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赛课优质课)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高中语文《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优质教案设计(优秀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优质教案设计(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c36b131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4.png)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优质教案设计(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这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词单元中的一篇重要课文。
具体内容包括:对诗词的整体感知,对诗句中意象、意境的分析,以及对作者陶渊明归隐思想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归隐思想,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意境,理解作者归隐思想。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悟到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的超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而导入新课。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句中的意象、意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4. 归隐思想探讨: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作者对世俗的超脱。
5. 例题讲解:以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主要内容:意象:菊花、南山、田园等意境:宁静、悠远、闲适等归隐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脱世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的意象和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意象:结庐、人境、车马喧意境:宁静、淡泊、超然个人感悟:(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句的解析和归隐思想的探讨较为积极,但在引导感悟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饮酒》、《杂诗》等,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https://img.taocdn.com/s3/m/a7e972f1bcd126fff6050b3c.png)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材定位】《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课文都是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
《归园田居(其一)》是古体五言诗,风格平淡舒缓,在手法上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陶渊明借这首诗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体会五言诗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掌握鉴赏古体诗的表达技巧。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感悟其归隐山林的志向。
【素养目标】1.反复诵读整首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作诗人坚守自我、不违本心的人格魅力。
3.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线索,并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山林隐士的形象一直为世人称道。
也为作为学生的我们带来一股清澈之风,于山野田园之上,享受自然的闲适美好。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陶渊明的另外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优秀11篇)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优秀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ea99e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1.png)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优秀11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学习诗歌素描,以写促读。
【教学重点】对《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素描。
【教学难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构思文章。
【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新课:大部分同学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诗歌嵌入文章当中去,那么你们知道诗歌还有一种利用的方式吗,那就是诗歌素描。
一首诗歌,就是一个灵魂,一首诗歌,就是一段经历,一首诗歌,一幅美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来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绍:素描: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
素描即改写,只是这种改写更加灵活、自由。
在记诵的基础上,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可以以诗歌内容为原型,也可以改编内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换成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3、投影: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菊花人生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4、《归园田居》素描练习:练习1:“园田”扩展练习:陶渊明向往的是园田生活,请你根据《归园田居》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绘一下的田园风光。
(注意:不是翻译)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透过晨雾暮霭,陶渊明与家人葛衣芒鞋,荷锄园田;在屋子周围的柳树和桃树伸展出最迷人姿态的季节里,他与友人在树下饮酒作诗畅聊至天明。
那时,炊烟从远处村落袅袅升起,雏鸟刚刚发出稚嫩的鸣叫,姿态骄傲的公鸡在树颠呼喊天明,远处农家大黄狗的嬉戏,惊醒了熟睡中的小儿……这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那么自然,虽清贫但宁静,虽守拙但归真。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精彩教案精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精彩教案精](https://img.taocdn.com/s3/m/4710dab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7.png)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精彩教案精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背诵并默写诗句。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2.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归园田居》,猜测诗的内容。
2.初读诗句(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诗的韵味。
3.分析诗句(1)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意象,如“归园田居”、“鸟鸣”、“草色”等。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情感,如“悠然见南山”、“心远地自偏”等。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5.背诵诗句(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诗句,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背诵,加强记忆。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7.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写一篇关于《归园田居》其一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的意境。
2.在分析诗句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3.背诵诗句的环节,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5.作业布置环节,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陶渊明简介及创作背景资料。
3.相关诗歌鉴赏文章。
七、教学建议1.在分析诗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2.在感悟情感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3.在背诵诗句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背诵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cb885b27284b73f342500c.png)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篇一:《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3.领会田园风光的意境(二)能力培养目标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的主旨,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学习陶渊明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2.分组讨论法3.点拨法4.自主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章《桃花源记》,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明确: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描绘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有同学能背出来吗?(学生齐背)除了这篇文章之外我们还学过他的很多诗,如《饮酒》、《归园田居(其三)》(师生一起背诵),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再来感受一下他的田园情怀。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优质教案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24e9c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79.png)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优质教案《归园田居》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歌整体理解,分析诗歌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掌握古典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归园田居》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
2. 掌握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艺术特色把握。
2. 教学重点:诗歌整体理解,鉴赏方法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田园生活宁静与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韵律美。
3. 知人论世:介绍诗人陶渊明生平,帮助学生解诗歌背景。
4. 整体理解:分析诗歌题目、结构,概括诗歌内容。
5.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意象,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
6. 艺术特色:讲解诗歌艺术特色,如对仗、韵律等。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诗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另一首田园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题目:《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内容概括4. 意象分析5. 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二,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描绘,运用鉴赏方法进行赏析。
2. 答案:《归园田居》其二诗人:陶渊明内容概括:诗人描绘田园生活宁静、和谐,表达对田园生活热爱。
意象分析:诗句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描绘优美田园风光。
艺术特色:本诗运用对仗、韵律等手法,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讲解诗人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但在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和艺术特色方面,还需加强引导,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d3728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9.png)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歌与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归园田居》其一。
详细内容包括:对《归园田居》的背景了解,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对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及对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重点:诗歌主题、意境的感悟,以及对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2)引入诗人陶渊明: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
(2)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
4. 例题讲解(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解读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并尝试创作一首以田园为题材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内容:(1)诗人简介(2)诗歌主题:田园生活的向往(3)意境:宁静、和谐、美好(4)表现手法:对比、象征、借景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归园田居》中的表现手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田园生活的认识。
2. 答案:(1)表现手法:对比、象征、借景抒情。
(2)开放性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c3d23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6.png)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三)深入研读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3、作者笔下的园田有什么样的特点?画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并选取你喜欢的意向进行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5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28d45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b.png)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5篇)陶渊明归园田居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2、写作背景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作者介绍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
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4、题目解说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质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c76b7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3.png)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归园田居》其一。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诗歌,理解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等,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诗歌,掌握生僻字词、句式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描绘田园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归园田居》其一。
2. 朗读:学生齐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等,并举例说明。
5. 解读:教师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田园诗,提高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生僻字词、句式结构4. 诗歌艺术特色:对仗、意象等5. 思想感情:田园生活的向往、淡泊名利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特色,并谈谈你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创作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田园诗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的讲解。
3.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768a1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6.png)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具体章节为《归园田居》其一。
内容详细解析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诗人对自然和谐、宁静生活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诗歌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品味诗歌中的艺术特色,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归园田居》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归园田居》。
2. 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分析诗歌,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针对诗歌的意境、情感等方面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2. 作者:陶渊明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意境:宁静、和谐、自然5. 情感:向往、赞美、归隐6. 艺术特色:清新脱俗、意境高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答案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结构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田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田园生活,激发创作灵感。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40d32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0.png)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具体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陶渊明对自然、对宁静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字词解析、意境把握、主题理解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2. 领悟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中的意象、意境、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归园田居》。
2. 诵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对诗的字词、句式、韵律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感悟: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归园田居》意境相近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意境的理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首简单的田园诗。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2. 主要内容:字词解析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主题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归园田居》与《乡村四月》两首诗的异同。
2. 答案要点:同:都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异:《归园田居》以描绘田园生活为主,侧重表现诗人向往宁静生活的心态;《乡村四月》以描绘农村劳动为主,展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中的意象、意境、主题的理解与把握;2.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3. 作业设计中的比较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5a484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c.png)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归园田居》其一。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并背诵全诗,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掌握陶渊明归隐思想及其在诗中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背诵《归园田居》其一,理解并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 通过对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3. 了解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学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陶渊明归隐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熟练背诵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学会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简介,引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 情境创设: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歌的美。
3. 诗歌朗读: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并纠正读音。
5.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其寓意。
6. 意境鉴赏:讨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分析其艺术手法。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诗歌,巩固知识点。
9. 归隐思想探讨:引导学生讨论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中的体现。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基本内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 意象:庐、车马、南山、草盛豆苗稀。
3. 意境:宁静、淡泊、悠然。
4. 艺术手法:白描、对比、象征。
5. 归隐思想:追求自然、淡泊名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归园田居》其一与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分析其异同。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散文,了解其生平事迹,深入体会其归隐思想。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ba8d9b33d4b14e8524687e.png)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帅先慧教学目标:诵读涵咏,感受田园画面美、意境美。
情感熏陶,体会诗人情感美、人格美。
教学重难点:感受人格美,领悟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寻求精神家园的思想倾向。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教师备答:陶渊明请学生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并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提要钩玄明“尘网”自由诵读全诗,读准字音。
预测学生:“拙”“荫”,读音不准确,顺势正音。
问题1:题目是“归园田居”,诗人从何处归?用原文回答。
预测学生:“尘网”“樊笼”。
问题2:“尘网”“樊笼”具体指什么?教师备答:官场(板书:官场)问题3:身在官场的诗人有怎样的感受,诗中如何说?预测学生:借代,用“尘网”、“樊笼”代指官场,用“羁鸟”、“池鱼”代指自己。
教师备答:①不自由:比喻,官场像“尘网”“樊笼”,自己像笼中鸟、池中鱼。
(比喻重相似性,借代重相关性)②悔恨:“误落”,走错道了,选择错了,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③厌恶:“久”,长久地,长达十三年,感慨时间之久、厌恶之深。
问题4:大家能否举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诗人在官场的不自由?教师备答:引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幻灯片)公元405年冬,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说完,解印而去,辞官归乡。
补充:督邮:太守的下属,代表太守巡视辖县,位轻权重。
问题5:陶渊明是怎样的人,适不适应官场,诗中怎么说?预测学生:有气节,有操守,清高,做不到折腰事人、仰人鼻息。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e8993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63.png)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归园田居》其一。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并欣赏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背景、意境、主题及艺术特色;分析古代归隐文化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生字词、句式及文章结构;2. 领悟诗人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追求自然和谐的人生观;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主题及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归园田居》其一,理解诗歌内容,标注生字词;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归园田居》其一的背景、意境、主题及艺术特色,分析陶渊明的归隐思想;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详细分析,指导学生掌握欣赏古代诗歌的方法;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六、板书设计1. 课题:《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意境:田园风光、归隐生活4. 主题:追求自然和谐、向往田园生活5.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平淡自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主题思想,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古代归隐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优质教案精选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优质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47a7dd8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3.png)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优质教案精选《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歌与散文》单元,详细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这首诗描绘诗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表达归隐田园决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诗中重点词汇,解陶渊明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崇尚田园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和情感理解,以及对陶渊明归隐田园原因认识。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田园风光画,让学生描述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情感。
3. 讲解:分析诗中意象、修辞手法,讲解陶渊明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其他句子,进行意境分析和情感体会。
6. 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每组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田园诗,并简要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意境:田园风光、归隐田园4. 重点词汇:采菊、东篱、南山、悠然、归园田居5. 修辞手法:意象、对比、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意境和情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田园生活看法。
2. 答案示例:在分析意境和情感基础上,表达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诗歌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1)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1)](https://img.taocdn.com/s3/m/596b8fb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a.png)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具体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课文主要描述了诗人陶渊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归园田居》其一的内容、背景及作者情感。
2. 领悟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美和韵律美,理解作者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进而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背景、作者情感,分析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句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内容:a. 作者:陶渊明b. 背景:田园生活c. 情感:向往、赞美d. 诗句分析:具体诗句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写一篇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课堂讲解的深度6. 小组讨论的指导7.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8.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9.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优秀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5b5afd7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d.png)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具体章节为《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并背诵诗文,分析陶渊明创作背景及诗歌主题,学习并运用诗词表现手法,感受诗人的归隐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体会诗人的归隐思想。
2. 分析陶渊明的创作背景,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风貌,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掌握并运用诗词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
2.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入本节课,引导学生思考“归隐”的含义。
2. 课堂讲解:a. 介绍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b. 逐句讲解《归园田居(其一)》,分析诗词表现手法。
c. 讲解诗人的归隐思想。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身处陶渊明的时代,感受归隐的意境。
4. 例题讲解: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重点句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诗词表现手法,创作一首短诗。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作者:陶渊明3. 创作背景:东晋时期,归隐思想盛行4. 诗词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5. 归隐思想: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归隐思想,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归隐生活的看法。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从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让学生充分理解了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以及诗词表现手法是否讲解透彻。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成就及归隐思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
2. 诗词表现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3. 作业设计中的思考题,以及对学生的拓展延伸。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ec6b8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1f.png)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归园田居》其一。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分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东晋时期社会背景及陶渊明的生平事迹,通过对比现代生活,探讨诗人的归隐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2.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领会其归隐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比现代生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理解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正确看待人生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诗歌原文、注释、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陶渊明生平事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代城市与田园风光的对比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归园田居》其一。
2. 诵读: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意境。
3. 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解读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身处陶渊明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会如何选择。
5. 例题讲解: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闲适生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分析方法,分析其他陶渊明的诗作。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诗歌原文、注释、译文3. 陶渊明归隐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陶渊明的另一首诗《饮酒》其五,体会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陶渊明集》,了解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深入探讨其归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a8463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b.png)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一)反映诗人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一)优质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
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三、诵读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荫后檐yìn暧暧ài墟xū吠fèi桑颠diān樊笼fán四、整体把握诗歌内容1、听名家范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帅先慧
教学目标:
诵读涵咏,感受田园画面美、意境美。
情感熏陶,体会诗人情感美、人格美。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格美,领悟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寻求精神家园的思想倾向。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
教师备答:陶渊明
请学生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并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提要钩玄明“尘网”
自由诵读全诗,读准字音。
预测学生:“拙”“荫”,读音不准确,顺势正音。
问题1:题目是“归园田居”,诗人从何处归?用原文回答。
预测学生:“尘网”“樊笼”。
问题2:“尘网”“樊笼”具体指什么?
教师备答:官场(板书:官场)
问题3:身在官场的诗人有怎样的感受,诗中如何说?
预测学生:借代,用“尘网”、“樊笼”代指官场,用“羁鸟”、“池鱼”代指自己。
教师备答:
①不自由:比喻,官场像“尘网”“樊笼”,自己像笼中鸟、池中鱼。
(比喻重相似性,借代重相关性)
②悔恨:“误落”,走错道了,选择错了,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③厌恶:“久”,长久地,长达十三年,感慨时间之久、厌恶之深。
问题4:大家能否举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诗人在官场的不自由?
教师备答:引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幻灯片)公元405年冬,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
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说完,解印而去,辞官归乡。
补充:督邮:太守的下属,代表太守巡视辖县,位轻权重。
问题5:陶渊明是怎样的人,适不适应官场,诗中怎么说?
预测学生:有气节,有操守,清高,做不到折腰事人、仰人鼻息。
不适应,诗中说“少无适俗韵”。
问题6:这句诗什么意思?
预测学生: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
(课下有注释)
师:官场需要迎合世俗(板书:适俗),而他骨子里就不是一个适俗人,所以官场的他不自由,更多的是内心的不自由。
问题7:既然内心如此不自由,陶渊明为何又会多次误落尘网呢?(幻灯片)为官经历:29-42岁,五次出仕。
首次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回家在家闲居五六年。
第二次入桓玄幕。
第三次出任刘裕参军。
第四次出任刘敬宣参军。
第五次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自解印绶,归隐田园直至老死。
补充:江州祭酒,属要职,是陶渊明做的最大的官。
预测学生:只答出因为家里贫穷。
教师备答: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迫于生计。
问题8:面对“内心不自由”的困境,陶渊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诗中如何说?
教师备答:守拙归园田。
(板书:守拙归园田)
问题9:何谓“守拙”?
预测学生: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课下有注释)
教师备答:自嘲,固守住愚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遵从本心。
师小结:诗的前八句,既回答了从何处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又写出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因为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官场的他内心不自由,满腹悔恨,渴望自由的他最终归向园田,满心欢喜。
我们试着有感情地自由诵读前八句。
自由诵读后,请学生读,若学生读得好,大力表扬,若学生未能读出情感,师再引导,或示范朗读。
三.缘景明情赏“园田”
师:逃离了官场,回归到园田,那片园田在哪里,大家齐声告诉我: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
师:请大家自由诵读这一部分,初步感受园田风光。
问题1:结合诵读,小组共赏:陶渊明笔下的园田生活带给我们怎样
的感受?本是寻常景为什么那么美?
温馨提示:①置身诗境,结合诗句赏析,可以合理想象。
②选出发言人,结论做好记录。
(板书:美)
(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畅谈,在畅谈中感受园田生活的美)预测学生:从手法、意境、情感三方面来答。
可能会有重复的内容,如“闲适祥和”“喜爱园田”等;可能会答到点但又答不透,如“动静结合”,答透是“以动衬静更显其静”;可能会生硬的理解关键词,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给人整齐的感觉,榆树柳树遮蔽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其实这里应该是互文见义的手法,屋的四周被榆柳桃李环绕,在色彩上浓淡相宜。
可能情感方面答不全面,仅停留在喜爱园田的层面。
教师备答:手法上:本是寻常景,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为精妙。
虽是白描,作者写景却很有层次,有远有近,“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简笔勾勒的近景,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清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旷远幽静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
有动有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带给我们以动衬静更显其静的宁静祥和美;有声有色,在色彩上,有着榆柳素淡和桃李绚烂这种浓淡相宜美等。
意境上: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
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
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情感上:寻常景这么美还在于诗人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对园田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借助园田的一草一物传达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融情于景,景因情美。
师小结:寻常景白描出来都这么美,源于意境和情感的高度统一,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苏轼评价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将丰富的内涵出之于平淡“田家语”上。
(这一部分的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生成)
我们试着有感情地齐读这部分。
请同学个读。
四.探幽发微解“自然”
问题1:官场污浊,内心不自由,园田寻常景却那么美,所以诗人在结尾才有了发自肺腑的庆幸“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家如何理解这里的“自然”?
教师备答:这里的“自然”不单指陶渊明回归的大自然,更指面对人生困境时所回归的精神家园,所拥有的一种自然的状态——心灵的自由、精神的独立。
五.进退取舍辨“真意”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陶渊明的取舍,就个人而言,他的取舍是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对心灵自由的热切渴望。
就社会而言,他的取舍实际著上了浓厚的时代色彩,是儒道互补的结果。
他选择出仕为官,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选择回归园田,又多了些道家思想的影子,当仕途受挫,无力改变现实时,不如淡泊名利,返璞归真。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为他的取舍,他开创了一代田园诗风,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归隐园田之举影响了无数后世人,很多后世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和陶渊明有着同样的选择,那就是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返璞归真。
如:唐代孟浩然应举落第后,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放弃官仕而走向山水;宋代林逋厌倦污浊官场,终是隐于西湖之畔,梅妻鹤子,飘然不群;清代沈复只是随心生活,记录日常的一次出行或仅仅是一块石头,便成了《浮生六记》;近代李叔同舍下尘缘,斩尽俗丝,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无怨无悔地从心而行等。
(举例部分学生齐读)
陶渊明无愧为“百世田园之主”,无愧为“千古隐逸之宗”。
最后让我们以饱满的情感诵读全诗,向真率自然的陶渊明致敬!响起音乐,自由酝酿,个读、齐读、直到背诵。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虽离我们很远,但也离我们很近,同学们,当你面对人生困境
时,你会寻求怎样的精神家园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留待大家课后思考。
六.板书设计:
归
手法:融情于景、白描等
官场————园田:美意境:宁静祥和、闲适恬淡等(适俗)(守拙)情感:喜爱园田、追求自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