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上的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课件
![斜塔上的实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cbd24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6.png)
研读课文(13—19 )
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理论是什么? 是谁戳破了这一谬论?
伽利略发现的自由落体的理论是什么? 请复述“斜塔上的实验”的经过。 请用50字以内的话来概括整个事件 请用10字以内的话来概括整个事件
发现自由落体运动
斜塔上的实验
议一议
本文介绍了伽利略的两个重大发现,你 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课题起名为“斜塔上的 实验”,而不是“两个伟大的实验”或 “教堂挂灯的启示”呢?
斜塔上的实验
伽利略——伟大的意 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 学家,科学革命的先 驱。利用望远镜观察 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 第一人,近代实验科 学的奠基人,被称为 “近代科学之父”。 恩格斯称他是“不管 有何障碍,都能不顾 一切而打破旧说,创 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斜塔上的实验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 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 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 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 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 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 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 由于该塔“斜而不塌”, 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 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 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斜塔上的实验
品析“发现摆的规律”这一部 分
1、第一二自然段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
主要写了伽利略受到教堂挂链灯链条的启发,说明他 有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第二段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灵感的来临?请找出来,这是什么修辞 手法?
3、第二段第三句话中的两个“似乎”能 否被删去?为什么?
发明内容
13 6 1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 中记有通过对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实验研 究,发现物像位置和大小与镜面曲率之间的经验
公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886cd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6.png)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斜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斜塔的定义和分类2. 斜塔的稳定性3. 斜塔的倾斜角度与高度的关系4. 斜塔的实验设计与操作5. 斜塔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斜塔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斜塔稳定性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斜塔的性质。
2.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斜塔模型、测量工具、实验材料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著名的比萨斜塔图片,引发学生对斜塔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斜塔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斜塔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稳定性原理。
4.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斜塔稳定性实验的演示,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斜塔的性质。
6.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斜塔相关知识的自测,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设计一个斜塔实验,探究斜塔的稳定性与倾斜角度的关系。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评价。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著名的斜塔,如比萨斜塔,加深对斜塔的理解和认识。
2. 开展斜塔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81eda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4.png)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定义及其在数学、物理和建筑学中的重要性;(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斜塔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观察斜塔的图片,分析斜塔的特点;(2)动手搭建斜塔模型,探究斜塔的稳定性;(3)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分析斜塔的受力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团队合作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斜塔的定义及其在数学、物理和建筑学中的重要性;(2)斜塔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3)斜塔的受力分析。
2. 教学难点:(1)斜塔稳定性的数学和物理原理;(2)斜塔模型的搭建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斜塔图片或视频;(2)斜塔模型材料(如积木、牙签等);(3)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4)物理实验器材(如重物、平衡木等)。
2. 学具:(1)斜塔模型图纸;(2)笔记本、彩笔等记录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斜塔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斜塔的特点;(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斜塔吗?斜塔在数学、物理和建筑学中有什么重要性?”2. 探究斜塔的稳定性:(1)分发斜塔模型图纸,让学生根据图纸搭建斜塔模型;(2)让学生尝试不同倾斜角度的斜塔,观察其稳定性;(3)引导学生总结斜塔稳定性与倾斜角度的关系。
3. 斜塔的受力分析:(1)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斜塔的受力情况;(2)利用物理实验器材,进行斜塔稳定性实验;(3)引导学生总结斜塔稳定性与受力情况的关系。
五、作业设计1. 绘制斜塔模型图纸,标注关键尺寸;3. 设计一个斜塔稳定性实验方案,可用于课堂展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回顾斜塔实验的过程和所学知识点,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斜塔稳定性的认识。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设计范文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c674b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0.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设计范文学科领域:科学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定义和特点,知道斜塔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难点:如何设计一个稳定的斜塔,并探究斜塔的稳定性。
三、教学准备材料:1. 斜塔模型2. 积木3. 铅笔4. 直尺5. 剪刀6. 胶水场地:教室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斜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斜塔?斜塔有什么特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教师总结。
环节二:探究斜塔的稳定性(15分钟)1. 教师分发斜塔模型和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一个稳定的斜塔。
2.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搭建斜塔,并观察其稳定性。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环节三: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斜塔作品,分享搭建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斜塔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
环节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斜塔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展示。
3.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和发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斜塔在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代建筑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对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应用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斜塔稳定性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小组展示和分享的作品质量。
3. 学生对拓展应用问题的分析和回答。
评价内容:1. 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实际应用。
课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课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c6224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62.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斜塔上的实验教案学科领域:物理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斜塔的原理及其应用。
2.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1. 斜塔原理的理解。
2. 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中掌握斜塔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斜塔模型。
2. 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3. 计算器。
4. 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斜塔模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问:“你们知道斜塔是如何倾斜的吗?”让学生思考斜塔的原理。
二、探究斜塔原理(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有一个斜塔模型。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斜塔的倾斜程度与重物的位置有关。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
三、讲解斜塔原理(10分钟)教师讲解斜塔的原理,包括重心、重力、摩擦力等概念,并解释斜塔为何能倾斜。
四、应用斜塔原理(10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斜塔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斜塔模型。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斜塔的倾斜程度与重物位置的关系。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斜塔原理(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还记得斜塔的原理吗?”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斜塔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有一个斜塔模型。
2.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重物位置下的斜塔倾斜程度,并记录数据。
3. 学生利用数据,计算斜塔的倾斜角度。
三、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斜塔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生思考斜塔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桥梁等。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制作一个简单的斜塔模型,观察其倾斜程度与重物位置的关系。
斜塔上的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903e3f29bcd126fff7050bb9.png)
校长不屑一答地说道:“当然比重球要快!因为它是 重球加轻球,自然更重了。” 这时一个老教授忙将校长的衣袖扯了一下,挤上前来 说:“当然比重球要慢。它是重球加轻球,轻球接拉它, 所以下落速度应是两球的平均值,介乎重球和轻球之间。” 伽利略这时才不慌不忙地说道:“可是世上只有一个 亚里士多德啊,按照他的理论,怎么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 果呢?” 校长和教授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一会 儿才突然醒悟到,他们本是一起来对付伽利略的,怎么能 在伽利略面前互相对立起来呢?校长的脸一下红到脖根, 气急败坏地喊道:“你这是强辩,放肆!”这时围观的学生 轰的一声大笑起来。伽利略还是不动火,慢条斯理地说: “看来还是亚里士多德错了!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时不管 轻重,都是同时落地,就是说物体无论轻重,它们的加速 度是相同的。”
1589年被聘为比萨大学的数学 教授。 1591年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 任教。 在1589~1591年间,伽利略对 落体运动作了细致的观察。从 实验和理论上否定了统治千余 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 动法则”确立了正确的“自由 落体定律”。 1611年到罗马并担任林嗣科学 院的院士。 1633年2月以“反对教皇,宣扬 邪学”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 终身监禁。 1638年以后,双目逐渐失明, 晚景凄凉。 1642年1月8日逝世。
别看伽利略慢 慢地说出这句话来, 这却是物理学上一 条极重要的定律: 自由落体定律。它 导致了以后一系列 重大的科学发现。 请大家记住,这年 是1590年。
读17段,说说这段哪些语句是描写,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①表明实验的影响很大
②表现了当时不讲科学的风气之 盛,反科学的习惯势力强大。 ③衬托出伽利略坚持科学实验、 坚持真理的精神的可贵。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 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 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 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 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 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 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 由于该塔“斜而不塌”, 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 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 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六上斜塔上的实验教案设计教案
![六上斜塔上的实验教案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b68b3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f.png)
六上斜塔上的实验教案设计教案实验名称:斜塔上的实验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斜塔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探究斜塔上物体的受力情况;2.了解斜塔对物体下落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实验器材:1.斜塔模型(可以用木板制作成一个倾斜角度为45度的斜塔);2.不同形状、重量的小球;3.直尺和量角器;4.计时器;5.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前准备:1.准备斜塔模型并确定斜塔的倾斜角度为45度;2.准备不同形状、重量的小球。
实验步骤:1.将斜塔模型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确保斜塔稳固不会滑动;2.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斜塔的倾斜角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3.将小球放置在斜塔顶端,同时启动计时器;4.观察小球自顶端沿斜塔滚落的过程,记录滚落的时间;5.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6.更换不同形状、重量的小球,重复步骤3-5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1.实验记录表格中应包含:小球形状、重量、滚落时间等信息;2.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进行数据处理;3.分析实验数据,讨论斜塔对不同形状、重量的小球滚落的影响。
实验讨论: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斜塔对不同形状、重量的小球滚落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斜塔的形状和倾斜角度对物体滚落速度和加速度的影响;3.分析斜塔上物体滚落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如重力和斜面支持力的作用。
实验总结:1.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法;3.让学生思考实验中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拓展实验:1.设计斜塔上物体滑动的实验;2.研究斜塔对摩擦力的影响;3.探究不同倾斜角度的斜塔对物体滚动速度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小心操作,确保安全;2.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3.实验后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和工作台。
十八斜塔上的实验
![十八斜塔上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543bed4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c.png)
评价方式 口答 口答 口答 口答
评价要求:
评价要求: 1.声音洪亮,仪态大方,语言规范。 2.言简意赅、思路清晰、评价得当。 3.非点评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点评的不足。 4.最后对展示同学打分,满分10分。
质疑再探
同学们针对本节课还有什么疑问吗?请勇敢的提出来,我 们共同探究。
预设:
课文最后一部分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 有何作用?
1.学生朗读课文,根据目标设疑,教师补充完善自探提纲。
2.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并在文中圈点批注,自主探究就 决疑问,若自己解决不了的留待小组内共同解决。
解疑合探:
1.请同学们按小组合作探究这些问题,人人参与。
2.出示“展示分工表”及“展示要求”,有展示任务的同学 上台展示。
展示分工表:
展示题号 1 2 3 4
明确:写观看队伍的盛大,表现这次实验影响之大,观众 的“兴高采烈”写出了反科学的习惯势力的强大。
拓展运用
1.请同学们自编1——2道习题,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2.教师预设习题。
预设:
选文未按照常规来写,却将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放到前面 来写,这样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明确:这样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笔,能 迅速地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展示小组 1 3 5 7
展示方式 板书 板书 口答 板书
展示要求:
1.字迹工整,内容简练,书写迅速,声音洪亮。
2.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继续探究。
3.出示“评价分工表”及“评价要求”有评价任务的同学上 台评价,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倾听,做好补充准备。
评价分工表:
评价题号 1 2 3 4
评价小组 2 4 6
《斜塔上的实验》ppt
![《斜塔上的实验》ppt](https://img.taocdn.com/s3/m/6202e76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9.png)
弘扬科学精神
斜塔实验体现了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通 过学习和了解斜塔实验的历史和背景,可以激励学生树立科学
理想,积极投身科学事业。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测量设备的精度问题
测量设备的精度问题也是导致实验误差的重要因素之一。改进方法可以 采用更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如高精度计时器、激光测距仪等。
03
实验操作的不规范
实验操作的不规范也可能导致实验误差的产生。改进方法可以通过加强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培训,提高实验人员的操作技能水平。
04 斜塔实验的影响与意义
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对科学方法论的启示
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
伽利略通过斜塔实验展示了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核 心地位,强调了经验事实对理论验证的关键作用。
数学与物理的结合
伽利略将数学方法引入物理学研究,通过精确测量和数学 分析揭示自然规律,为后世科学研究树立了典范。
批判性思维
斜塔实验体现了伽利略敢于质疑权威、坚持独立思考的批 判性思维,对后世科学家在探索未知领域时保持开放和怀 疑态度具有启示意义。
广义相对论的验证
斜塔实验的原理被应用于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通过观察光线在强重力 场中的弯曲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
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高层建筑的设计
斜塔实验揭示了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为高层建筑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依据,使得工程师能够精确计算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航空航天技术
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测量物体下落的时间和距离,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反推出重 力加速度的值,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验证。
实验数据与理论值的比较
《斜塔上的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5c13dad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e.png)
运动轨迹观察:仔细观察重物落下的轨迹,看其 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过程,伽利略得出了自由落 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进一步验证了物理学的 相关理论,并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方 法和思路。
03
实验结果分析
设备
实验设备非常简单,只需要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如铅球和 木球。伽利略使用这些物体从斜塔的不同高度同时释放,观 察它们的下落情况。
实验目标简述
验证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伽利略希望通过实验验证他的自由落体运动理论,即所有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 速度是相同的,与它们的质量无关。
挑战亚里士多德观点
通过实验,伽利略旨在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比轻物下落得更快的观点,为 新的科学理论开辟道路。
04
实验总结与拓展思考
实验中的困难与挑战
精确测量挑战
在斜塔实验中,精确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是关键。然而 ,当时的测量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较大。
环境因素干扰
实验环境中的空气阻力、风力等外部因素会对自由落体运动产生影 响,从而增加了实验的复杂性。
斜塔高度限制
斜塔的高度对实验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选择合适的高 度既能确保实验效果,又能降低实验难度。
《斜塔上的实验》
2023-11-11
目录
• 引言 • 实验过程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与拓展思考
01
引言
实验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在伽利略之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重物比轻物下落得更快。这个观点被人们普遍接受,从未有 人质疑过。然而,伽利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教训对后世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86805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b.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斜塔上的实验》学科领域:物理学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塔的物理原理,理解重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斜塔的物理原理。
2. 重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斜塔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二、教学方法1.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直观地了解斜塔的物理原理。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斜塔模型、小球、细线、测量工具等。
2. 教学课件:斜塔实验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3. 教学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斜塔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斜塔的物理原理吗?重力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实验探究(1)学生分组,每组领取实验材料,按照指导书进行实验。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
3. 数据分析(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4.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5. 拓展延伸(1)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类似的实验,进行拓展实验。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1)学生汇报拓展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七、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课堂讨论等方面。
2.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促进家校共育。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1c97b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7.png)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探索斜塔上的实验,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斜塔的稳定性和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
1.2 教学目标了解斜塔的稳定性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观察并分析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自主探索斜塔上的实验现象。
第二章:斜塔的稳定性2.1 斜塔的定义介绍斜塔的定义,以及斜塔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如我国著名的赵州桥。
2.2 斜塔的稳定性原理讲解斜塔的稳定性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斜塔能够保持稳定。
2.3 斜塔稳定性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斜塔在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下的稳定性。
第三章: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3.1 斜面运动的基本概念介绍斜面运动的基本概念,如斜面倾角、重力分量等。
3.2 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讲解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如加速度、运动时间等。
3.3 斜面运动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并记录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第四章:斜塔与斜面实验的拓展应用4.1 斜塔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介绍斜塔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如电视塔、桥梁等。
4.2 斜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讲解斜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滑梯、滑雪等。
4.3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斜塔和斜面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并分享讨论成果。
5.2 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实验操作安全指南6.1 安全规则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安全规则,包括使用工具、电器和化学药品的正确方法。
强调实验室中禁止饮食、吸烟和随意触摸实验器材。
6.2 实验器材使用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包括斜塔模型、测量工具和计时器。
指导学生如何检查实验器材的工作状态和安全性。
6.3 紧急应变措施教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应变措施,如火灾、受伤等。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b6896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15.png)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斜塔的基本结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斜塔的定义和特点2. 斜塔的基本结构3. 斜塔的稳定性4. 斜塔的应用实例5. 斜塔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斜塔的稳定性,斜塔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2. 教学难点:斜塔的稳定性原理,斜塔实验的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斜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斜塔的稳定性。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斜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斜塔相关知识资料,斜塔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团队合作精神。
教案内容待补充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著名的比萨斜塔图片,引发学生对斜塔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介绍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讲解斜塔的稳定性原理。
3. 实验:分组进行斜塔稳定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斜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 案例分析:介绍斜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建筑、桥梁等,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实际意义。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斜塔的定义、特点、结构和稳定性原理。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设计一个斜塔模型,并分析其稳定性。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斜塔,还有哪些结构具有稳定性?2. 鼓励学生探索:如何运用斜塔稳定性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 推荐相关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b8a4e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d.png)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索斜塔的稳定性及其与重力的关系。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斜塔的基本概念及其稳定性;(2)掌握重力对斜塔稳定性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理论基础2.1 斜塔的定义斜塔是指塔身倾斜角度大于0°且小于45°的塔。
倾斜角度大于45°的塔称为斜堡。
2.2 斜塔的稳定性斜塔的稳定性与其倾斜角度、塔身结构和地基条件有关。
在一定条件下,斜塔可以保持稳定,甚至比直塔更加稳固。
2.3 重力对斜塔稳定性的影响重力是影响斜塔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重力的作用使得斜塔产生倾斜,但也可以通过重力的作用使斜塔保持稳定。
第三章:实验准备3.1 实验材料(1)斜塔模型;(2)重量相同的物体若干个;(3)细线、胶带等辅助材料。
3.2 实验工具(1)平衡尺;(2)剪刀;(3)计时器。
第四章:实验操作4.1 搭建斜塔模型(1)将斜塔模型放置在水平桌面上;(2)用平衡尺测量斜塔的倾斜角度;(3)用剪刀剪去斜塔模型上多余的部分,使斜塔保持稳定。
4.2 调整重力作用(1)在斜塔模型上固定重量相同的物体;(2)观察斜塔在重力作用下的稳定性;(3)记录斜塔倾斜角度的变化。
4.3 实验观察与记录(1)观察斜塔在不同重力作用下的稳定性;(2)记录斜塔倾斜角度的变化;(3)分析重力对斜塔稳定性的影响。
第五章:实验总结与拓展5.1 实验总结(1)斜塔的稳定性与倾斜角度、塔身结构和地基条件有关;(2)重力对斜塔稳定性有影响,适当的重力作用可以使斜塔保持稳定。
5.2 实验拓展(1)尝试使用不同材料和结构搭建斜塔,观察其稳定性;(2)探究地基条件对斜塔稳定性的影响;(3)深入了解斜塔在历史和艺术领域的价值。
第六章:实验评价6.1 学生实验评价标准(1)能否独立完成实验操作;(2)实验观察是否仔细,记录是否准确;(3)能否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6.2 教师评价与反馈(1)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2)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修改意见和建议;(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3:用初中物理知识解释斜塔上的气球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3:用初中物理知识解释斜塔上的气球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60cb6d0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4.png)
在一所学校的物理实验室中,有一项令人兴奋的实验——在斜塔上放置一个气球并观察其运动。
实验中有许多趣味和奇妙的现象,但这些现象是否可以通过初中物理学的知识来解释呢?说到实验,让我们从它的过程开始说起吧。
1.实验过程我们要了解斜塔。
它是由两个不等高的柱子组成,而它们之间的距离也不一定相等。
把气球在斜塔的顶部放置,再把它释放。
现象1:气球向下滚动当气球离开我们的手,从斜塔的顶部滚下时,它会逐渐加速。
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物体受到的重力是恒定的。
然而,当气球向下滚动时,它与地面之间会出现摩擦力,这个摩擦力的大小与气球与地面之间的接触力相等,所以摩擦力的大小也不变。
而由于摩擦力方向相反于气球运动方向,因此它会减小气球的速度,从而使气球加速减缓。
现象2:气球到达斜塔的底部当气球到达斜塔的底部时,它的速度已经最大。
这时,摩擦力也最大,它与气球的速度相等。
于是,气球的加速度变为零。
此时,气球仍会向前滑动,直到摩擦力抵消了气球的速度。
最终,气球将会停下来。
现象3:气球弹起当气球到达底部之后,它突然弹起。
这是因为在气球弹起之前,气球受到的摩擦力始终是相对静止的。
因此,气球的速度在这段时间内一直未变。
而当气球到达底部之后,气球长时间受到压力,它的形状会发生变化,使气球内的空气受到压缩。
当气球向上运动时,气球内的空气就会受到膨胀,使气球能够弹起。
现象4:气球在斜塔上反复运动在气球弹起之后,它又会再次向下运动,不断反复。
这是因为气球的动能在运动中不断减少,同时,与地面摩擦会使气球产生热量,使气球的内部热能不断增加。
因此,当气球在向上运动时,气球的速度会因摩擦而缓慢减少。
最终,速度减少到一定程度后,气球会向下运动并开启新的周期。
2.初中物理知识通过上述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拓展初中物理学的知识,并学习几个物理概念。
2.1.动量、动能动量指物体运动的量,称为质量乘以速度。
在这项实验中,气球的动量与速度成正比。
动能指物体运动的能量,也就是动量的平方除以两倍物体质量的大小。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斜塔上的实验》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斜塔上的实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be55d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e.png)
妥协
读读,写写
•祈祷 qí
粗糙 cāo
•倔强 jué jiàng 卷帙 juàn zhì
•妥协 tuǒ xié 不屑 xiè
•嘀嗒 dī
嘀咕 dí
•嘘 shī 赫赫 hè hè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祈祷(dǎo ) (2)不屑(xiè )
(3)嘀( dī )嗒
嘀咕( dí )
• 精彩描摹二:
第17段
• 作用: ①表明实验的影响很大
②表现了当时不讲科学的风气之
盛,反科学的习惯势力强大。
③衬托出伽利略坚持科学实验、
坚持真理的精神的可贵。
课堂小结
• 1.文章通过对伽利略的生平介绍,让我 们了解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 精神,让我们认识了执着科学事业、勇于献身 的意志品质,让我们学习到了勤于视察、勇于 实践的探索方法。
问题研讨
1、揣摩下列语句中红字在文中的作用。
⑴、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 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9.等因奉此:等因:旧公文用以结束表示理由 说明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重心所在的 下文。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10.倔强:刚强,不屈服。
11.不屑:认为不值得;轻视。
12.狗血喷头:把狗血喷在头上。形容言辞刻毒, 大肆辱骂。也形容骂得爽快淋漓。
13.天高地厚: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 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 大。
(2)伽利略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 发现了自然节奏原则。这个原则指的 是物体摆动每往返一次具有等时性。
初步了解伽利略
• 你认为伽利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的优秀品质?
伽利略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有: 勤于视察、善于思考;热爱科学、勇于实践; 坚持真理、不迷权威。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051d1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9.png)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动手能力;2.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悬臂梁原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悬臂梁原理进行斜塔实验;2.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并作出合理解释。
教学难点:1.掌握悬臂梁原理的应用;2.理解实验结果背后的物理原理。
教学准备:1.斜塔模型(用纸板或积木搭建);2.各种重物(如金属块、卡片等);3.测量器具(如尺子、秤等);4.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步骤:引入:1.介绍斜塔的概念,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斜塔为什么可以稳定地屹立;2.引出悬臂梁原理:悬臂梁是指一个端点固定,另一端悬空的横梁,其原理是靠杠杆原理实现平衡。
实验过程:1.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2.要求学生搭建斜塔模型(斜塔的高度和斜度可自行调整),并在斜塔上方加上横梁作为悬臂,保证悬臂的自由端距离斜塔一段距离;3.学生可以利用尺子或秤测量悬臂的长度;4.然后,要求学生逐步增加重物在悬臂上方,直到悬臂发生变形或发生断裂为止;5.学生可以记录下悬臂断裂前所加的重物质量。
实验结果:1.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2.帮助学生理解悬臂梁原理:斜塔的稳定是由于悬臂的杠杆作用,当悬臂所承受的力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材料的断裂。
实验总结:1.组织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2.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的观察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解释;3.帮助学生理解悬臂梁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拓展活动:1.让学生自由发挥,利用悬臂梁原理设计其他实验或模型,例如利用悬臂原理设计一个吊车等;2.组织学生分享并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
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2.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其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拓展活动和评估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实验扩展和进一步讨论:在进行斜塔上的实验后,学生可以进一步进行实验扩展和讨论,以加深对悬臂梁原理的理解,并拓展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小实践家
选择文章第9段伽利略父子由矛盾冲 突到最终妥协的片段进行想象,运用 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写一 段200字左右的文章。
归纳概括
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 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 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不怕威 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真理、探索新理 论的科学思想与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首尾两件事最能体现伽利略的这种精神。
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 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 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 人们必须去读它。
——伽利略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伽利略
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小小观察家
温馨提示:科学家具备的素养中很重要的两 点是观察和思考。问题往往是发明创造的起 点。
请从文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语言 要准确而有条理。
1、本文是一篇介绍伽利略的人物传记,而人物传记一 般都按时间顺序写,这篇课文思路是怎样的?这样安 排有什么效果?
(
人 物 传 记 节 选
)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评论或重新为课文拟题的 形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文章相关语句做分析,说出伽利略作 为大科学家所具备的精神。
3、能运用查异质疑的方法,总结出几条关于知 识创新的经验,并运用恰当的语句表述出来。
4、运用文中场面描写中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方 法,写一段文字。
2、课文最后一部分写观者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 采烈”有什么作用?
3、课文所写的两个发现,实际上就是知识创新,请你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从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 的经验,并运用恰当的语句表述出来。
小小表演家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小组合作进 行表演。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 神态,表现出人物的精神。
字词关
祈祷 qí
不屑 xiè
滑稽 jī 卷帙 juàn zhì
பைடு நூலகம்
嘘 shī 赫赫英名 hè
心不在焉
一劳永逸
等因奉此
窃窃私语
本节课主题:与大科学家伽利略同行
学习环节
一、小小评论家 二、小小观察家 三、小小表演家 四、小小实践家
小小评论家
你觉得课文的标题《斜塔上的实验》好吗? 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理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