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不确定事件的判断,人们常采用 三种启发
a. 表征性启发(价格贵=质量好)
b. 可用性启发(对你影响大的信息)
c. 调整性启发或称锚定启发
五、刻板印象
(一)什么是社会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 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 知模式。
积极作用:通过刻板印象简化认知过程,迅速获得关于 特定对象的概念、形成印象,便于适应环境。 消极作用:经常是对信息的扭曲,过度简化或过度夸 大群体特性,忽略各成员的异质性,产生先入为主、以偏 概全的偏差;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产生偏见和歧视。
3、性别刻板印象
(1)历史的传承——中外的高度一致 (2)教育的影响:性别偏见从“娃娃抓 起” (3)舆论的作用——广告中的性别歧视 不容小觑 (4)社会事实的强化——职场与官场中 的性别歧视
4、地域刻板印象
“北方人豪爽耿直、南方人精明细致”, “上海人精细、东北人豪爽”,“德国人严谨、 法国人浪漫、美国人开放、中国人含蓄”等对 特定地域的人的特征评论,这些都是人们心目 中传统的地域刻板印象,即知觉者关于某个地 区人群群体的刻板印象。
(四)对被知觉者的熟悉和个人情感卷入
随着个人情感卷入的增加,人们信息选择和解释 的客观性会下降,从而使人们的印象判断精确性更差。
社会认知中的错误在潜在来源:
负面偏见:与正面信息比,人们对负面 信息有更大的敏感。 乐观偏见:期望事情总体变好的倾向。 反事实思维:在某种情景下,想象与 事实不同的另一种可能。 奇幻思维:这些思维的假设经不起理性 的推敲,例如:认为两个相似的事物一 定拥有共同属性的想法。
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 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一)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二)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语言、气质 (三)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智力(聪慧 vs 笨拙)
二、晕轮效应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 以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 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 大。
贾仁禄问道:“足下莫非就是凤雏先 生?” 庞统点头道:“没想到先生竟听过在下 的道号。” 贾仁禄摇头晃脑,两眼微闭,道:“卧 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信息的输出,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 挥影响。
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情境一致性(Situated Identity):
每个社会情境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人 们在交往中,会进行印象管理,力求使自己在特定 情境中的行为符合情境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交往对象与自我表现
3.学会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个体往往留意修饰外表,尤其在异性面前更加如此。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把真实自我隐藏起来,好比戴上一副“面具”;同时, 通过各种办法自我抬高,让他人觉得自己在总的方面或 特殊的方面很优秀,也可以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一年级
二年级
无论一二年级,实 验组的孩子智商提 高数多于控制组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人在社会认 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 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 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是人们经 常快速、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 很容易出现偏差。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 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 成一定的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 行为、形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 了解与认识。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 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 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四、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
(二)认知者本身的心理特点
1、个体的原有经验。 2、个体的价值观念(投射效应)。 3、个体自身的情感状态。 4、各种各样的认知偏见。
(三)认知的情境(空间距离、背景)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 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 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 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 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 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 也无济于事。
应用
–展现自己最吸引人的品质,尽力避免不
良品质的出现 –学习和掌握一些社交技能、方法和策略 –加强修养,养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
人在不同人面前,其行为表现就不一样。
交往目标与自我表现
交往目标能决定人的自我表现。
三、印象管理策略 (一)保持形象的一致 1、“等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 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 一项跟大,更不合理的要求,也称“得寸进尺” 效应。 2、“门面”效应:如果对别人提出一个更大 而又被拒绝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的要 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的要求的可能比直接向 他提出小的要求的可能性大的多。
– 认真对待每一次交往 – 重视交往的“结尾”
– 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 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 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 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 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 下表: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 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境的知觉。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 关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在 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将 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的 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 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 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 。
显然,对于被认为与魅力有关的诈骗罪,被 试倾向于对有魅力的罪犯给予重判,平均 刑期明显长于其他两组,而其他两组间没 有明显的差别。另一方面,在与外表魅力 无关的偷窃罪方面,具有外表魅力的罪犯 却得到了同情,平均给予的判刑年数低于 其他两组。可见,尽管在一般情况下漂亮 的外表能够使人们做出更为积极的评价, 但是,当人们感到有外表魅力的人在滥用 自己的美貌时,则会反过来倾向于做出更 不利的判断。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价 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 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上, 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 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 体印象。
第二章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 整体性印象,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群体)。
社会真实的基础。 反映了大脑对巨量复杂信息进行简约化 处理加工的特性。 习惯性地从某一群体,而不是从组成这 个群体的成员个人角度去认知。 十分突出的特征。
影响刻板印象改变的因素
直接接触不符合原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 员
媒体信息对受众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能
力
呈现反刻板印象的信息会削弱人们对 刻板印象的使用
–防备首因效应,不要被别人的第一印
象迷惑 –人们在形成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时,多 注意负面的特性 –首因效应可以改变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 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 应普遍、明显)
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影响社会刻板印象唤起的因素
– 一个人的类别特征明显 – 时间紧、需要快速作出判断时 – 所获得的信息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 – 人们处于极端状态时
(二)类型 1、种族与国家
l
事件一:阿迪达斯新鞋丑化亚裔
事件二:耐克广告《恐惧斗室》侮辱华人
2、社会阶层
真正的农民工是怎样的? 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里,农民 工的形象似乎总是与愚昧、落后、脏乱 等词语,以及跳楼、爬塔吊、裸奔、讨 薪等负面事件捆绑一起。
思维抑制:阻止某种想法进入意识的努 力。 考虑过多的潜在代价:为什么有时候我 们尽量少思考反而可能更合适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三Biblioteka Baidu自我表现策略
四、印象管理的识别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一个人通 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 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
高吸引者 65.39 1.70 2.25 一般吸引者 62.42 0.71 2.02 无吸引力者 56.31 0.37 1.70
评定特征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职业地位
实验
研究者让被试阅读详细的案件材 料,让他们设想自己是法官,要对罪犯 判刑。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 漂亮的女性罪犯照片附在案例上,第 二组所附照片是无魅力的女性罪犯, 第三组是控制组。而案件又分为两 种类型,一种是诈骗,另一种是偷窃。
(二)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自觉的印象管理过程称作。自我 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有意识地按照一个模 式表现自己,以便给别人留下期望造成的印象, 借此达到预定目的。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自我表现的原则
1.角色获得(role taking)
2.相互支持(奉承、讨好等)
应用 – 实事求是,防止以偏概全 – 展示自己的突出优点,制造晕轮效应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预言自我实现效应:对一种 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 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 的观念成为现实。
30 25 20 15 10 5 0 控制组 实验组
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学年
初,告诉小学老师根据可靠 测验预测,他们班级里有一 些孩子将会有优异、惊人的 成绩。实际上没有这个测验, 是随机指定学生的。
六、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 (一)知觉者的情绪状况(心境依赖性记忆,心境 一致性效用) 知觉者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 息选择与解释。 (二)投射作用 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 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使人将自己具有的 特征看成别人具有。
(三)内隐的人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格的独特见解体系。体系中 个性品质相互联系,其中某个特征占重要位置,可据 此进行推断(Kelly,19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