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苗质量检验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合集下载

林业种苗生产与管理现状及措施

林业种苗生产与管理现状及措施

林业种苗生产与管理现状及措施随着生态保护和森林资源利用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种苗生产与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良好的种苗生产与管理对于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林业种苗生产与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改善。

一、种苗生产现状1. 种苗生产技术落后。

当前,我国林木种苗生产技术大多仍处于传统的培育模式,很少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种苗培育。

这导致了种苗的生长速度慢,抗逆性差,很难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要求。

2. 种苗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种苗生产单位的数量庞大,管理水平不一,技术力量不足等原因,导致了种苗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些高质量的种苗供不应求,而一些低质量的种苗却难以销售,浪费了资源。

3. 种苗管理不规范。

部分地区的种苗管理工作滞后,存在管理不严格、不规范的现象。

一些生产单位为了赢利,常常采取粗放式经营,导致森林资源过度开发,甚至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平衡。

1. 规范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对于林业种苗管理的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缺乏相关的管理规范和标准。

这导致了种苗管理工作一些地区存在监管不到位,管理混乱等问题。

2. 管理措施不力。

由于种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了管理措施不力。

一些地区甚至没有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导致了林木种苗的乱捕乱种现象屡禁不止。

三、改善措施1. 推广先进的种苗生产技术。

应该大力推广先进的种苗生产技术和设备,如组织生产单位组织技术培训和学习交流,引进并推广外国的种苗生产技术和设备,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林木种苗的生长速度和抗逆性,提高种苗的质量。

2. 建立健全的种苗质量监管制度。

应该加大种苗质量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加强对种苗生产单位的监督和检查,严格把关种苗质量,促进种苗质量的提升。

3. 加强林业种苗管理工作。

应该建立健全林业种苗管理制度,加强对林业种苗的管理力度,规范种苗的采集、繁育、培育、销售等各个环节,严禁乱捕乱种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利用好林木资源。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林业种苗管理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森林资源的更新和发展。

在实际生产中,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林业生产的安全和效益。

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分析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 种苗质量不稳定在现实生产中,很多种苗在质量上存在不稳定的情况,有些种苗生长缓慢,有些种苗易枯萎,导致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率都很低,严重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和发育。

2. 种苗来源不清晰一些地方在采集种苗时,没有严格把关,往往导致采集的种苗来源不明,有的甚至是采集自非法砍伐的林木,这给后期的林木生长和森林资源的保护都带来了隐患。

3. 种苗运输损耗大在种苗运输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和管理不严,种苗多出现病虫害,干旱、水浸等问题,致使种苗数量损耗较大,给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4. 种苗管理机构监管不到位一些林业种苗生产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的管理不到位,对于种苗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监管不力,导致了一些不法行为的出现,给森林资源的保护带来了隐患。

二、解决措施1. 完善种苗生产工艺对于种苗的生产工艺,要加强研究和完善,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种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加强对种苗的培育环境管理,提高种苗的质量和稳定性。

2. 加强种苗来源管理在采集种苗的过程中,要加强源头把关,建立健全的种苗来源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种苗采集的流程和标准,杜绝非法砍伐和违法采集的行为,确保种苗的来源清晰和合法。

3. 改善种苗运输条件在种苗运输过程中,要提高运输条件,增加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种苗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减少种苗数量损耗,提高种苗的到达率和质量。

4. 加强监管管理加强对种苗生产和管理机构的监管力度,健全执法监管制度,对于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加强对种苗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督,杜绝不法行为的出现,保障林业种苗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林业种苗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解决方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林业种苗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林木种子、幼苗、苗圃等进行有效管理和培育,以提高林木的质量和数量。

在实际的种苗管理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种苗质量不稳定。

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种子的质量不一致、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种苗质量不稳定。

有的苗木长势良好,有的苗木长势较差,甚至出现萎蔫死亡的情况。

2. 育苗成本较高。

由于人工、材料、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使得育苗成本较高。

有的苗圃甚至因资金不足而无法正常运营,导致种苗供应不足。

3. 疾病虫害防控不力。

在苗木育苗和苗圃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疾病虫害的问题。

由于防控手段的不当,如药剂选择不当、使用不正确等原因,导致疾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4. 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

在种苗管理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如合理的灌溉、施肥、修剪等。

这导致了苗木生长和发育的不良,从而影响了苗木的质量。

二、解决措施1. 加强种子质量管理。

通过加强对种子的质量检测、筛选和储存,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苗木的成活率。

加强对种子的来源管理,避免使用劣质种子。

2. 降低育苗成本。

通过技术改良和管理创新,降低育苗过程中的人工、材料和设备投入。

可以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育苗,降低劳动力成本;选择适合的培养介质和肥料,减少材料的使用量。

加强苗圃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经营成本。

3. 加强疾病虫害防控。

建立科学的疾病虫害监测体系,对苗圃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和预防疾病虫害的发生。

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喷洒,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加强对苗圃周围环境的治理和卫生,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4. 引进和推广科学的管理手段。

加强对苗木生长的监测和跟踪,通过科学的灌溉、施肥、修剪等管理措施,提高苗木的生长和发育状况。

加强对苗圃的气候环境控制,建立适宜的苗木生长环境。

5. 建立良好的种苗管理体系。

加强对苗圃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

浅析林业种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析林业种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析林业种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林业种苗管理是指在林木的种植和培育过程中,对种苗进行管理和保护的一系列措施。

良好的种苗管理是保证林木健康生长和生态效益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确保种苗的质量和数量。

本文将从苗木质量、虫害防控、疾病防治、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浅析林业种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苗木质量问题及应对措施1.苗木质量不佳苗木质量不佳是指种苗生长缓慢、根系发育不良、形态畸形等问题。

常见原因包括选种不当、育苗环境不适宜以及育苗技术不到位等。

针对此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科学选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2)改善育苗环境,保证充足的阳光、水源和养分供应;(3)加强育苗技术培训,提高育苗人员的技术水平。

2.苗木根系问题3.苗木形态畸形苗木形态畸形是指种苗生长枝干歪曲、叶片变形等问题。

常见原因包括生长环境恶劣、光照不足、病虫害侵害等。

应对此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改善生长环境,保证充足的阳光和养分供应;(2)加强病虫害防控,及时采取防治措施;(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剪和培育,使苗木恢复正常生长。

1.苗木被害虫侵害种苗被害虫侵害常会导致叶片凋落、幼苗死亡等问题,对幼苗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应对此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落实边防阻击,做好虫害预报工作;(2)定期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虫害;(3)选择合适的虫害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种苗病害常见的有真菌病、细菌病和病毒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苗木发黄、叶片枯萎、幼苗死亡等问题。

应对此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育苗环境的卫生状况,定期对苗木进行清洗和消毒;(2)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增强苗木的抗病能力;(3)选择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三、环境适应性问题及应对措施1.苗木逆境适应能力差苗木逆境适应能力差是指种苗对干旱、寒冷和盐碱环境等压力的抵抗能力不强。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林业种苗管理是指对林木种苗的生产、贮存、销售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的工作。

其目的是确保良好的种苗质量,提高种植林的成活率和木材产量。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林业种苗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下面就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问题一:种苗质量难以保证林业种苗质量是林木生长和发展的基础,对于种植林的成活率和木材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地区和企业对于种苗质量的重视不够,种苗质量监管不到位,种苗的病虫害防治不合格,造成一些种苗的品质不高,种植后难以发展。

解决措施:1. 加强对种苗生产企业和基地的监管和审核,确保其合法经营和规范操作,在合格种苗的基础上进行生产。

2. 对于生产的苗木进行严格的抽样检测,对各项指标进行全方位评估,确保合格的种苗进入市场。

3. 加强种苗病虫害防控,推广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并进行严格的检测和审查。

问题二:种苗市场不规范种苗市场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无证经营、低价竞争、虚假宣传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影响了种苗的质量保障和顾客的选择权。

解决措施:1. 增加对种苗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经营者的执照、许可证等合法资质的审核和管理。

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行为,规范种苗市场秩序。

2. 加强对种苗价格的监管,建立统一的价格指导机制,防止低价竞争现象的发生。

3. 加强对种苗宣传的监管,禁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性宣传,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

问题三:种苗生产技术不先进种苗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对于提高种苗质量和生产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地区和企业的种苗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陈旧,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解决措施:1. 加强对种苗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先进性。

引进和培育技术人才,加强科研工作的力度,提高技术水平。

2. 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

林木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木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木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林木种苗的检验是为了确保种苗的质量和健康,以防止疾病传播和生物入侵。

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讨论林木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检验标准缺乏统一性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对于林木种苗的检验标准可能存在差异。

这可能导致不同地区在检验种苗质量时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一致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制定统一的检验标准,确保各地区、国家在检验种苗时有一致的标准。

对策一:制定统一的检验标准相关部门和组织应当制定统一的林木种苗检验标准,其中包括对种苗的外观、健康状况、病虫害等方面的要求。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地区之间的差异,提高林木种苗检验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问题二:检验方法不够科学目前的林木种苗检验方法主要包括目视检查、实验室检测和野外观察等。

这些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和准确地评估种苗的质量和健康状况。

对策二:引入新的检验技术为了改进林木种苗的检验方法,可以引入新的检验技术,如基因检测和遥感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种苗的遗传背景、抗病虫能力和生长状态,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

问题三:检验机构缺乏专业能力目前,一些地区的检验机构可能缺乏专业能力和人员配备,无法进行有效的林木种苗检验。

这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和可靠性的缺失。

对策三:培训和人员配备相关部门和组织应当加强对检验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应当增加检验机构的人员配备,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问题四:检验成本和周期较长目前的林木种苗检验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高昂的成本。

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林业企业和种苗生产者不愿意进行检验,从而增加了疾病传播和生物入侵的风险。

对策四:简化检验流程和降低成本为了解决检验周期长和成本高的问题,可以简化检验流程,采用快速和高效的检验方法。

应当降低检验的费用,并提供相应的补贴政策,鼓励林业企业和种苗生产者进行检验。

林木种苗检验存在一些问题,如检验标准缺乏统一性、检验方法不够科学、检验机构缺乏专业能力和检验成本高等。

林木种苗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林木种苗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林木种苗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林木种苗行业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林木种苗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种苗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种苗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突出,存在各种质量低劣、假冒伪劣的情况。

种苗质量差不仅影响了幼苗的生长和发育,还容易引发疾病和虫害,给林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对策一:加强种苗质量监管。

加强对种苗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种苗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制定严格的种苗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种苗进行严厉的处罚,同时加大对优质种苗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种苗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提高种苗质量。

问题二: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当前,我国林木种苗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导致生产企业生产和管理标准不一致,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规则,降低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对策二: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

加强行业组织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制定并完善林木种苗行业的标准和规范,明确种苗生产、流通、检测和销售的标准和要求,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提高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

问题三:科技创新不足。

林木种苗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新品种选育、育苗技术及病虫害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创新。

对策三:加强科技创新支持。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加强对林木种苗相关科研项目的资助和扶持,推动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积极引导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林木种苗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问题四:信息互通不畅。

当前,林木种苗行业信息交流和共享不够充分,缺乏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和平台,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全面,影响了行业供需平衡和良性竞争。

对策四:建立信息平台。

建立林木种苗行业的信息平台,将生产、流通、检测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集中管理和共享,提供全行业的市场动态、价格信息等,促进信息的畅通和共享,提高行业信息的透明度和效率。

问题五:缺乏专业人才。

浅析林业种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析林业种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析林业种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林业种苗管理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重要环节,种苗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森林的健康和生长。

在林业种苗管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保障种苗质量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林业种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对广大林业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1. 种苗质量参差不齐在实际的种苗管理中,由于种苗来源、生长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种苗的质量可能会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情况。

这将直接影响到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情况。

应对措施:针对种苗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首先要对种苗进行严格的评估筛选,将质量不合格的种苗及时淘汰。

在种苗的养护过程中,要加强对种苗的管理,包括灌溉、施肥、防病防虫等工作,以确保种苗的健康生长。

合理利用育苗设备和技术手段,如温室大棚、自动灌溉系统等,提高对种苗的管理水平,保障种苗质量。

2. 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种苗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如果防治不到位,将严重影响种苗的生长和发育,甚至导致种苗死亡。

应对措施:对于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为下一步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水平,保障种苗的健康生长。

3. 生长环境不适宜种苗的生长环境是种苗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如果生长环境不适宜,将影响种苗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应对措施:为了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首先要进行合理的地块选择和准备工作,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种苗的生长。

要进行土壤改良和施肥等工作,以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供给。

要采取适当的遮荫和风沙防护措施,防止阳光过强和风沙对种苗的伤害。

在生长环境方面,要综合考虑气候、土壤、光照等因素,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促进种苗的健康生长。

林木种苗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分析

林木种苗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分析

林木种苗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分析林木种苗是林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在林木种苗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种苗生产管理不规范1. 植物病虫害防治不足,种苗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解决措施:加强病虫害预防和防治工作,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提高林木种苗抗病虫能力。

2. 种子采摘和储存不当,导致种苗质量下降。

解决措施:加强种子采集、储存和管理工作,科学选择种子品种,提高种子活力,保障种苗质量。

3. 种苗繁殖技术不规范,造成失绿、败苗现象。

解决措施:加强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和推广,科学选材,优化繁殖条件,提高种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二、苗木育苗管理不到位1. 水肥管理不当,导致成活率低。

解决措施:加强苗木水肥管理工作,科学施肥浇水,确保苗木生长良好。

2. 土壤处理不当,导致苗木根系发育不良。

解决措施:加强苗木土壤处理工作,合理选择育苗基质,优化施肥方法,保障苗木根系健康发育。

3. 人工操作技术不熟练,导致苗木形态不规整。

解决措施:加强苗木人工操作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能水平,保证苗木形态整齐、健康。

三、苗木质量检测不到位1. 检测设备落后,导致不能准确检测苗木质量。

解决措施:加强苗木质量检测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检测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

2. 检测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解决措施:加强苗木质量检测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检测人员技能水平,加强质量监测。

综上所述,要加强林木种苗生产和管理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林木种苗生产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提高林木种苗质量,为森林资源恢复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林业种苗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措施林业种苗管理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发展。

在实际的管理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育苗质量问题1.苗期管理不当。

苗期管理是育苗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育苗过程中管理不当,会导致苗木的成活率降低,林业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影响林业生产的发展。

解决方法:加强育苗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落实标准化、规范化的育苗操作程序,严格执行育苗管理制度。

2.种质资源问题。

由于种苗基地管理模式单一,创制措施不到位导致种质资源单一,易引发品种疲弱、适应性差等问题。

解决方法: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拓宽优良树种种源,增强林木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并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加强对成长中的林木采癫操作、纠正、选择,提高林木种质管理水平与林木种质自然选择能力。

1.苗木生长问题。

苗木苗期生长不良,造成的结果是苗木成活率下降、定植成林能力弱等。

解决方法:保证苗圃肥力与生态条件,合理栽培技术管理,满足苗木生长需要。

2.苗木检查问题。

苗木在检查过程中没有被及时发现的隐患,由于生长条件恶劣、病虫害等原因过度生长或者萎缩严重,造成定植后苗木死亡率增加。

解决方法:完善质量监管制度和检测标准,对所有苗木进行详尽检验并及时发现问题。

三、定植后管理问题1.水源不足。

由于地势变化或者原有说水体流失、降雨量减少等原因导致地区内水资源缺乏,直接影响定植后的苗木成活率。

解决方法:加强排水整治,增加水源,调节水流量,制定灌水计划。

2.病虫害防治问题。

病虫害是定植后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病虫害严重时,苗木的叶子、根、茎等器官均会受到破坏甚至枯死。

解决方法:建立防治体系,落实防治措施和方案,对易感部位进行药剂喷洒和病虫害防治的培训和指导。

总的来说,林业种苗管理是一个系列的过程,需要科学、规范、系统地管理,才能保证苗木健康、优质的培育,进而支撑健康、持续稳定的林业生产和生态保护。

林业种苗管理中常见问题及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中常见问题及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中常见问题及措施林业种苗管理是林木资源培育和保护的重要工作,而在种苗管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种苗能够健康成长,为林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围绕林业种苗管理中常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展开讨论。

一、常见问题1. 种苗质量不佳在种苗管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种苗生长缓慢、形态不良、病虫害较多等情况,导致种苗质量不佳的问题。

2. 种苗数量不足有时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种苗的数量无法满足需要,影响了林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3. 种苗保存不当种苗保存环节不当,导致种苗在保存过程中出现腐烂、枯萎等情况,降低了种苗的生存率。

4. 种苗运输损伤在种苗运输过程中,由于包装不当或者运输途中受到挤压、摔落等因素影响,导致种苗受损的情况较为常见。

5. 种苗适应性差在种苗选择上,未能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选择种苗,导致种苗的适应性较差,影响了种苗的生长发育。

二、解决措施1. 种苗质量不佳在种苗质量不佳的情况下,首先需要加强对种苗的培育管理,合理施肥、及时浇水、防治病虫害,提高种苗的生长质量。

加强对种苗的品质检测,及时淘汰质量不佳的种苗,保障种苗的质量。

2. 种苗数量不足为了解决种苗数量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对种苗的培育工作,提高种苗的成活率和繁殖率。

可以采取人工繁殖或者引种引进的方式,增加种苗的数量,以满足林业生产的需要。

3. 种苗保存不当对于种苗保存不当的情况,需要加强对种苗保存环节的管理,控制保存环境的温湿度,及时清除病虫害,采取科学的保存方式,以确保种苗保存安全。

4. 种苗运输损伤在种苗运输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种苗包装的操作,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方式,确保种苗在运输过程中不受到损伤。

在运输途中要加强对种苗的保护,减少运输损伤的发生。

林木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木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木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林木种苗的质量对于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的种苗检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解决。

本文将从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林木种苗检验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质量化提供一些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1. 检验标准不统一。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林木种苗检验标准,各地区、各部门针对种苗检验的标准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林木种苗的质量评定缺乏统一的依据。

2. 检验手段不完善。

在林木种苗检验中,常用的手段主要包括目测、营养生长、病虫害检测等,这些手段虽然可以初步判断种苗的质量情况,但却无法客观准确地评定种苗的生长潜力和抗逆能力。

3. 检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我国的林木种苗检验工作主要由基层森林管理部门负责,但由于一些地区基层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种苗检验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4. 检验设备不完备。

一些地方的基层单位在进行种苗检验时,由于经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无法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导致检验工作的精度和准确度无法得到保障。

二、对策建议1. 建立统一的检验标准。

当前,我国应当加强对林木种苗检验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要建立统一的林木种苗检验标准,以确保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还应当对现有的检验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更符合当前的科学发展需求。

2. 推广先进的检验技术。

应当加大对林木种苗检验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引进并推广先进的检验设备和方法,包括光谱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以提高种苗检验工作的精度和准确度。

3. 加强检验人员培训。

对从事林木种苗检验工作的基层人员应当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4. 完善检验设备配备。

对基层单位应当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用于购置和维护先进的检验设备,保障种苗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森林种苗培育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森林种苗培育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森林种苗培育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森林种苗培育是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环节,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森林种苗培育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种苗质量不稳定、培育技术不够成熟、管理力度不够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改进和解决。

本文将围绕森林种苗培育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展开讨论。

一、存在的问题1. 种苗质量不稳定在目前的森林种苗培育建设过程中,种苗的质量常常不够稳定。

一方面是由于栽培技术的不足,导致种苗的生长状况、健康状况无法得到有效地控制和保证。

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力度的不够,导致一些低质量的种苗没有得到及时的淘汰和替换。

2. 培育技术不够成熟目前,森林种苗培育的一些技术还不够成熟,营养土壤、光照条件、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控制并不够精准和全面。

这就导致了种苗培育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营养不良、病虫害问题等。

3. 管理力度不够在森林种苗培育建设中,管理力度常常不够,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都有待提高。

这就导致了对于种苗生长状况、病害防治等问题的监测和处理不够及时和有效。

二、解决措施1. 加强技术研究和推广针对森林种苗培育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应该加强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种苗生长过程中各项要素的控制和管理水平。

可以研究并推广新型的营养土壤、光照设备、温度湿度控制等技术手段,来提高种苗培育的质量和产量。

2. 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交流在森林种苗培育建设中,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都有待提高。

应当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

可以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班、组织实践交流等方式,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 加大对种苗培育建设的投入为了提高森林种苗培育的质量和产量,必须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投入。

可以通过增加种苗培育的资金投入,提高种苗培育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改进种苗培育的生产工艺流程等方式,来提高种苗培育的质量和产量。

4. 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为了及时了解种苗生长状况、病害防治等情况,应当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1. 引言1.1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林业种苗管理是保护和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种苗质量不稳定是其中之一,部分种苗存在质量不达标的情况。

缺乏标准化管理也是一个问题,各地管理方式不一致导致管理效果参差不齐。

管理责任不明确也是一个困扰,造成责任推诿和管理漏洞。

缺乏有效监督也容易导致管理的漏洞和不合规行为。

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也是一个挑战,信息不畅通可能会影响管理效率和质量。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种苗质量检验与监管,确保种苗质量稳定可靠。

建立完善的种苗管理标准体系,统一管理标准,提升管理效率。

明确种苗管理责任,建立清晰的管理责任体系,确保责任到人。

加强监督力度,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方信息互通共享,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

通过这些措施,林业种苗管理将得以提升,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正文2.1 种苗质量不稳定种苗质量不稳定是林业种苗管理中一个常见的问题。

造成种苗质量不稳定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种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操作、环境因素的影响、种苗处理不当等。

种苗质量不稳定会直接影响到林业种植的效果和效益,严重影响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解决种苗质量不稳定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对种苗生产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种苗生产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种苗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同时,加强对种苗质量的检验和测试,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种苗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另外,还应加强对种苗生产基地的管理和监督。

加强对生产基地的验收和监测,确保生产基地符合种苗生产规范要求,提高种苗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加强对种苗生产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种苗生产规范和标准的认识和遵守。

总的来说,解决种苗质量不稳定的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确保种苗质量的稳定和提升,进而推动林业种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林业种苗管理是保障林木生长质量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问题一:种苗质量不稳定林业种苗质量的不稳定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种苗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种苗的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监管不到位,一些不合格的种苗流入市场。

解决措施:1. 完善种苗质量监管机制:加强对种苗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种苗质量监管制度,对不符合标准的种苗企业进行整顿和惩罚,同时加大对种苗生产企业的技术指导力度,提升其生产技术水平。

2. 建立严格的种苗认证制度:建立公正、透明的种苗质量检测认证机制,对种苗进行全面、科学的质量检测,确保种苗的质量稳定可靠,为林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

3. 增加种苗技术培训力度:加强对种苗生产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种苗生产和管理能力,提升种苗质量。

问题二:种苗品种单一目前,我国主要种植的林木品种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的林木品种供选择,种苗市场主要由少数几种热门品种占据,种植者选择的空间较小。

解决措施:1. 支持多样化品种研发和推广:加大对多样化品种的研发投入,推广适应性强的品种,丰富市场上的林木种苗品种,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需求的种植者的需求。

2. 提高品种推广的成功率:加强对新品种的试种试验,收集评估其生长特点和适应性,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种植者对新品种的接受度和成功率。

问题三:信息不对称目前,林木种苗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严重,种植者缺乏准确的种苗市场信息,导致选择困难和风险。

解决措施:1. 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建立林木种苗市场信息发布平台,集中发布种苗市场信息,包括种苗供应信息、质量检测认证信息、价格信息等,便于种植者了解市场动态,减少信息不对称。

2. 支持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的种苗选择和管理技术指导,提高种植者的种苗选择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林业种苗管理是林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种苗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林木的生长和发展。

在当前的林业种苗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种苗的质量不稳定、管理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以及市场需求与供应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种苗的质量不稳定种苗的质量不稳定是当前林业种苗管理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种苗的生产技术不够成熟、管理不够科学,种苗的质量经常出现波动,这给林木的生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解决措施:1. 加强技术培训:对从事种苗生产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升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种苗的生产技术,提高种苗的质量稳定性。

2. 强化质量监管:建立健全的种苗质量监管机制,加大对种苗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种苗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全程监管,确保种苗的质量稳定。

二、管理方式不合理在一些地方,由于管理方式不合理,导致种苗的生产效率较低,资源浪费较多,给种苗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解决措施:1. 推广科学种植方法: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对种苗的种植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提高种苗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率。

2. 加强管理水平:加强对种苗生产的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三、资源浪费由于种苗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资源节约措施,导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对资源的浪费。

解决措施:1. 合理利用资源:对种苗生产的所有环节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合理安排资源的使用,减少资源浪费。

2. 推行循环利用:在种苗生产过程中,加强对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推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

四、市场需求与供应不平衡在当前的林业种苗管理中,由于市场需求与供应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给种苗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解决措施:1. 做好市场调研: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的具体情况,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林木种苗质量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林木种苗质量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林木种苗质量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玉璐(藤县林业种苗站,广西梧州543300)摘要:我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了发展经济,使得环境质量大为下降,不利于当前可持续理念的践行,林木种苗是各类树木的幼苗,加强对种苗的管理能够对植树造林提供较大的贡献,推进我国生态环境朝着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就林木种苗质量管理过程中的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林木种植出一份力。

关键词:林木种苗;质量管理;现状;问题;措施1我国林木种苗质量管理现状林木资源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我国森林资源消耗过快,造成了多数地区的沙漠化现象,通过对林木种苗的质量管理,可以为植树造林提供帮助。

当前,在我国的林木种苗质量管理中,有着现代化的特点,运用了技术程度较高的仪器设备;其次,我国的林木种苗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林木种苗质量管理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提供了帮助;再次,随着林木种苗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部分地区形成一套种苗、质量管理、栽种一体化的形式,不仅促进了种苗质量管理的提升,还对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1]。

2我国林木种苗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2.1种苗质量意识不强如今,虽然我国的林木种苗质量管理发展较为迅速,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实际情况看来,依然存在着部分问题,阻碍着种苗质量管理的进一步提升,其中,种苗质量意识不强是主要问题。

在个别林木种苗地区,当地种植者仅懂得种苗,而在质量管理意识方面有着较大的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到质量管理对种苗的重要性。

此外,在其种植过程中,对种苗的品种、遗传等问题重视度不高,从而使得林木种苗质量管理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制约着林木种苗管理质量的提升。

2.2良种化进程缓慢森林资源是我国保护环境的关键,但是种苗种植的时,需要选择质量优良的品种,如果种苗质量较差,其成活率可能不高,最终可能造成植树造林效果不佳,且不仅耗费了较长的时间,还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林木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木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木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林木种苗检验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森林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种苗检验的效果,也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林木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检验标准不统一。

林木种苗检验的标准来自于多个部门或者颁布了多个标准,由于标准不统一,检验结果容易出现偏差,影响检验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 检验方法不科学。

目前,林木种苗检验多采用传统的人工观测和体验式测量方法,这些方法容易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保证检验的客观性。

3. 从业人员水平不高。

在林木种苗检验工作中,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准确地判断种苗的品质和健康状况。

4. 检验设备落后。

目前,一些地区的种苗检验设备相对落后,不利于开展科学、高效的检验工作,是一个制约检验效果的重要因素。

5. 信息共享不畅。

在林木种苗检验工作中,各个环节之间信息流通不畅,导致信息不对称,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检验中的问题。

二、对策2. 推广先进的检验方法。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检验方法和技术,如红外光谱技术、遥感技术等,提高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 提升从业人员水平。

加强种苗检验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使得检验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4. 更新检验设备。

增加对检验设备的投入,更新和升级现有的检验设备和工具,提高检验的准确度和效率。

5. 加强信息共享。

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环节之间信息的畅通和共享,使得检验过程中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传递和处理。

三、结语林木种苗检验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森林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统一检验标准、推广先进的检验方法、提升从业人员水平、更新检验设备和加强信息共享等对策,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升林木种苗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效率,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好的保障。

林业种苗管理问题及工作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问题及工作措施

林业种苗管理问题及工作措施1. 问题现状随着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越来越大需求,林木种植业发展迅速,然而在林业种苗管理方面,仍面临着以下问题:1.1 采伐的高档树种缺口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作用,而目前种苗生产主要是以松、柏、桦等为主,高档乔木如毛白杨、楸树、核桃等的种苗供应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市场和生态需求。

1.2 种苗劣质率高部分种苗生产企业在生产中注重规模而忽略品质,无法保证树种的品质和生长状态。

因此,采购这些劣质种苗的树农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生长缓慢、抗病能力差、枯死率高等问题。

1.3 种苗采购渠道不清晰由于种苗销售渠道多种多样,且现场检验难度大,导致各类非正规销售渠道层出不穷,种苗的质量难以保障,流动性大,价格变动大,从而导致业内谋取暴利,常弄虚作假。

2.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2.1 种苗供应商生产管理(1)种苗生产企业应该注重品质,建立合理的种苗评估机制,通过自我质量监管,防止低质量种苗进入市场。

(2)加大对高档树种的研究力度,鼓励高等院校专业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对高档树种进行繁育和培育,提升高档树种种苗的规模化生产技术。

(3)完善各种树种的种苗生产技术培训机制,推广优良品种,建立多元化的种苗供应体系,降低对某些树种的依赖性。

2.2 种苗验收机制(1)完善种苗认证制度,鼓励种植业企业技术人员积极采用新型的树种检测技术以及种苗质量评估技术和标准,指导当地科技力量进行种苗检测。

(2)种苗认证主管部门应该建立全国性的监管机制,依靠专家团队对种苗认证机构进行审核以及审核监管。

(3)各地政府、监督部门和行业组织应该加强对种苗品质的把关,对于各种违法销售种苗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罚,让失信者无处藏身。

3. 结论目前,中国林业种苗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以短视经营和背离社会公德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因此,我们要在加强管理和加强数量上做出积极的改进,鼓励科研及合作生产,以实现树种品质的提高,所有的措施都应该始终贯穿人类造林理念与环保价值。

林木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木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木种苗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
1.误判率高:目前的检验方法主要依赖于目测和人工采样诊断,存在误判率高的问
题。

2.工作效率低:人工采样诊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使得工作效率低。

3.成本高:传统的检验方法需要使用昂贵的设备和试剂,成本高昂。

对策:
1.引入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如基因检测技术和光谱技术已经出现,可以有效降低误判率。

可以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越性,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检验中的误判
率。

2.自动化:通过机器视觉技术、自动化采样设备等手段,可以实现种苗检验自动化,
并且实现高效、快速的检验任务。

以目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速度来看,很快就可以实现高效、自动化的种苗检验和管理。

3.合理使用设备和试剂:制定合理的使用方案,尽可能节约设备和试剂的使用,减少
不必要的成本。

同时可以考虑合作的方式,共享设备和试剂,降低成本。

4.加强培训:提高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标准化管理,加强对检验过程中关键技术和问
题的培训和交流,降低误判率。

建立健全的种苗检验技术培训体系,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
素质和业务能力。

综上所述,林木种苗检验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措施来加以解决。

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不断创新改进,提高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林
木的健康和繁荣保驾护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林木种苗质量检验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 种苗是营林的基础,林木良种选育的艰巨性和造林经营
的长期性,决定了种苗质量是林业生产中最大的风险之一,开展和加强林木种苗检验管理,就是要在播种和造林前评定林木种苗的品质,使这种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

本文通过分析我省林木种苗质量检验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强林木种苗检验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 种子法;林木种苗;质量检验管理;问题与对策
自1999 年以来,我国先后参加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 ,重新修订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林木种子质量分级》等3 项种苗检测国家标准,出台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 , 我国于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依法取消了种子专营,行业的垄断被打破,原有的区域性、行政化的种苗市场被全国性、市场化的大市场所代替,这标志着种苗质量检验管理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客观形势要求
我省种苗业以质量为中心,把握机遇,调整思路,为林业发展做出贡献[3] 。

1 现状与问题
1.1 检验机构不足,设备陈旧
继国家林业局南、北林木种苗检验中心之后,第一个通过计量认证的省级种苗质检中心于1993 年出现在我省,也是目前省内唯一
认证的种苗质检站(室) ,我省种苗检测的现状在全国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4] 。

还有5 个地级市、38 个重点林区县配有检验室,
但是不少检验室已闲置或作它用,全省现存检验室17 个,大多数也是“空壳子”。

主要仪器共101 台,停用或非正常使用仪器约为一半,以种子检测最基本的发芽箱为例,全省仅有10 台,主要是早期的简易设备。

除省质检中心外,其他检验室常规检验必备的仪器都未达到《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 y/ t1343 - 99) 的数量要求,这极大制约了依法治种的可能性。

一是许多重点林区县、边远县缺乏检验机构和人员,难以开展检验监管工作。

二是设施不足,设备陈旧,使可以正常检测的技术内容和项目十分有限。

三是没有智能化、快速化、一体化的现代检测设备,也制约了对种苗生产、加工、包装、储存等全过程的有效监管。

1.2 体制、机制不适应依法治种的具体要求
一是《种子法》指出:“种子的行政主管部门与生产经营机构在人员和财务上必须分开”。

由于种子实行计划管理,种苗质量检验通常依附林业主管部门,在行业管理上与执法部门配合,开展监督检验。

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质量检验人员既是“裁判员”,又是“教练员”,甚至是“运动员”,无法保证检验行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是《种子法》要求: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应当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检验种子质量的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并对种苗质量负责。

由于长期实行种子专营,种
苗检验机构与人员都集中在林业主管部门,目前完全符合《种子法》关于种苗质量检验管理要求的单位和个人严重匮乏,无法对种苗质量负责,生产、经营种苗的“许可制度”难以落实。

三是检测队伍不稳定,缺乏专职的检测员。

1.3 种苗检验手段落后
目前对种子质量检验多是检测播种品质,而对种子的遗传品质和苗木生理品质的检测则无能为力,缺乏阔叶树种的种子检测技术。

对针叶树种而言,也主要是常规检测,检测时间长,能快速检测的树种、方法都比较少。

制定《种子法》的目的之一,是“提高种子质量水平”。

从种子存在形式上看,各有关条款对储备种子、种质资源、转基因植物品种、生产的商品种子、经营的种子、进出口种子明确提出了质量要求,这为种苗质量检验和监管提供法律依据的同时,也对种苗质量检测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林木良种,其优良特性往往需要栽植若干年后才能体现,当伪劣种苗冒充新品种时,只有依靠高水平的种苗检测手段,实现在实验室或苗期开展品
种的真伪鉴别,才有可能“依法保护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1.4 检验中的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
目前对自身检测行为规范、检测环境控制普遍认识不足,检测虽然都能够按照技术规程进行,但是在各检验室基本上没有控制检测质量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管理手册》,对于在检测中带有
普遍性的操作难点、技术重点,缺乏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性质量监控管理。

特别是在仪器周期检定、工作程序、样品管理、检测事故处理等方面管理水平与其他检测行业比,还有较大差距
[5] 。

1.5 检验的实际应用还不够广泛
发达国家的种业质量管理一般经历3 个阶段,即初级检验阶段、预测控制阶段和全面管理阶段[6] 。

如果以此对照,就整体而言,对种苗检测的应用还不够广泛。

一是检测目的主要是对种苗分级和定价,防止伪劣种苗的销售行为,没有达到预防、阻止或减少低劣种苗产生的质量管理目的,属于“事后检验”[7 ] 。

二是检测的时间集中在种子收获期和苗木出圃期,作为种苗生产的一道独立工序进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三是服务面窄,主要开展监督性检测工作。

2 加强林木种苗检验管理的思路
2.1逐步提升对种苗质量全面检验能力。

种苗检测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净度、发芽率、地径、苗高等传统的播种品质、生长及形质指标,应树立物理质量、生理指标、遗传品质和生物学特性兼顾的概念,根据社会对速生、丰产、工业原料等培育目标的不同,以及树种的防风、固沙、抗逆等不同特性,适应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需求,逐步实现在种子或苗期对各方面品质进行质量综合评价的功能。

2.2逐步实现对种苗生产经营的服务功能。

种苗质量检验不仅仅是生产的一道独立工序,其外延扩展到种苗生产各阶段,流通各环
节,为种苗生产经营服务,为市场销售流通服务,为消费者用种用苗把好质量关,实现种苗质量检验为生产经营进行预测、分析、控制、处理的服务功能。

2.3 逐步实现对种苗市场的商品检测功能。

种苗质量检验的重点从以分级定价为目的的事后检测为主向提前预测、及时控制并重转变,全面落实种苗商品的计量、包装、品牌及标识等,实现种苗市场化以后的商品检测功能。

3加强林木种苗检验与监管的具体措施
3.1 建立具多层次的种苗质量检验管理网络
由于物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检测工作又必须体现公正、科学、权威性,因此质检机构必须相对集中,分层控制。

①逐步形成以有法定监督检测权的省级质量监测中心为龙头,以能够出具有法律效力检测结果的地方质检站为重点,以达标的基层种苗检验室为依托,
以生产经营单位中取得资格的种苗检测员为基础,建立具有不同层次质量管理能力及检测效力的种苗质量检测网络。

②加强培训,稳定检测队伍,将种子认证、质检机构认证、检测员资格认证作为行业的管理重点,扶持生产经营单位的检测机构和人员。

③将具有行政监督职能的种苗检测机构从生产经营中剥离出来,并赋予行政不干预权,确保检测行为的独立性,保证检测结果的公平、公正、公开。

3.2 提高现有检验室检测软硬件设施
就目前情况看,种苗检测管理基础差、底子薄,要开展符合国家
标准要求的种苗检测,可以先行提高现有检验室检测软硬件设施,
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面貌。

①开展符合实际的“标准检验室达标建设”工作。

添置仪器设备,完善规章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确保质检机构及其检测环境、检测人员满足正常工作的要求。

②树立“标准化检测”的意识。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手册,细化操作难点、技术重点,规范种苗检测行为,完善工作程序,定期进行仪器自检或送检,使检测结果达到一致和互认,保证各方的利益不受损失。

③有条件的质检机构,特别是省级质检中心,要以“ista 种子检验室认可标准”为目标,积极建立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检验室质量控制制度,推行认可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

3.3 依托科技,完善检测指标体系,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根据自身条件和区域优势,依托科技,在质检对象、质检项目、质检手段、特色检测上下功夫,完善检测指标体系,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①由于地理差异,适生树种不尽相同,种苗检测的控制条件、方法手段也不同,对于实际生产已广泛重视,提倡种植的阔叶树种、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可以大力研究其种苗检测技术,拥有自主产权,占领本地市场。

②种子既不同于没有生命的工业品,又不同于能明确界定生命存在与否的动物活体,常规检测往往长达数星期,随着
种苗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的高速流通,为开展生活力、优良度等快速检测提供了市场需求,可以加强这方面的设备和研究,制订检测
方法,满足市场的现实需要。

③育种技术、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的
发展,将推动种苗检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开发高科技检测手段
成为可能[8 ] 。

可以与科研单位横向联合,确定生物抗性、环境抗性、分子标记等检测指标,提高遗传品质检测能力,鉴别特殊品种真伪,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3.4 努力开发市场需求
监督检测仅仅是新形势下种苗质量检验的一部分工作,要树立
服务意识、竞争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质量的调查、跟踪和反馈管理,满足市场化对种苗质量检验的多种需要。

通过市场调查、专家咨询和电子网站信息,准确把握国内外种苗质量检验研究动态和种苗市场需求趋势,调整服务策略,降低检测成本。

也可以加强同业联系,优势互补,适应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