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风湿病检查及意义

合集下载

风湿免疫科常用检查项目解读

风湿免疫科常用检查项目解读

风湿免疫病常用检查项目包括血尿常规、粪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弥散功能与肺高分辩率CT、血管多谱勒超声、PPD试验、肾活检、类风湿结节活检、肺活检、唇腺活检、腮腺造影、磁共振和SPECT腮腺成像、骨关节的影象检查、关节镜检查等。

1、血尿常规、粪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了解病情: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系统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均可影响造血系统,引起血象异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血象异常的严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情轻重。

(2)用药前后血常规检查:许多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对血象有影响,所以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尿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风湿免疫性疾病非常容易发生肾损害,例如狼疮肾炎,此时最简单的检查就是尿常规。

主要了解有无蛋白尿、镜下血尿以及管型尿等。

(2)某些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有肾毒性,例如最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可引起肾间质损害,所以有必要进行尿常规检查。

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蛋白尿,但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只有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完全是定量检查,相对比较精确,所以临床十分常用。

粪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风湿免疫性疾病有时会有消化系统损害,例如肠病性关节炎等,此时应进行粪常规检查。

(2)某些药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对胃有一定损害作用,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应做大便隐血(OB)检查。

2、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检查的目的与意义: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系统性疾病,可有肝肾损害和心肺损害,此时应进行肝肾功能、全胸片、B超、心电图检查;此外有一些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对肝肾损害和心肺有损害,也要通这些检查来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风湿免疫性疾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是皮质激素,而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可引起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所以在治疗前后应作血糖检查。

风湿性疾病常用自身抗体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风湿性疾病常用自身抗体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风湿性疾病常用自身抗体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RF)
除见于RA外(90%RA患者RF呈阳性),还可见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冷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硬化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此外,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患者血清中也可出现低滴度的RF。
RF-IgG:与RA患者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相关。
RF-IgA:与骨质破坏有关,早期RF-IgA升高常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xANCA阳性主要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患者。
抗心磷脂抗体(ACA)
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反复自然流产、抗磷脂综合征(包括血栓形成、自发性流产、血小板
减少和CNS病变)患者。IgM型ACA可作为自发性流产的前瞻性指标。
抗2糖蛋白抗体(抗2GP-1)
诊断APS敏感性同ACA,但特异性高于ACA
抗SSA/Ro抗体
见于干燥综合征(敏感性88%~96%),类风湿关节炎(3%~10%),SLE(24%~60%)°VSLE光过敏、亚急性皮肤性红斑狼疮、
抗核抗体阴性狼疮、新生儿狼疮(SSA抗体可通过胎盘引起新生儿儿狼疮综合症)等相关。
抗SSB/La抗体(抗Ha抗体)
抗SSB阳性几乎总伴有抗SSA抗体阳性,抗SSB抗体较抗SSA抗体诊断干燥综合征更特异,是干燥综合征血清特异性抗体。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阳性率达40%左右。
RF-IgM:最常见。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
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敏感性为48%,特异性为90%以上。
抗核抗体(ANA)
以细胞的核成分(核酸、核蛋白)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分以下几种荧光图谱:
①均质型:此型与抗dsDNA和抗组蛋白抗体有关。

风湿类风湿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意义

风湿类风湿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意义

1、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RF)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

因为这种炕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

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正常值阴性(<20kU/L) 阴性 (乳胶凝集试验)临床意义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Sjogren综合征,Waldenstrθ-m综合征,结节病,SLE等。

偶尔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性疾病和老年人(低滴度的RF)。

2、血沉[ESR]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

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

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增快。

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潘氏法:成年男性0-10mm/h 成年女性0-12mm/h。

临床意义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

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

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

正常参考值:成人< 500U,儿童< 250U。

正常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

类风湿时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单位以上。

Fichy等将类风湿的ASO分为四种血清类型:(1)抗链球菌溶血素型:ASO升高、RF阴性时,见于风湿病,(2)凝集型:ASO正常、RF阳性时,表示预后不良;(3)混合型:ASO升高,RF阳性,见于类风湿;(4)正常型:ASO阴性、RF阴性,可排除类风湿。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等。

1.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项目如血尿常规、血沉、C反应
蛋白等,以及针对风湿免疫疾病的特定抗体检测,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等。

此外,免疫球蛋白检测、补体检测等也有助于病情评估和诊断。

2.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X线片、CT以及PET-CT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有助于诊断痛风、类风湿关节炎、肌炎等疾病。

3.病理活检:主要用于肌肉组织病变或者干燥综合征患者,
通过留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确诊某些疾病,并判断疾病的良恶性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避免耽误病情。

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

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

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1、抗核抗体(ANA)现已证实抗核抗体(ANA)对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诊断价值。

在不同疾病中,特别是风湿性疾病,其抗体谱有一定的特征性。

重要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诱导的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ANA检出率可达95%-100%;干燥综合征为70%-80%;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PSS)检出率可达85%-95%。

其他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也有20%-50%的检出率。

此外,桥本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动脉炎等患者也可能检出ANA。

ANA阳性已被美国风湿病学会列为SLE的诊断标准之一。

IIF(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查ANA荧光染色模型:1)均质型:分裂间期细胞核质染色均匀一致,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阳性,此型与抗DNP抗体、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有关。

2)斑点型:分裂间期细胞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斑块状,核仁阴性,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次与ENA抗体相关。

3)抗核仁型:分裂间期细胞核仁着染荧光,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此与硬皮病相关抗核抗体有关。

4)核模型:又称周边型,分裂间期细胞荧光染色在核膜周围,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此与抗核包膜蛋白抗体(抗板层素或gp210抗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特异性抗体)相关。

5)着丝点型:又称散在斑点型,分裂期细胞核内均匀散布大小较一致的着染荧光细颗粒(40-60个),无核膜结构,分裂期细胞染色质着丝点密集排列。

ACA是系统性硬化型中CREST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达80-98%。

6)胞质型:分裂间期细胞的报纸染色阳性。

按细胞器又分多型。

7)混合型:只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的荧光染色模型。

临床上ANA的检测,实际上是指总抗核抗体检测。

ANA阳性的疾病很多,最常见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某些非结缔组织病也可阳性(如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肌无力、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等),正常老年人也可出现低滴度的ANA阳性。

风湿性疾病的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风湿性疾病的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风湿性疾病的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风湿病学所研究的对象是风湿性疾病(Rheunaticdiseases),包括所有原因引起的骨关节疾病。

主要包括下列8种疾病:1、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伴急性发作的慢性、多发性关节病变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对称性、进行性和破坏性关节病变以及血清中存在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为主要特征。

检测:A、RF乳胶凝集实验:滴度&gE;1:32时对诊断RA有意义。

80%的RA患者RF阳性,滴度大于1:64。

B、抗角蛋白抗体(AKA):AKA对RA诊断的特异性较强,在RA的早期、甚至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RA患者即可检出AKA。

因此AKA可作为RA早期诊断指针之一。

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红斑狼疮(LE)病变累及多系统、多脏器,并伴有多种自身抗体。

在临床上最多见的是SLE。

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女性与男性之比为10:1。

检测:A、抗核抗体(ANA)。

a、ANAIFA检测:首选Hep-2,原因:Hep-2抗原片敏感性较高,荧光图谱较典型、全面。

b、抗DNA抗体检测:SLE标记性抗体。

c、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

3、硬皮病(Sclerderma):是以皮肤进行性水肿、硬化,最后发生萎缩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

一般呈慢性经过,女性发病率高。

A、抗着丝点抗体(Anti-centromereantibody,ACA):检测方法是以Hep-2为底物,通过IFA 检测,阳性者在非分裂期细胞内可见核质内为数不多的散在荧光染色斑点。

在有丝分裂期细胞的染色体区呈密集的荧光颗粒。

约80%以上的CREST患者ACA阳性,对诊断CREST综合症具有很高的价值。

B、抗核仁抗体:检测方法是以Hep-2为底物,通过IFA检测,阳性者在核内呈块状荧光,与核内数目一致。

核仁型抗核抗体中有多种成分,既有抗核仁抗体,也有抗Scl-70抗体等等。

C、抗线粒体抗体:SCIMEDX公司IFAkit,阳性者在肾小球周围的肾曲管上皮细胞胞质呈亮绿色荧光。

风湿病常用血清学检查

风湿病常用血清学检查
2.临床意义:IgM-RF的常用检测方法是半定量的乳胶凝集 试验,一般认为RF滴度1:80~1:160具有临床意义。 目前许多实验室已开展应用比浊度法或ELISA法定量检 测IgM-RF,前者的正常值范围约为<20 IU/ml。
四.类风湿因子
RF与多种疾病相关,可概括为“CHRONIC”(见下),此外,正常 人尤其是老年人(5%)也可以RF阳性,而且随年龄的增长RF阳性率可 增高,所以RF对RA的诊断不具特异性。
2.正常值:正常人阴性。 3.意义:LE细胞检查是五、六十年代检测ANA的主 要方法,对于SLE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由于LE细胞检查 费时、费力,而且受吞噬细胞功能等因素的影响,目前 临床上基本已不再开展。尽管如此,LE细胞的发现推 动了继后的SLE等自身免疫病中多种抗核抗体的研究, 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二.抗核抗体(ANA)
11.何谓ANA谱:ANA谱是由针对一组重要的核抗原(包括 部分胞浆抗原)的各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组成的,这些自身 抗体的检测与识别对于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的ANA谱包括:抗dsDNA、抗Sm、抗U1RNP、抗 SS-A/Ro、SS-B/La、抗核糖体P蛋白、抗组蛋白、抗Scl70、抗着丝点蛋白、抗Jo-1抗体等。 各种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见表2。
参考文献: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5年2月 第9卷 第1期
二.抗核抗体(ANA) —抗组蛋白抗体
1.抗组蛋白抗体 组蛋白包括H1,H2A,H2B,H3, H4等亚型,是核小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抗组蛋白抗体 (AHA)与抗DNA抗体有一定相关性,且与疾病活动度 有关。 2.AHA在异烟肼,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等诱导 的药物性狼疮中阳性率几乎达到100%,是诊断药物 性狼疮的重要抗体。

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

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

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1、抗核抗体(ANA)现已证实抗核抗体(ANA)对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诊断价值。

在不同疾病中,特别是风湿性疾病,其抗体谱有一定的特征性。

重要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诱导的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ANA检出率可达95%-100%;干燥综合征为70%-80%;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PSS)检出率可达85%-95%。

其他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也有20%-50%的检出率。

此外,桥本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动脉炎等患者也可能检出ANA。

ANA阳性已被美国风湿病学会列为SLE的诊断标准之一。

IIF(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查ANA荧光染色模型:1)均质型:分裂间期细胞核质染色均匀一致,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阳性,此型与抗DNP抗体、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有关。

2)斑点型:分裂间期细胞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斑块状,核仁阴性,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次与ENA抗体相关。

3)抗核仁型:分裂间期细胞核仁着染荧光,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此与硬皮病相关抗核抗体有关。

4)核模型:又称周边型,分裂间期细胞荧光染色在核膜周围,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此与抗核包膜蛋白抗体(抗板层素或gp210抗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特异性抗体)相关。

5)着丝点型:又称散在斑点型,分裂期细胞核内均匀散布大小较一致的着染荧光细颗粒(40-60个),无核膜结构,分裂期细胞染色质着丝点密集排列。

ACA是系统性硬化型中CREST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达80-98%。

6)胞质型:分裂间期细胞的报纸染色阳性。

按细胞器又分多型。

7)混合型:只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的荧光染色模型。

临床上ANA的检测,实际上是指总抗核抗体检测。

ANA阳性的疾病很多,最常见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某些非结缔组织病也可阳性(如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肌无力、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等),正常老年人也可出现低滴度的ANA阳性。

常用风湿病检查的临床意义

常用风湿病检查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 抗ENA抗体
冷球蛋白血症/抗神经原抗体/抗红细胞抗体 抗淋巴细胞抗体/抗核小体抗体/与RA有关的其它自身
抗体
嘉兴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
RA: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流行病学:国外患病率1-2% 国内0.3-0.45%,3-4百
嘉兴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PR3-ANCA(丝氨酸蛋白酶3-ANCA)
对于诊断(“ 韦格纳氏肉芽肿” WG)具有较高特异性,被公 认为是该种疾病的“ 标记性抗体”。
活动期WG( 阳性率:90%) 初期WG( 阳性率:55%)
疾病活动或病情加重时该抗体滴度增高,而病情缓解时 则抗体滴度下降,因此该抗体的动态定量观察亦有助于 对疾病活动性的判断及疗效的评估。
嘉兴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风湿病的临床诊断
1.临床特征
症状:雷诺现象、晨僵、发热等 体征:关节肿胀、皮疹、肌无力等
2.辅助检查
自身抗体 (ANA、dsDNA、RF、AnuA) 免疫球蛋白、补体及常规化验等 影像学等
嘉兴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自身抗体测定的价值
1.在典型风湿病 — 肯定诊断
如:发热、关节炎、心包积液、抽搐、 口腔溃疡、血小板减少
嘉兴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抗磷脂抗体(APL)
一组异质性的、能与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抗原 物质起反应的抗体。
靶抗原
磷脂: 心磷脂 磷脂酰丝氨酸 磷脂酰胺醇 磷脂酰甘油 …….
磷脂同辅因子结合蛋白
同辅因子: 2糖蛋白1 凝血酶原
蛋白C 蛋白S
嘉兴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抗磷脂抗体(APL)
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抗凝因子和一组抗负电磷脂抗 体。

风湿病常用血清学检查.ppt.

风湿病常用血清学检查.ppt.

九•补体Clq 和抗Clq 抗体
备组血沽Clq 的浓喪(X+S) mg/L
通过对比松辆徂弓对閱殂血淸Clq 水平.证实了 LN 忠A 与IIIZ 的$口5您者血 消eg 浓度均显苦低丁lE 常人、ft 他风湿性疾林也石・及其他疗脏疚病患乩 尤 以S4慰齐血清Clq 浓度的降低明显• 患拧血淸Clq 浓度的水平显甘低于卄
JZ 的患齐-山此町以押:测,血沽 Gq 水平》jSLE ・尤比足SUS 您拧的疗 脏损•幷Z 何存在杵明确的相关件•
r r 氏气*/F : 2%«常心醫碍;带幷?R 启昴閑1帖屛假缸hnY 周貂 :•品4兌
堆« I «车恋・»怡1
九•补体Clq 和抗Clq 抗体
诊断为LN 的患者密切检测抗Clq 抗体的滴度冇助 于早期发现病惜活动。

总之抗Clq 抗体可用于:
1.狼疮及LN 的诊断。

2 •狼疮患者随访中的监测。

3. 早期识别LN 复发。

HI *1
M Hl
Jfc 伦 IW 低* o
ti. w 人 m -lU
i
♦ :M*
er
SUiZrU
1 Z Ml
4(1
■ :■P” 3T. r» ih 1 z m Ml
-><i
1 r sttT r^

N “ ♦A. 1A ft 更 Ml
it
K tv n Hi
til
IO S*
a <r n Itk *< W »K lAi 1(
30 NM 土SA a ar
i t : . * J tiUC Ml 1匕令S
ua
•< LZ eii t 匕 M l y 113。

(医学课件)风湿三项

(医学课件)风湿三项
类风湿因子阴性不能排除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因为约1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 阴性。
03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
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定义
抗链球菌溶血素O是一种抗体,主要由人体在感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后产生。
这种抗体可以中和链球菌的溶血素O,从而防止其破坏红细胞。
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检查方法
通常采用血清学方 法来检测抗链球菌 溶血素O的浓度。
这三项指标在风湿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
风湿三项的检查方法
风湿三项的检查方法相对简单 ,主要是抽取静脉血液样本进
行检测。
具体操作流程包括:准备采血 管、消毒、穿刺、抽血、送检
等步骤。
采血管一般选用红色或黄色的 真空采血管,其中红色采血管 用于常规生化项目检测,黄色 采血管用于免疫项目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通过检测血清 中的抗体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 病,阳性率在50%~90%。
类风湿因子也可见于约5%的正常人、感染性及炎症性疾病(包括结核病)、肝炎 、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母亲所生的子女及甲型乙型副伤寒等。
病情监测
通过风湿三项检查,医生 可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鉴别诊断
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时,风湿三项检查也可以 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风湿三项的局限性
特异性不高
虽然风湿三项检查对于诊断风 湿病有一定的价值,但这些指 标的特异性并不高,也就是说 ,它们也可能在其他疾病中出
现异常。
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监测治疗效果

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检查及临床意义

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检查及临床意义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532020年 第29期这种私密的地方。

中国人又是比较含蓄和保守的,这使得患者在看病的时候不好意思开口。

这种情况,不利于患者的治疗。

这需要做一些心理护理,让患者在心理上愿意接受治疗,愿意把病情如实的告诉医生。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都一直需要进行的。

2、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另一个日常护理就是用药护理。

在用药护理方面,针对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应该做到不随意停药,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用最合适的药物来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因为霉菌性阴道炎是很有可能复发的,如果在用药的阶段,就不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用药,治疗效果不好不说,还有可能加重病情或者复发病情。

3、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应该做好日常卫生护理,对外阴部进行清洗,在选择内裤方面也要选择纯棉的,透气的内裤,尽量不穿紧身裤这些会对外阴部有一些压迫作用的裤子。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一定要注意日常健康管理护理方面,因为对这方面的忽略可能加重病情,或者是让病情很难好转。

4、用药应该以局部用药为主:因为霉菌不易在碱性的环境中生长,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些碱性的溶液兑入2%-4%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外阴以及阴道的冲洗,再结合制霉素栓剂合适的剂量塞入阴道内,坚持每天一次,半个月一个疗程。

患者应注意,用药应该以医生的指导为主,而不是擅自用药,因为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有所差异,所以我们应当引起重视。

四、结语了解霉菌性阴道炎,了解醚菌性阴道炎在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对霉菌性阴道炎患者来说,可以通过一些护理知识来帮助治疗。

让每一位患者更早的进入健康的生活,是我们所有护理人员的希望,也是所有医护人员的奋斗目标。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机体内许多器官及其系统损伤的一类疾病。

在我们常见的风湿免疫疾病中,其中主要包括常见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或者是风湿类关节炎等。

在临床检查风湿免疫疾病时,临床上大多采用的是血清检查方式进行相关的诊断,通常会检测到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一些指标的异常。

风湿三项是哪三项

风湿三项是哪三项

风湿三项是哪三项人们平常说的风湿三项指的是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

(红细胞沉降率(ESR))正常范围:男性0~15mm/h;女性0~20mm /h。

检查介绍:血液加抗凝剂后,置于特制的玻璃管中,测定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下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临床意义: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年幼小儿、60岁以上老人。

病理性增高:见于各种炎症、贫血、恶性肿瘤、大面积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心肌梗死、手术创伤等)、严重肾病、高胆固醇、高球蛋白血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等。

在类风湿里面,类风湿轻度活动时20~40mm/1h;中年活动度40~80mm/1h;高度活动时>80mm/1h。

(类风湿因子(RF))正常范围:胶乳凝集试验RF<20IU。

检查介绍:是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疾病病人血清中出现的抗人变性免疫球蛋白的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多发性肌炎);慢性肝炎病人及老年人等也增高。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正常范围:ASO<400U检查介绍:简称抗“0”或ASO试验。

链球菌溶血素是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

临床意义:①抗“O”值超过400单位,提示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因此,凡由此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猩红热、丹毒、急性肾炎等)会使抗“O”值增高。

由于抗“0”与血沉的变化均无特异性,即使病人抗“0”、血沉都增加情况下,对活动性风湿病的诊断,仍应结合临床表现来考虑。

以上是确诊类风湿关节炎的风湿三项指标,以及其标准,超过正常标准的情况下,可以确诊是类风湿关节炎,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患者本身的症状反应,综合来判定。

风湿五项(抗“0”、RF、CRP、血沉、血尿酸)的

风湿五项(抗“0”、RF、CRP、血沉、血尿酸)的

风湿五项(抗“0”、RF、CRP、血沉、血尿酸)的检验学相关知识及临床应用价值博爱生殖医学医院郑丽萍一、抗“O”:本试验是证明病人有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一种免疫学检查,常用于急性风湿病的诊断。

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指标,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扁桃体炎等1、原理: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ASO或抗“O”,是A簇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它是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质,能溶解人类和一些动物的红细胞,如果病人血清中含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则可使得ASO失去溶血能力。

2、临床意义:(1)、由于A簇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较常见,故在正常人群血清中也含一定量的ASO抗体,通常为126~166单位,有时高达250单位以上,因此不能单凭一次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依据。

成人一般500单位以上为明确阳性,250~330单位为可疑。

对于可疑患者,要在发病后进行多次检查,如单位上升两倍以上则有意义。

活动性风湿病人不但抗“O”效价高,并有血沉快、CRP阳性及白细胞增多的特点。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抗“O”也高。

(2)、确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但抗“O”效价不高者见于下列情况:①、病人在发病早期已使用过大量抗菌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②、部分病人对A簇溶血性链球菌有耐受性,或被“O”抗原性低的菌株感染时,血清中ASO即不高。

这种情况可通过血清中IgM的增高(感染初期)及IgG增高(感染后期)来协助诊断。

(3)非特异性ASO增高:可见于某些肝炎,肾病综合征,结核性胸膜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良性单株峰性高球蛋白血症等。

二、类风湿因子(RF)测定--(胶乳凝集法):本度验用于类风湿因子相关疾病的的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阳性率较高,约80~90﹪,RF阳性支持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倾向性诊断,但RF也如ANA(抗核抗体)一样,并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独有的特异性抗体。

其他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病毒性肝炎等及60岁以上老年人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1、原理:以胶乳微粒为载体,使其吸附上人类变性Y—球蛋白而作为抗原。

风湿全套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全文)

风湿全套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全文)

风湿全套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全文)风湿病分类1. 以关节炎为主的:如类风湿关节炎( A),Still病又分为幼年型和成人型,强直性脊柱炎(AS),银屑病关节炎。

2. 与感染相关的:如风湿热,莱姆病,赖特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

3.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 系统性硬化症(SSc),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血管炎。

风湿病检查方法有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关节液检查、X线平片检查和关节镜检查等,实验室常用以下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也称血沉,风湿病患者病情活动时,ESR增高,但ESR增高不等于患有风湿病。

ESR可随着风湿病病情缓解而下降,可以作为药物疗效判断指标之一。

ESR不是病情活动的特异性指标,有时ESR与病情活动并不一致。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RF)主要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是一种抗变形IgG的自身抗体,IgM型被认为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

随处可见关于“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科普文——类风湿因子虽因类风湿关节炎而命名,但它可以出现在其他疾病中,如干燥综合征、慢性乙肝感染、血液病等。

5%的健康人群也可检测到RF。

虽说RF阳性,未必是类风湿关节炎。

但是高滴度的RF(≥正常值上限3倍),还是要结合患者病史及查体,认真排查风湿性疾病的可能。

R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重大意义,阳性率达60%~80%。

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RF阳性。

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等RF也可阳性。

但RF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指标,RF阴性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诊断,而RF阳性也不等于就是类风湿关节炎,例如在正常老年人约有5%阳性率。

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当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炎症时,由肝脏分泌的急性时相反应类蛋白。

风湿性疾病患者疾病活动期可检测到CRP升高,同时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可降至正常。

风湿病实验室检查解读解析

风湿病实验室检查解读解析

抗核抗体谱
目前已发现具有不同临床意义的 ANA约20余种, 这些ANA组成了“抗核抗体谱”。
抗核抗体谱分为四类:
Ⅰ类:抗DNA 抗体:抗双链DNA 抗体 抗单链DNA 抗体
Ⅱ类:抗组蛋白抗体(AHA) Ⅲ类:抗非组蛋白抗体:抗ENA 抗体
抗着丝点抗体(ACA) Ⅳ类:抗核仁抗体
ANA阳性时常见的荧光染色核型
风湿免疫性疾病 常用实验室检查解读
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风湿科 高举梅
一、一般检查
(一)血、尿常规 (二)血沉 (三)C-反应蛋白(CRP ) (四)心肌酶谱 (五)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六)免疫球蛋白 (七)补体
二、自身抗体
? 定义:是指能与机体正常组织成份或改变了的组 织成份起反应的抗体
抗SSA抗体的临床意义
? 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时,此抗体阳性率为 60%。
? 约40%SLE 患者此抗体为阳性。 ? RA及SSc 等继发干燥综合征时此抗体为阳性。 ? 在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 )时,此
抗体阳性率可高达75%而ANA可阴性。
d、抗SSB/La抗体
现已证实1975年命名抗SSB 抗体与1974年 发现的抗La 抗体为同一抗体,简称抗SSB 抗体。 其临床意义如下: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此抗体阳性率为40%。 ? 抗SSB 抗体阳性对诊断SS比抗SSA抗体阳性更 具特异性,故可认为抗SSB 抗体是SS的标记性 抗体。
? 抗SSB 抗体阳性时,抗SSA抗体肯定阳性,但 抗SSA抗体阳性时,抗SSB 抗体可以阴性。
e、抗Scl-70抗体
Scl 是硬皮病的英文简写,70是该抗体相 对应的抗原的分子量70KD。抗Scl-70 抗体阳 性临床意义如下: ? 是硬皮病的标记性抗体(IBT 阳性20~40%)

风湿病常用实验室检查临床意义ppt课件

风湿病常用实验室检查临床意义ppt课件
抗核抗体(ANA):大于1:40为ANA阳性。
1、是结缔组织病的筛选试验 见于 SLE、SS、MCTD等。 2、某些肝脏病 。 3、肺疾患 原发性肺纤维化(IPF)、原发性 肺动脉高压、石棉 肺等。 4、血液病 淋巴瘤、骨髓瘤等。 5、慢性感染 如肺结核、血吸虫病等。 ANA阳性且伴有特征性狼疮症状则支持狼疮诊断。
风湿性疾病的分类
1、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 疮等) 2、与脊柱炎相关的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 炎等) 3、骨性关节炎 4、感染所致风湿性综合症 5、伴有风湿性疾病的代谢性或内分泌性疾病(痛风等) 6、与肿瘤相关的风湿病 7、与神经血管疾病相关的风湿病(血管炎等) 8、骨及软骨疾病(骨质疏松症等) 9、关节外疾病 10、其他有关节表现的疾病
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
英文简写为CRP,和血沉一样,为急性反应物之
一,没有特异性,同样有许多原因会影响其水平。 参考值:≤8mg/L CRP的升高见于各种感染、创伤、炎症状态
经过大量的观察,在风湿病中,ESR和CRP的升高
均提示疾病活动。当然需要排外其它原因。
常规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
指甲顶针样改变
银屑病皮疹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眶周水肿性红斑
Gotton皮疹
光过敏,V型阳光疹 技工手
血管炎
溃疡 皮疹
坏疽
口腔溃疡
风湿病的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ESR,为急性反应物之一。虽然它对疾病的诊断没有 直接的意义,但是有助于反映组织损伤和炎症的存在 和程度。 正常值:男性0~20mm/h;女性0~15mm/h。 ESR为非特异性指标,也就是说,它不仅可以在风湿 病中出现异常,在感染、结核、肿瘤、心梗、甲亢等 情况下都会出现异常。 另外在一些生理情况下,也可以出现血沉的增快,比 如妊娠期、月经前及月经期、口服避孕药的妇女。 因而当血沉出现异常时,需要注意排外其它原因,才 能考虑风湿病是否活动.

风湿科常见实验室检查项目及意义

风湿科常见实验室检查项目及意义

风湿科常见实验室检查项目及意义抗核抗体(ANA)抗核抗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抗多种细胞核成份自身抗体的总称。

ANA可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性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系统性硬化症(PSS)、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脱氧核糖核酸分为双链DNA(dsDNA)和单链DNA(ssDNA)两种。

针对前者的自身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而后者则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是一种以变性 IgG 的Fc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

RF 可分为 IgM 、 IgG 、IgA 、 IgE 四型。

其临床意义在于:RF 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很有意义,阳性率为 60-80% 。

IgM-RF 持续阳性的病人更易发生骨侵蚀。

高水平IgM-RF阳性的病人预后差。

IgM-RF滴度与RA疾病活动性的体征,如关节疼痛数和关节肿胀数相关。

IgM-RF滴度高低是评价RA疾病活动性可靠、敏感的指标。

环状胍氨酸多肽抗体(CCP抗体)抗CCP抗体是针对环状聚丝蛋白多肽片段的自身抗体,以IgG型为主。

抗CCP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高度特异性的抗体,阳性率为51%,特异性>96%,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

抗RA-33抗体(anti-RA33 antibody)抗RA-33抗体是对Hela 细胞的核蛋白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抗体。

其靶抗原为33kD的核酸蛋白。

在RA各项早期诊断指标中,抗RA33抗体特异性高,阳性率为35.85%。

该抗体的消长与病情及用药无关。

抗角蛋白抗体(AKA)AKA抗体的检测对RF阴性或抗RA33/RA36抗体阴性的RA患者提供诊断指标。

抗角蛋白抗体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在RA早期甚至临床表现出现前即可出现。

(医学课件)风湿三项

(医学课件)风湿三项
在风湿性疾病中,CRP增高可提示病情处于活动 期。
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 自身抗体,可以反 映免疫系统的活动 状态。
RF的滴度一般与类 风湿关节炎的活动 性和严重性成正比 。
在类风湿关节炎中 ,RF阳性率可达 80%左右。
以上三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风湿三项可以反映风湿性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 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采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高脂饮食和饮酒等影响血沉的因素;采血时应用干净的注射器抽 取静脉血液2ml,避免溶血、污染和混入组织液。
C反应蛋白(CRP)检测时需要注意
采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高脂饮食和饮酒等影响CRP的因素;采血时应抽取静脉血液2ml ,避免溶血、污染和混入组织液。
类风湿因子(RF)检测时需要注意
风湿三项检查与其他风湿疾病的关系
01
风湿三项检查对于其他风湿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02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
皮肤、关节、肾脏等多器官损害。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唾液腺和泪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03
可导致口干、眼干等症状。
05
风湿三项检查的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风湿三项检查的实验方法
风湿三项检查主要包括
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 (RF)三个指标。
C反应蛋白(CRP)检测
采用免疫比浊法,将含有C反应蛋白的待测血清与 特异性抗体反应,产生沉淀,然后通过测定透射 比浊法计算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
血沉(ESR)检测
抗CCP抗体检测对于R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对于早期RA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风湿免疫科常用检查项目解读

风湿免疫科常用检查项目解读

风湿免疫病常见检验项目包含血尿常规、粪常规检验、肝肾功效、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弥散功效和肺高分辩率CT、血管多谱勒超声、PPD试验、肾活检、类风湿结节活检、肺活检、唇腺活检、腮腺造影、磁共振和SPECT腮腺成像、骨关节影象检验、关节镜检验等。

1、血尿常规、粪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目标和意义:(1)了解病情: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系统性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均可影响造血系统,引发血象异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显著降低、贫血和血小板降低,血象异常严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情轻重。

(2)用药前后血常规检验:很多诊疗风湿免疫性疾病药品对血象有影响,所以诊疗前后检验血常规,以确保用药安全。

尿常规检验目标和意义:(1)风湿免疫性疾病很轻易发生肾损害,比如狼疮肾炎,此时最简单检验就是尿常规。

关键了解有没有蛋白尿、镜下血尿和管型尿等。

(2)一些诊疗风湿免疫性疾病药品有肾毒性,比如最常见非甾体抗炎药长久使用可引发肾间质损害,所以有必需进行尿常规检验。

附:二十四小时尿蛋白定量检验:尿常规检验能够发觉蛋白尿,不过定性或半定量,只有二十四小时尿蛋白定量检验完全是定量检验,相对比较正确,所以临床十分常见。

粪常规检验目标和意义:(1)风湿免疫性疾病有时会有消化系统损害,比如肠病性关节炎等,此时应进行粪常规检验。

(2)一些药品,比如非甾体抗炎药对胃有一定损害作用,可引发消化道出血,应做大便隐血(OB)检验。

2、肝肾功效、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肝肾功效、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检验目标和意义: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系统性疾病,可有肝肾损害和心肺损害,此时应进行肝肾功效、全胸片、B超、心电图检验;另外有部分诊疗风湿免疫性疾病药品对肝肾损害和心肺有损害,也要通这些检验来监测药品副作用。

风湿免疫性疾病最常见药品之一是皮质激素,而长久使用皮质激素可引发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所以在诊疗前后应作血糖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风湿病检查及意义中医科实验室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患者,在看病时没有做任何检查,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检查,给医生诊断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使疾病诊断更加明确,我们建议患者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对诊断、治疗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般来说,常见风湿病应该做类风湿因子、抗“O”、血沉、C-反应蛋白等项检查。

每项检查对诊断、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一些检查项目进行简单扼要介绍。

1.什么是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是血清中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它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

80%左右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能检出类风湿因子为阳性,它作为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条件之一,并用于和其它原因的关节炎进行鉴别。

2.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关节炎吗?类风湿因子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出现类风湿因子外,类风湿因子还可见于以下情况:(1)2%~5%的正常人及10%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可出现类风湿因子,但滴度不高。

(2)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及硬皮病等。

(3)急性病毒感染、流感、肝炎、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免疫(疫苗)注射后。

(4)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及丝虫病等。

(5)慢性炎性疾病:如结核病、麻风、雅司、梅毒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6)肿瘤,尤其在放疗与化疗后更明显。

(7)其它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状态:如冷球蛋白血症、慢性肺部或肝脏疾病、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性紫癜等。

3.什么是血沉?血沉是血红细胞沉降率的简称,指单位体积内血液中的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

魏氏法测定的血沉值是指第一小时末红细胞在血沉管中垂直下降的毫米数,健康男性血沉应小于15毫米/小时,女性血沉应小于20毫米/小时。

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也有波动,多数异常持续增高的血沉值提示病理改变,如感染、炎症或肿瘤等,有待进一步查原因。

4.血沉增快见于哪些情况?魏氏法测定血沉,不论男女其血沉值在1小时末达25毫米为轻度增快,达50毫米为中度增快,大于50毫米则为明显增快。

在生理情况下,如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及60岁以上的高龄者,都可以有轻度血沉增快。

血沉增快主要见于以下病理情况:(1)各种炎症,如肺结核、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及赖特综合征等。

(2)组织损伤与坏死,手术或外伤后,心肌梗塞等。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等。

(5)各种原因导致的相对性球蛋白增高,如慢性肝炎和慢性肾炎等。

(6)病理性球蛋白增多,如多发性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等。

(7)稀血症,重度贫血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球下沉时阻力减少可出现血沉增快。

(8)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患者因血胆固醇水平增高常致血沉增快。

5.血沉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有什么临床意义?血沉可作为判定炎症活动的可靠指标,其升降与类风湿的活动程度相一致,也可作为诊断及疗效判定的指标。

血沉增快可不受抗风湿药治疗的影响,可与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后迅速下降相区别。

如拟诊为风湿病,经糖皮质激素或阿司匹林治疗2周,临床症状好转,血沉仍快者,要考虑类风湿的可能。

当关节肿痛明显好转,炎症现象已消退,血沉仍持续增快或不下降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继续活动并随时都有可能复发或恶化。

6.关节炎患者查血沉有何意义?对关节炎患者来说,血沉增快是关节及相邻组织炎症反应以及高球蛋白血症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严重性与活动性。

经过治疗病情缓解后,血沉往往可以下降,所以检查血沉还可作为观察疗效的一项指标。

应当注意的是,血沉增高也不一定说明药物治疗无效,因为血沉下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7.什么是抗“O”?抗“O”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简称。

链球菌溶血素“O”是链球菌的重要代谢产物,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病人在感染链球菌1周以后,体内便可出现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4~6周达到高峰,并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测定抗“O”可以间接反映人体有无链球菌感染史。

由于链球菌感染在正常人中相当常见,正常人血中也有一定量的抗体,不过滴度多在400以下。

8.抗“O”不高可以诊断风湿热或风湿性关节炎吗?有的患者得了风湿热或风湿性关节炎多年,也检查了很多次,但从未发现抗“O”增高,这是因为:(1)病人感染的链球菌菌株不产生或仅产生很少量的溶血素“O”抗体,这时应检查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其它抗体,如抗透明质酸酶抗体,抗链激酶抗体以及抗脱氧核糖核苷酸酶B抗体等。

目前这个项目国内尚未普遍开展。

(2)病人在发病早期用过大量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氟美松或地塞米松等),这种情况产生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量很少,经常检测不到。

(3)检测因素如所用试剂效价高,检测方法不敏感等。

9.抗“O”增高就是风湿热或风湿性关节炎吗?风湿热是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关节炎、心脏炎、皮肤环形红斑、舞蹈症及皮下小结等。

约80%的风湿热患者出现抗“O”增高。

不过抗“O”增高还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其它链球菌感染性疾病,一些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胆固醇和磷脂比值很高的病人,因血清中有某些抑制溶血的物质,虽无链球菌感染,却可以有很高的抗“O”。

抗“O”增高只是风湿热或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表现,确定诊断还需要依靠其它临床资料。

10.什么是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它可以在组织损伤、炎症、感染或恶性肿瘤等情况下,比正常血浓度增加数十或数百倍。

C-反应蛋白水平可在刺激后数小时即开始急剧升高,2~3天达到高峰,病情改善后可逐渐下降。

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判断感染和某些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也可作为药物疗效的指标。

11.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可见于哪些情况?C-反应蛋白增高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各种急慢性细菌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肺结核以及各种疾病并发的细菌感染。

(2)各种恶性肿瘤:如肾癌、膀胱癌、恶性淋巴瘤及骨髓瘤等。

(3)急性心肌梗塞: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

(4)各种外伤:如骨折、烧伤等。

(5)各种急慢性炎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全身型、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及成人斯蒂尔病等。

12.关节炎患者检查C-反应蛋白有何意义?(1)有助于判定病情活动性: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说明病情处于较为活动状态,而C-反应蛋白水平正常者则病情多较轻或处于稳定或好转阶段。

(2)有助于判定并发感染: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超过比值,且伴发热,提示并发感染,有待进一步查原因。

(3)有助于观察治疗反应:活动性关节炎患者经药物治疗,病情改善或缓解后,C-反应蛋白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达到正常值。

13.C-反应蛋白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有什么帮助?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似,但不受红细胞、血红蛋白、脂质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是反映炎症感染和疗效的良好指标。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和急性风湿期,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含量最高,与血沉增快相平衡,但比血沉增快出现早,消失也快。

C-反应蛋白含量愈多,显示病变活动度愈高。

在类风湿恢复过程中,C-反应蛋白又出现阳性,预示仍有突然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病情复转停用糖皮质激素后,已转阴的C-反应蛋白又出现阳性时,表明病变活动在继续。

当类风湿缓解和用抗风湿药后,C-反应蛋白自转阴或消失比血沉快。

C-反应蛋白阳性,也可见于肾炎、肺炎、急性感染、外伤、心功能不全、肝炎、风湿热、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

但病毒性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在临床上也可作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

C-反应蛋白(CRP)正常参考值:≤10毫米/升(0.42微克~5.2微克/毫升)。

14. 什么是尿酸?人们每天所吃的食品中,含有一种叫做嘌呤的营养物质,人体吸收后嘌呤要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其最终产物就是尿酸。

由于这种物质最早在尿中发现,而且呈酸性,因而得名尿酸。

正常进食的人,每天要形成500~1000毫克的尿酸,其中2/3从尿中排泄,剩余的进入肠道,最后被肠道细菌所分解。

15. 检查血尿酸有什么意义?正常人血清中尿酸的含量约为178~488微摩尔/升,男性为378微摩尔/升,女性为283微摩尔/升。

当病人由于某些原因产生尿酸过多或由于肾脏排泄尿酸减少,都可以使病人尿酸水平升高,从尿中排出的尿酸也增多。

尿酸在血浆中的溶解度约为476微摩尔/升,超过这个浓度就会形成过饱和状态,这样尿酸盐就会在关节软骨、滑膜、肾脏以及其它组织中沉积,引起痛风、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以及痛风性肾病等。

因此,对关节炎患者同时检查血与尿尿酸水平,有助于确定患者是否有高尿酸血症,是否可能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

对已确诊的患者,追踪检查血和尿尿酸水平则有助于判断药物治疗效果。

16. 检查血和尿尿酸前应注意什么?测定血和尿尿酸水平,对确定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留取标本。

一般在检查前应进低嘌呤食物3天,避免吃肉类与内脏,以及像扁豆、菠菜、花生和大豆之类嘌呤含量高的食品。

第四天上午7点排尿后弃去,开始收集7点以后24小时之内所有尿液,直至第五天上午7点排出的尿液均收集在内,并在第五天上午抽静脉血2毫升,和尿标本一起送检。

17. HLA-B27阳性有什么意义?HLA-B27阳性者患强直性脊柱炎、幼年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及眼色素膜炎等疾病的可能性是B27阴性者的100~150倍。

我国人群中B27阳性率不到7%,而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可以高达85%~95%,赖特综合征患者及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也可达70%~80%。

HLA-B27主要增加人类罹患上述疾病的敏感性,而且HLA-B27有家族遗传性。

18. 做HLA-B27检查应注意什么?做HLA-B27检查前不需特殊准备,早上空腹抽静脉血3毫升后,装入血标本的三角小瓶放在桌面上或手掌上,轻轻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约15分钟,切勿使血液凝固。

如小瓶内的玻璃珠已与血中的纤维蛋白原形成小团块既可送检。

19. 什么是抗核抗体?抗核抗体又称抗核因子,指血清中具有抗各种细胞核成分的抗体。

它是一种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

属于自身抗体。

现主要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根据荧光核型可分为4种:(1)均质型: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多见。

(2)周边型:以活动性红斑狼疮多见。

(3)核仁型:以皮肌炎和硬皮病多见。

(4)正常人抗核抗体为阴性。

抗核抗体阳性见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检查血清中抗核抗体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指标。

抗核抗体阳性率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可达20%~50%,在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约为15%~40%,而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等疾病患者约为5%~10%。

抗核抗体在关节炎患者滴度较低,一般不超过1:80,而且与关节炎的病情较重和活动度无明显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