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

合集下载

诊断学绪论+发热(附病案及习题)

诊断学绪论+发热(附病案及习题)

(四)临床诊断(d2.临床诊断的要求 3.临床诊断的方法
1.疾病诊断的过程:
疾病诊断过程一般有三个环节: (1)调查研究、收集完整和确实的诊断资料 (2)结合和分析资料,建立初步诊断 (3)有需要时作其他有关检查、动态临床观察、最后验证和修
正诊断
2.临床诊断的要求
二、发热的概念(the conception of fever)
(一)发热的定义(definitionoffever)
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 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二)过热(hyperthermia)
调定点未发生移动,是由体温调节障碍(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散热障碍(如中暑)及产热器官功能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等导致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二)诊断学的重要性
临床诊断学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的桥梁和联系临床各科的纽带。
(三)基本要求
开始接触患者,学习倾听患者陈述 学习与患者交流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学习临床技能并发现各种病变 学习评价各种临床资料 联系疾病发生的基本知识 做出疾病诊断
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
症状诊断 Symptom Diagnosis 检体诊断 Physical Diagnosis 辅助检查 Auxiliary Examination 病历记录 Medical Record 临床诊断 Diagnosis
助器具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 的临床诊断方法。
(三)辅助检查(auxiliaryexamination)
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标本、细胞取样等 进行检查,获得疾病的病原学和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

诊断学发热

诊断学发热
诊治经过、是否用过抗生素、退热药、糖皮 质激素,抗结核药物。
患病以来一般情况如食欲、体重和大小便情 况。
接触史、手术史、服用药物史、职业特点。
不明原因的发热(FUO)
Fever Undentified Origin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程序
仔细询问病史 仔细和反复体格检查 发热和热型的证实 停用不必要的药物 诊断的基本项目(实验室、器械检查) 有目的的补充检查 若可能的话进行病情观察
端螺旋体病等
4、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如为感染性发热、白细胞增高、中性 粒细胞增高。
细菌学检查:血培养、各种分泌物培养。 其它:B超、X线等。
问诊要点(一):
起病时间、季节、起病缓急、病程、热度高 低、频度、诱因。 有无畏寒、寒战、大汗、盗汗。
有无各系统症状(重要线索)
问诊要点(二):
发热常见症状和体征(一)
3、发热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提示消化系统感染如急 性胃肠炎、胆囊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 氏病、肠结核等,肝硬化患者发热伴有腹痛应考虑原发性腹膜炎。 应注意肺炎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而无咳嗽咯痰等表现。
发热常见症状和体征(一)
4、发热伴有头痛、呕吐(尤其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提示 中枢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如伴有精神改变、颅神 经受损表现提示结核性脑膜炎。
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 肾炎、疟疾、输血反应等。仅有发冷的感觉无发抖称为畏寒,多 见于病毒感染。
发热常见症状和体征(一)
2、胸痛、咳嗽、咯痰、胸闷:提示肺部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 肺脓肿、胸膜炎等,可有相应体征如干湿罗音、胸水征等,呼吸 >35次/分,缺氧明显警惕ARDS。

诊断学发热医学课件

诊断学发热医学课件
谢谢您的观看
脱水
发热可导致身体水分流失,引起脱水。
并发症
01
肺炎
发热可导致肺炎,表现为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
0溢液等。
03
败血症
发热可引发败血症,表现为高热、寒战、关节疼痛等。
04
发热的诊断
病史询问
1
询问发热的起病时间、热型及持续时间等。
2
询问是否有伴随症状,如咳嗽、呕吐、腹泻等 。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开展医务人员发热诊断和治疗的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
加强流行病学监测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
通过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 动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加强疫苗接种
推广疫苗接种,提高接种率,增强人群的免疫力,降低感染 的风险。
THANKS
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
产热过程
主要包括基础代谢、食物性产热和运动性产热。正常情况下,机体产热和散热保 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稳定。
散热过程
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呼吸、排尿等途径进行。当发热时,散热过程受到抑制,导 致散热减少。
常见热型及意义
常见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等。
意义
不同热型对发热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帮助医生判断发热的原因和病 情严重程度。例如,稽留热常见于大叶性肺炎等严重感染,弛张热常见于败 血症等。
3
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家族史等特殊病史。
体格检查
01
检查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02
检查全身各器官和淋巴结是否肿大。
检查皮肤是否有皮疹、出血点等异常。
03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沉等常规检查。

诊断学试题(人卫版第九版)

诊断学试题(人卫版第九版)

诊断学试题(人卫版第九版)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属于哪种热型(B)A.稽留热B.弛张热C.间歇热D.波形热E.回归热正常成人心尖搏动位置(E)A.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1.0~1.5cmB.第4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1.0~1.5cmC.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侧0.5~1.0cmD.第5肋间,右锁骨中线内侧0.5~1.0cmE.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下列哪种疾病属于血小板破坏过多(C)A.再生障碍性贫血B.弥散性血管内凝血C.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再生障碍性贫血E.白血病关于肾源性水肿,说法不正确的是()A.从眼睑、颜面开始而延及全身B.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C.可见于各种肾炎和肾病。

D.主要是肾排泄钠、水减少,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多,引起的水肿E.常伴尿常规、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下列问诊内容正确的是(D)A、你心前区痛反射到左肩吗B、你右上腹痛反射到右肩痛吗C、解大便有里急后重吗D、你觉得最主要的是哪里不适E、腰痛时反射到大腿内侧痛吗在心脏结构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下列关于心脏各瓣膜听诊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A.二尖瓣听诊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B.肺动脉瓣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C.主动脉瓣听诊区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D.主动脉第二听诊区位于胸骨右缘第3肋间E.三尖瓣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4、5肋间关于血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A.一天3次测血压值达到或超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认为有高血压B.正常成人血压<120/80mmHgC.正常双侧上肢血压差别达5~10mmHgD.正常下肢血压高于上肢血压达20~40mmHgE.脉压≥60mmHg,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硬化腹部九区分法,不正确的是(B)A.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位于右上腹部B.盲肠、阑尾、回肠末端、右侧精索、右肾位于右下腹C.胃、肝左叶、胰头、胰体位于上腹部D.乙状结肠、输尿管、充盈的膀胱位于下腹部E.脾、胰尾、左肾位于左上腹部常见典型异常步态,不正确的是(D)A.慌张步态可见于帕金森病病人B.醉酒步态可见于小脑疾病、酒精及巴比妥中毒C.共济失调性步态可见于脊髓病变病人D.蹒跚步态可见于腓总神经麻痹E.剪刀步态可见于脑性瘫痪与截瘫病人下列各种神经反射,对应的反射中枢不正确的是(C)A.肱二头肌反射:颈髓5~6节B.肱三头肌反射:颈髓6~7节C.中腹壁反射:胸髓7~8节D.膝反射:腰髓2~4节E.跟腱反射:骶髓1~2节下列哪项属于脑膜刺激征(E)A.Babinski征B.Oppenheim征C.Gordon征D.Hoffmann征E.Brudzinski征以血红蛋白为标准判断成年女性贫血的血红蛋白含量应低于(B)A.120g/LB.110 g/LC.105 g/LD.100 g/LE.130 g/L白细胞说法错误的是(B)A.成年参考值4~10x10^9/LB. 中性粒细胞<0.5x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C.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0.5~5%D.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占白细胞20~40%E.正常情况下,单核细胞绝对值为0.12~0.8x10^9/L心梗时不升高的酶是(D)A.LDHB.CKC.ALTD.ALPE.AST抗“O”增高对诊断一下哪种疾病无意义(C)A.风湿关节炎B.风湿活动C.肾小球肾炎D.类风湿关节炎E.以上都可以在判断血清转氨酶增高的临床意义时,哪种情况是错误的(B)A.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明显增高B.ALT增高是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指标C.ALT是反映干细胞坏死的最敏感的指标D.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期ALT可轻度增高E.肝硬化如有转氨酶的异常以AST>ALT居多男性,67岁反复咳嗽、咳痰30余年,加重1周,查体: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动脉血气分析:PH 7.21,HCO3- 19.6mmol/L,PaCO2 75mmHg,PaO2 50mmHg,考虑(B)A.代谢性碱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C.代谢性酸中毒D.呼吸性酸中毒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下列哪种疾病,可出现血小板增多(E)A.再生障碍性贫血B.急性白血病C.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系统性红斑狼疮E.急性溶血某患者MCV75fl, MCH25pg,MCHC280g/L,应属于哪种类型的贫血( C )A、大细胞性贫血B、正常细胞性贫血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D、小细胞性贫血E、低色素性贫血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多于( C )A、1500mLB、2000mLC、2500mLD、3000mLE、3500Ml无尿或尿闭是指24小时尿量小于( C )A、300 mLB、200mLC、100 mLD、50 mLE、20mL下列哪项检查对肝硬化诊断最有意义( E )A、转氨酶测定B、碱性磷酸酶测定C、甲胎蛋白测定D、胆红素测定E、白/球蛋白测定肉眼血尿是指1000ml尿中至少含有( A )A、lml血B、2ml 血C、3m1血D、5ml血E、6ml血男性成人血红蛋白正常值是( C )A、80~110g/LB、100~120g/LC、120~160g/LD、160~180g/腹部检查的正确顺序为(B)A.视诊、触诊、叩诊、听诊B.视诊、听诊、触诊、叩诊C.叩诊、视诊、触诊、听诊D.听诊、视诊、触诊、叩诊E.听诊、触诊、视诊、叩诊腹腔内有多少游离液体时,移动性浊音阳性(E)A.100mlB.300mlC.500mlD.800mlE.1000ml上腹部反复发作十年,多于春秋季发作,主要表现为空腹痛,进食后缓解,最可能的诊断是(C)A.慢性胃炎B.胃溃疡C.十二指肠溃疡D.慢性胆囊炎E.胰腺炎心肌梗塞图形发生在Ⅱ、Ⅲ、aVF导联,应诊断为(C)A.前壁心肌梗塞B.前间壁心肌梗塞C.下壁心肌梗塞D.正后壁心肌梗塞E.高侧壁心肌梗塞下列哪个波形出现,对心肌坏死诊断最可靠(D)A.P波延长B.S-T段弓背向上抬高C.T波高大D.病理性Q波E.R波增高诊断窦性P波的条件(C)A.Ⅰ、Ⅱ、aVR均直立B.Ⅰ、Ⅱ倒置,aVR直立C.Ⅰ、Ⅱ直立,aVR倒置D.Ⅰ、Ⅱ直立,VL倒置E.Ⅰ、Ⅱ倒置,aVR倒置输注血小板的目的是(C)A.增加血管致密度B.抑制纤溶活性C.改善止血功能D.降低抗凝功能E.加强凝血功能献血者为A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应为(B)A.B型B.AB型C.A型D.O型E.A型或B型下列关于蛋白尿说法错误的是(A)A.通过尿液排出的蛋白质大于100mg/24hB.肾小球性蛋白尿可见于急性肾炎C.肾小管性蛋白尿可见于肾盂肾炎D.溢出性蛋白尿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挤压综合征E.剧烈运动、受寒、发热也可出现暂时性蛋白尿下列关于粪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霍乱可出现米泔样便B.细菌性痢疾可出现脓血便C.直肠癌可出现鲜血便D.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的粪便是柏油色E.吃了樱桃和巧克力可出现果酱色哪项是腰椎穿刺的禁忌症(E)A.有脑膜刺激征病人B.可疑颅内出血病人C.瘫痪病人D.肿瘤颅内转移病人E.颅内高压的病人关于漏出液和渗出液,说法正确的是()A.漏出液是毛细血管液体静压增高B.漏出液多为非炎性积液C.渗出液多为炎性积液D.充血性心力衰竭导致的浆膜腔积液属于渗出液E.肝癌导致的浆膜腔积液属于漏出液血钠参考值为(C)A.125~145 mmol/LB.130~145 mmol/LC.135~145 mmol/LD.135~155 mmol/LE.130~150 mmol/L血钾参考值为(C)A.3.9~6.1 mmol/LB.3.0~5.0 mmol/LC.3.5~5.5mmol/LD.3.5~5.0 mmol/LE.3.0~5.5 mmol/L下列关于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E)A.全血Cr参考值为88.4~176.8umol/LB.成人BUN参考值为3.2~7.1mmol/LC.肾衰竭代偿期血Cr<178umol/LD.急性肾衰竭肾功能轻度受损时,BUN可无变化E.检测肾小球功能时,BUN较Cr灵敏度好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A)A.1.7~17.1umol/LB.17.1~34.2umol/LC.0.17~1.71umol/LD.1.7~13.68umol/LE.0~3.42umol/L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参考值为( A)A.2.9~6.0mmol/LB.2.34~3.38mmol/LC.34~103umol/LD.2.0~5.9mmol/LE.3.9~5.9mmol/L成人空腹血浆葡萄糖为(A)A. 3.9~6.1mmol/LB.2.9~5.9mmol/LC.3.5~5.5 mmol/LD.3.7~6.1 mmol/LE.<7.8 mmol/L关于引起低钠血症的原因不正确的是(D)A.大量应用利尿剂B.肝硬化失代偿期C.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D.大量出汗E.严重呕吐或反复腹泻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特异性最高的心肌坏死标志物是(D)A.肌酸磷酸激酶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C.肌红蛋白D.肌钙蛋白E.乳酸脱氢酶关于性传播疾病,说法不正确的是(C)A.淋病是由淋球菌引起传染病B.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C.尖锐湿疣是由HI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关于甲胎蛋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A.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血清AFP增高,阳性率为67.8%~74.4%B.卵巢癌血清AFP含量也可升高C.病毒性肝炎AFP<300ug/LD.肝硬化AFP>500ug/LE. 妊娠7~8个月,孕妇AFP升高,但低于400ug/L“三凹征”是指下列何部位在吸气时明显凹陷(A)A、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B.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腹上角C.胸骨上窝、肋间隙、肋脊角D.锁骨上窝、肋间隙、腹上角E.胸骨上窝、肋脊角、腹上角现病史是指(E)A、主要症状的特点B、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C、发病的原因和诱因D、疾病诊治经过E、该病发生发展的全部情况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是(B)A、鼓音B、清音C、浊音D、实音E、过清音心尖区舒张期震颤提示(B)A、二尖瓣关闭不全B、二尖瓣狭窄C、主动脉瓣关闭不全D、主动脉瓣狭窄E、三尖瓣狭窄。

2020年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最新课件)

2020年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最新课件)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一、发 生 机 制
1.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 (2)内源性致热原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 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 高超出正常范围。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1)体温上升期
➢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
➢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 骤降: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等。
➢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 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 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图)。
No Image
稽留热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2.弛张热 指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 范围超过2℃(如图),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3.间歇热 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 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五、伴 随 症 状
5.肝脾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 布氏杆菌病等。
6.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 7.关节肿痛 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等。 8.皮疹 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 病、药物热等。 9.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32页PPT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32页PPT

2、弛张热(败血症热):remittent fever • 高热常>39°C ,最低时也高于正常 • 24小时内波动≥2°C 如:败血症,重症结核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骤升与骤降型,波幅大似尖峰状 •高热期与无热期短期内反复交替 如:疟疾 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缓升与缓降型,似波浪状 •高热期与无热期在数天后反复交替 如:布鲁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骤升与骤降型,波幅大似城墙状 •高热期与无热期数天后反复规律交替 如:霍奇金病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如:结核病 风湿热 肺炎
注意: 、热型与个体反应强弱有关, 体质弱, 年老者可不发热。 、滥用药物可干扰典型的热型
4、伴随症状: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发热
fever
概述
皮质
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神经、体液
产热
散热
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
骤升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达39°C以上,常伴 寒战。如:大叶性肺炎,疟疾。
缓升型:体温数日内缓升达高峰。
如:伤寒呈阶梯状上升,结核。
• 高热持续期: 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等。 具有不同的热型
• 体温下降期: 骤降型:疟疾 缓降型:伤寒
3、热型: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 持续高热(T>39°C~40°C)达数天或数周 • 24小时内波动≤1°C 如:大叶性肺炎,伤寒

发热-人卫 复习

发热-人卫 复习

类固醇
体内组织大量破坏
11
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生和 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目前已经明确是EP:IL-1, TNF, IFN, IL-6,MIP-1
12
1. 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
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 角质细胞、肿瘤细胞产生 受体广泛分布在脑内,多肽类,不耐热
② 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 一些EP本身就是免疫调控因子,促使免疫功能↑; • Tm↑,使吞噬细胞活力↑
③ 急性期反应
• • 血浆中急性期反应蛋白↑ 外周血WBC(N)↑


CRH,ACTH,肾上腺皮质激素↑
HSP表达↑
28
防治原则

治疗原发病
一般处理

<40℃,不必急于解热; 过早解热掩盖病情,延误原发病的治疗; 注意补充营养,维生素和水
心排量↑ 为机体提供氧气和代谢底物
心负荷↑ 诱发心衰,循环功能不全
26
(3) 呼吸系统
血温↑,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呼吸中枢
呼吸加快 散热,呼碱
(4) 消化系统 消化液分泌↓,胃肠蠕动↓ 食欲不振,厌食恶心,腹胀便秘,口干,口腔异味
27
(5) 免疫功能
① 抗感染能力↑:
• 高温杀死病原体;免疫细胞功能↑;
发热 Fever
1
内容提要
掌握:
1. 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热限的概念
2. 发热的原因、基本机制 熟悉:
1. 发热各期的热代谢变化特点
2. 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 了解: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诊断学》—发热

《诊断学》—发热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 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 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性范畴。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①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 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 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 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此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 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 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③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 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 不全者发生。 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 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以及慢性心力衰竭
而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而 引起发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发热
发热的概念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 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 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 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 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 ppt课件

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  ppt课件

(2)内源性致热原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诊断学(第9版)
二、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1)血液病:如白血病 (2)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3)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 (4)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5)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
诊断学(第9版)
三、临 床 表 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等。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弛张热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4.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 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 于布氏杆菌病(如图)。 5.回归热 指体温骤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 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的交替 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 6.不规则热
波状热
诊断学(第9版)
五、伴 随 症 状
1.寒战 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2.结膜充血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单纯疱疹 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4.淋巴结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等。

诊断学发热

诊断学发热

热型及临床意义
• 5.回归热 • 体温急骤上升达39℃或现。 •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骑马回家/回家挥霍)。
热型及临床意义
• 6.不规则热
• 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 胸膜炎等。
伴随症状
• 伴寒战 :肺炎球菌肺炎、药物热等 • 伴结膜充血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 • 伴单纯疱疹 :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 • 伴淋巴结肿大 :风疹、淋巴结结核等 • 伴肝脾肿大 :病毒性肝炎、白血病等 • 伴皮肤黏膜出血 :急性传染病、血液病等
提交
单选题 1分
败血症感染常见热型
A 稽留热 B 弛张热 C 不规则热 D 波状热
提交
单选题 1分
霍奇金病常见热型
A 稽留热 B 弛张热 C 不规则热 D 回归热
提交
主观题 10分 发热的分度
正常使用主观题需2.0以上版本雨课堂
作答
热型及临床意义
•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间歇期可持续 1 天至数天,高热期与 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高热期短于无热期。
•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
• 4.波状热 • 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逐渐降至
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 • 见于布氏杆菌病。
第一节 发 热
The first section fever
第九章 发热 (Fever)
目录
• 病因与分类 • 发生机制 • 临床表现 • 热型及临床意义 • 伴随症状 • 问诊要点 • 重点难点
发热机理
• 感染性发热
•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组织损伤或坏死 2.抗原-抗体复合物 3.炎症渗出物 4.类固醇

诊断学发热

诊断学发热
PGE2
发生机制
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损伤、中暑、安眠药中毒等。 (2)产热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的持续状态等。 (3)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先天性汗腺缺乏症、慢性心力衰竭等。
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 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肌肉收缩后会产生热量,癫痫肢体抽搐。这个 时候肌肉产生热量会更多,所以癫痫持续状态后会发热。
的诊断;热程中
等,但呈进行性消耗、衰竭者,以 多见;热程长,无毒血症症状,但发作
与缓解交替出现者,则有利于
的诊断。
(3)慢性低热:凡口腔温度在37.3~38.0℃、除外生理性原因(如孕妇或女性
排卵期)并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低热。慢性低热一般可分为器质性和
功能性两大类。器质性者常见,病因又以
为多,也可见于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
温升高,属功能性发热。 如夏季低热、神经性低热等。
临床:低热,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
7)生理性发热:如生理性体温升高。
PART 02
发生机制
发生机制
致热原性发热
外致热原: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某些类固醇物质: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等
非感染性发热
特点:高热而无汗
3)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发生功能障碍而引起发热,称为中枢性发热。
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脑出血、脑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4)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等。
0 5)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炎、先天性汗腺缺乏、慢性心力衰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学(第9版)
三、临 床 表 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等。
波状热
6.不规则热
诊断学(第9版)
五、伴 随 症 状
1.寒战 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2.结膜充血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单纯疱疹 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4.淋巴结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等。
诊断学(第9版)
诊断学(第9版)
二、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1)血液病:如白血病
(2)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3)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 (4)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 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 超过1℃(如图)。
稽留热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2.弛张热 指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 2℃(如图),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3.间歇热 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 复交替出现。
五、伴 随 症 状
5.肝脾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等。 6.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 7.关节肿痛 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等。 8.皮疹 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9.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 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5)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
诊断学(第9版)
二、病因与分类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6)颅内疾病:如脑出血 (7)皮肤病变:如广泛性皮炎
(8)恶性肿瘤
(9)物理及化学性损害:如中暑 (10)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诊断学(第9版)
三、临 床 表 现
1.发热的分度 (1)低热:37.3~38℃ (2)中等度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弛张热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4.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
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
于布氏杆菌病(如图)。 5.回归热
指体温骤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
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的交替 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作者:高凤敏源自热单位: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重点难点 掌握
发热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常见热型。
熟悉
发热的发生机制。
了解
发热的伴随症状。
诊断学(第9版)
一、发 生 机 制
1.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 (2)内源性致热原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 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小结
本节介绍了发热的概念、发生机制、病因与分类、临床表现、热型及伴随 症状。重点掌握发热的临床表现和常见热型,熟悉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谢谢观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