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翻译是语言之间的桥梁,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对等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对等。
在翻译中,对等关系主要有两种,即文本内对等和文本间对等。
文本内对等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内部的关系,例如句法、词汇和语义等。
而文本间对等则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超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之外的因素,例如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翻译中的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本功能文本功能是指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起的作用。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功能应该尽可能地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中的警告、提示和呼吁等功能在翻译后应该保持不变。
文本结构文本结构是指语篇的宏观组织形式,例如叙事结构、论证结构和描述结构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结构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翻译小说时,应该注意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描写等方面,保持原文的叙事结构。
文本风格文本风格是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例如用词、句式、语气和修辞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风格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应该注意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保持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对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这种自由度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背景。
然而,这种自由度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必须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为前提。
自由度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保证对等的前提下,适当的自由度可以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和易于理解。
它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精髓,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中。
同时,自由度还可以使译文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浅谈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浅谈翻译 中的对等问题 吾爱吾爱如管弦 ,
其声 悠扬 而玲珑 .
7 1
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语言形 式, 包括用词 、句子结构 、比喻手段等 ,另外还要尽
量保持原文的形象、民族、地方色彩等 ,同时要求语
言 流畅易 懂 。 2 适度与 “ ” . 美 。形式 对 等实 现 的是 原 文 和译 文
这是苏 格 兰诗人 R br B ms 歌 民谣 A R d oe u 诗 t e R dR s 中的第一节 ,语言朴实 ,节奏轻快 ,如乡间 e oe 小唱,清 新 自然 ,但译 文却 用 了 ”吾 爱 ” ” 韵 晓 、
风 ” ” 如 管弦 ” ” 而玲 珑 ” 这 些 文 绉 绉 的 词 ,读 来 、 、 总有 不伦 不 类 之 感 。也 许 译 者 是 为 了追 求 尾 韵 的 对 称 ,但这种 追 求却无 端损 坏 了全 诗 的风格 和意境 ; 同 时 ,上述用 词在 意 义上 也 发 挥 过 分 ,明显 失 度 ,如 ” 韵晓 风 ” ” 而玲 珑 ” 完 全 是 译 者 的 主 观 想象 和 随 意 、 打造 。从整 体上 看 ,诗 歌不 拘泥 于形式 对等 ,关 键在 于在不 曲解 原 文 内容 的前提 下 ,实现形 式对 等 。 由上 述 内容 可看 出 ,过于拘 谨 的机械 对等可 能造 成翻 译 失 效 ,追 求 形 式 对 等 ,要 在 限 度 内 实 现 内容 和 形 式 的
一
1 式 对 等 的 概 述 。形 式 对 等 (oma euv— .形 fr l q i a
翻译标准的提法多种多样 。清末翻译家严 复在 《 天 演论》 “ :译例言” 中提出,译事三难 :信 ,达 ,雅” , 被后人奉为翻译原则标准 ,虽然几十年来有争议 ,仍
浅析翻译中的语域对等
450 ) 30 0
关键 词 : 译 翻
一
语 域 对等
语 场 语 式
语 旨
前 言 “ e i e” 是 十 九 世 纪 早 期 的 一 个 音 乐 术 语 . 为 “ R gt 原 sr 意 音 区” 指音 调 的范 围 , 被 语 音 学 采 用 , 来 描 述 言 语 中潜 在 的 , 后 用 音 高 范 围或 各 种 音 质 。 了 二 十世 纪 五 十 年 代 , 体 学 和 社 会 到 文 语 言学 开 始 把 它 译 为 “ 域 ” 指 随场 景 而 变 化 的语 言 变 体 , 语 , 即 人所 共 有 的 根 据 场 景 选择 恰 当 的 语 音 、 汇 、 法 等 言 语 特 征 词 语 的交 际能 力 。 在 六 十 年代 ,韩 礼 德 提 出 了 广 为 接 受 的 语 域 概 念 : 言 随其 功 能 的 变 化 而 变 化 。 其 场合 的 不 同 而不 同 , 语 随 这 种 根 据 语 言 的 使 用 而产 生 的变 体 就 是 语 域 ( a ia , 9 4 。 H ld y l 6 ) l 除 了强 调 语 言 对 场 景 的 依 赖 性 从 而 产 生 语 言 变 体 即语 域 外 , 韩 礼 德 还提 出 了决 定 语 域 的 三个 变 量 : 场 、 式 、 旨 。 语 语 语 语 场 是 指 言 语 题 材 . 言语 交 流 的 内容 范 围 , 科 学 、 即 如 艺 术、 体育 、 游等 。 为语 言 的使 用 范 围 不 同 . 形 式 也 会 随 之 旅 因 其 变 化 , 要 表 现 为 感 情 色 彩 、 业 术 语 的 运 用 和 选 择 等 , 进 主 专 并 而 影 响 到语 言功 能 。 语式 指 语 言 交 际 的渠 道 和 媒 介 。语 式 的 差 异 主 要 在 于 口 语体 和书面语体 及正式语 体和非 正式语 体 的区别 ( 瑞德 , 侯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对等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
我们将对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阐述翻译对等性的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语言间的对等性。
我们将总结在语篇分析视角下,提高翻译对等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对等是一个核心概念,旨在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风格和功能的对等。
然而,对等并非简单的逐字逐句对应,而是需要在更大的语境——即语篇的层面上进行理解和实现。
这就引出了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在更大的语境中理解和处理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该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关注的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如词汇、短语和句子。
在这一层面,翻译者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对等,确保翻译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中观结构则关注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翻译者需要分析源语语篇中的信息流动和逻辑关系,然后在目标语中重建这种流动和关系,确保翻译在整体上保持连贯和一致。
宏观结构则涉及到语篇的语境和目的。
翻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然后在目标语中创造出符合这些背景和目的的翻译,确保翻译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翻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翻译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摘要众所周知,英汉翻译除了考虑字面意义的传达和对等外,还要结合英汉社会文化背景译出其字面意义背后的语境意义或者言外之力,以求实现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这里我们就英汉翻译中如何实现原语与目标语之间言外之力的语用对等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境;言外之力;语用对等目前,就像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所说的那样,“全世界有十多亿人在用中文,又有约十亿人在用英文,所以中文和英文是全世界用得最多的文字,中英互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翻译”(许渊冲,2005)。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中英互译首先要解决其理论问题。
关于翻译理论,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例如,清代严复首先提出,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傅雷则提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等。
翻译理论家奈达则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这里的对等概念不单是词汇的字面意义、语言结构、和语体上的统一,也包括语用意义上的对等。
语用翻译应该使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或称为语用等值。
这里的语用等值概念实际上和钱钟书所倡导的翻译“化境”,以及傅雷的“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语言结构与表达的语用对等翻译奈达认为,语言之所以相同,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因此翻译中如要保存原作的内容,就必须改变表现形式。
语用对等,则主要是指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必须变通两种语言在词汇、社会文化内涵和表达结构上的字面意义上的对称性,实现翻译的语用等值。
实际上,实现语用对等首先要做到语言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和话语蕴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上的对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Austin(1969)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语言不再是意义的简单思辨,而是行为活动的具体表现。
词汇对等原则
词汇对等原则
“词汇对等原则”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尽可能地与源语言中的词汇在意义、语义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保持对等或相似。
这个原则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目标读者能够尽可能准确地理解源语言所表达的含义。
为了实现词汇对等,翻译者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语义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在意义上与源语言中的词汇尽可能接近,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2. 语义范围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在语义范围上与源语言中的词汇相匹配,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翻译。
3. 感情色彩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在感情色彩上与源语言中的词汇相一致,以传达源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4. 文化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误解。
5. 惯用表达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尽可能地使用与源语
言惯用表达方式相似的词汇,以保持翻译的自然和流畅。
翻译中对等原则与不对等问题的契合简析
翻译中对等原则与不对等问题的契合简析作者:王丽梅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34期[摘要] 对等问题一直是现代翻译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因素的制约,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对等问题。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无法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对等,也要尽量“求同存异”,努力寻求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进而做到相对意义上的对等,实现翻译中对等原则和实际文化中的不对等性的契合。
[关键词] 对等原则不对等契合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把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通过翻译获得相同的信息,进而实现沟通、交流。
翻译是人类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中力求使目的语的读者理解、领会原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就要充分考虑翻译中的对等原则,或者对等值,即英語中所谓的“equivalence”。
然而,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出现一定的不对称情况。
如何处理好翻译中的对等原则与不对等问题的矛盾,实现二者的契合,是任何翻译工作者需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对等翻译原则与对等翻译的可能性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足额地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这种绝对意义上的对等,包括概念、形式及功能上的对等,是我们进行英汉互译所追求的一种目标。
不少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如Popovi定义了翻译的对等,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型:(1)语言学的对等,原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篇在语言学方面有着同质性(homogeneity),比如,逐字翻译。
(2)聚合体的对等,聚合表现轴的成分的对等,比如,语法成分,Popovi把这看作比词汇对等更高范畴。
谈两种不同翻译类型中的文化对等问题
和符 际翻译 ) 应从“ 实” 个角度 出发 , , 忠 这 力求寻找在不 同的历 史、 文化 背景下 最佳 的翻译 方法。 文化 对等意指 翻
译 过 程 中注 重 文 化 的 差 异 , 量 再 现 原 文 所 要 表 达 的 意 图 、 想 感情 等 。 尽 思 关 键 词 :文化 对 等 ; 际 翻 译 ; 内翻 译 语 语 中 图分 类 号 :H 1 . 35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7 3 (0 0 0 O 5 0 0 8~ 84 2 1 )2一 0 7— 2
tn i , n o s , al u t u a a e o e p le o ma i usd h sg e t i ’ i n , s l t gwal a . e n s a d g s i h i q i n w r f h u s f y e t Hu n t o t e t i r a t ssl t i u a i l si y i cy e n n s n
与人 的交 流 , 翻译 不可 或缺 。而且 从实 践看来 , 化在 翻译 中的影 响是 不可 忽视 的 , 文 这不 仅 指在语 际 翻译 中 ,
语 内翻译 中也 同样 存在 文化 的影 响 , 至有 时是起决 定 作用 的。下 面分 别 就语 际 翻译 和 语 内 翻译 中的个 案 甚
来对此 详细 阐述 。
产生 之 日起 就伴 随着有 了翻译 , 所 以这样 说 , 因为 , 一 , 述 语 言 的主体 形 式各 异 , 个人 有 每 个人 不 之 是 其 表 每
同的表达 方式 , 时会 通过 肢体语 言 , 有 即使是 话语 交流 , 表 达 同一个 意 思 , 要 也不 是 只有 一 种 句式 结 构 , 一种 表达 方式 。其二 , 同的 国家 、 不 文化 、 会 、 史背 景下 , 社 历 人们 的语 言不尽 相 同 。综 合这些 因素 , 真正做 到人 要
翻译中的对等及其实践——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谈翻译过程中的困境
所指借 助 能指 的语 际对 应转 换过程 。
一
、
翻 译 对 等 观
三 、 等 的 局限 性 及 成 因 对
( ) 一 语言 的本体 因素
翻译 可 以被 看作 所指 的语 际对等 或对应 。如果
用 S 表 示 源语 , L TL 表 示 目 的 语 , d S l表 示 源 语 所
语 言 的本质 特 点 是造 成 对 等 困境 的 首要 因素 。 语言符 号 系 统 在 表 意 功 能 上 就 有 模 糊 性 和 不 确 定 性 。一词 多 义 的现 象 在 各 种 语 言 中普 遍 存 在 。 同
首 先 , 同的文化 各 自都有一 些独 特 的概念 , 不 因
而, 表达 这些概 念 的词在 其他语 言 中不存 在 。例如 ,
二、 完全对等 及其可行性
完全 对 等 在 翻译 中所 占的 比例 很 小 , 占到 四 只
“
p ia y 和 “ p a e ” o h u eo mm o s rv c ” s e k r ( ft e Ho s fCo n)
言符号 还具 有多 功 能 性 。除 语 义信 息 外 , 承 载 着 还 文化信 息 、 文体 信息 和情态 信息 等 。
( ) 二 语言 的语外 因素 语言是 社会 文 化 发展 的产 物 。文 化 的 不 同 , 语
言 相 关 的各 个 方 面 从 词 汇 、 法 到 文 本 都 会 有 很 大 语
这 两个 英 国社会 独有 的概 念就极 难 翻译成 其他 国家 的语 言 。其次 , 义词 和 下 义 词在 不 同的 语 言 中也 上
收 稿 日期 :0 l o 7 2 1 一1 ~2
作 者 简 介 : 洁 (9 0 ) 女 , 马 1 8 , 陕西 铜 川人 , 汉 长 江 T 商 学 院讲 师 , 究 方 向 : 语 习 得 、 武 研 二 英语 教 学 法 。
论翻译中的语域对等
语 境 预测语 篇 , 能 根 据 语 篇 预 测 其 发 生 的情 景 。 也
因此 只要我们 把这 些 语 境 因素 加 以 分 析 , 可 看 出 就
语篇 所 反映 的主题 以及作 者的观 点和 语篇本 身的文
体特 点 , 而给语 篇 翻译 提供 客观 性 的理 论依据 。
2 翻译 中的语 域 对 等
。
Hal a ld y把语域 看 成 是 “ 常 和某 一 情 景类 型 i 通
相联 系 的意义结 构” 。这样 , 同的语域 之 间 的区别 不 就不 仅仅是 形式上 的 区别 ,期 :0 00- 1 21 —11 修 回 日期 :0 00 —0 2 1— 13
中 图 分 类 号 : 1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6 卜3 2 ( 0 0 0 — 0 80 H3 5 9 A 1 7 5 4 2 1 ) 10 4 —4
人们都 期望 自己 的语 言 能符 合 交 际环 境 , 而 从 达到交 际 目的 。我 们 对 自身语 言 的认识 极 其 复 杂 , 我们 的头脑 里所装 的不 只是 一 种 广 泛 的 、 式 复 杂 形
论, 但它把 语 言 作 为 一 种 社 会 现象 来 考 察 , 重 语 注 境 、 义和 功能 , 调 语 言 变体 的研 究 , 我们 翻 译 语 强 对
地位, 以及他 们之 间 的角 色关 系 ;语 式” 指语言 交 “ 是
际 的渠 道或媒 介 , 口头 的还是 书 面的 , 即兴的还 是 是
黄 利 花
( 丘 师 范 学 院 外语 学 院 河 南 商丘 :7 0 0 商 4 60 )
摘 要 翻译要 求译 者不仅 要把 原文 的概念 意义 和 内涵 意 义翻 译 出来, 还要 保 证原 文 与译 文 在 文 白程度 、 体风格 等 方面保持 一致 , 语 从语 言 学的 角度 来说 就是要 达 到语域 三个层 次上 的对等 , : 即 语 场对等 、 语式对 等和语 旨对 等 。从 这三 个层 次探 讨 了翻 译 中的语域 对等 问题 。 关键 词 翻译 ; 译者 ; 域 对等 语
词汇对等举例
词汇对等举例词汇对等是翻译中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文化、习惯用法、学科领域、语言风格和语境等方面的对等。
以下是一些词汇对等的例子,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语义对等语义对等是指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词汇意义上相对应。
例如,“cat”在英语中翻译为汉语的“猫”,它们之间的意义是相同的。
文化对等文化对等是指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文化背景上的对应。
例如,“Jack”在英语中指的是一种常见的男孩名字,而在汉语中则可以翻译为“杰克”,它们之间的文化背景是相似的。
习惯用法对等习惯用法对等是指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习惯用法上的对应。
例如,“I am not sure about that”在英语中通常翻译为“我不确定那个”,而不是逐字翻译为“我不确定这件事”。
学科领域对等学科领域对等是指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特定学科领域内的对应。
例如,“global warming”在英语中可以翻译为“全球变暖”,这是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专业术语。
语言风格对等语言风格对等是指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语言风格上的对应。
例如,“Please”在英语中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而在汉语中则可以翻译为“请”,它们之间的语言风格是相似的。
表达方式对等表达方式对等是指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表达方式上的对应。
例如,“He is a good student”在英语中可以翻译为“他是个好学生”,而不是逐字翻译为“他是好学生”,以避免语义混淆。
语境对等语境对等是指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语境上的对应。
例如,“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在英语中指的是下大雨,而在汉语中则可以翻译为“倾盆大雨”,它们之间的语境是相似的。
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学习商务英语就是为了更好的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研究中外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任何不同文化只有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要了解本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的本质,从而找到根源所在。
让这些所谓的差异尽可能的在翻译中消失。
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或者温婉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
因此研究翻译中的对等问题能更好的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信息;对等;商务英语摘要------------------------------------------------------------------------ I 第1章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 1.1 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2 1.2 对事物认识差异------------------------------------------------------ 2 1.3 语言习惯的差异------------------------------------------------ 3第2章翻译要达到基本信息对等-------------------------------------------- 5 2.1 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 ------------------------------------------ 6 2.2 原文与译文风格信息的对等-------------------------------------- 6第3章翻译的技巧--------------------------------------------------- 9 3.1 中英对比法---------------------------------------------------- 9 3.2 懂得词类的转化------------------------------------------------ 9 第4章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第1章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社会习俗、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存有明显差异,不同语言的语用功能不尽相同。
意义对等是根本——谈谈翻译中的对等
翻译涉及两种语 言。当两种不 同 的语 言表 达同样 的意
义或同一 事 物 , 就 是 翻译 中 的对 等 了。 比如 世 界 语 的 这
“ ud ”和 法 语 的 “ he ” 或 俄 语 的 “ " yco — h no ci , n 3r p c o x ar  ̄crt.  ̄p ” rm rf n a b 和英 语 的 “ Si aR si [ co s us n—E g s a nlh i dc oa ” 表达 的是同一意义 , it nr , i y 它们便 是对等 的例 子。实际 上, 翻译 就是如何求得或实现对等的问题 。
当两 种语 言的文本表达 的意思相 同 , 便是意 义对 等。 这
如以上所举世 界语 的“ ud ” h n o 和法语 的“ he ” 达 的都 是 cin 表 “ 的意思 、 语 的“ T yco—arH cM n Bp ” 狗” 俄 3 opcx H皿 盘 K co al 和 , 英语 的“ hsi a us —E gi co a ” T i s si R a n nlhd tnr 表达的都 是“ si i y 这 是一本俄英词典 ” 的意思 , 它们所体 现的都是 意义对 等。再
说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 言的桥梁 , “ 使通 晓不 同语言的人 能通 过原 文 的重新 表达 而进 行思 想交 流。
翻译是把一种语 言( 即原语 ) 的信息用另一 种语 言 ( 即译语 )
表达 出来 , 使译文读者 能得到原 文作者所 表达 的思想 , 得到
2 Mga on—— 阿富汗猎犬 . hnhud
一
、
翻译与对等
操不 同语言的人之间进行交 际 , 必须借 助翻译 。翻译 就 是用另一种语言 ( 翻译学 中称之为“ 译人语 ” “ 或 目的语 ” 英 , 语中称之为 “agt agae ) 人们 说 的 或写 的东 西 ( tr n ug ” 将 el 即 “ 原文” 原语 文本 ” 英语 中称之为“o r n aet t ) 或“ , suc l g g x” e au e 再表达一遍 , 并尽量在 内容上 、 形式上 、 风格上与原话或 原文
翻译对等理论
model,and scientific methods to analyze meaning in
his work on Bible translating.
3. Nida’s concepts of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张美芳教授1999年在其论文“从语境分析看动态对等论的局限性
”中指出,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缺陷。她
以分析查良镛先生写在香港回归之日的一篇文章为基础指出,在
下列情况下,“动态对等”不能取得:
“原文与译文的目的不一致时,其功能不可能对等;接受者
的文化背景和阅读经验不相同时,读者反应不可能对等;译语语
以使用同义词,这就意味着语码单位之间通常没有完全的对等,从语法的角度来看
,语言本身存在差异,译者翻译时可能面临找不到对应词语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
不可译。他承认 专有名词可以用外来语(loan words)、直译语(loan
translation)、新语(neologism)、语义转换(semantic shifts)和迂回表达法(circum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六分。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一、什么是对等
二、对等理论的发展
三、翻译对等的类型
四、翻译界对对等理论的争论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六分。
一、什么是对等
Equivalence refers to the description of one thing in different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论翻译中的语域对等
论翻译中的语域对等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为基础,结合翻译实例,从“语场对等、语式对等和语旨对等”三个层次探讨翻译中的语域对等问题,指出翻译应尽量做到译文和原文在语域上的对等。
标签:语域理论翻译语域对等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所谓语域理论,是韩礼德(Halliday)等语言学家在把语言同社会和人放在一起来加以考察和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语域(register)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
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语言变化形式(胡壮麟、朱永生,2005)。
韩礼德将语境因素概括为三个部分: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话语方式(mode),即语场、语旨和语式(Halliday & Hasan,1989)。
语场指的是交谈的话题以及场地等情景因素;语旨指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即个人基调和语言活动的目的即功能基调;语式是指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口语或书面语或介于二者之间。
语境三因素中任何一项的改变都会引起意义的变化,导致语言的变异,产生不同的语域。
语域的这三个变项共同构成语域,具有反应文化的功能、预测语篇意义和语言特征的功能。
语场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语旨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语式体现了语言的语篇功能。
语域选择取向,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确定某一语言变体的具体语域,并在译文中以相同或类似的语域加以表达。
将语域理论引入翻译领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描述某些超语言因素的规范,帮助我们在翻译中成功地实现“意义转换”(周俊清,1996)。
翻译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源语的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物,因而对等是翻译的基础。
一般来说,取得翻译对等越多,译文质量也越高。
寻找意义的对等实际上是寻找两种语言的语篇情景语域的对等。
在目的语环境中努力重建一个与原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相切合的新的语域环境(刘宓庆,2005)。
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使译文再现原文的语域特征,恰当表现原文赖以产生的语场、语式、语旨,使译文与原文的语域特征达成一致,力求实现语篇效果的对等,以达到表达贴切形象。
翻译中的语法对等
翻译中的语法对等Translation can be viewed as a creative job. It involves some knowledge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So it is difficult for translators to grasp the grammar of original language. In the progr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grammar context limits the translation, and can not properly express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text. The result is that the translation is not pure or smooth.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notice the grammatical phenomenon to make translation flu ent an d fai thful.When translating a text or a sentence, it is unavoidable to meet the problems of the tense and voice of the verbs,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bs and adjectives. Generally, when a translator deal with the tense and voice, he only adds to the Chinese character “着”, “了”, “过” and “被”. And when he translates the adverbs and adjectives, he just uses the Chinese character “地” and “的”.For example:1) “I passed you on the road?”“Monseigneur, it is true. I had the honor of being passed on the road.”原译:“在路上我屡次经过你面前了吗?”“爵爷,是的。
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和有效翻译
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和有效翻译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和有效翻译[摘要]翻译理论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翻译的过程就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
对于这一过程的研究,很多学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工作,但是无论译者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翻译中完全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有效翻译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关键词]翻译完全对等有效翻译一、完全对等翻译的不可能性交际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手段,翻译在持不同语言的两国人的交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译者总是想使原文与译文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风格上达到完全一致的对等,但是完全一致的对等是个理想状态,很少能够达到,这归根于以下原因。
1.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是有距离和差异的由于人类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诸如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社会习俗、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给翻译带来许多障碍,这多方面的差异必然在语言中有所反映,比如文化的缺项造成语言词汇的缺项(刘利华,1999)。
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短语或某句话不一定能够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与它在内涵和外延意义上完全相同的对等语。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译者找不到对等的翻译,至少可以做到对应翻译。
如:“水中捞月”被翻译成英语应为“to fish in the air”,“木已成舟”被翻译为“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瓮中之鳖”被翻译为“a rat in the hole”等等。
2.语言根植于文化并从属于文化,文化在文字翻译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保持原文文化色彩与译文的可理解性之间译者有时只能取其一。
尽管有时译者可采取一些措施来弥补这一损失,如加注解、加解释等,但是这些方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
译文永远不能译出原文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和情感联想,这一观点在某一则广告翻译中得到体现。
如中国有名的电池品牌“白象”的英译,白象被译成“white elephant”。
翻译中内容_形式对等问题初探_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
第27卷第2期2009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HENAN UN I V ER SITY OF S C IENCE AND TEC HNOLOGY (S OCIAL S C IENCE)Vo.l 27 N o .2A pr .2009艺文丛谈翻译中内容、形式对等问题初探!!!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常晖,石春燕(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摘 要: 翻译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对等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原语与译入语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译者应尽可能选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因此仅注意形式对应是不够的。
运用奈达的部分理论,从英汉两种语言思维差异的特征入手,则有可能在文学翻译中化解这一矛盾。
关键词: 翻译;内容;形式;功能对等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09)02-0054-03收稿日期: 2008-10-28作者简介: 常晖(1969-),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副教授,从事中西语言文化对比及翻译研究。
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或基本对等是翻译工作者的最高境界。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即后来的#功能对等∃理论。
动态对等虽然已臻于完美,但当其运用于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处理时常常会陷入两难局面:在读者的反应与文化的传递中无法抉择。
[1]翻译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尴尬情况:译者非常明白原文的意思,但就是不能很好地译出来,结果译文欧化、别扭、读之形同嚼蜡。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未能摆脱原文束缚在译入语中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
本文将运用奈达的理论,从英汉两种语言思维差异的特性入手,分析探讨翻译实践中化解内容与形式统一或基本对等这一棘手矛盾的可能性。
关于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2]#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构词、语序、结构、诗歌、谚语等方面各不相同%%译者不必悲叹译入语缺少某种表达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商务英语就是为了更好的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研究中外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任何不同文化只有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要了解本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的本质,从而找到根源所在。
让这些所谓的差异尽可能的在翻译中消失。
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或者温婉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
因此研究翻译中的对等问题能更好的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信息;对等;商务英语摘要------------------------------------------------------------------------ I 第1章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 1.1 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2 1.2 对事物认识差异------------------------------------------------------ 2 1.3 语言习惯的差异------------------------------------------------ 3第2章翻译要达到基本信息对等-------------------------------------------- 5 2.1 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 ------------------------------------------ 6 2.2 原文与译文风格信息的对等-------------------------------------- 6第3章翻译的技巧--------------------------------------------------- 9 3.1 中英对比法---------------------------------------------------- 9 3.2 懂得词类的转化------------------------------------------------ 9 第4章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第1章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社会习俗、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存有明显差异,不同语言的语用功能不尽相同。
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应始终坚持从文化角度去思维,准确把握不同语言的语用功能意义,结合语境“对症下药”,将语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忠实无误地传达给读者,从而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在商务英语中就必须做到翻译对等,准确的找到一个在两种语言下的平衡点或者是一个切入点。
要想找到这个切入点就必须做到对不同文化的充分了解。
下面从几个文化认识的差异中加以了解。
1.1 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在人们心目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性格的基石。
中西文化差异之一是时间取向不同。
中国人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向,对过去的眷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中国人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珍视。
在中国文化中长者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
与此相反。
西方人在时间上是未来取向,因而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级价值。
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道德观念等造就了中西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不同。
在文化个性上,东方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崇尚个体价值;东方人讲究社会伦理,西方人则讲究个体道德;东方人性格内向、表达情感含蓄,而西方人性格外向、直率;东方人以形象、综合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西方人则以抽象、分析思维方式看待事物。
这些差异在语言中都有体现,翻译应特别注意,以免引起交际失误。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则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英语国家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的人可以说“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Did you have a good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问候。
对正在进行或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 done,That was a hard job”。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考虑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决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机械地直译。
另外,中国受上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尊称和谦称的运用在中国也很普遍,称自己为“鄙人”,称对方为“阁下”;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别人的为“令郎”;称自己的老婆为“贱内”,称对方的为“尊夫人”;称自己的意见是“浅见”、“愚见”,别人的是“高见”等。
对待谦虚,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
英美人对别人的夸奖往往欣然接受,说声Thank you;而中国人却不像他们那样直率,习惯用“过奖了,过奖了”、“哪里,哪里”一类用语来表示自己的谦虚态度,这样价值标准的不同,就容易造成误解,以至于还会闹出笑话来。
有这么一则笑话,一女士会见外国朋友,要求翻译要严格按她的意思翻,不许走样。
老外一见到她,立刻拍马屁道:“You are very beautiful.”翻译照翻,女士心花怒放,嘴上还要谦虚一下:“哪里,哪里”。
翻译不敢怠慢,把女士的话翻成英文:“Where?Where?”老外一愣,还有这样的人,追问哪里漂亮的,干脆马屁拍到底:“Everywhere,everywhere.”翻译:“你到处都很漂亮。
”女士更高兴了,但总是要客气一下:“不见得,不见得”。
翻译赶紧翻成英文:“You are not allowed to see,you are not allowed to see.”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大家都把赞扬看成是对他们的鼓励、认可、赞同,只不过表达对这种赞扬的方式不同,西方人习惯向称赞他们的人表示感谢而中国人则要表示谦虚。
在翻译时就要了解这样的差别,对语言进行调整,甚至于要符合对方语言习惯,即使意思有很大改变也在所不惜。
这样才能避免造成误解,甚至尴尬的场面。
1.2 对事物认识差异首先是习俗和信仰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像“春天,温暖”,它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给人的感觉是‘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相反“西风”为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英国有一款Zephyr(西风)牌汽车了。
我们只有通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对比,才能克服母语的干扰,将两种语言转换自如。
其次是颜色的文化差异。
在东西方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的词非常丰富。
如:红色在我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而西方文化中常说 a red battle(血战)、red alert(空袭报警);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西方人常用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a white lie无害的谎言等;绿色在中国文化中除了表示狭义外,还表示野恶,西方文化中的green表示新鲜、没有经验、妒忌。
如in the green wood (在青春旺盛的时代)、a green hand(生手)。
数字在东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着差异。
如我国有“肠6”、“999”、“金六福”、“三枪”、“十三香”等这些数字用作商标的商品,在欧美同样可以看到7-Up. Mild Seven.7-Eleven等商标人会变老是自然规律,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老”这个词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在中国“老”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如“老骥伏枥”、“老马识途”等。
对年长者,我们称呼时也往往冠以“老”字,如:“老寿星”、“老先生” 等。
这类称呼中的“老” 字,其语用功能主要是体现对长者的尊重,“年老”之意被淡化。
但在英美人中“老”意味着“不能再为社会做贡献”、“不中用了” ,所以“old” 是忌用词,要用elderly或senior来代替。
“死” 字几乎在所有语言中都是避讳语,英汉语中死的委婉语,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与文化。
例如中国佛教把“死”婉称为“入寂”、“圆寂” ;道家却称之为“仙去”、“仙逝”等。
老者死亡称为“寿终”、“谢世”;少年死亡称为“夭折”;中年死亡称为“早逝”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从死者的社会地位到年龄、性别,生者与死者的关系,生者对死者的态度等无一不体现在所使用的委婉词语中。
英语中的to go west ,to be taken to paradise ,to be asleep in theArms of God 等习语均出自圣经。
基督教认为,在最后的审判日人人都要把记载自己在世上所作所为的账本交给上帝加以审判。
上述关于“死”的英语习语,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信仰观念。
1.3 语言习惯的差异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常用lover一词,每每至此外国人都颇为惊讶。
因为lover在英语中表示情夫或情妇之意。
外国人不理解,怎么一向在这类问题上保守谨慎的中国人会公开声明自己另有隐情呢?其实,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英语词应该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fiance(未婚夫)或fiancee(未婚匆。
“帆船”牌地毯,是我国的出口产品之一,译成Junk,在英美市场无人问津,后改译成Junco市场才有积极反应。
因为Junk除了帆船之意外,还有“垃圾、破烂;假货、旧货、废货”的意思,如junk bond(垃圾债券)、junkie(废旧品商人)、junk market(旧货市场)等。
如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Goats,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外,还有“色鬼”之意。
有了这样的商标,无论其产品的质量有多好,有谁会去使用呢?原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汉英民族因所生活的地理位置、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意识形态的不同。
自然条件各异.所接触的客观事物也会在种类、数量、与人类的疏密关系等方面有所不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也必然各异,而此种物质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2章翻译要达到基本信息对等美国翻译理论家人奈达Eugene A. Nada认为,翻译的预期目的主要是原文与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风格、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