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展简史大事记汇总

合集下载

化学大事记

化学大事记

化学大事记1648年,德国药剂师J·R格劳伯将食盐和矾油(硫酸)放人蒸馏釜中加热制取硫酸钠,并将逸出的刺激性气体用水吸收得到一种酸性溶液(盐酸)。

因为食盐来自海水,格劳伯就将盐酸称之为“海盐精”。

这是实验室制备盐酸最古老的方法。

1661年,英国化学家R·波义耳首先在木材干馏后的液体产物中发现甲醇,故甲醇俗称木精、木醇1669年,德国炼金术土布朗特在汉堡的“点石成金”的试验里,把白砂和小便放在曲颈甑中加热,偶然制得了性质特殊的白磷,布朗特把这种“怪物”取名磷(Phosphorus),意即发光体。

他将磷的秘密高价卖给了一富商。

1677年,该富商将磷带到英国,遇到著名科学家波义耳。

波义耳经过研究,掌握了制磷的技术,并开始了制造火柴的试验。

1680年,波义耳终于制出原始火柴 取火棒,即在木质细棒的一端涂上硫磺,在粗纸上涂有磷,取火时将细棒在纸上摩擦,就会点燃细棒。

但是当时制磷成本很高未能推广使用。

1683年,Anthony Van Leeuwenhoek第一个指出,口腔里有细菌存在1704年,英国科学家牛顿证明了金刚石具有可燃性1758年,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1709~1782)在一次实验中,将两种“碱”(苏打和锅灰碱)的粉末分别撤在酒精灯火焰上,结果他发现苏打(碳酸钠)把火焰染成黄色,而锅灰碱(碳酸钾)却把火焰染成紫色。

从而发现了“焰色反应”(事实上,“焰色反应”的最先发现者,并非德国的马格拉夫,而是中国的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华阳真人)1760年,美国的罗伊斯(E. Noyes)用蹄脚制造装饰梳,当时美国的莱解情况明斯特(Leominster)成为著名的“梳城”。

在莱明斯特集中了一批制梳工厂,导致许多塑料制造器械的发展,经过不断改进迄今仍在使用。

由于制梳工厂云集,英明斯特变成美国最早的塑料“首府”。

(至于“梳城”,实际上我国江苏的常州市及该市所属武进县陈渡桥。

(完整版)有机化学发展简史

(完整版)有机化学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发展简史i“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利乌斯提出。

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

19世纪初,许多化学家相信,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

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

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

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台成出来的。

“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

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

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

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

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

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

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化学发展的简史,从古代到现代,梳理出一系列重要的里程碑。

1. 古代化学古代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当时的人们通过试错的方式,探索了金属冶炼、染料制备等基本化学过程。

其中,古埃及人发明了制造玻璃的方法,而古巴比伦人则开发了肥料的制备技术。

2. 古希腊化学古希腊时期,化学开始以一种哲学的方式被研究。

众所周知的古希腊化学家包括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和伊壁鸠鲁。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元素理论,即地、水、火、气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希波克拉底则提出了“四体液”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四种体液(血液、黄胆、黑胆和粘液)的平衡有关。

3. 化学革命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化学经历了一场革命。

安东尼·拉瓦锡、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和亨利·卡文迪什等化学家的工作开创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他们提出了反应质量守恒、氧化还原和酸碱理论等重要概念。

其中,拉瓦锡是第一个系统地分类元素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并编写了一本包含33种元素的化学元素表。

4. 原子理论19世纪初,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

他认为,所有物质都由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组成,这些粒子被称为原子。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为化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使得化学研究能够更加系统和准确。

5. 有机化学的诞生19世纪,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通过实验发现,有机化合物可以由无机物质合成。

这一发现颠覆了当时普遍认为有机化合物只能由生物体合成的观念。

维勒的工作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为后来的有机合成化学奠定了基础。

6. 元素周期表1869年,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表了一篇题为《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论文,提出了元素周期表的构想。

他将已知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使得相似性的元素出现在同一列中。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人类开始研究和利用化学现象。

本文将为您呈现化学发展的简史,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里程碑。

1. 古代化学古代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这些文明通过炼金术的实践,试图将金属转化为黄金,并探索药物和颜料的制备方法。

古埃及人还发明了用于保存尸体的防腐技术,即木乃伊制作。

2. 古希腊化学古希腊化学家开创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著名的化学家包括希波克拉底斯、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

希波克拉底斯提出了四种元素理论,认为万物由土、水、火和空气组成。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四种基本品质理论,即热、冷、湿和干。

伊壁鸠鲁则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弱小颗粒构成。

3. 中世纪化学中世纪的化学主要由阿拉伯化学家推动。

他们翻译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文献,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阿拉伯化学家发明了许多实验装置,改进了蒸馏和萃取等技术。

他们还发现了许多化合物,如酒精、硫酸和硝酸。

4. 近代化学近代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

众多科学家的贡献推动了化学的进步。

其中最著名的是罗伯特·博义和安托万·拉瓦锡。

博义提出了氧气的概念,并发现了氧气对于燃烧的重要性。

拉瓦锡则发现了化学元素的概念,并提出了化学方程式的符号表示法。

5. 19世纪化学19世纪是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理论在这个时期诞生。

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弱小颗粒组成。

亚历山大·冯·洪堡则研究了化学元素的分布和周期性,奠定了元素周期表的基础。

迈克尔·法拉第发现了电解现象,并提出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6. 现代化学20世纪是现代化学的黄金时代。

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理论在这个时期诞生。

玛丽·居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并为此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亨利·莫塞里发现了化学键的概念,并提出了份子轨道理论。

化学发现年表

化学发现年表

化学发现年表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性质、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自古至今,通过多个世纪的发展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发现。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回顾化学发现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以年表形式呈现,展示化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进展和突破。

1. 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希腊化学的起源在古希腊,化学的雏形开始形成。

早期的一些哲学家和学者,如巴比伦人、古埃及人、塔科斯等,通过实验和观察,逐渐认识到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奠定了化学研究的基础。

2. 1661年:罗伯特·博义兄弟发现气体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博义兄弟首次成功地制备并观察到了静电放电产生的气体,此后被称为“博义兄弟气体”。

这一发现为后来对气体性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气体化学的发展。

3. 1777年:卡尔·威尔斯巴赫提出氧概念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尔斯巴赫提出了氧气的概念,将其称为“火气”。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燃烧和氧化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来的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4. 1803年:约翰·道尔顿提出原子理论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小颗粒组成,每种元素具有独特的原子。

这一理论成为后来化学研究的基石,为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化学反应机理的解释提供了理论依据。

5. 1828年:弗里德里希·魏勒发现无机化合物的等价比例定律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魏勒总结了大量无机化合物的实验数据,提出了等价比例定律,即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比例是固定的。

这一定律对于化学计算和元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6. 1828年:弗里德里希·瓦勒克发现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瑞典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瓦勒克发现了有机化合物中的同分异构现象,即相同化学式但结构不同的分子。

这一现象挑战了当时对于化合物结构的认识,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7. 1869年: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成功地构建了元素周期表。

化学史大事记与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史大事记与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史大事记约50万年前“北京人”已知用火。

公元前8000至前6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人已开始制作陶器。

公元前2000多年在我国齐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红铜器表明,当时已会铸铜。

公元前17世纪前后中国人已开始冶铸青铜。

公元前1400年左右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已掌握冶铁技术。

公元前16至11世纪中国的黄金加工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中国人发明了石灰釉,出现釉陶,随后又有了原始青瓷。

公元前10世纪埃及人已会制作玻璃器具。

公元前7至6世纪古希腊的泰勒斯提出:万物之源是水。

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人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

公元前6至5世纪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之源是火”的主张。

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年的《墨子》中提出物质最小单位是“端”的观点。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水、火、土、气的四元素说,并认为万物主要有干、冷、湿、热四性,元素是四性结合之表现。

公元前140—87年西汉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1世纪初罗马人普里尼提出了分离金银的“烤钵法”。

105年东汉蔡伦监造出良纸,经推广于各地通行造纸,这时还发明用树皮纤维造纸。

533—544年贾思勰《齐民要术》问世,书中有许多关于染色、酿酒、造纸、制作漆器等技术知识。

659年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行的药典《唐本草》问世,并颁行于全国。

8世纪阿拉伯炼金家贾伯提出金属可相互转变的见解及四元素相克的理论。

751年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这是造纸术西传的开始。

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编著了《医典》。

1092年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成书,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有不少化学史料。

13世纪英国炼金家罗哲·培根著《炼金术原理》一书。

16世纪初瑞典医生帕拉塞斯提出万物是由“盐、硫、汞”三元素以不同比例构成的“三元素说”。

1556年阿格里柯拉的《论金属出版》,这是16世纪欧洲有关采矿、冶金的重要著作。

1596年明代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是一部药物学巨著。

化学发展史大全

化学发展史大全

化学发展史大全1、化学发展简史(1)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3)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4)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5)国博览会金奖);(6)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7)C l2的发现者——舍(8)勒(瑞典);(9)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10)元素周期律的发现,(11)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12)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13)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14)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15)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6)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2、俗名3无机部分: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熟石膏:2CaSO4?.H2O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食盐:NaCl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绿矾:FaSO4?7H2O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漂白粉:Ca (ClO)2 、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化学大事年表

化学大事年表

世界化学大事记约50万年前:“北京人”已知用火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中国已开始制作陶器公元前4000年:中国已知酿酒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采集金、银制饰物公元前2000年:中国齐家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有铸红铜器公元前1400年: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已知炼铁公元前10世纪:埃及人已开始制作玻璃器皿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中国提出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公元前4世纪: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元素(火、气、土、水)说公元前2世纪:中国《神农本草经》成书;中国炼丹术兴起;中国西汉时已有利用胆水炼铜的记载公元60年左右:罗马老普林尼提出分离金银的火试金法公元105年:中国蔡伦监造出良纸公元2世纪:中国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约公元360年:中国葛洪著《抱朴子内篇》公元656~666年:中国颁布药典《新修本草》公元808年:中国唐代出版的《太上圣祖金丹秘诀》所载“伏火矾法”乃原始火药的配方公元10世纪:阿拉伯阿维森纳著《医典》公元1163年:中国吴悞著《丹房须知》中有较完整的蒸馏器图公元1450年:德意志B.瓦伦丁发现铋公元16世纪:瑞士帕拉采尔苏斯提出三要素说公元1556年:德意志G.阿格里科拉的《坤舆格致》出版公元1596年:中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书;比利时J.B.van海尔蒙特作“柳树试验”公元1637年:中国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出版,记载了用炉甘石制“倭铅”(金属锌)方法公元1661年:英国R.玻意耳的《怀疑派化学家》出版,提出化学元素的科学定义公元1663年:英国R.玻意耳用植物色素作指示公元1679年:德意志L.J.von孔克尔发明吹管分析公元1703年:德意志G.E.施塔尔提出燃素说公元1729年:法国C.J.日夫鲁瓦最早使用容量分析法公元1750年:法国V.G.弗朗索瓦用指示剂进行酸碱滴定公元1751年:瑞典A.F.克龙斯泰德发现镍公元1755年:英国J.布莱克发现“固定空气”(即二氧化碳)公元1766年:英国H.卡文迪什发现氢公元1769~1785年:瑞典C.W.舍勒离析了多种有机酸公元1772年:英国D.卢瑟福发现氮公元1773年:瑞典C.W.舍勒发现氧;法国G.F.鲁伊勒发现脲公元1774年:瑞典C.W.舍勒发现锰,制得氯公元1775年:瑞典T.O.贝格曼提出化学亲合力论公元1777年:法国A.-L.拉瓦锡证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公元1780年:瑞典T.O.贝格曼的《矿物的湿法分析》出版,提出重量分析法。

化学史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化学史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 众说纷纭得科学界。并没有很多科研小组同时发 现这些现象和结果,这是与其他研究热点非常不 同得特点。而且这样得实验是不同重复得。尽管 不能重复,当时人们更感兴趣得是解释他,从理 论上(包括使用及其复杂得量子力学理论和数学 推演)证明其存在得可能性和合理性,以及预测 其具有得性质,并没有或者说很少有人怀疑过其 真实性,即使有人怀疑也被热浪所淹没。虽然也 有些报告说一些特殊性质可能是由于杂质所引起, 但都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当然更多得科学家保 持了沉默! • 1973年德尔亚今向Nature杂志发表声明撤回自己 过去关于聚合水的研究结果,承认在应用更灵敏 和精确得实验分析之后证明是杂质所引起得古怪 现象。
பைடு நூலகம்
• 他在温和条件下制备了O2PtF6,这是人类历史上第 一次得到正价态氧,说明PtF6是超强氧化剂。他比 较了氧气O2的第一电离能发现比氙元素 1175.5KJ/mol还高0.2KJ/mol,理论上更能被PtF6 氧化。他进一步计算了假如生成了XePtF6化合物, 其晶格能的大小,结果表明也得到会稳定存在。 • 结果他将PtF6气体与氙气等摩尔混合,在室温下轻 易的到了橙黄色固体,不溶于四氯化碳,真空加热 升华,遇水分解,确证了设想的结果。一旦这个障 碍突破以后大量的稀有气体元素化合物被大量合成 出来。也因此使得现有的一些理论解释这些化合物 时遇到了困难,至今还不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 1958年英国也宣布过成功 • 其实1989年得实验非常简单,随便一个大 学实验室都可以完成。它们的实验设计和 实验装置非常粗糙,而却用来测量如此精 确得数据。作为电化学家对于量热技术不 精通可以理解,但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以 后仍然不精通就不原谅了。 • 1994年核物理学家琼斯撤销自己得工作并 承认测量中子射线的仪器不够精确和灵敏, 数据不可靠。并且怀疑其他报道的数据很 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另外关于氦的问题 后来被证明是电极钯材料有关。

化学的发展简史

化学的发展简史

化学的发展简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的科学,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以化学的发展简史为主题,探讨化学学科的起源、重要里程碑和现代化学的发展趋势。

一、化学的起源化学这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

古埃及人利用化学技术制造颜料和染料,古希腊人则研究了火和空气的性质,提出了四大元素的理论。

古印度人通过铜冶炼和药物制备等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经验。

二、重要里程碑1. 17世纪的化学革命:当时的炼金术师逐渐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方法。

罗伯特·波义耳提出了元素的概念,安托万·拉瓦锡开创了现代化学实验方法,使得化学从炼金术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2. 18世纪的化学革命:安托万·拉瓦锡和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发现了氧气,拉瓦锡还提出了氧化和还原的概念,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卡尔·威廉·舍勒发现了燃烧原理,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3. 19世纪的化学革命: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所有物质都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

道尔顿还提出了化合物的比例定律和多比例定律,为化学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此外,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促进了化学在地理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4. 20世纪的化学革命:20世纪是化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亨利·莫塞里提出了元素周期表,系统地整理了已知元素。

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为核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有机化学的发展也取得了突破,如弗里德里希·艾舍尔合成了尿素,揭示了有机物可以由无机物合成的事实。

三、现代化学的发展趋势1. 材料化学:随着科技的进步,对新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

材料化学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新材料,如高性能塑料、新型金属合金和纳米材料等。

材料化学的发展将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2.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化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化学史大事

化学史大事

化学史大事1901年美国G。

S。

路易斯提出逸度的概念;法国格林发明格林试剂1902年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渣中提出了放射性元素镭1903年英国卢瑟福和索迪提出放射性嬗变理论1905年德国哈伯与勒。

罗西诺等人研究成功把空气中的氮固定成氨的实验方法1906年俄国茨维特发明色层分析法德国费歇尔提出蛋白质的多肽结构理论,并合成出分子量为1000的多肽1907年美国G。

S。

路易斯提出活度的概念1909年丹麦化学家瑟伦森提出PH值概念;美国贝克兰制成酚醛树脂1911年英国卢瑟福根据α粒子穿透金箔的散射实验,提出带核原子模型1912年提出量子化的原子模型(丹麦玻尔N.Bohr, 1885--1962)德国能斯特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德国劳厄发现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证明了X射线是电磁波德国化学家霍夫曼人工合成橡胶成功瑞典赫维西和德国帕内特创立放射性示踪原子法德国克拉克和罗莱特制成聚乙酸乙烯酯1913年工业合成氨成功(德国哈伯Haber, 1868--1934) ;英国索迪提出同位素概念;美国法扬斯发现镤-234;英国莫斯莱证实核内正电荷数与原子序数相等;德国博登斯坦提出“链反应”概念;英国汤姆逊和阿斯顿发现氖有稳定同位素氖-20和氖-221916年提出原子价理论(路易斯·柯塞尔Kossel,1888-1956和兰米尔Langmuir, 1881-1957)德国开始用空气中的氮气大批生产氨和尿素美国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美国朗缪耳导出吸附等温方程1919年发明质谱仪并利用质谱仪研究同位素(英国阿斯顿Aston,1877--1945),在当时发现的71种元素中发现了202种同位素英国卢瑟福用α射线轰击氮,首次实现了人工核反应1920年德国施陶丁格提出高分子链线型学说1921年德国哈恩发现同质异能素1922年丹麦布朗斯台提出共轭酸碱理论;捷克海洛夫斯基发明极谱法1923年法国德布罗意提出实物微粒的波粒二象性的概念;美国路易斯提出路易斯酸碱理论;英国德拜和德国许克尔提出强电解质稀溶液静电理论1924年德国赫尔曼和黑内尔制成聚乙烯醇1925年美国泰勒提出催化的活性中心理论提出吗啡的分子结构式(鲁宾逊Robimson, 1886--1974)1926年卜耶隆提出离子缔合概念澳地利薛定谔提出波动方程1927年首先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结构(海特列和伦敦)俄国谢苗诺夫、英国刑歇伍德提出支链反应理论,用以说明燃烧爆炸过程对类胡罗卜素结构的研究(克拉尔相库恩)德国哥尔特施米特提出结晶化学规律1928年英国海特列、伦顿和奥地利薛定谔提出分子轨道理论;德国狄尔斯和阿尔德发现双烯合成1929年俄国巴兰金提出多位催化理论英国氟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德国贝特和范弗雷克提出晶体场理论美国乔克和江斯登发现天然氧是三种同位素的混和物,从此物理学上改用氧-16=16作为原子量标准,而化学上仍沿用原来的标准,直到1961年国际上才改用C-12=12作为统一标准德国布特南特等人分离并阐明性激素的结构1931年鲁卡斯等发明电子显微镜美国鲍林和斯莱特提出杂化轨道理论1932年发现重氢和重水(美国尤里)查德威克在人工核反应中发现中子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1857年法国,1868年德国,1876美国,1878日本)1933年鲍林提出分子结构共振理论;春克尔制成丁苯橡胶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钋的α粒子轰击硼、铝和镁等,发现人工放射性;英国福西特等制成高压聚乙烯;英国卢瑟福发现氚;库恩提出高分子链的统计理论1935年合成纤维问世(尼龙-66)(美国人卡罗泽斯);美国艾林、英国波拉尼和埃文斯提出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英国亚当斯和霍姆斯合成离子交换树脂1937年合成维生素A成功(库恩)美国化学家劳伦斯用回旋加速器第一次人工制造出一种新元素—锝德国拜尔制成聚氨酯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开始生产软质聚氯乙烯1938年德国哈恩和史特拉斯曼发现铀的裂变德国施拉克制成聚己内酰胺1939年美国杜邦公司开始生产尼龙纤维,从此化学纤维开始取代天然纤维法国佩雷发现元素钫美国氟洛里提出缩聚反应动力学方程1940年德国化学家菲舍尔揭示了叶绿素化学结构的奥秘美国西博格、艾贝尔森和麦克米伦等用人工核反应制备超铀元素93号镎和94号钚,揭开了人工合成新元素的序幕美国塞格雷发现元素砹1941年合成有机硅聚合物海德和罗翅弗洛累分离出纯青霉素,被用于医药1942年侯氏制碱法研究成功,对氨碱法做了重大改革(中国侯德榜1890--1974)美国费米等人利用铀核裂变释放出中子及能量的性质,发明热中子链式反应堆,是大规模应用原子能的开始美国佛洛里和哈金斯提出高分子溶液理论1943年挪威哈塞尔发展了构象的概念;美国瓦克斯曼从琏霉素菌析离出琏霉素1944年人工合成超铀元素镅、锔(美国西博格等);美国伍德沃德合成奎宁碱;美国西博格建立锕系理论1945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用铀-235和钚-239制成第一颗原子弹;美国马宁斯基和格林丁宁分离出金属钜1949年美国汤普森、吉奥索和西博格人工制得金属锫1950年提出蛋白质的α-螺旋体结构(鲍林Pauling, 1901--)英国巴斯顿提出构象分析理论辐射化学成为一门学科美国汤普森、斯特里特、吉奥索和西博格人工制得金属锎瓦克斯曼、杜轧尔和芬雷等分别分离出琏霉素、金霉素、土霉素俄国卡尔金提出非晶态高聚物的三种物理状态(玻璃态、高弹态和粘流态)1952年美国特勒等发明了氢弹,实现了轻元素的热核爆炸美国吉奥索等从氢弹试验后的沉降物中发现了锿和镄元素美国欧格尔提出络合物的配位场理论日本福井谦一提出前线轨道理论英国詹姆斯和马丁发明了气液色谱1953年乙烯的催化常压聚合成功(德国齐格勒)英国克里克和美国华特生根据X射线数据,提出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54年聚丙烯合成成功(意大利塔纳)1955年测定了胰岛素的一般结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英国,桑格)美国汤普森、吉奥索和西博格人工制得金属钔美国奇异公司首次人工制得钻石澳大利亚沃尔什正式提出利用原子吸收光谱的分光光度分析法1956年瑞典西噶格班等人制成第一台X射线激发的电子能谱仪,从而创立了光电子能谱法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开始生产活性染料1957年英国肯德鲁测定了鲸肌红蛋白的晶体结构;英国凯勒制得聚乙烯单晶并提出高分子链的折叠理论1958年德国穆斯鲍尔发现了γ射线荧光共振谱;俄国弗廖洛夫和美国吉奥索等人分别制得锘;美国古德里奇公司制得顺式聚异戊二烯1960年合成叶绿素(伍德沃德);美国耶诺提出放射免疫分析法;1961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贝格首次破译出生物遗传密码,发现了核酸中的碱基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之间的本质联系;美国吉奥索等制得铹;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通过相对原子质量基准碳-12=121962午合成氙的氟化物(英国巴利特);美国梅里菲尔德发明多肽固相合成法1963年美国皮尔孙提出软硬酸碱理论1964年俄国弗廖洛夫制得107号元素1965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化学系等单位协作,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中国,邢其毅等)美国武德瓦特和德国霍夫曼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1968年美国吉奥索等人工制成104号元素俄国弗廖洛夫等制成105号元素1969年比利时普里戈金提出耗散结构理论1972年合成维生素B12(美国伍德沃德等Woodward, 1917--)美国家考那拉等人使用模板技术合成了具有77个核苷酸片的DNA1974年俄国弗廖洛夫等和美国吉奥索等分别制得106号元素1976年硼烷结构的研究取得成功(李普斯科姆)俄国弗廖洛夫等宣布发现第107号超铀元素1981年建立和发展关于化学反应性能的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日本,福井谦一;美国,霍夫曼Hoffmann,1866--1956)中国科学家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1982年德国化学家明岑贝格人工制得第109号元素1984年德国化学家明岑贝格人工制得第108号元素。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化学发展的历程,从古代到现代,涵盖了重要的里程碑和突破。

1. 古代化学:古代化学主要集中在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等地。

在埃及,人们使用化学方法制造化妆品、药物和染料。

巴比伦人发明了炼金术,试图将普通金属转化为黄金。

中国古代的发明家陶弘景提出了“陶弘景炉”,用于炼制铁器。

印度的化学家阿拉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们研究了酸碱盐和颜料的特性。

2. 17世纪的化学革命:17世纪是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被称为化学革命。

这个时期有许多重要的科学家和发现。

罗伯特·波义耳提出了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他将化学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强调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

安东尼·冯·李文霍克发现了显微镜,并首次观察到了细胞和微生物。

罗伯特·哈克特发现了气体的存在,并提出了气体压力和容积之间的关系,奠定了气体定律的基础。

3. 化学元素的发现:18世纪和19世纪是化学元素发现的时期。

安托万·拉瓦锡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并发现了几个重要的元素,如氧、氢和氮。

亨利·卡文迪什发现了钾和钠,开创了金属元素的研究。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现了周期表,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

4. 有机化学的发展:19世纪是有机化学的发展时期。

弗里德里希·凯库勒发现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键,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

奥古斯特·凯库勒发展了苯环理论,为有机化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这个时期还发现了许多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醇、醋酸和甲醛。

5.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20世纪是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时期。

化学家们开始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斯文·奥斯特瓦尔德提出了反应速率方程,描述了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发现了放射性衰变和放射性元素,为核化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化学大事年

化学大事年

1919年: 拉瑟福发现质子
原子模型研究 1
拉瑟福对原子核结构进行深入探索
发现质子 2
通过金箔散射实验证实原子中存在质子
建立新理论 3
提出以质子为中心的原子核模型 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拉瑟福通过金箔散射实验,发现原子内部存在一个呈正电性的"小核",这个核心就是质 子。这一重要发现推翻了当时主流的"木星模型",开创了以质子为核心的新型原子结构理论,为后来的原子 物理理论奠定了基础。
1938年: 奥托·哈恩发现铀核裂变
发现机遇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实验关键 2
研究铀同位素分离
颠覆认知 3
发现铀原子核的裂变现象 1938年,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及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最终发现了铀原子核发生裂变的现象。这一重 大发现不仅颠覆了当时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知,也为后来的原子弹研发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原子物理学领域 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质等重大问题提供关键线索。
发现系外类地行星
1
开创新纪元
2016年,科学家首次确认发现环绕恒星运转的系外类地行星,这标志着人类进入 系外行星探索的新时代。
2
寻找可居住星球
这些系外行星可能蕴含生命的环境,激发人类对于发现类地行星的期待和想象。
3
拓展人类视野
这些发现丰富了人类对宇宙结构和形成过程的认知,为进一步探索外星生命奠 定基础。
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成功
1
1957年10月4日
苏联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升空,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 的新时代。
2
惊世一刻
斯普特尼克1号的发射震惊了美国,给了苏联在太空探索领域的首次成功。这激 发了全球的好奇和对未来的期待。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化学发展简史一、化学的前奏1.人类文明的起点——火的利用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的是生肉和野果。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今50 万年以前,可以找到人类用火的证据,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经火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

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这样,火就可以随身携带了。

于是,人们不再是火种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够驾驭火的造火者。

火是人类用来发明工具和创造财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进入了广阔的生产、生活天地。

2.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

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

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

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很大启发。

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

大约距今1 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陶器的国家。

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木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制陶过程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gài)、氧化镁(měi)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水耐用的优良性质。

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又。

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挫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便于存放。

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

化学史大记事

化学史大记事
1250年德国马格纳斯以雄黄和皂制出化学元素砷。
公元14世纪
中国明代已大量生产金属锌(当时称倭铅),早于西方四个世纪。
公元1450年
德国B.瓦伦丁发现化学元素铋。
德国索尔德发现化学元素锑。
公元15世纪
德国瓦伦泰恩提出金属的“三原素”说,认为金属由硫、汞、盐三原素所组成,而硫指颜色,硬度,亲和力,可燃性;汞指光泽,蒸发性,熔解性,延展性;盐指凝固性,耐火性等。
中国周朝制盐业已相当发达。
中国周代《易经》上有关于石油的记载。
公元前6世纪
中国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
公元前5世纪
中国春秋末年的《墨子·经下》中提出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及物质变化“五行无常胜”的观点,并提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的观点。
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万物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德国A.S.马格拉弗最先制成黄血盐和氰化钾,建立了铁的试验法。
公元1748年
法国诺莱特首次观察到溶液中的渗透压现象。
德国A.S.马格拉弗用焰色法区别钾和钠等元素。
公元1750年
法国V.G.弗朗索瓦用指示剂进行酸碱滴定。
公元1751年
瑞典A.F.克隆斯泰德发现化学元素镍。
公元1753年
英国乔弗理发现化学元素铋。
公元1770年
瑞典T.O.贝格曼改进化学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吹管分析和湿法分析(重量分析法)。
公元1771年
瑞典C.W.舍勒发现化学元素氟。
公元1772年
英国J.普里斯特利发现了二氧化氮。
英国D.卢塞福发现氮气,但不承认是空气的成分,而认为是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称之为“浊气”。
瑞典C.W.舍勒用硫黄与铁粉的混合物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而制得了氮气,并证明它是空气的一种成分,称之为“乏空气”。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试错探索到现代的科学方法,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精彩的过程。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化学发展的历史,包括关键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的科学家。

1. 古代化学的起源古代文明中的化学知识主要集中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地。

埃及人在制造化妆品和防腐剂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巴比伦人发展了炼金术,印度人掌握了染料制备的技术,而中国古代则有炼丹术的传统。

2. 炼金术时代在欧洲中世纪,炼金术成为一种流行的实践。

炼金术师们试图将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同时也追求黄金的制造。

虽然炼金术的实践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但它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实验方法的发展。

3. 化学元素的发现18世纪,化学元素的概念逐渐形成。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在1789年提出了氧气的概念,并将其命名为“氧”,这是化学元素命名的开端。

亨利·卡文迪许发现了氢气,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发现了氯气,他们的发现推动了元素周期表的建立。

4. 原子理论的提出19世纪初,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所有物质由不可分割的小颗粒组成。

道尔顿的理论为化学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化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5. 有机化学的诞生19世纪,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发现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并提出了有机化学的理论基础。

他的工作打破了过去对有机物只能由生物体产生的观念,开启了有机化学研究的新纪元。

6.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1869年,俄罗斯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将已知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

这一发现为元素的分类和预测提供了便利,对化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7.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20世纪初,化学反应动力学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化学家们开始研究反应速率、平衡以及反应机理等问题,为化学工程和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8. 量子化学的发展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发展为化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影响化学发展的十大历史事件

影响化学发展的十大历史事件

影响化学发展的十大历史事件高分子材料受热发粘,受冷变硬。

1839年美国用硫磺及加热天然橡胶,使其交联成弹性体,应用于轮胎及其他橡胶制品,用途甚广,这是高分子化工的萌芽时期。

1869年,美国用樟脑增塑硝酸纤维素制成塑料,很有使用价值。

1891年在法国贝桑松建成第一个人造丝厂。

1909年,美国制成,俗称电木粉,为第一个,广泛用于电器绝缘材料。

这些萌芽产品,在品种、产量、质量等方面都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所以,上述基础有机化学品的生产和高分子材料生产,在建立起石油化工以后,都获得很大发展。

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时期从20世纪初至战后的60~70年代,这是化学工业真正成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阶段,一些主要领域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和石油化工得到了发展,进行了开发,逐渐兴起。

这个时期之初,英国和美国的等人提出的概念,奠定了化学工程的基础。

它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无论是装置规模,或产品产量都增长很快。

合成氨工业20世纪初期异军突起,用物理化学的反应平衡理论,提出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的催化方法,以及原料气与产品分离后,经补充再循环的设想,进一步解决了设备问题。

因而使德国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建立第一个由氨生产的工厂,以应战争之需。

合成氨原用焦炭为原料,40年代以后改为石油或天然气,使化学工业与石油工业两大部门更密切地联系起来,合理地利用原料和能量。

石油化工1920年美国用生产,这是大规模发展石油化工的开端。

1939年美国标准油公司开发了临氢催化重整过程,这成为芳烃的重要来源。

1941年美国建成第一套以为原料用制乙烯的装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化工产品市场不断扩大,石油可提供大量廉价有机化工原料,同时由于化工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石油化工。

甚至不产石油的地区,如西欧、日本等也以原油为原料,发展石油化工。

同一原料或同一产品,各化工企业却有不同的工艺路线或不同催化剂。

由于基本有机原料及高分子材料单体都以石油化工为原料,所以人们以乙烯的产量作为衡量有机化工的标志。

高中化学 大事年表之一素材

高中化学 大事年表之一素材

化学大事年表之一公元前~公元元年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用火。

公元前7000一前6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期已有陶窑及手制、模制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为铜,石并用时代,铜器由天然红铜锤锻而成。

约在龙山文化晚期,中国人已会酿酒。

公元前4000一前3000年,埃及人已熟悉酒、醋的制法,冶金术、陶器制造及颜料染色等。

公元前约3000年,埃及人已用金银作饰物。

公元前约2500年,埃及人已用砂和苏打制取玻璃。

据《尚书·洪范篇》,中国夏朝已有五行学说。

公元元年~公元1000年一世纪,《博物学》共37卷问世,末5卷讲述了当时的化学(罗马普利尼)。

二世纪时,中国东汉末已掌握制瓷的技术,品种主要是青瓷。

二世纪,中国西汉以后已采用热处理法变白口铸铁为可锻铸铁,解决了铁器脆硬易折的问题。

据《东规汉记》,二世纪,中国东汉时期,已用树皮、破布、渔网等物来造纸(如蔡伦等)。

造纸开始成为独立的行业。

二世纪,东汉末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炼丹史上最早的著作,涉及汞、铅、金、硫等的化学变化及性质,并认识到物质起作用时比例的重要性(中国魏伯阳)。

三世纪,出现“点金术〞,蒸馏、挥发,溶解等已成为熟悉的操作(古希腊佐西马斯)。

三、四世纪,中国东汉三国时张揖著《广雅》一书中有鋈即白铜(铜锌镍的合金)的记载。

三,四世纪,晋朝的《抱朴子·内外篇》在“金丹〞、“仙药〞,“黄白〞三卷中涉及药物几十种。

发现了一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以及金属的取代作用,并掌握了如升华等操作技术(中国葛洪)。

四、五世纪,中国南北朝的炼丹士,已用炉甘石即碳酸锌矿石及铜炼得黄铜。

四、五世纪,中国南北朝时发明冶炼灌钢的方法,这是一种半液体状态的炼钢方法和热处理技术,到六世纪,被綦毋怀文推广使用。

六,七世纪,中国隋唐时代出现了以高温度烧成的真瓷,质坚、细致、半透明,和近代瓷器相似,是我国化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八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西方。

八世纪,点金术获得发展,认为金属皆由硫及汞两元素组成,以两元素论作为点金术的理论基础(阿拉伯格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发展简史(1)化学发展简史(2)道尔顿的原子论用原子整数比解释了定组成定律和倍比定律,这属于原子间量的关系。

但为什么原子会互相结合和分解?它们结合时遵循什么规律?这些问题似乎应该是无机化学来解决,但处于统治地位的贝采里乌斯的电化二元论过于笼统、不及实质而又十分强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在有机化学的研究中,许多现象使人们突破了电化二元论,勇敢地探索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这一讲我们将认识维勒、李比希、凯库勒和范霍夫,这些先行者用他们的无畏和智慧,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通过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建立、发展了原子间相互结合的价键理论,并使人们看清了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情况。

维勒初涉“莽林”1800年7月31日维勒出生于德国梅因河畔法兰克福附近的埃希海姆村。

他的祖父是黑森选帝侯的马舍长,他的父亲在马尔堡大学学习兽医和农业,毕业后也曾在选帝侯的王子处任马舍长,1806年在法兰克福附近经营起自己的庄园,1812年迁入法兰克福担任宫廷职务,由于学识渊博能力突出,又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不久成了当地名流。

他的母亲是哈瑙一位中学校长的女儿,对幼年维勒施以良好的教育。

维勒七八岁时由父亲启蒙教他读写、绘画,不久入普通小学,又自学了拉丁文、法文、音乐。

1814年入法兰克福的中学受到良师的教导。

农学家的父亲影响他自幼热爱自然,特别是从事理化研究的布赫医生指引这位热心化学试验与采集矿物标本的中学生跟踪前人的工作进行科学的探索:例如他们曾查知一种制硫酸用的矿石中含有硒(这项工作1821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是维勒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从锌中制得少量镉,以伏打电堆进行电化学试验,以碳还原法制得金属钾,等等,显示出少年维勒对化学的偏爱与才华。

1819年,维勒入马尔堡大学学医,次年转入海得尔堡大学在格曼林教授指导下学习,1823年9月获医学(外科学及产科学)博士学位。

格曼林教授发现维勒的化学实验技能很强,就建议他赴瑞典化学大事贝采里乌斯处进修,专攻化学。

1823年11月,维勒赴瑞典贝采里乌斯处进修,按贝采里乌斯制定的方法从事沸石、黑柱石的分析,制备当时还较为少见的硒、锂、氧化铈、钨,研究氰酸及氰的反应,还担当贝采里乌斯的助手,很快接触到近代化学的前沿。

在实验室,每当维勒操作得过快时,贝采里乌斯就对他说:“快是快,但工作可不大好!”真是高徒严师。

实验室工作结束后,维勒随贝采里乌斯穿越瑞典和挪威做野外地质考察:参观著名的矿山胜迹,考察典型的地质现象,会晤知名学者,采集岩矿标本。

1824年9月17日,维勒辞别恩师贝采里乌斯,经丹麦做短期访问后,于1824年10月回到法兰克福。

在瑞典的学习,不但奠定了维勒与贝采里乌斯的终生友谊,也确定了维勒一生的学术方向。

1825年3月维勒应柏林工业学校之聘,任化学与矿物学教职。

1828年维勒晋升为教授。

1830年6月维勒教授与他的一个族妹结婚。

1831年柏林霍乱流行,维勒教授偕眷至卡塞尔岳父处避疫,同年9月受新建的卡塞尔工业技术学校的聘任而离开柏林。

维勒(前排右二)和他的家人在化学史上,维勒的名字总是与尿素的合成同留青史。

从学生时代起,维勒就研究氰及其相关反应,以及氰酸及其盐类的制备和性质(1821~1823),在研究氰与硫化钾、硫化氢或氨的反应时,注意到后者的生成物中除草酸铵外,还有一种不显示盐的性质的白色晶体物。

差不多同时,李比希在法国研究雷酸盐,他发现维勒对氰酸银(AgCNO)组分定量分析结果与他得自雷酸银(AgONC)的分析数据十分一致,但二者性质却全然不同。

这在人们还不理解同分异构现象的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他怀疑维勒分析的可靠性。

1824年冬,他们在法兰克福举行的科学家集会上会晤,讨论了各自的工作。

二人从此相识结交,多次合作,“成为终生忠诚相处、在共同的研究工作中有争有辩而又无怨无妒的最好的朋友”。

针对李比希的怀疑,维勒再次研究了氰酸的组成。

他经研究证明:不论是在氰与氨的反应中,或在氰酸与氨的反应中,或是在氰酸银与氯化铵或氰酸铅与氨水的反应中,所生成的那种中性白色晶体物质与得自动物尿液中的尿素性质相同,氰酸铵在实验室里变成了尿素。

以氯化氨与氰酸银合成尿素为例:NH4Cl + AgCNO = AgCl + NH4CNONH4CNO = CO(NH2)2氰酸铅与氨水的反应是:2NH3·H2O + Pb(CNO)2 = Pb(OH)2 + 2NH4CNONH4CNO = CO(NH2)2在这之前,“生命力论”认为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生命力,只有依靠这种生命力,才能产生出有机化合物,即有机物最初只能在动植物体内产生。

化学家在实验室只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新的有机物,而不能用无机物制造出有机物。

自然界的矿物等无机物千年万年,亘古不变,是没有生命的;而有机物不同,是有生命的。

它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维勒的两位老师格曼林和贝采里乌斯都是“生命力论”的维护者和宣扬者。

现在,维勒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在这条鸿沟间架起了桥梁。

这对“生命力论”的根基是极大的冲击。

维勒认真谨慎地研究了近四年。

到了1828年2月22日,维勒写信给他的老师贝采里乌斯:“我告诉您,我已经能够制造出尿素,而且是不求助于动物(无论是人或是狗)的肾。

也许您还记得,我和您在一起工作时完成的那些实验,当我尝试将氰酸与氨发生反应时,产生了一种白色结晶状物质,它不像氰酸氨,不具有氰酸氨的性质。

当这种晶体用酸处理时,不会产生氰氢酸,它与碱作用时也未发现氨的痕迹。

”在1828年发表的《论尿素的人工合成》论文里,维勒明确指出:“这是一项以人力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即所谓动物性物质的范例”,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命力论”发起了第一次冲击,动摇了“生命力论”的根基。

维勒和他的这篇文章当时就受到科学界普遍的批评和关注,并且永载史册。

其实,维勒教授(右下图)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有更多的成就。

1828年,他因病未能将褐铅矿的分析进行到底,以致与“钒”的发现(1830)失之交臂。

1831年,维勒写信给贝采里乌斯,倾诉他的苦闷——让他的同学臾夫司昌抢先发现了钒,而他早在1828年就将获得的钒样品寄给了老师。

住在斯德哥尔摩的贝采里乌斯,接到维勒的信,不由想起维勒怎样辉煌地合成尿素这一惊世壮举。

贝采里乌斯给维勒回了封信:“亲爱的维勒,今天我寄给您一份样品,这是新发现的钒元素。

顺便,我给您讲个故事吧。

从前,在北方住着一位女神,她很美,又非常勤劳,她叫凡娜迪斯(Vanads)。

一天,有个小伙子向她求爱,只敲了一阵门,就不再敲了。

凡娜迪斯未起来开门,想试试小伙子有无耐心,过了许久,女神来到窗口,望着匆匆而去的小伙子,惊奇地发现他就是维勒。

不免小声埋怨:“啊,是淘气包维勒呀!好呀,让他白跑一趟也应该,谁叫他缺乏耐心呢?”又过了几天,另一位小伙子来敲门,不但敲得坚决,还干脆有力,有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

女神感动了,站起来为他开门,热情地邀他进屋。

小伙子长得真帅,很有礼貌,和凡娜迪斯一见钟情。

相识不久,两人结婚了,生下个活泼的小男孩,起名叫元素钒(Vanadium)。

您知道小伙子是谁,他就是您的同学臾夫司昌。

亲爱的维勒,顺便告诉您,上次带来的样品,不是钒,实际上是氧化钒。

”贝采里乌斯又安慰维勒:“您合成尿素,比发现10种新元素还要高超得多。

”李比希开创“吉森学派”1835年,维勒给贝采里乌斯写信说:“有机化学当前足够使人发狂。

它给我的印象就好像是一片充满了最神奇事物的原始热带森林;它是一片狰狞的、无边无际的、使人没法逃得出来的丛莽,也使人非常害怕走进去。

”维勒初涉有机化学的“莽林”就退缩了,他放弃了有机化学的研究,转向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这片无边的“莽林”不会吓退所有的人。

德国化学大师李比希和他众多出色的学生,就是在这“莽林”中开辟道路的英雄。

1803年5月12日,李比希出生于德国的达姆施塔特。

父亲是一位经营药物、油脂、染料的商人,家中有许多化学药品。

小小的李比希经常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他对实验和观察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把父亲店铺后边的厨房改造成自己的实验室,在阁楼上,自己偷偷做雷酸盐的实验。

有一次他在做雷酸汞的实验时,引起了爆炸,震动了整个楼房,屋顶的一角也被炸毁了,但他本人没有受伤。

对于这件事,李比希的父亲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说他有胆量、有追求精神。

每当李比希回忆往事时,他都会深有感触地说:童年的化学实验,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和对化学的热爱。

青年时代的李比希,不远千里到波恩求学,他的第一个老师是卡斯特内。

后来,李比希又随他的老师转学到埃朗根大学,并于1822年获博士学位。

后来,他又到法国巴黎继续求学,因为这里曾经是化学大师拉瓦锡的所在地。

经人推荐,他进入了盖·吕萨克的私人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

在1822一1824两年的研究中,在探索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同时,他系统地研究了雷酸盐,找到了防止雷酸盐爆炸的填充剂。

他发现用烘焙过的苦土(MgO)与雷酸盐相混和,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止雷酸盐爆炸。

李比希在1823年6月23日向科学院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

当时,会议主持人对李比希说:“您的研究不仅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一成果使人们感到,您是一位有杰出才干的人。

”年轻的李比希(上图)1824年回到德国,担任了吉森大学编外教授,两年后升为正式教授,当时年仅23岁。

他在盖·吕萨克的私人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就感到实验室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尤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而当时的实验室又很少,大多是一些私人实验室,只能容纳一、两位学生或助手学习和研究。

回国后,他发现德国的化学教育落后于法国,化学实验教学的条件就更差了。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李比希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化学教学法的研究,使化学教学真正具备了实验科学的特色。

他在校方和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两年努力,在吉森大学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实验教学系统,他的实验室(下图)可以同时容纳22名学生做实验,教室可以供120人听讲,讲台的两侧有各种实验设备和仪器,可以方便地为听讲人做各种演示实验。

他要求他的学生既会定性分析,又会定量分析,然后自行制备各种有机化合物。

这样就可以培养出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李比希建立的实验室后来被称为“李比希实验室”,由于这一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第一流的化学人才,所以当时成了全世界化学化工工作者注目和向往的地方。

李比希实验室科研和教学的风格,很快传遍了全世界。

很多大学都效仿吉森大学,建立了公共的化学实验室。

李比希还制造和改进了许多化学仪器,如有机分析燃烧仪、李比希冷凝球、玻璃冷凝管等等。

这些仪器(下图)方便耐用,所以德国的仪器制造商纷纷大量仿制,向国外输出。

为了发展化学教学,李比希还用新的体系编制了化学教学大纲。

他认为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实验科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

他曾谈到:“学习化学的真正中心,不在于讲课,而在于实际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