司唑仑E、苯巴比妥钠4、哪一点不是“苯二氮卓类”药的用 途 B A、焦虑症 B、精神分裂症 C、 惊厥与癫痫 D、肌肉痉挛 E、麻醉前给药 5、以下那一点是“苯 二氮卓类”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A A、嗜睡 B、 抑制呼吸 C、支气管哮喘 D、心律失常 E、白细胞减少 6、“苯二氮卓类”药的作用机理是 E A、稳定 神经细胞膜 B、兴奋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C、抑制脑干网上结 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 D、阻断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E、增 强脑内γ-氨基丁酸的作用7、引起巴比妥类药疗效下降的原因 是 C A、本品是药酶抑制剂 B、本品的 化学性质不稳定 C、本品是药酶诱导剂 D、给药方法不正确 E、 给药剂量不正确8、为促进巴比妥类药的排泄,可采取 A A、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B、口服硫酸镁导泻 C、静脉滴注硫 酸镁 D、口服大剂量vit C E、肌注阿托品 9、巴比妥类药中毒 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C A、肾功能衰竭 B、

心律失常 C、呼吸抑制 D、过敏性休克 E、严重肝损害 10、常用的抗精神分裂症的药是 D A、地西泮 B、丙咪嗪 C、阿米替林 D、氯丙嗪 E 碳酸锂 11、氯丙嗪抗精神分裂症的机理是 D A、提高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含量 B、兴奋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C、抑制脑干网上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 D、阻断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E、增强脑内r-氨基丁酸的作用12、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E A、镇静作用,显效较快 B、用药时可出现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C、抗精神病作用显效慢, D、对化学物质引起的呕吐疗效较好 E、对晕动性呕吐疗效最好13、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B A、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B、使体温降至37度 C、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D、使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E、有阻断外周α受体的作用14、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D A、长期应用氯丙嗪,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B、长期应用氯丙嗪,可出现不随意运动 C、氯丙嗪能阻断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D、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可用多巴胺治疗E、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可用中枢抗胆碱药治疗15、以下哪点不是氯丙嗪的不良反应 B A、体位性低血压 B、外周神经炎 C、内分泌紊乱 D、肝损害 E、过敏反应 16、氯丙嗪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不能用什么药抢救 D

最新人体解剖学电子复习题第章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电子复习题第章:中枢神经系统 1.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2.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特化的接触区,根据神经传导的方式,可把突触分为电突触、化学突触两类。 3.神经传导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始、行程和功能相同的一束神经纤维称为神经传导束(纤维束)。 4.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周围支外面常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和无髓两类。 5.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色泽白亮,称为白质。

6.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色泽灰暗,称为灰质。 7.脑皮质:在大、小脑表层的灰质称为皮质。 8.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一团,分散于白质中称为神经核。 9.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结状结构,称为神经节;有感觉神经节和内脏神经节两种。 10.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成束,外包被膜,称为神经。 11.网状结构:在脊髓、脑干等处,有由灰、白质混杂交织的结构,称为网状结构。

12.边缘系统: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扣带回、海马旁回、钩和海马等连接成环,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以及与它邻接的皮质(岛叶、颞极和眶回后部等)和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丘脑前核群和中脑被盖等)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称为边缘系统。 13.内囊:在端脑内部,居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结构。14.大脑镰:伸入大脑纵裂内的硬脑膜,呈镰状,称大脑镰。15.小脑幕:伸入大脑横裂内的硬脑膜称小脑幕。 16.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折向上行称内侧丘系。 18.小脑扁桃: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的膨出部,紧贴枕骨大孔。19.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新皮质的纤维,位于大脑半球底部。

中枢神经系统复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网状结构 2.菱形窝 3.锥体交叉 4.内侧丘系 5.脊髓丘系 6.外侧丘系 7.三叉丘系 8.锥体束 9.小脑扁桃体 10.旧小脑 11.新小脑 12.下丘脑 13.结节垂体束 二、填空题 1.脊髓位于_______内,其上端在______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约平______下缘,其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_____。 2.脊髓全长有两处膨大,即____和____,____位于脊髓的____节段,而____则位于____节段。 3.脊髓表面有数条纵行的沟或裂,它们分别是位于前面正中的深沟称____,后面正中的浅沟为____以及前后外侧面上的__ __和_____,分别有__ __和_____通过。 4.脊髓连接 _ __ 对脊神经。因此,脊髓包含_ __个 _ __,即 _ __ 、_ __、 _ __、 _ __和_ __。 5.临床上第7和第10胸椎骨折可能造成____和____脊髓节段的损伤。 6.在脊髓(胸髓)的横切面上灰质向前、后、外侧突出的部分分别叫做____、____和____,分别是____、____和____神经元胞体的所在地。 7.20世纪50年代Rexed将脊髓分为十个板层,其中RexedⅠ、Ⅱ、Ⅳ板层分别相当于脊髓的____、____和____核。 8.白质围绕在灰质的周围,借脊髓表面的纵沟分为三个索,即____、____和____索,三个索中有长距离的上、下行的纤维束;其中后索中主要有____、____。外侧索有____、____、和脊髓小脑前束;前索中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及内侧纵束。 9.薄、楔束的纤维是分别来自同侧____节以上和节以下的传导深部感觉的脊神经节细胞的____突进入脊髓转而上行的纤维,薄、楔束上行分别终止于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一、单项选择题 1)异戊巴比妥可与吡啶和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 A. 绿色络合物 B. 紫色络合物 C. 白色胶状沉淀 D. 氨气 E. 红色溶液 2)异戊巴比妥不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 弱酸性 B. 溶于乙醚、乙醇 C. 水解后仍有活性 D. 钠盐溶液易水解 E. 加入过量的硝酸银试液,可生成银沉淀 3)盐酸吗啡加热的重排产物主要是: A. 双吗啡 B. 可待因 C. 苯吗喃 D. 阿朴吗啡 E. N-氧化吗啡 4)结构上不含含氮杂环的镇痛药是: A. 盐酸吗啡 B. 枸橼酸芬太尼 C二氢埃托啡 D. 盐酸美沙酮 E. 盐酸普鲁卡因 5)咖啡因的结构如下图,其结构中R1、R3、R7分别为 N N N N O O R1 3 R7 A. H、CH3、CH3 B. CH3、CH3、CH3 C. CH3、CH3、H D. H、H、H E. CH2OH、CH3、CH3 6)盐酸氟西汀属于哪一类抗抑郁药 A. 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 B.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C. 阿片受体抑制剂 D.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E. 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 7)盐酸氯丙嗪不具备的性质是: A. 溶于水、乙醇或氯仿 B. 含有易氧化的吩嗪嗪母环 C. 遇硝酸后显红色 D. 与三氧化铁试液作用,显兰紫色 E. 在强烈日光照射下,发生严重的光化毒反应 8)盐酸氯丙嗪在体内代谢中一般不进行的反应类型为 A. N-氧化 B. 硫原子氧化 C. 苯环羟基化 D. 脱氯原子 E. 侧链去N-甲基 9)造成氯氮平毒性反应的原因是: A. 在代谢中产生的氮氧化合物 B. 在代谢中产生的硫醚代谢物 C. 在代谢中产生的酚类化合物 D. 抑制β受体 E. 氯氮平产生的光化毒反应 10)不属于苯并二氯★的药物是: A. 地西泮 B. 氯氮★ C. 唑吡坦 D. 三唑仑 E. 美沙唑仑 11)苯巴比妥不具有下列哪种性质 A.呈弱酸性 B.溶于乙醚、乙醇 C.有硫磺的刺激气味 D.钠盐易水解 E.与吡啶,硫酸铜试液成紫堇色 12)安定是下列哪一个药物的商品名 A.苯巴比妥 B.甲丙氨酯 C.地西泮 D.盐酸氯丙嗪 E.苯妥英钠 13)苯巴比妥可与吡啶和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 A.绿色络合物 B.紫堇色络合物 C.白色胶状沉淀 D.氨气

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试题

第六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试题 一、单选题 1.临床最常见的脑炎是() A.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B.肠道病毒性脑炎 C.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D.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E.腺病毒性脑炎 2.男患,50岁,突发头痛,呕吐,体温40℃,伴躁动,2日后频繁癫痫发作、昏迷,3日后死亡。病理检查脑实质内出血性坏死、细胞核内包涵体。该病为() A.腺病毒性脑炎 B.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C.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D.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 E.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灶部位是() A.大脑皮质广泛性损害 B.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 C.顶叶及枕叶D.丘脑下部 E.脑干 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早期最可能出现的异常是() A.外周血白细胞增多 B.脑脊液压力增高 C.脑脊液细胞数增多 D.脑电图出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 E.CT显示颞叶低密度病灶 5.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那项表述是不正确的() A.可用更昔洛韦治疗 B.可用阿昔洛韦治疗 C.待病毒学确诊后应用抗病毒药物 D.对症治疗如物理降温、脱水降颅压等 E.重症病人支持疗法、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等 6.艾滋病的病原体是() A.乳头多瘤空泡病毒 B.HTLV-1逆转录病毒 C.朊病毒感染 D.HlV病毒 E.巨细胞病毒 7.AIDS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是() A.脑弓形体病 B.新型隐球菌感染 C.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D.分枝杆菌感染 E.李斯特菌感染 8.下列哪项不符合脑囊虫的病变部位分型() A.脑室型 B.蛛网膜型(脑膜型) C.精神型(痴呆型)

D.脊髓型 E.脑实质型 9.吡喹酮或阿苯哒唑治疗脑囊虫,下列哪项不正确() A.成人总剂量300mg/kg B.应治疗3~4个疗程 C.常规快速加量D.用药后可引起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 E.用药过程须严密监测 二、多选题 10.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病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有() A.细菌 B.病毒 C.螺旋体 D.朊蛋白 E.寄生虫1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以下哪项表述是正确的() A.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 B.单纯疱疹病毒是嗜神经DNA病毒 C.成人病例多由HSV-Ⅰ型病毒感染 D.HSV-Ⅱ型病毒感染多见于新生儿或性接触传播 E.本病死亡率低,预后良好 1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可能的临床表现是() A.急性起病、高热,可伴口唇疱疹 B.可出现癫痫发作 C.常见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 D.精神症状较明显 E.可发生智能障碍 1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改变是() A.蛋白细胞分离 B.可见红细胞 C.细胞数明显增多 D.蛋白含量增高 E.脑压增高 1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脑电图最常见的改变是() A.单、双侧顶叶高波幅慢波 B.单、双侧额叶高波幅慢波 C.单、双侧颞叶高波幅慢波 D.单、双侧枕叶高波幅慢波 E.各脑叶高波幅尖波 15.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CT改变是() A.皮质下白质广泛的低密度区 B.颞叶及海马低密度区伴点状高密度C.基底节区多发性低密度灶 D.单、双侧颞叶及海马局灶性低密度区E.可无异常发现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详细)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持续应用中到大剂量的苯二氮卓类引起的下列现象中有一项是错的 A. 精细操作受影响 B. 持续应用效果会减弱 C. 长期应用突停可诱发癫痫病人惊厥 D. 长期应用会使体重增加 E. 加重乙醇的中枢抑制反应 2.应用巴比妥类所出现的下列现象中有一项是错的 A. 长期应用会产生身体依赖性 B. 酸化尿液会加速苯巴比妥的排泄 C. 长期应用苯巴比妥可加速自身代谢 D. 苯巴比妥的量效曲线比地西泮要陡 E. 大剂量的巴比妥类对中枢抑制程度远比苯二氮卓类要深 3.对惊厥治疗无效的药物是 A. 苯巴比妥 B. 地西泮 C. 氯硝西泮 D. 口服硫酸镁 E. 注射硫酸镁 4.下列不属于吗啡的临床用途的是0 A. 急性锐痛 B. 心源性哮喘 C. 急消耗性腹泻 D. 麻醉前给药 E. 慢消耗性腹泻 5.下列对阿斯匹林水杨酸反应叙述错误的是 A. 阿司匹林剂量过大造成的 B. 表现为头痛, 恶心, 呕吐, 耳鸣,视力减退 C. 对阿司匹林敏感者容易出现 D. 一旦出现可用碳酸氢钠解救 E. 一旦出现可用氯化钾解救 6.下列药效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A. 二氢埃托啡、芬太尼、吗啡、度冷丁 B. 二氢埃托啡、吗啡、芬太尼、度冷丁 C. 芬太尼、二氢埃托啡、度冷丁、吗啡 D. 芬太尼、吗啡、度冷丁、二氢埃托啡 E. 度冷丁、吗啡、二氢埃托啡、芬太尼 7.吗啡呼吸抑制作用的机制为 A. 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B.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C.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D. 降低呼吸中枢对 CO2的敏感性 E. 激动κ受体

8.可预防阿司匹林引起的凝血障碍的维生素是 A. VA B. VB1 C. VB2 D. VE E. VK 9.氯丙嗪治疗精神病的机理是 A. 阻断脑内胆碱受体 B. 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通路的爸爸受体 C. 激动脑内胆碱受体 D. 激动脑内阿片受体 E. 激动网状结构的α受体 10.下列对布洛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具有解热作用 B. 具有抗炎作用 C. 抗血小板聚集 D. 胃肠道反应严重 E.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11.用的吗啡和海洛因所致的药物依赖脱毒治疗时重要的替代药是 A. 哌替啶 B. 二氢埃托啡 C. 美沙酮 D. 安那度 E. 强痛定 12.左旋多巴对何种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无效 A. 地西泮 B. 扑米酮 C. 氯丙嗪 D. 丙咪嗪 E. 尼可刹米 13.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解热作用机制为 A. 抑制外周PG合成 B. 抑制中枢PG合成 C. 抑制中枢IL-1合成 D. 抑制外周IL-1合成 E. 以上都不是 14.左旋多巴对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不良症状无效是因为 A. 药物阻断阿片受体 B. 药物阻断M受体 C. 药物激动阿片受体 D. 药物阻断多巴受体 E. 药物激动多巴受体 15.苯海索抗帕金森病的机制为 A. 激动中枢内的多巴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分类 抗痛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镇痛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癫痫药中枢兴奋药抗帕金森病药抗重症肌无力药 脑血管、脑代谢及促智精神障碍治疗药物 镇静催眠药及抗惊厥 药 ·抗精神病药 ·抗焦虑药 ·抗抑郁药 ·抗躁狂药 ·巴比妥类 ·苯二氮卓类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中心问题和外周神经系统一样,基本上亦是递质和受体问题.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主要是影响递质和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内不但神经递质种类较多,而且神经激素及神经调质等亦起重要作用。 目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种类很多,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催眠药、抗震颤麻痹药和抗精神失常药等。这类药物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出现频率高,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有的药物过量服用,还能引起致死性中毒。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市场分析] 对制药行业来说,年销售规模达到650亿美元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或许是最具挑战性,同时又是回报最丰厚的长市场之一。快速增的CNS药物市场中,仍有许多尚未得到满足的临床需求以及新的治疗方法,对那些已经积极介入或正在考虑介入该市场的制药公司来说,CNS药物市场无疑是一块极具吸引力的"蛋糕"。 1.抗抑郁药市场已趋成熟。据估计,全球遭受抑郁症的侵袭的人口超过1.21亿。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们失去生活能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在CNS药物市场中最大的一部分是抑郁症药物市场。美国每年需要为抑郁症付出大约440亿美元。2004年,抗抑郁药市场的全球销售额达到159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2%。抗抑郁药市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在今后6年里,许多知名的品牌药将面临专利失效。 2.抗老年期痴呆(AD)药市场潜力可期。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大量临床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为抗老年性痴呆(AD)药物市场提供了相当大的机会。自药物Aricept(盐酸多奈哌齐)于1996年推向市场以来,抗AD药物市场一直在稳步增长。在过去3年中,抗AD药物的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年均19%的增长速度。在神经退化性药物市场上,脑代谢药或抗AD药物是最大的用药领域之一,占该市场全球销售额的31%。2004年,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CNS药物总销售额的5%。 3.多发性硬化症(MS)尚缺特效药物。据统计,美国有超过35万人、全球有300万人患多发性硬化症MS。然而,由于对这种疾病的诊断存在着不确定性,实际发病人数可能更高。目前还没有能治愈MS的药物。尽管改善MS症状的药物为数不少,不过许多病人(30%)对现有的治疗药物不会作出反应,并且继发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SPMS)一致几乎无法用现有的药物进行治疗。 4.注意力不足多动障碍(ADHD)药物突飞猛进。据统计,2000年,全球有400万~500万人(主要是儿童)被诊断出患有ADHD,其中75%~85%的人使用精神兴奋药进行治疗。2004年,ADHD药物的市场规模达到24亿美元。从销售额来看,它目前是CNS药物市场上的第9大领域,但却以40%的年增长率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据预测,到2010年,全球ADHD药物的销售额将达到33亿美元。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接受治疗的新病人(尤其是患ADHD的成年人)人数在扩大,新制剂的推出提高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新类型的药物正处在临床试验的后期阶段。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现状及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现状及护理 孙婷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ICU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神经内外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总结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及护理要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救治质量,缩小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传播。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神经内外科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因为其所在部位与外界隔绝,一般医疗途径难以到达感染的部位,加上目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医疗手段缺乏,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且治疗上常常采用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如脑室穿刺、腰大池置管引流等,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同时又相反的为病原体提供了绕过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机会。加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一般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并发颅高压诱发脑疝而死亡。由此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相关的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在总结了我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护理经验后,分析如下: 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 1.1 病原体的种类: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主要为细菌感染,其次为病毒感染。而真菌以及其他病原体感染则极为罕见。细菌感染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绝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般均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其病原菌与社区获得性感染有明显差别。一项来自脑脊液培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致病菌分布如下[1]: 表1 脑脊液标本438 株致病菌分布构成比 病原菌菌株数构成比(%) 革兰阳性菌 316 72.2 CNS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235 53.7 金黄色葡萄球菌 46 10.5 其他葡萄球菌 10 2.3 肠球菌属 13 3.0 链球菌属 7 1.6 其他 5 1.1 革兰阴性菌 122 27.8 肠杆菌属 27 6.2 不动杆菌属 27 6.2 铜绿假单胞菌 16 3.7 大肠埃希菌 12 2.7 肺炎克雷伯菌 12 2.7 其他假单胞菌 5 1.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5 1.1 变形菌属 5 1.1 其他 13 3.0 合计438 100.0 了解与感染相关的病原体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经验性治疗及护理提供的依据。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突触: 3、运动终板: 4、运动单位: 5、牵张反射 6、脊休克: 7、强化: 8、突触后电位 ; 9、突触前抑制 10、突触后抑制 二、判断题 1、神经递质全部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特别是钾离子通透性升高。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4、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引起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5、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6、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7、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 8、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9、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 10、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11、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12、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13、同一神经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14、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15、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 1-5:×、×、√、×、√;6-10:√、√、√、×、×;11-15:√、√、√、×、× … 三、选择题 1、神经递质贮存于:

A、突触小泡中; B、突触小体中; C、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 2、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3、脊髓的最后通路为: A、α运动神经元; B、γ运动神经元; 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 D、小脑浦肯野细胞 4、脊髓突然发生横断,会出现: A、断面以下骨骼肌肌紧张增加; B、膀胱和直肠中尿、粪积聚; C、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D、发汗活动增强 5、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水平切断脑干,可出现: ) A、肢体痉挛麻痹; B、脊髓休克; C、去皮层僵直; D、去大脑僵直 6、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 A、由阈下刺激引起; 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 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 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 7、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数量较少;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8、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迅速; B、准确; C、持久; D、短暂 9、属于条件反射的有: 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 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 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 D、看见酸酶唾液立即分泌 10、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11、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12、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A、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 B、钙离子和钾离子; C、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13、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A、钠离子; B、钙离子; C、钾离子和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14、、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A、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

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十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概念 ?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脑&脊髓实质\被膜&血管等, 引起急性\慢性炎症(或非炎症) 性疾病 细菌 病毒 真菌 寄生虫螺旋体 立克次体朊蛋白 根据感染部位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脑膜脑炎 急性亚急\性慢性 CNS感染途径血行感染直接感染神经干逆行感染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 HSE) 病因&发病机制 ?HSV--嗜神经DNA病毒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成人 少数儿童&青年为原发性感染 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 ?Ⅱ型疱疹病毒主要感染性器官 主要潜伏在骶神经节 临床表现 1. 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40岁以上多见) 多急性起病, 潜伏期2~21 d(平均6d) 前驱症状: 发热\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嗜睡 \腹痛&腹泻等 口唇疱疹史(1/4患者) 病程数日至1~2个月

2. 临床常见症状: 轻度意识障碍\人格改变&记忆丧失 1/3病人出现全身性\部分性癫痫发作 精神症状突出(虚构\淡漠\欣快\烦躁不安&幻觉) 3. 病情在数日内快速进展, 多有意识障碍(嗜睡\ 昏迷或去皮质状态, 早期也可出现昏迷 重症者脑实质广泛坏死&脑水肿引起颅内压 增高, 脑疝形成而死亡 辅助检查 脑脊液 ?压力升高 ?细胞数增多, 重症可见红细胞 ?确诊: HSV-IgG特异性抗体滴度呈>4倍增加(≥2次); ?血液\CSF<40 ?早期快速诊断: HSV-DNA(+) ?CSF一般不能分离出病毒 辅助检查 脑电图:弥漫性异常, 以颞\额区为主 影像学检查--CT ?局灶性低密度区散布点状高密度(颞叶常见) 影像学检查--MRI 额颞叶病灶为主,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 诊断: ①口唇或生殖道疱疹史, 发热\精神症状&意识

中枢神经系统试题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测试2012 问题1 1 分保存 地西泮不具有下列哪项作用 麻醉作用 镇静、催眠作用 抗惊厥抗癫痫作用 小剂量抗焦虑作用 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问题2 1 分保存 临床最常用的镇静催眠药是 苯二氮卓类 吩噻嗪类 巴比妥类 丁酰苯类 水合氯醛 问题3 1 分保存 下列关于地西泮的不良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治疗量可见困倦等中枢抑制作用 治疗量口服可产生心血管抑制 大剂量常见共济失调等肌张力降低现象 长期服用可产生习惯性、耐受性、成瘾性 久用突然停药可产生戒断症状 问题4 1 分保存 小剂量就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是 地西泮 苯妥英钠 氯丙嗪 吗啡 苯巴比妥 问题5 1 分保存 地西泮与苯巴比妥比较其催眠作用的主要特点 是 作用时间长 生效快 不明显缩短快波睡眠 能缩短快波睡眠 能延长快波睡眠 问题6 1 分保存 巴比妥类药物除用于镇静催眠外,还可用于 解热 镇痛 抗惊厥 抗精神分裂症 抗炎 问题7 1 分保存 巴比妥药物急性中毒昏迷患者,下列何种措施 是错误的 大量输液,加速药物排泄 给予碳酸氢钠碱化体液和尿液 给予强效利尿药 中毒早期通过胃管洗胃 给予氯化铵酸化体液和尿液 问题8 1 分保存 持续应用中到大剂量的苯二氮卓类引起的下列 现象中有一项是错的 精细操作受影响 持续应用效果会减弱 长期应用突停可诱发癫痫病人惊厥 长期应用会使体重增加 加重乙醇的中枢抑制反应 问题9 1 分保存 对吗啡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效果最好的药物是 尼可刹米 回苏灵 美解眠 咖啡因 山梗菜碱 问题10 1 分保存 治疗偏头痛应选用 咖啡因 麦角胺 阿司匹林 麦角胺+咖啡因 阿司匹林+咖啡因 问题11 1 分保存 治疗新生儿窒息宜选择的呼吸兴奋药是 尼可刹米 山梗菜碱 二甲弗林 甲氯芬酯 咖啡因 问题12 1 分保存 癫痫小发作首选 苯妥英钠 苯巴比妥 乙琥胺 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问题13 1 分保存 对各型癫痫发作均可应用的药物是 苯妥英钠 丙戊酸钠 卡马西平 乙琥胺 苯巴比妥 问题14 1 分保存 丙戊酸钠的不良反应是 损害肾脏 损害肝脏,可致肝功衰竭 损害听神经 抑制心脏 再生障碍性贫血 问题15 1 分保存 能治疗癫痫发作而无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是 苯妥英钠 苯巴比妥 扑米酮 地西泮 以上都不是

(整理)中枢神经系统.

1. 脊髓第5颈髓平对()( 2.0分) A.第5颈椎 B.第4颈椎 C.第3颈椎 D.第6颈椎 E.无上述情况 2. 关于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2.0分) A.是前角中的小型神经元 B.发出纤维支配梭外肌 C.与肌张力的调节有关 D.主要参加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 E.以上都不是 3. 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起源于()(2.0分) A.后角边缘核 B.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中间外侧核 E.脊神经节 4. 从脑干背面出脑的神经是()(2.0分) A.动眼神经 B.三叉神经 C.舌下神经 D.滑车神经

E.展神经 5. 内侧丘系()(2.0分) A.纤维来自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B.终于背侧丘脑内侧核群 C.行经斜方体外侧,与斜方体有纤维联系 D.最后经内囊,终止于中央后回 E.是精细触觉和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纤维束 6. 皮质脊髓侧束()(2.0分) A.所含的纤维全部直接与前角运动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B.部分纤维通过中间神经元与前角运动细胞联系 C.主要由不交叉纤维组成 D.一般只下达脊髓的胸段 E.无上述情况 7. 顶盖前区参与()(2.0分) A.痛觉反射 B.听觉反射 C.瞳孔对光反射 D.角膜反射 E.触觉反射 8. 中脑内有()(2.0分) A.红核 B.面神经核

C.三叉神经脊束核 D.孤束核 E.展神经核 9. 有关网状结构的描述,哪项错误()(2.0分) A.网状结构存在于整个脑干内 B.网状结构内有很多核团 C.脊髓也有网状结构 D.与上行和下行传导束无联系 E.网状结构是中枢感觉系内的一个重要整合结构 10. 延髓橄榄背外侧的沟内的三对脑神经根由上而下依次是()(2.0分) A.第Ⅷ、IX、X对 B.第X、IX、Ⅷ对 C.第IX、X、XI对 D.第XI、X、IX对 E.第X、XI、XII对 11. 下列核团中,属于脑神经核团的是()(2.0分) A.薄束核 B.楔束核 C.疑核 D.红核 E.黑质 12. 动眼神经副核为()(2.0分)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脑膜炎(脑膜或脊膜的炎症),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细菌侵犯出现的脑部临床表现),脑炎(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引起的脑部临床表现),脓肿以及蠕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脑和脊髓一旦受到感染则后果非常严重。 简介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按病因分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脑和脊髓一旦受到感染则后果非常严重。如脑(脊)膜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有时用来指病毒引起的脑膜炎症,但也可由自身免疫反应(如发生多发性硬化)、药物副作用(如布洛芬)或骨髓腔注入化学物质引起。脑炎是脑组织的炎症,常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以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脓肿是局限的感染,可在身体各部位形成,包括脑。细菌和其他感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可由血行感染或直接感染通过穿通性外伤、手术或邻近组织感染蔓延入颅。 病理 由于个体免疫反应的差异,同一病原体可以引起轻的、反复的甚至致死的疾病,也可以不引起疾病。血液中的蛋白不能轻易地弥散进入CNS,因此不利于抗体的产生。脑脊液(CSF)正常时可见到IgG及IgA但无IgM,因为IgM分子量要大些。体液免疫反应,往往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这种反应常在血管内进行,导致神经组织内或邻近组织的严重的血管炎性反应。 炎性反应 CNS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由于病原体的毒力及机体的反应可表现(1)化脓性炎性反应,常由于化脓性细菌引起;(2)非化脓性炎性反应,如由于斑疹伤寒;(3)出血性反应,见于炭疽及某些病毒感染时;(4)组织细胞及肉芽肿性反应,见于慢性炎症过程。 髓鞘破坏 CNS感染时常有髓鞘的破坏:髓鞘的破坏可继发于神经元的受损,即神经元溶解性脱髓鞘(neuronolyticdemyelination),另外一种称为轴周脱髓鞘(periaxialdemylination)。后者可见于病毒感染时,也可见于脱髓鞘疾病时。炎性过程中引起脱髓鞘的机制可能有下列5种:①病毒对少突胶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CNS,Central nervous system)由脑与脊髓组成,就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背腔,脑在颅腔,脊髓在脊椎管;颅骨保护脑,脊椎保护脊髓。人类的思维活动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简介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就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髓与位于颅腔内的脑;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与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其主要功能就是传递、储存与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动物的全部行为。组成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胚胎时身体背侧的神经管发育而成。神经管的头端演变成脑,尾端成为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的部分发展演变成为脑室,在脊髓部分演变成为中央管。脑在开始时就是3个脑:前脑泡、中脑与菱脑泡,以后又衍化成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脑桥与延髓。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纤维就是有髓鞘的,它们聚集在一起时,肉眼观呈白色,称白质。相反,神经细

胞体集中的部位,肉眼观呈灰色,由大量神经细胞体与树突上大量突触组成,称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聚组成的,具有明确范围的灰质团块叫做神经核。在脊髓中进行的神经活动,主要就是按节段进行的反射性活动;但脊椎动物的许多活动都带有整体性,这有赖于脑与脊髓之间联系来完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出现了许多纵向走行的神经纤维束。在脑与脊髓的左、右两侧之间也有许多连合纤维,其中最粗大的就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胼胝体。特征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还保留着原来神经管的模式,灰质居中央管的周围,而白质围于灰质的表面。脊髓的背侧部分由胚胎时期神经管的翼板发展而成,主要接受感受器的传入信息。腹侧部分由基板发育而成,其功能就是运动性的。脑干的颅神经核的位置按其感觉、运动的性质,基本上与脊髓的排列方式相似,但由于脑室的形状变化,当然,不如脊髓那样明显而整齐。脑干中的一些既非感觉又非运动性的神经核,如红核、橄榄核等,则位于脑干的不同部分。由于脑室及众多的神经束与传导束的出现,脑干的构造比脊髓要复杂得多(见表)。大脑及小脑的灰质主要分布在表层,分别称为大脑皮层与小脑皮层;而白质则在深层。结构脊髓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椎管内,前端枕骨大孔与脑相接,外连周围神经,31对脊神经分布于它的两侧,后端达盆骨中部。脊髓膜:脊髓外面被复有三层结缔组织膜,称脊膜,由内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 概述: 诊断的范围:脑、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的重要性与发展:影像学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很重要。脑瘤、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和脊髓疾病,常需要影像学检查以定位、定性。诊断主要靠X线、CT、MRI、DSA。 第一节脑 一、检查技术 1、头颅平片:正侧位片 2、脑血管造影:将有机碘引入脑血管内再摄片,用以显示脑血管。需摄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窦期照片。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症并了解肿瘤的供血动脉。常用DSA技术。 3、头颅CT 平扫横断面为主,有时加用冠状面。横断面听眦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个层面。层面厚皮多用5或10mm。 增强扫描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造影剂再行扫描。增强是指病处密度的增高。病灶增强与病变组织供血、充血、过度灌注,病变血脑屏障形成不良或被破坏有关。病灶增强后显示更加清楚。依有无增强、增强的程度和增强的形式,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CTA 静脉团注造影剂后,当造影剂经脑血管后进行扫描,采集的数据经后处理后重建出脑血管图像。 4、头颅MRI 平扫横断面、冠状面、矢状位扫描。 增强扫描注射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后进行扫描 MRA 根据血管的流空效应无需注射造影剂获得颅内大血管的影像。 二、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X线检查 颈内动脉进颅后先分出眼动脉,游行入眶.继分出脉络膜前动脉及后交通文向后走行,后者分为大脑前、中二动脉。大脑前动脉分为骈周动脉及骈缘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出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额后文,于侧位上易分辨。前后佐上大脑前动脉居中线,

而大脑中动脉则居外方,其分支重迭。正常脑动脉有一定的迂曲。走行自然、由近向远逐渐变细。管径光滑、分布匀称。而各支的位置较为恒定并与脑叶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二)、CT检查 密度变化原理及正常解剖介绍 (三)、MRI检查 基本原理介绍,重点水的角色 三、基本病变表现: (一)、X线检查 脑血管造影的地位 (二)、CT检查 1、平扫密度改变 高密度病灶:新鲜血肿、钙化、富血管肿瘤 等密度病灶:肿瘤、血肿、炎症 低密度病灶:脑炎、梗塞、血肿、囊肿、等 混合密度病灶 2、增强扫描特征 均匀强化:脑膜瘤、动脉瘤、肉芽肿、转移瘤等 非均匀强化:胶质瘤、血管畸形 环形强化:脑脓肿、转移瘤、胶质瘤 无强化:囊肿、水肿、液化 3、脑室系统变化 占位效应 脑萎缩 脑积水 4、颅骨骨质改变 颅骨本身病变 颅内病变累及颅骨 (三)、MRI检查 皮髓质、脑脊液、脂肪、血管、骨皮质、钙化、脑膜 1、水肿

影像本科复习题(中枢神经系统)

影像本科复习题(中枢神经系统) 一、填空题 1、颅内非病理性钙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脑中线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亚急性或慢性期血肿MRI表现T1WI呈_________信号,T2WI呈________信号。 4、垂体微腺瘤是指直径小于_________的垂体肿瘤。 5、颅内血管畸形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6、脑积水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7、CT平扫可表现为高密度病变有_________、_________。 8、颅内病理性钙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9、卵圆孔内有_________、_________结构通过。 10、枕大孔内主要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 11、脑梗塞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椎管内肿瘤根据部位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分) 1、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是() A、脑膜瘤 B、转移瘤 C、胶质瘤 D、垂体腺瘤 2、下列那种肿瘤是仅发生于颅内脑外的肿瘤() A、星形细胞瘤 B、脑膜瘤 C、淋巴瘤 D、少突胶质细胞瘤 3、临床疑为脑出血重危病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是() A、颅骨平片 B、脑血管造影 C 、CT D、MRI 4、下列关于脑胶质瘤叙述中错误的是() A、WHO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 ~Ⅳ级 B、少枝胶质细胞瘤可见弯曲条状钙化 C、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及出血较常见 D、低级别胶质呈明显均匀强化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镰由硬脑膜形成 B、硬膜外间隙是指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间隙 C、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和丘脑 D、第三脑室宽径常大于6mm。 6、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A、高血压脑出血 B、动脉瘤破裂出血 C、脑血管畸形出血 D、脑肿瘤出血 7、下列哪种疾病属于良性肿瘤() A、脑出血 B、垂体腺瘤 C、转移瘤 D、胶质母细胞 8、下列哪种肿瘤能够引起相邻颅骨增厚() A、脑膜瘤 B、星形细胞瘤 C、神经元肿瘤 D、垂体瘤 9、发生于四脑室的室管膜瘤最需要与下列哪种肿瘤进行鉴别() A、松果体肿瘤 B、髓母细胞瘤 C、星形细胞瘤 D、垂体瘤 10、关于颅内高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蝶鞍扩大及后床突骨质吸收 B、可表现为颅缝增宽 C、颅内高压是一种疾病 D、可由颅内占位性病变或梗阻性脑积水引起 11、下列病变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的是() A、脑水肿 B、亚急性血肿 C、缺血性脑梗塞 D、蛛网膜囊肿 12、关于脑脓肿叙述错位的是() A、感染途径以邻近感染蔓延常见 B、增强扫描典型表现为脓肿壁呈厚薄均匀环形强化 C、脑炎阶段呈边界不清低密度影 D、增强扫描常伴大小不等壁结节 13、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是 A、脑膜瘤 B、三叉神经瘤 C、胆脂瘤 D、听神经瘤 14、脑转移瘤的较具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