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总复习 PPT课件
环境地质学第七章ppt
![环境地质学第七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f0fcb8bdaef5ef7bb0d3c11.png)
(五)水库浸没
水库浸没:水库蓄水后,引起库岸周围一定范围内 地下水位抬升,当壅高后的地下水位接近或超出地面 时,有可能导致农田沼泽化、土地盐碱化、建筑物地 基饱水恶化和矿坑充水等不良后果,称此为水库浸没。
常发生水库浸没的地段: ①平原性水库的大坝下游、顺河坝或围堤外侧;
②地下水位埋藏浅、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不畅、补给 量大于排出量的库岸地段;
12
13
一、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地质问题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主要表现:
地形地貌的改变、
水利工程影响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其环境影响、 水库岸坡失稳、 水库淤积、 水库渗漏与浸没、
水库诱发地震、
大坝下游引水灌溉区土壤盐渍化
14
一、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地质问题
(一) 地形地貌的改变
从常年回水区末端至水库终点花红堡,叫做变动回水区,长度约为140千米。形象点
说,变动回水区汛后是水库,汛期是河道。
15
大坝下游地区:
原来被洪水淹没的滩地、沙洲,暴露在河面上,被开垦 为土地。
下游河道由淤积环境变为冲刷环境;河口附近由淤积环
境变为侵蚀环境,海岸线不断后退。
库区一定范围内地形改变:开挖坝基、取料场取料,还 是堆放废土,
3
青藏铁路东起西宁市,南至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 中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开 工,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铁路沿途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最高 点为海拔5072米,穿越多年冻土里程550多公里。
4
7.1
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
(2)非构造型(岩溶塌陷型或重力型)。此型主要是巨厚的碳酸盐类岩 层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期间形成了多层大小不等的溶洞,由于水库蓄力, 故改变了外力地质作用的条件,导致地表和深度不等的局部岩体或岩 块失稳,发生相对位移破坏而伴生的地震现象。 这种塌陷型水库地震并不需要很高的初始应力,在活动区的稳定地段 或弱震区均可以发生。具有震级小、频度低、延续时间短、震源极浅 等持点。在序列上,多属震群型。乌江渡水库地震即典型实例,黄石 水库、邓家桥水库地震也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
2-环境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2-环境地质学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213a2cc8d376eeaeaa31e3.png)
岩石圈
自然环境演化与社会环境 发展的物质支撑
-
1
岩石圈的结构、特征及其 在人地系统中的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内力作用下的地壳构造运动
-
2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结构、特征 及其在人地系统中的作用
岩石圈是人地复合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固体地球 的外壳,又是地表环境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还 是外力与内力持续交互作用的场所。
-
18
2.沉积岩与矿床
据19届国际地质学会统计资 料
①世界资源总储量的75~85%是沉积和沉积变质成 因的。
②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等可燃性有机矿产以 及盐类矿产几乎均为沉积成因。
③铁矿的90%、铅锌矿的40~50%、铜矿的25~ 30%、锰矿和铝矿的绝大部分以及其它许多金属和非 金属矿产均为沉积或沉积变质成因的。
岩石圈一般是指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所组成的地 球圈层之一,厚度约70~100km。
一、岩石圈的结构
岩石圈是各种类型的岩石组成,是一个力学性质基本一致 的刚性整体。
垂直结构上,包括全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橄榄岩层。
水平结构上,地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地幔层也 在横向的各种构造环境中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结构。
-
15
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组成:
❖ 火成岩:火成岩以岩浆岩为主。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 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分类:酸性岩、中性 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 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 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类型: 碎屑岩类, 粘土岩类, 生物化学岩类。
-
8
二、岩石与矿物
(一)矿物
《环境地质概论》PPT课件-精品文档
![《环境地质概论》PPT课件-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f799e456edb6f1aff001fa7.png)
• 境的社会性、经济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 使同学们学会 认识与分析 地形、地貌、地壳环境特征的形成 • 机理,以及地质灾害的不利因素,增强忧患意识,更好地欣赏 • 自然美,并了解矿物岩石的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它在工业、 • 艺术、建筑装潢等方面的利用价值。激发科学热情,为深入研 • 究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基础理 • 论与技术方法。
• 的认识与研究推向了一个新 的高度,那就是
• 既要研究地质环境对人的影响,也要研究人对
• 地质环境的作用,也就是 特别强调了人与地质
• 环境的关系,新的学科 一一 环境地质学由• 此诞生了。 Nhomakorabea•
•
环境地质学主要是在地质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
• 于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
环境地质学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 它包括这样一些研究内容:
写在前面-
沉思往事立残阳,不知何事萦怀抱。 新翻乐府凄凉词,曲罢一声长叹。
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力和高速发展,人类与 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地质环境的矛盾进一步激 化,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地质问题 日趋尖锐,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岩溶塌 陷、海水入浸、滑坡、沙漠化以及多发性地方病等,说 明地质环境对人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人类对地质环境
• • 一、什么是环境地质学
• 1.什么是环境
•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事物--大气、水、土地、
• 岩石、矿山、森林、山脉、动物、植物等的总称。
•
•
环境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扩大,向下可至地壳下
• 部,向外可达恒远的宇宙空间。
1、区域地质环境研究,为区域规划、经济发 展、国土整治及资源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PPT
![环境地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5b693d8aec3a87c24028c471.png)
Site determination
new data collection
2. Methods of site selection
category Cost-benefits analysis
A way to assess the definition long-range desirability of the particular project Concentrate on evaluate what and how evaluate three elements: emphasis water resource projects, transportation projects, land-use projects
The importance of Site Selection
Ensure that site developmen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Result in increased expense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site sele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pretive mapping in geologi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zards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mapping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mapping
2. Environmental Resource Units(ERUs)
Micro / weathered rock
3. Site Evaluation for Engineering Purposes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353ca6f0c8d376eeaeaa3113.png)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方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环境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化学地质方法二.地质环境1.地质环境的内涵: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和现象。
2.地质环境的特征:(1)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2)地质环境的质量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3)地质环境的相容性三.环境地质作用1.自然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2.人为地质作用(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质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四.土壤与土地资源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土地的基本特征:(1)土地的固定性(2)土地的不可替代性(3)土地面积的有限性(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5)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6)土地用途的广泛性五.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现状:全球水土流失相当严峻,据统计,全球每年有750×108t 的耕地表土流失,其中美国每年流失40×108t,前苏联约23×108t,印度约66×108t,中国约50×108t。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中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每年约16×108t进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
(2)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植被覆盖度、水文、降水和土壤结构等。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加速陆地开垦、毁林毁草开荒、滥砍乱发、耕地的不合理利用。
(3)水体流失的危害:①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②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③流域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④污染水体2.土地沙质荒漠化: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退化过程。
环境地质学总论环境与地质环境 ppt课件
![环境地质学总论环境与地质环境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ce959e195f312b3069a51e.png)
ppt课件
30
四、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
矿山地质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
避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需回答:
矿山适宜开发的程度如何? 开发后造成的危害程度多大? 怎样合理地开发? 怎样进行地质环境保护? ——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方案,并认真执行
ppt课件
31
四、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
ppt课件
12
三、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统 一功能的整体。(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发展性)
由多个要素组成;
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具有一定的功能;
系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技巧。
ppt课件
23
四、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
地质环境系统的功能
定义:地质环境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 和能力。可以理解为系统结构整体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 信息交换的秩序、功效和能力的描述。(无好坏之分)
系统的功能无好坏之分,只有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 能够体现。
如:地质环境系统的自净功能;
不稳定斜坡 泥石流 土地和地貌景观破坏
ppt课件
33
四、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
ppt课件
22
四、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
怎样理解地质环境的时空结构?
① 地质环境系统分析的关键就是结构分析。
是认识地质环境系统的手段,探索系统演化规律的线索,解 决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
② 结构变化是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内在根据,也是系统 功能改变的根本原因。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5b159c8be53a580216fcfe16.png)
• (二)水体污染的判别指标 • 水质:水和其中所含杂质所表现出来的综 合特性。 • 水质指标:表示水中的杂质和数量,是判 断水质和水体污染的具体衡量标准。
• • • •
常用指标: 1 PH值 2 悬浮物 3 有机物浓度(单位:mg/L)
作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测定耗氧量,记作CODcr
①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一般使用BOD5 ② 化学需氧量(COD):我国规定的污水检验标准系用重铬酸钾
(二)土地的基本特征 位置的固定性 面积的有限性 不可替代性 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 随时间的变化性 用途的广泛性
二 土地资源状况
• (一)世界土地资源状况(见P24) • (二)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三 土地(壤)环境问题
• 土地质量退化是全球性问题
第二节 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 • • 正环境效应-我国五大生态工程。 负环境效应-即土地环境问题。 一、水土流失 概念:水土流失又称土壤侵蚀,是指地球 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外动 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 和再堆积过程。它是一种渐进性的地质灾 害
• 1. 2. 3. 4.
(三)危害 恶化生态环境 影响农牧业生产 毁坏道路路基 腐蚀建筑材料,破坏工程建设
(四)土壤盐渍化防治对策
• 五、土壤污染 • 污染主要途径是化肥、农药;其次是垃圾、 废渣、污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重金属 等的降落。 • 六、湿地的减少 • 七、耕地的日趋减少
第三节 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
•
3 城市生活污染源的污染特征
污染物主要为人体排泄物、洗涤用品、腐烂食物
•
① ② ③ ④
城市生活污水特点:
含氮、磷、硫高 含有机物质多 含有大量合成洗涤剂 含有多种微生物
环境地质学 绪论PPT幻灯片
![环境地质学 绪论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dc786c0f50e2524de4187e39.png)
对一个区域的环境开展地质调查、填图、制图,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综合评 价,针对各种环境地质问题展开研究,提出预测。 这种“调查-评价-预测”方法,是开展环境地质研究的基本手段。
外 内核 核
生物圈 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地 地壳 幔
岩生面水大以石物圈气下圈圈:圈十::包:余括位地环公地于球绕里球地上地乃表表存球至面,在最地湖主生外下泊要命层几、由物的百江富质气米河含的体。、硅空圈海、间层洋,铝。等上的水至硅域海酸,平盐是面类个上岩连十石续多构而公成不里。规,则下的至圈海层平。
二、性质 环境地质学是介于环境科学与地学基础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交叉形 成的一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群。以人类-地球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研 究其发展、组成和结构、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三、研究对象
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
地球的各个圈层为开放体系,各圈层结构、活动规律与效应有各自特征, 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组成统一整体。
港口、湖湾和其他沿岸水域。它的研究内容包括:海洋、湖泊等水体中 污染物质通量的研究,即某种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水 体的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的迁移转化规律,包括污染物被水体中物质 的吸附和被生物吸收后的迁移,以及由于化学、光化学、生物化学作用 造成的形态变化等;海洋、湖泊污染的生态效应,即低浓度污染物对水 生生物的长期慢性毒性;在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控制 污染物通量的可行措施,制定和选择沿岸工农业布局的最佳方案。
环境地质学讲义{精}
![环境地质学讲义{精}](https://img.taocdn.com/s3/m/abe8a4227cd184254a353529.png)
环境地质学讲义{精}环境地质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环境地质学不仅研究岩石圈,而且还要研究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研究对象分为两个方面:(1)地球自身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包括火山、地震、海啸等,即自然地质作用;(2)人类活动引起的对地球的影响,即人为地质作用。
研究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1. 全球变化的研究 2. 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3.研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①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②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③城市化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方法1.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方法2.系统分析方法 3.地质制图方法4.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5.环境地质评价方法6.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土壤功能:①土壤具有肥力,可供植物生长;②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输入的物质在土壤中经过复杂的迁移转化,再向外界输出。
土壤在环境中有着以下三个作用:(1)土壤是以固相物质为主的多相复杂体系(2)土壤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3)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人类健康和植物的影响两个方面。
土壤中的污染物超过植物的忍耐限度就会引起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失调,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遗传变异;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实现的,被病原菌污染的土壤可直接传播疾病;土壤污染还可以引起和促进整个人类生态环境的污染。
水土流失的原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植被等,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
地形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降水多且强度大的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环境地质学复习
![环境地质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73f0274f46527d3240ce0d1.png)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1、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2、2、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①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因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配不均匀,其丰度和赋存状态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地方病)等。
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等3、研究内容: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畴。
全球变化的研究(基础性研究)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重要内容)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城市环境地质研究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医学环境地质研究生态环境地质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4、任务: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5、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传统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由已知推未知,通过已有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条件、机制和环境地质作用的研究,类比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变化和问题。
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对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对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的研究,探索地质环境的变化。
如水土流失;地方病(地甲病、氟中毒)系统分析法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总体上对地质环境的各个方面(大气、水、生物、岩石因及各种资源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等)和各种问题(污染、洪水、干旱、地震、塌陷等)进行综合研究,同时着重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环境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环境地质制图方法环境地质问题具有空间性、动态性和综合性。
环境地质学PPT教程第12章 医学地质
![环境地质学PPT教程第12章 医学地质](https://img.taocdn.com/s3/m/0617cc144a7302768e9939fc.png)
某些癌症的出现与自然环境有关。具体的例 子包括:碘缺乏及其有关的乳腺癌,矿化饮用 水及其有关的胃癌,土壤中的有机质、锌、钻 及其有关的胃癌,土组合盐量、气候、植被、 农业及其有关的食道癌。 在美国,乳腺癌的出现一直与碘缺乏地区(甲 状腺肿地带)有关。 碘缺乏导致高甲状腺肿发病率的国家,也具有 高乳腺癌的发病率。反之亦然。这就是说,碘 充裕的国家,其甲状腺肿和乳腺癌的发病率低。
④沙漠油泽草炭沉积环境病区 本区属于旱、 半干旱沙漠自然景观。固定、半固定沙丘呈浑 圆状。沙丘间距疏密不等,丘间洼地大小不同。 多数干燥无水.少数为芦苇沼泽. 底部有油层草炭。沼泽水呈茶色并且有铁锈的 絮状胶体。凡就地掘并饮用此水者多患大骨节 病,而同一村中饮用泉水或井水者无病。 此类病村与微地貌及水源的关系最为明显, 多呈“岛状”分布。 大骨节病病区地质环境类型的划分,对治理 环境,改良饮水,防治疾病,探索病因都有重 要意义。
在日本,严重的骨骼疾病的出现与开采锌、铅 和铜有关;而在密苏里州,家畜的新陈代谢失 调与陶瓷工业开采枯土有关。 在“痛痛病”受害者的骨骼和组织中发现了大 量的锌、铅和铜。
12.3 地质环境与健康
1、地形地貌与健康 2、岩石与健康 3、土壤与健康 4、地质构造与健康 5、水文地质与健康
2、中风和日本的地球化学环境 水与中风之间关系的首次报道来自日本。其死 亡的一个普通原因是中风,一种大脑中血管破 裂或阻滞引起的人体机能突然丧失的状态。在 日本,这种疾病的地理变化与河水中硫酸盐和 重碳酸盐的比率有关。硫酸盐与重碳酸盐低比 率的河水相对来说较硬,而高比率则说明是软 (酸性)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历史分析法、刚体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法、地质力学模拟实验
崩塌的防治
防护措施、地质体改造措施
11
3 滑坡
滑坡相关的基本概念、滑坡分类
滑坡的定义;滑坡的空间形态特征;滑坡的野外识别;滑坡的分类(6种 分类方法)
我国滑坡灾害的发育情况
全国滑坡灾害易发分布区
滑坡的成因机理
地面塌陷的防治
岩溶地面塌陷的预防;岩溶地面塌陷治理的具体工程措施及其机理;矿山 采空区地面塌陷的预防及治理
16
6 地面沉降
基本概念
地面沉降的定义;地面沉降所造成危害的种类
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区域及城市,及其发育特征
地面沉降形成机理及规律
饱水多孔介质的失水压密原理,即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抽水条件下、注 水条件下、地面加载条件下);不同类型岩土失水压密特点(砂泥质土、粘性 土)
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
我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区域及特点;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形成过程
产流过程-侵蚀过程-搬运过程-堆积过程;水力侵蚀的形式(坡面侵蚀、沟 谷侵蚀、山洪侵蚀)
水土流失的发育条件
外界条件(降雨、人类活动);内部结构(坡形、土壤及母岩的性质、植 被覆盖……);衡量土壤抗侵蚀能力的指标
水土流失的防治
应力分布特征;力学成因;形成滑坡的主要因素(内部因素:岩土体类型、 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外部因素: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滑 坡发育的阶段;滑坡发育过程中的变形迹象
12
3 滑坡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自然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数学力学计算法、长期监测法、非线 性数学法
滑坡的预测预报
时间预报;空间预测
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
分类方案
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联系
地质灾害—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三种联系方式
7
3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严重性、成因分析
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评价
调查、评价的基本原则;调查方法;现在地质环境问题的识别及 详细调查
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途径
考试地点
教一楼 408、501、502、503、504
考试方式
开卷考试
考试内容
一、概念陈述(6题×5分/题=30分) 二、辨析题(判断下列提法是否正确,必须陈述理由,5题× 8分/题=40分) 三、论述题(2题×15分/题=30分)
考试成绩
卷面成绩(70%)+ 平时成绩(30%)
24
地震的活动特点及地震防范
地震活动的特点(重复性、迁移性、填空性、累进突发性);地 震的预报(时间、空间);地震的监测
10
2 崩塌
崩塌的概念及分类
崩塌的定义;按崩塌发生地点、崩塌物岩性特征、分离面特性等进行 分类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斜坡体系统结构、斜坡体系统外部环境作用;崩塌的形成机理;崩塌 的模式;
2
课程大纲
• 分论 —— 若干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
1. 地震
7. 海水入侵
2. 崩塌
8. 地下水污染
3. 滑坡
9. 水土流失
4. 泥石流
10. 土壤盐渍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地面塌陷
11. 荒漠化
6. 地面沉降
12. 湿地退化
3
绪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
4
总论 ——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地面沉降防治
如何有效的预防地面沉降,或其发展强度
18
7 海水入侵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海水入侵、海侵);海水入侵造成危害的种类;海水入侵发生 必备的两个条件
我国海水入侵现象的发展现状
我国海水入侵的分布
海水入侵的原因
海水入侵的根本原因(“地下水-海水”压力失衡、……)
19
7 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时空结构、功能
5
2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系统演化的基本概念
演化与变化;宏观与微观;信息与信号;稳定与平衡;输入-响应-输出; 涨落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输入与响应的关系;信号变换的滞后、延迟与叠加效应;地质环境系统 演化的外部条件(影响因素的种类、个数、强度、速率、排列次序……)
地质灾害防治的两个基本途径
8
分论 —— 若干环境地质问题的论述
1 地震
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
地震、地震波、震级、烈度……
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我国强震带的空间分布
地震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地面破坏效应(砂土液化);次生灾害效应
9
1 地震
地震的形成机理及发生原因
断层学说;地震的力学成因;地震发震的原因(自然地质作用形 成的地震;人为活动诱发的地震-水库诱发地震)
环境地质学
总复习——课程重点
主讲教师:曾斌 zengbin_19@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 CUG
课程大纲
• 绪论 • 总论 ——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 环境与地质环境 2.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3.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内在机理
地质环境系统的协同作用及自组织;地质环境如何从稳定走向失稳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
稳定-失稳-稳定态重建;地质环境系统失稳的形式
6
3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地质灾害的概念
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区别
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
垂直位移的变化规律;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抽水对地地面沉降的影响规 律;地层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17
6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特点
区域易发性;时间累进性;过程渐变性;成因复杂性;难以逆转性
地面沉降的调查与评价
调查评价的内容、方式
地面沉降监测与预测
监测方法(基岩标、分层标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水准监测网);预测 方法(统计模型、理论模型、数值方法)
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措施
21
10 土壤盐渍化
基本概念
土壤盐渍化的定义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分布区域及特点;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土壤盐渍化的机理
形成条件(外部条件:地形、气候、地表水、土壤冻融、人为活动;内部 条件: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的矿化度、包气带岩性结构、潜水含水层的透水 性);包气带与外部环境间的盐分交换(双向模式);盐渍土形成的基本模式 (盐分单向输入的土壤盐渍化模式 、盐分双向输入的土壤盐渍化模式 )
1 环境与地质环境
环境的概念
广义定义、狭义定义
地质环境的概念
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系统;全球地质环境系统;局 域地质环境系统的时空尺度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开放性;地质环境系统的层次性;地质环境系统的演化特 性;地质环境系统的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泥石流的预测预报
时间预报;空间预测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不同泥石流区域的具体防治工程措施
14
5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的概念
地面塌陷的定义;地面塌陷的分类
地面塌陷的危害
地面塌陷的危害种类
我国地面塌陷的分布特点
岩溶塌陷区的分布特点(南方岩溶、北方岩溶);矿山采空区地面塌 陷的分布特点
土壤盐渍化的分级
盐渍土的分类;盐渍土的分级
土壤盐渍化的防治
盐渍土的危害;土壤盐渍化的预防;土壤盐渍化防治的基本原则(减少土 壤盐分输入、增加土壤盐分排出、改善包气带岩性结构)
22
自学内容…… 8 地下水污染 11 荒漠化 12 湿地退化
23
考试内容及方式
考试时间
2011年1月14日,周五,上午9:00—11:00
15
5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岩土体内部条件:空洞、洞穴围岩状况;岩土体的 外部条件:降水、河湖倒灌、地震、人为活动);地面塌陷的发生机理(矿山 采空区地面塌陷机理;岩溶地面塌陷机理:潜蚀作用、真空吸蚀效应……)
岩溶塌陷的稳定性评价
岩溶塌陷的地质模式;岩溶塌陷的稳定性评价(塌陷体的稳定性评价、土 洞的稳定性评价、浅埋岩溶洞隙的稳定性评价)
滑坡的防治
滑坡防治的原则;6大类防治方案及其具体工程措施、防治原理
13
4 泥石流
泥石流的定义
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的运动特征;泥石流的分类;泥石流沟谷的发育阶段
中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及危害
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概况;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形成必备的三个条件;
泥石流的野外识别
现代泥石流的识别;古泥石流的识别
海水入侵的过程;海水入侵稳定分界面的静力平衡模式;海水入侵稳定分 界面的动水压力平衡模式;实际工作中咸淡水分界面的判别
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
海水入侵调查的内容及方法手段
海水入侵的防治
海水入侵防治所基于的两个基本原理;地下水系统软结构的调整;地下水 系统硬结构的调整
20
9 水土流失
基本概念
水土流失的定义,及其与“土壤侵蚀”定义的区别;水土流失的类型