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之清末新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处于被瓜分的危险之下。 在严重的统治危机下,改革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通要求,清政府为维系统治不 得不考虑改革以消除内乱,解除外患。
2、义和团运动使清廷顽固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义和团运动结束后,顽固派官员基本上被列强指明惩处,一些倾向改 革的洋务派官僚在中央和地方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一切为改革的进行 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
纵向对比
清末新政 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 军事:编练新军 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 遣留学生 振兴商务、奖励事实业
清末赴美的宁波留学生
新军后援部队
戊戌变法 政治: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市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 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许自谋 生计 经济: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军事: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文化教育: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 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清末新政同戊戌变法及其以前的历史相比较,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就清末新政的整个活 动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不管清朝统治者出于什么政治目的,这次新政是反映了新兴资产 阶级的某些利益和要求的。清末新政是一场缺乏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积极参加的具有资本主 义性质的改革。
明治维新 政治:废藩置县,设立府、道、都、县,由中央任命藩知事,加强了 中央集权 经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大 力扶植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军事: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 警察制度 文化: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 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五大臣出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4日,慈禧太后诏定考察政治大臣五人: 特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 丞绍英出使西洋。在出团半途中遭受革命党人吴樾(yuè)放炸弹行刺,被迫 延期 ( 由孙中山率领的革命党反对清政府“君主立宪”,认为清政府是以立宪 之名行专制之实,一旦立宪之后,君主世袭即成为宪法规范之中,则建立共和 政体的计划将更艰难 ) 。
进程》
——忻(xīn)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
反思
在人类历史上,但凡变革,尤其是政治改革,如果设计精当,操作合理,该民族, 该政体即可获得一次革除顽疾,重获新生,脱胎换骨的机会;反之,若不能充分调动诸 多积极因素,赢得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则事与愿违,所获得的有限改革成果也会付 之东流,甚至成为现行政体的反对力量;改革惠及不到或因改革受到损害的基层的不满 情绪呈几何级增长,一旦时机成熟,一切隐藏的矛盾和怨愤会在一瞬间爆发出来。待到 各阶层情绪失控,统治权威尽失,则意味着该政体陷入崩溃。政府权力未必就一定是个 人权利的敌人,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君宪国家的政府权力比“臣民”力 量还要弱小。但一场社会改革不论在本质上多么合乎时代潮流,多么具有“进步性”一 旦它侵犯了生存在其中的人民的切身利益,严重侵犯了他们的最低生存权,或者是与其 价值观严重冲突,就势必引起下层人民的不解和对抗。所以时刻关注民情是改革中不可 或缺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3、甲午中日战争给与中国社会经济的深刻影响
甲午战争结束后,日军侵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直接破坏了中国部分地区 的封建经济基础。
战后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负担沉重的经济压力。《马关条约》设厂的规定对中 国市场造成巨大冲击此外,列强还争夺中国的筑路权、开矿权。中国白银大量外 流,穷了中国,富了列强,破坏中国的社会经济。
在内容上,清末新政和明治维新都在政治, 经济, 军事, 和教育领域进行 了一 系列 的改革。 但比较起来,明治维新要来得更加彻底, 更加有力, 更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 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能说清末新政的内 容没有进步性, 但总是治标不治本,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专制制度存在的矛盾。
图为荫昌,端方,戴鸿慈等(前排坐者自左至右)与德国军 政官员合影...
11月25日,朝廷设立专门政治体制改革机构“考察政治馆”,研究各国 宪政,提供宪政改革的咨询。12月7日,考察团第一组戴鸿慈和端方出发,第一 站即美国,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接见。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14日,载泽率领考察团第二组出发,徐世 昌、绍英伤情未愈,由李盛铎(duó)、尚其亨替代。当年夏秋之际,考察团先 后回国后进呈了一份主张“强国必须宪政”的考察报告,编成《列国政要》133 卷及《欧美政治要义》18章。该报告由随员熊希龄执笔,参考了流亡东京的梁启 超和杨度所写的宪政研究资料。载泽和端方拥护宪政的态度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 用。
大清新法律
清末法学家沈家本
改革过程
颁布上谕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 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 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4月21日,慈禧太后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 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 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 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张刘二人联名三次上奏《江楚会奏变法 三折》,定出改革方向,学习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8月20日,即西太后与 光绪皇帝离开西安“回銮(luán)”前四天,以慈禧太后的名义再发文告,表 示清政府立意“变法”的决心:“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 所能挽回厄运,唯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 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
就清末新政和明治维新前的形势来说, 都是经济状况恶化, 政治危机, 国内外矛 盾重重。中国历史的最后一个王朝真正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 而日本的腐朽落后 的幕府统从根本上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面临着半殖民地化的危机, 也是日 薄西山。
清末新政的目的有“ 使国势始兴 的因素,是清政府最高统治者阶层在其政权危机的形势 下 的一场自救运动。因其主持者是封建的最高统治者, 并不希望改变封建的政治制度。日 本同样是在内优外患的情况下要振兴国家, 但是推动和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化 了的下级武士, 他们反对幕府统治, 希望实 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走的是先夺取政权, 建立 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政权, 然后用政权的力量推动改革 的道路, 是一场资产阶级的 革命运动, 它比中国的清末新政有着无 比的革命性。
影响与评价
1、积极影响: (1)推动经济自由(最大自由)发展; (2)促进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3)促进了政权机构的现代化; (4)促进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新军是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的首次努力); (5)促进了新学教育的兴隆; (6)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崛起; (7)客观上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消极影响: (1)增加人民负担,尤其是税收负担; (2)致使北洋军阀崛起; (3)客观上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 (4)练新军、办警政,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
4、统治集团态度的转变
当时的洋务派领袖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在危机的形势下,不断从 内部敦促清政府实行新政;而且这股势力也在不断壮大,坚持保守倾向的人 越来越少了。统治集团内部舆论也倾向改革。有官员上奏“中国之制度……奉 行日久,不能无弊”,“于是一切政令皆不能不变”;“愿自至以往,维新 者当实事求是,守旧者毋至死不变,同心以谋富强” 。
戴鸿慈(1853年---1910年,第一位司法部长)自书委任匾
宣统帝继位后,其父摄政王载沣(fēng)遵循皇兄光绪帝的遗嘱, 加快立宪的进程。宣统元年(1909年),各省咨议局选举。宣统二年 (1910年)九月初一日,资政院举行第一次开院礼。
宣统三年(1911年)5月,载沣任命庆亲王奕劻(kuāng)为内阁总理 大臣,筹组新内阁。新内阁部院首长共有13名成员,其中满人8名、Leabharlann Baidu人4 名、蒙古人1名,8名满人当中有6人为宗室、1人为觉罗,被当时革命党及 立宪派讽刺称为“皇族内阁”
清政府下诏令书院改学堂
4、改革官制
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裁冗(rǒng)衙”、 “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
5、现代法律
光绪二十八年5月13日,清廷下达一道上谕:“现在通商交涉,事益繁多。 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 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中国法律现代化由此起 步,直至20世纪终结,尚未完成。不过,基本架构已在晚清新政时期奠定。
立宪运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原则 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 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通篇除涵括“议院不许干涉君主”般各势力妥协之产物, 亦具备了“臣民需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等迄今沿用的先进理念。更随着《大清报律》等 法案先后出台,立宪的用意更加彰明。
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 (3)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4)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
清末新政
清帝国的最后一次自救
目录
CONTENTS
1 背景 2 新政内容 3 改革过程 4 纵向对比 5 影响与评价
背景
1、庚(gēng)子之役使清政府遭到内外力量的沉重打击
刘坤一
袁世凯
张之洞
5、外部条件的支持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暂时中止了对华武力的侵略,采取所谓保 全主义政策,使清政府得以继续存在。列强的这种政策为改革提供了一个 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且,西方列强从自己的利益考虑,对清政府也提 出了有限的改革建议。
右起:庆亲王、李鸿章、右侍郎联芳
各国在辛丑条约的签署
新政内容
1、编练“新军”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 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2、倡导商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 商创办工商企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商部创建,设立了“京 师劝工成列所”
二十九年,设立商部
3、教育改革 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
强化国家封建机器;
各方评价:
1、“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辛亥革命史》
2、“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 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3、“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 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 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地条件……”
福泽谕吉
日本人观看火车
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
明治维新和清末新政都是发生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 处于扩大国外市场和争夺原料、产地、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清政府和明治政府都面临着国内、国外双重矛盾, 新政,维新都是统治政府主 持的,自上而下进行的。
尽管明治维新也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运动, 但它涉及了日本社会的各个建统治。 清末新政则是一场在保留原有政治制度基础之上的调整和变革。
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这两次新政不论在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军事方面,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所推行的政策,基本上都是相同或相类似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西太后是把被自己推翻了的戊戌变法,又拿来重演,在继续完成她 的"敌人们"所没有完成的变法维新事业。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结果不同,戊戌变法,仅历时一百零三天,政变发生后,百日维 新的各项措施,几乎全部被取消。而清末新政,历时整整十年。并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