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参与或观察课堂活动,举例说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2. 设计实验,探究条件反射的建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

3. 通过情景体验,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能力目标:

1. 通过制定探究实验方案,进一步熟悉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2. 在训练动物的过程中,养成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学设计思路,主要运用发现法,通过自制教具展示、自拍录像等,结合多媒体手段,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从而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原理。

教学过程

(一)基本内容与程序

两类不同特点的反射→条件反射是怎样建立的→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①什么是反射?反射弧包括哪几个部分?

②请举一个反射活动的例子。引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人教版教材P103插图)中的这段文字,然后请一位同学解释。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现象就是一个反射的例子,说明人类的神经调节是非常复杂的。

由此引出本节的课题。

1. 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活动环节:

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老师完成一项实验。甲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向外刺出的几枚图钉尖。(如右图)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着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端20-30cm处。

“甲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甲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问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甲同学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甲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这次教师只让另一位同学看清,使用盒子没有刺的一面来继续做实验。

教师对甲同学:“你不用紧张,我并不用力,只是轻轻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甲同学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缩回手臂。但可能盒子还没有碰到手指。“现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现在教师可以提出:我们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到了甲同学两次“缩手”反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先后两次缩手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①分析这先后两次缩手反应,引起反射的刺激方式有什么不同?

②完成这两次反射的神经中枢一样吗?

③甲同学的第二次缩手是紧接在第一次缩手后完成的,这说明这两次缩手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第一次缩手,甲同学也没有看清盒子上有刺尖,还会有第二次缩手吗?

通过分析、推理、概括,总结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

(诊断评价一:此表的填写可以诊断学生是否初步了解两种反射的区别。)

教师利用学生讨论结果作结论,并引入下一个环节。

2. 探究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这个环节从学生观看教师事先录制的录像片段开始〈具体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引导进入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的环节,并提醒学生在训练动物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防止对动物的伤害等。

通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在于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所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以对“意义”的认识为纽带,提出问题:“我们人类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承上启下,进入下一个环节。

(诊断评价二:通过学生交流探究方案,反馈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了解;通过交流实验过程,反馈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情况。)

【课后记】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但是录像生动、形象的画面也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多数小组在设计探究方案时,所采用的实验对象大多是鸡、鸭。如果教师事先强调所实验的对象必须是家里饲养过的,而且同一小组的成员中都比较熟悉的,除了鸡、鸭、金鱼外,还有猫、狗、兔等。这样,学生设计出来的方案可能会更丰富多彩。

3. 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阅读课文,了解“谈梅止渴”的典故。并组织一次现场体验活动。体验活动是这样设计的:先请一位吃过杨梅的同学谈他吃梅的体验,问“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唾液的反应?”然后,教师拿出几枚杨梅,“看到这些杨梅,大家是不是很容易联想到吃它的时候的酸味了呢?很多的同学分泌更多唾液了吧?”最后老师把杨梅(事先洗净)分给同学们品尝,引导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气氛中分析总结:吃梅、看梅、谈梅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的区别。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比较引起这两种反射的特点。

(诊断评价三:应用此表,意在引导学生归纳,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师生共同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组织一个分组竞赛:用实例说明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现象,把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诊断评价四:这个环节是一个综合反馈的环节,反馈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生物学概念。)

【课后记】通过“谈梅、看梅、吃梅”这三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体验中进行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理解了人类特有的对语言文字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在后面的分组竞赛中,各小组的同学争先恐后举手发言,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也反映出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准确的。

【布置课后作业】

1. 完成探究实验。

2. 选做题:进一步探究,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如果不给予强化,所建立的条件反射会不会消失?

【板书设计】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1. 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2. 条件反射的建立。

3. 人类神经调节的突出特点:

能建立由语言、文字等抽象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