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及答案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及答案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绪论简答:1.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如何理解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3.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有哪些?判断: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一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本体判断:1.课程定义的分歧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正确2.课程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

简答:1.西方和我国课程与教学发展经历的主要历史阶段。

2.常见的主要课程观有哪些?3.古德莱德提出的五种层次的课程。

4.教学概念的主要归属类型有哪些?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第二章小学课程规划与教学设计名词解释:学校课程规划判断:进行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主要是基于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学校实际。

简答:1.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路径。

2.学校课程研制的保障条件。

3.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4.小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5.小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判断:在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上要坚持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的特点。

简答: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

2.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有哪些?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

4.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哪些?5.设计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有哪些?论述: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四章小学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名词解释:1.课程资源2.校本课程开发3.教学内容简答:1.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哪些?2.课程资源观的基本理念。

3.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有哪些?4.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有哪些?5.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有哪些?6.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论述:1.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2.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3.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第五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组织名词解释:1.课程组织2.课程类型3.显性课程4.班级授课制简答:课程组织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观点、教育目的是教育过程的长期目标,对于教育活动虽则提出了一般的方向,但同日常的学校和班级中的教育实践并无直接的关系、因此,教育目的必须加以具体化使之成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有直接关系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美国麦克唐纳的教育目标的功能:1明确教育进展的方向2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3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4提示教育计划的要点5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础就课程与教学目标而言,其主要功能是什么?1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因此课程实施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创造性地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过程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取向类型:“普通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2、“普遍性目标”的特点: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的教育实践中。

3、“普遍性目标”的价值取向: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的教育情境。

4、“普遍性目标”的价值与局限:这种目标取向所给出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般性的宗旨或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目标菜单,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这些目标创造性地作出解释,以适应各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这类目标在逻辑上往往不够彻底,不够完整,往往以教条的形式出现,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二、“行为目标”取向(一)“行为目标”取向概况1、“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位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表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1.课程目标 是指在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 的具体要求。 主要包括:认知、技能、情感和应用四个方面。 课程目标的特点: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积累性 2.教学目标 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特征:1.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 2.评估需要,确立基点 3.确定价值取向,明确目标表征形式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形成目标体系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涵义与取向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 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 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 域中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 特点: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普遍运用于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生成性目标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 特点:注重的是过程,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 价值取向: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
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1.价值: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 己的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 2.缺陷:过于理想化。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与学生进行有意义对话的 训练。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 力。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可能很难找到适切性。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课程),实施和开发过程(教学)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育怎样的人,培养怎样的人)-------------也就是教育目的的表现形式就是上的课的目的1.课程目标(1)涵义: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设计书本),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

---------------都是要求但是与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什么不同(2)特征: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积累性等特点。

--------整体性是指不可分割的,连续性也是,层次性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目标有大有小的,有总体的,有具体的,积累性是指目标是积累下来的。

(3)表述方式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有不同的表征方式。

泰勒等人主张“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认为课程目标是学习者预定发生的变化。

?斯坦豪斯则主张用“过程目标”或“内容目标”,即将课程目标表述为预先规定的学习内容,活动情境和过程。

-------------------------都是预定的,计划好的内容,活动情境,过程变化。

由于对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不同,所以,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其具体要求也不一样。

因此,当代各级各类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价值取向不同,制定的课程的目标也是不同的。

(4)课程目标的分类一门课程目标总是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组成的。

以新课程《语文》为例。

《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从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两个方面给了具体说明。

总目标共提出了10项要求,分别是: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小学教育学》教案

《小学教育学》教案

《小学教育学》教案第一章:小学教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学教育的定义、特点和任务。

2. 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方针。

3. 理解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小学教育的定义和特点2. 小学教育的任务3. 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4. 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方针5. 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小学教育的特点2. 小学教育的任务3. 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小学教育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小学教育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小学教育的特点和任务。

3.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4.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小学生发展特点与教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

2. 掌握小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3. 理解小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和适应性教育。

二、教学内容1.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2.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3.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4. 小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和方法5. 小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和适应性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2.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3.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1. 导入:让学生谈谈对小学生发展特点的认识。

2. 新课导入:讲解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

3.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小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小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和适应性教育。

第三章:小学课程与教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学课程的定义、分类和设计。

2. 掌握小学教学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

3. 理解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小学课程的定义、分类和设计2. 小学教学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3. 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小学课程的设计2. 小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3. 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1. 导入:介绍小学课程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小学课程的思考。

第3章 课程与教学内容

第3章  课程与教学内容

㈡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
1.基础性 中小学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 有效地习得做一个合格公民所需要的 、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为学生所选择 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一定要体现基础性 。(迁移性、生成性、概括性)
㈡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
2.先进性 先进性集中体现在现代性和发展 性上,课程与教学内容要体现社 会和科学的前沿问题,又要关注 它们与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 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纲要(试行)》
这一类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是:以提高
学生的能力为主要任务,不同类型的能力需要 不同类型的训练材料;与实际活动有密切联系 ,用以培养某种能力的训练材料须与某种 实 际活动的特点相符合;按照不同的活动方式, 提供不同的心理训练材料。
㈣关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个体的人格构成中居于重要的 地位,人的全面发展除了智力的发展外,还有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而这些素质的发展程度将影响 一个人未来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的质量。
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动态表达——学习活动
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怀特海)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 教育即生活,做中学(杜威) 感知运动和操作活动(蒙台梭利、福禄贝尔)
行为课程:强调以幼儿的行为为中心,注重行为的实践。(张雪
门)
动态表达强调做中学和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
横向组织原则是与学科发展综合化的趋势相一致的。 它克服了对学生经验、社会生活以及知识本身的整体性 进行分割的缺陷,有利于把学生既有的和新的需要、兴 趣、经验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人格;有利于消除
学科之间彼此孤立、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以知识的广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2
2.贴近生活 .
这是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社会有紧 密联系
4
1.注重基础性: .注重基础性
这源于基础教育的地位 和特征;基础性主要指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
4.强化价值观 . 和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必须传 递国家和民族核 心的价值观,帮 助学生提升人格。
3.尊重学生经验 .
15需要评估模式根据目标优先程度的顺序编制课程计划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确定优先的课程目标判断学生达到每一种课程目标的可能性系统阐述试验性目标16welcomepowerpointtemplatesnewcontentdesign10yearsexperience如果说目标是课程的灵魂那么内容似乎可以比作课程的心脏它是课程生命活力的源泉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课堂思考
课程目标是什么? 课程目标是什么?
☆二份有思考价值的材料: 《问题情境:美国一份关于课程目标的报告》 问题情境:美国一份关于课程目标的报告》 (文章链接 ) 文章链接 《一课两教引出的思考》 一课两教引出的思考》 (文章链接 ) 文章链接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优点: 优点:
知识和技能 的具有系统性 可操作性强
缺点: 缺点:
学习内容是由外 部力量规定的他们 必须接受的东西, 而不是学生自己感 兴趣的东西; 脱离学生的生活 。
2.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优点: 优点:
强调学生在学 习中的主动性; 习中的主动性; 关注学生的活 动。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 学科取向
以学科逻辑为根据,认为课程 是“有组织的知识的累积传统”, 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Page 27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的基本 线索或脉络,简称组织要素。关于课程组织的要 素有不同层次的看法。
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看作课程组 织的四大要素。古德莱特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 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还有一种观点 认为课程组织要素是: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 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Page 18
第二节 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涵义。
二、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 科知识、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即学习者的经验。
三、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 尊重学生经验。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六、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Page
7
2.行为性目标:
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即目标 不是预定的,更关注过程。它的基本特点是目标明确、具 体和可操作。它的缺点是忽视情感意志的领域,枝解人类 行为的整体性(高级神经的参与),有控制本位的倾向。
Page
三种课程的取向实际上是不可分的。
Page 26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 这源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和特征; 基础性主要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贴近生活 这是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社 会有紧密联系 3.尊重学生经验 课程要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课 程就必须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控制下解 放出来。
Page
11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就空间维度看,它指学生生活于其中的社区、民族、国家 乃至整个人类的需求;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PPT课件

3、表现性目标价值取向 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4、表现性目标价值与局限 价值:
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自主性和主体 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人的自由 和解放
局限:
难以操作,容易流于形式
三种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比较
行为目标
科技理性(控制)
生成性目标 实践理性(过程)
表现性目标 解放理性(自由)
目标不确定性,教学的开放性对教师和学生提出 了很高的要求,这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无法做到 的。
所以只是看起来很美。
(四)、 表现性目标取向
1、表现性目标涵义
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 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 表现
2、表现性目标特点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在 表现性活动中,教师希望提供一个情境, 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个人意义。
三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一) 学习者的需要 1、 涵义 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
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 童人格发展的需要。 2、 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学习者需要的确 定 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教师提供的帮 助也不能违背这一宗旨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 程与教学》PPT课件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
1 、教育目的 教育的总体方向,它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
育价值。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 2、教育目标 它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 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 3、课程与教学目标 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 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
2、生成性目标特点

2024年小学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材,具体内容为第三章《我们的手最灵巧》第一节《剪贴的艺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剪贴的基本技巧,掌握简单的图形剪贴,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剪贴的基本技巧,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图形剪贴。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尊重他人成果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剪贴技巧的掌握,特别是剪刀的使用和图形的剪贴。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剪刀、彩纸、胶水、模板、展示板。

学具:剪刀、彩纸、胶水、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展示板展示各种剪贴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与技巧示范(10分钟)讲解剪贴的基本技巧,示范如何使用剪刀、如何剪贴图形。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按照模板剪贴出简单的图形,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创新实践(10分钟)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剪贴作品,教师鼓励学生创新,给予指导。

5. 成果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剪贴的艺术》2. 内容:剪贴的基本技巧简单图形剪贴步骤创新实践要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创作一幅剪贴作品,主题为“我的家庭”。

2. 答案:学生需完成一幅剪贴作品,作品中包含家庭成员的简单图形,以及相关装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用剪贴技巧创作其他主题的作品,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开展家庭剪贴活动,让学生与家人共同参与,增进亲子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剪贴技巧的掌握,特别是剪刀的使用和图形的剪贴。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类别:学科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学时、2.5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16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整体地了解和认识小学科学教育、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领会和具备先进的科学教育观;掌握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规划和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养成将小学课程与教学技能提升为理论,自觉地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和态度;初步形成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增强参加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查找阅读与小学科学教育有关的课程标准、文献和典型案例,以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进行研究性学习,设计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具体从三方面看:(1)深刻理解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

要求对科学、科学教育的含义、价值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小学科学学习理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施与评价等理论。

(2)加强实践,积极进行研讨、探究。

教师的实践、应变能力是科学课程与教学实施成功的基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经历多种实践途径,体悟并掌握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实践能力。

三、先修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和《自然科学概论》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的重点在于如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理论,形成正确的科学教育观。

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掌握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策略性知识,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践能力。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自学辅导、小组讨论、情景体验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科学的定义与特征(2)科学、技术与社会(3)科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4)学习《科学课程设计》的意义和方法2.重、难点提示(1)理解科学与技术的本质与区别,明确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新的科学教育观念。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二)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1.垂直组织 • 又称纵向组织、序列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
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 垂直组织的基本标准是“连续性”和“顺序性”。 2.水平组织 • 又称横向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 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1.普遍性目标 • 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2.行为性目标 • 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 • 局限性。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 第一节 课程目标 • 第二节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程目标
•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1.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注重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内容应该是
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
(二)贴近社会生活 开放课程的结构,及时将具有时代性的新知识、
新技能纳入课程内容之中。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三)尊重学生经验 • 美国强调自学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
学习。 • 日本开设“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
(四)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必须传递国家和民族核心的价值观,
帮助学生提升人格。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的基本 线索或脉络,故又称课程组织的要素,简称组织要 素。

课程与教学林第三章重点

课程与教学林第三章重点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他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在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与开发的加之中的教育价值,如同学科目标和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包括四个功能:○1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1普遍性目标: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中国的经典文献《大学》曾这样规定教学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至于善}普遍性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中。

{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幸福”,他们为教育实践所设置的科目就直接指向于“有德性的生活”和“幸福”,昆体良则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普遍性目标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价值观,认为任何的课程与教育目标都能够并运用于所有教育教育情境,所谓“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普遍性的局限性:○1这类目标往往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受日常经验所局限○2这类目标在逻辑上往往不够彻底,不够完整,往往一教条的形式出现,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3这类目标往往在含以上不够清晰确定,容易形成一种政治游戏。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行为目标的的特点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章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对几种课程教学目标形式取向的反思 • 要不要预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课程也需要一个基本的目标要求,否则 课程质量很难保证,课程结果也很难评价。 – 随着教师的成熟,预先确定的目标应减少。
案例分析:《司马光》教学片断
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教育目的 (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课程目标的功能
• 1、导向功能 • 2、激励功能 • 3、标准功能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泰勒目标模式 • 三个来源: 学生、社会、学科 • 两个筛子: 教育哲学、学习心理学。 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 在最底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把可能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使 学生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产生的变化区别开来。在较高层次上, 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使我们把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可能 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
•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的, 重点都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 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 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价值观的体 现。
这种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的课程内容 优点: 知识和技能的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强
缺点: 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 不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脱离学生的生活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 课程内容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
泰勒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基本内容:
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
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结果

课程与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内容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与教学内容概述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含义及特点(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含义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一级处理它们的方式。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构成以课程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包括三个维度的构成要素:学科知识、社会经验、活动。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它具有直接经验(活动课程)和间接经验(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两种形态。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1.基础性基础性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那些最具迁移性、生成性和概括性的,并且是掌握一门学科最必需的知识内容,同时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先进性先进性集中体现在现代性和发展上,课程与教学内容要体现社会和科学的前沿问题,又要关注它们与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以体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和发展性。

3.整合性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要求将各学科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及原则(一)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静态表达——教材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动态表达——学习活动3.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动静整合表达——学习经验(二)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1.体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基础性、先进性、整合性2.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三、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原则(一)协调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编排思想逻辑顺序指的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

心理顺序是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特点以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组织课程。

(二)结合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编排方法纵向组织是指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与教学内容,将选出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按逻辑顺序,同时兼顾心理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以强调学习内容要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这是历史上教育家们的一贯主张。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找出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求同存异,整合为一个邮寄道德课程体系,以便于学生获得一个统一的观点,使自己的行为与所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统和在一起,并有机会探索个人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确定课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课程目标有助于指明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只有解决了课程目标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教的问题,才能解决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问题。

因此,怎样确定课程目标,怎样选择课程内容,这是课程论和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目标(一)涵义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

每一门课程既具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具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相关概念: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宗旨、目的、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从宗旨到目的再到目标是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过程,越来越具体。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宗旨是指最终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一般体现为宏观的理念。

教育宗旨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贯彻、落实。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不同。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教育理论界,教育宗旨往往表现为对教育目的的研究。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它规定了人的质量规格和基本素质。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思想。

第三章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三章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

设计《称赞》的教学目标


行为性目标
会写板、但等4 个生字,书写端庄整洁,笔顺正确,间架 结构规范。


表现性目标
列举出同桌的3个优点,亲口夸一夸你的同桌。 表达自己对称赞别人这种行为的看法。

行为目标的叙写方法
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A——audience学习者,表述句中的主语
B——behavior行为,学习后能做什么,谓/宾语 C——conditions条件,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状语
4 、联系学生:对于学生来讲,这些目标是高了还是低了? 如何进行调整?
合理的教学目标:合乎课标、教材和学生现有水平
课后任务

1、预习第三章第二节

2、分组为吉州区某小学设计适于四年级学 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和内容,制作 ppt,下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
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 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藐视、怀疑 摈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案例: 1、遵守班级规章制度,关心班集体。 (行为样例: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参加校 运会。) 2、尊重他人,愿意欣赏同学的优点。 (行为样例:与同学和睦相处)
领悟(内化)水平行为动词:
价值取向
特点
优点
缺陷
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模糊性、 宏观、适应性强 规范性
不彻底、不完整、 不可操作性
行为性目标
精确性、具体性、 具体、可操作性强 可操作性 有些学习结果很难 行为化
只强调行为结果, 忽视内在心理过程;
生成性目标
注重过程
教师工作量大 ; 关注过程、发挥师 学生学习盲目性 ; 生的主动性 不利于理论知识的 有效学习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三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三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小学数学说课
第4 页
数学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督促学生学习数学的所有行为方式。教学设计
特 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全过程的方法,是对各种课程资源进
别 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构想。它是为达到 提a 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及“得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更具体地
正文 .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四)反馈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教学效果测评应以教学过程前 后的变化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评估 为依据,以获取反馈信息,修正、 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说课
第 12 页
正文 .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小学数学说课
第 13 页
三、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方法
正文 .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三)可行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小学数学说课
第 11 页
教学设计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 (1)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 龄特征、已有知识基础,以及师资水平等;客观条件应 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 (2)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第1 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第 三 章
目 录 页 第 22页
第一节
0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目录
第二节
0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03 第三节 小学数学说课
过 渡 页第 3 3页
第一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 教学设计的定义 • 教学设计的原则 • 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方法
正文 .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 料。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活动主 要是围绕课程内容的学习而展开,是认 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转化为自身的 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这种过程提高能力和 思想境界的过程。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 征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 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内容往往以
教材为载体,但不能把教材和课程 内容当成一个东西。
引例——“苹果”教学事件
美术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 识和能力,实践中,教师常常让学生通过画一些 实物(如水果)来达成目标。
美国的教师教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 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 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 象西瓜,第二次象梨子,第三四次画出来才有点 象苹果。而中国的教师苦于学校没有经济条件, 只带一只粉笔,严格按照教材安排,先对全班学 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 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结果,所有的 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象苹果。
第三章 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
娄底幼儿师范学校
第一节 小学课程内容概述
❖ 一、小学课程内容的含义 ❖ 二、小学课程内容的组织要素与原则 ❖ 三、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小学课程内容的含义
❖ 小学课程内容是根据小学教 育价值取向和小学课程目标而选 定的小学各学科中特定的事实、 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组织方式。
三、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 (一)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
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 教育。
(二)新课改的课程设置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由地方
理解课程内容有三个要点:
❖ 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 华。也就是说,课程内容是有选择性 的,不可能包括人类社会的所有经验。 主要指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科学知 识和活动技能。
❖ 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人类文明成果往往是以知识体系、技 术体系和规范体系(价值体系)的形式 存在,不一定能为学生直接理解和直 接掌握,只有通过加工和改造才适合 学生学习。所以就要设计这些知识、 技能便于学生的学习,教育学、心理 学等的原理依据就不可少。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 这一取向强调,决定学习质量 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教师的职责 就是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 学习情境,以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 有意义的经验。
❖ 三种课程的取向实际上是不可分的。
二、小学课程内容的组织要素与原则
❖ (一)课程内容的组织要素 ❖ 1.概念与原理 ❖ 2.技能与能力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二)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相统一的原则 ❖ 3.基础理论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和学校自主选择,增加选修课程。
❖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必修科目。 ❖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一二
课 品德与生活 程 门 类


三四五六 七


思想品德
品德与社会
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地理)


科学 (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




外语
外语
体育
艺术 (或选择 :音乐、美术)
分析与探讨
❖ 这位中国教师一定要按照教材上的安排,用 画苹果来进行教学吗?
❖ 这位中国教师缺乏教学资源吗? ❖ 这位中国教师到底缺乏什么?
一、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涵
❖ 1.课程资源的含义: ❖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化
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要素。 ❖ 小学课程资源: ❖ 广义的小学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小学课程
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 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 这一观点认为,课程内容 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 教材三种形式。其中教材是最 主要的载体。
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他将课程内容看作是学习活动, 这是对“课程内容即教材”的挑 战。活动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 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 现的学科体系上。
❖ 一、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 (一)学生的需要、发展水平及身心特点 ❖ (二)科学、人文知识发展现状 ❖ (三)社会发展需要 ❖ (四)课程的历史传统 ❖ 二、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 ❖ 一致性、整体性、适切性、结构性、多样性
第三节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一、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涵 ❖ 二、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 三、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和教学目标的各种要素。 ❖ 狭义的小学课程资源仅指形成小学课程与教
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相对广义:小学课程资源是指形成小学课 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小学课程必要而直接的 条件。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地地方方与与学学校校编编制制的的课课程程
❖(三)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 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 2.突破学科中心 ❖ 3.改变学习方式 ❖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 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节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生物
科科 学
物理
科科 学


物理 化学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外语 体育
数学
数学
外外语语
外语
体育
体育
艺艺术术 (或选择:音乐、美术)
综综合合实实践践 综综合合实实践践 综合实践
数学 外外语语 体育
综综合合实实践践
数学
数学
数学
外语
外语
外语
体育
体育
体育
艺艺术术 (或选择:音乐、美术)
综综合合实实践践
综合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品品德德与与生生活活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类Leabharlann 体育体育艺艺术术
(或选择:音乐、美术)









思思想想品品德德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品品德德与与社社会会
历历 史史
地理
与与
社社 历史 会会
历历 地理 历历
史史
史史
与与
与与
社社 会会
历史
社社 会会
地理 历史
科学
生物 科科 学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