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第二节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授课人:王丽霞授课班级:初一(4)班2013-5-20所在章节:北京版初二生物第十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一、教学设计说明人体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特别是神经调节。

对于本节课内容: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虽然学生有所了解,但不够全面、深入。

教学过程力图通过学生的多感官的充分感知获得足量的信息刺激,在合作探究中通过自己不断的主动、积极的尝试与思考逐渐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形成初步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流程:实例的引入(反射实例的情景体验)反射类型分析(形成“非条件反射”概念与特点)条件反射的形成(介绍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形成”的研究过程)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活动:学习时间的测定;)条件反射的意义(讨论:如果没有条件反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定义。

(2)说出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

(3)理解与语言文字有关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

2、能力目标:(1)通过同组同学互相观察、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生活中丰富实例分析,表演,图片观察提高学生利用身边素材学习,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条件反射的建立,认识到条件反射对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测定学习时间”,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过程也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反复练习,才能不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与语言文字有关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

2、说出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难点:理解条件反射的建立对人适应环境的意义。

板书设计:第二节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一、神经调节的类型二、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1 、非条件反射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等信息发生反应2、条件反射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2.1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2.1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优秀教学案例
在实际教学中,我会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具体的生理现象,如条件反射实验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神经调节的方式。同时,通过设计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神经系统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细致观察生理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2.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我会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提高。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2.1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2.1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是学生理解人体生理活动调节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特点以及它们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神经调节的方式,提高他们对生命科学知识的认识和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愿意学习生物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尊重人体的生理活动。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使他们能够主动地探索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八年级科学下(华师大版)第6章第3节第四课时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教案)

八年级科学下(华师大版)第6章第3节第四课时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教案)

⼋年级科学下(华师⼤版)第6章第3节第四课时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教案)⼋下第六章第3节⼈体⽣命活动的神经调节⾮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教案[教学⽬标][知识⽬标]1.知道⾮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区别⾮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特点。

3.了解条件反射的建⽴及意义。

4.知道⼈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技能⽬标]通过图⽚、录象、实验、⼩游戏、学⽣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的观察、分析、概括、实践等各⽅⾯的能⼒。

[情感⽬标]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展⽰图⽚和播放录象,培养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同时也使学⽣感受到科学来源于⽣活,⼜应⽤于⽣活。

[重、难点分析][重点]区别⾮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特点;条件反射的形成。

[难点]条件反射的形成;⼈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教学⽅法]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通过⾃制教具、播放录象、演⽰实验、学⽣讨论等多种⽅法,结合多媒体⼿段,使知识的呈现⾃然、⽣动、直观。

[资源开发]图⽚、录象、⾃制教具、PPT等[教学过程]⼀、新课引⼊播放“上当的⼩狗”的录象,让学⽣仔细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设疑过渡:第⼆次⼩狗为什么会上当呢?今天这节课我们⼀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游戏:拍⼿和抓⼿指借助多媒体介绍游戏规则,组织学⽣两⼈⼀组进⾏活动。

设问:刚才的两个⼩游戏除了运动系统外还需要什么系统共同参与和调节?(神经系统)师:神经调节的基本⽅式是反射,刚才的两个游戏其实就是两个反射活动,我们暂且称它们为拍⼿反射和抓⼿指反射。

2、图⽚展⽰:打针时的反应;⼿碰到烫的⽔壶后马上缩回;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起跑;⼀盘美味佳肴。

请学⽣对四幅图⽚中的反射及游戏中的拍⼿反射和抓⼿指反射,根据是否是与⽣俱来的分成两类。

3、讲述⾮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并板书。

⾮条件反射:只要反射弧保持完整,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应。

条件反射:需要⼤脑⽪层的参与,是在⼀定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性行为区别教学内容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性行为区别教学内容
由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控制完成
适应性
适应相对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方式
动物越高级,学习行为越复杂
联系
后天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大意义
暂时的、可以消退
看到杏分泌唾液,谈到杏分泌唾液
多变的环境,适应范围大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性行为
产生
与生俱来本能行为
出生后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行为
获得途径
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
参与的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控制完成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性行为区别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比较
反射类型
形成
反射弧特点
神经联系
举例
适应范围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
先天性反射
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是永久固定的
固定的,不会小
条件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射
有大脑皮层中神经中枢的参与,是暂时的、易变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1)讲述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1)讲述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河北肥乡第二中学尹素敏设计思路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进行了阐述,但没有做过深的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和实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所以,在学生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之后,我尝试综合北师大版、人教版两个版本对这部分内容的描述,对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设计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教学。

另外我们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学校,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我注重立足农村资源和教学条件,挖掘各种生活情景中的神经调节因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学的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 ,在学生的参与下, 创设相关情景,通过对大量生活实例的分析理解条件反射建立的生物学意义。

通过让学生参与训练动物形成条件反射从而理解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上升理性的认识。

突出本节的重点。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但让七年级的学生进行全程自主的探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参与课堂活动,举例说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区别。

2.探究条件反射的建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

3.通过情景体验,概述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 进一步熟悉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2.在训练动物的过程中,养成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和人类特有条件反射。

2.难点:设计实验,探究条件反射的建立。

教学策略:从生活实例出发,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教法:以引导启发为主,通过体验、游戏、比较、讨论、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以突破难点重点。

学法:循序渐进,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积极参与,主动进取。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教学设计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学科生命科学二、授课对象八年级全体学生三、知识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四、知识点分析:这一知识点是生命科学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节第二节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主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以及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这一知识点是在学生掌握反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学习。

条件反射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现象,也是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所必须的生理机制,因此在学习了这一知识点后,也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例如望梅止渴)进行理解。

五、设计说明:由于条件反射这一点的理解需要在掌握反射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对于反射的概念进行复习。

然后使用“膝跳反射过程与驾驶员看见红灯刹车的反射过程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不同,从而引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概念。

引出概念之后,通过经典的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对条件反射的建立进行解析。

然后以“吃梅止渴、望梅止渴、谈梅止渴”3个反射的区别,引出条件反射中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的概念。

最后做出小结:人体通过条件反射来更好的适应环境。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

什么是反射?反射就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会产生各种行为变化。

我们称之为反射。

反射需要通过反射弧来实现,那么反射弧包含哪几个部分?我们通过感受器接收刺激,之后由传入神经将刺激传递到中枢,通过中枢做出判断,将这一判断由传出神经传出给效应器,最后又效应器完成动作。

这就是我们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之前我们学习的膝跳反射就是经由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中枢在脊髓。

那么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一下,膝跳反射过程与“驾驶员看见红灯刹车”的反射过程有什么不同?想必大家都发现了,完成膝跳反射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不需要学习就能够完成这一反射。

但是驾驶员看见红灯会刹车这一反射是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与后天学习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教案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教案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教案
思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提示:惊弓之鸟故事当中的神射手,为什么要等到受伤的大雁飞来时才开始展示? 非条件反射要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材料
少年郑板桥为惩罚家乡一个常常骑驴逼债,并强令人鞠躬行礼的地主,便带上有荆棘的树鞭偷偷溜进地主的驴舍,一边向驴鞠躬,一边用树鞭狠抽驴。

反复如此,直至他远远鞠躬,驴子就本能地蹦跳起来。

致使有一天,地主又骑驴去收租时,郑板桥远远地频频向驴鞠躬,驴子则不停地瞎蹦跳起来,把地主摔个鼻青脸肿。

一次两次之后,地主再也不敢骑驴收租了,也宣布人们对他免礼。

问题:这个过程中,驴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分别有什么?
总结: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反射类型
比较项目
先天还是后

反射活动的
复杂程度
神经中枢位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实验(视频)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讨论:话梅对我们的刺激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
“话梅”两个文字给我们的刺激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
这两种不同的刺激是我们人类都能够接受。

12.1.3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12.1.3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四、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已建立的先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 性反射。 2、条件反射必须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条件 反射可以改建或重建。 3、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非条件反射 形成时间 先天性
条件反射 后天性
刺激性质 非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
两者联系 条件反射必须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
建议活动 :训练小动物建立某种条件反射
目的要求
1.体验训练小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实践过程; 2.进一步理解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以及条件
反射的意义。
方法步骤
请参考下面范例: 1.准备未经过训练的小金鱼若干条; 2.每天两次在固定的时间内给小鱼投喂少量食物; 3.在每次喂食前,先用手指敲击鱼缸壁3—5次,随即投喂
唾液腺
听觉感 受器
唾液腺
神经 中枢
视觉中枢 脑
神经中枢
听觉中枢 脑
神经中枢
知识拓展
1、你能说出哪些描述条件反射的成语?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谈虎色变 惊弓之鸟
不寒而栗 杯弓蛇影
画饼充饥 鹦鹉学舌
狼来了
草木皆兵
知识拓展
2、以下活动属于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
婴儿膀胱尿多了就排尿 (排尿反射) ——非条件反射
提出问题: 这些反射活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低级的神经活动。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 (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 完成。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婴儿的 吮吸反射等,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 人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第12章第1节第4、5课时: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教案)

第12章第1节第4、5课时: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教案)

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第1节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第4、5课时)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讨论科学家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2.说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3.尝试训练小动物建立某种条件反射;4.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科学家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2.通过训练小动物建立条件反射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训练小动物建立条件反射,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思想感情,增进人与动物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主要特点;2.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适应意义。

[难点]理解条件反射的特征和意义。

三、教材分析:本节是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第4、5两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即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反射的两种方式: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使学生区分两种反射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重要意义。

四、学情分析: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具有丰富的阅历储备,学生理解知识很轻松,分析问题也很到位,再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及课件的使用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知识的达成也水到渠成。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吃过杨梅吗?生:(有的吃过有的没有吃过)师: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今天,老师想奖励大家长时间以来对生物课的认真学习——请大家吃杨梅。

(展示并分发杨梅)生:(学生们非常兴奋,垂涎欲滴)(二)、讲授新课师:杨梅我请大家吃了,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吃杨梅,看杨梅和听说杨梅,你们对这三种情况的反应一样吗?生:一吃杨梅我们就流口水了。

生:没吃的时候,我一看见杨梅就流口水了。

生:我看见杨梅的时候没有流口水。

生:我看都没看见,一听说有杨梅就开始流口水了。

第12章 第1节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第12章 第1节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第12章第1节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第4课时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2.说出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能力目标1.通过图片、模型的分析,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2.讨论“科学家的一项活动”,将具体、生动的认识进一步转变为抽象、概括的规律性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反射,特别是条件反射的学习,认同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并用此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重点:1.条件反射的建立;2.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大脑皮层的形态和基本功能;三、教学难点:条件反射的建立。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模式:发现解决问题教学模式六、教学过程人在吃梅、看梅、谈梅时都有分泌唾液的现象发生,这些现象都是反射活动。

提出问题:•这些反射活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怎样按照反射形成的过程去分类?一、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学生阅读图片,讨论后归纳1、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低级的神经活动。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反射等,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2 条件反射吃过梅的人,看到或谈到梅时,才会发生唾液腺分泌唾液的反射。

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后天性反射。

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知识拓展1.你能说出哪些描述条件反射的成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谈虎色变惊弓之鸟不寒而栗杯弓蛇影画饼充饥鹦鹉学舌2. 以下活动属于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排尿反射——非条件反射避雨——条件反射听到发令枪声冲出起点——条件反射眨眼反射——非条件反射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使鱼缸中成群的鱼(或饲养的小宠物)到一定的地点吃食?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条件反射是如何建立的?二、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三、条件反射的建立的意义•提高了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

初一生物学(北京版)-第八章--生命活动的调节-8.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初一生物学(北京版)-第八章--生命活动的调节-8.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C.蜘蛛结网、孔雀开屏D.谈虎色变、老马识途
2.某人看到前方危险的告示后停止前行,而一只狗却仍然前行,这种差异的本质是人类拥有()
A.视觉中枢B.躯体感觉中枢
C.语言中枢D.躯体运动中枢
3.测试老鼠在最短时间内穿过迷宫的能力时,给它食物奖赏的最佳投放时间是()
A.老鼠顺利穿出迷宫后B.老鼠正在迷宫时;
丙组——听甲组描述感受
丁组——看“酸杏”文字
2.分析刺激类型及感受器、效应器
甲组:直接刺激;乙丙丁组:间接刺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不同刺激却引起了相同反射的情况呢?(条件反射需要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
分析教材中的重要学习活动,由于无法实际进行实验,所以采取直接告知结果,重点放在分析刺激类型、感受器和效应器上边。
C.老鼠进迷宫前D.每天测试结束后
4.北京多处公交站设立了盲文站牌,盲人通过触摸站牌上的文字,了解线路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触摸时,对盲文敏感的细胞位于皮肤
B.阅读盲文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C.阅读盲文和缩手反射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D.阅读盲文不需要语言中枢的参与
通过习题
巩固强化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别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2.概述条件反射形成过程
3.能够区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教学重点:
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2.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知识回顾回忆:
条件反射建立过程
1.巴甫洛夫:俄罗斯生理学家
1878-1890年,神经系统对血液循环的调节和支配作用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2.1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2.1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自己对神经系统的一些了解,教师适时引导,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神经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讲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特点及区别。通过实例和图示,使学生理解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形成的,而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知识讲解,深入浅出
结合课本内容,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讲解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图示、动画等形式,演示神经递质的作用和神经调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3.实践活动,巩固知识
安排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观察、记录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对两种反射的理解。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膝跳反射实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神经系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适时进行复习和巩固。
2.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时的困惑,采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
3.学生在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时的误区,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4.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操作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探讨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如兴奋的传导、突触传递、神经递质的作用等,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教学设计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教学设计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通过参与或观察课堂活动,举例说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2. 设计实验,探究条件反射的建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

3. 通过情景体验,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能力目标:1. 通过制定探究实验方案,进一步熟悉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2. 在训练动物的过程中,养成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学设计思路,主要运用发现法,通过自制教具展示、自拍录像等,结合多媒体手段,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从而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原理。

教学过程(一)基本内容与程序两类不同特点的反射→条件反射是怎样建立的→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什么是反射?反射弧包括哪几个部分?②请举一个反射活动的例子。

引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人教版教材P103插图)中的这段文字,然后请一位同学解释。

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现象就是一个反射的例子,说明人类的神经调节是非常复杂的。

由此引出本节的课题。

1. 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活动环节: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老师完成一项实验。

甲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向外刺出的几枚图钉尖。

(如右图)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着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端20-30cm处。

“甲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甲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

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问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甲同学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

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甲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

条件反射教学设计

条件反射教学设计

条件反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冀教版七年级下册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我注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立足多种资源和现有教学条件,挖掘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同时以课程标准为指南,本节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课的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

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的参与下, 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认识,突出本节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逻辑推理能力较差,所以课中要注意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和活动建议,在学生学习了非件反射这部分知识后,有一定的基础上,设计了本节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联系和区别(2)理解与语言文字有关的条件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2、过程与方法: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条件反射在人类认知和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1、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联系和区别。

2、理解与语言文字有关的条件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拟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游戏教学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即通过学生表演切除大脑、小脑、脑干所表现的症状,让学生推出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

在这样一个沿着科学家足迹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乐趣。

通过比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来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体现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六、教学过程课堂实录师:咱们今天要学习条件反射,首先同学们回想,咱们上节课讲了非条件反射,那么非条件反射都有哪些内容,谁来给大家说一下。

直接站起来说。

生:讲了反射孤的构成和脊髓的作用。

师:好,请坐,还有吗?师:非条件反射,它的神经中枢在哪啊?生: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是在脊髓,一部分是在大脑和脑干,非条件反射它是人先天就有的,不是后天养成的。

七年级生物下册 条件反射的形成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 条件反射的形成教案

条件反射的形成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讲述的是条件反射的形成。

课本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探究实验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得出条件反射形成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时间都比较长,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和实验场所。

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在家庭中进行小动物的训练实验,也可组织学生分小组在学校的实验室中进行训练实验。

学生在生活中大都有条件反射的生活经验,教师课上可举出一些常见的条件反射的例子,供学生分析,使其认识条件反射的概念,以便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形成明确的设计思想。

本节的重点是条件反射的概念和特点。

其中条件反射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强调条件反射是在后天形成的,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生理活动,注意与非条件反射进行对比教学时突破此知识点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说明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

2.简述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能力目标模仿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设计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

情感目标认识条件反射在人类认知和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重点:条件反射的概念,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难点:条件反射的概念。

难点突破:把握条件反射概念的两个基本点:(1)后天形成;(2)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四、教学媒体家养的动物(猫、鸡、鸽子、金鱼等),信号发生装置(铃声、音乐等)五、课时建议1课时学过程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引出条件获得关于反射的形成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养小动物的经验,一种无关刺激与能够引发某种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相结合施。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少走弯路。

己设计的实验方生注意安全,(说明:从第三步开始的过程,可以安排学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假设,这部分知识难度不太大,教师可以首先安排学生自学阅然后教师要注意抓住条件反射的形成、七、板书设计第四章第三节二条件反射的形成一、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反射,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是神经活动的一种高级活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学案)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学案)

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姓名:班级:授课时间:主备课人:教师寄语:你的进步是所有关心你的人的期望,你的努力是自己成长的关键。

学习目标: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能够分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教学难点: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 右图为反射弧模式图,有关该图描述,正确的是()A ②是传出神经B ⑤是感受器C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①→②→③→④→⑤D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应 B反射 C传导 D产生神经冲动3.右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它的解读正确的是()A.a是效应器,能接受c传来的信号作出反应B.b是感受器,能接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d能将来自e的神经冲动传至b,引起反射D.e是神经中枢,它不受其它任何结构的调控【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87 至88页三个自然段,填写以下内容:1.生来就有的,称为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的神经活动,由神经系统的参与即可完成。

2.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称为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的基本方式,是在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的参与下形成的。

3.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是能对发生反应。

【合作探究】一.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1.食物和铃声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有什么不同?2.使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条件是什么?3.经过训练,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铃声刺激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种反射活动有什么意义?二.中国的语言可谓博大精深,许多成语也包含着反射的例子,请学生分析:下列反射分别属于何种反射?哪个为人类特有的反射?【A表示非条件反射,B表示条件反射】(1)杯弓蛇影(2)画饼充饥(3)谈虎色变(4)北雁南飞(5)垂涎三尺(6)鹦鹉学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1.教师进行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点拨。

2.学生的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惑,小组内在进行讨论。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 生物 4.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教学 设计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 生物 4.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教学 设计
导学预设11:学生兴趣浓厚,课下积极查阅资料。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容同社会生产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导学预设12:
尝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需要不断的复习强化,需要付出汗水。
设计意图1:
一方面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9 :
通过实验进行对比探究,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从而认同对语言、文字等抽象刺激产生反应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设计意图10: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11:让学生了解其它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查阅资料的能力。
设计意图12:
升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认知。认识到学习需要不断的复习强化,需要付出汗水。
1.口头与量化并用,以激励与引导为主;
2.积极发现表现好、效率高、有进步的个体、小组等评价点,实施即时评价或延时评价;
3.分层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共用。
四、教、学、组织设计
活动二:【活动】反射的概念
讨论分析:
师:1.那什么是反射呢? (实验一:品尝柠檬片)下面就请同学们也来做一做柠檬实验。同时思考下列三个问题(投影),实验思考后进行小组内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2: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并产生探究的欲望。
设计意图3:
本节内容重参与体验、提高认识和形成分析问题的方法,故各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以达到全员积极主动参与的效果。
设计意图4:
让学生亲身实验感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掌握的本课重点知识。学生体味内容,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参与或观察课堂活动,举例说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2. 设计实验,探究条件反射的建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

3. 通过情景体验,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能力目标:
1. 通过制定探究实验方案,进一步熟悉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2. 在训练动物的过程中,养成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学设计思路,主要运用发现法,通过自制教具展示、自拍录像等,结合多媒体手段,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从而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原理。

教学过程
(一)基本内容与程序
两类不同特点的反射→条件反射是怎样建立的→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①什么是反射?反射弧包括哪几个部分?
②请举一个反射活动的例子。

引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人教版教材P103插图)中的这段文字,然后请一位同学解释。

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现象就是一个反射的例子,说明人类的神经调节是非常复杂的。

由此引出本节的课题。

1. 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活动环节:
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老师完成一项实验。

甲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向外刺出的几枚图钉尖。

(如右图)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着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端20-30cm处。

“甲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甲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

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问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甲同学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

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甲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

”这次教师只让另一位同学看清,使用盒子没有刺的一面来继续做实验。

教师对甲同学:“你不用紧张,我并不用力,只是轻轻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甲同学的手指。

于是引起他再次缩回手臂。

但可能盒子还没有碰到手指。

“现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现在教师可以提出:我们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到了甲同学两次“缩手”反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先后两次缩手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①分析这先后两次缩手反应,引起反射的刺激方式有什么不同?
②完成这两次反射的神经中枢一样吗?
③甲同学的第二次缩手是紧接在第一次缩手后完成的,这说明这两次缩手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第一次缩手,甲同学也没有看清盒子上有刺尖,还会有第二次缩手吗?
通过分析、推理、概括,总结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
(诊断评价一:此表的填写可以诊断学生是否初步了解两种反射的区别。


教师利用学生讨论结果作结论,并引入下一个环节。

2. 探究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这个环节从学生观看教师事先录制的录像片段开始〈具体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引导进入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的环节,并提醒学生在训练动物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防止对动物的伤害等。

通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在于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所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

以对“意义”的认识为纽带,提出问题:“我们人类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承上启下,进入下一个环节。

(诊断评价二:通过学生交流探究方案,反馈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了解;通过交流实验过程,反馈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情况。


【课后记】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但是录像生动、形象的画面也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多数小组在设计探究方案时,所采用的实验对象大多是鸡、鸭。

如果教师事先强调所实验的对象必须是家里饲养过的,而且同一小组的成员中都比较熟悉的,除了鸡、鸭、金鱼外,还有猫、狗、兔等。

这样,学生设计出来的方案可能会更丰富多彩。

3. 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阅读课文,了解“谈梅止渴”的典故。

并组织一次现场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是这样设计的:先请一位吃过杨梅的同学谈他吃梅的体验,问“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唾液的反应?”然后,教师拿出几枚杨梅,“看到这些杨梅,大家是不是很容易联想到吃它的时候的酸味了呢?很多的同学分泌更多唾液了吧?”最后老师把杨梅(事先洗净)分给同学们品尝,引导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气氛中分析总结:吃梅、看梅、谈梅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的区别。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比较引起这两种反射的特点。

(诊断评价三:应用此表,意在引导学生归纳,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师生共同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组织一个分组竞赛:用实例说明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现象,把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诊断评价四:这个环节是一个综合反馈的环节,反馈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生物学概念。


【课后记】通过“谈梅、看梅、吃梅”这三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体验中进行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理解了人类特有的对语言文字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

在后面的分组竞赛中,各小组的同学争先恐后举手发言,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也反映出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准确的。

【布置课后作业】
1. 完成探究实验。

2. 选做题:进一步探究,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如果不给予强化,所建立的条件反射会不会消失?
【板书设计】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1. 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2. 条件反射的建立。

3. 人类神经调节的突出特点:
能建立由语言、文字等抽象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学习热情也很高涨。

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单元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

回顾上课时的情景,我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学生的学习中,从中体会到了教学的快乐,令我难以忘怀。

其实,农村中学的老师往往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农村中学课程资源远不如城市中学,实施新课程谈何容易,于是便产生出一种所谓“不得已而为之”的想法,认为“缺乏资源,我改不了”。

通过学习理论和观摩优秀教学案例,我发现,“课程资源俯首皆是”,关键是从学生的生活中、经验中去挖掘、整合。

在课程资源方面的“城乡差别”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农村也有自己的优势。

所以,必须克服惯性、惰性。

只要坚持做教学的有心人,下功夫去想、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本课的成功也给我增加了信心。

本节的不足之处是:在交流探究实验方案时,学生所设计的方案缺少多样化;由于时间仓促,在引导学生从其他熟悉的动物来建立不同的条件反射方面做得不够。

另外,本节学生活动的环节多,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还有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如何缩小这部分同学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是课改过程中需要老师们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