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决策模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之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渐进决策模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之路
第一部分:渐进决策模型理论知识解读
渐进决策模型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罗姆提出的,它是公共政策的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称为科学决策模型。
说到这,就要简单介绍一下理性决策模型,它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舍弃了一些次要变量,使问题的分析得以简化,形成有效地分析框架,能用来解释经济中的诸多现象。因此,这种模型就会与决策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或者可以说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从理论看,最有优决策并不是不可行的,然而社会现实不等于理论假设,理性决策模型的假设条件遭遇到诸多障碍,人们逐渐发现政策实践中的许多现象都难以解释。其原因不在于它的逻辑体系,而在于其前提解释有问题。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现在再回到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决策者的资源(时间、信息、金钱)有限、决策者能力有限、目标与手段的相对性、过去决策的正当性与当前决策的不可预测性、沉淀成本、政治上的可行性,所以,公共政策乃过去政策的调整。他认为,按部就班原则、积小变大原则和稳中求变原则是渐进决策模型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渐进模型有其自生的特点: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打鼓另开张;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注重对现行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以弥补现行政策的缺陷;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不是一劳永逸,要注意反馈调节,在试探和摸索中前进。
第二部分:渐进决策模型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运用解析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现如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同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三十年的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渐进型的模式。
改革开放经历了一系列的实施步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
策,随后,开放了沿海的经济特区。接着,国民经济进入了调整时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城市中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后来又进一步开放了沿海港口城市,开辟了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城市等……进而形成了一种有点→线→面→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模式。1992年1月至2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上海各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即"南巡讲话"。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中国改变了过去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
现在,我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由此可见,改革开放随着中国的发展仍然在不断的前进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正是渐进决策模型的体现,而渐进决策模型的理论也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证实。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改革理论与决策模型在此过程中便是渐进决策模型的运用。
一渐进决策的原则——实事求是,可以说渐进决策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实事求是原则的深刻体现,也是决策理论在中国的再创造。从客观实际出发,既符合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决策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了决策在科学性轨道上的运行,为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生机、活力和辉煌成就。我国之所以选择渐进决策模式,这是因为;首先,一个成熟的决策往往不能很快形成,而是需要一系列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不断补充的过程,逐步完善起来,这不仅是人们认识的规律,也是决策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改革是充满生机、充满创造、充满选择的社会实践,既没有现成的书本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只有“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任何一项决策,在执行之前都会遇到信息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情况复杂的大国里,改革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更不许符合实际的要求,更充分的利用信息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力戒“左”倾避免冒进。
实事求的“实事”就是对国情的分析。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邓小平这种实事求是的分析,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几点认识:第一,我国是底子薄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历史渊源不同。同时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设想的理想也有很大差距,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作出相应得决策。第二,我国是农业国,农民占很大的比例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程相对要长,任务艰巨,必须克服种种困难,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采用渐进式决策,而急躁冒进是不行的。第三,我们国家大,地域广阔,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别大,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也比较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妥善处理,分步推进,统筹兼顾,所以必须要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渐进决策。这样改革的成果才能巩固,社会、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道路。
二渐进式决策的核心——稳中求进。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成熟起来的邓小平渐进理论的核心是稳中求进,追求的是一种渐进式决策的运行机制,即稳定基础上改革与发展。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政治稳定是前提,经济稳定是基础,社会稳定是根本。历史经验表明,“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摆脱落后状态,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有领导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