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滞后-超前课程设计
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设计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报告题目: 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设计姓名: 胡志峰学号: 1002301052013年7月12日《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签字:系(教研室)主任签字:2013年7 月5 日一、实验目的完成滞后 - 超前校正控制器设计二、实验要求熟练掌握 MATLAB 设计仿真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运用Protel 设计控制器硬件电路图,以及运用MCS-51单片机C 或汇编语言完成控制器软件程序编程。
三、设计任务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60)(110()(0++=ss s K s G ,采用模拟设计法设计滞后-超前校正数字控制器,使校正后的系统满足如下指标: (1) 当t r = 时,稳态误差不大于1/126; (2) 开环系统截止频率 20≥c ω rad/s ; (3) 相位裕度o 35≥γ 。
四、 实验具体步骤4.1 相位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的连续设计校正方案主要有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前馈校正。
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法是针对被校正系统的性能和给定的性能指标,首先选择合适的校正环节的结构,然后用校正方法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
在用分析法进行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的结构通常采用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这三种类型。
超前校正的作用在于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响应的快速性,滞后校正的主要作用是在不影响系统暂态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低频段的增益,改善系统的稳态特性,而滞后超前校正环节则可以同时改善系统的暂态特性和稳态特性。
这种校正的实质是综合利用了滞后和超前校正的各自特点,利用其超前部分改善暂态特性,而利用滞后部分改善稳态特性,两者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1)调整开环增益 K,使其满足稳态误差不大于1/126;00lim (s)126v s K s G K →=== (1)按求得的开环增益 K=126 绘制 Bode 图4-1所示:图4-1 校正前系统Bode 图图4-2 校正前系统阶跃响应图由图可知:未校正系统的 剪切频率: 032.5/c rad s ω= 相角裕度:011.4γ=-︒ 幅值裕度: 5.120g K dB =-< 相位裕度:24.5/g rad s ω=以上计算以及仿真结果可知,系统不稳定,需要进行校正,由于0c ω附近频段内0(s)G 的对数幅频渐近线以 -40dB/dec 穿过 0dB 线,只加一个超前校正网络其相角超前量有可能不足以满足相位裕度的要求 , 可以设想如果让中频段(0c ω附近)衰减,再由超前校正发挥作用,则有可能满足指标要求,而中频段衰减正好可以用滞后校正完成。
用频域设计法设计滞后超前装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 摘要用频域设计法设计一滞后—超前装置,使校正后的某一单位反馈系统满足一定的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的速度误差系数,校正后相位裕量,时域性能指标超调量和调整时间.关键字:超前 滞后 校正 滞后-超前校正 二设计过程1 设计要求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0()(1)(4)K G s s s s =++ ,校正后系统满足以下指标: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速度误差系数Kv=10s 1-; 校正后相位裕量40。
≥γ,时域性能指标超调量M ﹪≤30﹪,调整时间s t s 6≤;S t p 2≤ 。
2设计过程根据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速度误差系数sKr110-=可以得到400=k,所以)125.0)(1(10)(0++=s s s s G绘出系统未校正时的波特图如下:>>> num=10;>> f1=[1,0];f2=[1,1];f3=[0.25,1]; >> den=conv (f1,conv(f2,f3)); >> bode(num,den) 由公式010lg 205lg2030lg 2011=--c c ww 计算得未校正系统的剪切频率sr a d c2=ω,系统未校正时的相角裕量01118090ar c t a n a r c t20.7c c r w w =---=-001802.0r c t a n 1.0a r c t a n 90)()(-=---=∠g g g g w w jw H jw G 由 得 幅值裕量为+8dB002218090arctan arctan 0.2520.7c c r w w =---=-由 得未校正时系统的频率为2s rad ,校正装置在此频率产生一个-8dB 的增益,由以上条件及dB w L c 20)(20=,20lg 20=β可解得校正装置的参数10=β 选取 s r a d w w c /2.010122===τ 所以52=τ超前部分第二个转折频率s T 1241-=α,并取1.0=α,得超前部分传递函数11)(222++=ττααss s cG , 串入一个放大倍数1012==αk c 的放大器以补偿超前校正带来的幅值衰减与超前部分同理可以求得之后部分的第二个转折频率为s c12.010-=ω,取10=β可求得本部分第一个转折频率为s 1102.01-=τβ,故滞后部分的传递函数为1501511)(111++=++=s s s s s G c ττβ 综合以上内容可得该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212(21)(51)()()()(0.21)(501)c c c c s s G s s s s s G G K ++==++由此可作出校正后的波特图如下:>> f1=[2,1];f2=[5,1]; >> num=conv(f1,f2); >> f3=[0.2,1];f4=[50,1]; >> den=conv(f3,f4);>> bode(num,den)010(51)(21)()()()(1)(0.251)(0.21)(501)c s s G s G s G s s s s s s ++==++++校正后的系统的BODE 图如下所示:>> f1=[5,1];f2=[2,1];num=10*conv(f1,f2);>> f3=[1,0];f4=[1,1];f5=[0.25,1];f6=[0.2,1];f7=[5,10]; >> den=conv(f3,conv(f4,conv(f5,conv(f6,f7)))); >> bode(num,den)校验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量为2/c rad s ω=,49.1γ= ≥40时域性能指标的要求:对超调量和调节时间要转换到开环频率域的性能指标由最大超调量%0.160.4(1)r M M =+-%30%M ≤ 1.35r M ⇒=而 sck t πω=2112 1.5() 2.5()r r k M M --=++ 6s t s ≤*1.6/c rad s ω⇒= *11sin ()47.8rM γ-==验证校正后的系统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时域指标与频域指标)2/c rad s ω=,49.1γ= 很明显满足相角裕量条件和时域指标要求。
自控原理超前滞后校正
定常系统的频率法超前校正1问题描述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校正,是利用超前校正网络的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量,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致使闭环系统的频带扩展,以达到改善系统暂态响应的目的。
但系统频带的加宽也会带来一定的噪声干扰,为了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高频段要求幅值迅速衰减,以减少噪声影响。
2设计过程和步骤2.1题目 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2.2计算校正传递函数(1)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K则解得100k =(2)由于开环增益100k =,在MATLAB 中输入以下命令:z=[ ] ;p=[0,-10,-100];k=100000;[num,den]=zp2tf(z,p,k);[mag,phase,w]=bode(num,den);margin(mag,phase,w);则可得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如图1所示:图1 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由图中可以看出相位裕量角为061.1(3)谐振峰值为%0.161 1.250.4r M σ-=+=, 给定系统的相位裕量值1arcsin()53.1301r M γ==,由于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在剪切频率处的斜率为40/db dec -,一般取005~10ε=,在这里取为10,超前校正装置应提供的相位超前量φ,即:5201.611061.11301.531=+-=+-==εγγφφmε是用于补偿因超前装置的引入,使系统的剪切频率增大而增加的相角迟后量。
(4)根据所确定的最大相位超前角m φ,按下式计算相应的α(5)计算校正装置在m w 处的幅值110log α。
由于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图,求得其幅值为110log α-处的频率,该频率m φ就是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剪切频率c w ,即76.80==m c ωω(6)确定校正网络的转折频率和1ω、2ω4946.200644.076.8011=⨯===αωωm T ,(7)画出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并验算相应的相位裕量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则改变ε值,从步骤(3)开始重新进行计算。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超前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 设计题目1.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方法、步骤。
2.掌握对控制系统的相角裕度、稳态误差、截止频率和动态性能分析。
3.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
4.提高大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题目任务及要求题目1: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10+=s s K s G 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任务: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rad e ss 151<; (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 45≥γ。
(3)截止频率s rad c /5.7≥ω。
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s s K s G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性能:(1) 相角裕度045≥γ;(2) 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为1.0=sse ; (3) 系统的剪切频率wc <4.4rad/s 。
(4)模值余度h ≥10dBk=10;num1=[1];den1=conv([1 0],[1 1]); sys1=tf(k*num1,den1); figure(1);Margin(sys1);hold onfigure(2);sys=feedback(sys1,1) step(sys)Transfer function:10-------s^2 + s未校正前的Bode图未校正前的的阶跃响应曲线由图可以看出未经校正的Bode图及其性能指标,还有如图(-2)所示的未校正的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由图(-1)可以看出系统的:模值稳定余度; h=∞dB; -pi穿越频率:Wg=∞dB;相角稳定余度为γ=180剪切频率:Wc=3.08rad/s;由图(-1)可以知道,系统校正前,相角稳定余度=18<45。
为满足要求,开环系剪切频率wc=3.08rad/s<4.4rad/s。
超前滞后校正课程设计
超前滞后校正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超前滞后校正”的概念,了解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超前滞后校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如稳定性、快速性和平稳性。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超前滞后校正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调整。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模拟软件进行超前滞后校正的设计和仿真。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与超前滞后校正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数据和文字,清晰、准确地表达校正前后的系统性能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自动控制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兴趣。
2.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勇于面对挑战,善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的相关内容,通过讲解超前滞后校正,使学生了解控制系统性能优化的方法。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控制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理论知识:-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回顾控制系统稳定性判据,如劳斯-赫尔维茨准则。
- 超前滞后校正原理:讲解超前滞后校正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 校正参数设计:介绍超前滞后校正参数的设计方法,如根轨迹法、波特图法等。
2. 实践操作:- 软件仿真:使用MATLAB等软件,进行超前滞后校正的设计与仿真。
-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设备,观察校正前后控制系统性能的变化,如阶跃响应、冲击响应等。
3. 教学案例:- 分析实际工业控制系统中应用超前滞后校正的案例,如电机转速控制、温度控制等。
自动控制原理--滞后超前校正与PID校正
G s 1 T1s 1 aT2s
1 T1s 1 T2s
°
其中:
E1
1,a 1且.a 1 °
C1
R1
°
R2
E2
C2
°
Phase (deg); Magnitude (dB)
To: Y(1)
Bode Diagrams
From: U(1) 0
-5
-10
-15
-20 50
0
-5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4
10-3
10-2
应 50o 处的g 0.082 rad s,相应幅频特性为Lg 45.5db
据此,由20log KP Lg 45db 求得:KP 0.0053 。
为减少对相角裕量校正效果影响,PI控制器转折 频率 1 KI KP 选择远离g 处,取1 g 10 0.0082 rad s 求得:KI 0.000044 。于是,PI控制器传递函数
• PID调节器是一种有源校正网络,它获得了 广泛的应用,其整定方法要有所了解。
系统校正的设计方法
分析法
综合法
分析法:
选择一种校正装置
设计装置的参数
校验
综合法: 设计希望特性曲线 校验
确定校正装置的参数
期望特性综合设计方法:
1、先满足精度要求,并画出原系统Bode图; 2、根据Bode定理,系统有较大的相位裕量,幅频特性在剪切频
G( j)
1
j2T( jT 1)
63.5
0.707
二阶最佳指标:
L() -20dB/dB
1/2T
()
p % 4.3%
180°
ts (6 ~ 8)T
1/T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课程设计--滞后-超前校正
滞后-超前校正——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1. 了解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
2. 掌握对系统进行稳定性的分析、稳态误差分析以及动态特性分析的方法。
3. 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4.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与要求:设计内容:1. 阅读有关资料。
2. 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以及动态特性分析。
3. 绘制根轨迹图、Bode 图、Nyquist 图。
4. 设计校正系统,满足工作要求。
设计条件:1、被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是m m 1m 2012mn sn 1n 2012nb s b s b s b ()a s a a s a G S ----+++⋯+=+++⋯+(n≥m)2、参数a0,a1,a2,...an和b0,b1,b2,...bm因小组而异。
设计要求:1. 能用MATLAB 解复杂的自动控制理论题目。
2. 能用MATLAB 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
3. 能灵活应用MATLAB 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 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三、设计步骤:1、自学MATLAB软件的基本知识,包括MATLAB的基本操作命令。
控制系统工具箱的用法等,并上机实验。
2、基于MALAB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其满足给定的领域性能指标。
要求程序执行的结果中有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校正装置的参数T,α等的值。
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G(S)= 0(2)(40)k s s s ++,使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度大于等于40°,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等于20。
校正前根据上式可化简G(S)= 00.0125(0.51)(0.0251)k s s s ++,所以公式G(S)=20(0.51)(0.0251)s s s ++,所以=1,则c w = 6.1310,相角裕度γ为9.3528。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
目录一、设计目的-------------------------------------------------------------1二、设计要求-------------------------------------------------------------1三、实现过程-------------------------------------------------------------33.1系统概述-------------------------------------------------------- 33.1.1设计原理------------------------------------------------- 33.1.2设计步骤------------------------------------------------- 43.2设计与分析----------------------------------------------------- 53.2.1校正前参数确定--------------------------------------- 53.2.2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53.2.3 理论系统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和BODE 图-- 73.2.4系统软件仿真------------------------------------------ 8四、总结------------------------------------------------------------------15五、参考文献-------------------------------------------------------------16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步骤和方法。
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课 程 设 计题 目: 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初始条件: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2)(1()(++=s s s Ks G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10v K S -≥,相角裕度 45≥γ。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用MATLAB画出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值的系统伯德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2)前向通路中插入一相位滞后-超前校正,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3)用MATLAB画出未校正和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4)用Matlab画出已校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求出超调量、峰值时间、调节时间及稳态误差。
(5)课程设计说明书中要求写清楚计算分析的过程,列出MATLAB程序和MATLAB输出。
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 (I)摘要 (II)1设计题目和设计要求 (1)1.1题目 (1)1.2初始条件 (1)1.3设计要求 (1)1.4主要任务 (1)2设计原理 (2)2.1滞后-超前校正原理 (2)3设计方案 (4)3.1校正前系统分析 (4)3.1.1确定未校正系统的K值 (4)3.1.2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和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根轨迹 (4)3.1.3未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7)3.2方案选择 (7)4设计分析与计算 (8)4.1校正环节参数计算 (8)的确定 (8)4.1.1已校正系统截止频率ωcω的确定 (8)4.1.4校正环节滞后部分交接频率aω的确定 (8)4.1.1校正环节超前部分交接频率b4.2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 (8)4.3已校正系统传递函数 (9)5已校正系统的仿真波形及仿真程序 (10)5.1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10)5.2已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11)5.3已校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2)6结果分析 (13)7总结与体会 (14)参考文献 (14)本科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的设计.doc
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的设计。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报告主题: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设计名称:胡志峰学生编号: 100230105 XXXX 7月12日《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作业学生编号100230105 1002301班胡志峰导师任谦主题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设计时间XXXX 7月5日至7月12日XXXX共需完成1周的设计任务:设置单元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采用模拟设计方法设计滞后-将单元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设为,采用模拟设计方法设计滞后:(1)时间到时,稳态误差不大于1/126;(2)开环系统截止频率rad/s;(3)相位裕量。
方案设计:1.完成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2.选择元件并完成电路设计。
控制器采用MCS- (2)开环系统截止频率RAD/S;(3)相位裕量。
方案设计:1.完成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2.选择元件并完成电路设计。
控制器采用单片机:1。
控制系统的仿真和设计步骤应包括数字控制器的性能曲线、采样周期的选择、脉冲传递函数和差分方程。
2.元件选择、电路设计和Protel原理图;3.带有详细注释的软件流程图和源程序;4.设计总结和经验;5.列出参考资料。
讲师签名:系主任(教研室)签字:7月5日,XXXX首先,实验目的被延迟了-2。
元件选择、电路设计,并绘制Protel 原理图;3.带有详细注释的软件流程图和源程序;4.设计总结和经验;5.列出参考资料。
讲师签名:系主任(教研室)签字:7月5日,XXXX(1)实验完成滞后:(1)当时间合适时,稳态误差不超过1/126;(2)开环系统截止频率rad/s;(3)相位裕量。
第四,实验4.1的具体步骤相位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的连续设计校正方案主要包括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前馈校正。
有两种主要方法来确定校准装置的结构和参数:分析和综合。
根据待校正系统的性能和给定的性能指标,分析方法首先选择合适的校正环节结构,然后利用校正方法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
用解析法进行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的结构通常采用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2)开环系统截止频率rad/s;(3)相位裕量。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超前校正
作者:王冠博 专业:自动化 学校:大连海洋大学一.课程设计题目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10.110.3O kG s s s s =++试设计超前校正环节,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6v K ≤,相角裕度为45度,并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开环Bode 图和闭环Nyquist 图。
二.课程设计目的1.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有关知识,加深对内涵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关于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对不同的系统选用不同的校正方式,以保证得到最佳的系统。
4.理解在校正过程中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相角裕度,截止频率,超前(滞后)角频率,分度系数,时间常数等参数。
5.学习MATLAB 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会利用MATLAB 提供的函数求出所需要得到的实验结果。
6.从总体上把握对系统进行校正的思路,能够将理论操作联系实际、运用于实际。
三.课程设计要求 1.认真查阅资料;2.遵守课程设计时间安排;3.按时上机,认真调试程序;4.认真书写报告。
四.课程设计内容 1.设计思想首先确定其K 值,调用MATLAB 函数算出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并通过MATLAB 绘制校正前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开环Bode 图和闭环Nyquist 图。
之后在Bode 图上选取新的截止频率并算出超前网络参数a 和T 并写出新的传递函数。
最后,通过MATLAB 绘制校正后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开环Bode 图和闭环Nyquist 图。
2.设计步骤(1)已知给定的系统为Ⅰ型系统,其静态速度误差系数v K K=,题目要求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6v K ≤,取6K =。
调用MATLAB 函数: num=[6];den=[0.03 0.4 1 0]; G=tf(num,den);[Gm,Pm,Wcg,Wcp]=margin(G) 求出:Gm=2.2222 幅值裕度 Pm=21.2373 相角裕度 Wcg=5.7735 相位穿越频率 Wcp=3.7373 幅值穿越频率①使用simulink 绘制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曲线②绘制校正前开环Bode图G=tf(6,conv(conv([1 0],[0.1 1]),[0.3 1])); bode(G);grid on-150-100-5050M a g n i t u d e (d B)10101010103-270-225-180-135-90P h a s e (d e g )Bode DiagramFrequency (rad/sec)③绘制校正前闭环Nyquist 图num=[6];den=[0.03 0.4 1 6]; G=tf(num,den); nyquist(G); grid on-2-1.5-1-0.500.51 1.5-3-2-1123Nyquist DiagramReal Axis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2)采用串联超前矫正,根据()()10lg o c c m L L a ωω-==,试在Bode 图上取剪切频率为6.86的点,此时等式=10,求出a=10,根据T =求出T=0.046097,再根据G c (s)=TsaTs ++11求出超前传递函数为G c (s)=ss 046097.0146097.01++,所以系统矫正之后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 c (s)G 0(s)=)046097.01)(3.01)(1.01()46097.01(6s s s s s ++++调用MATLAB 函数:G=tf(conv([0.46097 1],6),conv(conv(conv([1 0],[0.1 1]),[0.3 1]),[0.046097 1])); [Gm,Pm,Wcg,Wcp]=margin(G) 求出:Gm=4.0670 新的幅值裕度Pm=46.4901 新的相角裕度 Wcg=15.9019 新的相位穿越频率 Wcp=6.8431 新的幅值穿越频率 矫正之后的相角裕度为46.4901度,满足要求。
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指导教师:2018年 1月目录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和原理 (3)1.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原理 (3)2 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过程 (4)2.1 校正前系统的参数 (4)2.1.1 用MATLAB绘制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4)2.1.2 用MATLAB求校正前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5)2.1.3 用MATLAB绘制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 (6)2.1.4 对校正前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7)2.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参数计算 (8)2.2.1 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ωc (8)2.2.2 确定校正参数β、T1和T2 (8)2.3 滞后-超前校正后的验证 (9)2.3.1 用MATLAB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9)2.3.2 用MATLAB绘制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10)2.3.3 用MATLAB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10)2.3.4 用MATLAB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11)3 心得体会 (13)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和原理校正就是在系统不可变部分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校正元部件,使系统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
校正方案主要有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前馈校正。
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法是针对被校正系统的性能和给定的性能指标,首先选择合适的校正环节的结构,然后用校正方法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
在用分析法进行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的结构通常采用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这三种类型。
超前校正通常可以改善控制系统的快速性和超调量,但增加了带宽,而滞后校正可以改善超调量及相对稳定度,但往往会因带宽减小而使快速性下降。
滞后-超前校正兼用两者优点,并在结构设计时设法限制它们的缺点。
1.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原理滞后-超前校正RC网络电路图如图1所示。
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_ 超前校正设计说明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指导教师: 程 平 工作单位: 自动化学院 题 目: 用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初始条件: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102.0)(11.0()(++=s s s Ks G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50-≥S v K , 40≥γ,s rad w c /10≥。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 MATLAB 作出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 值的系统伯德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2、前向通路中插入一相位滞后-超前校正,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3、用MATLAB 画出未校正和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4、用Matlab 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画出阶跃响应曲线5、课程设计说明书中要求写清楚计算分析的过程,列出MATLAB 程序和MATLAB 输出。
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月日摘要串联滞后-超前校正兼有滞后校正和超前校正的优点,即已校正系统的响应速度较快,超调量较小,抑制高频噪声的性能也较好。
当校正系统不稳定,且要求校正后系统的响应速度,相角裕度和稳态精度较高时,以采用串联滞后-超前校正为宜。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滞后-超前网络的超前部分来增大系统的相角裕度,同时利用滞后部分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此次课程设计就是利用MATLAB对一单位反馈系统进行滞后-超前校正。
通过运用MATLAB的相关功能,绘制系统校正前后的伯德图、根轨迹和阶跃响应曲线,并计算校正后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
关键字:超前-滞后校正MATLAB 伯德图时域性能指标目录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和原理 (1)1.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 (1)1.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原理 (1)2 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过程 (3)2.1 校正前系统的参数 (3)2.1.1 用MATLAB绘制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4)2.1.2 用MATLAB求校正前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4)2.1.3 用MATLAB绘制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 (5)2.1.4 对校正前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6)2.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参数计算 (7)2.2.1 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 (8)c2.2.2 确定校正参数 (8)2.3 滞后-超前校正后的验证 (9)2.3.1 用MATLAB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9)2.3.2 用MATLAB绘制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11)2.3.3 用MATLAB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11)2.3.4 用MATLAB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12)3 心得体会 (14)参考文献 (16)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和原理1.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不可变部分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校正元部件,使系统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
自控课设 用 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用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班级:自动化1005班姓名:张吉宸学号: 0704100531 日期: 2012.12.30 指导老师:楼旭阳题目:用 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已知: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10s 5s s s ++=KG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K ≥ 100,γ ≥ 45º , w ≥ 8 。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分析超前网络或滞后网络是可行,如果不可行,说明原因。
2、MATLAB 作出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 K 值的系统伯德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 量和相位裕量。
3、前向通路中加入滞后-超前校正,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4、用 MATLAB 画出校正前、后系统的根轨迹。
5、用 Matlab 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画出阶跃响应曲线,并分 析动态性能。
6、课程设计说明书中要求写清楚计算分析的过程,列出 MATLAB 程序和 MATLAB 输出。
Ⅰ.设计原理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原理滞后-超前校正RC 网络电路图如图所示。
下面推导它的传递函数:()()()()()2221121*********21111221111111)(s C R C R s C R C R C R s C R s C R sC R sC R sC R sC R s E s M s G c ++++++=++++==令21221121222111,,C R C R C R T T C R T C R T ++=+==λλ,则 ()()()()⎪⎪⎭⎫ ⎝⎛++++=s T s T s T s T s G cλλ21211111其中1T 为超前部分的参数,2T 为滞后部分。
对控制系统进行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滞后部分改善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同时利用其超前部分改善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超前校正课程设计
目录一.设计题目二. 设计报告正文2.1 设计思路 (2)2.2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K的值 (2)2.3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结构图 (3)2.4计算待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3)2.5校正后的系统传递函数 (3)2.6验证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4)三. 实现与验证编程 (4)3.1制出待校正系统的bode图和单位阶跃响应 (4)3.2算未校正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前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及伯德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算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校正前后的Bode图 (10)四. 设计总结参考文献 (10)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题目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s s K s G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性能:(1) 相角裕度045≥γ;(2) (2) 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为1.0=sse ; (3) 系统的剪切频率小于7.5rad/s 。
要求:(1) 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2) 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3) 用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4)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二、设计报告正文2.1设计思路超前校正装置具有相位超前作用,它可以补偿原系统过大的滞后相角,从而增加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带宽,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超前校正通常用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在系统的稳态性能较好而动态性能较差时,采用超前校正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超前滞后校正课程设计
超前滞后校正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超前滞后校正”的概念,掌握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描述不同类型的超前滞后校正器的设计原理和特点。
3. 学生能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并计算超前滞后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模拟或数字工具设计简单的超前滞后校正电路。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或仿真软件评估校正前后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
3.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解释使用超前滞后校正的意义和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动化和控制系统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其在现代技术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发展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的积极态度。
3. 学生能够在面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问题时,形成科学严谨、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自动化控制专业高年级学生设计,旨在深化学生对控制系统校正技术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控制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能快速接受新概念,并渴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学要求: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围绕“超前滞后校正”这一主题,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内容:1. 超前滞后校正基础理论:- 控制系统校正的必要性- 超前滞后校正器的基本原理- 超前滞后校正器的数学模型2. 超前滞后校正器设计方法:- 校正器的设计步骤- 不同类型的超前滞后校正器参数计算- 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3. 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超前滞后校正器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案例- 实验室或仿真软件实践操作- 控制系统性能评估方法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控制系统校正概述,超前滞后校正基本理论第二周:超前滞后校正器设计方法,数学模型分析第三周:校正器参数计算,系统性能影响分析第四周:应用案例分析,实验室实践操作与讨论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与教材章节紧密关联,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超前滞后控制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一、 问题描述1.已知系统的框图如图2-5-30,编程完成下列任务。
图2-5-30课内练习题4图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s G c ,实现期望的频域性能:10>v K ,︒≥45PM ,rad/s 6>c ω。
2.某单位负反馈系统,若其开环传递函数为2)3()(+=s k s G ,试设计一个合适的滞后校正网络,使系统阶跃响应的稳态误差约为0.04,相角裕量约为45º。
二、 实验设计与实验第一题:1.根据要求的稳态误差确定开环增益K根据题目所给Kv>10的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即Kv=K>10,设K=15。
故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应为2.根据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绘制原系统的Bode 图,并求出其相位裕量γ在MATLAB 的命令窗口输入以下语句绘制原系统Bode 图,并求出相应的相位裕量。
num=15;den=[0.510];g0=tf(num,den);bode(g0);[gm,pm,wcg,wcp]=margin(g0)-60-40-200204060M a g n i t u d e (d B)10-1100101102-180-135-90P h a s e (d e g )Bode DiagramFrequency (rad/sec)由运行的结果可知:原系统的相位裕量pm=20.6824,不满足系统性能指标要求。
3.设置补偿角,求原系统相频特性曲线上的最大超前相角设置的补偿角取值范围为10°-15°,假设补偿角为12°,题目要求的相位裕量为45°。
在MATLAB的命令窗口输入以下语句可求出原系统相频特性曲线上的最大超前相角:r=45;e=12;dpm=r-pm+e;phi=dpm*pi/180;由运行结果可知:原系统相频特性曲线上的最大超前相角dpm为36.3176。
4.计算超前校正网络参数a在MATLAB的命令窗口输入以下语句可求出参数a:a=(1+sin(phi))/(1-sin(phi))由运行的结果可知:超前校正网络参数a为3.905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
一、
已知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性能指标要求为:
a) ;
b)相位裕度γ≥450;
c)截止频率 ;
请设计一个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的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二、
2.1.1
由题可知系统有一个积分环节,系统属于Ⅰ型系统。
又因为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即
。
故开环传递函数为
2.1.2
num=180;
s=s-1;
end
ts=t(s)
ess=1-e
figure(2);
margin(sys1)
gridon
figure(3);
rlocus(sys1)
gridon
figure(4);
nyquist(sys1)
gridon
4.1.3
num=[428.4 180];
den=[0.2 16.57 92.39 1 0];
(3)由奈氏曲线图判断系统稳定性:由公式 可判断出校正前后两个系统的稳定性。
(4)滞后—超前系统既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还改善了系统的稳态性能。因此当校正系统不稳定,且要求校正后系统的响应速度快,相角裕度和稳定精度较高时,可以采用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六、
这次课程设计让自己对《自动控制原理》和《MATLAB》都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sys1=tf(num,den)
sys=feedback(sys1,1)
step(sys)
gridon
图4-1
4.1.4
num=[428.4 180];
den=[0.2 16.57 92.39 1 0];
sys1=tf(num,den)
margin(sys1)
gridon
图4-2
4.1.5
峰值时间 :
图4-9
图4-10
4.1.7
num=[428.4 180];
den=[0.2 16.57 92.39 1 0];
sys1=tf(num,den)
sys=feedback(sys1,1)
nyquist(sys1)
gridon
图4-11
4.1.8
(1)由BODE图可以看出,系统稳定。
(2)由根轨迹图可以看出,系统稳定。
tp=t(k)
max_overshoot=100*(max_y-e)/e
r1=1;
while(y(r1)<0.1*e)
r1=r1+1;
end
r2=1;
while(y(r2)<0.9*e)
r2=r2+1;
end
tr=t(r2)-t(r1)
s=length(t);
whiley(s)>0.98*e&&y(s)<1.02*e
首先是明白了《自动控制原理》在生活中到底扮演者怎么样的角色,以前太过模糊,现在印象较为清晰。
对BODE图,奈氏曲线图,根轨迹图的图像又进行记忆了一次,之前以为弄懂了但是其实没有弄懂的点也在本次设计中被发掘出来。
其次,在本次课程设计当中,《MATLAB》基本上贯穿了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始于末,并且个人认为最大难度就在于MATLAB的程序编写之上:比如各种指令的运用、各种逻辑之间的交叉互换等等。MATLAB功能的强大不用多说。
den=[1/12 2/3 1 0];
sys1=tf(num,den)
sys=feedback(sys1,1)
figure(1);
step(sys)
gridon
figure(2);
margin(sys1)
gridon
figure(3);
rlocus(sys1)
gridon
figure(4);
nyquist(sys1)
3.1
超前校正主要作用是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增加系统的稳定性,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滞后校正主要作用是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而滞后—超前校正这种校正方法兼有滞后校正和超前校正的优点,因此这里选择滞后—超前校正。
步骤如下:
(1)根据稳态性能要求确定开环增益 。
(2)在未校正的对数幅频特性上,选择斜率从 变为 的转折频率作为校正网络超前部分的转折频率 。 这种选法,可以降低校正后系统的阶次,并使中频段有较宽的 斜率频段。
(3)根据响应速度的要求,计算出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 ,以校正后系统对数渐进幅频特性 为条件,求出衰减因子 。
(4)根据校正后系统相角裕度的要求,估算校正网络滞后部分的转折频率 。
(5)验算已校正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
3.2
已知滞后—超前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1)选择 作为校正网络超前部分的转折频率。
(2)因为要求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 ,不妨取原系统 的频率为新的截止频率 ,而原系统在频率为 处的幅值为 ,串入校正网络后的频率 处为 ,则有下式成立:
4.1.2
num=[428.4 180];
den=[0.2 16.57 92.39 1 0];
sys1=tf(num,den)
sys=feedback(sys1,1)
figure(1);
step(sys)
gridon
e=dcgain(sys);
[y,t]=step(sys);
[max_y,k]=max(y);
2.1.7
num=180;
den=[1/122/31 0];
sys1=tf(num,den)
nyquist(sys1)
gridon
图2-5
2.1.8
(1)由BODE图可以看出,系统不稳定。
(2)由根轨迹图可以看出系统不稳定。
(3)由奈氏曲线图可以看出,由 ,故系统不稳定。
2.1.9
图2-6
图2-7
三、
图4-3
上升时间 :
图4-4
调整时间 :
图4-5
超调量 :
图4-6
稳态误差 :
图4-7
图4-8
幅值裕度 ;
穿越频率 ;
相角裕度 ;
剪切频率 。
4.1.6
num=[428.4 180];
den=[0.2 16.57 92.39 1 0];
sys1=tf(num,den)
rlocus(sys1)
gridon
(3)由奈氏曲线图可以看出, ,故系统稳定。
4.1.9
图4-12
图4-13
五、
5.1
对比校正前后的两个系统,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原系统不稳定,因此不存在相应标。由数据可以知道,其超调量和调节时间较短,代表着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快速性。
(2)由BODE图判断系统稳定性:原系统中,当 之前其相频特性就穿越了 ,故系统不稳定;在校正之后的系统中,当 之前其相频特性未穿越了 ,故该系统稳定。
图2-2
2.1.5
由于该系统不稳定,所以不存在峰值时间 、上升时间 、调整时间 、超调量 和稳态误差 。
图2-3
可得
幅值裕度 ;
穿越频率 ;
相角裕度 ;
剪切频率 。
2.1.6
num=180;
den=[1/122/31 0];
sys1=tf(num,den)
rlocus(sys1)
gridon
图2-4
gridon
2.1.3
num=180;
den=[1/122/31 0];
sys1=tf(num,den)
sys=feedback(sys1,1)
step(sys)
gridon
图2-1
2.1.4
num=180;
den=[1/122/31 0];
sys1=tf(num,den)
margin(sys1)
gridon
所以希望以后自己能够更深入层次的去挖掘,不仅仅是对于《自动控制原理》亦或是《MATLAB》,无论怎样的事都能够挖到很多东西。
总而言之,此次课程设计让自己弄明白了以前没有弄懂的地方,重温了之前学懂了的地方,收获很大。
可解得 , 。
(3)校正网络的另一个转折频率 。则滞后—超前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4)则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5)根据性能指标的要求,取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 ,则有
其中, ,得
(6)则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7)得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四、
4.1.1
已经求得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故 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