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早在商代,中国便开始生产原始青瓷;东汉烧出了成熟的瓷器;唐、五代时制瓷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宋代为瓷业生产繁荣时期,汝、官、哥、定、钧等窑脱颖而出,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是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无论其造型、品种还是釉彩纹饰,都比以前有所创新和发展;清代为中国古代瓷业发展的巅峰,其数量、工艺、造型和装饰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广西博物馆自20世纪30年代初建管以后,就一直注重瓷器的收藏与研究。本次展览展出的瓷器就是从其7000余件藏瓷中遴选的。这些制作于战国晚期到清代,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的如花美瓷,以其优美的造型、光泽的外表、鲜亮的釉色、丰富的装饰而为人们所珍爱,更以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而为世人所珍重。

如花美瓷,瓷美如花······让我们一起开始“美的旅程”吧!

陶器的烧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广西地区烧制陶器最早可追溯到12000年之前。商周时期桂东地区出现了压印纹硬陶,战国时期广西陶器采用了施釉工艺,从而产生了原始瓷。东汉后期广西已经烧造出成熟的青瓷。

广西早期瓷器多施青釉,一般不到底,下腹部和底部露胎,油层厚薄不均,有少量剥落和裂痕。常见装饰纹饰有弦纹、方格纹、麻布纹、锯齿纹等。

原始瓷:创烧于殷商时代。器表施青色或黄色玻璃质高温釉,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等已具备瓷器的基本要素。单因其胎中杂质较多,故烧结后胎中气孔偏大,同时由于釉料配置简单,掌握烧造技术有定难度,因此釉色不稳定。

青釉瓷: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还原焰烧造而成,器表呈青绿色或青黄色。东汉时期产生了成熟的青瓷。

汉代瓷器特征:

汉代瓷器多为青釉,胎质较粗,胎釉结合不好,釉层厚薄不匀,往往有剥落现象。器物表面施釉一般不到底,下腹部和底部露胎。器型较前代更为丰富,常见纹饰有弦纹、方格纹、麻布纹、锯齿纹和“蝶”形纹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对于战乱纷飞的北方,广西地区相对安定,呈现出太平景象,瓷器制造业持续发展。这一时期广西生产瓷器以青瓷为主,属于南方青瓷系统。胎多为灰白色,胎壁较厚,烧制温度较高,质地坚硬。釉色以淡中泛黄者居多。以素面青瓷居多,有的虽有花纹装饰,但都比较简单朴素。在装饰手法上比以往有所创新,多以动物作为整体造型,而盘、碟等器物则以刻划莲瓣纹装饰,反映了佛教文化的盛行。

隋唐时期,广西瓷器生产快速发展。瓷器以青瓷为主,器型、釉色均较以往丰富。施釉不及底(俗称“半截釉”)是这一时期器物的典型特征,一般器物都是上半部有釉,下半部露出灰白色胎骨,釉面常现细碎的开片纹。

龙窑模型

龙窑多见于中国南方,因其形式龙而得名。始于商代,至宋代基础达到完善。倾斜角度为8--20度,窑长30-80米,形成自然抽力,有利于窑炉升温。以木柴为燃料,烧还原焰为主。

蛋形窑

蛋形窑,景德镇传统窑炉之一,因其形似半个鸡蛋,故名。又名柴窑。由元末明初的葫芦形窑演变发展而来。其结构,前部高而宽,后部低而窄。窑长7--18米,以木柴为燃料,烧还原焰。

馒头窑

馒头窑,中国北方传统窑炉之一,因其形似馒头而得名,又名圆窑。商代早期便已出现,唐代发展为半倒焰窑,宋代臻于成熟。以煤为燃料,烧还原焰或氧化焰,烧成温度达1300度。

宋代,人口的增加、喝茶习惯的盛行以及海外市场的大量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广西制瓷业的发展。广西宋代瓷窑产品在追求外地名窑瓷器风格的同时又有所创新,表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广西北部洛清江沿岸瓷窑多仿北方窑口,属耀州窑青瓷系;广西东部北流河沿岸多仿南方窑口,属景德镇青白瓷系。纹饰题材广泛,地方特色浓厚,海水婴戏、海水摩羯、珍珠地缠枝花卉、席地缠枝花卉、席地宝相花等装饰纹样以及有柄、子名“花头”、形似蘑菇的印花模具,为其他地方所未见。装饰方法以印花、刻花、划花为主,将景德镇的阳纹印花与耀州窑的犀利刀工结合起来,使刻印的花纹活泼洒脱并具浮雕之感,表现了南方特有的纤细柔和之美和秀骨清风的韵味。

青白瓷

青白瓷亦称影青瓷,创烧于北宋前期,成熟于北宋中期。它以含铁、钛量较低的优质高岭土做原料,采用高钙釉配方,在高还原气氛中烧成。胎质洁白细腻坚薄,呈半透明状。釉色晶莹透亮蕴润,柔和淡雅,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闪青,色质如玉,故有“饶玉”之美名,“隐青”瓷之称。以景德镇青白瓷最为著名。广西青白瓷师承景德镇,烧制随晚,但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定窑、耀州窑、建窑等名窑所长并不断创新,从而崛起迅速,成为青白瓷的主要产地之一。

模具

模具是瓷器作坊重要的工具之一。宋代模具兼有印花和成型两种功能。目前的制作方法,一是轮制成型,然后在其上面印制出花纹图案;二是用刻有花纹的母范翻制。

龙泉窑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始烧于宋。北宋时其产品依然深受越窑影响,釉色多呈青花色,以刻、划花为装饰,常见纹饰有鱼纹、波纹、云纹、蕉叶、荷花、莲瓣团花和婴戏等。南宋时期创烧的粉青、梅子青釉色品种代表了古代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一些产品采用多次施釉的方法,釉色葱翠,鲜丽夺目。花纹装饰采用简单的刻划纹外,多用模压、堆贴等装饰方法。

定窑

定窑,以河北曲阳洞磁村、燕山村为中心窑区,唐代开始烧造白瓷,五代、北宋及金代为其成熟发展期,至元代趋向衰落。五代产品精细轻薄,部分已开始进入宫廷。北宋至金流行的

刻花、印花装饰,代表了这一时期瓷器刻花,印花工艺的新水平。常见花纹有花草,牡丹,缠枝,花卉,鱼水,龙凤,回文等。由于采用覆烧工艺,进贡皇家的上等产品在器口多包镶金、银、铜。

耀州窑

耀州窑是陕西铜川一个著名的烧造青瓷的窑口,始烧于唐而终于元,北宋时期烧制的产品为当地的贡品。由于深受越窑及龙泉窑的影响,其器物不仅具有越窑及龙泉窑的某些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产品以青瓷为主,无论胎骨、瓷釉、纹饰及造型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装饰方法以印花、刻花、划花为主。纹样取材常见的有莲花、菊花、牡丹、水波花草、竹梅婴戏等。

磁州窑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古时称作磁州),为北宋、金代著名民窑。烧制的瓷器有白地黑花、白瓷和黑瓷,其中以白地黑花器最为突出。装饰工艺多样化,有刻、花、剔、釉下彩绘等技法,尤以白地黑花、褐彩和剔、划纹样制品最具代表性。题材多取于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具有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间色彩。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宝丰清凉寺),故名汝窑。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豆绿、粉青、虾青、月白等,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星辰”之称。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

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作品不足百件,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代,经历宋金至元代。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宋朝时称均州,故名。钧瓷分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以瑰丽异常的钧釉闻名天下,釉色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这是因为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此外,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与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相似,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瓷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前者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后者位于临安(金杭州市)。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gu)、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