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Witness仿真软件认识(一)——排队系统二、实验目的1、认识熟悉软件;2、掌握排队系统仿真,了解排队系统的设计;3、熟悉系统元素Part、Machine、Buffer、Variable、Timeseries的用法;4、深入研究系统Part的用法;5、研究不同的顾客服务时间和顾客的到达特性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三、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计算机、Witness仿真软件四、实验内容单服务台排队系统仿真(M/M/1)五、实验原理1、排队系统是离散事件系统中典型的问题。
排队系统的要素是顾客和服务台。
“顾客”一词可以是人、机器、飞机、零件和信息等任何一个到达系统并需要服务的实体。
“服务台”指售货员、出纳柜台、机器、生产线、防空系统和通讯设备等提供顾客所需服务的一切实体。
影响排队系统的主要因素有:到达模式、服务模式、服务台数、系统容量和排队规则。
2、排队系统指标:服务台利用率:ρ=λ/μ平均对长:L=ρ*ρ/(1-ρ)系统中平均顾客数:L=ρ/(1-ρ) 顾客停留时间:W=L/λ=1/(μ-λ) 平均等待时间:WQ=λ/[μ*(μ-λ)]六、实验过程及步骤1、元素定义(Define)本排队系统共有6个元素,具体定义如下表:仿真模型图2、元素可视化(Display)设置(1)、Part元素可视化设置:在元素选择窗口guke元素,鼠标右键点击Display,跳出Display对话框,设置其Text为“顾客”,Icon选择图片。
(2)、Buffer元素可视化设置:在元素选择窗口paidui元素,鼠标右键点击Display,跳出Display对话框,设置其Text为“排队队列”,Icon选择图片,Rectangle 和PartQueue。
(3)、Machine 元素可视化设置:在元素选择窗口fuwuyuan元素,鼠标右键点击Display,跳出Display对话框,设置其Text为“服务员”,Icon选择图片,PartQueue。
数学建模基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次实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努力进取的学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选取了一道实际问题进行建模与分析,具体如下:题目:某公司想用全行业的销售额作为自变量来预测公司的销售量。
表中给出了1977—1981年公司的销售额和行业销售额的分季度数据(单位:百万元)。
1. 数据准备: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并输入到计算机中。
2. 数据分析:观察数据分布情况,初步判断是否适合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拟合。
3. 模型建立:利用统计软件(如MATLAB、SPSS等)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公司销售额对全行业的回归模型。
4. 模型检验:对模型进行检验,包括残差分析、DW检验等,以判断模型的拟合效果。
5. 结果分析:分析模型的拟合效果,并对公司销售量的预测进行评估。
三、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包括年份、季度、公司销售额和行业销售额。
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为后续分析做准备。
2. 数据分析观察数据分布情况,绘制散点图,初步判断是否适合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拟合。
3. 模型建立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公司销售额对全行业的回归模型。
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统计软件,如MATLAB。
(2)输入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
(3)编写线性回归分析程序,计算回归系数。
(4)输出回归系数、截距等参数。
4. 模型检验对模型进行检验,包括残差分析、DW检验等。
(1)残差分析:计算残差,绘制残差图,观察残差的分布情况。
(2)DW检验:计算DW值,判断随机误差项是否存在自相关性。
5. 结果分析分析模型的拟合效果,并对公司销售量的预测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分析通过绘制散点图,观察数据分布情况,初步判断数据适合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拟合。
2. 模型建立利用MATLAB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模型如下:公司销售额 = 0.9656 行业销售额 + 0.01143. 模型检验(1)残差分析:绘制残差图,观察残差的分布情况,发现残差基本呈随机分布,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生产系统建模与及仿真实验报告
生产系统建模与及仿真实验报告实验一Witness仿真软件认识一、实验目的1、学习、掌握Witness仿真软件的主要功能与使用方法;2、学习生产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二、实验内容学习、掌握Witness仿真软件的主要功能与使用方法三、实验报告要求1、写出实验目的:2、写出简要实验步骤;四、主要仪器、设备1、计算机(满足Witness仿真软件的配置要求)2、Witness工业物流仿真软件。
五、实验计划与安排计划学时4学时六、实验方法及步骤实验目的:1、对Witness的简单操作进行了解、熟悉,能够做到基本的操作,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基础建模。
2、进一步了解Witness的建模与仿真过程。
实验步骤:Witness仿真软件是由英国lanner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仿真软件系统。
它可以用于离散事件系统的仿真,同时又可以用于连续流体(如液压、化工、水力)系统的仿真。
目前已成功运用于国际数千家知名企业的解决方案项目,有机场设施布局优化、机场物流规划、电气公司的流程改善、化学公司的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工厂布局优化和分销物流系统规划等。
◆Witness的安装与启动:➢安装环境:推荐P4 1.5G以上、内存512MB及以上、独立显卡64M以上显存,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 NT以及Windows XP的操作系统支持。
➢安装步骤:⑴将Witness2004系统光盘放入CD-ROM中,启动安装程序;⑵选择语言(English);⑶选择Manufacturing或Service;⑷选择授权方式(如加密狗方式)。
➢启动:按一般程序启动方式就可启动Witness2004,启动过程中需要输入许可证号。
◆Witness2004的用户界面:➢系统主界面:正常启动Witness系统后,进入的主界面如下图所示:主界面中的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等的基本操作与一般可视化界面操作大体上一致。
这里重点提示元素选择窗口、用户元素窗口以及系统布局区。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1 Witness仿真软件认识一、实验目的熟悉Witness 的启动;熟悉Witness2006用户界面;熟悉Witness 建模元素;熟悉Witness 建模与仿真过程。
二、实验内容1、运行witness软件,了解软件界面及组成;2、以一个简单流水线实例进行操作。
小部件(widget)要经过称重、冲洗、加工和检测等操作。
执行完每一步操作后小部件通过充当运输工具和缓存器的传送带(conveyer)传送至下一个操作单元。
小部件在经过最后一道工序“检测”以后,脱离本模型系统。
三、实验步骤仿真实例操作:模型元素说明:widget 为加工的小部件名称;weigh、wash、produce、inspect 为四种加工机器,每种机器只有一台;C1、C2、C3 为三条输送链;ship 是系统提供的特殊区域,表示本仿真系统之外的某个地方;操作步骤:1:将所需元素布置在界面:2:更改各元素名称:如;3:编辑各个元素的输入输出规则:4: 运行一周(5 天*8 小时*60 分钟=2400 分钟),得到统计结果。
5:仿真结果及分析:Widget:各机器工作状态统计表:分析:第一台机器效率最高位100%,第二台机器效率次之为79%,第三台和第四台机器效率低下,且空闲时间较多,可考虑加快传送带C2、C3的传送速度以及提高第二台机器的工作效率,以此来提高第三台和第四台机器的工作效率。
6: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Witness的操作界面及基本操作有了一个初步的掌握,同学会了对于一个简单的流水线生产线进行建模仿真,总体而言,实验非常成功。
实验2 单品种流水线生产计划设计一、实验目的1.理解系统元素route的用法。
2.了解优化器optimization的用法。
3.了解单品种流水线生产计划的设计。
4.找出高生产效率、低临时库存的方案。
二、实验内容某一个车间有5台不同机器,加工一种产品。
该种产品都要求完成7道工序,而每道工序必须在指定的机器上按照事先规定好的工艺顺序进行。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extendsim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院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班级:1005104学号:100510432姓名:谢纪伟实验目录一.问题描述.二.系统数据.三. 建立过程的简单流程图.四.模型实体设计.五. 建立模型.六.运行模型.七.实验改进.八.结果分析.实验报告一.问题描述.电路板生产商要引入一个新产品,需要适当扩大现有生产线的产能,因此对现有生产线进行研究,经提前分析,发现生产过程存在瓶颈,现在对此生产线进行建模,并通过用extendsim建立的模型所得到的数据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系统数据.1.根据确定的时间表,5种型号电路板按照固定批量送入生产线中,时间表每隔120min重复一次,如下表所示:电路板种类在...min进入批量电路板种类在...min进入批量1 0 20 5 80 252 20 30 1 120 203 40 25 2 140 304 60 30 ………………进料时间表2.第一步操作是通过一台清洁工作站,每一个电路板需要至少36s,至多54s 的时间,一般情况需要48s。
3.清洁后的电路板装入自动插件机中,这台机器最多能同是处理6个电路板,每个板耗时5min。
4.当完成大部分标准插件的工作,电路板被置于一个10m的传送带上,通过波峰焊接机。
传送带上能放下30个电路板,每分钟移动1米。
5.此外,有三个工作站,用来插件机无法完成的非标准元件。
这个操作的耗时量根据板的种类而不同,如下表:电路板种类处理时间(min)电路板种类处理时间(min)1 2.5 4 3.02 2.0 5 2.03 2.5非标准元件的处理时间6.最后一步是高温加速老化试验,在这个过程中,电路板被组合成24个一组,放入烤箱中,循环通电20min。
三.建立过程的简单流程图电路板清洁自动插件波峰焊非标准插件非标准插件非标准插件高温老化离开四.模型实体设计.模拟电路板到达模拟缓冲器模拟插件机模拟convey item模拟非标准插件机三个物体汇合在一个通道将24个电路板组成一个批量对成批的电路板进行高温老化将成批的电路板还原成单独的电路板将加工后的电路板输出五.建立模型.1.定义全局单位时间.搭建模型从选择合适的全局时间单位开始。
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
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引言建模与仿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研究和分析复杂系统的行为。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运行机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为决策提供依据。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我所进行的建模与仿真实验,以及所得到的结果和结论。
1. 实验目标本次实验的目标是研究一个电动汽车的充电过程,并通过建模与仿真来模拟和分析其充电时间和电池寿命。
2. 实验步骤2.1 建立数学模型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电动汽车充电过程。
根据电动汽车的充电特性和电池的充电曲线,我们选择了一个二阶指数函数来表示充电速度和电池容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历史充电数据的分析,我们确定了模型的参数,并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验证。
2.2 仿真实验基于建立的数学模型,我们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
通过输入不同的充电时间和初始电池容量,我们可以获得充电过程中电池容量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充电时间与电池寿命之间的关系。
3. 实验结果通过多次仿真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充电时间和电池寿命的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充电时间与电池寿命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表明,充电时间与电池寿命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即充电时间的增加并不总是能够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4.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1 充电时间的增加并不总是能够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充电时间可以提高电池的容量,但过长的充电时间会导致电池内部产生过多的热量,从而缩短电池的寿命。
4.2 充电速度对电池寿命的影响较大。
较快的充电速度会增加电池的热量产生,从而缩短电池的寿命;而较慢的充电速度则可以减少电池的热量产生,延长电池的寿命。
4.3 充电时间和电池寿命之间的关系受到电池类型和充电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充电策略的选择。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1. 引言系统建模与仿真是一种重要的工程方法,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系统的行为。
本实验旨在通过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对某个实际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
2. 实验背景本实验选择了一个电梯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电梯系统是现代建筑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其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对于整个建筑物的使用体验至关重要。
通过系统建模与仿真,我们可以探索电梯系统的运行规律,并提出优化方案。
3. 系统建模为了对电梯系统进行建模,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电梯系统通常由电梯、楼层按钮、控制器等组成。
我们可以将电梯系统抽象为一个状态机模型,其中电梯的状态包括运行、停止、开门、关门等,楼层按钮的状态则表示是否有人按下。
4. 仿真实验在建立了电梯系统的模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仿真实验来模拟系统的运行过程。
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和初始条件,我们可以观察到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
例如,我们可以模拟电梯在高峰期和低峰期的运行情况,并比较它们的效率差异。
5. 仿真结果分析通过对仿真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到电梯在高峰期的运行效率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大量乘客同时使用电梯导致的。
为了提高电梯系统的运行效率,我们可以考虑增加电梯的数量或者改变乘客的行为规则。
6. 优化方案基于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一些优化方案来改进电梯系统的性能。
例如,我们可以建议在高峰期增加电梯的数量,以减少乘客等待时间。
另外,我们还可以建议在电梯内设置更多的信息显示,以便乘客更好地了解电梯的运行状态。
7.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并应用于电梯系统的分析和优化。
系统建模与仿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进各种复杂系统。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和优化电梯系统,并将系统建模与仿真应用于更多的实际问题中。
8. 致谢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受益于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与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一、引言物流系统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物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优化策略,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二、实验目标本次实验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物流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具体而言,我们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物流系统中的关键节点和流程,分析其对整体运行效果的影响;2. 优化物流系统中的资源配置和调度策略,提高物流效率;3. 分析物流系统中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数据收集:收集物流系统的相关数据,包括物流节点、运输路径、货物流动情况等。
2. 建立数学模型: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建立物流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节点间的关系、运输路径的选择规则、货物流动的概率等。
3. 参数设定: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模型中的参数,如节点的处理能力、运输路径的容量等。
4. 仿真实验:利用仿真软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实验,观察物流系统的运行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5. 数据分析:对仿真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物流系统的性能,并找出改进的方向。
6. 优化策略: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如调整节点的处理能力、优化运输路径等。
7. 仿真实验验证:将优化策略应用于模型中,进行再次仿真实验,验证优化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多次仿真实验,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以下是部分实验结果的总结:1. 关键节点分析:我们发现物流系统中存在一些关键节点,其处理能力对整体物流效率有较大影响。
通过增加关键节点的处理能力,可以显著提高物流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
2. 运输路径分析:不同的运输路径对物流系统的运行效果有显著影响。
通过优化运输路径的选择规则,可以降低物流系统的运输成本,并缩短货物的运输时间。
仿真软件操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仿真软件操作实验实验目的:1. 熟悉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界面布局。
2. 掌握仿真软件的基本功能,如建模、仿真、分析等。
3. 学会使用仿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实验器材:1. 仿真软件:XXX2. 计算机一台3. 实验指导书实验内容:一、仿真软件基本操作1. 打开软件,熟悉界面布局。
2. 学习软件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等各个部分的功能。
3. 掌握文件操作,如新建、打开、保存、关闭等。
4. 熟悉软件的基本参数设置。
二、建模操作1. 学习如何创建仿真模型,包括实体、连接器、传感器等。
2. 掌握模型的修改、删除、复制等操作。
3. 学会使用软件提供的建模工具,如拉伸、旋转、镜像等。
三、仿真操作1. 设置仿真参数,如时间、步长、迭代次数等。
2. 学习如何进行仿真,包括启动、暂停、继续、终止等操作。
3. 观察仿真结果,包括数据、曲线、图表等。
四、分析操作1. 学习如何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包括数据统计、曲线拟合、图表绘制等。
2. 掌握仿真软件提供的分析工具,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3. 将仿真结果与实际数据或理论进行对比,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实验步骤:1. 打开仿真软件,创建一个新项目。
2. 在建模界面,根据实验需求创建仿真模型。
3. 设置仿真参数,启动仿真。
4. 观察仿真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5. 将仿真结果与实际数据或理论进行对比,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6. 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建模、仿真、分析等。
2. 在建模过程中,学会了创建实体、连接器、传感器等,并能够进行模型的修改、删除、复制等操作。
3. 在仿真过程中,成功设置了仿真参数,启动了仿真,并观察到了仿真结果。
4. 在分析过程中,运用了仿真软件提供的分析工具,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并与实际数据或理论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仿真实验报告(推荐5篇)
仿真实验报告(推荐5篇)第一篇:仿真实验报告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塞曼效应一、实验简介塞曼效应就是物理学史上一个著名得实验。
荷兰物理学家塞曼(Zeeman)在1896 年发现把产生光谱得光源置于足够强得磁场中,磁场作用于发光体,使光谱发生变化,一条谱线即会分裂成几条偏振化得谱线,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就是法拉第磁致旋光效应之后发现得又一个磁光效应。
这个现象得发现就是对光得电磁理论得有力支持,证实了原子具有磁矩与空间取向量子化,使人们对物质光谱、原子、分子有更多了解.塞曼效应另一引人注目得发现就是由谱线得变化来确定离子得荷质比得大小、符号。
根据洛仑兹(H、A、Lorentz)得电子论,测得光谱得波长,谱线得增宽及外加磁场强度,即可称得离子得荷质比.由塞曼效应与洛仑兹得电子论计算得到得这个结果极为重要,因为它发表在J、J 汤姆逊(J、J Thomson)宣布电子发现之前几个月,J、J 汤姆逊正就是借助于塞曼效应由洛仑兹得理论算得得荷质比,与她自己所测得得阴极射线得荷质比进行比较具有相同得数量级,从而得到确实得证据,证明电子得存在。
塞曼效应被誉为继 X 射线之后物理学最重要得发现之一。
1902 年,塞曼与洛仑兹因这一发现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她们研究磁场对光得效应所作得特殊贡献).至今,塞曼效应依然就是研究原子内部能级结构得重要方法。
本实验通过观察并拍摄Hg(546、1nm)谱线在磁场中得分裂情况,研究塞曼分裂谱得特征,学习应用塞曼效应测量电子得荷质比与研究原子能级结构得方法。
二、实验目得1、学习观察塞曼效应得方法观察汞灯发出谱线得塞曼分裂; 2、观察分裂谱线得偏振情况以及裂距与磁场强度得关系;3、利用塞曼分裂得裂距,计算电子得荷质比数值。
三、实验原理1、谱线在磁场中得能级分裂设原子在无外磁场时得某个能级得能量为,相应得总角动量量子数、轨道量子数、自旋量子数分别为。
当原子处于磁感应强度为得外磁场中时,这一原子能级将分裂为层。
ATRU建模与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模板仿真操作说明 (1)
实验一、ATRU正常工况供电特性仿真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量ATRU空载时的变压器输出及直流输出电压,观测电压波形,分析验证移相原理。
2.带载状态下,测量ATRU负载时的供电特性曲线,分析滤波前后波形THD大小及区别,并分析原因。
二、预习要点1.ATRU工作原理是什么?在空载实验时应该如何测量电压移相波形?2.做负载供电特性实验时,THD及直流畸变系数的定义是什么?如何测量?三、实验项目1.空载实验自耦变压器移相原理分析。
2.负载供电特性。
3.变压变频输入实验。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空载实验和变压器移相原理仿真分析1)参考仿真操作说明书建立仿真模型,将输入电压幅值设定为115V,频率为400Hz,将幅值和频率固定,电源设置完成,设置仿真时间1s,启动开始仿真。
2)测试并记录变压器输出线电压、整流器输出电压、负载端电压,记录其波形并进行分析。
3)记录整流器并联输出端和输出滤波后的电压波形,改变输出滤波电感和电容值,分析滤波效果。
5)根据自耦变压器变压器输出线电压向量图,选择两个线电压,记录两个线电压波形的时间差,计算出两波形的相位差,验证变压器的移相原理。
图1变压器输出线电压向量图2.负载特性测试1)将输出接上负载,由空载到负载状态,ATRU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仿真时间1S;2)选择输出负载,加入5kW、10kW、3kW负载,观察不同负载情况下,输出电压和电流的变化。
记录于表1.表1ATRU负载实验序号1234负载(kW)空载负载电压(V)负载电流(I)3.变压变频实验1)分别将输人电压幅值调整为108V和118V,频率为额定频率400Hz,观察改变输入电压幅值对ATRU输出性能的影响。
2)调节变频电源的幅值固定为额定115V,将输入电压频率调整为350Hz至450HZ观察改变输入电压频率对ATRU输出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报告1.分析ATRU空载仿真实验电压及电流波形数据,给出自耦变压器输出电压移相波形及电流波形分析。
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
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重重庆庆大大学学学学生生实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开课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学学院自动化年级12专业班程物流工程2 班学学生生姓姓名段竞男学号201 24 912开开课时间20xx至20 15学年第二学学期期总总成成绩绩教师签名自动化学院制《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开课实验室:年月日日学院自动化年级、专业、班12级物流工程2班姓名段竞男成绩课程名称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项目名称产品测试工艺仿真与分析实验指导教师张莹莹教师评语成绩一、实验目得通过建立单存放区域、单处理工作台得简单模型,了解5 个基本建模步骤。
学习使用统计分析工具.二、实验原理某工厂车间对三类产品进行检验。
这三种类型得产品按照一定得时间间隔方式到达。
随后,不同类型得产品被分别送往三台不同得检测机进行检测,每台检测机只检测一种特定得产品类型.其中,类型1 得产品到第一台检测机检测,类型2得产品到第二台检测机检测,类型3 得产品到第三台检测机检测。
产品检测完毕后,由传送带送往货架区,再由叉车送到相应得货架上存放。
类型1 得产品存放在第2 个货架上,类型2 得产品存放在第3 个货架上,类型3 得产品存放在第1 个货架上。
三、使用仪器、材料一台PC机,flexsim软件四、实验步骤1) 创建模型布局使用鼠标将需要得对象从对象库中拖放到正视图窗口中,根据需要使用鼠标改变对象位置、大小与转角。
2) 连接端口按下键盘上得“A”键,用鼠标拖放在对象间建立输出端口-输入端口连接;方向为从流出实体得对象到流入实体得对象;模型中得对象发出与接收实体需要这种连接。
3) 编辑外观、设置对象行为(1) 参数窗口(Parameters Window)双击对象(或在右键菜单选择Parameters);用于对各种对象得自身特性得设置、编辑。
(2) 属性窗口(PropertiesWindow)右键单击对象,在弹出菜单中选择Properties;用于编辑与查瞧所有对象都拥有得一般性信息。
(完整版)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1 Witness仿真软件认识一、实验目的熟悉Witness 的启动;熟悉Witness2006用户界面;熟悉Witness 建模元素;熟悉Witness 建模与仿真过程。
二、实验内容1、运行witness软件,了解软件界面及组成;2、以一个简单流水线实例进行操作。
小部件(widget)要经过称重、冲洗、加工和检测等操作。
执行完每一步操作后小部件通过充当运输工具和缓存器的传送带(conveyer)传送至下一个操作单元。
小部件在经过最后一道工序“检测”以后,脱离本模型系统。
三、实验步骤仿真实例操作:模型元素说明:widget 为加工的小部件名称;weigh、wash、produce、inspect 为四种加工机器,每种机器只有一台;C1、C2、C3 为三条输送链;ship 是系统提供的特殊区域,表示本仿真系统之外的某个地方;操作步骤:1:将所需元素布置在界面:2:更改各元素名称:如;3:编辑各个元素的输入输出规则:4:运行一周(5 天*8 小时*60 分钟=2400 分钟),得到统计结果。
5:仿真结果及分析:Widget:各机器工作状态统计表:分析:第一台机器效率最高位100%,第二台机器效率次之为79%,第三台和第四台机器效率低下,且空闲时间较多,可考虑加快传送带C2、C3的传送速度以及提高第二台机器的工作效率,以此来提高第三台和第四台机器的工作效率。
6: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Witness的操作界面及基本操作有了一个初步的掌握,同学会了对于一个简单的流水线生产线进行建模仿真,总体而言,实验非常成功。
实验2 单品种流水线生产计划设计一、实验目的1.理解系统元素route的用法。
2.了解优化器optimization的用法。
3.了解单品种流水线生产计划的设计。
4.找出高生产效率、低临时库存的方案。
二、实验内容某一个车间有5台不同机器,加工一种产品。
该种产品都要求完成7道工序,而每道工序必须在指定的机器上按照事先规定好的工艺顺序进行。
MATLAB Simulink系统建模与仿真 实验报告.
MATLAB/Simulink 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姓名:******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学号:*******************实验一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三相短路仿真1.1 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仿真模型构建运行MATLAB软件,点击Simulink模型构建,根据电路原理图,添加下列模块:(1)无穷大功率电源模块(Three-phase source)(2)三相并联RLC负荷模块(Three-Phase Parallel RLC Load)(3)三相串联RLC支路模块(Three-Phase Series RLC Branch)(4)三相双绕组变压器模块(Three-Phase Transformer (Two Windings))(5)三相电压电流测量模块(Three-Phase V-I Measurement)(6)三相故障设置模块(Three-Phase Fault)(7)示波器模块(Scope)(8)电力系统图形用户界面(Powergui)按电路原理图连接线路得到仿真图如下:1.2 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仿真参数设置1.2.1 电源模块设置三相电压110kV,相角0°,频率50Hz,接线方式为中性点接地的Y形接法,电源电阻0.00529Ω,电源电感0.000140H,参数设置如下图:1.2.2 变压器模块变压器模块参数采用标幺值设置,功率20MVA,频率50Hz,一次测采用Y型连接,一次测电压110kV,二次侧采用Y型连接,二次侧电压11kV,经过标幺值折算后的绕组电阻为0.0033,绕组漏感为0.052,励磁电阻为909.09,励磁电感为106.3,参数设置如下图:1.2.3 输电线路模块根据给定参数计算输电线路参数为:电阻8.5Ω,电感0.064L,参数设置如下图:1.2.4 三相电压电流测量模块此模块将在变压器低压侧测量得到的电压、电流信号转变成Simulink信号,相当于电压、电流互感器的作用,勾选“使用标签(Use a label)”以便于示波器观察波形,设置电压标签“Vabc”,电流标签“Iabc”,参数设置如下图:1.2.5 故障设置模块勾选故障相A、B、C,设置短路电阻0.00001Ω,设置0.02s—0.2s发生短路故障,参数设置如下图:1.2.6 示波器模块为了得到仿真结果准确数值,可将示波器模块的“Data History”栏设置为下图所示:1.3 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得到以上的电力系统参数后,可以首先计算出在变压器低压母线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短路电流周期分量幅值和冲击电流的大小,短路电流周期分量的幅值为Im=10.63kA,时间常数Ta=0.0211s,则短路冲击电流为Iim=17.3kA。
仿真与建模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13工业工程2班李伟航 13工业工程2班实验10一、实验目的:1.学习库存系统查库与订货处理的结构建模方法2.学习用Equation模块、Equation(I)模块读写数据库的方法3.学习用Equation模块、Equation(I)模块进行编程计算的方法二、实验问题1.打开上次实验你保存的文件(这个文件要保存好,下次实验还要使用),然后根据以上视频,进行操作实验。
2.简述用Equation模块计算订货量的程序逻辑。
3.简述用Equation(I)模块计算并累加总订货成本到数据库中的程序逻辑。
4.Equation模块与Equation(I)模块有何不同?5.在本案例的假设前提下,在一笔订货的在途货物运输期间(即提前期期间),会不会再次发出订货指令?或者换句话说,每次查库时,会不会有已订但未到的货?为什么?三.实验过程1.生成查库员(查库信号)用Create模块每天生成一个库存检查员实体(实际代表一个查库信号)Create 模块具体设置如下图:2.判断是否需要订货利用Select Item Out模块、Equation模块和Simulation Variable模块检查库存,并判断是否需要订货。
若需要,就将库存检查员实体发送到Select Item Out模块的上端口输出进行后续处理;若不需要订货,就将库存检查员实体发送到下端口输出,简单地离开系统。
其中,Equation模块的设置如下图。
3.无需订货的处理由上一步Equation中设置可知,当s=1时,即无需订货的情况下,直接将库存检查员实体从Select Item Out模块下端口输出,通过Exit模块离开系统。
Select Item Out模块设置如下,当s=0时从上端口输出,否则从下端输出。
4.订货处理-建立模型当s=0时,即需要订货的情况下,库存检查员实体有Select Item Out模块上端口输出,后续订货处理模型如下图:5.计算订货量用一个Equation模块获取数据库中的当前库存(kc)和最大库存(ds),计算订货量dh。
建模仿真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升我的专业技能,了解BIM技术的实际应用,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建模仿真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BIM建模的基本流程,熟悉相关软件的使用,并了解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二、实习内容1. BIM基础知识学习实习初期,我重点学习了BIM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BIM技术是一种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对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进行管理和优化的方法。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特点,在建筑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BIM建模软件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学习了Autodesk Revit软件,该软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BIM建模软件之一。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Revit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界面布局、建模命令、族创建、参数化设计等。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利用Revit软件进行建筑模型的创建、编辑、修改和渲染。
3. BIM建模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实际项目的BIM建模工作。
首先,我根据项目图纸和设计要求,创建了建筑模型的基本框架;然后,我利用Revit软件的族库和参数化设计功能,对建筑模型进行了细化和完善;最后,我根据项目需求,对建筑模型进行了渲染和出图。
4. BIM协同工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BIM技术在协同工作中的应用。
通过Revit软件,我们可以实现多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提高设计效率。
同时,BIM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施工阶段的进度管理、成本控制和资源调配等方面。
三、实习收获1. 提升了专业技能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BIM建模的基本流程和Revit软件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BIM建模任务,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3. 了解了BIM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认识到BIM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模与仿真 实验报告
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一、引言建模与仿真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仿真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复杂系统的行为,优化设计方案,降低成本和风险。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个实际案例,介绍建模与仿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案例背景我们选择了一个机械系统的案例,以便更好地说明建模与仿真的过程。
该机械系统是一个简化的汽车悬挂系统,由弹簧和减震器组成。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建模和仿真,分析不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优化悬挂系统的设计。
三、建模过程1. 系统分析:首先,我们对悬挂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关键参数。
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和实际数据,我们确定了弹簧刚度和减震器阻尼系数等参数。
2. 建立数学模型:基于系统分析的结果,我们使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数学模型。
假设车辆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可以近似为简谐振动,我们得到了如下的微分方程:m * x''(t) + c * x'(t) + k * x(t) = 0其中,m是车辆的质量,x(t)是车辆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c是减震器的阻尼系数,k是弹簧的刚度。
3. 参数估计:为了进行仿真实验,我们需要估计模型中的参数值。
通过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我们得到了车辆的质量m,减震器的阻尼系数c和弹簧的刚度k的估计值。
四、仿真实验1. 车辆行驶过程仿真:我们使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了悬挂系统的仿真实验。
通过设定初始条件和参数值,我们模拟了车辆在不同路况下的行驶过程。
通过分析仿真结果,我们可以得到车辆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关键性能指标。
2. 参数优化:为了优化悬挂系统的设计,我们进行了参数优化实验。
通过调整减震器的阻尼系数和弹簧的刚度,我们比较了不同参数组合下系统性能的差异。
通过与仿真结果的对比,我们可以选择最佳参数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悬挂系统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仿真实验,我们得到了悬挂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性能曲线。
系统建模的仿真实验报告
系统建模的仿真实验报告系统建模的仿真实验报告引言在现代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系统建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系统进行建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运行原理、优化系统性能以及预测系统的行为。
仿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模拟系统的运行过程,可以得到系统的各种指标,从而评估系统的性能。
本报告将介绍一个系统建模的仿真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模型,模拟一个电梯系统的运行过程,并通过仿真实验来评估该电梯系统的性能。
电梯系统是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设施,其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出行体验。
通过建立模型和仿真实验,我们可以优化电梯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策略,提高其性能。
二、建模过程1. 系统边界的确定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电梯系统的边界。
电梯系统通常包括电梯本身、楼层按钮、电梯控制器等组成部分。
在建模过程中,我们将关注电梯的运行过程和楼层按钮的使用情况。
2. 系统的状态和状态转换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电梯系统的状态和状态转换。
电梯系统的状态可以包括电梯的位置、运行方向、开关门状态等。
状态转换可以根据电梯的运行规则和楼层按钮的使用情况确定。
3. 系统参数的确定在建模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确定系统的参数。
电梯系统的参数可以包括电梯的运行速度、电梯的载重量、楼层按钮的响应时间等。
这些参数将直接影响到电梯系统的性能。
三、仿真实验设计基于建立的电梯系统模型,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仿真实验,以评估电梯系统的性能。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实验设计:1. 不同高峰期的电梯系统性能比较我们选择了不同高峰期的时间段,并模拟了电梯系统在这些时间段内的运行情况。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电梯的等待时间、运行效率等指标,我们可以评估电梯系统在不同高峰期的性能差异。
2. 不同楼层按钮响应时间的影响我们模拟了不同楼层按钮响应时间的情况,并评估了电梯系统的性能。
通过比较不同响应时间下电梯的等待时间和运行效率,我们可以确定最佳的楼层按钮响应时间。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_冉陈键
实验 4:求
( s 2 2)( s 4)( s 1) 的商及余式。 s3 s 1
实验结果:
3
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指导书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二
报告人: 实验题目: 符号计算 实验目的:
1) 2) 3) 掌握反函数的运算、合并同类项、符号表达式的简化; 掌握替换求值、符号的微分 、积分、泰勒展式、留数; 掌握 Laplace 变换及其逆变换。
s s s 6.5 U1 ( s ) 6.5 U 2 ( s ) s 2 s 6.5
2
的 Simulink 结构图,并进行仿真(输入均为单位阶跃函数) 。
7
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指导书
绘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脉冲响应。 实验习题 3: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 ( s ) 和奈奎斯特图 5( s 2 5s 6) 实验习题 4: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 ( s ) 6 ,试判 s 2s 5 8s 4 12 s 3 20s 2 16s 16 断系统的稳定性。
B A. ^ 2 C A^2
4 2 0 2 4 实验 2:找出数组 A 中所有绝对值大于 3 的元素,并在 A 中将其 3 1 1 3 5 换成 0。 实验 3:建立方阵A 1 2 3 2 2 3 9 7 5 1)计算其行列式和逆矩阵; 2)计算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六
报告人: 实验题目: 实验目的:
用 Matlab 作图 Bernoulli―Gaussian 白噪声、对一阶自回归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分别绘图。
专业: 模型建立
学 号:
纵联保护的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
纵联保护的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摘要纵联保护在电力系统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保护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纵联保护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实验,并分析了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首先对纵联保护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纵联保护系统进行了建模,并采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实验。
仿真结果表明,纵联保护系统对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可以快速反应,并实现了故障保护的功能。
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电力系统的保护和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纵联保护;建模;仿真实验;Matlab/Simulink1. 引言电力系统作为现代工业和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力系统中存在着各种故障,如电缆短路、高压线路断路等等,这些故障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将会对电力系统造成重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在电力系统中引入保护措施,对于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联保护是电力系统中比较常用的一种保护措施,它通常应用于高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中。
纵联保护的原理是通过检测线路上的故障信号,快速切断受故障影响的部分,以保证系统其他部分的正常运行。
纵联保护在电力系统的保护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纵联保护进行建模和仿真实验,并分析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首先对纵联保护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纵联保护系统进行了建模,并采用Matlab/Simulink 进行仿真实验。
最后分析了仿真结果并对纵联保护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行了评估。
2. 纵联保护的原理与应用2.1 纵联保护的原理纵联保护通常用于高压输电和变电站中。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检测线路上的故障信号,并快速地采取措施,以限制受故障影响的部分,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纵联保护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以适应各种故障情况,如切断受故障影响的部分、调节负荷等等。
2.2 纵联保护的应用纵联保护通常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和变电站中,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开课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学院自动化年级12 专业班物流工程2班学生姓名段竞男学号********开课时间2014 至2015 学年第二学期自动化学院制《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2)属性窗口(Properties Window)右键单击对象,在弹出菜单中选择 Properties;用于编辑和查看所有对象都拥有的一般性信息。
(3)模型树视图(Model Tree View)模型中的所有对象都在层级式树结构中列出;包含对象的底层数据结构;所有的信息都包含在此树结构中。
4)重置运行(1)重置模型并运行(2)控制仿真速度(不会影响仿真结果)(3)设置仿真结束时间5)观察结果(1)使用“Statistics”(统计)菜单中的Reports and Statistics(报告和统计)生成所需的各项数据统计报告。
(2)其他报告功能包括:对象属性窗口的统计项;记录器对象;可视化工具对象;通过触发器记录数据到全局表。
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数据、图表、计算等)1、运行结果的平面视图:2、运行结果的立体视图3、运行结果的暂存区数据分析结果图:第一个暂存区第二个暂存区由报表分析可知5次实验中,第一个暂存区的平均等待时间为11.46,而第二个暂存区的平均等待时间为13.02,略大于第一个暂存区,由此可见,第二个暂存区的工作效率基本上由第一个暂存区决定。
4、运行结果三个检测台的数据分析结果图,三个检测台的state饼图:(1)处理器一:由实验结果分析可得,处理器一只有53%的时间处于工作状态,有32.3%的时间是处于闲置状态,并且该处理器的准备时间较长,占总时间的14.7%,这些数据表明该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完全能满足,甚至超过系统的要求,可以适当的选择更处理速度慢一点的处理器来降低系统成本。
(2)处理器二:由实验结果分析可得,处理器二只有16.9%的时间处于工作状态,有66%的时间是处于闲置状态,并且有17.1%的时间处于准备时间,以上数据说明处理器二闲置时间过长,工作效率低,不能很好地配合物料二的到达速度。
(3)处理器三由实验结果分析可得,处理器三的只有16.9%的时间处于工作状态,有66.1%的时间是处于闲置状态,并且有16.9%的时间处于准备时间,以上数据说明处理器三的工作效率低,不能很好地配合物料三的到达速度,可以适当的降低处理器三的处理速度。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和转角。
2)连接端口按下键盘上的“A”键,用鼠标拖放在对象间建立输出端口—输入端口连接;方向为从流出实体的对象到流入实体的对象;模型中的对象发出和接收实体需要这种连接。
本实验此步骤为关键环节,连接线较复杂,故连接端口时应注意保持清晰思路。
3)定义对象参数(1)定义Source在模型中,共有3个Source实体,每个Source对应一类原料,也就是说,一个Source生成一类原料。
我们需要设置每个Source实体,使得每类原料的到达间隔时间满足系统的要求。
(2)分别按照要求定义机器组1、机器组2、机器组3、机器组4、机器组5、暂存区参数。
4)模型运行(1)设置Experimenter(2)重置模型并运行5)观察结果仿真进行过程中,可以看到红、黄、蓝三种不同颜色的原料从系统中流过,经过不同机器组的加工,最后离开系统。
仿真运行到175200单位时间的时候,自动停止。
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数据、图表、计算等)1、运行结果的平面视图:2、提供运行结果的立体视图:3、提供运行结果五个暂存区数据分析结果图由数据图可知第一个暂存区的物料输入量为8888,平均数量为0.63,最大等待时间达到了241.94,平均等待时间为12.5,由此可见暂存区一的货物状态较为空闲,不是系统的瓶颈。
由数据图可知第二个暂存区的物料输入量为11173,平均容量为1967.04,最大等待时间为63017.14,平均等待时间为30388.42,由此可见暂存区二的货物周转率较高,处于比较忙碌的状态,非常容易成为系统的瓶颈。
由数据图可知第三个暂存区的物料输入量为5835,平均数量为0.11,最大等待时间达到了124.25,平均等待时间为3.40,由此可见暂存区三的效率较高,较为适应系统的要求。
由数据图可知第四个暂存区的物料输入量为3604,平均数量为5.62,最大等待时间为1642.37,平均等待时间为273.55,由此可见暂存区四货物周转率高,并且运行效率高,能够适应系统的要求,安排合理。
由数据图可知第五个暂存区的物料输入量为7208,平均数量为243.75,最大等待时间为10936.85,平均等待时间为5956,由此可见暂存区五容易造成货物的堆积和等待,不能够适应系统的要求,安排不够合理,为该系统的瓶颈。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对得到的数据做简单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暂存区 1 2 3 4 5平均等12.50 30388.42 3.40 273.55 5956待时间平均数0.63 1967.04 0.11 5.62 243.75量由数据图可知第一个暂存区的物料输入量为8888,平均数量为0.63,最大等待时间达到了241.94,平均等待时间为12.5,由此可见暂存区一的货物状态较为空闲,不是系统的瓶颈。
由数据图可知第二个暂存区的物料输入量为11173,平均容量为1967.04,最大等待时间为63017.14,平均等待时间为30388.42,由此可见暂存区二的货物周转率较高,处于比较忙碌的状态,非常容易成为系统的瓶颈。
由数据图可知第三个暂存区的物料输入量为5835,平均数量为0.11,最大等待时间达到了124.25,平均等待时间为3.40,由此可见暂存区三的效率较高,较为适应系统的要求。
由数据图可知第四个暂存区的物料输入量为3604,平均数量为5.62,最大等待时间为1642.37,平《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主要掌握单台处理器在处理多种产品时对于处理顺序以及时间参数的设置。
熟悉先进先出这种存储模式的控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多对象流水线生产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可变流水线,其特点是:在计划期内,按照一定的间隔期,成批轮番生产多种产品;在间隔期内,只生产一种产品,在完成规定的批量后,转生产另一种产品。
另一种是混合流水线,其特点是:在同一时间内,流水线上混合生产多种产品。
按固定的混合产品组组织生产,即将不同的产品按固定的比例和生产顺序编成产品组。
一个组一个组地在流水线上进行生产。
三、使用仪器、材料PC机一台,flexsim 软件四、实验步骤1)创建模型布局从左边的实体库中依次拖拽出所有实体(一个Source,5个Queue,12个Processor,一个Conveyor,一个Sink)放在右边模型视图中,调整至适当的位置,如图所示:2)连接端口根据流动实体的路径来连接不同实体的端口。
按住键盘上的“A”键,与前面章节的操作一样,按上图中的箭头所指向依次连接各个实体。
分别(注意方向)从Source连到GeneralQueue,GeneralQueue连到GeneralMachine1,GeneralQueue连到GeneralMachine2, GeneralQueue连到GeneralMachine3,GeneralMachine1连到DrillingQueue,GeneralMachine2连到DrillingQueue,GeneralMachine3连到DrillingQueue,DrillingQueue连到DrillingMachine1,DrillingQueue连到DrillingMachine2,DrillingQueue连到DrillingMachine3,DrillingMachine1连到MillingQueue,DrillingMachine2连到MillingQueue,DrillingMachine3连到MillingQueue,MillingQueue连到MillingMachine1,MillingQueue连到MillingMachine2,MillingMachine1连到GrindingQueue,MillingMachine2连到GrindingQueue,GrindingQueue 连到GrindingMachine1,GrindingQueue连到GrindingMachine2,GrindingQueue连到GrindingMachine3,GrindingMachine1连到TestingQueue,GrindingMachine2连到TestingQueue,GrindingMachine3连到TestingQueue,TestingQueue连到TestingMachine,TestingMachine连到Conveyor,Conveyor连到Sink。
完成后,如图所示:3)定义对象参数分别按照要求定义Source、各机器工位、暂存区参数。
4)模型运行(1)重置模型并运行(2)加快仿真模型运行速度如果我们只是关心仿真结果,而对仿真的过程不感兴趣,则我们可以加快仿真速度,迅速得到结果。
图3.1仿真速度控制比例条如图3.1,鼠标左键一直按住比例尺,移动到合适的比例位置,以便迅速得到结果。
5)观察结果仿真进行过程中,可以看到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产品从系统中流过,经过不同机器组的加工,最后离开系统,如下图:6)结果分析当仿真运行自动结束后,我们打开Flexsim的工具栏里的Stats目录下的Standard Report 选项,如图所示:我们通过来增加、以及来减少需要输出的报告内容,使得报告包含以上所列的5个部分的数据:idle是空闲时间,processing是工作时间,blocked是产品在设备等待时间,stats_staytimeavg是平均停留时间,stats_input是输入产品数,stats_output是输出产品数,设置完成后,如图所示:点击后生成如图所示表格: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很方便的看到总运行时间是7728min,以及各个设备的输入\输出产品数,处理时间等信息。
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数据、图表、计算等)1、运行结果的二维平面图2、运行结果的三维立体图4、投产按照1、2、3的顺序进行的仿真报告Flexsim Summary ReportTime: 7728Object Class stats_outputstats_staytimeminstats_inputidleblockedprocessingSource 1 Source1700 0 0 0 7720 0Queue2 Queue 1700 0 1700 0 0 0Proces sor3 Processor500 4 500 594 0 2400Proces sor4 Processor600 4 600 297 0 2700Proces sor5 Processor600 4 600 297 0 2700Convey or6 Conveyor1700 10 1700 0 0 0Proces Proce600 4 600 203 0 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