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有感_读后感
上善若水读后感
上善若水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善若水读后感(一)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备最好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
居处适应任何之地,心胸沉静高远,待人真诚友爱,说话言而有信,为政谋求清平,处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
正是由于不与人争的美德,所以永远也没有过失。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
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水能滋养万物生命。
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
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的赞誉!其三、水能以柔克刚。
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
俗话说:水滴石穿。
此非力使然,恒也。
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
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
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质,不仅老子爱水,而老子的学生孔子也喜水,每见大水必观焉,并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的感叹!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第一篇: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近期以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那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正因为上善的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是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十分推崇“上善若水”。
老子以水为喻,择其善者,利者而论之,体现了老子的道德理念,更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
因为这“七善”蕴含了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老子把他理解的天人关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处世谋略,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等一系列思想融合到一种理念当中,归结到“上善若水”这一“水德”上。
老子从水的品德出发,阐述圣人的高贵品质和处世原则,最后总结归纳为“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句话是老子论述“上善若水”的根本主旨,他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
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
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
那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园丁,我觉得确应如此。
“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启迪我们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奉献的三尺讲台中。
道德经上善若水的感悟
道德经上善若水的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一句名言:“上善若水”,令人深思。
在这个现代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从这句话中汲取到一些深刻的哲理呢?水,是宇宙间最柔软的物质,它无处不在,无形无质,却能滋润万物。
它具有无私奉献的特质,与大自然相融合,没有任何目的性,只是自然而然地做好自己的本分。
道德经告诉我们,善良的人应当如水一样,无私、柔软而努力地为他人服务。
在当今社会,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追逐个人私利,丧失了善良和共情能力。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像水一样,感恩他人的付出并回报他们,就能够帮助他人、帮助社会,让周围的人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就提醒着我们要学会关注他人的需要,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
善良的人往往具有包容和谦虚的品质,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攀比不争强好胜,他们愿意放下身段和他人和谐相处。
正如水不会争夺河流水位的高低,而是自然自然地下降,融入大河中,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
如果我们能够像水般谦逊,就能够放下架子,与他人平等相处,充分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水还具有温润的特质,不仅能滋养万物,还能拥抱和包容一切。
它不分褒贬,不论大小,也没有任何偏好,不论遭遇多大的阻力,它都能顺势而下,不强求,不抵抗。
道德经告诉我们,不要以强凌弱,而是应该学会包容和宽容。
善良的人应该理解并原谅他人的错误和过失,并且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处,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一些事例中找到“上善若水”的感悟。
比如,一位有拥有财富的人,他把部分财富用于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富有而忽视了社会的不平等,而是同情和关心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这就是“上善若水”的具体体现,通过关心他人、付出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上善若水”蕴含着对于善良、包容、温润等美德的追求。
道德经上善若水的感悟
道德经上善若水的感悟道德经上善若水的感悟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
在《道德经》中,有一段著名的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一、水的特点是柔软而有力道德经上提到的“水”,并不是指它的形态和物质,而是指它那种柔软而有力的特性。
水不会因为强势的碰撞而消失不见,反而会顺着自己的特性,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同样,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也应该要有柔软而有力的特性,以便能够更好地融入 society 和生活中,做一个不仅仅拥有力量,同时也兼备在柔软中取胜的人。
二、上善不争在《道德经》中,上善被比喻成水,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柔软,更是因为它没有争斗性。
水没有喜欢去冲突,它会顺着自己的本性,化解万物之间的冲突,才能最终使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
同样,一个合适的人,应该懂得呈现自己,而不是跟周围的人争个高下或是进退两难。
凡事都能以和解和兼容取胜,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三、利他主义在《道德经》中,气节和道德修养等概念都是与“利他主义”息息相关的。
对于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而言,是个人都应该要能够懂得“放下自我,顾及他人”,这样才能做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而水的“利他主义”,不仅仅表现在它能够为大地的生物提供养分,更是表现在它总会以谦虚的姿态,才能导致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和睦相处。
四、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基本伦理,而水的孝道思想也符合孝道的精神。
水的“孝道”,不仅仅体现在它哺育万物的过程中,还体现在它的修养过程中。
水有健康的习惯,会避免废弃对环境的破坏,这就是对周围环境中的“父母”的孝敬。
五、反思自我在《道德经》中,提到了“行者常自省,道者常自律”的观点,这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要有的品质。
而水则给了我们一个更好的参照。
只有经过反思,我们才会谦虚地接受自己成长的不足,“利己”的同时也注意“利他”。
同样,水也在不断地修养自己,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和属于,在给周围人的帮助的同时,更是在不断为自己积累水分。
《感悟“上善若水”5篇》
《感悟“上善若水”5篇》感悟“上善若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道”的思想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所著《》一书更是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画上了绚烂的一笔。
通读《》全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第八章中的“上善若水”。
用有形的水来指代无形的道,高度赞扬了水的各种优点,并且以此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深刻的人生处世哲学,使我受益颇深。
《》第八章。
上善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我参考了多个版本的不同注释,各版本对于此章的理解虽略有不同,但核心思想基本一致。
其大意为: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之人像水一样处于卑下之地,心灵沉静有如深渊,施恩于物以仁而行,言语诚实可信,为政论平持衡,做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
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没有烦恼。
在此,将水人格化,以水喻道,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世。
感悟“上善若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一、感悟“上善若水”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居善地”。
水性善喜于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
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9篇)
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9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篇1水有形却无忧。
谁也不能说清水的形状,我们把它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它就是什么形状。
它柔弱的好像没有自己的性格,好像谁都可以任意欺负它。
垒个水坝拦它,它就静止不动。
拿斧砍它,它也静静的承受却不受伤害。
把它洒向空中,它就像珠子那样圆润的飘散开来。
它遇热成气,遇冷结冰,遇风起浪,遇水相融。
河由它淌成,酒由它汇成,井有水才是井,泉有水才是泉。
谁都愿意向高处走,唯有水,无论你把它提到多高的地方,它都向着卑下流淌。
老子说,最完善的人所具备的上等的德行,就像水一样。
水的特点是能够滋润万物,使它们尽情生长,而又不与万物争功夺利。
始终保持着平静,可以说最温柔最善良的东西。
它具有的广阔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是最接近大道的本质的,这正是我们人类最应效法的德性。
在老子看来。
谁的行为方式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当它遇到阻碍时,它就会迂回百转继续前进,这就是曲则全,也是谦虚容忍的美德。
而这种美德也与大道的柔软的特性最为接近。
我们人类应该学习水的这种与世无争的宽容,学习水这种滋润万物而不图回报,功成而不局傲的谦逊美德。
而这也是大道的德操,这与许多人在取得成就时只知道夸耀自己的努力及运气是多么不同啊。
如果我们想体会大道的精髓,使自己形成最完美的人格,帮助自己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从而使自己的为人处世达到最和谐的境界。
我们就要拥有像水一样的品性:真心真意的帮助别人而不图回报,避免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不去争夺一时利益得失,面对困境依然坚持。
取得成绩是不抢功自傲,谦虚礼让,唯有如此,才不会遭到他人的攻击而增加自己的烦恼和痛苦。
会得到人们的赞扬和认同。
使自己生活的更快活逍遥。
老子片段上善若水阅读心得(4篇)
老子片段上善假设水阅读心得(4篇)老子片段上善假设水阅读心得篇一“刚柔并济”,可形容文风的不拘一格,也可赞美人的坚强与温顺的结合。
“上善假设水任方圆”,水能方,便是刚;水能圆,便是柔。
可以灵敏变通,辩证统一,这是水的智慧,也是人生境界。
“方”,代表着方正、坚强,是人应坚持的道德、职业原那么,散发着不屈的万丈光辉。
文天祥被俘虏而死不投降,大骂外敌而令敌人尊重;“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身处黑暗魏晋社会却决然对抗统治者,不改刚烈本性。
人们的行为,必须有底线才不会无限沦落;坚守自身的原那么,便是以“方”的棱角来保卫心灵的一方净土,不为奸恶所屈。
于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战乱之时全力保护中国、____的古老建筑;于是,资深学者资中筠“不为千人之诺诺,要做一世之愕愕”,敢做敢言,发出正义的言论。
“方”的坚强,也要伴以“圆”的灵敏,而不至于呆板,可以灵动飘逸。
圆形本就给人温润之感,为人的“圆”便是要懂得变通,变那么活,它不是圆滑世故,而是圆润温和,为每件事寻求恰当的法那么。
假设不懂“圆”的道理,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如何能与当权的张居正友好相处,得到有力支持?假设不懂得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孔子又怎能教子路抑制,教公西华英勇?不懂“圆”的变通,人将无法适应环境而与之格格不入。
就像《枭逢鸠》中的枭一样,自己叫声狞厉被人厌恶,不考虑改变自己,却要东徙,终无济于事。
梁思成在谈建筑时说:“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约束,但在它之下仍能有极大的变通的灵敏性。
”人生也是如此,既要“方”,以准条、原那么来约束自己,也要能随环境情况而变。
这正如一潭湖面如镜的水,在〈www.〉底下也一样波澜壮阔,暗流涌动。
“方”,不是固执的一成不变;“圆”,也不是无原那么的妥协圆滑。
现实中有的人不懂得变通而被社会抛弃,有的人在不停的变化中迷失了自己。
在人生之中,我们应如水一般,能方能圆,彰显大气智慧。
方,便立世;圆,便处世。
老子片段上善假设水阅读心得篇二做事要方,做人要圆。
《上善若水》读后感
《上善若水》读后感
《上善若水》是一句著名的成语,意味着最高级的善良就像水一样,能够滋润万物,滋养大地。
它所背后的故事同样值得我们去反思。
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鲁达的农民,他非常善良,很多人都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有一天,他听说了邻村的春苗因为缺水而不能生长,鲁达便毫不犹豫地把他的水井借给了他们。
虽然这样导致鲁达的自己的农作物得不到足够的水分,但他却毫不计较。
后来,鲁达又遇到了一些乞丐,他们争相向鲁达寻求求助,鲁达也不遗余力地给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
最终,这些乞丐也意识到了鲁达的善意,他们也开始帮助其他人,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大家都变得更加友爱和善良。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如果我们像水一样宽容、包容、善良、无私,我们将无处不在地滋润和帮助他人,而且这种善良的做法不仅能够改变我们个人的心态,还能帮助更多的人,改善整个社会的氛围。
同时,这个故事还教会了我们另外一个重要的道理:爱与信任会得到周围人的回报。
善待别人、帮助他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相信和坚信善良行为的价值,不为个人利益考虑,而是希望引领整个社会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我们就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其他人的爱和信任。
总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宽容是我们在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品质。
只要我们身体力行,去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来帮助别人,我们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并影响更多人的生活。
上善若水_感悟人生
《上善若水》感悟精选(1):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老子所主张的道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有治,水正好契合了他的思想。
但这水所承载的,不仅仅仅是他一个人。
孔子有云:逝者如斯。
水似乎没有形状,可也能是世上所有的样貌。
随欲而安的个性,使得我们能将它困在一个又一个或精或简陋的容器里,随心所欲地让水呈现出我们所需要、喜爱的形状来。
而水从来不曾反抗过,只是在装载它的容器中微微荡漾。
很喜欢看鱼儿在水中游走,水如一个宠爱孩子的母亲,不留一点儿缝隙地将鱼儿层层围住,好像生怕它受到半点儿伤害。
可水并不限制鱼儿的行踪,但鱼儿所到之处必有水。
多么慈爱的一位母亲,它温柔得令鱼儿永远也离不开她的怀抱。
但是,在水温和的外表下还藏有一个执着的心。
九曲十八弯的路程,没有拦住它的脚步;百折不回的坚定,伴着它一路而行。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既然路是人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那么河道呢?最初的河道,那是水的一次次冲击,经历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开拓出的通向大海的道路。
还记得外婆家门前的那一个石板。
坚硬而厚重的石板上留着一个小小的水坑。
小时候的我总以为那是一个路经此地的大力士所留下的,之后才明白那竟是每一天从屋檐上滴落下的小水滴的杰作,没有哪个人第一次明白这个故事时会不为之动容。
水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永流不息,见证了两汉之雄钟巨鼎,见识了北宋之游船画舫,见到了晚清之断壁残垣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不知如何描述真实的水,就让我重复一次老子所说的话吧:上善若水。
感悟精选(2):上善若水仅此上善若水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水的意境:简单,深远,丰富,坚韧。
它是说做人也要像水这样,简单朴实,孕意深广,人若能做到像水一样,那便为上善了。
水,以一种流动形态存在,是物种起源的摇篮,却又是如此简单。
是的,它很简单,再普通但是的微观粒子,无处不在,轻盈透明。
但它并不因为简单就失去了重要性,恰恰相反,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无处不在的水,人类才能过着安乐、舒适的生活。
水作文之上善若水心得体会
上善若水心得体会【篇一:心得体会】学思践悟心得体会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里是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
古人尚且如此,作为财务人员,更应上善若水。
一学水之清廉,清澈透明,清清白白;二学水之纯正,纯纯净净,心无旁骛;三学水之公正,可以为镜,明辨是非;四学水之坚韧,不逐名利,本性不改。
厚积水之品性,就要晶莹如水、永远透明。
作为财务人员,就应该学水的品性,即使受了外界干扰,本性永远不变。
说白了,就是要牢树宗旨,坚韧若水,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灯红酒绿折腰,从而厚积薄发捍卫清廉之德。
通过学习党中央、中纪委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阅读中纪委“学思践悟”栏目系列文章,不由得豁然开朗、眼界大开。
对财务人员如何实现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落实净心修身、静心修学、尽心修业,提高履职能力,个人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树立信念要牢固确立党风廉政建设无小事的思想信念。
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发展,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关系到建设事业的整体推进,也关系到每个干部的成长进步。
为此,党风廉政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从维护党、国家、人民利益的高度,从维护国家建设事业的高度,从爱护个人前途命运的角度来看待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从而理解和珍惜我们做好财务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坚定做好一名财务人员的信心和决心。
(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理论素养。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行动的指南。
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用政治的眼光观察形势、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到在大是大非和重大考验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提高正确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科学判断反腐倡廉形势的能力和按照反腐倡廉规律开展工作的能力。
邓小平同志说过:“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
上善若水心得,看法
上善若水心得,看法
上善若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境界,意味着善良和柔和的品质。
我个人对上善若水有以下的看法和心得:
首先,上善若水强调善良和仁爱的品质。
水是柔软而又无
私的,它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同样地,我们应该以善良
和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
问题,而不图回报。
只有当我们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上善若水的境界。
其次,上善若水提倡柔和和谦逊的态度。
水虽然柔软,但
它能克服坚硬的障碍,最终流向低处。
同样地,我们应该
保持柔和的态度,不与他人争斗,不强加自己的意志。
只
有柔和和谦逊的态度,我们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减少冲
突和矛盾。
此外,上善若水还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
水能顺应地形地势,流向最低处。
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逆
来顺受,而是要灵活适应环境和他人的需求。
只有顺应自
然的原则,我们才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取得更好的
发展。
最后,上善若水还提醒我们要保持平衡和稳定。
水在流动
中保持平衡,不会过分波动。
我们也应该保持内心的平衡
和稳定,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困扰所动摇。
只有保持平衡和
稳定,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总的来说,上善若水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境界,它要求我
们以善良和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保持柔和和谦逊的态度,顺应自然的原则,保持平衡和稳定。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
才能真正体验到上善若水的美好。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近期以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那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正因为上善的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是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十分推崇“上善若水”。
老子以水为喻,择其善者,利者而论之,体现了老子的道德理念,更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
因为这“七善”蕴含了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老子把他理解的天人关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处世谋略,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等一系列思想融合到一种理念当中,归结到“上善若水”这一“水德”上。
老子从水的品德出发,阐述圣人的高贵品质和处世原则,最后总结归纳为“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句话是老子论述“上善若水”的根本主旨,他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
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
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
那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园丁,我觉得确应如此。
“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启迪我们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奉献的三尺讲台中。
上善若水读后感
上善若水读后感(一)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备最好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
居处适应任何之地,心胸沉静高远,待人真诚友爱,说话言而有信,为政谋求清平,处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
正是由于不与人争的美德,所以永远也没有过失。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
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水能滋养万物生命。
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
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的赞誉!其三、水能以柔克刚。
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
俗话说:水滴石穿。
此非力使然,恒也。
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
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
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质,不仅老子爱水,而老子的学生孔子也喜水,每见大水必观焉,并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的感叹!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2023年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通用3篇)
2023年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通用3篇)上善若水读后感1本则选文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意思是: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老子设喻做譬,他将至善比作水,总结出处世为人之“七善”,即低调谦卑、淡泊沉静、包容宽仁、言而有信、透明公正、因势利导、顺时而动。
对于当代人来说,老子倡导的如水般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和品格,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样的要求毕竟过高过难,但是它应当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典范。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应任劳任怨,顺势而为,尽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
只有奉献不争,才能没有过失,才能提升自我,完善人格。
这就是老子的“上善若水”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上善若水读后感2课上,老师曾讲到老子的“弱者道之用”时,谈到上善若水。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让我对水进一步加深理解时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在这里,老子说到了水的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水的这些性质,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们人类,我们应该向水学习并具备水的特性。
如果我们能像水一样,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充满和谐的、没有战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将充满爱与宽容。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然而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利益当前,很多人背弃信义,不谦卑,不宽容,更充满着你争我抢的现象,有些人因此而提出悲观的想法:我们的社会没有道德可存了。
上善若水心得体会
上善若水心得体会我们有一些启发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上善若水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上善若水心得体会1千多年前,黄河之畔,伯阳与仲尼同行论道。
老子指着滚滚江水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老子将水推崇为自然中最美好的事物,认为善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水德,水德是最接近于道的。
倘若撇开百家的学术之争,用平和的眼光看待这番话,其中耐人寻味的哲学思想和人文道理恐怕也能受用终生。
“上善若水”的思想也因此流芳百世,供今人深思。
水,厚德载物,化身形于万象,融生命于大地,甘心身处万万人之下,毫无怨言,情愿独留于最低洼和最潮湿的地方,故被称为“百谷之王”。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
”这般宽广的包容性,试问天地间谁能与之相提并论。
同样,善是宽厚的,不拘于小节,是一种无私的博爱,如若仅仅局限方圆之内,又何谈“上善”。
水,为生命之源,给予群芳以沁香,给予百草以灵气,给予人类以智慧,却向来无取于万物,更与万物不争。
但是“不争”并不等同于“无争”,有“不争”就意味着有所“争”。
只不过水所争取的并不是万物的崇敬,而是万物的和谐。
行善,亦是如此。
善是没有功利性的,否则无异于伪善。
“施恩莫望报”,只要为善行,就无需苛求他人永远铭刻五内,只求一份心安。
“水往低处流”并不是水自甘堕落,毫无尊严。
低处虽污浊,却更能深知万物之苦;低处虽卑微,却更能体会自然之理;低处虽曲折,却更能领悟奉献之德。
如此行善,怎可不谓之“上善”。
水乃世间至柔之物,无形无影,能于缝隙中百转千回,但天下也少有出其右者。
因为弱可胜强,柔能克刚,故有“滴水石穿”之情景。
“上善”莫过于此,为善者行善,看似力量单薄,难成大事,实际上,“行善”的目的.未必要“成善”,它最大的神奇在于巨大的感染力。
倘若万物万象皆善,上善可成。
然而,纵然是水也难免会有翻腾千里,咆哮不止之时,甚至能够席卷大地,吞没一切。
读上善若水有感
读上善若水有感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
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
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水能滋养万物生命。
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
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就是水的这种品质。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
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
俗话说:水滴石穿。
此非力使然,恒也。
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
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
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老子在《道德经》的五千言中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为人格的最高标准:人与人交往接触,很像水与水交融,嫉妒心猜疑心贪心都会搅浑了清水,所以老子谆谆教诲:我们言谈要像水那样,循循善诱,平和清静,以诚待人;施政要像水那样,甘居低下,走到人心的深处,从而得人心。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老子在第八章中提到“上善若水”,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深意。
读完之后,我感触颇深,仿佛心中被注入了一股清泉,让我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都有了新的转变。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这一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质,却拥有着最为高尚的品质。
它默默地滋养着万物,却从不争功邀赏。
它愿意流向人们所厌恶的低处,安于卑下的环境,这种品性与“道”是如此的接近。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村子里还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靠着村里的一口老井过日子。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能听到有人挑着水桶去井边打水的声音。
那口井就在村子的中央,井口是用大块的青石砌成的,周围长满了青苔。
井水清澈见底,能看到井底的沙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
打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需要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把水桶系下去,然后左右晃动绳子,让水桶倾斜着装满水,再用尽力气把水桶提上来。
我记得有一次,跟着爷爷去打水。
爷爷熟练地把水桶放下去,装满水后,他开始往上提。
可是,那桶水太沉了,爷爷提得很吃力。
就在这时,路过的一位大叔赶紧跑过来帮忙。
大叔和爷爷一起,喊着号子,终于把水桶提了上来。
大叔的脸上挂满了汗珠,但他却笑着说:“没啥,顺手的事儿!”水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传递,滋养着每一户人家。
没有人会因为多打了一桶水而炫耀,也没有人会因为帮了别人的忙而要求回报。
就像水一样,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流淌。
夏天的时候,那口井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我们会围着井口,用清凉的井水洗脸、洗手,感受着那一丝丝的凉意。
大人们干完农活回来,也会先到井边打一桶水,痛痛快快地喝上几口,然后长长地舒一口气,说:“真解渴啊!”到了冬天,井口会冒出腾腾的热气。
那时候,我们会好奇地把手伸到热气里,感受着那种温暖。
井水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它的品性,始终如一,默默地为人们服务。
回想起来,那口井就像是“上善若水”的一个缩影。
它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响亮的名声,但却实实在在地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源泉。
上善若水读后感600字
上善若水读后感600字
嘿,最近读了“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呀,刚开始还觉得挺玄乎的,可读着读着,心里就有了不少感触呢,今天就来和你们唠唠我的读后感呀。
“上善若水”嘛,意思就是说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呀。
水这玩意儿,咱平常可太熟悉了,到处都能见着它呢。
我就想起之前去乡下奶奶家发生的一件事儿了。
那时候正是夏天,乡下的天气热得很,我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就跑去村子边的那条小溪玩。
那小溪的水呀,清澈见底,能瞧见水底的石头和小鱼呢。
我们到了溪边,有个小伙伴迫不及待地就把脚伸进水里,然后大呼小叫着:“哎呀,这水可凉快了呀,快来呀。
”我也跟着把脚放进去,那冰冰凉凉的感觉瞬间就从脚底传遍全身,舒服得我都不想把脚拿出来了呢。
我们就在溪边玩着,一会儿用手去拨水,互相泼着玩,一会儿又去捡溪边那些奇形怪状的小石头。
玩着玩着呀,我发现水可有意思了,不管我们怎么折腾它,它都不生气呢。
我们往它身上扔石头,它就泛起一圈圈的涟漪,然后又恢复平静了;我们把水捧起来又洒出去,它也没个怨言,就顺着地势流走了,还滋润着溪边的那些小草小花呢。
看着水这样的性子,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上善若水”这句话了呀。
水就这么默默地包容着、奉献着,不管遇到啥情况,它都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儿,给周围带来好处呢。
咱们人要是也能像水一样,有那种包容的胸怀,不争不抢,还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那得多好呀。
从那以后呀,每次瞧见水,我都会想起“上善若水”,也提醒自己要向水学习呢,嘿嘿,感觉这四个字里可藏着不少为人处世的智慧呢。
初中生上善若水读后感800字范文
初中生上善若水读后感800字范文上善若水读后感800字11、背街的灯光不久前我旅居外地,暂住在一条并不热闹的街巷里。
那时很贪玩,回来时总是接近午夜,整条巷子都堕入了黑夜,唯有角落尚存一丝光亮。
也许是习惯深夜工作的人,我想。
我们夜夜经过,夜夜都可以看到那样的灯光。
可是我曾多次踮起脚望向窗内,屋里却空无一人,这着实让人费解。
后来的某一天,我们直到凌晨才回来。
在巷口就看到了那熟悉的光亮。
在黑色的夜空下特别乍眼,不同的是多了两个人,一辆木板车,是城市拾荒者用的那种。
我故意把脚步放得很慢,看他们借着唯一的亮光,吃完了手里的馒头,缓缓推车离开,才看放开步子。
我忽然发现,就在这时,那灯也熄灭了。
站在暗处,刹那间,我的思绪停了下来。
我突然明白那灯光的含义。
不禁感叹那户人家的善良。
在这大都市里,阐释了人对人的关怀,在以无言的方式进行。
用不着太多的付出,平静如水,惊不起太多波澜,可一旦让人记起来,总会觉得心上淌过一股暖流。
2、火锅店的“篝火晚宴”我们家人习惯在冬天去吃火锅,外面很冷,但我们却在屋里,围着热气腾腾的锅,聊得很开心。
那时,火锅店总是非常热闹。
记忆中也有这么一家火锅店,店主是一对年轻的夫妇。
那时这条街上的行乞者很多,整条街上,偶尔会有几家饭店拿给他们一些剩菜剩饭,只有这对夫妇,总是拿给那些行乞者十分新鲜的食物,我几次路过,都看见他们平静地微笑着。
我想,他们并不需要回报吧?!后来,这条街意外失火了,整条街被迫举行了“篝火晚宴”。
我站在围观的人群中,看见一群乞丐冲进火场,搬出了年轻夫妇家的大部分液化气罐,而其他店铺则在火中化为灰烬。
总会有人记住你的善举。
上善若水读后感800字2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备最好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善若水有感_读后感
当一种能包容、稀释一切的事物诞生之后,上帝也适时地施下了启迪。
————题记
一
二
我不懂古人为何要在心如止水中添个“止”字,大概是因为不动的水是最娴静平淡的。
古有化蝶逍遥的庄子,不为凡尘所动,甘于平淡,乐于平淡,任凭权势之争,利欲之逐,不能稍动其心。
在世外纷乱之时,他却独自抱膝守望,内心平静悠远,自然给人以超脱万物的熏陶。
后有躬耕自然的陶潜,半生沉于田园,以诗酒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并未有大富大贵,却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我想要追逐他们的
三
水,不惟形态万状千姿,内涵更是浓厚深刻。
一句上善若水,直抒胸臆地表现了水的近乎完美和对水的偏爱。
他没有花的芳香,却能倒映出各有千秋的美丽。
他没有蜂蜜的甘甜,却有能容纳世间百态之味道的平淡。
雁落平沙,我愿与你邂逅在朦胧圣洁的心底,那心灵的律动,是为你而起的赞美之歌。
指导老师评语:
本文思想深邃,另辟蹊径,用不同手法和不同表现形式尽现了水的独特意蕴以及水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文中包罗万象,有历史,有名言,有人物,有哲学,语言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