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道路地名推荐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沿革
实际上三元坊当时仍是护龙街一部分,它的南面、北面都是护龙街,但同治年间《苏城地理图》以及1931年《苏州新地图》、1949年《最新苏州地图》,都把该路段标为三元坊。1951年拓宽人民路时,三元坊牌坊被拆除,但“三元坊”仍保留于苏州人口语里和用作公交车站名
地名实体概况
现为人民路一部分。三元坊路段是传统的文教区,府学、紫阳书院、正谊书院、苏州图书馆、苏州中学、实验小学、苏州工专、苏州美专、苏州医学院等,先后在这一路段创立,现文庙(府学)内并设有苏州碑刻博物馆和古玩市场。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前梗子巷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位于体育场北侧,东至五卅路,西至锦帆路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地形隆起,狭长如梗,在梗子巷(即后梗子巷)之南,故名。
历史沿革
一说原为皇府(废)基瓦砾土丘的北边缘,地形隆起,狭长如梗,故名。
地名实体概况
《苏州城厢图》中尚无此地标,《吴县图》中才标见。原与张果老巷隔路相对,长382米,宽3.5米,弹石、砖路面。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拆除
历史沿革
干将路是横贯苏州城东西向主干道,1992年10月20日开工,经改筑、拓宽、延伸,于1994年9月28日竣工通车,以乐桥立交桥为界,桥东为干将东路,桥西为干将西路。干将西路自西向东,是由原通和坊、镇抚司前、铁瓶巷等连接而成(升平桥向西是接通环城河的新开河道,出城向西是新开辟的路)。
地名实体概况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民国《吴县志》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05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干将西路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东起乐桥(连干将东路),西至西环路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因旧有干将坊,故取坊名为路名,且以乐桥为界,桥之西称西路。
全长4166.05米,沥青路面。其中古城区段长1220.01米,路面形式与干将东路古城内段路面形式相同,即两路夹一河,南北路各宽20米,左右人行道各5-6米,河宽6-10米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民国《吴县志》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地名实体概况
现仍为古城“市中心”的代名词。人民路该处公交车站名,仍有以“察院场”命名的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卢熊《苏州府志》、明王鏊《姑苏志》、民国《吴县志》、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04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地名实体概况
现古城内段,长4681 米,全线快车道、左右慢车道、人行道齐备。快车道大部分为沥青路面,少部分路段为花岗岩小方石路面。慢车道均为沥青路面,人行道铺设小块新式水泥砖。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卢熊《苏州府志》、明王鏊《姑苏志》、民国《吴县志》、
多媒体信息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20日
宋《平江图》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07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多贵桥巷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东至凤凰街(原甫桥西街),西至鹅颈湾接元和路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巷东原有多贵桥,因桥名巷。
历史沿革
卢熊《苏州府志》及王鏊《姑苏志》作十郎巷,乾隆《苏州府志》和同治《苏州府志》也作十郎巷,均注曰:“十仓夫所居也。张士诚事危,应募出战,皆封以将军,赐金绮,出阊门运铁头枪,浴血而前,明师为之稍却。时李伯升忿士诚赏薄,曰:吾力守孤城,无尝,市井无赖乃重于我邪?因射书于徐中山,曰:勿退,彼能出而不能还也。围复合,十郎还,伯升闭门不纳,遂俱溺死沙盆潭。”民国《吴县志》也作十郎巷。《吴县图》标多贵桥巷
汉字
干将东路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东接东环路,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大街(原名中新路)相接;西至乐桥,与干将西路相接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因旧有干将坊,故取坊名为路名,且以乐桥为界,桥之东称东路。
历史沿革
干将路是横贯苏州城东西向主干道,自1992年10月20日开工,经改筑、拓宽、延伸,于1994年9月28日竣工通车,以乐桥立交桥为界,桥东为干将东路,桥西为干将西路。干将东路自东向西,是由原相门路、狮子口、新学前、濂溪坊、松鹤板场、干将路连接而成(1982年,已把干将坊、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合称干将路)
汉字
广福里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南至原前梗子巷,北至原后梗子巷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房主用以出租给无房市民,故取名广福。
历史沿革
抗战前夕,当地始建有海式石库门青砖里弄房,建筑面积达2400多平方米。
地名实体概况
原长85.4米,宽2米,弹石路面。 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拆除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王鏊《姑苏志》、清乾隆《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王謇《宋平江城坊考》
地名实体概况
长221.9米,宽1.8-4.1米,沥青、弹石、砖路面。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拆除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王鏊《姑苏志》、清乾隆《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王謇《宋平江城坊考》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地名实体概况
长115.6米,宽3.5米,弹石、砖路面。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并入鹅颈湾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卢熊《苏州府志》、明王鏊《姑苏志》、清乾隆《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08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01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卧龙街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处苏州古城南北中轴线上(稍偏西)。
所在(跨)行政区
今姑苏区
地名含义
街南北一线,南头的文庙如龙头,北塔如翘起的龙尾。整条街形如卧龙,故名。
历史沿革
宋称作“大街”,直到明初仍称大街,后称卧龙街,清乾隆时改名护龙街,1946年改名中正街,1951年,护龙街向南延伸至新建的人民桥,从此正式定名人民路.
编号:006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桐桥东街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西接司长巷,东沿第二横河南岸至苏公弄北口折南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西端原有桐桥(《平江图》作洞桥),故名。
历史沿革
(缺)
地名实体概况
长160米,宽3-3.6米,弹石、砖路面。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拆除。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卢熊《苏州府志》、明王鏊《姑苏志》、民国《吴县志》、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03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察院场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现通常指人民路中段与景德路、观前街三路相汇所形成的交通枢纽处。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清时,苏州的北察院设在观前街西段,门前之路因此称察院场或察院巷。
历史沿革
清乾隆《姑苏城图》上,今观前街段并列察院场、观前街两路名。察院场西接卧龙街,东至施相公弄,与观前街连接。1908年测绘的第一张苏州古城地图《苏州巡警分区全图》上,今观前街则分别称观前大街、察院巷。后两街合并拓宽,1931年竣工,当年新出版的《苏州新地图》上,虽只标观前街,西首括注“察院场”,察院场移称观前街、景德路、卧龙街(今人民路)三路相交处,成为一个无人不晓的地名,察院场在“文革”时被改称“东方红广场”,“文革”结束后,察院场恢复旧名。
地名实体概况
长187.5米,宽2.8米,弹石、砖路面。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拆除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王鏊《姑苏志》、清乾隆《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王謇《宋平江城坊考》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11
地名实体概况
长263.1米,宽2.63米,弹石、砖路面,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拆除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王鏊《姑苏志》、清乾隆《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王謇《宋平江城坊考》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10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02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三元坊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今人民路(原护龙街)自新市路至书院巷段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人民路(原护龙街)文庙东,原有三元坊牌坊,是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为纪念钱棨“连中三元”而立的,民间因而惯称护龙街该路段为“三元坊”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8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14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后梗子巷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东至五卅路,与原言桥下塘相对,西至今锦帆路,与原祝家桥巷相对。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桐桥浜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位在今甫桥下塘北端东侧,北至原司长巷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因所邻河浜北端有桥名桐桥,故名。
历史沿革
桐桥,即《平江图》中的洞桥,桐桥浜即洞桥浜。王鏊《姑苏志》、乾隆《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及民国《吴县志》均作儒达巷。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卷三儒达巷条云:“……所谓‘儒达’者,盖即晋以来所谓世族之以方幅相齿者耳。”按:桐桥,与明王世材在附近筑桐园有关,《吴县图》即标作桐桥、 桐桥浜。“王君世材家吴城东之甫桥(注:在桐桥东侧),家傍有园,植桐盈之。耳目之洽,心趣属焉,自称云桐园”(见祝允明《桐园记》)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言桥下塘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第二横河南侧,东接原司长巷,西与后梗子巷相对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言桥下塘与西面的后梗子巷,旧时合称阎桥巷,因在阎桥南侧之故。《平江图》中已有阎桥,即今言桥。
历史沿革
据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卷三考证,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因以为氏,阎桥可能与太伯曾孙封地有关,因桥北又有言子庙,遂讹为言桥。王鏊《姑苏志》、乾隆《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均作阎桥巷。民国《吴县志》也作阎桥巷,原为公园路、五卅路之间最北的一条横巷
资料来源
王謇《宋平江城坊考》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8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12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高岗子巷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位于言桥西,今体育场北侧,北接原前梗子巷中段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该处原为废墟土丘,称“高岗子”,故名。
地名实体概况
全长2863.95米,其中城外段(原相门路)长1013.96米,沥青路面,宽32米,其车行路24米,两侧人行道各4米;古城内段长1849.99米,以干将河东段为中心线,两路夹一河形式,体现旧时古城内路河平行、河街相邻的传统特色。路总宽50米,其中河宽6-10米,河两侧绿地各宽3-5米,车行道各宽12米,人行道各宽5米。
历史沿革
《苏州城厢图》标高岗子,《吴县图》中该处已有路标,但无巷名。
地名实体概况
原长73米,宽3.1米,弹石路面。 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拆除
资料来源
《苏州城厢图》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8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13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编号:009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司长巷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地理位置
位于第二横河南侧,东与原桐桥东街相连,西接言桥下塘
所在(跨)行政区
姑苏区
地名含义
原作司马巷,吴越将军司马福所居地,故名
历史沿革
乾隆《苏州府志》等均作司马巷,后讹司长巷(《苏州城厢图》标作思长巷,《吴县图》已标司长巷)。《宋平江城坊考》卷三引《吴越备史》:“司马福,始隶吴越王水军,为游奕都虞侯。开平三年,淮人围苏,内外阻绝。王遣救兵至,莫知城中音,问福能潜行水中,总师因遣入城。淮入设网,系铜铃铁鳞,过之必觉。福以巨竹触网,淮人闻铃声举网,福因得入,既而复出,凡在水中三日。及救兵与城中弓矢相应,淮人皆以为神。进官都指挥使。吴越王城吴江,置军镇,命福主之。遂老于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