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好的故事》精品阅读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好的故事》教案

《好的故事》教案

《好的故事》教案教案:《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好的故事的定义和特点。

2.培养学生欣赏好故事的能力,并能分析好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意义。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编写一个好的故事。

教学准备:1.PPT课件和投影仪2.物品:一个精心编写的好故事的例子3.材料:纸和笔供学生使用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课题:《好的故事》。

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好的故事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说明。

Step 2:引导学习(10分钟)教师在PPT上展示一些经典的好故事,并让学生品读。

然后教师进行导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好故事的共同特点。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列出他们认为的好故事的特点。

每个小组从所列举出来的特点中挑选一个进行介绍。

教师可以给予提示和引导。

Step 4:展示和分享(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介绍他们小组选择的好故事特点。

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Step 5:分析好故事的意义(1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一个好的故事除了好看好听,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好故事背后的道理和寓意。

教师可以用提示词引导学生思考,并帮助他们总结。

Step 6:写一个好故事(2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精心编写的好故事的例子,并请学生仔细阅读。

然后,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编写一个属于自己的好故事。

学生可以先列出自己想写的故事主题和情节,然后再详细展开。

Step 7:分享和评价(15分钟)请学生将自己写的好故事朗读给其他同学听,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也可以参与评价和提出建议。

Step 8:总结(5分钟)教师向学生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并强调好故事的重要性和编写好故事的技巧。

扩展活动:1.让学生将自己编写的好故事进行改编并制作成小剧场剧本,然后进行演练和展示。

2.组织学生进行好故事创作比赛,评选出最佳好故事,并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进行展示和颁奖。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优质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优质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并学会分析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理解文章主题。

2.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单、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解文章大意,找出不理解生词。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如作者情感变化、文章主题等。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学习单,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并说明原因。

2. 答案:(2)作者情感变化:从向往(美好事物)→惋惜(美好事物消失)→感悟(美好事物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解更多作品,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同时,鼓励学生用优美文字记录自己生活,培养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

是教学内容精准把握,是教学过程中互动和引导,以及作业设计针对性和拓展延伸实际效果。

一、教学内容精准把握1. 生词认读:生词是学生理解课文基础,我会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式(如PPT展示、口头提问等)让学生反复认读,确保他们掌握生词读音和词义。

2. 文章主题把握:文章主题是理解课文关键。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详细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美好事物向往和感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第1篇】《好的故事》教学实录一、引入。

(没听到具体环节,略过。

有些可惜)二、上下文,理解词语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理解要求:遇到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跳过去。

2、第一次读的时候,哪些词是跳过去的?3、这些词语属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词语。

你知道现代文学初创时期是什么时候?提示:借助课文去思考。

(1925年),距今大约100年。

出示词语齐读。

古今对照字形,发现规律。

猜一猜朦胧为什么换成“目”字旁?为什么作者不把过去的词语换成现在的词语?(具有年代感,对作品的尊重)出示课后习题读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思考,教学时需要理清:哪些是难懂词语、如何联系上下文,学生真的会联系了吗?如何检测?这几个问题想明白了,教学的思路就清晰了。

1、出示句子,指名读,圈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澄碧、荡漾。

理解荡漾,说说你联系了什么来理解?提示:前面的重要情景。

2、小结:原来好的故事和“水”有关。

3、朗读感悟。

4、方法引领:联系上下文理解放过的词语,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句话中,可以把目光打开,放到一段话、甚至一篇文中来理解。

5、理解“错综”。

出示应该联系的段落,指名读。

捕捉可以联系的关键词。

(交错、织)。

落实联系上下文的具体方法:抓关键词6、这些都写的一种事物,你觉得写的什么?7、出示云锦资料,看和资料,说说云锦给你的印象。

(鲜艳、色彩斑斓等)8、师生合作读云锦资料,老师读云锦,学生读相关信息。

思考:不是为了用资料而用资料,每一次的资料用来干什么,老师有明晰的认识。

资料用得充分、用得有效。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要“蜻蜓点水”般的使用资料。

三、感知内容。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指名读: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境,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思考:对课后习题的的理解很重要。

我们平时对课后题的没有这样进行拆解,所有不能很好地找到教学的落脚点。

26《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26《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26《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好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好的故事”的概念,了解好的故事的共性特征及其现实意义;2. 培养学生的故事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好的故事。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好的故事?2. 好的故事的共性特征是什么?3. 好的故事的现实意义是什么?4. 如何写好一篇故事?5. 文学鉴赏及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好的故事的概念及共性特征的掌握,故事分析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2. 难点:好的故事的现实意义的理解及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好的故事的定义、特征和重要意义,让学生了解好的故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分析一篇好的故事,发掘其中的共性特征,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分享,相互学习。

3. 创造性讲解法:老师指导学生选择感觉好的故事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好的故事的共性特征,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练习。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投影仪2. 教案、PPT等教学辅助材料3. 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4. 小组讨论手册【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启发思考:老师先请学生讲述最喜欢的故事。

2.铺垫知识:将学生讲述的故事分为好故事和一般故事两种,并让学生从中找出区别所在。

3.提出主题: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好的故事。

第二步:讲授好的故事的概念及其共性特征(20分钟)1.引入教材:讲解好的故事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展示教材:通过PPT或其他形式展示多篇好的故事,让学生对好的故事有更直观的认识。

3. 解析特征:讲解好的故事的共性特征,例如情节逻辑性强、角色形象生动、情感深刻等。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析好的故事(30分钟)1.师生互动:老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一篇好的故事,让学生提出各自的看法,发掘故事的共性特征。

2.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主学习和探究。

《好的故事》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6

《好的故事》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6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人教部编版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浮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份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夸姣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预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经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1《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份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喑。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励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取乌柏伽蓝瘦削蓦地皱蹙泼剌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景物很美,乌柏,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夸姣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好的故事》精品阅读课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精品阅读课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精品阅读教学设计源自学校:班级:人数:
课题:《好的故事》
课型:精品阅读课
日期:
一、教学目标:
1.查找相关系资料,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2.带着想象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对水乡奇幻景物的描写。
3.品味精彩的语言,积累一些精美的词语和句子。
二、教学目标确定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散碎与空灵
▲理想与现实
锻炼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
A层: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整理《野草》名句。
B层: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散文诗的语言之美和言外之旨。
2.通过品析语句深层内涵,感受水乡奇异、奇幻的美景所蕴含着的作者的美好情怀、美好理想,并感受“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
这个单元选取了与鲁迅相关的三篇课文,文体有些杂,《好的故事》是散文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回忆性散文,《有的人》是现代诗,学习课文时,要体现文体的教学特点,同时又要避免专门讲解文体知识。
注重字词教学。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较多,要让学生在预习时初步掌握它们。有些生僻的字词认读即可,不必做到运用性掌握。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读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明了课文表层的意义,进而体会课文的深刻内涵。鲁迅的文章比较难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语言深奥。要读懂深奥的语言就得反复读,一是朗读,二是默读。朗读课文要达到准确、顺畅的程度,通过有声语言进入课文的情境。课文的感情基调和感情线脉不是单一的,而是前后有所变化的,那么朗读时就要运用不同的语调表现这种变化。默读课文时要静想,深入探及课文的内蕴,理解作者对记忆中水乡美景的向往之情,并体会“昏沉的夜”背后的象征意义。另外,朗读和默读还要与语言积累相结合,即最后要积累一些精美、深刻的词句,还要背诵通一些重要段落。学鲁迅的文章,积累语言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重点。

最新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好的故事》优质课教案设计

最新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好的故事》优质课教案设计

最新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优质课教案设计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预告、烟雾、昏沉”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4.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3.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别样风景引文章,故事内容触于心1.出示课件。

(一组照片;播放优美的音乐。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带大家去看看别样的风景。

这次观赏从一条老街开始,老街上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小酒店,有一间名叫“跨湖”的书院,有一座总有游客端着相机去拍照的老房子。

老街的出口是一座桥,站在桥上眺望,可以望见远处的亭子,传说站在这个亭子上可以望见远处的大海。

出了老街向右转,宽阔的河道一直陪伴在马路边,河上有桥,河边有塔,还有广袤的田野上那金色的海洋。

2.这条路线就是鲁迅曾经走过的山阴道。

在鲁迅先生的日记里,我找到这样一条记载:“1913年6月26日,晨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

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

”3.我们刚才领略的就是鲁迅当年的行船路线,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鲁迅在这条路线上所见的“好的故事”。

(板书课题:好的故事)二、初读课文识生字,解词方法学于心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懂的词语可直接跳过。

2.检查学生对生词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词:预告烟雾昏沉错综澄碧荡漾解散退缩瘦削浮动瞬间凝视骤然凌乱陡然(2)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师相机纠正读音。

预设:纠正“瞬间”“骤然”“瘦削”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词语。

(4)区别“综”的形近字。

综()踪()棕()(5)学习多音字。

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2.小组分享: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词语运用: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生字词,编写一段描述美好景色的文字。
2.写作实践:以“我的好故事”为主题,让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3.朗读练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技巧,感受语言的美。
-教师将根据同学们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大家不断提高。
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主要通过对鲁迅先生《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好的故事”所传达的深刻含义。
2.学会生字词,并能熟练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瑰丽、斑驳、错落有致等。
3.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如:通过景物描绘表现人物情感,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主题等。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画面,体验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探讨以下问题:
-课文中的“好的故事”具有哪些特点?
-鲁迅先生是如何通过景物描绘表现人物情感的?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好的故事》的教学,学情分析如下: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前期语文学习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逐渐浓厚,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然而,在解读深层次含义和把握文章结构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分层指导,个性化教学

部编版小学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初步具备独立、合作学习课文的能力,但由于文章的年代与当代距离较远,学生对作者本人当时身处的社会环境不太了解,所以文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会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

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借助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学习作者积极而又乐观的精神品质。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学习鲁迅笔下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理解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依然追求美好事物,学习先生积极而又乐观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教法:情景品读法、问题探究法2.学法: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出示小视频,深情叙述: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弥漫,现实是“昏沉的夜”。

鲁迅先生一边看书,一边蒙眬睡去,在梦中他“看见”了一个好的故事,这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最后,他又回到了现实。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明确好故事的特点。

(点明中心)这个没有故事的“好故事”究竟好在哪儿?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能够概括这个“好故事”的词语,圈出来,读一读。

开始学习吧!2、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三、合作学习,感受美好1、学习提示:文中有哪些描写可以体现出美丽、幽雅、有趣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再次大声朗读全文第二部分,把能够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划出来,在旁边写上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生合作学习。

3.学生汇报。

(1)品悟句子一: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案:《好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 学习“搁、综、澄”等12 个生字,会写“搁、综、澄”等15 个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听过很多故事,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等等。

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看看他心目中的好故事是什么样的。

(二)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三)生字学习1. 利用幻灯片展示“搁、综、澄”等12 个生字,学生认读。

2.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搁、综、澄”等15 个字。

(四)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 学生反馈,教师总结: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个昏沉的夜,看到了一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美丽、幽雅、有趣,可惜最后却破灭了。

(五)精细解读1. 阅读第1-2 自然段,思考:作者在什么环境下看到了这个好的故事?(1)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如“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石油又不是老牌”“灯罩很昏暗”等。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处的环境是昏沉的夜。

2. 阅读第3-9 自然段,思考:作者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1)学生找出描述故事的语句,如“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等。

(2)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故事的特点是美丽、幽雅、有趣。

3. 阅读第10-12 自然段,思考:作者对这个故事的态度是怎样的?(1)学生找出表达作者态度的语句,如“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等。

《好的故事》教案

《好的故事》教案

《好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朦胧、预告、昏沉的夜”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感受梦境的美丽,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感受梦境的美丽,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三、教学难点理解梦境中所蕴含的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梦境图片、鲁迅生平简介。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做过美好的梦吗?梦中都有哪些美好的事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好的故事》就是鲁迅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

2.揭示课题,板书:《好的故事》。

3.提问:从课题中你能猜测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叫“好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交流初步感知: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预习中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说“课文主要描写了梦境中的美好事物”,也可能会说“鲁迅通过梦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1.自主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在梦境中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事物?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深入体会梦境的美丽和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以下是一个示例:(1)引导学生抓住“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等词语,体会梦境中美好事物的丰富多样。

教师随即板书:美好事物的丰富多样。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等描写,体会梦境中平凡事物的美好。

教师随即板书:平凡事物的美好。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等描写,体会梦境中动态事物的生动美丽。

《好的故事》教案

《好的故事》教案

《好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 13 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 15 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3、能抓住重点段落,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好的故事”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的主题。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象征意义的词句,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好的故事》。

那作者笔下的这个好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2)理解词语:“云锦”“错综”“萍藻”等。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介绍环境,引出梦境。

第二部分(第 3-9 自然段):具体描绘“好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 10-12 自然段):回到现实,表达对“好的故事”的留恋。

(四)精读课文,感受“好的故事”1、自由朗读第 3-9 自然段,思考:作者描绘的“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1)美丽:文中描绘了许多美丽的景象,如“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这些景象色彩斑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图。

(2)幽雅:“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最新整理部编版语文六年级 好的故事 教案 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部编版语文六年级 好的故事 教案 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鲁迅一、教学目标1.品读文章对水乡奇幻景物的描写,感受梦境水乡的特点。

2.联系梦境发生背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感受作者语言的精粹、优美及深刻。

设计说明:《好的故事》是部编教材六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选取了一组与鲁迅有关的作品,以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鲁迅的形象气质,理解其精神境界。

因此本课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内容上,要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寻常词句中暗含的深刻内涵。

本文是鲁迅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昏沉的夜”。

他在朦胧中恍若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这是他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对梦境的感受和还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从全文看,课文首尾均提到了“昏沉的夜”,要深刻理解这个环境,就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感悟“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鲁迅的散文诗是经典之作,其语言也极富特色。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上,要注意揣摩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语言的精粹、优美、深刻。

二、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诵读、品析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梦境水乡的特点,感受语言的精粹及优美。

2.难点:联系梦境发生背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语言的深刻。

设计说明:如前所述,感受和还原梦境是教学的价值所在,自然也是教学的重点。

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梦境呢?这需要学习策略的指导。

作者的梦境是以他记忆里的乡景为基础的,它们有相近之处。

因此我在本环节的设计上,并没有把两者割裂开来,而是以品析语言为抓手,感受梦境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中形成自己的体验。

文章首尾均提到了“昏沉的夜”,这是作者所处的现实。

学生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周遭黑暗、阴沉的情景。

但这只是浅层的理解,还要引导他们结合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感悟到“昏沉的夜“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章有限的语言背后是无限的深层意蕴。

这种感悟是本堂教学的难点,但也是学生欣赏认识文章和作者的一种飞跃、升华。

小学教案设计《好的故事》

小学教案设计《好的故事》

小学教案设计《好的故事》《好的故事》教案一、教学内容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二、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诗。

这篇文章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展现了美丽、幽雅、有趣的景象,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

文章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用词丰富且富有诗意,句子结构复杂多变,意象众多且深邃。

三、核心素养目标1. 文化自信- 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感受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本国文学文化的自信。

- 通过解读文中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文化内涵,传承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2. 语言运用- 帮助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如“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等,提高学生的语言素材储备。

-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复杂句式和富有诗意的词语进行创作,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 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中复杂意象的理解能力,如“好的故事”这一整体意象以及文中诸多碎片化的小意象,锻炼形象思维能力。

- 通过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分析,如从昏沉的现实到美好的梦境再到回到现实的失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4. 审美创造-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写梦境的优美段落,如“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培养审美情趣。

-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进行绘画创作或者续写故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好的故事”的象征意义以及众多意象的内涵。

例如文中的“好的故事”象征着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像“乌桕、新禾、野花”等意象共同构建了这个美好的梦境世界。

六年级语文下册《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好的故事》的深层含义,提炼故事中的主旨思想。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情节中的作用。
3.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创意写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展示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学习任务。
3.加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好的故事》的情节和人物,那么谁能来说说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和感悟呢?”
2.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选择一篇课外阅读材料,运用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并写下阅读心得。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巩固所学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6.结合《好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为自己喜爱的人物画一幅肖像画,并在旁边配上对该人物的描述。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教师提醒: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整洁。完成作业后,认真检查,确保作业质量。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及时与同学或老师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期待大家在作业中展现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创造力!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教案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教案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的特点,学习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圈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生理想。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对美好的事物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们认为美好的事物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和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好的故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交流讨论: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了解“好的故事”的特点。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好的故事”的语句,品味关键词句。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思考问题的答案。

问题如下:•作者为什么会把故事称为“好的故事”?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好的故事”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通过“好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愿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法。

1.指名朗读描写“好的故事”的语句,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也曾感受过类似的情感和经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经历。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好的故事》经典教案

《好的故事》经典教案

《好的故事》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理解“好的故事”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包括美好的情感、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学生能够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动描写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挖掘内涵等方法,领悟“好的故事”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和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好的故事”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和积极价值观,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好的故事”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包括美好的情感、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动描写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好的故事”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和感悟。

•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好的故事》课文全文及注释。

•相关文学评论和解读资料。

2.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黑板或白板,用于书写关键词汇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美好的故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好的故事”的兴趣和好奇。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好的故事?为什么好的故事能够吸引我们?”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过渡到课文《好的故事》,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朗读与感知(10分钟)•教师首先进行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调。

•学生自主朗读,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朗读体验和感受。

3.内容解析(15分钟)•教师逐段解析课文,解释生字词和难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的故事》精品阅读教学设计
学校:班级:人数:
课题:《好的故事》课型:精品阅读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相关系资料,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2. 带着想象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对水乡奇幻景物的描写。

3. 品味精彩的语言,积累一些精美的词语和句子。

二、教学目标确定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1)该教学内容所处单元的知识结构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首先是感知鲁迅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体会鲁迅的精神世界。

《好的故事》是鲁迅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首优美的散文诗,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

他在似睡非睡中恍惚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美丽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明他当时精神上十分苦闷、彷徨,同时又向往光明和自由。

这个单元选取了与鲁迅相关的三篇课文,文体有些杂,《好的故事》是散文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回忆性散文,《有的人》是现代诗,学习课文时,要体现文体的教学特点,同时又要避免专门讲解文体知识。

注重字词教学。

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较多,要让学生在预习时初步掌握它们。

有些生僻的字词认读即可,不必做到运用性掌握。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

多读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明了课文表层的意义,进而体会课文的深刻内涵。

鲁迅的文章比较难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语言深奥。

要读懂深奥的语言就得反复读,一是朗读,二是默读。

朗读课文要达到准确、顺畅的程度,通过有声语言进入课文的情境。

课文的感情基调和感情线脉不是单一的,而是前后有所变化的,那么朗读时就要运用不同的语调表现这种变化。

默读课文时要静想,深入探及课文的内蕴,理解作者对记忆中水乡美景的向往之情,并体会“昏沉的夜”背后的象征意义。

另外,朗读和默读还要与语言积累相结合,即最后要积累一些精美、深刻的词句,还要背诵通一些重要段落。

学鲁迅的文章,积累语言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重点。

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的深刻内容。

六年级学生初读这篇课文可能党得有些难,教学时不能超
越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要过早地提示“昏沉的夜”的深层意蕴。

可以先朗读,再默读,读顺了,再提示时代背景,并提示鲁迅的文章非常深刻,常常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因此阅读时要多想一层,想得深入一些。

要注意,解读本文,除了理解“昏沉的夜”的意义外,还要理解鲁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利用相关资料实施有效教学。

有关鲁迅作品的资料非常多,课后练习“思考探究”二提供了两则名人解说资料,另外本册教师教学用书也精选了一些重要资料,可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慎重的选取。

2.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可能对鲁迅的散文诗感到陌生,有必要多朗读几遍,务求读得流利、顺畅。

引导
学生在朗读时,想象水乡各种奇幻的景物,读出优雅之趣、神往之情。

本文的写作时间距今已久远,学生对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不了解,对作者当时的写作心境无从认知,因此有必要给学生适当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行捜集相关资料,与同学分享。

鲁迅的散文诗语言是现代白话语言的典范,具有种种优异之处。

除了多朗读,还要多默读,静静地体会散文诗的语言之美和言外之旨。

可以背通一些文段,积累精美的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写作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查找相关系资料联系写作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3.通过进行初步的文学欣赏训练,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开放式导入
你印象中鲁迅是一个怎样的
人?(结合所读过的鲁迅的作
品以及所搜集的关于鲁迅的资
料)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散文
诗《好的故事》,一起感受其
作品的魅力。

预设
1. 勤恳认真孤傲忧国忧民
德高望重和蔼心怀正义
2. 思想深刻艺术性强
引导学生了解作
者其人其文,为
后文揣摩文章写
作意图铺垫
一、
预习全
1.指导结构示意图画法
(可以以时间推进,地点转换,
1. 标注各自然段序号。

2. 细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深入字里行间,
方位主题深化等。

形式选择:框架
式,表格式,箭头式,图画式,
知识树等)
2.指导文中出现的个别难懂的
以及不符合现代汉语写作规范
的词句。

▲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
▲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伽蓝
▲山阴道
▲蒙胧容和特点,圈出想要积累的词
语,画出喜欢的语句和段落,
在自己认为有价值、有规律、
有启发的词句处做适当标注和
简要批注。

3. 细读全文,理顺故事内容,
可以画出简单的结构示意图
4. 选读课文,针对重点细节和
你感兴趣的内容,读出观点和
发现,或读出问题和质疑,列
出关键词,梳理材料、思路和
语言,做好表述准备。

根据第自然段,我的发现
(或问题)是。

领悟语言的意蕴。

养成一边读书一
边圈点批注的读
书习惯。

善于思考发现、
总结经验,形成
独具的阅读个性。

二、
把握内容课文篇名叫《好的故事》,这
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作适当点
拨。

预设:
1.我在闭目养神时,梦到的故
事。

2.美丽、优雅、有趣的故事
3.水乡的的故事
关注题目
着眼整体
把握文眼
核心过程推进
三、
整体悟读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
事?故事好在哪里?(结合思
考探究第二题)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小组展
示。

1.水乡美景
2.昏沉的夜
3.向往之情
旨在让学生能在
深入文本,融会
贯通的基础上,
走出文本,读出
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