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萧红作品比较
萧红与张爱玲创作风格的异同
萧红与张爱玲创作风格的异同季红真在给北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讲座中曾对萧红与张爱玲作过比较。
她说,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作斗争,这是她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
而且,她们两人一生都经历着逃亡,辗转各地,艰辛漂泊。
这始终贯穿着她们终生。
但逃亡之路都以失败而告终。
萧红和张爱玲都始终坚持着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没有党派或官职,基本上都靠写作维持生活。
但这并不表示她们超脱世外,她们都以个人化的方式关注着时代宏大的主题:文明的荒凉。
萧红后期的作品中充满着孤独寂寞之感,正因为她是思想的先行者,不为他人所理解。
就像萧红曾说的那样,“作家不是属于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所以她们的思考是对人生的质问,是超越她们自己时代的。
张爱玲的作品适应“五四”以后的平民文学,又对“左翼”文学保持很宽的心理距离。
她的作品主要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悲剧性的感悟,表现中国文化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尴尬,并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荒凉与毁灭的焦虑。
此外,她认为,萧张二人的写作都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并与鲁迅所倡导的“五四”新文学传统相吻合,而且她们的写作为二十世纪汉语写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光明日报》有关于二位女性作家的比较:萧红,其实我并没有完全读完《生死场》《呼兰河传》,但萧红的照片给我一种清晰的感觉:烈性女子。
她的文字凄厉,大约与境遇相关,她碰到的男人都不好,第一个是浮纨子弟,第二个萧军是大男子主义者,而且最后又找别的同志组合去了,端木蕻良有过于软弱的地方,萧红多少是被牺牲被辜负的。
萧红的人生跌宕起伏的,与萧军三次离合,最终离开,离开萧军意味着离开革命阵营,萧红的女子自语转变的很奇怪:一面是文化主流中的“大我”话语,一种是主流边缘”女性的“小我”话语。
而大我的激烈亢进始终掩饰不了小我的忧伤失望。
她也许潜意识里有自己的话要说,不为外物所蔽。
当她辗转至香港,患白喉而逝,死时没有发出任何声息,虽然她曾写下了振聋发聩的文字,但文字又怎么样?总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会过去的,就象她的生命——开到荼蘼花事了。
双城故事,一种愁思
“双城故事,一种愁思”--从《小城三月》和《倾城之恋》看萧红与张爱玲创作的异同摘要: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鲜有的两位女性作家,这两位女作家才情出众,她们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引发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从《小城三月》和《倾城之恋》这两部代表作品中探究萧红和张爱玲在性别意识和文化反思上的创作异同。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性别意识文化反思前言:萧红和张爱玲两个才女一北一南,一刚一柔,由于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的不同从而反映在各自作品上的感情宣泄也是不一样的。
《小城三月》和《倾城之恋》这两部作品分别反映了萧红和张爱玲的创作个性,小说女主人公的恋爱故事情节大相径庭,但是思想主题却几近一致。
南北双方风俗习惯影响着作者的创作,而同为女性的萧红和张爱玲对女性主义的觉悟却是共有的。
一,两座城池,不一样的爱情故事萧红和张爱玲一人在北,一人在南;一方闭塞,一方开放。
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影响了这两位才女的创作个性。
(一)地域风情与恋爱性格萧红生于北方,天寒地冻、寒风凛冽造就了萧红高傲坚强的性格,在《小城三月中》中,主人公翠姨身上有着萧红本人刚强性格的印迹。
年幼的萧红被父亲以一场政治交易许配给纨绔子弟的时候,性情刚烈的她便以削发为尼来抗争,此后又逃出家庭,独自闯入北平。
这样的家庭因素让萧红骨子里有大胆反抗的决心和毅力。
《小城三月》中,翠姨最后已死明意,表现自己不愿屈服家庭旧俗,想掌控自己的进步思想。
同样生活在北方小城,翠姨和萧红是彼此心灵的伴者,萧红在人物塑造上明显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觉悟注入到翠姨的形象中,所以萧红的小说北方粗犷刚强的情绪是主调,叛逆反抗是主要内容。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上过私塾,学过绘画,英文和钢琴,从小便读过《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
在这样的才情洋溢的家庭和上海细腻温柔的地理环境下,张爱玲带着中国古典东方美的气质和才华开始文学创作,显然她的作品中老上海的风情酣畅淋漓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中国的女性意识觉醒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现代思想启蒙者的姿态,对几千年来备受压迫的中国妇女的命运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他们以彻底推翻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呼唤两性平等的人格权利为核心,对女性命运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成为中国女性觉醒的精神导师。
“五四”后成长起来的女作家们,从冰心、卢隐到丁玲,共同表达了对男性中心话语的反抗,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展示了伤痕累累的女性心灵世界,以及她们渴望平等、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
但她们都把女性的不幸遭遇归咎于男权社会,没有人从女性自身找原因,而萧红与张爱玲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1强烈的女性意识及其成因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生活在闭塞的东北小镇,一个成长于繁华的十里洋场,她们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对女性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思考,忠实地记录了旧中国不同层次的女性生存状态,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
虽然地域文化和民俗氛围不同,但她们的创作却有相似之处,即强烈的女性意识。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从形成来看,主要源于不幸的童年经历和成年后的情感悲剧。
1.1萧红的成长历程及对其女性意识的影响萧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里,父亲仅仅因为萧红是女孩便轻视和无视她,母亲也重男轻女,而且还看不惯公公对女孩子的宠爱,萧红是在父母的冷漠寡爱中度过童年生活的。
“女孩”作为一种原罪标志注定了萧红在家庭中的命运,她最早也最敏感地意识到了女性所面临的命运,感觉到世界对于女性的种种歧视与冷酷,这种感觉深深的伤害了她那颗稚嫩而敏感的心灵,给她留下了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
成年后的萧红在学校中接受了新思想,向往民主和自由,但封建专制的父亲为了仕途强行将她嫁入一户有钱人家。
萧红从小就目睹了包办婚姻的悲剧,所以不顾一切摆脱了旧式家庭的束缚,走上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的人生道路。
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之下,知识女性主动摆脱旧家庭,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但是当时中国男权专制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回荡在城市与乡村的悲剧交响——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命运比较
礼仪培训教育。
1 0
为其性别特征所赋予的怀孕的难堪与分娩的痛苦 , 也遭到了
无情的忽视与遗忘 。因而 , 诸如生儿 育女这种 本属于 自然 的
生理 现 象 , 往 往 成 为 导 致 女性 无 从 摆 脱 的 心理 重 负 , 至 亦 甚
的地 方。 红笔 下的世界 却是粗犷的东北黑土地 , 萧 以及在这 片 黑土地上 生活 的人们 。 她们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 , 代表 着 两种不 同的文化 。 萧红 的故乡呼兰 ,位于黑龙江 流域南部 ,松花江北岸 ,
睛,白眼珠 完全变绿 , 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 , 她的头
发烧焦 了似的, 紧贴住头皮 。2 更让人不忍 目睹的是她的 LP J 臀部成 了蛆 虫生活的地 方。
扭 曲的历史 , 令人不寒而栗 。
萧红对女性 的描写大 多是通过身体表现 ,并且 以流血 、 伤残、贫病 、 变形与死 亡密切关联 的。 不论是生育 , 被殴打, 还是 自尽 , 女性 的身体特质是萧红描 写的重点。 在这些描写
都市社会里的女性 所具有 的充满疮痍的感情 生活 , 婚姻是改 在萧红和张爱玲 的作品中都存在丑化女性身体 的现象 , 这些丑化的女性身体读来让人感到万分 的震惊。 在萧 红的小 说 王阿嫂的死 中 , 王阿嫂死 时的惨状显 出的是动物样的
外貌和神态 : 的嘴张得怕人 , 她 像猿猴一样 ,牙齿拼命地 向 外突 出。L 2 生死场 》中的月英 的刻写更是骇人 :她的眼
确地说是父权建立以来 的文明中,女人 被派定在一个被看 的位置 上, 这正是女性 的悲剧 ,是性
萧红、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分析比较
的 主 题 。她 把 妇 女 的 生 育 与 各 种 动 物 的 生殖 进 行 交 叉 对 照 。
揭示 了“ 在乡村 , 任 何动物一起 忙着生 , 忙着死 ” 的悲惨命运 。
在萧红笔 下 , 妊娠 、 临盆是对 妇女“ 刑 罚的 日子” , 那是 女人 无
可逃遁 的生与死 的交叉 , 也是 血 的洗礼 和生命 的浩劫 , 女 人
的压迫 .展 示 了现 实生活 中伤痕 累累 的女 性群体 及其 心灵 世 界 ,对封 建 的道 德意识尤 其是 男权社会 意识作 了无情 的
揭 露和批判 。
尘, 光着身子的女人 , 和 一条鱼似 的, 她爬在 那里… …一点声
音不许她哼叫 , 受罚的女人 , 身边若有 洞, 她将 跳进 去! 身 边 若
一
、
重 点 观 察 的 社 会 生 活 环 境 与 女 性 群 体 各 异
来, 立刻孩 子掸在炕 上 , 像 投 一块什 么东 西在炕 上响着 。女
人横在血 光 中, 用 肉体 来浸着血 。
这 种 惊 心 动 魄 的 描 写 ,明 显 融 入 了 萧 红 对 于 生 育 和 死
( 一) 萧 红 把 笔 触 伸 向边 远 、 偏僻 的农村 、 农 民 和 农 家 生 活. 展示 了“ 九一八 ” 前后 东北农村 生活 的真实 面貌 , 讲 述 了
发 生在她 的故乡农 村的 田野 、 农舍、 菜园 、 麦场 中贫穷 、 愚 昧
亡 的独特感 受 , 是 她发 自血 肉之躯 隐秘 的 、 女性 的体验 和声 音 。对 生育 的痛苦 与不幸 的描 写 , 清 晰地折射 出萧红 对女性 悲剧 生存境遇 的情感认 同 ,渗 透着 她对 传统男 权文化 的深
人生梦魇 。张爱玲笔 下的女性基本上不愁 衣食 , 她们 追求奢 华的生 活 , 但 无论是 经济还是 灵魂都 依附 于男性 , 从而 失去 独 立性 , 如《 倾城 之恋》 中的白流苏 、 《 红玫瑰 与 白玫瑰 》 中的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创作比较研究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创作比较研究曾守群【摘要】张爱玲与萧红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孕育的两个“精神之子”,她们是两个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家,但其文学作品又具有相同的悲凉意蕴,笔触细腻而敏感,她们以相似的人生经历为创作基调,从边缘的现代文学视角创作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女性文学.她们用自己的满腹艺术才华,喊出了反抗男权文化的女性之音,发扬了汉文学的神奇魅力,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对社会文明做了探寻与质疑,使以她们为代表的女性汉语作品超越时代,成为了永恒的文学主题.本文从女性观照、悲凉的作品意蕴、作家个性特点、创作风格等各个角度对张爱玲与萧红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点做了简要论述.【期刊名称】《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6)002【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张爱玲;萧红;作品比较;文学;创作思想【作者】曾守群【作者单位】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萧红和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史上的两个神话,她们具有相似的命运与人生,这样的体验导致她们的创作作品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人生活地域及所受的家庭影响、文化熏陶不同,也使两人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对那个时期不同女性对象的不同悲剧意蕴描写,使她们的作品各自具有不同的创作特色。
首先,她们都经历过理想漂泊、精神反抗与游离于时代边缘的生命回归,但对于女性人生悲剧的书写,她们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悲剧意蕴,一个悲凉,另一个却是苍凉,虽然都表现出了个人悲剧与时代悲剧,但不同的文化传承与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悲剧意识。
其次,她们都是在男权文化社会自觉的追求着女性文学创作,从女性的灵魂视角,揭示了中国普通女性的灵与肉的压抑与苦楚,从而鞭挞与批判了男权至上这一思想。
最后,她们都是无比钟爱于缤纷多彩的世界,在作品描述中都使用了较多的色彩语言,进行了色彩布局,但生活背景与空间的不同,也使她们作品的色彩布局独具匠心,一个简明粗犷,另一个却是华丽创新,直接显示了她们互不相同的人生底蕴。
自然的和绮丽的-萧红张爱玲小说语言、色彩比较
四” 家远为 彻底 地摆脱 了文 言文 法规范 及“ 作 欧化
倾 向 ” 这 一 时 期 的 文 学 语 言 创 造 . 方 面 表 现 为 。 一 改 造 利 用 外 来 的 文 法 形 式 。 一 方 面 是 对 日常 用 另 一 语 的 提 炼 、 造 。 老 台 、 从 文 的 白 话 口 语 的 写 锻 沈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2期 l 2d f 2年 3 月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 . 2l
【_ I2
UR A N L OF OU [ G T A HE O L GE N E C RS C L E
Ma 0 2 r2 0
自然的和绮丽的——萧红张爱玲小说语言、 色彩比较
出一种稚 拙 . 一种 近乎“ 废话 ” 的同义 反复 , 但却 使
读 者 感 到 一 种 姿 意 流 淌 的 童 真 。 快 轻 是 击 极 畅 看
白 。 实 很 浓 ; 去 极 俗 , 实 搬 雅 。 种 语 言 表 面 其 看 其 这
看 来 很 随 意 . 实 是 精 心 的 随 意 , 甚 至 很 难 改 动 其 你
作 . 这 一 时 期 很 有 代 表 性 , 们 利 用 各 自的 特 在 他
点 。 自然 形 态 的 语 言 , “ 搬 “ ” 的 日常 焉 由 由 俗 自 钕 言 , 现 成 话 ” 发 掘 着 表 现 力 . 现 着 使 之 成 为 由“ 中 发
于从平 凡琐 碎 的 1 生 活 碎 片 中找 到 深 刻 的 暗 3常 示; 又有儿 童语 言的率 直 、 天然 , 够更加直 观 、 能 更 加通 感他说 出真 理 . ~ 种 清 丽 的质感 。在萧 红 有 的作 品中 . 常会 出现这种 纯感 性 的诗性语句 : 常 “ 月英 的棺材抬 着横 过荒 山而 奔去埋 葬。 ” “ 花儿越 开越 红 , 开 越 旺 盛 , 越 …… 把 六 月夸
地域视角下张爱玲和萧红比较
强、 独立不羁 的个性。在艺术的广袤世界里 , 萧红是一个 “ 想 怎么
萧红与张爱玲不同的是 , 萧红 出生在东北一个富贵的地主家 庭, 但是 由于受重男轻女观念 的影响 , 从 小生 活在农村 , 平时接触 的大多数为农 民, 农村生活 和农 民的愚昧陈 旧的思想给萧红造成
做就怎么做” 的 自由者 , 但她生活 的地 区虽然辽 阔雄浑 , 但在当时 这个地 区相对还 是 比较闭塞 的 , 与外界 的沟通和联 系也 较少 , 因 此在这里 时间也是相对静止 的。萧红 的作 品中将人生命 意义的 沦丧 、 女性生存权被剥夺 与该地域 的乡俗 民风 紧密联 系在一起 , 创作出了一部部催人 泪下的乡村作 品 , 给人 留下 了精彩绝伦的文
样 的旧式 人物 。在她 的书中大多数都是将 泸港“ 洋场社会 ” 作为 作品 的写作 背景 , 将 富贵家庭 的女性作 为描写对象 , 主要 内容都
是 围绕着婚姻和金钱上的勾心斗角和人 生梦魇进行 的。
理和感情有着 直接的影 响 , 在文学作品表现 中就带有鲜明的黑土 地文化特色 。东北地 区雄浑广 阔, 扩展了作者 的胸襟 和视野 。狂 放、 闯荡 、 开阔、 自由的黑 土地文化造就 了萧红崇 尚 自由 、 人 性倔
1 引 言
调和叙述 技巧 , 又具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界中杰 出的女性作 家 。两
乱世佳人“双城”故事——萧红、张爱玲及其《小城三月》、《倾城之恋》的比较解读
摘 要:萧红和张爱玲是两位优秀的现代女作家。从她们相似的身世背景及情感经历比较分析入手,结合其 代表作品 《 小城三月》和 倾城之恋》的比较解读,品味 “ 双城”故事的爱情意味。从文化反思的角度,探究两
人创作 风格 上个性差异及其相 同的精神 内源 。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 双城”故事;文化思考
第 1 卷第 3 3 期
2 1年 6 月 0l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a f i o i g Un v r i f e h o o y S c l cinc d ton ) o r l L a n n i e st o T c n l g ( o i e eE ii n o y aS
此过早地承受 了生活 的苦难 。怀 有身孕后被人遗 弃 ,萧 红徘徊 在命 运 的十 字街 头 。萧军 的到 来 ,给
了她生 存 的勇气 和 希望 。如 果 说年 少 的萧红 挣脱 封
建 婚姻 牢笼 ,为 的是 追求 生 的 自由与尊 严 ,那 么 此
的萧红一直被浓密的云翳笼罩着 ,祖父是她黑暗世
无 忧 的弱 女子 ,她们 个人 情感 和命 运 遭遇 都十 分 坎
坷 ,且 很相 似 。
1 .生于乱世 ,命运多踏 。萧红 11 年出生于 91 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九岁丧母,暴戾
的父亲 ,使 她如 同 生活在 一个 黑 暗 的世 界里 。年幼
2 艰难爱情 , . 苦苦挣扎。为挣脱封建枷锁逃离 家庭 ,勇敢地追求 自由与幸福 ,大胆叛逆 的萧 红因
界 里 的一线 光亮 。在 她还 是一 个十 三 四岁 的小 学 生 时 ,就 被父 亲 以一场 政 治交 易 ,许 配 给一 个纨 绔 子 弟 。性情 刚 烈 的萧 红 以削发 为尼 来抗 争 ,赢来 短暂 的 自由 ,在 哈 尔滨 青春 的校 园里 ,她 感受 新文 化 的
同为优秀女作家,为什么萧红没有张爱玲的传播广泛?
PS:看到这楼里脑残张粉的无耻表演,终于明白为何当年纳粹德国的忠实支柱会是那些小资文青了。
再谈谈萧红的文学水平:
1、在男权社会,女性作家缺乏底层视野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男性作家中却并不十分明显(尽管也存在这种现象)。因为在男权体制下,处于贫困状态中时男性往往会出于一种自我实现的冲动以及所谓的男子汉的责任感而获得自我实现的动力,从而竭尽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包括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少男性作家都有自学成才改变命运的经历,底层经验则是他们创作时的一大财富。但女性则不然,男权社会的主流价值往往极力强调女性的依附与顺从,对职业女性往往是刻意贬损,这种广泛的社会心理暗示使得女性在贫困状态下难以产生自我实现的冲动,从而在奴役与依附状态中苟延残喘,底层女性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现象自然也微乎其微。导致的结果是女性作家大多出身中产以上,出身底层的凤毛麟角,目前除了萧红之外我就只知道有一个林芙美子也是出身底层,而在中国,底层女性作家更是拔地三尺都找不到。因此,女性文学与女权运动往往局限于对中产阶级家庭与伦理的批判与反抗,却对底层命运(尤其是底层女性的命运)缺乏足够的关怀。而萧红却是个例外,她人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颠沛流离与贫病交加的状态下度过的,多篇传世之作也未能改变她的命运,可她却在性别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中艰难地存活了下来,这使得她的兼具了女性与底层的双重体验,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人传达底层女性的爱与痛、生与死。这恰恰是张爱玲这类中产文学教母所不可能做到的。
但也恰恰是因为被消费主义所绑架,张爱玲才获得了一个素质底下的读者群,正是这个读者群的存在拉低了张爱玲的身份,使得她的历史地位与她的文学天才不相匹配。
大凡衡量一个作家的水平,除了看他/她作品本身的价值外,还需要看文本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读者群。基本上大部分作品的文本价值与其读者群的质量之间是内在统一的,但张爱玲却是个例外,她的文本价值与她的读者群质量之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落差。读者群的素质低下严重拉低了张爱玲的历史地位(不信看看这楼里类似于@马大一为 这样的逗逼有多恶心)。有的人是抱着看心灵鸡汤的心态读张爱玲的,有的人是抱着看《读者》、《知音》的心态读张爱玲的,还有的人读张爱玲纯粹是为了在社交场合装逼显摆。这个帖子里出现的不少张粉,不学无术,品位低下,夜郎自大。却还自以为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训别人,尤其是对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所表现出来的冷漠简直是令人发指。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为何张爱玲如此过人的才情,她的作品却能培养出了这样一群奇葩?
灵魂漂泊的精神家园——萧红与张爱玲小说比较研究
陪伴着童年的萧红,还有大自然去亲近,所以孤独的萧红的内心世界仍然留恋着对生命 的温柔。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生命唱走了板,跟不上时代胡琴”的遗少,母亲则背负
着对父亲的失望远赴欧洲,最终父母离婚。童年的张爱玲已经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孤独 无助和人与人之间冰冷的隔膜。在一篇散文中,张爱玲写她小时候去看电影,电影散场 了在门口等家里的车,下着雨,别人坐在车里看着她,她也看着他们。这样一种彻骨冰 冷的、孤独的感觉是张爱玲童年最刻骨铭心的体验,以致她一生都没有走出去。 少女时代,张爱玲和萧红都经历了人生的大转折,她们都逃离了家,从此开始了一 生的漂泊。张爱玲开始的时候有母亲的资助,但是在感情上她失去了最后的精神家园, 母亲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温柔和崇高了,“母亲的家也不复是柔和的了。”如果说童年时孤 独冰冷的人生体验只是在一个模糊的轮廓上打了一个不太清晰的底影的话,那么少女时 代依附母亲的困境和无助,则为张爱玲的那种体验深深地着上了色。而萧红中学毕业后, 为了逃婚,不足20的她离开了家,足迹遍布哈尔滨、北平、上海、青岛、武汉、重庆、 香港等地,永远伴随她的是苦难和悲凉。这种悲凉和苦难造就了两个才女,奠定了她们 作品的基调。
特色,而创作中独特的时空环境也促成了她们各自风格与特色的形成。在二十一世纪, 我们重新品味两位女作家的创作,期许从中发现一些新的耐人寻味的东西,重新领略伊 人的风采。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呻4.30
1
一.创作道路与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作家的创作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萧红和张爱玲
悲凉的悲剧氛围
摊拜%}}fi砰翳醮,甭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萧红、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分析比较
萧红、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分析比较作者:车绮珩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0期摘要:作为同一时期的两位著名女作家,萧红与张爱玲都在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女性意识与体验,并以各自不同的女性视角,刻画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女性生存状态,对旧中国妇女的生存困境和悲惨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女性视角萧红、张爱玲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萧红被鲁迅先生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张爱玲则被后人誉为五四以来最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
她们的作品都是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女性人物为创作主体,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穿透力进行描写和刻画,都具有鲜明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她们共同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伤痕累累的女性群体及其心灵世界,对封建的道德意识尤其是男权社会意识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但由于家庭出身、人生经历及对生活的感悟各异,萧红和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视角的着眼点又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一、重点观察的社会生活环境与女性群体各异(一)萧红把笔触伸向边远、偏僻的农村、农民和农家生活,展示了“九一八”前后东北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讲述了发生在她的故乡农村的田野、农舍、菜园、麦场中贫穷、愚昧的农村妇女的一幕幕生存悲剧,如《生死场》、《王阿嫂的死》等。
萧红笔下的女性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除了要忍受物质生活极度贫困的折磨外,还要承受来自男性的打骂和精神上的摧残。
(二)张爱玲作品中所描述的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以上海、香港等大城市为主的“十里洋场”中太太小姐们纸醉金迷的生活,叙说了她们在婚姻和金钱上的钩心斗角和人生梦魇。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基本上不愁衣食,她们追求奢华的生活,但无论是经济还是灵魂都依附于男性,从而失去独立性,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孟烟鹂等。
二、审视与描述女性群体的角度不同(一)萧红——农村底层妇女的代言人萧红以一个在男权中心社会中,灵与肉都备受创伤的女性视角去观察妇女的命运,她把自己灵魂深处的寂寞和痛苦融进了笔下的女性身上。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摘要:萧红与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个性独特的才女作家,她们的创作也一直备受关注,学术界各学者也都各执一见,众说纷纭。
她们的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的对比,悲剧意识的对比,创作风格的对比这三个大方面入手,浅析萧红与张爱玲创作的不同与相似之处,以及由作品引发的个人思考。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女性形象;悲剧意识;创作风格;Abstract:Keywords:序言萧红与张爱玲,虽然生在不同的时代,但却同样经历过中国的动乱,被瓜分的时期,她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似的;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一生漂泊不定,她们的家庭环境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爱情婚姻路途的坎坷,也同样曾使她们对爱情失去信心。
这种种的相似,将她们联在了一起,也与她们各自的创作紧紧地联在一起。
一人物形象之比较萧红与张爱玲,是敏感个性的才女作家,作品中自然流露着女性意识,只不过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的更为强烈些,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给予了更多的理性关照。
虽然她们都把目光定位在了普通人民身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仍然不同,人物形象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一)“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萧红笔下的人物,大都是生长在北方的广大劳动人民,有纯朴、真实,也有麻木、落后。
《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有文化,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
“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小相同,它总是发着猪声。
”[1]从这句话中就能感觉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那种粗俗天性,同时会被萧红的语言所折服,幽默却又不乏讽刺,极易让人脑海中显出麻面婆的形象,除此之外还有王婆、成业婶婶、李二婶子等也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们有着麻木、冷漠的共性。
文中刻画最为深刻的人物我觉得是金枝,她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女孩,但是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经历,她的命运仅用一个“悲”字来说远不足以。
在她怀孕的时候,连她的母亲都埋怨、逃避、甚至要被她羞死了,更不用说其他的人了。
张爱玲与萧红的语言风格比较研究
实则用她富有张力的语言生动的刻画出了社会在潜移默化中为 这些小人物决定的凄惨的命运,使他们或肢体残缺,或精神破 碎。比如《金锁记》中描述的悲剧人物曹七巧,关于她的语言 描写呈现着一种凄凉的缺失,而关于她的外貌描写则体现着一 种美感。“七上了残废的气,沾都沾不得?’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 朵上的实心小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 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
韩雅 (2015) 从美术的角度,结合了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理 论对萧,张二人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研究。她通过五对艺术风格 学基本概念,将二人的作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尤其是在语言方 面,她指出张爱玲的笔触更加的细致,就像工笔画,一丝一线 都详细的精心设计。而与之相对,萧红的描写则更加写意,仿 佛是由色块的叠加而形成,随心所欲。例如《小城三月》中的 人物翠姨,从头至尾也没有关于她的肖像描写,只是通过描写 她的仪态,她的说话风格便勾画出了一位虽面容如隔纱却能让 人感到她沉静稳重气质的女子形象。而反观张爱玲的作品,仅 仅是关于眼睛的描绘便各有不同。比如《倾城之恋》中,白流 苏“眉心很宽,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而印度公主则 有着“影沉沉的大眼睛”。一下便比对出了从外貌到性格中的差 异,十分精巧。如此,二者区别,可见一斑。
王彦 (2006) 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替代 性满足”,解释了萧、张二人对对比强烈的色彩选择源于二者相 似的童年经历和起伏命运。她们试图通过作品中色彩的铺染来 为现实人生中的苍白补色,以达到代替性的心理满足。同时王 彦还指出二者虽语言风格迥异,却同样选择以色彩描绘来反应 主题,并构建不同的色彩话语世界,某种程度上贴合了格式塔 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理论。
三、张爱玲与萧红的语言风格 ( 一 ) 模仿方向:红楼梦 vs 鲁迅 创新是文学的生命,但是创新离不开传统的滋养。文学的 创新是基于对传统文学语言的高度熟稔而做出的大胆尝试和灵 活应用。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自幼便浸润在古典文学的 氛围中,并深谙其道。她热爱《红楼梦》一书,文风也颇受其 影响。如红楼中对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 喜非喜含情目。”《琉璃瓦》一文中,姚家大女儿的形象跃然纸 上,“人像金瓶里的一朵栀子花。淡白的鹅蛋脸,虽然是单眼 皮,而且眼泡微微有点肿,却是碧清的一双美目”二者有异曲 同工之妙。此外,晚年的张爱玲还写过《红楼梦魇》一书。此 书作为一部考据性著作,张爱玲不惜以十余年时光著成,可见 其对红楼梦的熟悉与痴迷。固然醉心于红楼梦,但张爱玲的文 字也并没有一味仿古,受时代和家庭环境影响,她的作品中包 含着许多现代的元素。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王娇蕊为了 与情人佟振保在一起,毅然决然同丈夫离婚,便是典型的现代 新女性果决性格特征的体现。 反观萧红,结合《回忆鲁迅先生》一文,鲁迅先生带领她 进入文坛,她深受先生影响。而透过“鲁迅的森然冷峻与萧红
北国萧红与沪上张爱玲之比较
北国萧红与沪上张爱玲之比较作者:高雪洁来源:《知与行》2020年第05期[摘要]从客观实际角度讲,萧红和张爱玲两人成长轨迹的差异致使她们的文字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风格。
尽管研究者已经非常全面地阐述了两人迥异的家庭背景,但萧红和张爱玲个性上的巨大差异,往往被掩藏于对二人的伦理评价之中,其原貌亟须廓清。
同为漂泊者,萧红和张爱玲的灵魂之根又分塞北和沪上的不同,另外在二人的创作动力方面存在的萧红突出感性、自然笔致,张爱玲直面理性、反思的差异也需进一步论证。
[关键词]北国;沪上;感性;理性[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5-0073-07萧红和张爱玲二人有着天然被研究者置于比较视野之中的联系,从个体生命印记折射历史时空光影的角度看,她们二人就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灰色天空上飘着的一片颜色奇异叶子的两面,无疑萧红是那迎着阳光风雨、颜色热烈的正面,萧红在文学世界里原色式地再现了她乡土本源与城市想象对立、融合的镜像,其文学创作留有现代文学乡土与城市对话的总体特征性延续。
而张爱玲则像那少有奔放却沉着冷静的背面,相较于萧红带有乡土与城市空间的碰撞式生命力度,张爱玲则是深入城市私人和公共空间,从而洞悉明察。
最终她们把这源自生命本源的色调流注在了各自的作品中。
一、塞北边疆的后花园與孤岛沪上的里弄在萧红的笔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铺展着自然的色彩,蔓延着生命的力量,这不仅仅表现为那些典型带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春之暖意、夏之迷恋、冬之肃杀等自然景致,还呈现为萧红笔下“生死场”中的人物原始生命气息的流淌,以及人之求生本能固化成的坚定与抗争。
金枝、王婆、翠姨、小团圆媳妇等,她们就像秋日挂在枝尖被风雨侵袭的叶子,飘落抑或坚强地留下,都与自然同步。
与自然本身的神秘、博大和悠远相映衬的是人之原始生命中浸透的茫然、无可把握又始终渴望存活的内蕴图景。
萧红把自然界的生机绿意、秋凉黄叶、冬雪漫卷投射在人物的生存轨迹上,使人物的生命律动立刻彰显出自然属性和原始野性的张力。
张爱玲与萧红作品比较
张爱玲与萧红作品比较不同的小人物,不同的女性---------论萧红与张爱玲的人物形象塑造龙瑞10022154摘要:同一时代下的两位女性作家对不同女性的刻画,在人物选择上,一个落脚于农村妇人,一个落脚于都市女性。
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十九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大批的文学创作者,虽然男性居多,但也有不少女性作家,而且这些女性作家,更为关注女性生活。
这其中,萧红和张爱玲就是典型的代表。
虽然萧红短张爱玲将近十岁,但却是同样经历了中国的动乱,中国被瓜分的时期。
她们存活的社会环境却极为相近:出生于较为富足的家庭,但却从小都缺乏家人的关怀,长大后又同样经历了曲折的爱情婚姻生活,并使她们对爱情都丧失了信心。
相近的蜕变经历,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两位女性作家,由于各种相似点,她们往往被放到一起。
两位作家都是及其敏感而富有才华的,作品中都自然的流露出对女性的关注。
但是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更为强烈,并且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贯穿与她毕生的创作。
而萧红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之下,在其后期的创作之中,这种女性意识渐渐的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国民性”的批判精神。
同时,张爱玲对女性的生存给了更多的关注与理解。
所以,虽然她们都是把人物定位于普通的小人物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描绘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角度都有所不同。
萧红笔下的人物,几乎不存有科学知识女性和自我,大多就是存活在北方的社会各界劳动人民,将质朴、真是和麻木、滞后集于一身。
比如《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文化,就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
从麻面婆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粗野天性。
但同时,萧红以其风趣中夹杂的嘲讽的语言功力,并使人对麻面婆的形象深刻难以忘怀。
萧红把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及冷漠刻画的淋漓尽致。
虽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也是小人物,但这些女性大多都是都市女性,她们不像萧红笔下的那些女人。
她们有思想,而且不乏进步的思想,她们很多时候是走在时代的前端的,她们渴望冲破某些封建或腐朽的枷锁,但是又由于一些无形之中的东西将她们的行为禁锢,使得她们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导致了这种种的悲剧。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张爱玲最深情的一句话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张爱玲最深情的一句话萧红和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都以自身的女性体验意识来关照整个女性世界,把对女性、人性生存现实的审视纳入现代小说的视野,显示出独特的创作个性。
在众多的现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很少能见到对女性意识现象和人性进行哲理性思索和艺术表现的作品,萧红和张爱玲的作品正是在这方面弥补了现代文学的不足,构建了中国女性写作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典型。
一女性的悲歌:传统文化阴影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被鲁迅先生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萧红,虽然出身于东北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但由于她生活在农村,日常接触的都是农民,固守家园的农民们和他们沉寂愚昧的生活,在萧红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所以她一开始创作就把笔触伸向了农民和农家生活,讲述发生在故乡麦场、菜园、农舍、田野里的一幕幕悲喜剧,展示了“九・一八”前后东北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如《王阿嫂的死》、《生死场》等。
她的创作体现了她对故土家园、农民命运的深切思考,表现了她对笔下民俗社会的眷恋和反省的双重矛盾心理。
张爱玲与萧红不同的是,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在上海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香港度过了她的青年时代。
她曾毫不避讳地表示,《传奇》一书里的各篇人物和故事,大多“各有其本”。
比如《金锁记》是以她的太外祖父李鸿章次子李经述一家生活为背景的。
她的作品几乎都是以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以遗老遗少、太太小姐为描写对象,写他们在婚姻和金钱上的勾心斗角和人生梦魔。
二萧红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主题的相似之处1、女性的生存困境──对父权的隐性颠覆萧红和张爱玲的作品都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了父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不易。
这种来自性别的压迫和伤害是女性最根本、最深重的灾难。
萧红和张爱玲在作品中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最底层的北方劳动妇女以及沪、港等大城市中的女性,她们都生活在父权文化的环境之中,完全没有自身的价值可言。
所不同的是,萧红笔下的女性除了要忍受物质生活极度贫困的折磨外,还要承受来自男性的辱骂和精神上的折磨,即使是在怀孕生育这样的时刻也不例外,而女人们对于这一切似乎己经习以为常,既无怨言也无反抗;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虽然不为基本的衣食发愁,但她们仍无独立性可言,她们的灵魂仍然深深地依附于男人,在男女两性关系中,女性始终是从属于男性的。
鲁迅影响下的萧红与张爱玲_萧红张爱玲创作比较研究
2005年5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May,2005第23卷第3期JO U RN AL O F SO CIA L SCIEN CE O F JIAM U SI U N IV ER SI T Y V ol.23N o.3鲁迅影响下的萧红与张爱玲——萧红张爱玲创作比较研究刘 军(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 要]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
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
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
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自由主义;个人本位[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5)03-0053-03 中国文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两颗耀眼的女性作家,一个是萧红,一个是张爱玲。
两人都受鲁迅精神影响,在当时声名鹊起,以后一直到六七十年代一度沉寂,但到八九十年代又迅速走红。
对于这两个人,现在我们已经走出了阶级斗争、阶级本位的文化迷途,而用一个全新的、与中华民族复兴相符的民族文化视角来解析,自会有另外一种结论。
一萧红与鲁迅的关系,可谓研究现代文学的人尽人皆知。
在现代文学史上,还没有谁能像萧红那样受到鲁迅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诲。
鲁迅对萧红不仅在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而且在创作上鼓励——为《生死场》作序,使其一举成名。
萧红与鲁迅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父与女”。
这一方面表明二人关系密切,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创作的思想和艺术上的师承关系。
对此,孙犁就曾说萧红“吸取的一直是鲁门的乳汁”[1],可见师承之说并非妄言。
从萧红的创作上来看,《生死场》得以发表固然有鲁迅作序相助的因素,但小说本身并未受到鲁迅思想的影响。
所以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萧红描绘的原本“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的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事变,日寇入侵后,潜在的“国家”伦理觉醒,意识到“有血气的人不肯当亡国奴,甘愿做日本刺刀下的屈死鬼”。
《小城三月》和《金锁记》的女性书写之别
《小城三月》和《金锁记》的女性书写之别作者:方漫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2期摘要: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优秀的女作家,她们有相似的经历,但作品风格迥异,对女性的书写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萧红的《小城三月》和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女性形象塑造及其悲剧表现形式、叙事视角以及女性自我中心超越三个方面都体现了两人女性书写之别。
关键词:《小城三月》《金锁记》悲剧叙事视角超越女性书写理论诞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法国,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埃莱娜·西苏、露丝·伊利格瑞等人,主张妇女要通过自身的书写活动,从男性中心的象征秩序和社会控制结构中突围,她们期待妇女在文本世界体验无压抑的自我及表达的愉悦,进而在现实世界里建构起全新的自我。
用此理论来对照萧红和张爱玲的作品,发现她们都有着逃亡漂泊的经历,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边缘的人文立场,在对男权文化的反抗中成功地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如她们的代表作品《小城三月》和《金锁记》,这两部作品也呈现了她们不同的书写风格。
一、女性的形象塑造及其悲剧表现形式《小城三月》中翠姨的不幸是无奈的,萧红对她怀着一种悲悯和怜惜,源于一种“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的女性自觉的思考和感性的控诉。
而《金锁记》中更多的是揭示女性自身依附于男性的弱点。
张爱玲的笔下出现了女性的自我观照、自我审判、自我解构的新视点。
她着重从女性所遭受的精神折磨入手,观照女性悲剧的本原——女性心理瘤疾,通过对比分析主要人物翠姨和曹七巧可以看出。
翠姨是一个内敛、温顺的女子。
她没读过书,认为书是好的,喜欢和读过书的“我”亲近,喜欢有着“咸与维新”文明气息的“我”的家庭,喜欢接受过新式教育漂亮潇洒的“哥哥”。
这些促使她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也让她萌发了爱情的渴望。
之后她想到了读书,想要去改变。
尽管定了婚,她勇敢地提出读书的要求。
面对祖母的阻拦,她提出“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这些改变是自主的、积极的、新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的小人物,不同的女性
- --------论萧红与张爱玲的人物形象塑造
龙瑞10022154
摘要:同一时代下的两位女性作家对不同女性的刻画,在人物选择上,一个落脚于农村妇人,一个落脚于都市女性。
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
十九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大批的文学创作者,虽然男性居多,但也有不少女性作家,而且这些女性作家,更为关注女性生活。
这其中,萧红和张爱玲就是典型的代表。
虽然萧红长张爱玲近十岁,但却是同样经历了中国的动乱,中国被瓜分的时期。
她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却极为相似:出生于较为富裕的家庭,但却从小都缺少家人的关爱,长大后又同样经历了坎坷的爱情婚姻生活,使她们对爱情都失去了信心。
相似的成长经历,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两位女性作家,由于各种相似点,她们往往被放在一起。
两位作家都是及其敏感而富有才华的,作品中都自然的流露出对女性的关注。
但是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更为强烈,并且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贯穿与她毕生的创作。
而萧红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之下,在其后期的创作之中,这种女性意识渐渐的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国民性”的批判精神。
同时,张爱玲对女性的生存给了更多的关注与理解。
所以,虽然她们都是把人物定位于普通的小人物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描绘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角度都有所不同。
萧红笔下的人物,几乎不存在知识女性和自我,大多是生存在北方的广大劳动人民,将朴实、真是和麻木、落后集于一身。
例如《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有文化,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
从麻面婆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粗野天性。
但同时,萧红以其幽默中夹杂着的讽刺的语言功力,使人对麻面婆的形象深刻难忘。
萧红把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及冷漠刻画的淋漓尽致。
虽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也是小人物,但这些女性大多都是都市女性,她们不像萧红笔下的那些女人。
她们有思想,而且不乏进步的思想,她们很多时候是走在时代的前端的,她们渴望冲破某些封建或腐朽的枷锁,但是又由于一些无形之中的东西将她们的行为禁锢,使得她们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导致了这种种的悲剧。
例如《半生缘》中的曼潞,为了生计,她甘愿下海做舞女,她并不是十分的鄙夷这份工作,并且对于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还乐享其中,但是当遇到现实的问题时,比如,世俗的眼光,结婚的问题出现时,又使她对舞女这份职业感到及其的厌恶。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形形色色,对比十分的鲜明,她们的人生悲剧是不同的。
张爱玲与萧红都写的是小人物,都是女性,但是两人笔下的女性在本质上却是有着不一样的。
萧红笔下的女性大多是东北的农村妇女,而且其中看不到作者的影子。
这些妇人虽然有着些许的封建思想和愚笨。
但是,她们却不乏革命斗争精神。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是都市知识女性,其中也有将她自己的形象添加进去的这些女性有文化,有思想,但是在生活的压迫下,使得她们失去了那种清纯,多了世故圆滑,以求得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生存下去。
这些都市女性没有忧国忧民
的大爱,她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自己的爱情,自己的生活,抛开战争,抛开政治,她们所努力的只是求得生存。
但是两人作品中对女性的关注角度也是不一样的。
萧红所关注的一般是在表面层次,而且大多是生理上的痛苦,极少触及心理。
她将这些女性的痛苦经历详细的描写出来,例如女人生孩子的血淋淋的场面。
但是这只是一种客观描述,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这其中的缘由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她笔下的女性都是落后的,是即将或是已经被时代淘汰的。
而张爱玲在人物的塑造上,更注重人物的心理特征。
这些人物往往是生活优渥,但是内心痛苦。
她运用细腻的文笔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在她的作品中,极少的对白之后,往往有一些对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以此来表现女主人公心理上的痛苦和无奈。
张爱玲在写这些女性生活上的优渥,但同时心理上有着难言的痛苦的时候,不仅仅是对表面事实的一个阐述,而且有更深层次的缘由探讨。
张爱玲所写的女性,她们的独立意识十分强烈,她十分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内心感受。
因此而创作出了这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
这些女性性格迥异,极富变化,也十分的绚丽。
她不单单写出了这些人物的悲剧人生,更揭示出了其中更为深刻的生存价值。
而萧红笔下的女性大多具有统一性。
而且,她着重写了对这些悲剧人物的同情和怜悯,除此之外,并无其他。
总的而言,张爱玲和萧红两位作家对于女性的人物形象刻画不尽相同。
一个放眼于农村妇女,一个着手于都市知识女性。
但也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当时女性文学作品得以全面。
通过两人笔下的女性,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的情况,也不会落下城市的情况。
如此看来,这种差异的存在倒是极为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