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
5.2生系承载力(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
5.2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1.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
1.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1) 模型预估法。
2)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
3) 生态足迹法。
4)资源与需求差量法。
5)状态空间法。
1..生态足迹指生产一定人口消费的资源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具有生态生产总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面积),其中生物生产也称为生态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
生态生产性土地---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
1) 生态足迹方法:A以生态空间利用作为限制性因子B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废弃物消纳和基础建设空间支持等三类服务功能的消费与利用程度C揭示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在不同人群的分配和人类对生产性空间的排他性占用情况。
2) 在生态足迹账户核算中,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主要分为如下6种类型:化石能源用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农用地和近海水域3)全球性公顷生态足迹的单位是gha ,即全球性公顷,一个单位的全球性公顷相当于1hm2具有全球平均产量的生产力空间。
生态足迹的任务是计算各项消费所使用的以gha为单位的土地面积。
4)扣除了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5)计算生态足迹时采用全球化石能源生产土地单位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用地面积。
6)在对世界上各城市的生态足迹计算中可发现,几乎所有城市都占有比其自身行政面积可提供的大得多的生态足迹。
发达国家城市的生态足迹更是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其自身的城市面积。
这说明,随着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进行,就发达国家而言,它们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输入生态足迹;就城市而言,它们需要从农村、郊区输入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精选】
5
6
2.4指标体系法
指标体系评价法是基于指标体系,通过描述、评价性质的可度量参数的集合来反映 某种事物。在承载力研究中,指标体系通过组合一系列反映承载力各个方面及相互 作用的指标使其模拟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并根据指标间相互关联和重要程度,对 参数的绝对值或者相对值逐层加权并求和,最终在目标层得到某一绝对或相对的综 合参数来反映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指标体系的实质是在实际应用中对理论框架的 信息具体化,具体而言,所有的承载力分析都必须基于一定的具体的数据结构即指 标框架,因此,指标体系为承载力的计算实现奠定了基础。
生态承载力评价报告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录
2
1.概念
2.方法 3.存在的问题 4.发展前景
3
2.2资源供需平衡法
王中根和夏军对西北干旱区河流进行了生态承载力评价分析和预测,构建了包括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从资源支持能力和环境支持能力两 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原理:他们认为,“区域生态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 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在量 (各种资源量)与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因此可以通过该地区现有 的各种资源量P、与当前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Qi之间的差量关系 (Pi—Qi)/Qi以及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CBQNi)与当前人们所需求的生态 环境质量(CBQi)之间的差量关系[(CBQNi—CBQi) /CBQi]来衡量区域生态环境 承载力。如果[(CBQNi— CBQi) / CBQi]值大于零,表明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处 于可承载状态;如果差值小于零,则说明该区域生态承载力处于超载的状态。
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与提升研究
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与提升研究城市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城市承载力。
城市承载力是指城市面临一定压力时,能够保持稳定运转、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个能力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环境资源、社会生态三个方面。
本文将从城市承载力的评价、城市承载力的提升策略等实际问题出发,为读者分析城市承载力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城市承载力的评价是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关键任务,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社会承载能力和城市经济承载能力。
1. 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主要从城市环境的质量、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
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方面;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指标可以包括交通拥堵程度、生活成本高低等。
2. 城市社会承载能力:城市社会承载能力评价主要从城市人口、城市社会组织建设、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
其中,城市人口分为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非常住人口指的是流动人口。
城市社会组织建设评价指标可以包括社会组织数量、社会组织种类等;城市公共服务可以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3. 城市经济承载能力:城市经济承载能力评价主要从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结构、城市产业增长等方面进行。
其中,城市经济增长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等;城市经济结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就业结构等。
以上评价指标并非全面,未来的城市承载力评价需要以科技和社会进步为基础,不断探索和完善评价指标,形成更加严谨、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二、城市承载力的提升策略城市承载力的提升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它需要从诸多方面入手。
本章将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环保科技等角度分析城市承载力的提升策略。
1.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变革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综述
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综述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逐渐受到了严重的压力。
为了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展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计量方法来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进行综述,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并对其特点和应用进行评述。
一、物理指标法物理指标法是通过测量和评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来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常用的物理指标包括土地面积、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土壤肥力等。
例如,通过对土地面积和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检测,我们可以衡量出一个地区的土地承载能力。
物理指标法具有直观、简单的特点,但也存在精确性不高、无法全面衡量环境质量等问题。
二、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是基于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方式,通过对多个方面进行考量来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常用的综合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数、水资源供需指数、气候适宜指数等。
综合指标法以综合评价结果为依据,可以全面评估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能力。
然而,综合指标法受到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等问题的影响,需要在研究中进行合理地权衡和校正。
三、可持续发展指数法可持续发展指数法是在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包括人类发展指数、生态足迹指数、环境健康指数等。
通过对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能力。
四、系统动力学模型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理论和动力学原理的计量方法,通过建立生态环境系统的数学模型,模拟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过程,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为制定环境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建立和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大量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物理指标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初步的评估和监测工作;综合指标法可以全面评估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承载能力,但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需要谨慎;可持续发展指数法能够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评估可持续发展水平;系统动力学模型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预测性,但数据要求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增大。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评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方法和指标出发,分析当前生态环境压力下的调整策略,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是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评估的方法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
定量评估方法是通过测量和计算生态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来评估其承载能力。
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等。
定性评估方法则通过专家评价和意见调查等方式来评估环境的承载能力。
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评估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后,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调整策略来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是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通过建立节约型社会、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措施,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生态系统是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加强湿地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实施植树造林等措施都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再次,我们应该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
及时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整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预防和控制环境风险,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既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通过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
城市生态规划关键技术方法之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又发展到生态系统承载力。
他的概念在不断发生演变。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可以这样定义:在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以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
这个定义非常抽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使用人口等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外在表征来进行量化。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使用的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方法为生态足方法,即以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为单位对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进行表征。
关于生态承载力的其它度量和表达方法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涉及到,这里主要讨论常用的生态承载力分析评价方法,即生态足迹。
简单的理解,生态足迹是生态系统的需求,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供给,二者比较可以计算出生态赤字或是生态盈余。
这就是生态足迹法在生态承载力研究方面的应用。
生态足迹法多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评价中,分析出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计算时刻该区域的可持续性。
这篇文章中的内容主要参考杜斌、张坤民的《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和郭秀锐、杨居荣的《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
生态足迹EF (eco logical foo tp rin t) 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 1 ]。
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 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 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 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
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 的生态足迹, 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 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负荷也越来越大。
因此,评价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标准和优化方法,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容纳和维持的人口数量及其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压力的能力。
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标准有:自然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结构和资源可承载量等。
自然环境质量是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
这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因素。
例如,如果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超过了卫生标准,生态环境就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口。
因此,保持自然环境的质量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一环。
生态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提供给人类活动所需的资源和服务的能力。
这包括水源、土地、能源等。
例如,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丰富,能满足更多人口的生活需求,就意味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容量较高。
因此,合理利用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
生态空间结构也是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一个良好的生态空间结构,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使人们得以享受自然环境的益处。
例如,城市公园、湖泊、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提供自然景观,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态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与解决方案。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强执法力度,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次,应加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调查和研究力度,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加强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和建设,将自然景观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在评价和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考虑到自然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结构和资源可承载量等因素。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及其应用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及其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态环境,因此,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和发展的能力。
生态承载力的提高,不仅体现了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则是对于生态系统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一、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1. 定性方法生态承载力的评估多采用定性方法,即基于专家评估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生态系统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采取现场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专家评估、案例分析等方式,通过专家的经验和判断,解决对于生态系统中不同因素的测评问题。
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单一性,不适用于复杂的考虑因素。
2.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将生态承载力评估的结果表现为一个数值,使用很多生态模型与统计方法来确定区域内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和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承载能力值。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采集足够的数据来支撑,并且在数据的有效性和精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则是在建设项目进行前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时,对于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方法因其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结果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二、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的应用1. 生态环境的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可以用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评估。
通过评估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因素,评判一个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和发展的能力。
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使其能够有效的发挥其功能。
2. 建设项目的评估对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也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这种评估方法可以分析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识别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建设项目对于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
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评价方法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不断扩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自然环境所能承受和支持人类活动、生物繁殖及自然资源利用的能力。
而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一种定量方法,可以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
一、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意义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承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发展给其造成的压力。
因此,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是对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论证,用于指导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决策。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和管理越来越重要。
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因素。
不同的评价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
1. 环境容量法环境容量法是一种定量方法,它基于物质平衡原理,计算出环境系统能够承受的最大排放量。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评价水环境和空气质量。
2.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法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法是一种评估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方法。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吃进去和排出来的物质,确定生态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影响。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生环境。
3. 逐渐压力响应方法逐渐压力响应方法是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通过施加逐渐增加的压力,来评估系统能否承受这种压力。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森林、草原、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
三、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影响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土地使用、资源管理、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等。
其中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张,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加。
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污染物,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四、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应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导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决策的有效工具。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
( teK yJit aoaoyo n i n na Smua o n olt n C nrl S ho f n i n n, Sa e n b rt f v o metl i lt nadP l i o t , c ol v o met t o L r E r i uo o oE r
meh d o s e sn t o s fra s s i g UECC,w i h a e p p l t n c ry n a a i hc r o uai arigc p ct o y,e o o i a op i t n ea i e c ry n a a i .T e d f c l gc l o t rn d r ltv a r i g c p ct f a y h e — t n t n o o u ai n c ry n a a i s i e ms o h c e t b l y o a u a e o r e a d h ma mp c s a a u e y t e i o fp p l t a r i g c p c t i n tr ft e a c p a i t fn t r lr s u c n u n i a t s me s r d b h i o y i ma i m n p i m o u ai n . An h c l gc lf o p i ti a me s r ft e r s u c s w o s me e p e s d i e so x mu a d o t mu p p l t s o d t e e o o ia o t rn s a u e o e o r e e c n u x r s e n t r f h m t e e u v ln r d cie l n r a n e e o p o u e t e a d a s r e c n e u n se .W h l h e ai e c ryn a a i h q i ae t o u t a d a e e d d t r d c h m n d o b t o s q e t p v h wa ts i t e r l t a r i g c p ct e v y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方法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方法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生态系统不仅为居民提供了物质和能量,还具有一系列重要的服务功能。
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准确评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气候调节、水资源供应与净化、空气净化、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废弃物处理以及文化和娱乐服务等。
在评估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市场价值法。
这种方法通过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来衡量其价值。
例如,城市中的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我们可以根据氧气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来估算森林提供的空气净化服务价值。
同样,城市中的湿地能够净化污水,其价值可以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相同水量的成本来估算。
另一种方法是替代成本法。
当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难以直接用市场价格衡量时,可以通过计算替代该项服务所需的成本来间接评估其价值。
比如,城市中的绿地能够降低噪音,如果要通过人工手段达到相同的降噪效果所需的成本,就可以作为绿地降噪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效益转移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评估手段。
这是基于已有的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研究成果,将在其他地区或情境下获得的评估结果应用到当前研究区域。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研究区域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还有一种方法是条件价值评估法,它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直接询问人们对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或损失愿意支付或接受补偿的金额。
这种方法可以反映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观偏好和支付意愿,但调查设计和样本选择对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
除了以上这些经济评估方法,生态模型法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过程,从而预测和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例如,利用水文模型可以评估城市湿地对洪水的调节作用,通过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可以分析城市土壤对养分循环的贡献。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_徐琳瑜
第25卷第4期2005年4月生 态 学 报ACT A ECOLOGICA SINICA V ol.25,N o.4A pr.,2005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徐琳瑜,杨志峰*,李 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875)基金项目: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项目(2002);北京师范大学创新研究群体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04)收稿日期:2004-07-29;修订日期:2004-12-29作者简介:徐琳瑜(1976~),女,辽宁抚顺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生态规划研究。
E -m ail:xly@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z fyang@bn Foundation item :th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Aw ard Program for Outstanding You ng T each ers in Higher Edu cation Institutions of M OE.P.R.C(No.2002);Inn ovative Research Team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 sity(No.2004)Received date :2004-07-29;Accepted date :2004-12-29Biography :XU L in-Yu,Ph.D.,main ly engaged in urban eco-planning.E-mail:xly@mail.bn 摘要: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其承载力的意义与生态学中的种群承载力意义有了很大差别。
定义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强调其对维系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能动性特征,并在比较生物免疫力与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相似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免疫学模型”作为其理论模型。
如何进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如何进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资源利用、环境负荷及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城市资源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载体,承载着人们生活、工作与创造的基础。
然而,城市资源的有限性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
因此,评估城市资源利用的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对城市资源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城市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空气等。
通过对各项资源的起源、数量、质量、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城市资源利用的状况。
其次,需要评估城市资源利用的效果。
城市资源应当以高效利用为目标,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导向。
通过对资源利用效果的评估,可以判断城市是否在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进展。
环境负荷是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消耗与破坏,因此必须对城市的环境压力进行评估。
首先,需要对城市环境负荷的来源进行分析。
城市环境负荷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污染、垃圾处理等。
通过了解各项环境负荷的来源与排放量,可以帮助城市找出环境负荷的症结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减少或治理。
其次,需要评估城市环境负荷的程度。
通过对环境负荷的评估,可以了解城市环境负荷的现状,判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状况。
同时,城市环境负荷的程度也是评估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后,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来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路径的选择应当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一核心目标展开。
可以采取的路径包括资源优化配置、环境治理与改善、节能减排等。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路径来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城市资源利用、环境负荷及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状况,并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模型优选方法整理
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模型优选方法整理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承载和支持人类活动的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生态环境承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准确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需要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和方法。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模型优选方法进行整理。
一、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描述复杂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方法。
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中,可以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来模拟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变化过程。
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考虑到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能够考虑到时间的变化。
通过对生态系统内要素的数量和相互作用进行建模,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生态足迹模型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用于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的方法。
生态足迹模型可以衡量人类对于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并通过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供给能力进行比较,来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生态足迹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数量化的指标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联系起来,并提供了一种衡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生态效率模型生态效率模型是一种通过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效益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来评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方法。
生态效率模型可以衡量生态系统的产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并通过比较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来评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生态效率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全面考虑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生态系统的回复能力,为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
四、GIS空间分析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能够整合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并对其进行空间分析的技术。
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中,可以利用GIS技术来构建空间分析模型,通过对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来评估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GIS空间分析模型能够考虑到地理位置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并提供了一种全面、综合的评估方法。
五、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模型是一种将多个因素综合考虑的评价方法。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_1
第33卷第9期2008年9月环境科学与管理ENV I RONMENTAL SCI ENCE AND MANAG E MENT Vol 133N o 19Sep.2008收稿日期:2008-04-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0501022)作者简介:卫晋晋(1983-),女,山西省晋城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工作。
通讯联系人:徐琳瑜文章编号:1673-1212(2008)09-0133-05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卫晋晋,徐琳瑜(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00875)摘 要: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研究,对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目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评价方法有:人口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相对承载力。
人口承载力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以人口数量作为表征;生态足迹将人类所需占用的资源与排放的废物转换为土地面积,以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表征;相对承载力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当作一种能力或潜力,将评价结果无量纲化来表示其动态变化趋势。
通过总结这三种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可知,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在系统分析方法、阈值性、动态性以及空间分异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X 171.1文献标识码:ASo m eM a i n M et hods f or U rban Ecosyste m Carry i ng CapacityW e i Jinjin ,Xu Linyu(S tate K ey Joi nt Laborator y of Envir on m e n tal S m i u l ati on and Pollutio n Contr o,l Sc hool of Environ m en,tB eiji ng Nor m alU n i versity ,B eiji ng 100875,C h i na)A bstract :U r ban ecosyste m carryi ng capacity(UECC )i s a n m i porta n t theory of U r ban E c ology .Th i s articl e prese n ts t h r eem ethods for assessi ng UECC ,w h ic h are populati on carryi ng capacity ,ec ological foot pri n t a nd relati ve carr ying ca pacity .The def-i n itio n of popu lation carryi ng ca pacit y is i n ter m s of t he acceptab ility of natural resou r ce and hu m a n m i pacts as m easure d by t he m axm i um and op tm i um popu lati ons .A nd t he ecol og i cal f ootpri nt i s am easure of t he r esources w e consu m e expressed i n ter m s of the e qu i valent p r oductive land area nee ded to pr oduce the m and adsorb the conse que n tw astes .W h ile the rel ati ve carr y i ng ca pacity i s an accoun ti ng tool that has no quantity key link .Th is paper disc usses the c haracterizati 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 h r ee m ethods respecti vely .A s a conclusio n ,further researc h shou l d be c onducted to m ake a syste m ati c study ,and car e the spatial d ifference ,the lm i it and the devel op m e n t of the UECC .K ey words :ur ban ;ecosyste m;carr y i ng capacity ;accounti ng tools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域政治文化的中心。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精选】
3.存在问题
9
生态承载力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理论上和定量模型的研究均处于不 成熟的阶段,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1)生态承载力的定义和内涵尚未达成定论。作为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不同 的学者对生态承载力的内涵有不同的看法,至今关于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 存在着差异。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有待进一步发展和补充完善,许多问题只能 从理论上定性讨论,对研究对象、系统内部的作用机理等的认识还很模糊,承 载力内部结构仍然不清晰。 (2)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必须建立在 自然、经济、社会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基础之上,而对于复杂系统不确定性特 征与变化的表述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是具有一定 的难度。目前关于承载力指标体系则过于简单,没有具体的筛选依据和指标体 系框架,在指标的选取和认定上还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 而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承载力研究的基础,因此以生态承载力理论研究 为基础,相应的承载力指标体系应不断的完善与பைடு நூலகம்化。
7
式中,Si为每个承载分量大小,Wi为各分 量权重,压力指数采用同样方法求得。
状态空间法:状态空间法是欧氏几何空间用于定量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系统模拟分析和设计方法,是一种时域分析方法,不仅可以描 述系统的外部特征,还可以揭示系统的内部状态和性能。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 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在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中,三维空间中的每一个点都代表 了某一时刻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状况的空间组合,通过点的位置,可以判定相应 条件下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 特点:较准确地判断某区域某时间段的承载力状况,但定量计算较为困难,构 建承载力曲面较困难,所需资料较多。
案例: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
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生态敏感性分析、环 境质量评价、资源利用效率评估等。
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1
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是评估流域生态系统对人类 活动的支撑能力,包括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 等方面的承载能力。
2
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有助于制定水资源保护和开 发利用策略,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3
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水环境容量计算、 水资源量评估、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
目录
• 生态承载力评价概述 •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 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生态承载力评价应用案例 • 生态承载力评价展望
01
生态承载力评价概述
定义与意义
定义
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 区域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所能 承受的人类各种活动的最大限度的压 力与负荷。
意义
生态承载力评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手段,有助于了解区域生态系统 的承载能力,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 决策依据。
评价目的
确定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 能力
通过评价,了解区域生态系统的资源、环境 、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承载能力,为区域可 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评价结果,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减 轻资源压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
总结词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是一种评估生态系统 对外部干扰的敏感程度和响应方式的方 法。
VS
详细描述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内部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以及 外部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和程度, 来评估生态系统对不同干扰的敏感性和响 应方式。该方法可以识别出生态系统中的 关键要素和脆弱环节,为制定相应的保护 措施提供依据。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
你说这生态就像咱家里的大院子,咱得知道它能承受多少东西,不然乱堆乱放,那不就乱套啦!这生态承载力啊,就好比是这个大院子能容纳的人数。
咱得搞清楚到底能让多少人在这院子里舒舒服服地待着,既不拥挤,也不会让院子累得喘不过气来。
那怎么去评估呢?这就有好多门道啦!有一种方法就像是给院子做个体检,看看土壤咋样,水够不够干净,空气好不好。
这就像咱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各项指标一样。
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检测和分析,就能大概知道这个院子的“健康状况”啦。
还有啊,咱得看看院子里已经有了些啥。
是种满了花花草草呢,还是堆了些杂物。
这就相当于了解生态系统里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利用情况。
如果花草太多,可能就不太能再容纳更多同类啦;要是杂物太多,那也得清理清理,给其他东西腾出地儿呀。
咱也可以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去看。
就好比院子里的阳光能让多少植物茁壮成长,这些植物又能养活多少小动物。
这就像一条链子,一环扣一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那整个院子的生态可能就不那么平衡咯。
再想想,如果突然来了一群不速之客,这个院子能不能招架得住呢?这也是评估生态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呀。
比如外来物种入侵,那可不得了,就像家里突然闯进一群捣乱的家伙,得赶紧想办法应对才行。
你说这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重要不?那当然重要啦!要是不搞清楚,乱开发乱利用,那这生态不就毁了嘛。
咱的地球就这么一个大院子,咱可得好好珍惜,好好评估,让它能一直健康美丽地存在下去。
咱不能只想着自己眼前的利益,得为子孙后代着想啊。
要是把院子弄得乱七八糟,以后他们可咋办呢?所以啊,认真对待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就是对我们自己,对未来负责。
你想想,要是没有了健康的生态,我们还能好好生活吗?没有干净的水,没有清新的空气,那日子得多难熬呀!所以,让我们都重视起来,用这些技术方法去保护好我们的生态家园,让它一直充满生机与活力,不好吗?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这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啊!。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
卫晋晋;徐琳瑜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与管理》
【年(卷),期】2008(033)009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研究,对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目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评价方法有:人口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相对承载力.人口承载力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以人口数量作为表征;生态足迹将人类所需占用的资源与排放的废物转换为土地面积,以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表征;相对承载力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当作一种能力或潜力,将评价结果无量纲化来表示其动态变化趋势.通过总结这三种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可知,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在系统分析方法、阈值性、动态性以及空间分异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5页(P133-137)
【作者】卫晋晋;徐琳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
【相关文献】
1.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进展 [J], 徐琳瑜;杨志峰;李巍
2.城市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研究 [J], 王小鹏;雒占福;刘霜;黄勇;肖智峰
3.唐山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 [J], 卢育红;史宝娟
4.基于生物免疫学的安徽省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 [J], 苏海民;何爱霞;汪兆国;单昕
5.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 [J], 徐琳瑜;杨志峰;李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
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
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
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
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
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表现在景观、区域、地区以及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水平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m eM a in M ethods for U rban E cosyste m C arry ing Capacity
W e i Jinjin , Xu L inyu
( S tate K 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 en tal S m i u 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 l School of Environm en, t B eijing Nor m alU n iversity , B eijing 100875, C h ina) A bstract : U rban ecosyste m carrying capacity( UECC ) is an m i portan t theory of U rban E cology . Th is article presen ts th ree m ethods for assessing UECC, w h ich ar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 ecological footprin t and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 The defi n ition of popu 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s in ter m s of the acceptab ility of natural resou rce and hum an m i pacts as m easured by the m axm i um and op tm i um popu lations. A nd the ecolog ical footprint is am easure of the resources w e consum e expressed in ter m s of the equ ivalent p roductive land area needed to produce the m and adsorb the consequen tw astes . W h ile the relative carry ing capacity is an accoun ting tool that has no quantity key link. Th 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h ree m ethods respectively . A s a conclusion, further research shou ld be conducted to m ake a syste m atic study , and care the spatial d ifference , the lm i it and the developm en t of the UECC. K ey words : urban; ecosyste m; carry ing capacity ; accounting tools
V itousek et a.l 测算了人类利用自然系统的净初级生 [ 9] 产力 , Jasson 等分析了波罗的海哥特兰 岛海岸渔 [ 10] 业的海洋生态系 统面积 , Jartw ick 提出 了绿色净 国家产品概念 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加拿大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生态经济学家 W illia m Rees 教 [ 12] 授等人 在 1992 年提 出生态足迹概念 , 并由 M a th isW ackernage l教授等人加以完善和发展为生态足 [ 13 ] 迹模型 。生态足迹 ( ecological footprint) 模型是通 过测定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 维持某一消费水 平下的人口持续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 地面积, 即一定人口所需的资源、 能源和吸纳这些人 口排放的废弃物转化为各种类型土地面积之和。生 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 可与一定区域内所能提供的 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 即生态承载力 ) 进行比较, 以 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足迹方法发展的过程, 也是研究者们争论 的过程。有学者对生态足迹的理论模型进行改进 , [ 14] 并在研究中引入了能值分析 ( Energy Ana ly sis) 、 成分模型 ( Com ponent- based M odel) 、 情景 分析 [ 16] ( Scenario Analysis) 、 投入 - 产出 分析 ( Input [ 17] output Analysis) 以 及 干 扰 分 析 ( D isturbance [ 18] based Approaches) 等方法, 对生态足迹加以修正 , 以进一步完善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可表征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 况 , 也可用来测度城市生态系统支持能力的利用现 状。生态足迹的应 用尺度很广 , 可应用在 个人、 家 庭、 社区、 地区、 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在国家层次上 的生态足迹的计算 , 通常使用综合法 ( Com pound ap proach) , 即自上至 下利用国家级的数据归纳 ; 而区 域 ( 省、 市 )、 行 业、 公司、 学校、 个人生态 足迹采 用 Si mm ons等人创造的成分法 ( Com ponent approach) , 即自下而上利用当地数据。从解决具体问题角度 , 生态足迹方法更多用于分析某一个地区或城市发展 [ 19] 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方法也可用于 评价贸易 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建 立相应的贸易制度框架 , 且贸易制度合理, 贸易便可 [ 20] 成为消除生态承载力缺口潜在的工具 。此外, 考 虑到生态足迹方法可测度城市生态系统支持能力的 利用现状 , 生态足迹方法还可用于对城市中多种土 地利用规划方案的优选。 生态足迹理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基于土 地面积的量化指标 , 为城市长期发展决策的制定提 供了一种较为直观的切入口, 具有非常清晰的政策 导向。但是 , 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研究时间还比较 短 , 尚处于不断完善中 ,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模型 计算仅反映经济决策对环境的影响 , 没有考虑到一
收稿日期 : 2008 - 04- 30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N o. 40501022) 作者简介 : 卫晋晋 ( 1983- ) , 女 , 山 西省晋城 市人 , 硕士 研究生 , 主 要 从事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工作。 通讯联系人 : 徐琳瑜
第 33卷第 9 期 2008 年 9 月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 是区域政治 文化的中心。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相当迅 速 , 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 , 并带来了城市人口的高 度集聚。人口增多一方面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兴盛, 另一方面又带来了 环境污染、 资源耗损、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就业困难 等一系列的 城市病 的产生和蔓延。然而 , 资源的 供给和环境的纳污能力是有限的 , 因此, 城市生态系 统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载能力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
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 尤其是如何合理评价城市生 态承载力值得探讨、 引人深思。本文在总结比较大 量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按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 的表征方式将其评价方法归为三种主要类型, 即人 口承载力、 生态足迹和相对承载力, 并分析各方法的 特点与应用学中的种群承载 力 , 其特定含义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 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 , 是一种阈值的概念。随着人 类社会的发展 , 承载力的概念引入城市生态系统中 , 因此以城市在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的人口最大数量 表征城市生态承载力, 即人口承载力成为一种主要 的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方法。至今, 仍有不少 ! 133!
[ 15] [ 11]
2 生态足迹
与人口承载力相比 , 生态足迹方法考虑到了人 类生活方式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该方法将人类 活动所需占用的资源环境用统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 面积表征, 即用生态足迹评价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 以判断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 是否超过了生态系统 的承载力。 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源于 20 世纪 70 年 代诸多生态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早在 1967 年, Borgstrom 提出了 虚拟英里 , 此后 Odum 探讨了一 [ 7- 8] 个城市在能 量意义 上的 额外 的 影 子面 积 。 ! 134!
卫晋晋等 !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
V ol 33 N o 9 Sep. 2008
学者用人口承载力表征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 人口承载力又可称为人口容量。国际人口生态 学会给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是: 世界对于人类的容 纳量是指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更新资源的条件 下 , 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人口 [ 1] 数量 。这种定义主要把资源作为人口容量的决定 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UNESCO) 定义人口容量 为 :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利用本地能 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 , 在保证符合 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 该国家或 [ 1] 地区所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此计量方法考 虑人口、 资源和发展之间相互关系并使其结合为一 个有机整体。朱宝树在其主编的 ∀人口生态学 #一 书中认为: 所谓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 容量, 就是指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 理利用和保持生态平衡的情况下 , 所能持续供养的 [ 2] 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还有些学者 认为人口容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或一 [ 3] 定地区的资源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 。在理想或 最优的目标下的最适宜人口是适度人口数, 有学者 将适度人口定义为 : 在一定资源承载力和舒适度目 标下的人口容量 , 并建立了 R - S 双向寻优模型, 定 [ 4] 量描述承载力与舒适度水平双向优化的程度 。总 体来讲 , 国内外对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 常采用单因子 分析法、 多目标决策分析法、 土地资源分析法、 系统 [ 5] 动力学方法和非线性规划方法等 , 也有些学者运 [ 6] 用可能 - 满意度法 。 人口承载力是以城市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承载的 人口数量来标度的, 它的表征直观、 明了、 易于理解。 然而, 生产力的发展对人口承载力有决定性作用, 在 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的活动强度与速率对城 市生态系统的破坏或影响对 人口承载力也 至关重 要 , 单纯以人口数量却难以表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这 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