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13课《卖油翁》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
七下文言《卖油翁》【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文学常识积累:了解欧阳修相关文学常识。
3.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中的道理。
【品读学习】(一)文学常识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意即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本文选自《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所写的笔记体小说。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二)把握故事内容1.掌握正确字音,朗读的节奏停顿。
2.先不看注释尝试读懂大意,圈出不懂的语句,再结合注释重读故事。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自己也因此自夸。
他曾在自己家的园子中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睛看他,很久不离开。
(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微微点头。
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技不也是很精湛吗?”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奥秘),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陈尧咨怒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说着就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滴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但铜钱却没有湿。
卖油翁接着说:“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3.重点字词(1)通假字①但手熟尔:同“耳”,罢了②徐以杓酌油沥之:同“勺”,勺子(2)古今异义①尝.射于家圃古义为曾经;今义辨别滋味、尝试②尔安.敢轻吾射古义为怎么;今义安全、平安③但.手熟尔古义为只、仅仅,副词;今常用作转折连词,但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实词归纳
只
21.
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沾染(污秽)
22.
濯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洗
涟
水波
妖
艳丽
23.
益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更加
清
清芬
亭亭
耸立的样子
植
树立
24.
亵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亲近而不庄重
25.
鲜
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少
26.
宜
宜乎众矣(《爱莲说》)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实词归纳
七年级下册
实词
教材句子
释义
1.
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推托
务
事务
2.
但
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只,只是
3.
及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到,等到
过
经过
4.
才略
卿今者才略(《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另,另外
刮
擦拭
6.
善
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应当
27.
圮
山门圮于河(《河中石兽》)
倒塌
28.
阅
阅十余岁(《河中石兽》)
经过,经历
29.
求
求二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
寻找
30.
竟
竟不可得(《河中石兽》)
终了,最后
31.
曳
曳铁耙(《河中石兽》)
拖
32.
尔辈
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七年级上册1.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4.《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5.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七年级下册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2.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3.对镜帖花黄(“帖”通“贴”).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5.满坐寂然(“坐”通“座”)..6.止有剩骨(“止”通“只”).八年级上册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3.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5.选贤与能(“与”通“举”).6.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7.略无阙处(“阙”通“缺”).八年级下册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2.窥谷忘反.(“反”通“返”)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6.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7.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8.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9.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10.恶能无纪.(“纪”通“记”,记录,记载)九年级上册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5.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6.故不错意也(“错”通“措”).7.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8.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9.自董卓已来(“已”通“以”).10.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九年级下册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2.知而不争.(“争”通“诤”,谏诤,规劝)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5.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6.亲戚畔之(“畔”通“叛”).7.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9.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10.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1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1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1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15.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1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17.始一反焉(“反”通“返”).18.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19.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20.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21.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12课《卖油翁》(知识点+复习题)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12课《卖油翁》(知识点+复习题)第12课卖油翁一、《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二、1、重点字词:自矜:自夸。
矜,夸耀。
释担:放下担子。
释,放下。
睨:斜着眼睛看。
发矢:放箭。
矢,箭。
但微颔之: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但,只是。
颔,点头。
但手熟尔:不过手法熟练罢了。
尔,罢了。
忿然:恼怒的样子。
尔安敢轻吾射: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尔,你。
轻,轻视。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就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乃,就,于是。
置,放。
以钱覆其口: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
以,用。
覆,盖。
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
徐,慢慢地。
杓,现在写作“勺”。
沥,注入。
因:接着。
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笑着将他(卖油翁)打发走了。
2、通假字:但手熟尔:同“耳”,罢了。
3、一词多义: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代陈尧咨)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以钱覆其口(介词,用)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但手熟尔(同“耳”,罢了)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技艺)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而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4、古今异义:但手熟尔(古义:只,不过;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尔安敢轻吾射(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三、文章主旨本文通过陈尧咨与卖油翁间的问答小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文章结构:第一段开端:善射、以此自矜但微颔之卖油翁发展:吾射不亦精乎?但手熟尔熟能第二段高潮:忿然酌油知之生巧结局:笑而遣之惟手熟尔四、思考与练习:(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由“忿然”到“笑而遣之”。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考点清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爱莲说》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 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 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 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只喜爱莲——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第一段:作者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的心意。
接下来通过描写莲的种种可贵之处,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最后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第二段: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对比和品评,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度: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文学常识】1.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他享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语)的盛誉。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集》等。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讥讽世俗的散文,选自《周敦颐集》。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文言文学习资料(全套)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文言文学
习资料(全套)
本文档为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文言文研究资料的全套内容,包含800字以上的研究资料。
在本套研究资料中,你将会研究以下内容:
1. 古代文言文的背景和特点
- 探索古代文言文的发展历程,理解文言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 分析文言文的特点,包括词汇、句法和语法的使用方法。
2. 古代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
- 研究如何读懂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义。
- 掌握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古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
- 研究如何运用正确的古代文言文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 掌握古代文言文中的文体技巧和写作要点。
4. 古代文言文的经典作品
- 阅读并理解一些经典的古代文言文作品,如《论语》、《孟子》等。
- 分析文言文作品中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你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提升你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知识精讲)
专题09 七(下)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孙权劝学》(一)文学常识1.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编年体通史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3.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
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二)通假字1.“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可译为“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涂”通“途”,道。
(卿今当涂掌事)(三)古今异义1.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孤单,孤苦。
2.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但古义:副词,只。
(但.当涉猎)今义:转折连词。
4.往事古义:历史。
(见往事..耳)今义:过去的事情。
5.及古义: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以及。
6.过古义:到。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经过。
(四)一词多义1.当动词,掌管。
(当.涂掌事)副词,应当。
(但当.涉猎)2.就从事。
(蒙乃始就.学)完成。
(指物作诗立就.)3.见了解。
(见.往事耳)认清,识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 以介词,用。
(蒙辞以.军中多务)与“为”连用,“认为”。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全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总结(含上下册)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全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总结(含上下册)七年级上册 (1)《世说新语》两则 (1)《咏雪》 (1)《陈太丘与友期》 (2)《咏雪》 (2)《陈太丘与友期》 (3)《论语》十二章 (3)《诫子书》 (5)《狼》 (7)《寓言四则》 (10)七年级下册 (11)《孙权劝学》 (11)《木兰诗》 (16)《卖油翁》 (21)《短文两篇》 (23)《陋室铭》 (23)《爱莲说》 (25)《河中石兽》 (27)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解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解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司马光《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鉴赏要点整理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
诗词鉴赏要点整理
鉴赏文言文古诗词需要从以下要点进行分析:
意境
古诗词创作时,常以物为喻,通过描写万物的来龙去脉,表达诗人的情感。
在鉴赏时,要注意揣摩出诗人的情感,品味诗词的意境。
用典
古诗词常常运用典故、成语和谚语等,这些典故通常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
在鉴赏过程中,要善于辨析诗句中涉及到的典故,理解诗人的用意。
押韵
古诗词具有协调和谐的韵律,是音韵美和语言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审视诗句的押韵手法和韵律节奏,体会其中的音韵美。
篇章结构
古诗词的章法通常是以“起承转合”为主线的,分为首句、诗身和尾句,每一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用意和作用。
在鉴赏时,要注意体察各个部分之间的呼应关系,理解整首诗的结构。
文化背景
古诗词创作时,常常蕴含着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
在鉴赏时,要注意分析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以上是鉴赏古诗词的几个要点,希望能够对初中生们课内古诗词的鉴赏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名词汇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名词汇整理
本文整理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中出现的文言文重点名词汇,共
计40个。
人物
孔子、子路、顾夫人、孟子、荀子、柳下惠、信陵君、李广、
鲁班、司马相如、汉武帝、韩信、卫青、霍去病、班超、窦燕山、
贾谊、枚乘、张衡、张骞、班固、颜几道、颜真卿、黄巢、杜甫、
白居易、岳飞、文天祥、秦桧、王安石、苏轼、曾巩、欧阳修、辛
弃疾、李清照、刘邦
官职
诸侯、太子、司马、将军、太傅、太保、太尉、大司徒、孝廉、太学生、郎中、博士、太常、御史大夫、宾客
学科
经史子集、春秋、易经、尚书、汉书、等闲识得、河图、洛书、算经、算盘、律吕、礼乐、兵法、医书、方技、诗赋、文学、乐律、笛箫、歌舞
家庭关系
父、母、兄、弟、儿、女、妻、夫、姑、舅、姨、婢、妾
历史事件
黄巾起义、三国时期、五、北魏、唐朝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玄武门之变、五代十国、北宋、金朝、南宋、元代、明朝、靖难之役、南明、清朝
以上为本文的重点名词汇整理,希望对大家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陋室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梳理(部编版)
1.字音字形
(1)易错读音
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 案牍(dú)
(2)易错字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鸿儒苔痕 案牍诸葛庐
2.重点字词解释
(1)有龙则灵:神异。 (2)斯是陋室:这;判断动词;简陋的屋舍。
(3)惟吾德馨:只;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A.有仙则名/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文白对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变得神异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
【特殊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重点语句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文章主旨】
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1.孙权劝学《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译“你”。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这里可译为“吗”。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⑤今者⑥才略,⑦非复⑧吴下⑨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今者:如今,现在。
⑥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⑦不再是。
复,再。
⑧吴下:指吴县。
⑨阿蒙:吕蒙的小名。
阿,名词词头。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相待,⑤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⑪而⑫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眼光看待。
刮:擦拭。
⑤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
⑧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⑨遂:于是,就。
⑩拜:拜访,拜见。
⑪而:连词,表承接,不译⑫别:告别。
二、熟记课文下注释三、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译: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8.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四、课文分析1.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课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3.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仅以“蒙乃始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
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身份。
4、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答: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用原文回答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5、孙权是怎样说服吕蒙学习的?答: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6.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献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课文原句)7.“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与他眼中的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文中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有调侃的意味,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成就,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最精彩之处。
8.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
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9.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1.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12.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或启示)(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13.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三国时吴国国君孙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吴国名将吕蒙,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吴国谋士鲁肃: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14、写作特点:①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
②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5.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木兰诗《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一、课文字词详解唧唧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
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
①复:又。
②当:对着。
③户:门。
④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⑤唯:只。
唧唧:叹息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①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②军帖(tiě),③可汗大①忆:思念。
②军帖:军中的文告。
③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何所思:想什么。
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征兵。
①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④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点兵:征兵。
②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
③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④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为:介词,为了。
其后宾语省略。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②鞯(ān_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①市:集市。
②鞯:马鞍下的垫子。
③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③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①旦:早晨。
②但:只。
③溅溅:水流声。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①燕山②胡骑(jì)鸣③啾啾。
①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
②胡骑:胡人的战马。
③啾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①戎机,关山②度若飞。
③朔气传④金柝(tuò),寒光照⑤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①戎机:战事。
②度:越过。
③朔气:北方的寒气。
朔,北方。
④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⑤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
①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②策勋:记功。
③强:有余。
可汗问所①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④驰⑤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①欲:想要。
②用:愿做。
③愿:希望。
④驰:赶马快跑。
⑤千里足:千里马。
爷娘闻女来,出①郭相②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③红妆;①郭:外城。
②扶将:扶持。
③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小弟闻姊来,磨刀①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②著(zhuó)我旧时③裳。
①霍霍:磨刀的声音。
②著:穿。
③裳:古代女子的下裙。
当窗理①云鬓(bìn),对镜②帖③花黄。
出门看④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①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②帖:“贴”。
③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④火伴:同伍的士兵。
雄兔脚①扑朔,雌兔眼②迷离;双兔③傍地④走,⑤安能辨我是雄雌?①扑朔:动弹。
②迷离:眯着眼。
③傍:靠近、临近。
④走:跑。
⑤安:怎么。
二、熟记课文下注释三、重点句子翻译1.不闻机杼声。
译: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译:只能听到黄河的水流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译: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译:北方的寒气传递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的)铠甲。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次战斗,多年以后,有的牺牲了,有的胜利归来。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译(木兰)记最大的功,(天子)赏赐(她)很多的财物。
8.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译: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9.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译: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到城外(迎接她)。
10.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译: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好看的头发,在脸上贴装饰物。
1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1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四、课文分析1.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