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危害环境下的劳动保护管理实用版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本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本1. 引言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作业场所员工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有效控制和管理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作业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办公室、建筑工地等。
为了避免重复,以下不再使用类似的分段语句。
2. 职业危害因素的定义和分类2.1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工作中存在的可能对员工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造成伤害的因素。
2.2 职业危害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和心理因素。
3. 物理因素的控制管理3.1 规定对作业场所的环境因素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例如噪声、震动、辐射等。
3.2 制定相应的职业健康标准,确保作业场所的物理因素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3.3 强调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护目镜等)的重要性,提供必要的培训。
4. 化学因素的控制管理4.1 制定化学品管理制度,包括购买、储存、使用和废弃等方面的规定。
4.2 强调使用化学品的必要性和安全操作方法,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4.3 实施定期的化学品风险评估和监测,确保作业场所的化学因素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5. 生物因素的控制管理5.1 制定生物因素管理制度,包括传染病预防、个人卫生等方面的规定。
5.2 加强员工健康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5.3 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和消毒用品,促进员工的个人卫生。
6. 人因因素的控制管理6.1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6.2 实行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操作纪律,确保员工按照规定进行工作。
6.3 鼓励员工向管理层汇报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7. 心理因素的控制管理7.1 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7.2 加强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7.3 鼓励员工参加体育锻炼和放松活动,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紧张。
8. 监督和评估8.1 指定专人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督和评估工作。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文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对工人造成危害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等。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工厂作业场所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本文旨在探讨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以提高工人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二、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目标1. 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2. 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确保工厂作业场所的工作环境符合安全和卫生标准。
4. 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职业健康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内容1.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1.1 建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制度,确定监测和评估的频率和方法。
1.2 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
1.3 提出改善措施,降低危害因素的暴露水平。
1.4 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的复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 危害因素控制与防护2.1 采取技术控制措施,减少或消除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
2.2 确保工作场所的通风设施正常运行,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2.3 配备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防护口罩、防护手套等。
2.4 建立消防设施和应急救援制度,确保工人的生命安全。
3. 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3.1 建立健康监护制度,定期对工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3.2 提供职业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3 定期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工人的职业健康意识。
4. 应急管理4.1 制定应急管理方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4.2 对工人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4.3 定期对应急设施和器材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四、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实施1. 建立责任体系1.1 设立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制度。
劳动保护用品管理规定范本
劳动保护用品管理规定范本一、总则1. 为了保障员工的劳动安全和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生产运营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劳动保护用品管理规定。
二、适用范围2.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员工,在进行工作时必须佩戴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三、劳动保护用品的种类和使用要求3. 根据各岗位的特点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劳动保护用品分为以下几类:3.1 头部防护3.1.1 从事高空作业、建筑施工等高风险岗位的员工,必须佩戴安全帽。
3.1.2 从事化学实验、电焊等有脑部受伤风险的员工,必须佩戴防护头盔。
3.2 眼部防护3.2.1 从事激光操作、电焊、打磨等工作的员工,必须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3.2.2 从事实验室操作、医学检查等对眼睛有伤害风险的员工,必须佩戴防护眼镜。
3.3 呼吸道防护3.3.1 在空气污染、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下工作的员工,必须佩戴防护面具或装置。
3.3.2 接触粉尘、颗粒物等有刺激性物质的员工,必须佩戴防尘口罩。
3.4 手部防护3.4.1 从事高温操作、机械加工等工作的员工,必须佩戴耐热手套或防护手套。
3.4.2 接触腐蚀性化学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的员工,必须佩戴防腐蚀手套。
3.5 脚部防护3.5.1 从事高空作业、建筑施工等高风险岗位的员工,必须佩戴防护鞋。
3.5.2 从事特殊环境下工作的员工,如潮湿环境、高温环境、防滑场所等,必须佩戴相应的防护鞋。
3.6 耳部防护3.6.1 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员工,必须佩戴耳塞或耳罩。
3.6.2 从事机械加工、金属冲压等工作的员工,必须佩戴耳罩。
四、劳动保护用品的选用和购置4. 劳动保护用品的选用应根据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特点,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并应与员工的身体特征相适应。
5. 公司应根据实际需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其购置与管理。
6. 劳动保护用品应经过严格的检查和测试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五、劳动保护用品的保管和维护7. 员工在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前,应检查其完好性和可用性,如发现损坏或不完整应及时报告上级,予以修理或更换。
物理因素
( 3 )健康监护
就业前、入暑前体检,健康教育和监护
33
二、噪 声(noise)
物理学定义:无规则、非周期性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卫生学定义: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 生产性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乐声
34
(一)生产性噪声分类及主要接触机会
按来源分:
机械性噪声
流体动力性噪声 电磁性噪声
不宜含酒精或大量糖,温度不宜高于
15℃,不宜饮冰水; 补水的同时注意补盐,含盐饮料最佳, 以0.1%~0.2%为宜; 总热能供应增加10%,蛋白质占 14%~15%,适量补充水溶性维生素 等。
32
( 2 )个人防护
各种 防火隔热用品
防火隔热手套
防火隔热背心
防火隔热服
防火隔热头罩
防火隔热靴子
高温作业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
高温对神经系统具抑制作用,初期使注 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反映不敏捷,肌肉工作 能力低下,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差,待体 温增高到一定程度神经系统功能失控,出现 谵妄、狂躁,最后深度昏迷。
高温作业对人体泌尿系统的影响
高温出汗多,心输出量降低,可使肾 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液浓 缩,出现蛋白尿及细胞管型尿,横纹肌溶 解出现肌红蛋白尿,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 竭。
面和物体二次热辐射)
13
(二)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 • • • • • 体温调节 水盐代谢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泌尿系统
高温作业时机体体温调节机制
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 气湿
皮 肤 血 管 扩 张 皮 肤 血 流 量 增 加 汗 液汗 分液 泌蒸 增 发 加
皮 肤热 温 度对 升流 高
有害作业劳动保护制度样本(2篇)
有害作业劳动保护制度样本一、基本要求1.从事有毒物危害作业的工人要定期进行体检;2.对可能存在毒物危害的现场按规定采取防护措施;3.患有皮肤病、眼结膜病、外伤及有过敏反应者,不得从事有毒物危害的作业;4.按规定使用防护用品,加强个人防护;5.不得在有毒物危害作业的场所内吸烟、吃食物,饭前班后必须洗手、漱口;6.注意劳逸结合,应避免疲劳作业、带病作业以及其他因作业者的身体条件不行、可能危害其健康或受伤害的作业;7.搞好工地卫生,防止食物中毒;8.作业场所应通风良好,可采用自然通风和局部机械通风;9.凡有职业性接触毒物的作业场所,必须采取措施限制毒物浓度符合国家规定标准;10.有害作业场所,每天应搞好场内清洁卫生;11.当作业场所有害毒物的浓度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报告上级处理。
二、油漆涂料作业卫生防护措施1.油漆配料应有较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并减少连续工作时间;2.喷漆应采用密闭喷漆间。
在较小的喷漆室内进行小件喷漆,应采取隔离防护措施;3.施工现场必须通风良好。
在通风不良的车间、地下室、管道和容器内进行油漆、涂料作业时,应根据场地大小设置抽风机排除有害气体,防止急性中毒;4.在地下室、池槽、管道和容器内进行有害或刺激性较大的涂料作业时,除应使用防护用品外,还应采取人员轮换间歇、通风换气等措施;5.以无毒、低毒防锈漆代替含铅的红丹防锈漆,必须使用红丹防锈漆时,宜采用刷涂方式,并加强通风和防护措施。
有害作业劳动保护制度样本(2)在当今社会中,害作业劳动保护制度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尽管一些人认为这些保护制度对劳动者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但是,另一些人则呼吁对这些制度进行严格的评估和改革。
本文将会从多个角度讨论害作业劳动保护制度的问题。
首先,害作业劳动保护制度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其次,害作业劳动保护制度容易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僵化。
最后,害作业劳动保护制度对于劳动者创造自我价值的机会也是有限的。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工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过,工作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收入和成就感,却也隐藏着不少“危害因素”。
今天,就让我们轻松聊聊这些职业危害因素和怎么防范它们,毕竟,保护自己可是头等大事嘛!1. 职业危害因素1.1 物理因素首先,咱们得说说物理因素。
你知道吗?很多工作环境里,噪音、温度、光照都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
比如,工地上的施工噪音,那简直像是在给你耳朵开派对!长时间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听力可能就得“打个大折扣”。
所以,要是你在这样的环境工作,记得戴上耳塞哦,别让耳朵受委屈。
然后说说温度,有些地方像个火炉,有些地方则像冰箱。
没错,极端的温度都能让我们“叫苦连天”。
如果你是做室外工作的,夏天别忘了喝水,保持水分,不然可就真的会“中暑”,让人心里想“今天真不应该出门”。
而冬天呢,穿厚衣服是必须的,毕竟谁也不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1.2 化学因素再说说化学因素。
这方面就比较棘手了。
有些工作需要接触到各种化学品,真是让人“心惊肉跳”。
比如,实验室里的化学试剂,虽然听起来很酷,但处理不当可就要出大事了。
为了保护自己,建议穿好防护服,戴上手套和口罩,安全第一啊,千万别贪图方便,搞得自己像个“试验品”!当然,有些工作会产生有害气体,比如焊接或是喷涂的行业,真是“提心吊胆”。
这时候,通风很重要,像是在做饭的时候开窗,确保空气流通,别让有害气体把你“围剿”了。
要是条件允许,还可以使用一些空气净化器,给自己创造个“清新环境”。
2. 职业心理因素2.1 工作压力说到心理因素,压力绝对是个大问题。
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常常让人感觉“快被压垮”。
长时间的高压工作不仅让人疲惫,甚至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遇到压力的时候,记得要适时放松自己,去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比如打球、听音乐,甚至是看一部搞笑的电影,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
有时候,跟同事聊聊天、吐槽一下工作中的小烦恼,也是一种不错的释放方式。
高温作业的劳动保护管理范本
高温作业的劳动保护管理范本
:
一、高温作业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高温作业可能会导致中暑、晕厥、脱水等健康问题,为了有效预防这些危害,公司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保证充足的水源供应,提醒员工多喝水,避免脱水;
2. 安排合理的轮岗制度,避免员工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3. 提供适当的防护用具,如遮阳帽、太阳镜等,减少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
4. 配备药品和急救设施,以应对员工出现中暑等突发情况。
二、高温作业中的劳动保护管理措施
为了保障员工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与健康,公司应制定以下劳动保护管理措施:
1. 制定详细的高温作业管理制度,明确责任、权限和操作流程;
2. 进行高温作业风险评估,及时更新风险评估报告;
3. 建立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及时记录员工的健康状况及接触高温作业的情况;
4. 定期组织高温作业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高温作业的认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高温作业中的员工管理措施
在高温环境下,员工的健康与安全是公司的首要任务,因此公司应采取以下员工管理措施:
1. 定期监测员工的体温情况,确保员工不出现中暑等健康问题;
2. 建立员工休息制度,根据工作情况合理安排员工的休息时间;
3. 指定专人负责员工的健康状况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员工的健康问题;
4. 鼓励员工主动报告身体不适情况,及时进行处置和治疗。
综上所述,高温作业的劳动保护管理是公司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的基础工作,只有通过科学、全面的管理措施,才能有效避免高温作业带来的危害,保障员工的健康与安全。
希望公司能认真贯彻执行这些管理措施,确保员工在高温环境下能安全、健康地工作。
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管理范本
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管理范本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职业病危害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必须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的管理。
本文将从工作场所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身体健康监测等方面提出一套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管理范本。
二、工作场所环境管理1. 确保工作场所空气的质量。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并控制有害气体的浓度在规定范围内。
2. 防止噪音污染。
对于噪音超过限值的工作岗位,采取隔音措施或者合理调整工作流程,减少噪音对劳动者的危害。
3. 控制光照强度。
合理布置灯具,避免过强或者过弱的光照对劳动者视力健康的影响。
4. 确保工作场所的温度适宜。
根据季节和工作性质,合理控制室内温度,确保劳动者的舒适感。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1. 防止化学物质危害。
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劳动者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通过改变工艺流程或者选择替代物等方式减少危害。
2. 防止物理因素危害。
合理使用机械设备,避免劳动者长时间暴露在辐射、振动等物理因素下。
3. 防止生物因素危害。
定期开展职业病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劳动者对病毒、细菌等生物因素的防护意识。
4. 防止职业性放射危害。
制定放射防护措施,确保劳动者在放射工作中的安全。
四、劳动者身体健康监测1. 进行健康体检。
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健康检查项目和周期,全面掌握劳动者的身体状况。
2. 针对特殊岗位进行定期职业病检查。
对于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加强相关检查,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3. 加强职业病防治宣教。
定期向劳动者宣传职业病的预防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4. 建立职业病监测档案。
每位劳动者都应建立相应的职业病监测档案,记录个人的职业病危害暴露情况和体检结果,以便跟踪监测。
五、短期和长期预案1. 短期预案的制定。
面对突发事件或者职业病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处置措施和人员疏散方案。
2. 长期预案的制定。
职业健康宣传材料常见有害因素危害及防护
职业健康宣传材料常见有害因素危害及防护亲爱的大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职业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让大家对职业健康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常见的有害因素危害及防护方法。
希望通过这份宣传材料,能够为大家的工作生活带来一些帮助。
物理因素是指空气温度、噪音、辐射、震动等因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会导致中暑、皮肤病等健康问题。
而高噪音环境则会造成听力损害、睡眠障碍等。
辐射和震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应对这些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
在高温环境下,我们应该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增加水分摄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之下。
对于高噪音工作环境,要戴上适当的耳塞或耳罩,减少噪音对听力的影响。
对于辐射和震动,我们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选择安全可靠的办法来减少危害。
化学因素是指常见的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例如,氨气回收工人易患硫磺酸烟雾中毒,农药生产人员易受到农药的毒害等。
长期接触这些有毒化学物质会对人体的呼吸、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为了预防化学有害因素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化学品的性质和毒性,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面具等。
其次,在操作化学品时,应确保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或吸入到肺部。
生物因素是指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对人体的危害。
例如,医护人员易受到病原菌和疾病传播的威胁,农业从业者易感染寄生虫等。
接触这些生物因素会引发传染病,损害人体健康。
为了防止生物因素的危害,我们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和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工作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健康检测。
心理因素是指工作中的压力、紧张和冲突等因素对人体心理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
长期的工作压力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为了预防心理因素的危害,我们需要调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保持积极的心态。
可以通过进行适当的休闲活动、参与运动、与亲友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工作压力。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工厂作业场所是一种潜在的危险环境,存在着各种职业危害因素。
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和管理这些危害因素。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一、制度背景和目的工厂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的危害。
制定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要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健康、安全,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和工伤的发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二、制度内容1. 职业危害评估要求对工厂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包括对物理、化学、生物、人为因素等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方法。
2.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物理因素的控制,如噪声、振动、温度等;对化学因素的控制,如危险化学品的存储、使用和处理;对生物因素的控制,如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对人为因素的控制,如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等。
3. 监测和检测要求制定监测和检测要求,包括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定期监测和检测,确保情况的及时发现和处理,以及对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检测。
4. 事故和应急处理制定应急处理程序,包括对事故和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员工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以及事故的调查和处理等。
5. 职业病防护和健康监护制定职业病防护和健康监护措施,包括职业病的预防措施,如定期体检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使用等,以及对职业病患者的救治和康复。
6. 信息宣传和培训要求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的信息宣传和培训要求,包括向员工提供职业危害因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的宣传教育。
7. 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和纠正。
三、制度执行和效果评估制定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保证制度的执行和效果。
需要建立相应的执行机制,包括制定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每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位。
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制度范文一、总则为了加强对劳动者劳动保护用品的管理,提高劳动安全和健康水平,保障员工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从事劳动的员工。
三、劳动保护用品的定义劳动保护用品是指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避免事故或职业病发生而需要使用的设备、器具和用品。
四、劳动保护用品管理的原则1. 安全第一原则。
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是企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把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工作放在首位。
2. 预防为主原则。
加强对劳动保护用品的预防性管理和监督,避免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3. 统一管理原则。
对劳动保护用品进行统一规划、采购、分发和使用,避免重复和浪费。
4. 安全生产责任制原则。
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并加强监督和考核。
5. 全员参与原则。
鼓励员工参与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工作,增强安全意识,共同维护安全环境和健康生活。
五、劳动保护用品的采购1. 根据工作需要,制定采购计划。
根据各部门的工作需要,制定采购计划,确保劳动保护用品的及时供应。
2. 严格执行采购程序。
根据采购计划,进行标准化采购流程,保证采购的规范和透明。
3. 严禁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严格查验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证明,杜绝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4. 及时更新劳动保护用品。
根据使用情况和新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和替换劳动保护用品。
六、劳动保护用品的分发和使用1. 根据工作特点和需求,合理分配劳动保护用品。
根据员工的工种和工作特点,合理分配劳动保护用品,并确保使用合适的规格和型号。
2. 严格执行使用规范。
员工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严禁私自改动或擅自拆卸。
3. 定期检查劳动保护用品的状况。
各部门负责人要定期检查劳动保护用品的状况,及时更换损坏或过期的劳动保护用品。
4. 劳动保护用品的维护和保养。
员工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后要及时清洁、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使用和寿命。
七、劳动保护用品的报废和处置1. 半年检查一次。
劳动安全卫生与劳动保护管理
②防治粉尘危害
③防治噪声和强光危害
④防治电磁辐射危害
⑤防暑降温、防冻取暖和防潮湿
⑥通风和照明
⑦卫生保健。
三、劳动保护管理制度 指法律规定或确认的国家和用人单
位为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 和健康而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的统称。 其中:既包括宏观劳动保护管理,也 包括微观劳动保护管理;既包括劳动 保护综合管理,也包括劳动保护专项 管理。
<3>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 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 的; 醉酒导致死亡的; 自残或者自杀的。
2、职业病概述
(1)定义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 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 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 引起的疾病。
国家规定的纳入职业病范围的职业病有10类共 115种。职业病患者的有关待遇按国家规定处理。 在医疗或者疗养后被确认不宜继续从事原有害作 业或工作的,应在确认之日起的两个月内,将其 调离原工作岗位,另行安排工作;对于因工作需 要暂时不能调离的生产、工作技术骨干,调离期 限最长不得超过半年。
劳动安全卫生与 劳动保护管理
一、劳动安全卫生概述 1、劳动安全卫生的含义 劳动安全卫生又称劳动保护,它是
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工作)中的 安全和健康的法律保障。
《劳动法》中的劳动安全卫生是基于劳动关系而 产生的保护关系。其区别于社会上一般的安全、 防病及卫生保健工作。
劳动安全卫生的法律保障产生于大工业生产出 现之后,预防工伤事故与职业病是各国劳动者争 取法律保障的重要内容。
——广义的工伤也称职业伤害,是指劳动 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因工作、执行职 务行为或从事与工作执行职务相关的活动, 发生伤亡事故而受到的人身伤害,包括负 伤、致残、死亡或患职业病等。
劳动防护用品与防护设施管理细则范本
劳动防护用品与防护设施管理细则范本一、目的与适用范围本细则的目的是确保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规范劳动防护用品与防护设施的管理与使用。
适用范围包括所有工作岗位,对于存在职业健康风险的岗位,应特别注意加强防护设施管理。
二、管理责任1.公司领导班子对劳动防护工作负总体责任,制定并下发相关政策和制度。
2.各部门负责推行并执行劳动防护工作,建立健全防护用品与防护设施管理制度。
3.安全保卫部门负责监督和检查各岗位的劳动防护情况,定期组织培训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三、防护用品管理1.根据工作岗位的特点,制定并下发防护用品配备方案。
2.确保防护用品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具备相关认证。
3.定期检查防护用品的有效期限,对过期或损坏的防护用品及时更换。
4.员工必须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并按要求进行使用、清洁和保养。
5.严禁将防护用品私用、乱扔或随意调换。
四、防护设施管理1.根据工作岗位的特点,制定并落实防护设施使用方案。
2.保证防护设施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严禁存在损坏、缺陷或不符合安全要求。
3.对于需要定期检修或更换的防护设施,建立定期维护计划,并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4.员工必须正确使用和维护防护设施,切忌私自修改和校准设施参数。
5.防护设施的使用应经过培训,并进行记录。
五、教育培训1.公司应定期组织劳动防护知识的培训和考查,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特定工种的员工,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
3.新员工入职前,应接受劳动防护教育和测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六、监督检查与处罚1.安全保卫部门定期对岗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制定整改方案。
2.对于违反劳动防护用品与防护设施管理制度的人员,依据公司纪律处罚规定予以相应处理。
3.对于严重违反劳动防护规定的人员,将暂停其工作岗位,并进行进一步调查和处理。
七、应急处理与记录1.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在事故或紧急情况下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2.对于劳动防护用品与防护设施的维修和更换情况,应做好记录,包括具体时间、原因和处理结果等。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本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为了保障工厂作业场所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人造成的伤害,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规范性文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及其实施条例- 国家职业危害因素分类标准及其评价标准- 国家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规范- 《工伤保险条例》- 《职业卫生管理条例》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的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工厂作业场所内的所有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粉尘、有害气体、毒物等对空气质量危害的控制;2. 机械设备和工具的安全使用;3. 作业现场危险物品的分类存储和使用;4. 噪音、震动、光线等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影响;5. 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6. 防火、防爆措施;7. 职业病防治;8. 提供个人防护用品;9. 紧急事故处理等方面的管理。
四、责任和义务1. 工厂管理者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健康保障措施,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2. 工厂管理者应制定并实施职业危害防控措施,并确保全体工人接受必要的安全培训。
3. 工人有权要求获得个人防护用品,按照规定使用,并配合工厂管理者的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工作。
4. 工厂管理者应组织职业卫生检查,定期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工人的防护意识和健康水平。
5.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工厂作业场所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6. 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应积极参与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五、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1. 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控制- 采取合理装备除尘设备,保证工作场所空气质量符合标准;- 建立通风系统,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通风良好,排除有害气体;- 配发个人防护口罩,要求工人佩戴。
2. 机械设备和工具的安全使用- 定期检查设备和工具的安全状况,及时修理和更换不安全的设备和工具;- 配备必要的防护装置,如安全护罩、防护网等,确保工人的安全;- 开展设备和工具的操作培训,提高工人的操作技能。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现代社会,随着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和发展,作业场所中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确保员工在工作期间免受职业危害因素的侵害,保障其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作业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实验室、建筑工地等。
四、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的原则1. 预防为主本制度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采取合理的防护设施和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最大程度地保护员工的健康。
2. 管理层负责制本制度明确管理层对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的责任,确保管理层重视并履行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工作。
3. 综合管理本制度要求综合管理,将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纳入到整个作业流程中,从源头上控制危害因素的产生,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五、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的性质和来源,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物理因素:包括噪音、震动、辐射、温度、湿度等。
2. 化学因素:包括有毒物质、有害化学品等。
3. 生物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致病动植物等。
4. 人因因素:包括操作不当、工作负荷过大等。
六、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1. 职业危害因素评价公司在开展新项目或新设备投入使用前,应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对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建议的提供。
2. 工作环境监测公司应配备合格的监测设备,定期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对于超过国家标准的职业危害因素,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3. 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设施和装备公司应对作业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提供相应的防护设施和装备,包括但不限于防护手套、口罩、耳塞等。
公司应确保员工正确使用防护设施和装备,并保证其有效性。
劳动防护设施、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制度
劳动防护设施、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制度劳动防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制度是企业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重点介绍劳动防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的管理制度,并对其重要性进行阐述。
一、劳动防护设施的管理制度1.设立责任人: 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责任人,负责劳动防护设施的管理与维护。
该责任人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够确保劳动防护设施的有效使用。
2.明确安全标准: 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劳动防护设施使用标准,并向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员工能够正确使用劳动防护设施。
3.定期检查与维护: 企业应当定期对劳动防护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
比如,检查工厂的安全出口是否畅通,消防设备是否完备,电器设备的绝缘是否良好等。
4.员工培训: 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劳动防护设施使用培训,提高员工对劳动防护设施的认识和使用技能。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正确佩戴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5.建立激励机制: 企业应当建立激励机制,对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设施进行奖励,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积极性。
二、劳动保护用品的管理制度1.清单和采购: 企业应当建立劳动保护用品清单,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采购。
劳动保护用品包括防护服、防护鞋、耳塞等。
2.储存和保管: 企业应当选择干燥、通风的场所储存劳动保护用品,并做好防尘、防湿、防腐等措施。
3.分发和佩戴: 企业应当根据工作要求,将劳动保护用品分发给员工,并指导员工正确佩戴。
比如,在需要化学品防护的作业中,应当指导员工正确佩戴防护面具和手套。
4.回收与更新: 企业应当定期回收旧劳动保护用品,并根据需要进行更新。
旧劳动保护用品可能存在损坏或失效的风险,及时更换新的劳动保护用品可以确保员工的安全。
5.培训与宣传: 企业应当组织员工参加劳动保护用品的培训,并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
提高员工对劳动保护用品的认识和正确使用的意识。
劳动防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保护员工安全: 运用劳动防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预防劳动事故的发生,降低员工受伤和患病的风险。
物理危害的识别和控制
目录
• 物理危害概述 • 物理危害的来源和原因 • 物理危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 物理危害的应急处理和救援措施 • 物理危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01
物理危害概述
Chapter
物理危害的定义
• 物理危害是指由物理因素或物理现象所导致的危害,这些因素或现象可能包括高低温、压力、辐射、噪 音、电磁场、振动、光照等。这些物理因素或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对人体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影响。
03
伤口处理
对于开放性伤口,应 进行清洁和包扎,以 防止感染。
04
寻求医疗帮助
严重受伤者应立即送 往医院接受治疗。
热伤害的应急处理和救援措施
快速降温
将受伤者转移到安全、阴凉的地方,用冷水浸湿 的毛巾或冰袋敷在受伤部位,以降低温度。
补充水分
给受伤者喝冷水或无盐冷开水,以补充体内水分 。
寻求医疗帮助
如果受伤者出现抽搐、昏迷、呕吐等症状,应立 即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详细描述
具体措施包括定期检修设备、培训员工掌握正确 的操作方法、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等。此外, 企业应建立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事故能迅速采取 措施减少损失。
热伤害事故案例分析
• 总结词:热伤害事故主要是由于接触高温表面或受到高温气体、液体喷溅导致 的,轻则造成皮肤烫伤、烧伤,重则引发火灾甚至爆炸。
• 详细描述:例如,某炼钢厂发生一起由于高温钢水喷溅导致的烫伤事故。这起 事故是由于设备维护不当、操作失误以及安全防护措施不足所致。
异常运动
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异常运动,如失去控制或不稳定的运行, 导致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
热危害
灼伤
高温的设备、热液体或热蒸汽等可能对人体造成灼伤,导致皮肤 和深部组织损伤。
职业健康危害表
职业健康危害表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职业健康危害表的定义和作用
2.职业健康危害表的内容和分类
3.职业健康危害表的应用和实施
4.职业健康危害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正文
职业健康危害表是一种记录和评估职业环境中可能对工人健康造成
危害的因素的表格。
它通常由雇主或职业卫生专业人员编制,以帮助雇主和工人识别和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健康危害因素。
职业健康危害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化学物质:包括化学物质的名称、用途、浓度、暴露限值和可能的健康影响等。
- 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温度、湿度、振动、辐射等。
-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性危害因素。
- 工效学因素:包括重复性劳动、不良姿势、工作强度等。
职业健康危害表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病分类进行分类。
例如,可以按照行业、工种、化学物质的种类等进行分类。
职业健康危害表的应用和实施是保障工人健康的重要手段。
雇主应该根据职业健康危害表,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控制工作中的健康危害因素。
这包括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工人的健康监测等。
职业健康危害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健康危害因素也越来越多。
职业健康危害表可以帮助雇
主和工人更好地识别和控制这些因素,从而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同时,职业健康危害表也是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职业健康危害表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雇主和工人更好地识别和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健康危害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F-ED-J2789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物理因素危害环境下的劳动保护管理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物理因素危害环境下的劳动保护
管理实用版
提示:该管理制度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
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生产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包括:气象条件,
如气温、气湿、气流及气压;电磁辐射,如X-
射线、γ-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
光、射频和微波辐射;噪声和振动等。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作用,在正常条件下
(如强度低、剂量小或作用时间短)对人体无
害,有些还是维持人体器官生理功能所必须的
条件;当强度、剂量超过一定限度或接触时间
过长,则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
损。
在一般情况下多为功能性损害,脱离接触
后可恢复,但严重时可产生永久性的不可恢复的损害。
(一)高温作业的劳动保护管理
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平均湿球黑球温度(亦称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E 的作业称为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高温、强辐射型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铸造、锻造,火力发电的锅炉间等。
第二种,高温、高湿型作业,如造纸、印染等行业。
第三种,夏季露天作业,如南方夏季筑路、架桥作业等。
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性改
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改变。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按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
为使基层单位在职业病登记和报告中易于识别,在《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1960年劳动部、卫生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中将中暑分为:①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尚能坚持工作者。
②轻症中暑:具有前述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者。
③重症中暑: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被迫停止工
作,或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C以上或发生热痉挛者。
为了防止在高温作业中发生中暑,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暑降温措施:
1.车间温、湿度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由于工艺要求湿度较高的车间,也应满足相关标准。
2.进行合理的劳动组织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
3.加强宣传教育,认真遵守高温作业的各项管理制度。
4.改革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和作业方法,改善高温作业条件,合理布置热源,尽量隔绝热源。
加强通风,降低车间温度。
5.对高温作业工人做好就业前、入暑前的
体检工作,对患有职业禁忌症的工人,不得安排其从事高温作业。
6.夏季供给合理的饮料和营养,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7.做好中暑患者的治疗工作。
(二)低温作业的劳动保护管理
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称为低温作业。
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时间过长,超过人体适应能力,体温调节机能发生障碍,则体温下降,从而影响机体功能,可能出现神经兴奋与传导能力减弱,出现痛觉迟钝和嗜睡状态。
长时间低温作业可导致循环血量、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而引起凝血时间延长,并出现协调性降低。
低温作业还可引起人体全身和局部过冷。
全身过冷常出现皮肤苍白、脉搏呼吸
减弱、血压下降;局部过冷最常见的是手、足、耳及面颊等外露部位发生冻伤,严重的可导致肢体坏死。
低温作业的劳动保护管理包括以下几
点:
1.车间温、湿度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冬季要有防寒、采暖设施,露天作业要有防风棚、取暖棚。
2.保持车间、个人衣着干燥,进行耐寒锻炼,提供高热饮食,采取多种防寒措施。
3.进行合理的劳动组织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
4.加强个体防护,使用个体防寒用品。
(三)噪声作业环境的劳动保护管理
随着工业的发展,噪声的危害日趋严重。
据统计,我国有1000万工人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作业,其中1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性耳聋。
人们在强噪声环境中暴露一段时间,会引起听力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力可以恢复,此现象称为听觉疲劳。
在强噪声环境中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听觉疲劳继续发展,可导致听力下降或永久性听力损失。
噪声除影响听觉系统外,还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造成神经衰弱、血压不稳、肠胃功能紊乱等。
噪声污染是一种物理污染,按产生的机制作业环境中的噪声可分为:①机械噪声:由机械的撞击、摩擦、传动而引起的,如纺织机、电锯、冲床、破碎机等发出的噪声。
②空气动
力噪声:由空气压力变动引起的,如鼓风机、空气压缩机、汽轮机等发出的噪声。
③电磁性噪声:由电磁的空隙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噪声,如发动机、变压器发出的噪声。
目前影响工人健康,严重污染环境的10大噪声源是:风机、空压机、电机、柴油机、纺织机、冲床、木工圆锯、球磨机、高压放空排气和凿岩机。
这些设备产生的噪声可高达120~130dBA。
对噪声作业环境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1.研制和选择低噪声设备,提高机械设备的加工精度和安装技术,从而降低发生体的辐射声功率。
2.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如用无声焊接代替高噪声的铆接。
3.设立隔声间,使工人与噪声环境隔离。
4.缩短个人在高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合理安排作业与休息时间。
对接噪工人实行工种轮换制。
5.采用合理的个人防护用品。
6.制定并实施工厂听力保护计划。
(四)振动作业环境的劳动保护管理
接触振动的作业和振动源主要有:①使用振动工具的作业,如铆接、清砂、锻压、凿岩、造型、捣固、钻探、割据等,其振动源为铆钉机、风锤、电钻、锻锤、电锯、捣固机等;②研磨作业,如研磨、抛光、铣镟等,其振动源为砂轮机、抛光机、铣床、镟床等;③交通运输的振动源,如汽车、火车、飞机等;
④农业机械的振动源,如收割机、脱粒机、拖拉机等。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分为局部振动危害和全身振动危害。
由于局部肢体长期受强烈振动而引起的肢端血管痉挛、上肢周围神经末梢感觉障碍及、关节骨质改变为主要表现的职业病,称为局部振动病。
全身振动危害主要是引起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如眩晕症中的晕车、晕船。
在很多情况下,振动是不能全部消除或避免的,对振动的防护主要是减少和避免振动对作业人员的损害。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改进作业工具,对工具的重量、振动频率、振动幅度进行改进和限制;
2.作业人员轮流作业;
3.采用合理的防护用品,如采用防振垫等,减少对作业人员的损害;
4.定期体检,做好振动病的早期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