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_中的后印第安武士形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7课《汤姆.索娅历险记(节选)》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7课《汤姆.索娅历险记(节选)》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汤姆.索娅历险记(节选)》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作者及作品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一生著述颇丰。

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时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

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二、主要人物分析(1)汤姆•索亚:原名托马斯•索亚,一个聪明活泼,富有正义感,而对家庭、学校和教堂却充满了反感的小男孩;厌恶枯燥的功课,骗人的教义和死板的生活环境,梦想当“海盗”,一心追求自由和冒险的生活。

(2)蓓姬•萨切尔:萨切尔法官的女儿,活泼可爱,汤姆的意中人,汤姆在见到她第一眼时就“爱”上了她。

(3)哈克贝利•芬:圣比得堡镇上公认的“野孩子”,父亲是个酒鬼,不受约束,但秉性纯良,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流浪儿;汤姆与他关系最要好,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后因救了道格拉斯寡妇一命而被其收养。

(4)波莉姨妈:汤姆的姨妈,心地善良,对汤姆要求严格,一心想把汤姆教导成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

(5)锡德:汤姆的异母兄弟,一个循规蹈矩的“模范儿童”,成绩好。

经常和汤姆作对,喜欢向波莉姨妈告汤姆的状。

(6)玛丽:波莉姨妈的女儿,汤姆的表姐,也是一个善良纯朴,天真,富有同情心,公道的女孩。

(7)乔埃•哈波:汤姆最好的玩伴,知己,与汤姆、哈克贝利•芬一起在杰克逊岛上度过了一段他们一心向往的海盗生活。

(8)莫夫•波特:一个“酒鬼”,为了挣钱买酒喝而去帮年轻的鲁滨逊医生盗墓,结果被同伙印第安人乔陷害,被诬陷为杀人凶手,后由于汤姆的勇敢作证才得以洗脱罪名。

(9)印第安人乔:印第安人,阴险狡诈,在与莫夫•波特一起帮鲁滨逊医生盗墓时杀死了医生,并把罪名稼祸给莫夫•波特,但最终因贪财而饿死在山洞里。

海明威《印第安营寨》阅读练习及答案

海明威《印第安营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印第安营寨(美)海明威两个印第安人站在那里等着。

两条小划子在黑暗中出发了。

尼克听到桨声从前面那条小划子远远地透过夜雾传来。

两位印第安人快捷而有节奏地划着。

尼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去哪儿,爸爸?”“湖那边的印第安营寨。

一位印第安女士病得很重。

”他们拐过一道弯,一只狗吠叫着迎出来。

前面是剥树皮的印第安人棚屋的灯光。

又有些狗朝他们冲来。

一位年长的妇女端着灯站在门口。

里面一张固定在墙上的木铺上躺着一位年轻的印第安妇女。

她在分娩,已经两天了。

营寨里所有年长妇女都一直在帮她分娩。

男人们则都到听不见她哭闹的路那头的黑暗中坐着抽烟去了。

尼克和两位印第安人跟着他父亲和乔治叔叔进去时,她正喊叫着。

她躺在下铺上,盖着被子的身子高高隆起。

她的头侧向一边。

上铺躺着她的丈夫。

三天前,他用斧头重伤了脚。

他抽着烟斗。

屋子里味道呛人。

尼克的父亲吩咐让在火炉上热上水。

水热着的时候,他和尼克谈起来。

“这位女士要生孩子了,尼克。

”他说。

“我知道。

”尼克答道。

“你不知道。

”他父亲说。

“听我说。

她现在这样子叫分娩。

孩子想生出来,她也想生出孩子来。

她全身肌肉都在设法让孩子生出来。

这就是她为什么在喊叫。

”“明白了,”尼克说。

就在这时,印第安产妇大叫起来。

“啊呀,爸爸,能不能给她点什么药让她不再尖叫啊?”尼克问道。

“没办法。

没有麻醉药,”他父亲说,“但是她的尖叫不重要。

我听不到她的尖叫,尖叫不重要。

”上铺的丈夫翻了个身,面朝向墙壁。

厨房的女人示意医生水已热好。

尼克的父亲走进厨房,将大壶中的水倒出一半到脸盆里。

在壶中剩下的水里,他放进了包在手绢里的几件东西。

“这些得开水煮。

”他说,然后开始在热水盆中用从营地带来的肥皂揉搓双手。

尼克看着父亲两只手用肥皂揉来搓去。

他父亲一边细致全面地清洗双手,一边说话。

“你知道,尼克,孩子应该头先生出来,但有时却不这样。

高三语文骑桶者

高三语文骑桶者
“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惠帝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又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忠臣进谏,上或乱不听。今高后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待大臣诸侯。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官兵严威,劫列 侯忠臣,挢制以令天下,宗庙以危。寡人帅兵入诛不当为王者”汉闻之,相国吕产等遣大将军颍阴侯灌婴将兵击之。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举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乃留兵屯荧阳,使人谕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齐王闻之,乃屯兵西 界待约。吕禄、吕产欲作乱,朱虚侯章与太尉勃、丞相平等诛之。章首先斩吕产,太尉勃等乃尽诛诸吕。而琅邪王亦从齐至长安。大臣议欲立齐王,皆曰“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访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高帝子,於今见 在,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於是大臣乃谋迎代王,而遣章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今罢兵。灌婴在荥阳,闻魏勃本教齐王反,既诛吕氏,罢齐兵,使使召责问魏勃。勃曰“失火之家,岂暇先言丈人后救火乎”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灌将军孰视,笑曰“人谓魏勃 勇,妄庸人耳,何能为乎”乃罢勃勃父以善鼓琴见秦皇帝。及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扫齐相舍人门外。舍人怪之,以为物而司之,得勃。勃曰“愿见相君无因,故为子扫,欲以求见”於是舍人见勃,曹参因以为舍人。壹为参御言事,以为贤,言之悼惠王。王召见, 拜为内史。始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及悼惠王薨,哀王嗣,勃用事重於相。齐王既罢兵归,而代王立,是为孝文帝。文帝元年,尽以高后时所割齐之城阳、琅邪、济南郡复予齐,而徙琅邪王王燕。益封朱虚侯、东牟侯各二千户,黄金千斤。是岁,齐哀王薨,子文王则嗣。十四年薨,无子,国除。 城阳景王章,孝文二年以朱虚侯与东牟侯兴居俱立,二年薨。子共

福建省福州市红星中学2018年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红星中学2018年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红星中学2018年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从1966年到1976年这10年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1%,虽然大大低于1952年至1966年的平均水平,而且隐藏着危机,但总算有所增长。

这说明文革时期( )A.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巨大 B.政治运动没有影响经济发展C.经济发展慢于三大改造时期D.受政治运动影响经济发展放缓参考答案:D据材料“从1966年到1976年这10年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1%,虽然大大低于1952年至1966年的平均水平,而且隐藏着危机,但总算有所增长”不能说明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巨大,故A项错误;据材料“虽然大大低于1952年至1966年的平均水平,而且隐藏着危机”可知经济发展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而非没有影响,故B项错误;据材料“从1966年到1976年这10年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1%,虽然大大低于1952年至1966年的平均水平,而且隐藏着危机,但总算有所增长”可知还是经济还是有所增长,但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慢于三大改造时期,故C项错误;据材料“从1966年到1976年这10年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1%,虽然大大低于1952年至1966年的平均水平,而且隐藏着危机,但总算有所增长”可知受政治运动影响经济发展放缓,故D项正确。

2. 清代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驿,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

这表明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弛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没有表明政府修建骚路(官路)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民间服务性行业的水平,故B 项错误;清朝官道修建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客观上有利于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商政策的松驰,故D项错误。

海明威《没有被斗败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海明威《没有被斗败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海明威《没有被斗败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海明威《没有被斗败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主人公老斗牛士曼纽尔在大病初愈后,全然不顾老板的压榨和朋友的劝阻,坚持要求斗牛,成为不卖座的夜场候补斗牛士。

]如今,他面对着公牛,同时意识到许多事情。

牛角就在那儿,一个裂开,另一个又尖又光滑,他得侧着身子朝左边那个角又快又准地逼近,放下红巾,叫牛跟着红巾下去,然后在牛角上面扑过去,把剑扎进像一个五比塞塔硬币那么大的一小块地方,然后必须从两个牛角中间缩回身子。

他意识到必须做所有这一切,但是他唯一的念头:”又快又准。

”“又快又准,”他一边挥动红巾,一边想。

又快又准。

又快又准,他把剑从红巾上抽出未,侧身朝着裂开的那个牛角,放低红巾让它横在他身前,使自己握着剑的右手齐他的眼睛,顺看下垂的剑锋瞄准牛肩中间那块隆起的地方。

他又快又准地扑到牛身上。

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

牛在他上面。

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牛在抵他。

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

他感觉到牛角戳进他交又着的胳臂中间的沙土里。

牛抵看他的腰。

他把埋进沙土里。

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

曼纽尔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

“把擦干净,”他说。

曼纽尔又朝牛跑过去,用手帕擦着被血朵污的脸。

公牛就在那儿。

它现在离围栏很近。

该死的牛。

也许它全身都是骨头。

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

真倒霉,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

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

还是一动不动。

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

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

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笫一批坐垫皮打中他。

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

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

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堂吉诃德》习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堂吉诃德》习题

《堂吉诃德》名著导读及课后练习答案作品导读一、作品简介《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反骑士小说。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

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

回到家乡后死去。

文学评论家都称《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二、《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马德里逝世。

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

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三、内容简介《堂吉诃德》一书全名是《拉曼却的机敏堂吉诃德传》,共两部,部出版于1605年,第二部出版于1615年。

小说的情节非常奇持:拉曼却地方一个乡村的小绅士叫吉桑诺,将近五十岁,身段颀长,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马,还有—支长矛.一面旧盾,家中有—个四十来岁的女管家,一个二十来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帮工,一般生活可以维持,但并不大富裕。

他有—个嗜好是喜读骑士小说,读得入迷了,不打猎,不管家事,后来竟然把土地卖了去买这类书,并见人就与人议论书中的义理。

从黑夜到白天,从白天到黑夜,他每天这样谈,以致脑汁渐渐枯竭下去,终于失掉了理性。

他脑子里满是魔法、战车、决斗、挑战、受伤、漫游、恋爱、风波以及书中种种荒唐无理的事,凡是书中所写的他都信以为真。

于是发生奇想,为了增进自己的声名利谋求公众的福利,他要去做游侠骑士,把书中见到的都实行起来,去解救苦难,去亲历危险,去建立功业。

他于是结马起了名为罗齐南脱,意为从前劳役的马,找出矛和盾,把一个乡间女子臆想为身为骑士的自己的夫人,便出了村子去行侠仗义,游走天下。

《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的反“替罪羊”式解读

《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的反“替罪羊”式解读

An anti-scapegoat interpretation of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作者: 李双双[1];刘克东[2]
作者机构: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阜新123000;[2]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出版物刊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54-459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6期
主题词: 谢尔曼·阿莱克西;《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替罪羊;成功
摘要: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主人公朱
尼尔勇于跨越保留地边界,进入白人学校就读追求梦想的生存方式起初使其成为印第安部落的异类、部落群体眼里的叛徒,乃至原住民自愈后殖民精神创伤的"替罪羊",朱尼尔通过坚韧的抗争,逐渐赢得了白人群体的认同和保留地印第安人的谅解,最终自由行走于印白世界空间。

朱尼尔成功融入白人社会的抗争方式诠释了阿莱克西对其民族生存之思考。

《华莱士》的阅读题及答案

《华莱士》的阅读题及答案

《华莱士》的阅读题及答案华莱士1823年生于布里斯特耳运河附近小城镇埃斯克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少年时就迷恋植物学方面的书,从18岁起便开始做植物标本。

达尔文1831年乘“贝格尔”号环球旅行归来用通俗读物的形式写的《一个博物学家的航行日记》,是他爱读的一本书,正如华莱士给贝兹的信中写的那样,他喜欢这本书的一切内容:无论是叙述的内容也好,还是叙述本身的风格。

他还阅读了《创造的痕迹》,物种起源问题使他感兴趣。

在读了达尔文《航行日记》的描写,他强烈向往能亲自看看热带的大自然。

他在累斯特学校任教师后,同另一个年轻教师亨利?贝兹一起于1848年乘帆船出发到巴西去,开始了从亚马逊河河口到里奥内格罗河汇流点的游览,并在一起工作了两年。

他后来又去马来群岛度过了八年时光,走遍了全岛,对大自然进行了多年的考察,这为他后来很好地描写马来群岛的博物学提供了材料。

当华莱士还在马来群岛工作时,就同达尔文有过信件来往,这是由华莱士在1855年伦敦《博物学年鉴和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的。

这篇文章叫作《控制新物种出现的规律》。

文章所涉及的问题非常接近达尔文当时也在进行研究的问题。

华莱士试图解决物种是从哪里以及怎样产生的问题。

华莱士根据自己当时已有的丰富的个人经验和文献史料(其中占显著地位的是达尔文的《航行日记》)得出结论:同种的大批动物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或邻近的地方,也就是“相近性是同地理分布密切相连的”。

他在古生物方面也得出结论:同一个地质时期或相邻的地质时期的生物,以及在同一个地区遇到的生物彼此非常接近。

他把总的结论表述为下列不太清楚的规律:“每个物种的出现在地理上和年代上是同非常接近它的物种和先于它存在的物种的出现相一致的”。

第二个结论说:“物种是按照先前的物种的结构形成的”。

由此可见,华莱士很明显非常接近生物进化的思想。

关于论文的命运,华莱士曾在1856年10月从苏拉威西写信问过达尔文。

使华莱士感到不快的是,报刊上对论文却毫无反映。

《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中的恶作剧者形象探析

《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中的恶作剧者形象探析

《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中的恶作剧者形象探析米可欣;丁文莉【摘要】恶作剧者是印第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由于其灵活性和可塑性经常被现当代印第安作家借用于小说创作中.在《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中,谢尔曼·阿莱克西通过其塑造的恶作剧者,以印第安式的幽默成功反击了主流文化的冲击,颠覆了"消失着的印第安人"形象,重构了本土文化身份,同时为当代印第安人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生存模式.【期刊名称】《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16)002【总页数】5页(P14-17,21)【关键词】恶作剧者;谢尔曼·阿莱克西;印第安【作者】米可欣;丁文莉【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州江苏 221115;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州江苏 2211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一、引言谢尔曼·阿莱克西是当代美国文坛中最杰出的印第安作家之一,被誉为“年轻一代印第安作家先锋”。

他的作品多侧重于揭露当代印第安人的生存状况,刻画的印第安主人公大多都是积极向上,努力生存的正面形象,以此挑战和回击主流社会对印第安人定义的“即将消失的印第安人”(刘克东《后印第安武士形象》)的刻板形象。

《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是阿莱克西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阿莱克西解构了白人宣传的印第安人被扭曲的、野蛮的刻板形象,重新塑造了积极乐观、成功进取的新的印第安形象,体现了阿莱克西与时俱进的生存观念,即在保留自身文化身份完整的前提下,主动融入主流社会,以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将重点讨论阿莱克西在《日记》中塑造的恶作剧者形象,并探析其笔下的恶作剧者是如何适应变化着的现实世界,又是怎样在新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的。

二、印第安文化中的恶作剧者“恶作剧者”(Tricksters)是印第安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初期,但直到19世纪才被当做专业术语被文学界广泛接纳。

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

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

少年阿诺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超真实日记》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杨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北京10089)摘要:美国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半自传体成长小说《一个印第安少年超真实日记》叙述了14岁的印第安少年阿诺,为了改变命运和实现梦想,独自一人离开印第安原住民保留区来到陌生的白人中学求学的故事。

在这段人生经历中,主人公阿诺因为身份的改变(白人学校唯一的一名印第安人)而身处尴尬的伦理困境并面临痛苦的伦理选择。

在白人学校他是异类,而部落族人则视阿诺转学的行为为背叛。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探讨小说主人公阿诺伦理困境的深层原因,即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思想破坏了正常的社会伦理秩序。

少年阿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选择继续在白人学校求学并获得族人和朋友的理解表达了作者希望民族和解,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超真实日记》;伦理困境;伦理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The Ethical Predicament and Ethical Selection of Arnold——A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Reading of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Abstract: American writer Sherman Alexie’s semi-autobiographical bildungsroman novel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depicts fourteen-year-old protagonist Arnold’s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misfortune. In order to change his fate and realize his dream, Arnold left the Indian reservation and transferred to the white school to pursue his study. During this part of life experience, Arnold encountered the ethical predicament and ethical selection since as the only Indian in the white school he was a freak in the eyes of the white, and was considered as a traitor by his communit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the present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main reason of Arnold’s ethical predicament is the deeply rooted ideology of White Supremacy in the American society which violates the normal social ethical orders. Through Arnold’s final choice of pursuing his study in the white school despite lots of difficulties, Sherman Alexie expresses his good wish of ethnical pacification and mutual development.Key Words: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ethical predicament; ethical selectio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作者简介:杨春(1968 - ),女,湖南长沙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半自传体成长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是美国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2007年的一部力作。

压迫与反抗——解读《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

压迫与反抗——解读《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
本文探讨了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中所体现的印第安人与白人之间的压迫和反抗认为印第安人在内部殖民的大背景下应该打破沉默像主人公阿诺一样做出积极的反抗从而保护本族的语言文化并获得与白人平等的社会地位
第 1 2卷 第 3 期
Vo 1 .1 2 No . 3
读 与 写 杂 志 Re a d a nd W r i t e Pe r i o di c a l
先 生 的 这段 告 白 中我 们 可 以看 出 ,印 第 安 保 留 地 的 孩 子 在 人 自暴 c a弃 。 酗酒 、 暴力、 死 亡 充 斥 在 整 个 部落里 ; 同时 , 白人 与 印第 安 人 之 间 的矛 盾 也 是 异 常 激 烈 的 , 压
国家图书奖 、 纽 约 时代 商 报 最 佳 畅 销 书 奖 等 。 阿 莱 克 西 本 人 也 被誉为“ 格 兰塔 最优 秀美 国 年 轻 小 说 家 之一 ” 及“ 美 国文 学 界 一
然 已 经不 会 再 受 到 白人 的 暴 力压 迫 , 然而却在精神上备受摧残 。
他们被禁锢在保 留地上 , 这里死气沉沉 , 毫无生气 , 很 多 成 年 人
治 印 第 安 人 的一 个 工 具 ,学 校 里 的老 师 则 是 这 场 文 化 殖 民的 最
个 能 发 出重 要 声 音 的人 ” 。阿 莱 克 西 的 作 品 大 都 以他 的 自身 经 历作为基础 . 他 作 为 生 活 在 保 留地 的 印 第 安 人 的特 殊 身 份 和 不
同寻 常 的 生 活 经 历 给 了他 的 小 说 独 特 的视 角 ,让 人 们 耳 目一
没有工作 , 或 即使 有 工 作 也很 难 喂饱 全 家 , 他 们 对 未 来 没 有 任 何 期待 . 因此 就 用 酒 精 麻 痹 自己 。 与酗 酒 相 伴 的 就是 暴 力 , 孩 子 们 从小就学会了打架。 阿诺 每 天 大 概 要被 叫两 次 智 障 , 被 叫智 障 的 时机 通 常 是 他 们 在 扒他 的裤 子 ,把 他 的头 塞 进 马桶 或 者 朝 他 的 头甩 耳 光 的时 候 。这 听 起来 非 常 的残 忍 、 暴力 , 很 难 想 象 一个 孩 子在 这样 的环 境 下 如 何 能 够 身 心健 康 地 长 大 成 人 。 这些 孩 子 无 法 接 受 良好 的 教 育 ,保 留 地 的 学 校 只 是 白人 统

认真面具阅读答案

认真面具阅读答案

认真面具阅读答案《认真面具》希尼尔原文阅读浩浩荡荡地我们来到圣淘沙。

一阵车烟朝高尔夫球场的方向隐去,徒留老人与浩原幸助,正等待我的引导。

“呵,这山丘,我年轻的时候来过的……”老人站在一棵参天的古树下,振奋起来。

对于部分本地与外来的游客而言,山丘上的腊像馆是可去也可不去的一个“枯燥”的去处。

虽然如此,他俩却泡了两个多时辰。

我始终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跟随在清冷的展览馆里。

“在这之前,我就调回去了呵……可我年轻的时候,也听说过……”老人指着一群围绕在会议桌的军人腊像,向浩原招手,“听说他们就在一间车厂内谈判!”老人以一种错失良机的语态,向他最小的孙子表达。

“那阵子因为摔断了肋骨,空袭后的几天,就被遣回原乡去了……噢!本岛……,本岛那市政厅还在吧?”老人竟然是南来怀古的前朝遗将!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出,那以侵占国军人的身份,对曾占领土地的回忆,似乎没有愧疚之意,却仅止于对当年英勇事迹的一种追怀。

而年轻的浩原,则站在一旁沉默不语,大概爷爷意气焕发的时代,他还来不及参与吧?接下来的展出,有过度煽情的画面:主角是一批披上军装的恶客,道具是一排排老百姓的尸首,背景染有一片血色的天空。

“这些都是真的?”问者竟有两种声调。

然而他俩的表情没有令我感觉到虚假的模样。

虚假的只是掩饰的历史。

我想。

“不可能啊?你看,这些地方我不也曾去过,只是……”制造历史的老人并不晓得历史有被剪接的可能。

他的神情,比困扰的浩原,略为沉重……匆匆忙忙地我们来到博物院旁的史料展览厅。

不用引导。

他俩推开那扇窄门。

一阵东北方沦陷的乡音正回绕于时光隧道最水深火热处;一叠叠褪色的照片,一张张泛黄的纸,都被刻意渲染成历史。

“这些都是真的吗?”我感觉得出是浩原的声音。

我指着一面签满着名字的太阳旗说:“当年日军在征战时,几乎每名兵士的行囊里都折叠着乡民们签名的旗子,以激励行军的士气……”我想,老人也拥有一面。

我望着腕表,虽然距离展览结束还有一小段时间,我己催促他们回旅店去。

六年级语文下名著考试题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名著考试题含答案

《鲁滨逊漂流记》(一)、填空:1、有这么一个真实故事:1704年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海上与船长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

这一故事引起轰动,也引起作家们的关注。

其中一位叫笛福的作家据此为原型创作了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2、《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也因此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3、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 28 年,高度浓缩地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类进步的历程,他成了一位独自创造文明的英雄。

4、鲁滨逊共出海__四____次。

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___伦敦_________,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第二次出海是去__非洲_____经商,这次他成功了;第三次出航极为不幸,他们遇到了_土耳其海盗_______,被俘虏,沦为奴隶,逃出来后抵达__巴西_______;第四次航行目的是去__贩运黑奴______,遭遇_飓风_____,一连十二天,当行驶到__南美_____洲一个岛屿附近时船突然触礁,遂遭灭顶之灾。

5、在岛上,当鲁滨逊为疾病的卷土重来而提心吊胆时,他在海员的一只箱子里找了__烟叶______,同时还发现了保存在那里的__几本书籍(《圣经》)____。

6、鲁滨孙和“星期五”制造了一只船打算出海。

正当他们差不多已准备驾船起航时,又有二十一个野人乘着三只独木船,带了三个俘虏到这个岛上来开宴会了。

俘虏中有一个是“星期五”的__父亲______,另外的那个白人是__西班牙______(国家)人,是鲁滨逊前几年看见的那艘在岛上触礁的船上的一个幸运者。

(二)、简答:1、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其代表作品是《鲁滨孙漂流记》。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100字左右)。

答:《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鲁滨逊离家三次航海的经历,在巴西买了种植园;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写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第三部分叙述他从荒岛回来以后的事情,主要经历是由陆路从葡萄牙回英国途中遇狼群的故事。

创伤书写与自我拯救——析《一个兼职印第安男孩的绝对真实的日记》

创伤书写与自我拯救——析《一个兼职印第安男孩的绝对真实的日记》

2018年5月奉庄学院学报 May. 2018第 35 卷第 3 期 JOURNAL OF ZAOZHUANG UNIVERSITY Vol. 35 NO. 3创伤书写与自我拯救析《一个兼职印第安男孩的绝对真实的日记》梁华(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要]《一个兼职印第安男孩的绝对真实的日记》是美国著名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列克谢在2007年写的第一部青少年作品,也是同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图书。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阿诺德为了追求梦想、改变命运而离开印第安人保留地到白人学校求学的经历。

该书是对阿诺德及其印第安人族群遭受的个人及群体创伤的书写,揭示了引起个人以及群体创伤的不同社会及历史原因。

主人公个人的寻梦之旅,不仅拯救、重构了的自己的既定命运,也给整个印第安人族群例证了一个改变不幸命运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创伤书写;群体创伤;历史创伤;自我拯救①[中图分类号]110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7077(2018)03- 0075- 07_、引言《一个兼职印第安男孩的绝对真实的日记》(以下简称《绝对真实的日记》)是美国著名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列克谢(Sherman Alexie)^z E2007 写'的—'音P青'少年作品,并于同年赢得了美国文学界的终极大奖:国家图书奖。

书中漫画插图由美国教育家漫画家艾伦•福尼(Ellen For­ney)创作,内容妙语连珠 ,同 时也揭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及情节发展。

《绝对真实的日记》幽默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是一位14 岁的土著少年,名叫阿诺德(Arnold Spirit, Jr.),人物故事部分地以阿列克谢在华盛顿州斯波坎(Spokane)印第安人保留地的成长经历为原型。

阿诺德经常因身体缺陷(出生时脑积水后遗症)而遭受同伴的欺凌,但他是一^有趣,敏感,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就像艾伦.福尼精彩的插图显示的 那样)。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周末培优5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周末培优5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周末培优阅读下边的文章,回答后边的问题。

在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节选)马丁·路德·金我接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辰,正是美国 2 200 万黑人从事一场创建性的战斗,以结束种族不公正的漫漫永夜的时辰。

我代表民权运动接受这个奖,这个运动正以坚定的信念和歧视危险的勇气向前发展,以成立一个自由与公正的制度。

我深知,就在昨天,我们的那些呼喊兄弟友情的孩子们却遇到消防水龙头的发射、警犬的吠咬以致死亡的反击。

我深知,就在昨天,那些争取选举权的年青人却被凌虐和杀戮;就在昨天,不过在密西西比州就有四十多座黑人教堂被炸毁或燃烧。

我深知,我的人民正在令人精神不振和难过不堪的贫穷深渊里饱受摧残。

我代表这个运动获取和平奖,是对以下事实的深刻认可:非暴力其实不是对我们时代的至关重要的政治与道德问题的回答——人类一定战胜压迫与暴力,而不诉诸压迫与暴力。

非暴力并不是毫无结果的悲观被动,而是一种致使社会变迁的强盛的道德力量。

世界上所有的人或迟或早都要找到一种和平共处的方法,进而将这首立刻到临的茫茫哀歌变为兄弟友情的赞歌。

假如这就是要实现的目标,那么,人们就一定为所有的人类矛盾找到一种解决方法,一种清除复仇、侵略和报复的方法。

这类方法的基础即是爱。

表现我们抗衡行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词是非暴力。

民权斗争中的非暴力意味着不依靠于斗争的武器。

它意味着对那些表现种族鄙视与奴役统治的制度层面的风俗和法律采纳不合作的态度,非暴力还意味着在近几年令人难过的斗争中,我的人民自己忍耐难过,而不加诸他人。

非暴力追求除去作为今世人类重要窘境的精神与道德的落伍状态。

它追求经过道德手段来达到道德目的。

非暴力是一种历史上唯一无二的强盛而公正的武器:它砍下去时不会造成创伤,而会使挥动它的人变得崇高。

我今日接受这个奖,心中充满了对美国和对人类的一种永久的英勇的信念。

我不接受这种看法:绝望是对历史的模糊性的最后反响。

我不接受这类看法:目古人性的“现存状态”令人在道德上没法企及那种永久与之相对峙的永久的“应然状态”。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吴晓《象牙刀》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吴晓《象牙刀》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吴晓《象牙刀》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题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很多高考生总是抓不到解题诀窍,通过做练习题能够帮助大家提高解题水平,下面教育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吴晓《象牙刀》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做这些练习题。

象牙刀吴晓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活儿开眼,现在是徒弟给他的活儿开眼。

徒弟毕竟是徒弟,任他千叮万嘱,最传神的那几笔总是不尽人意。

画匠说,娃,你得练画呀。

徒弟说,师父,我想去打工。

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掇他的塑刀。

这是一套十八枚的象牙刀,像练武人的十八般兵器。

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

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

这些兵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

有大如尺子,刮泥用的平头刮刀;有像梳子一样给神胎刻发痕的齿刀;还有小如掏耳勺般的点锥;歪头的劈刀;三角头的刻刀,等等。

画匠很耐心,一件一件像侍弄他的宝贝般,把这些武器都弄得清清爽爽。

完事了,再净手,焚香,给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磕个头,说些感激的话。

最后,再一件件把这些兵器收入囊中。

这个活儿才算是交了。

交了活儿,兴儿跟着师父下山,一路上俩人都不语。

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

兴儿惦脚往山那边看,山那边是城市,有车水马龙,有高楼大厦。

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

兴儿走后不久,那山就成了国家级风景区。

上边要求,景区要有景区的样儿。

于是,所有白石黛瓦的小庙都给拆了,统统换成了气势恢宏的飞檐大庙。

拆庙时,画匠塑的神胎也被请了出去,委身在山罅隙里,任风吹雨淋。

再后来,大庙建成了,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彻底失去了生计。

没了生计的画匠终日郁郁寡欢,有事没事就爱摆弄他那套象牙塑刀。

一件件取出来,把玩一会儿,再一件件放回去。

闺女每每见了,就上前去劝慰,说,爹,把这东西收了吧,眼不见,心不烦。

画匠不语,抚摸着象牙刀,只是摇头,叹气。

中考外国名著阅读文段及答案五

中考外国名著阅读文段及答案五

中考外国名著阅读文段及答案五第一篇:中考外国名著阅读文段及答案五中考外国名著阅读文段及答案五“你是为什么坐牢的?”他厉声问坐在板床上的老头。

老头欠起身子,提了提裤子。

他被这厉声的喊叫吓得有点结巴,含糊不清地回答说:“我自己也不知道。

把我抓进来,我就坐了牢。

我家院子里一匹马丢了,可那能怪我吗?”“什么人的马?”哥萨克大尉打断他,问。

“官家的呗!住在我家的老总把马换酒喝了,反过来赖到我头上。

”切尔尼亚克把老头从头到脚迅速打量了一下,不耐烦地耸了耸肩膀。

“收拾起你的破烂,赶快给我滚蛋!”他喊完之后,转身去问那个酿私酒的老太婆。

老头一下子还不敢相信会把他放了,他眨着那双半瞎的眼睛问大尉:“那么,许可我走啦?”大尉点了点头,意思是说:赶快滚蛋,越快越好。

老头慌忙从床上解下口袋,侧着身子跑出门去。

……保尔是最后一个。

他坐在地上,眼前的一切,把他完全弄糊涂了。

连多林尼克都放走了,他一下子竟弄不明白。

简直不懂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些人都放走了。

但是,多林尼克,多林尼克……他说是夜里上街被捕的……保尔终于懂了……“喂,你是怎么到这儿来的?”上校马上就听到了回答:“我从马鞍子上割了一块皮子做鞋掌。

”“什么马鞍子?”上校没有听明白。

“我家住了两个哥萨克,我从一个旧马鞍子上割了一块皮子钉鞋掌,就因为这个,他们把我送到这儿来了。

”保尔怀着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又补充了一句:“我要是知道他们不让……”上校轻蔑地看着他。

“这个警备司令尽搞些什么名堂,真是活见鬼,抓来这么一帮犯人!”他转身对着门口,喊道:“你可以回家了。

告诉你爸爸,叫他好好收拾你一顿。

行了,快走你的吧!”保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都要从胸膛里跳出来了。

他从地上抓起多林尼克的外套,朝门口冲去。

他穿过警卫室,从刚刚走出来的切尔尼亚克身后悄悄溜到院子里,然后从栅栏门出去,跑到大街上。

1、用简洁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本段写保尔因救朱赫而被抓进监狱,在新的行政长官来后,为了大头目的到来,审查释放一批人,其中包括保尔。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孔乙己》知识点+同步练习+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孔乙己》知识点+同步练习+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孔乙己》知识点+同步练习+答案一、作品简介《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二、知识积累1.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2.读准红色字的音傍午(bàng)踱进(duó)咸亨(xián)侍候(shì)荐头(jiàn)绰号(chuò)3.解词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4.积累惋惜皱纹不屑置辩颓唐好喝懒做三、难点突破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

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他又没有资格挤进隔壁房里与“穿长衫的”并起并坐。

但是,他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帮”高贵,不屑与他们为伍。

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中的后印第安武士形象刘克东内容摘要:本文借用美国印第安作家、理论家杰拉德·维泽诺的“后印第安武士”一词探讨了同为印第安作家的阿莱克西的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朱尼尔就是作者创造了一个敢于颠覆了白人主流社会关于美国印第安人的刻板印象、重塑印第安人形象的后印第安武士形象。

本文认为,这一形象的塑造与被白人社会和印第安部落同时认同,既源于主人公的品格,也源于人性的力量,反映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对人性的追求。

关键词:印第安文学阿莱克西后印第安武士《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作者简介:刘克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语国家族裔文学和加拿大文学研究。

本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融合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0D041】、“美国边缘族裔文学中人物成长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D081】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美加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研”的阶段性成果,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HIT.HSS.2009008;HIT.HSS.2009039】。

Title:The Image of Postindian Warrior in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Abstract:This essay,by borrowing the term of“Postindian Warrior”coined by Gerald Vizenor,an Indian American author,explores Sherma Alexie’s novel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 -time Indian.It argues that Arnold Junior Spirit,the protagonist of this novel,is an image of such postindian warrior.The construction and affirmation of such an image by both the White and Indian communities is not only due to Junior’s own qualities but to the power of human nature,which reflects the author’s social ideal and aspiration for humanity.Key words:Ind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herma Alexie Postindian Warrior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Author:Liu Kedong is professor a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150001,China).His research focuses on American Indian studies,Canadian literature,and British literature.Email:rjoykliu@hit.edu.cn“后印第安武士”是美国印第安作家、理论家杰拉德·维泽诺(Gerald Vizenor)生造的词,指20世纪的美国印第安作家,这些作家“是新一代故事讲述者,他们刻画转型和生存,他们在后现代语境下讲述土著人的故事[……]他们在文学领域,以祖辈骑马征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用笔)和敌人作战”(Tatonetti 152)①。

在这一意义上,美国印第安文坛新秀谢尔曼·阿莱克西(Sherman Alexie )就是一名后印第安武士,他不仅在小说中勇于以幽默、讽刺和手中的笔来纠正主流社会对印第安人的印象,并在作品中创造出具有后印第安武士特质的人物形象。

他的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下称《日记》)中的主人公朱尼尔(Arnold Junior Spirit )就是一位这样的后印第安武士。

一《日记》是阿莱克西的第四部小说,曾获2007年的国家图书奖。

小说的主人公朱尼尔通过跨越保留地疆界,进入白人学校雷尔丹高中学习,在与白人社会的交往中成功展示印第安人的新形象并赢得各方尊重和认同,推进了印第安民族与白人主流社会的交流和融合。

朱尼尔跨越保留地疆界无疑是一种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行为。

从文化意义上看,保留地是白人给印第安人设定的区域,他们期望印第安人老老实实地待在保留地里,不要出来“污染”白人,最终消失在保留地上。

朱尼尔所离开的保留地是一潭死水,多数印第安人处于被孤立、受压抑的状态,充满了绝望。

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保留地上的印第安人“落后、贫穷,[……]处于美国最贫穷的人群之列”(Bee )。

他们“努力抗争,在深渊之中求生存,其境况接近第三世界,贫困使人们难以自豪,经常有损其尊严”(Grassian 21)。

贫困和绝望经常使印第安人酗酒,自暴自弃,而对外部而言,这一族群正好印证了主流媒体对于印第安人的一贯印象:沉默寡言、逆来顺受,是正在消失的“野蛮贵族”。

这种精神状态进一步加强了白人世界对于将印第安人限定在保留地区域的理由。

在这一背景下,朱尼尔跨越边界对其族群现实而言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冒险。

正如有学者评论的,“朱尼尔[斯皮瑞特]不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顿·考菲尔德式的梦想者,而是由于看到了哪怕遥远的希望也要为之努力的冒险者———他在22英里之外的全白人学校雷尔丹如巨星闪耀。

这段路程从前从来没有人试图跨越过,更不用说在白人世界生存了”(Lenfestey )。

朱尼尔的跨越边界在本质上是对于现有的种族文化疆界的一种挑战。

“从距离上讲,雷尔丹距保留地只有22英里,但是从文化差异和心理差异上来说,这段路似有百万英里之遥”(Carpenter )。

换言之,朱尼尔此举跨越了巨大的种族、政治鸿沟。

对于理解这部半自传小说而言,作者阿莱克西自身的经历具有很大的帮助。

他说:“对于我来说,很显然,最大的鸿沟存在于印第安和白人世界之间。

因此,由于我在保留地上长大,这一界线是政治性的、地理上的,也是种族性的”(POV ,qtd.in Bolt 125)。

正是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的存在,朱尼尔的跨越才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学者兰菲斯黛的评价十分中肯:“朱尼尔是在摆脱当今强大的身份政治的引力场。

作为一个印第安人,他是在生理、历史、贫穷、社区、家庭和命运的困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有勇气给自己一个机会,不管这个机会存在于何处,哪怕是一个他认为对他充满了敌意的世界”(Lenfestey )。

对于朱尼尔而言,保留地就像一个用福尔马林保存标本的瓶子,而他拒绝被限制,而是通过选择离开保留地、进入白人高中来打破这个瓶子,实现了政治鸿沟和种族界线的跨越,使无精打采的保留地呼吸到了一些新鲜空气,同时也使保留地以外的白人世界有了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印第安人的一扇窗口。

39刘克东:论《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中的后印第安武士形象49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二白人主流文化一直塑造着“即将消失的印第安人”这一刻板形象。

这一模拟形象的典型例子是雷尔丹中学篮球队的名字“雷尔丹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的队徽,一个肤色鲜红、插着羽毛、带着伤疤、长着鹰钩鼻子、豁牙漏齿的印第安头像。

实际上,印第安人已经被文化性地抹杀了。

很多主流人群都不知道现在还有土著人口的存在。

他们以为印第安人已经消亡,已经把他们当作文化古董了。

他们心目中存留的印第安人形象只不过是学术界和流行文化捏造的或者说是模拟的印第安人形象。

经过白人军队的种族灭绝行动、神职人员对“异教野人”的信仰同化和旨在同化印第安人的重新安置项目,印第安人已经所剩无几。

于是,政府出资命令人类学家和民族志学家保留(或称“挽救”)濒危的文化。

这些“学家”们则根据自己坚信的印第安人特征“发明”了他们认为真实的印第安人———手拿弓箭、斧头、头戴羽毛头饰、身穿贝壳装饰的服装……他们将这些模拟的印第安形象摆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

这些假象再加上诸如库伯的《最后的莫希干人》等作品中所刻画的缄默的印第安人形象,以及好莱坞电影中(这些电影毫无例外地以悲剧结尾)所描绘的咆哮呼号的印第安野蛮人形象,致使普通大众坚信美国的印第安人已经彻底地消失了。

比如说,在《保留地布鲁斯》中,柴斯和托马斯被酒店的服务员误认为是波多黎各人,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上已经不存在印第安人了。

“印第安人既作为一个象征性肖像深深地根植于美国故事之中,又因悲剧性消亡的印第安神话而被彻底地从活人世界根除”(Harad72)。

然而,《日记》中朱尼尔的成功故事有力地反击了“就要消失的印第安人”的刻板印象。

雷尔丹高中用一个印第安人的头像作为其校篮球队的队徽,并以“雷尔丹印第安人”为其球队命名的做法显示出其种族主义歧视。

在朱尼尔转学之前,雷尔丹是一所全白人学校。

所以,无论如何,篮球队都不应该被命名为“雷尔丹印第安人”,然而,为了增加新奇感,校方却贸然为之。

朱尼尔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

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好学、坚韧不拔和篮球绝技赢得了白人社区的接受和尊敬。

通过在学业上的卓越超群和在体育(尤其是篮球)方面的惊人技艺,他成为了一名21世纪的武士。

“石化木”的例子呈现了一个聪明、睿智的印第安人形象。

地质课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石化木”是木头变成了石头,而朱尼尔则解释说,石化木是矿物质以木头为模具,逐渐取代木质的结果,而不是木质变成石质的过程。

班里的天才高尔迪举手说朱尼尔是对的,于是,同学们就相信他说的话了。

尽管老师没有感谢朱尼尔,高尔迪也没有承认他发言是为了支持朱尼尔,朱尼尔却的的确确地在学业方面赢得了尊重。

最值得注意的是,朱尼尔通过他在篮球方面的超人技艺重现了武士形象。

由于战马和弓箭现在已经过时了,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也不复存在,印第安人开始用其它形式表现他们的技艺和勇敢。

阿兰·菲力(Alan Velie)如是解释篮球在保留地上的作用:“跟大多数少数族群相比,印第安人有一种更强的历史感;他们总是无法释怀他们骑马作战的光辉历史。

他们很清楚偷取敌人的马匹,对敌宣战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并因此而痛苦不堪,却又不知道何以替代这些活动。

篮球是其主要的替代活动,和城里的黑人一样,保留地上的印第安人非常热爱这项运动”(qtd.in Grassian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