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
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全是文言文。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虽文体不同,但都表现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精神追求。本单元学会读书的方法是:借助注释学文言。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难在文言文写作年代久远,背景复杂,古今汉语有联系,但也有差异。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感情。用好注释,最重要的还是学会分析,独立思考。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精读篇目,课标指定的重点篇目,是中考考试备受关注的篇目。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是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
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
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能初步理解、
鉴赏文学作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
作出自己的评价”。基于以上条件,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会翻译课文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文朗读,增强对课文理解,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探讨作品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所在
(3)把握近几年中考中桃花源记的考察方向
3、教学手段:利用诵读欣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问题导引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手段。
1、问题导引法: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故事性强,语言凝练又隽永,学生学起来兴趣甚浓。教学时老师应该深入课文,认真备课,从文本衍生的诸多问题中加以选择,巧妙设置问题,让他们在课堂上思考、解答、辩论、以此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在思维兴奋、想象驰骋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赏析课文。
2、自主合作探究法:以往的文言文教学,由于过多地采用讲授法,教学过程是一个平面结构,无法真正实现教师教得创新有个性,学生学得主动有思考。本课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三、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四、说学法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立为:
1、听读法:欣赏朗诵,体会文言朗读的魅力,激起自己朗读的兴趣。
2、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
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3、交流合作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讨论法: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是如何评价世外桃源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通过讨论探究。既可以充分地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曾经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听朗读,亲诵读,理解文意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选取学大微课程中与陶渊明诗风及写作特点有关的微课程,深入理解陶
渊明。
2、学生听老师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3、学生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
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4、疏通文意。学生分成小组翻译课文大意。
(三)抓字词、比翻译、寓教于乐
1、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字词进行翻译比拼
2、将学生分组之后,请学生翻译整段,然后进行比拼
3、请学生找出文章当中的成语,并接受古今异义的不同
(四)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点拨
这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希望学生可以成功的掌握文章的文章当中的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