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概念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浅源地震
2 )中源地震
3 )深源地震
震引起的后果。一般震中区影响大,烈度高。我国采用 12度划分的烈度表。一次地震
第一章:概论
1.
我国450个城市中有3/4处于地震区,二其中大中城市的 4/5以上均在地震区。 2.
抗震规范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3. 地震类型:
按其成因分为: 1)诱发地震:人为导致,危害不严重;
2 )构造地震:普遍、影响广;
3 )火山地震;
4 )陷落地震。
按其震源深度分为:
d<60Km 波及范围小,危害大,最普遍; d=60~300Km d>300Km 波及范围广,破坏程度小;
4. 地震术语: 1)震源:导致地震发生的起源区域;
2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区域;
3 )场地:被地震波及的某一地区;
4 )震中距:场地到震中的水平距离;
5 )震源距:场地到震源的距离;
6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7 )震级(M :里氏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和大小的度量。有一定适用条件,需用特
定的地震仪。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增加 32倍。
8 )地震烈度: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用于衡量地
有一个震级但可能有多个烈度。
9 )抗震设防烈度: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
采用基本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每增加一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增加一倍。
10)基本烈度:50年内,II 类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
10%勺烈度值。多遇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1.55 罕遇地震烈度=基本烈度+1。 5.
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我国处于两地震带之间; 6. 地震灾害的表现:
1) 地表破坏:地裂缝、喷水冒砂、地陷、滑坡塌方;
2) 建筑物破坏:结构丧失整体性破坏、承载力不足破坏、变形过大导致非结构破坏、
地基失效破坏;
3) 次生灾害:火灾、水灾、泥石流、海啸等;
7. 地震波:
1)体波
纵波:压缩波(P 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引起地面垂直 5 方向振动,周期短,振幅小。
-横波:剪切波(S 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引起地面水平
方向振动,周期长,振幅大,振动方向不唯一,传播远。
2 )面波.瑞利波(R 波):地面上表现为滚动形式。
〔勒夫波(L 波):地面上表现为蛇形运行。
面波周期长、振幅大、衰减慢,导致地表既垂直又水平振动。(破坏严重)速度:P>S>RL 振幅:RL最大
一般震害来源:由体波和面波引起的水平地震作用。
8. 地震三要素:1)峰值(最大振幅):定量反应地震动的强度特性;
2 )频谱特性:揭示地震动的周期分布特征;
3 )持续时间:考察地震动循环作用程度的强弱;
9. 三水准两阶段:1)第一水准:低于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主体结构不受损害。小震不坏。要求建筑物满足多遇地震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要求,弹性变形不超过限值;第二水准:相当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可能损坏,但经修理可继续使用。
中震可修。要求建筑物具有相当的延性,不发生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第三水准:高于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建筑物不倒塌。大震不倒。要求建筑物的弹塑性变形不超过限值。
2 )第一阶段: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小震不坏;第二阶段:验算结构
的弹塑性变形。大震不倒。
10. 建筑设防分类:根据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和灾害的后果,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11. 抗震设计包括:
1)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概念设计包含的内容:
a )注意场地选择和地基基础设计;
b )把握结构的规则性:应使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规则、对称,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质量和
刚度变化均匀,放置在平面上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不重合而造成严重的扭转振动。
c )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d )合理利用结构延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砌体采用配筋措施
e )重视非结构因素:会影响主体结构的动力特性、阻尼、周期。
f )确保材料和施工质量。
2)抗震计算:为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
3)构造措施: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薄弱环节。
第一章课后题:
1.1 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以上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2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1.3 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结构丧失整体性、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足、变形过大导致非结构破坏、地
基失效引起的破
坏。
1.4 地震以振动波的形式传递并释放能量。
地震波包含体波和面波
1.5 地震动的三要素:峰值:反映振动强度、持续时间:反映地震动循环作用强度、频谱特性:反映地震动的周期分布特征
第二章:建筑场地与地基基础
1.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类型:场地地基的破坏作用、场地的地震动作用。
1)场地地基破坏作用:地震时首先是厂地和地基破坏。主要有地面破裂、划破、坍塌、地基失效等。
解决措施:场地选择、地基处理。
2)场地的地震动作用:建筑和构筑物首先破坏(普遍和主要原因)
解决措施:合理的进行抗震和减震设计和采取抗震和减震措施。抗震规范采用通过建筑场地分类来调整设计反应谱的途径加以抵御。
2. 场地条件对建筑震害的主要影响因素:
1)场地土的刚度大小
2)场地覆盖层厚度场地土质越软,覆盖层越厚,建筑物震害越严重,反之越轻。
3. 场地土的类型:根据场地土的刚度来表示,场地土的刚度一般用土的剪切波速表示。剪切波速越大越
坚硬。
4. 场地覆盖层厚度:从地表到地下基岩的垂直距离。影响地面反应谱的周期及强度。薄土层主周期偏短,
厚土层主周期偏长
5.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反映各土层的综合刚度(小计算)P21
6. 影响地表振动的主要因素:
1)场地土刚度;
2)场地覆盖层厚度;
7.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根据场地土刚度和覆盖层厚度划分为I 、II 、III 、IV 类(适用于
剪切波速随深度增加的情况,当深度下有软弱土时应提高类别。建筑场地和场地土类型的区别:场地土类型只反映某单一土质的情况,建筑场地类别是对位于覆盖层深度范围内的各类土质的综合评价。
划分建筑场地类别的目的:在地震作用计算中定量考虑场地条件对设计参数的影响,确定不同场地上的设计反应谱,以采取合理的设计参数和有关的抗震构造措施。
8. 场地的卓越周期:地表振动的频度—周期曲线上频度最大值对应的周期称为场地的卓越周期。卓越周期
越长则场地土软。
凡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相等或相近时,建筑物的震害都有加重的趋势
9. 地基土的液化:饱和沙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地震下发生相对位移,使图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若土
本省的渗透系数较小,则孔隙水排泄不走收到挤压,孔隙水压力上升,当压力与土颗粒所受总压力相等时,土粒之间的抗剪能力消失。称为液化。
地基土液化的因素:
1)土层的地址年代;
2)土的组成:细砂较易液化,颗粒级配好的不易液化;
3)相对密度:松砂较易液化,粘性颗粒少的易液化
4)土层的埋深:埋深越大越不容易液化。
5)地震烈度和持续时间。
液化的判别:
1)初步判别
2)标准贯入度试验:锤落距76cm,锤重63.5kg,连续打入30cm,所得的锤击数。
第三章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1. 地震作用:地震时由地面加速度振动在结构上产生的惯性力地震反应:结构产生的结构内力、变形、位
移及结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
2. 地震反应分析理论的划分:静力理论、反应谱理论、动力理论。
1)静力法:假定整个上部结构随地面做刚体平移运动,结构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的最大值即为质点质量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乘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